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沙兒女的劇情簡介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西沙兒女》,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於1975——1976年投拍,編劇是曾寫過小說《紅雨》和同名電影劇本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楊嘯,導演是曾執導過《白毛女》、《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傷逝》等經典影片的著名導演水華。著名演員李秀明、張連文和初登影壇的朱時茂分別在影片中飾演阿寶、父親(程亮)和符海龍。南海艦隊副司令員魏鳴森同志擔任影片的軍事顧問。
據網上有關人士透露,由於小說完稿較晚,故電影的拍攝也較晚,影片拍攝尚未完成,「四人幫」已倒台。攝制組接到通知,該片必須經過重新審查,才能繼續拍片。後來,原著作者浩然因當時受「四人幫」牽連,小說《西沙兒女》也受到批判,攝制組只得奉命解散,電影也被扼殺,《西沙兒女》再也沒能重組拍攝。其實電影已近完成,就差幾場過場戲。影片在即將封鏡時,功虧一簣、被迫下馬,無疑是中國電影史上的憾事。據說,導演水華直到去世時,對此仍難以釋懷。
拍攝過程
《西沙兒女》寫於1974年,在這部關於海南島漁民民俗和漁民戰斗業績的中篇小說中,浩然發展到抽象的抒情浪漫主義的程度。批評家對此不能接受,他們把它看成是對江青的阿諛逢迎。隨著「四人幫」的倒台,浩然也就失去了他作為中國最多產小說家的地位。
197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水華選中「春苗」李秀明扮演阿寶,朱時茂飾演傅海龍,張連文扮演父親,影片由著名演員朱時茂、李秀明和張連文主演。當該片在海南島拍攝一大半時,正逢粉碎「四人幫」,攝制組接到上級主管部門的通知,告知該片必須經過重新審查,方能繼續拍片,因為是「四人幫」在位時期批準的。攝制組只得奉命解散,隨著揭批「四人幫」罪行的深入和對歷史的深刻反思,《西沙兒女》再也沒有能重組人馬,故這部進展中途的影片,從此便銷聲匿跡了。北影《西沙兒女》但未拍完即告「流產」,可惜了。水華導演到死都對這部電影寄託希望,因為,南海的風光拍的太美了,大場面的海戰也拍完了,只剩下一些過場的內景戲。同時下馬的還有上影廠的《佔領頌》(謝晉導演)和《盛大的節日》、《序曲》、《金鍾長鳴》。長影的《伐木人》《芒果之歌》《鎖龍湖》(拍完未公映),北影《反擊》(拍完內部批判上映)八一廠《千秋夜》。以上幾部影片為長影編劇大師肖尹憲提供。還見於《人民電影》雜志。
2. 電影《牧馬人》中的男主角的扮演者是誰拜託各位了 3Q
生日:1954年3月28日出生 出生地:山東煙台 籍貫: 山東煙台 社會身份:著名電影、電視劇、小品演員。 婚姻:夫人范旭霞比他小兩歲,是和他同一年從山東煙台招進福州軍區話劇團的,當時一個15歲,一個13歲,可謂是青梅竹馬,結婚後於1992年生了兒子朱清楊,現在夫人和兒子都在美國。 [編輯本段]個人簡歷 197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福州軍區話劇團演員,197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水華選中朱時茂飾演影片《西沙兒女》中的傅海龍,雖說這部電影因故「流產」,但朱時茂從此步入影壇。於1983年正式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 在進入八一廠之前,謝晉導演《牧馬人》時,選中朱時茂扮演男主角許靈筠。在著名導演謝晉的嚴格要求下,朱時茂注意把握情緒,努力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把一個被打成右派受盡生活磨難而信念不倒的知識分子——許靈筠,演得活靈活現。由此,朱時茂在影壇名聲大振,成為廣大觀眾喜愛的青年演員。隨後,他又在影片《柯棣華大夫》中飾演柯棣華,《道是無情勝有情》中飾演連長袁翰,《藍鯨緊急出動》中飾演武仲毅,《我只流三次淚》中飾馬川北等等。