『壹』 王家衛和賈樟柯的電影各有什麼特色,你更偏愛哪一位
我們很多人在看電影的時候,會因為電影的劇情和拍攝的技巧所折服,並且這些電影在播出了之後也獲得了非常高的票房。在觀看了這些電影之後,我們也會去發掘這優秀的影片背後是哪些導演所指導的,由兩位導演很多人發現他們身上有著不一樣的特點。比如說像王家衛和賈樟柯他們兩個在電影的表現手法上,以及所想宣傳的理念上,都是有著自己的想法。並且這些想法在整個影壇上也是獨樹一幟的,各有各的特點,也吸引了很多觀眾們的目光。
對於這兩個導演各有各的特色,畢竟每個導演對於自己的藝術評判標准也是不一樣的,很多觀眾們的口味和眼光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更喜歡王家衛的是一般的拍攝風格,但是也有人喜歡賈樟柯的這種朴實或者是時代的痕跡。也非常感謝這兩位導演,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不一樣的火花和精彩。他們帶來的作品也都是一些經典之作,並且給觀眾們帶來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貳』 如何評價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
同是山西人說兩句吧,為賈樟柯驕傲,這話不是「老鄉見老鄉」那種庸俗的套路,而是因為他拍出了給這激盪的時代做注腳的另類電影。
其實單論賈樟柯電影的技術細節,我覺得是被高估的,因此一看到題主的這個問題,下意識地感覺用兩個關鍵詞就能概括——「長鏡頭、原生態」,這就是賈樟柯電影在攝影方面的最大特點,有人要說了,如果就這么簡單的話,隨便一個學影視攝影的都能成為賈樟柯咯?
也可以理解,既然是避而不談,又被冷落到無人提及的角落,描述這些角落的電影,又怎麼可能是華麗的呢?所以他的電影,攝影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平靜至無聊乏味的取景框、漫長到令觀者略微焦慮的長鏡頭、隨意調度到刻意隨意的構圖,只有如此,才能用無聲動人,當然,動的是有心之人。
至於其他的特點,以後有機會再分享哈。
要說的真是太多了。
『叄』 賈樟柯電影的特點
在中國電影集體向好萊塢投降,沉淪於虛無縹緲的非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賈樟柯對中國現實的強烈人文關注顯得尤為可貴。從《小武》發端,到如潮好評的《三峽好人》,賈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詮釋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 與曾經流行的批判現實主義相比,賈樟柯的敘事更為沉靜和不張揚,從不做單純的道德判斷,而是通過個性鮮明的紀實性風格一一拓展;與現代虛無主義相比,賈樟柯更是從不故弄玄虛,傾力專注於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在冷酷的現實中保持著一種溫暖的基調。 如何切入現實對很多導演來說困難重重,賈樟柯卻舉重若輕,這來源於其獨特的視角和敏感的心態,總是能找到自己的方式重構歷史的記憶:《小武》中冷靜的鏡頭、紀實的風格立即從紛繁復雜的變遷中重塑了一代人的感覺;《世界》在更大規模上表達了中國的變遷;《三峽好人》不但展示出廣闊的社會變遷圖景,而且虛構性被置於紀實性的敘述之中。他的電影有自己的世界,並且在以自己的方式在思考這個世界變遷的意義。
『肆』 賈樟柯執導的6部封神之作,一口氣看完讓人唏噓不已,你都知道哪些呢
小編看過幾部電影,感覺印象非常的深刻,而且都能夠反映出社會底層的現實,還能看到人性的醜陋,讓人覺得需要進行思考一下。讓小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武》這部電影,這個電影的導演是賈樟柯。賈樟柯是一名導演,他不光導演的特別好,而且還進行編劇。賈樟柯非常喜歡文學,所以他的電影都很有文學性。尤其是他將這種文學帶入到電影中,使台詞也都變得鮮艷明亮起來。
賈樟柯還導演了一部電影叫《三峽好人》,影片中的韓三明是一個非常平凡的小人物,他是一名煤礦工人。他的命運沒有被自己選擇,因為他去做拆遷是因為身上沒有錢很窮。去重慶也是為了找自己的老婆。所以在當時離開家鄉後,而且作為中老年人也並沒有停下來,反而一往無前的生活。其實這部電影體現出了在那個年代,這些小人物沒有任何的話語權,生活也沒有別人在意。賈樟柯也是想通過這個角色來進行吶喊,也體現出那個時代這些小人物生活的不易。
『伍』 賈樟柯的電影有哪些特色
真實,現實,諷刺
『陸』 賈樟柯的電影怎麼樣你怎麼理解電影中出現的魔幻現實主義
賈樟柯的電影好不好,用獎項來證明。
1999年,《小武》的「橫空出世」,標志著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作品走向成熟,甚至走向國際化。同時個人的風格也逐漸明顯和區分開來。關注小人物的境遇,關注底層百姓。成為賈樟柯電影中的中心點。人們也樂意在賈樟柯的電影中尋找對於故鄉的懷念。
當然在電影《江湖兒女》中,也同樣出現了很多之前電影中的相同場景。例如天空中出現的極光。是對自己過去作品的回顧和「致敬」。
賈樟柯的電影描繪了很多痛苦,但是看完後卻覺得心裡很安靜,很平和。那些不痛快的就過去了。只是當電影中出現蹦迪的音樂時,你會隨之起舞嗎?
