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賈樟柯的電影是迎合國外還是真實呈現
時至今日,賈樟柯的名字前面依然總是跟隨者「第六代著名導演」、「第六代領軍人物」這樣的標簽,「第六代」是他無法閃避也樂於接受的頭銜。事實上,與其他「第六代」同仁相比,賈樟柯是這代人中創作生涯最遲開啟的一位。當電影學院科班出身的王小帥、婁燁、張元等人相繼在1990年前後拍出自己的處女作之時,賈樟柯還是一名徹頭徹尾的「汾陽小子」,如果沒有那次已成傳奇的觀看《黃土地》的經歷,我們很難得知這么一位平凡的小鎮青年是否還能蛻變為今時今日的大導演。然而也正是這遲了四五年的時光,讓賈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得與他的同一代人不同。當張元不倦地用各種實驗風格探索社會邊緣與禁忌時,賈的選擇是記錄這個時代;當王小帥死磕下放知青的文革記憶時,賈的選擇是記錄這個時代;當婁燁痴迷於用自己風格化的敘事和影像宣洩諸般個人情緒時,賈的選擇還是記錄這個時代。正是因此,當「第六代」的標簽後來漸趨模糊,模糊到越來越多人不知該如何定義它的時候,似乎只能用「地下電影」、「獨立電影」甚至是「禁片」這寥寥幾個標簽為其定性,只有賈樟柯的電影能夠鮮明地讓人一眼識別出其標識屬性--他就是在拍他所見所知所關切的人和事,在拍你我與他一共身處的迅疾變幻的時代。所以後來當他不失優雅地為「第六代」搖旗吶喊之時,從前的前輩婁燁和王小帥更像是兩名大副,維護著這個群體的尊嚴以及聲威。
在2010年王小帥的《日照重慶》於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所做的一次試映活動中,賈發表了著名的《我不相信你能猜對我們的結局》一文,不無自豪地闡釋了自己心中的「第六代」理念--挑戰權威、挑戰市場、挑戰自我。簡明扼要的12個字似乎一瞬間讓這一群體找到了某種尋覓已久卻始終不得的思想認同,無論他們選擇的是哪一條路,最終似乎都可以落腳於這12個字。自此之後,人們對於「第六代」的憧憬,始終離不開打破國內電影市場既有的商業獨步格局,每有新作上映,都要不失時機地倡議聲援藝術電影與藝術院線(婁燁去年的《推拿》與王小帥今年的《闖入者》上映時引發的熱議話題極其鮮明)。而國外媒體與電影界對於他們的期許,則多少添加了幾分政治色彩,從對電影審查制度的批評到對當代中國社會陰暗面的描寫(婁燁在《浮城謎事》上映前夕的公開信,以及賈樟柯的《天註定》),不一而足。
賈樟柯無疑是這群人當中最具政治話題的一個,他與張元的探索禁忌、婁燁的鍾情情慾、王小帥的沉湎回憶都不相同,後者挑戰的是個人情感與已有定論的歷史,賈挑戰的,卻在當下。因此從他驚世駭俗的長片處女作《小武》開始,就處於尷尬的被禁境地。這部以極其粗陋低廉的製作條件拍竣的畢業作品,卻以半紀錄片的冷峻格調,展現了新穎的時空處理技巧,讓小武所處的那座小城,具備了激烈的變化和冷峻的凝固。沒有獵奇、沒有俯視,而是直接把攝影機對准尋常街頭,紀錄下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社會涌動的新生事物與舊體制舊觀念的碰撞和交疊。《站台》的視野無疑更為宏大,它像是一部80年代斷代史,用一個小小的文工團,掃描了那一整代年輕人。《任逍遙》某種意義而言恰是《站台》的延續,它所記錄的是90年代的新一批年輕人如何在那新舊疊瓦的價值觀中從迷茫徹底走向了迷失。質感粗糲的「故鄉三部曲」讓世人得見一個真實的當代中國,一個過去在電影膠片中長期處於失位狀態的變革中國,國際電影界終於在「第五代」的民俗審美和漸趨泛濫的武俠古裝巨制中窺見了中國電影的另一番風貌,因此賈樟柯也就此順理成章地從小城南特一路紅到了威尼斯再到了戛納。