他在這些影片中的表演都不如《牧馬人》演的出色,但仍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在拍攝電影之餘,朱時茂還參加了許多電視劇的拍攝,如《男人的風格》、《寶鏡》、《蘆笙戀情》、《長江第一漂》等。在拍攝《長江第一漂》時,為力求真實,朱時茂親自駕駛橡皮船,順江而下,險些遇難。此劇拍攝十分成功,播出後,轟動一時,該劇獲得「飛天」獎,朱時茂本人獲得中宣部,中國電視家協會頒發的拼搏獎。近幾年,朱時茂與喜劇明星陳佩斯合作,多次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出小品,其中《吃面條》、《烤羊肉串》等,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人們送他一個綽號「老茂兒」。 1990年,朱時茂從八一電影廠轉業,在中國廣播藝術團當演員。隨後不久,出國留學。1993年參加了影片《霧宅》的拍攝。目前,從事影視製作(製片)工作。 [編輯本段]電影作品 1977年《牧馬人》飾許靈筠 1987年《超速》飾盛柏年 《柯棣華大夫》飾柯棣華 《道是無情勝有情》飾袁翰 《藍鯨緊急出動》飾武仲毅 《我只流三次淚》飾馬川北 1993年《霧宅》 [編輯本段]電視作品 《男人的風格》 《寶鏡》 《蘆笙戀情》 《長江第一漂》 [編輯本段]演出小品 1998年《王爺與郵差》合作者:陳佩斯 1992年《姐夫和小舅子》合作者:陳佩斯 1991年《警察和小偷》合作者:陳佩斯 1990年《主角與配角》合作者:陳佩斯 1986年《羊肉串》合作者:陳佩斯 1985年《拍電影》合作者:陳佩斯 1984年《吃面條》合作者:陳佩斯
3. 水華執導的電影是什麼
水華執導的電影有《白毛女》、《土地》《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傷逝》《藍色的花》。
水華執導的電影獲獎情況:
1950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白毛女》,該片獲得第6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獎、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
1959年,執導的劇情電影《林家鋪子》獲得第12屆葡萄牙菲格拉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1961年,憑借劇情電影《革命家庭》獲得第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
1965年,由其執導的革命電影《烈火中永生》上映。1981年,執導的劇情電影《傷逝》獲得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4年,與馬秉煜聯合執導劇情電影《藍色的花》。
1995年,在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時,水華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
4. 水華的人物簡介
水華同志,原名張水華,1931年投身左翼戲劇活動,1934年為左翼戲劇聯盟南京分盟成員,1936年東渡日本留學,1937年回國。七七事變後,他參加上海救亡演劇四隊,積極參與抗日宣傳演出活動。1940年,他來到延安,在魯藝實驗劇團任導演工作,194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4年,他參加了新歌劇《白毛女》的創作。他1949年任東北魯藝實驗劇團團長;1950年,在東北電影製片廠任導演,與人聯合導演《白毛女》,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榮獲卡羅維·伐利國際電影節榮譽獎、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他拍攝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林家鋪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傷逝》等,並多次獲獎。他導演的電影,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嚴謹細膩、深沉、含蓄,洋溢著強烈的革命激情和濃郁的民族特色。1995年,在紀念世界電影100周年暨中國電影90周年「世紀杯」評獎中,水華被評為中國電影最佳導演之一。