『柒』 賈樟柯電影偏敘事還是畫面
賈樟柯電影是偏敘事的。
賈樟柯以紀實性的電影風格而聞名,但不可忽略影片中的虛構成分。純粹的紀實性敘述是不存在的,在賈樟柯的電影中紀實與虛構相輔相成。
在「第六代導演」中賈樟柯的紀實美學觀最為典型。然而,抵達真實的路徑不只是紀實,或者說導演們在追求紀實,並極力標榜自己鏡頭下所拍攝的真實時,虛構已經不自覺地參與進去,化為難以割捨的一部分。即使是以紀實在電影界撐起一面大旗的賈樟柯也是如此。
代表作品:
賈樟柯作為紀實風格的代表人物,在電影創作上堅持用紀實的手法拍攝。最具代表性的電影《小武》中賈樟柯力圖將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以最真實的手法呈現出來,使影片更具真實性。
電影中大量運用的長鏡頭、景深鏡頭以及固定不變的機位都是紀實攝影的基本手段。長達數十秒的鏡頭拍攝下,各種群眾演員和路人使現實生活的面貌不加修飾地完全暴露在觀眾的面前。
『捌』 歸納下賈樟柯的電影風格
1、對底層邊緣群體始終如一的關注
賈樟柯的作品從類型上來說分故事片和紀錄片兩類,但是從電影的主題方面來說,賈樟柯的電影都有意把攝像機聚焦在底層的邊緣群體,試圖來探求生活在社會邊緣大眾的真實生存狀態,並賦予其極具個人化的表現手法。
2、紀實性的電影敘事手法
長鏡頭理論的運用被認為是記錄真實最好的手法,這一理論在歐洲得到很好地發揚。賈樟柯對長鏡頭的運用為其紀實性的影像記錄做出了完整的詮釋。
如在《小山回家》表現小山失業後在北京街頭流浪的電影場景中,賈樟柯採用了比較少見的跟拍方式,用七分鍾的時間來最充分的展現兩個鏡頭,在這段影像里導演真實的用鏡頭表達了小山內心的落寞與無根的不確定性。
3、游離的不確定性情節
在賈樟柯電影里所呈現的人物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群體,小山、小武、趙小桃、韓三明等等一系列的人物設置所體現的都並非當下中國社會主流或精英人群,無一例外的他們都面臨著現實生活的嚴酷考驗。
(8)賈樟柯導演電影風格擴展閱讀:
歐洲電影有現實主義傳統,而賈樟柯的作品都無一例外地貫徹了冷靜的紀錄片拍攝的理念,在賈樟柯看來,紀錄片能教會導演怎樣看這個世界。就是在毫無先驗的情況下,在一種即興的,充滿隨意性、可能性的場景里觀察一個過程。
從歐洲諸多的圍繞電影記錄性的電影運動來看,賈樟柯的這種創作理念正好符合了歐洲電影節的藝術評判標准。
『玖』 大家是如何評價賈樟柯導演及其作品
《天註定》通過幾個看似連貫的故事,講述了幾個不同的普通人走向犯罪或自殺的經歷,從裡面看到了中國社會里的各種身影:周克華跨省作案、村民對抗幹部貪腐開槍殺人、東莞色情服務、流水線工廠員工跳樓、小三被原配打、貪官逼迫良家婦女致反抗殺人。這四個故事分別取材於胡文海、周克華、鄧玉嬌三起轟動全國的刑事案件,以及富士康跳樓事件。影片的風格比較流暢和朴實,這是一部同時含有情節、情感、環境並且理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