到2006年的《三峽好人》時,賈樟柯在其固有美學基礎上繪出了畫龍點睛的一筆升華,偶爾閃現的超現實主義元素搭配著過去不甚明顯的詩意基調,在三峽這個巨大的時代鏡像中終於綻放出最璀璨的光暈。在拆遷、黑煤礦、買賣人口等等奪人眼球的社會熱點元素包裹下,賈樟柯所講述的其實依然是當代底層人物的生存處境,那些魚龍混雜桌椅骯臟的蒼蠅館,和置於床頭案板上的煙酒茶,才是這部電影的靈魂。《三峽好人》帶回來的一座沉甸甸的金獅,也算是為「第六代」真正正名--在第五代之後,三大電影節的最高榮譽終於重現國人的身影。
客觀地說,賈樟柯的這一系列電影本身並不具備什麼鮮明的政治色彩,它們只不過試圖忠實地記錄尋常人的掙扎生活,其中雖難免夾雜苦難,但立意並非直指社會批判。但即便如此,依然不時有指摘的聲音響起,斥責賈惡俗地步第五代之後塵,為了在國際市場上招徠生意與喝彩,勾兌國人的苦難和悲傷大肆販賣,以滿足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審丑慾望為主旨進行創作雲雲。對此,賈樟柯只能付諸一笑,他所關心的是另一個問題--如何讓自己的電影被自己心中的觀眾看到。
⑵ 成龍在好萊塢是什麼咖位
成龍不能用咖位來限制他,成龍是國際巨星。成龍對西方乃至世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這遠遠不止於「咖位」這么簡單,這是其他人無法達到的境界。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奧斯卡獎只授予了四位亞洲電影人,就因為他們不是好萊塢人,他們不是「迎合」西方電影美學,以東方電影藝術和創意影響,甚至改變了西方乃至全世界的電影產業。20多年前,是好萊塢導演千里迢迢尋找成龍合作;20幾年後,它仍然是一樣的。成龍不能在好萊塢用「咖位」描述,他不是出生在好萊塢的華裔明星,也不是從製作西方電影開始的,他自始至終強調自己的中國身份,即使在好萊塢最受歡迎的時候,他也沒有放棄製作中國電影,因此他創造了太多好萊塢明星無法比擬的成就。
⑶ 《雄獅少年》票房破2億,數據的背後存在哪些爭議
《雄獅少年》票房已經破了2億,數據的背後也包含爭議,因為這部電影當中的演員們都是一些眯眯眼,而且大家也都了解眯眯眼代表著什麼,所以很多網友都覺得這部電影的導演是為了迎合西方人,想要在西方國家上映,開拓市場,因此網友們也不買賬,覺得這部影片存在一些歧視問題,所以影片受到了大家的抵制。
任何一部影片不僅要講究唯美,同時也要講究事實,雖然這部影片看起來質量很不錯,但是大家看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也是需要指認出來的,而導演們不是要用一些語言來反駁觀眾,而是要徵求觀眾的意見,畢竟任何影片的受眾都是觀眾,要想讓一部影片得到更好的發展,那麼就要得到觀眾的認可。
⑷ 《隱入煙塵》被質疑「迎合西方,歌頌苦難」,它是怎樣完成逆襲的
《隱入煙塵》被質疑“迎合西方,歌頌苦難”,但是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完成逆襲,主要是內容能夠打動人心。
他們在生活中非常的努力將房子蓋好雞,也開始下蛋,豬已經養好了,並且玉米熟了,小麥也熟了,在這部劇中到了最後,一切都在變好,但是他們的希望沒有了,因為在一夜之間,一切都已經回到了原形,也回到了原點,雖然生活在繼續,但是他們的生活沒有了。
⑸ 看看外國人對大鬧天宮評價高到什麼程度
外國人對這部動畫片評價之高,完全到出乎想像的地步,說成是推崇備至半點不過分,其實這部大鬧天宮水準質量技術之高,確實是登峰造極,沒有外國人評價,我也就是這么認為的。可見好的東西就是好的,民族就是世界的,真正能讓自己國家人衷心喜愛的東西,也必定會讓其他國家的人感到嘆為觀止。