1933年入復旦大學法學系學習。1936年赴日留學。 1995年12月16日,新中國電影開拓者之一的水華因病在京逝世,終年79歲。
5. 烈火中永生電影導演是誰
《烈火中永生》 - 導演:水華編劇:周皓主演:李健蔡安安龐學勤趙汝平楊啟天
6. 水華執導的電影是什麼
《林家鋪子》。
《林家鋪子》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水華執導、夏衍編劇、謝添主演的劇情片,於1959年上映。
該片根據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以1931年的中國江南某小鎮為背景,通過小工商業者的掙扎生存、最終倒閉,和林老闆一家的命運,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爾虞我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黑暗現實。
影片評價
《林家鋪子》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理想精神與文藝熱忱的時代凝聚,編導以極其凝煉雋永的筆觸,描繪了一幅30年代遭受戰亂沖擊的江南某鎮的生活圖景,簡潔地勾勒出了飽經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榨的中國社會的縮影——林家鋪子的命運變化圖 。
與將社會狀態描寫得淋漓盡致相比,該片更出色的地方在於角色細致的刻畫和人與人相處時基本人性的展現,個中流露的人文精神,有一股傳統中國讀書人的悲憫。
在片中,謝添成功地塑造了林老闆這個既是被壓迫、被剝削者,又是壓迫、剝削者的舊社會小商人的藝術形象,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這個人物的雙重性格,准確地把握了這一特定人物的復雜心態。
7. 老北京的吆喝大王是誰
1932年,臧鴻出生在北京一個貧困的旗人家裡。臧家世代靠給人搭席棚為生,到了臧鴻這一代,生活已經難以維持了。9歲的時候,有一天,他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和鄰家一個叫小歪子的小朋友商量不上學了,要出去想辦法找東西吃。
兩人來到西琉璃廠的一個報館門前站住了,臧鴻對小歪子說:「我們給報館賣報吧。」小歪子說:「我們沒有錢呀。」「進去再說。」臧鴻說罷,領著小歪子進了報館。負責批發報紙的老頭起初堅決不同意。小歪子給老頭先下了跪,臧鴻見狀也跪了下去。老頭無奈,說:「你們兩個小兔崽子,如果賣了錢不給我,以後就別指望到我這里來。」這樣,他們倆每人賒了200份報紙,跑上了街。臧鴻當天賣了180份,扣除給報館的錢,他給家裡買了8斤棒子麵(玉米面)。父母非常高興,說:「那就別上學了,反正我們也供不起了,不如就去賣報吧。」半個月後,家裡那口從來不滿的麵缸居然滿了,全家人能夠吃飽窩頭了。而這時,起初吆喝起來怯生生的臧鴻,已學會優美地吆喝報紙了,在北京的報童中,他的聲音最吸引人。兩年以後,小歪子說:「我們去賣臭豆腐吧,臭豆腐剩了,我們還可以吃。報紙剩了,都白扔了。」臧鴻一想也對,於是,他就找了一個小柳條筐和小歪子一起去叫賣臭豆腐。每天早晨,他6點鍾起床,從燈市口的家走到位於東琉璃廠的王致和腐乳廠,買上200塊臭豆腐、50塊醬豆腐往筐里一放,就一路吆喝著往家走。臧鴻從小喜歡模仿廟會里的各種吆喝,又生就一副好嗓子,只幾天的功夫,他的吆喝水平就超過了同行們,他喊得有腔有調有滋有味——「臭豆腐澆醬油,醬豆腐蘸窩頭——」老北京人活得講究,買東西不但要看誰的貨好,還要聽誰的叫賣好聽。同樣是王致和的臭豆腐,臧鴻就賣得格外快。到13歲的時候,他已經有了一點小資本了,於是,他的生意開始往大一點做了。他選擇了賣水果和蔬菜。他的力氣越來越大了,生意也就越來越有規模。漸漸地,他有了一輛排子車,每天早晨,他拉著車到天橋四面鍾去批發水果蔬菜,然後由天橋走龍須溝到羊市口、燈市口,一路悠揚地吆喝下去——「香菜、韭菜、青椒、茄子、黃瓜、西紅柿、胡蘿卜,揀樣挑來——」小四合院里的主婦和深宅大院里的女僕們經不住這誘人的吆喝,她們邁動著小腳向臧鴻蜂擁過來。臧鴻的水果蔬菜就在婦女們品味他吆喝的余韻中,一筐一筐地賣掉。吆喝使他忘記家中的苦難,而忘情的吆喝又使他成就了一門獨特的藝術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2歲那年,臧鴻和父親給一日本軍官家搭涼棚,一根竹桿子倒下,砸破了日本女人的腿。日本軍官把他帶到憲兵隊,毒打了一頓之後,丟到地下室里又灌了一陣涼水,這才心滿意足地把他踢到街上。
在批發水果蔬菜時,他要忍受天橋惡霸的欺辱,稍有不滿,立刻就要招來一場橫禍。在天橋那一帶討生活,終日都要提心吊膽。
可是,窮人無論怎樣也要活下去,臧鴻找到了他活下去的方法,那就是放開嗓門盡情地吆喝。只有吆喝,才能讓這個北京孩子忘掉所有的憂愁與苦悶。
「大小金魚兒來——」
「江米小棗——好大的粽子來——」
「年糕團兒——好大的塊兒——」
「開了鍋的來——炸豆腐——」
老北京做買賣的講究吆喝,臧鴻的吆喝最為講究。有人說臧鴻的吆喝是老北京吆喝的集大成者,甚至有人說是臧鴻把吆喝升華為藝術。然而,關於吆喝,臧鴻的理論才最令人信服——
「吆喝是一種特色很強的市井文化。大年初一賣活鯉魚祭財神,借年年有餘這句吉祥話;二月賣大小金魚,供佛用的太陽糕;三月三蟠桃宮廟會,有豆汁、豌豆黃、熟咸螺螄;四月賣曲麻菜;五月賣江米粽子、扁桃、桑葚;六月賣各種青菜;七月賣西瓜、甜瓜、扒糕、涼粉、茉莉花、冰塊、江米糖糕、老玉米;八月賣酸甜豆汁、大活螃蟹、郎家園的棗、甜葡萄、臭豆腐、醬豆腐;九月賣雪裡紅、芥菜;十月賣羊頭肉、炸丸子、炸豆腐、蘿卜、硬面餑餑;十一月賣烤白薯、海棠;臘月賣豆芽菜、關東糖、瓜子、年糕坨。所有這一切,全要靠吆喝來完成。要靠既有規矩又有藝術性的吆喝,瞎喊不行。在大宅門前吆喝,要拖長聲,既讓三四層院子里的太太小姐聽見,又要透出優雅,不能野腔野調地招人煩;在鬧市上吆喝,講究音短、甜脆、響亮,讓人聽起來干凈利落。早些年,城南城北的吆喝都不一樣。就拿賣冰糖葫蘆的來說,東南城的吆喝出來干、倔;西北城大宅院子多,小販的吆喝優雅深沉;在王府井附近吆喝的,多是小夥子,甜脆響亮。」
據說,老北京的吆喝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數百年的吆喝,到了臧鴻的嘴裡變成了爐火純青的藝術。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和1948年北平解放的時候,臧鴻的吆喝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1948年年底,看到一隊隊進城的解放軍,臧鴻的吆喝聲中充滿了火一樣的激情,他高興啊,因為從那時起,他成了夢寐以求的不被人欺負的自由人。不久,他的吆喝被文藝界人士聽到了。
「吆喝大王」登台演劇,歌唱新中國,拜師學藝,大名載入《中國相聲史》
1950年的一天,臧鴻被街道委員會找去了。幹部們問他:「愛咱們的新中國嗎?」「沒的說,一百個愛。」「那好,拿出你吆喝的本事來,好好唱一唱。」就這樣,在街道里臧鴻開始唱戲。他本來不會唱戲,可是他聰明,一學就會,沒幾天就登台演出了。他先後唱了評劇《小女婿》、《劉巧兒》、《白毛女》、《柳樹井》、《藝海深仇》、《取締一貫道》,幾出戲下來以後,臧鴻紅遍了崇文區。中國評劇院的藝術家楊星星看了他的戲後,說:「這個臧鴻行!」1952年,臧鴻調入北京鐵路局工程處做架子工。人們聽說他能說會唱,就又把他調入鐵路文工團。在團里,他演戲,也說相聲。其中自編自演的相聲《一貫害人道》、《夫妻之間》,得到相聲演員張喜樹老先生的好評。他說:「趕明兒個,我給你找個老師好好學學吧。」張先生說話算話,過了幾天,他領著臧鴻來到老藝人、相聲前輩王長友的門下,王長友聽了他的段子後,慨然收他為徒。在王先生的指導下,他說了轟動一時的相聲《賣布頭》,這個段子充滿了老北京的吆喝,臧鴻的特長得到了高度的發揮。人們都說,臧鴻說不定你的這手絕活兒將來要派上大用場。由於臧鴻對北京相聲的貢獻,《中國相聲史》將他的名字收了進去,輩分要高出幾位當紅笑星好多。侯寶林的鼎力舉薦,臧鴻進入《傷逝》劇組,著名導演水華請他到家裡喝酒,高度評價他的表演。從此,他紅遍演藝界