現在那些一心想迎合外國人的所謂大導演吳宇森,張藝謀,和大鬧天宮的導演比,真是如同癩蛤蟆和天鵝比
可惜,我們中國人不善於宣傳自己國家真正出色的,經典的,優秀的文化
就象大鬧天宮這個動畫片來說吧,從看過它的這些外國人的評價來看,如果把它現在放到美國去做商業播映,就算原樣不動,風頭蓋過好萊塢動畫片也是不成問題的,在全球播映的話,賺個五六億美元票房,是完全可能,因為它的質量水準,絢麗華彩程度,劇情精彩,扣人心弦程度確實遠遠超過了什麼功夫熊貓之類,而且是完全的中國民族風格
凡是看過大鬧天宮的外國人都是看呆了,看傻了,從有些外國人的評價來看,他們幾乎都懷疑這是做夢,都不敢相信,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這么華麗的動畫片。幾乎每個畫面截取下來都可以當藝術品來欣賞的
(可是遺憾的是我們有這么好的作品,就是不善於推廣,似乎大鬧天宮誕生以後,只是送到外國參加了幾個冷僻的電影節評選,然後在一些英美的電視台播放過一兩次
一些偶然童年時代在電視上看過大鬧天宮動畫的外國人都是被驚艷住了,可是他們現在想要找到一個有英文字幕的大鬧天宮的DVD都很困難,有些外國人還是靠自己費勁千辛萬苦,九牛二虎之力才總算弄出一個英文字幕來)
問題其實並不僅僅在外國人如何評價,問題是應該如何讓我們中國的優秀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有更大影響力
如果我們沒有好作品也就算了,可是我們實際上曾經有過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這樣超一流的作品,可是也沒有很好的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宣傳,這個太可惜。看看美國的迪斯尼,它的什麼獅子王之類,出的年代比大鬧天宮晚了幾十年,質量水平還遠遠達不到大鬧天宮的程度,可是影響力還很大,更不用說功夫熊貓之類了,這方面中國應該追一下。
當然現在關鍵還是動畫風格要重現回到民族風格上來,如果靠抄襲模仿日本動漫,那就根本沒有出路了。
⑹ 東歐3國旅行見聞:西方對東方的妖魔化,遠不止一個「眯眯眼」
陳漫「陰間作品」的臭味還未散盡,三隻松鼠的「眯眯眼廣告」又續上了同款的惡臭。
在我看來,這只是西方對東方陣營多年以來持續不斷的妖魔化之後,所暴露出來的冰山一角——它要麼扭曲了某些人的三觀,要麼使得某些人寧肯背叛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也要去賣力迎合!
單說這個「眯眯眼」,在西方對東方各種妖魔化的操作中,其實真算不上是多大的事。
為什麼這么說呢?
因為以我在東歐3國——保加利亞、俄羅斯、塞爾維亞的旅行見聞而言,西方對東方的妖魔化從未停止;不但遠不止一個「眯眯眼」,而且有很多地方的動作幅度、險惡用心以及下流手段,比塑造一個刻板的「眯眯眼」形象的力度大多了!
謹以此文,切片式地提取本人的旅行見聞,以便讓人們清晰地看到真相,順便打臉那些個屁股坐歪的人。
我保證:你會在這幾個切片中,看到西方媒體熟悉的配方。
講述旅行見聞之前,我想用一個簡單的視角,來駁斥兩個觀點。
攝影師陳漫的「陰間作品」被人臭罵時,居然還有人來洗白,說那隻是藝術范疇的誇張。
我默默地「呸」了一口:你拍自己的時候,怎麼不這么玩呢?
別洗了——這就是一個不惜把屁股坐歪,也要發力去迎合西方的嘩眾取巧罷了;她不回應,也不怕被罵,是因為她的眼睛只盯著來自西方的名與利。
三隻松鼠的「眯眯眼廣告」被人臭罵時,居然也有人來講理,說這只是廣告范疇所允許的個性演繹。
我默默地「呸」了一口:但願你們全家都這么有「個性」!
別洗了——這就是故意迎合西方人所刻畫的「刻板的中國人」形象;夾帶私貨的同時,以資本逐利的本質去討好國際市場。
難道中國人的形象,就是陳漫的「陰間作品」,就是三隻松鼠的「眯眯眼廣告」嗎?
我理直氣壯地「呸」了一口:你怕是沒看過經典電影《末代皇帝》。
這部電影是義大利、英國、中國合拍;由貝多魯奇執導,尊龍、陳沖、鄔君梅擔任主演,溥儀的弟弟溥傑擔任顧問。
1988年,電影《末代皇帝》獲得了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創音樂等九個獎項!
應該算得上是獲得了西方主流的高度認可了吧?
那麼,你可要好好看看——在電影中,尊龍扮演的溥儀,陳沖扮演的婉容長這樣;尊龍和陳沖本人長這樣!
所以,你就別給我扯什麼「陰間作品」和「眯眯眼」了!
話說去保加利亞旅行的人,除了會去索菲亞大教堂、里拉修道院、卡贊勒克的玫瑰谷之外,還會去看看布茲盧達峰的飛碟紀念館。
這個紀念館被稱作是「世界上最美的33個被遺棄的地方」之一;是廢墟愛好者以及人像攝影師熱衷的目的地。
這個飛碟紀念館,居然是保加利亞官方出資興建的。
你可能會感到很奇怪——到底有沒有UFO這個問題都還沒有塵埃落定,一國政府怎麼可能大張旗鼓花費巨資興建這個呢?
答案很簡單——它根本就不是「飛碟」紀念館!
它正式的名字是:冰峰紀念碑;或者布茲盧達紀念館。
它是前 社會 主義國家保加利亞的一座精神地標——19世紀末,迪米特·布拉戈耶夫及其追隨者,在這里創建了保加利亞共產黨的前身,因此在當年的保加利亞人心中,布茲盧達峰無疑是一個聖地。
而布茲盧達紀念館的建立,不僅僅是為了標記出這塊聖地,同時也是一座保加利亞愛國者的豐碑,銘記著他們抗擊奧斯曼帝國以及納粹德國的斗爭。
確實,這座建築花費驚人——高達1400萬保加利亞列弗,相當於3400萬美元。
但是,這座建築卻沒有使用國家徵收的一分錢稅款,所有資金全都是通過捐款和發行紀念品籌集而來的。
另外,在為期7年的建設過程中,有6000多人參與施工,絕大多數都是志願者。
然而,西方媒體利用自己的輿論霸權,硬生生帶著嘲諷味道,給它冠以「保加利亞的UFO」的外號。
西方媒體起這個外號是動了歪腦筋的——UFO容易讓人想到「異類」,前 社會 主義國家也是「異類」;而前 社會 主義國家的官方花巨資去修建一個UFO紀念碑,那就是「異類的平方」。
由此誤導了很多西方人,延伸至今也誤導了很多不求甚解的遊客。
結果,這個原本是保加利亞展示光榮與 歷史 的地方,就被西方人妖魔化為「愚蠢的莫名其妙的東西」、「舉國之力送給外星人的禮物」等等。
把一座豐碑變成笑話——很顯然,西方世界的這個操作十分陰險!
眾所周知,在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二戰中,蘇聯誕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國家英雄。
甚至可以這么說,蘇聯紅軍之所以歷經一敗再敗而最終打敗德國,一個重大因素就是每一次的危亡時刻,總有民族英雄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比如面對納粹絞刑架慷慨赴死的女偵察員卓婭。
比如大盧卡城下悍勇無比、捨命堵槍眼的馬特洛索夫。
比如莫斯科保衛戰中,高喊著「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沖向德軍坦克的克羅奇科夫……
正是一個又一個的英雄,用生命和熱血詮釋出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凝聚起整支軍隊乃至整個國家的戰斗意志,使得蘇聯挺過難關,最終戰勝了強大的敵人。
我去俄羅斯旅行時,還專門去看了莫斯科的新聖女公墓,那裡面安葬著女英雄卓婭,以及諸多的蘇聯名人和國家英雄。
在我看來,這些民族英雄如明星般閃爍於天際,燭照著一個國家的前行。
然而,蘇聯解體之前,伴隨著一股奇怪的思潮,英雄們的命運發生了轉折。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策劃與煽動之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一群蘇聯文人突然對已經犧牲幾十年的英雄產生了興趣,他們別有用心地在 歷史 的陰暗角落尋找野史、製造謠言來攻擊這些英雄。
第一個「中槍」的正是著名的女英雄卓婭——在他們那些惡毒的文字里,卓婭被描寫成破壞老百姓財產的小偷、神經病和瘋子……
這些流言的作用漸漸呈現——卓婭從受人敬仰的女英雄,一下子變成了被人嘲弄的小丑!
同樣的手法又復制到了蘇聯其它的英雄身上:馬特洛索夫捨身堵槍眼被認為是「精心設計的騙局」,克洛奇科夫被批判為「政治宣傳的騙子」……
策劃這股暗流的西方人知道:抹黑了一個國家的民族英雄,就相當於壓制住了一個國家的精氣神,甚至是打斷了一個國家的民族脊樑。
這也正是蘇聯解體的內在原因之一。
讀到這兒,你是否再次看到了西方媒體熟悉的配方?
你是否已經意識到——在我們中國,也曾有過一段類似的暗涌?
比如說為秦檜翻案來矮化岳飛。
比如把諸葛亮描繪成具有陰暗城府的奸臣。
比如說質疑抗美援朝的英雄邱少雲、黃繼光。
比如說使勁把張靈甫立為「抗日英雄」……
在我看來,這比塑造出來一個「眯眯眼」的刻板形象,其危害性和陰險程度更高!
前車之鑒!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去警醒嗎?
塞爾維亞不但一度被評為「全球最佳 旅遊 國度」,而且它還有一個聞名全球的大型音樂節,名叫「EXIT」。
這個音樂節有多牛呢?
2014年1月,有34個國家的360個音樂節接受全球票評;62萬張選票把它被評選為歐洲最佳大型音樂節!
那麼,「EXIT」是什麼意思?
有人說是「出口」——塞爾維亞人希望能找到一個出口突破戰亂的封鎖、思想的束縛,而這個出口就是音樂。
有人說是「退出」——畢竟最初的舉辦,是為了「慶祝」前領導人米洛舍維奇退出 歷史 舞台。
至於米洛舍維奇,他是前南斯拉夫的重要人物,塞爾維亞的前總統。
你應該知道他為了保護南斯拉夫曾經的尊嚴,維護國家的主權,曾堅定地同強大的北約打了一場科索沃戰爭。
戰後,南斯拉夫完全解體,塞爾維亞開始了大選。
為了支持大選中的反對派,美國分兩批追加巨額撥款,導致米洛舍維奇丟掉了總統寶座。
然後,西方人利用自己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媒體,把米洛舍維奇塑造成了一個戰犯,一個劊子手;還給他摁上了「巴爾干屠夫」的標簽。
污名化米洛舍維奇之後,接下來的事就「順理成章」多了。
2001年,米洛舍維奇被捕,海牙國際法庭起訴他種族屠殺罪。
別有意味的是,美國威脅說——如果塞爾維亞政府不跟海牙法庭合作,美國將取消本財政年度承諾的向其援助一億美元的計劃。
2006年,米洛舍維奇最終死於海牙監獄。
2015年,海牙聯合國國際法院裁定,塞爾維亞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戰爭中,未對克羅埃西亞犯下種族屠殺罪行。
歷史 雖然最終給出正解,但別有用心地滯後了整整10年!
於是,在西方人的宣傳下,米洛舍維奇成為西方人眼中的惡棍,自己人眼中的失敗者。
最後一個帶著南斯拉夫印記的強人走了;而塞爾維亞的EXIT音樂節,每年都會舉辦。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世界上美國說啥有人就信啥?
因為美國有著強大的輿論戰武器,有很多耳目遍及全球;這些人拿著美元,為美國提供一些消息,然後美國再據此「杜撰」。
很顯然,我們中國也有一些賣國求財的人。
再說西方媒體——針對中國,他們特別慣於推廣抹黑和偏見性報道,他們刪除關於中國正面的新聞,刻意渲染聳人聽聞的虛假信息;使用煽動性的字眼和模糊的術語,采訪具有偏見的受訪者,甚至乾脆直接根據設計好的劇本去演。
你跟它談「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良心」,完全是雞同鴨講。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比如BBC在中國、俄羅斯、敘利亞各種編造新聞,高調拋出達成目的;如果造假被識破,再去低調道歉。
這也是為什麼清醒的中國人會說「做人不要太BBC」的原因!
從以上我的旅行見聞,對應西方媒體的各種操作,再對標到我們中國,「眯眯眼」真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塊罷了。
而就是這么一小塊,都有一些敗類或別有用心的人,一邊暗戳戳地為西方醜陋勢力站台,一邊搖著尾巴轉身領賞。
我們不但要讓他們無處遁形,還應該從自身做起,主動防範他們,不要被這幫人給帶偏,更不要上了他們背後主子的當。
他們可是把這個當作持之以恆的大事來做,我們也不能把它當成小事!
#旅行# # 歷史 #
關注@老非2020 ,分享旅行見聞。
文字原創;未經本人允許拒絕任何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
⑺ 被國人嚴重過譽的電影《末代皇帝》,西方思維下的迎合之作,到底怎樣
2018年義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去世,隨之而來的是全網的懷念以及對電影《末代皇帝》的又一波造神運動,一些「最偉大」之類的褒獎一股腦兒安在了該片頭上,豆瓣上三十多萬人綜合打出了9.2分的高分。
筆者在諸多影評中看到幾個挺厲害的,比如有一邊看一邊為溥儀的悲慘命運哭泣的,還有健身跑步時想起劇情來哭的稀里嘩啦的,更有甚者還有下面這樣的影評,似乎《末代皇帝》就是一部將歷史和人性完美結合的電影巨制。
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筆者的看法是:不談歷史的話,《末代皇帝》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它擁有一個很好的故事,但將溥儀套在這個故事上之後,該片的性質就變了,尤其對中國人來說,它並不算一部不朽之作。相反,這是一部用來取悅西方觀眾並且格調不算太高的電影。
一、 對歷史的修改並非偶然
電影《末代皇帝》在服化道的細節上被人稱道,這也是該片很成功的一點。但在對待一些關鍵歷史劇情上該片卻有意無意的進行了一些修改。
如影片開頭,盧燕飾演的慈禧太後躺在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宮殿里,大殿兩旁到處是佛像,宮女太監們化妝成各種神仙的樣子。盧燕覺得不對勁,她專門去請教了清史專家朱家溍先生,朱家溍告訴導演貝魯托奇,清朝的宮殿里沒有這么布置的,但導演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貝魯托奇為何要這么布置場景?其實從慈溪太後僵屍一般的臉和彌漫著魔幻色彩的宮殿就能看出來,這不過又是一個「傅滿洲」的變種,西方世界的眼裡清朝的宮殿就不可能是窗明幾凈的,像這樣烏煙瘴氣充滿魔幻色彩猶如地獄一樣的環境才是他們心中的大清國。
溥儀大婚之後,影片中他和婉容和文綉有大段的感情戲,三人甚至同床共枕,事實上溥儀壓根就不喜歡這兩個人,尤其是對長得猶如鳳姐前世一樣的文綉。
影片中段,面對婉容通姦溥儀的下屬,溥儀殺了那個下屬。實際上,那個姓李的守衛不僅一直活著,後來在溥儀特赦後兩人還見過面並握過手。
該片後半段,溥儀在戰犯管理所里有被批評被打的情節,當年的戰犯管理所所長金源在見到貝魯托奇時強烈反對這么篡改歷史抹黑管理所,但導演以這是電影藝術為由搪塞了。從很多戰犯還有溥儀自己的回憶錄里都能清楚的看到,溥儀在戰犯管理所的生活是非常平和的,在這里他自食其力並和其他戰犯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甚至飯量大漲連失眠症都自愈了。
三、 奧斯卡的真相
比起坂本龍一的遭遇來說,更委屈的恐怕是婉容和川島芳子,因為貝托魯奇甚至在影片中給她們安排了女同戲份,原因也很簡單,這是西方人愛看的元素,卻根本不是中國人能接受的橋段。
說到底,貝托魯奇電影的受眾是西方人,不論是爭取獲獎還是爭取票房,能給他票房的,能給他大獎的無一例外是西方人。八十年代的中國不僅給不了《末代皇帝》奧斯卡獎,同樣也提供不了票房。
諷刺的是,貝托魯奇壓根沒把中國觀眾當做他的受眾群體,但給予他和該片最大厚愛的還是來自中國觀眾。
現在在國內影評網站上,針對《末代皇帝》有兩種論點,一是人家畢竟獲得了九項奧斯卡大獎,這足以證明該片是偉大的。二是對於中國歷史應該是旁觀者清。
首先我們細看《末代皇帝》獲得的奧斯卡大獎名單,九個獎項整整齊齊很威武,但仔細看,除了在十八首配樂中貢獻了其中一首的蘇聰跟著入選之外,其他所有獎項都和中國人無緣,什麼最佳男主、女主,最佳男配、女配,連個提名都沒有。這還不說明問題嗎?該片壓根只是拿中國歷史和中國演員當做背景,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為西方服務的。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貝魯托奇那麼玩兒命的修改歷史了。
第二,不得不承認的一件事是,能在中國歷史上有資格當旁觀者的國家恐怕最多隻有日本一個,其他任何西方國家包括義大利連當中國歷史旁觀者的資格都沒有。貝托魯奇僅僅靠看了一本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研究了一些史料和照片,就夠得上中國歷史旁觀者的資格了?夠嗆!
說到最後,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是,《末代皇帝》的立意其實還是站在片面的人性上了,不論是庄士敦的書,還是貝托魯奇的電影,他們都把溥儀放在了受害者的地位上,認為溥儀的悲劇是時代造成的,他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值得同情的傀儡而已。這種觀點在西方非常有市場,曾經有法國人給溥儀寫信,還有西方記者采訪溥儀,他們所持的觀點和該片基本一致,那就是做為曾經的皇帝,溥儀簡直太慘了,太值得同情了,他連喝奶的自由都會被剝奪啊。
事實上,就連溥儀自己都不接受這種錯在他人和時代的觀點,他坦誠的表示他做的很多壞事都是自己願意做的,日本人天大的本領也不可能拿槍頂著他去當偽滿洲國皇帝。
歸根結底,比起中國近代史上遭受那麼多苦難的人民來說,溥儀的一生比起康熙和乾隆來確實悲催,但比起勞苦大眾來他絕對是幸運的,甚至比起光緒和同治他都是幸運的,更遑論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了。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貝魯托奇這部獲得九項奧斯卡大獎的《末代皇帝》,本意是為了迎合西方觀眾和評委的,但在國外權威點評網站IMDB上,《末代皇帝》的評分只有7.7分,甚至都不如梁朝偉張曼玉的《花樣年華》得分更高。但在國內這部電影卻被推上了神壇,這個結果可能連貝托魯奇都想不到。
這讓筆者想起來一個段子:三個青年去盧浮宮拍《蒙娜麗莎》發朋友圈,普通青年寫的是「人太多了,擠不上去。」文藝青年找到一副別人拍的近景發出來「達芬奇太偉大了!」,另外一個青年把自己拍的看都看不清的遠景圖片發出來「貝多芬太偉大了!」
最後,筆者再次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如果拋開溥儀這段歷史,將《末代皇帝》這段故事架空在歐洲哈布斯堡家族某個末代王儲身上,或者乾脆架在韓國太子李垠身上,那該片從人性角度出發去評判的話,這還真的是一部好片,可惜,架錯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