1981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要將魯迅的小說《傷逝》改編成同名電影,著名導演水華請侯寶林先生出山,想讓他表演老北京的吆喝,因為侯大師曾在相聲名段《改行》中成功地吆喝過。侯寶林出於對影片的負責,堅決推辭。他說:「我這聲音觀眾太熟了,電影一開演,觀眾一下就能聽出是侯寶林在喊,那您的片子就砸了。」水華一聽,覺得有理,連連點頭。侯寶林說:「我向您推薦一個人,他在這方面要比我強得多,他是我們北京城裡有名的吆喝大王。」於是,水華就找到臧鴻。水華是臧鴻崇拜的大導演,加上,他聽說影片是由大藝術家王心剛、林盈主演,他想這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於是,就欣然同意了。先是到北影廠的錄音棚錄音,他一口氣給錄了七十多種吆喝聲。接著,他又去萬壽寺參加拍攝涓生和子君逛廟會的場面,他在其中扮演賣酸梅湯的小販。影片上映後,反響很好。水華給臧鴻付了200元的勞務費,並且請到家裡喝酒。席間,水華高興地對他說:「演員里,你的水平是很高的。」
之後,臧鴻又給《知音》、《城南舊事》、《老北京的傳說》、《四世同堂》、《譚嗣同》、《春桃》、《開國大典》等130多部電影、電視劇配音。後來,凡是拍攝反映老北京生活的影視作品,導演們都要來找臧鴻。老舍夫人胡絜青點名要聽他的吆喝,老人聽後大為贊賞,揮筆為他題寫「中國吆喝大王」
臧鴻除了給影視劇配音外,還常被人請去參加有老北京風俗的婚喪嫁娶活動,他既給人家當「導演」,又給人家學五花八門的吆喝。在各類反映老北京風貌的傳統文化活動中,臧鴻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一天趕三次場是常有的事。他還有了經紀人,趕場的事不通過經紀人他是不去的。「因為現在演藝圈比較復雜,我怕上了壞人的圈套做出對不起觀眾的事。」平時,老北京茶館、正乙祠劇場、老舍茶館都是他的活動地點。
1993年,臧鴻在北京老舍茶館演出。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提出要聽他喊賣柿子的聲音,而且要聽賣京北高樁柿子和賣京東平谷大蓋柿子的吆喝聲。臧鴻清清嗓子,兩種截然不同的吆喝,他依次喊了三遍。胡老太太聽了以後,興奮地站起來鼓掌,老人家高興地說:「絕了。我一聽您這喊聲,我就回到了我二十多歲當姑娘的時候。」說罷,老太太命人取來筆墨紙硯,當場為臧鴻題了一幅字——「中國吆喝大王」。從此以後,只要胡老太太來了懷舊的興致,就要請臧鴻來茶館喊上幾嗓子。久而久之,臧鴻竟和舒乙一家人成了好朋友。每日閑下來,他就要看上幾眼那幅已經裱好的字,他覺得那是對他最高的獎賞和權威性的肯定
2012-2月臧鴻先生去世,享年80歲
8. 什麼電影由水華指導
水華是老導演,導演過《白毛女》、《林家鋪子》和《烈火中永生》等電影。
9. 水華執導的電影是什麼
水華執導的電影是《白毛女》。
《白毛女》是東北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電影,由王濱、水華執導,田華、陳強、胡朋、張守維、李百萬、李壬林等主演。該片於1951年3月11日在中國上映。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白毛女》的幕後製作:
1950年春,由王濱、水華、瞿維三人先到河北省平山縣調查,在平山了解白毛女的傳說在當地流傳的經過,同時也考察人民的生活狀況。王濱、水華原希望仍由主創歌劇《白毛女》的賀敬之來編寫電影文學劇本。
但因他無法抽身,只好改邀河北農村土生土長、14 歲就參加八路軍的作家楊潤身一同創作。楊潤身對當地的風俗習慣非常熟悉,可以幫助電影增加地方特色。
攝制組經過爭論和反復權衡之後,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即拍成音樂片。重做的歌詞由賀敬之和張松如二位詞作家創作,重做的歌曲由瞿維、張魯和馬可三位作曲家創作。王濱導演在改編過程中,重點增加帶有傳奇色彩的唱腔。
10. 水華的人物經歷
1939年他在重慶育才學校當戲劇教員,1940年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擔任導演,與王濱合作導演《帶槍的人》、《神手》等話劇及秧歌劇《周山子》。1949年他調到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任導演,開始了電影導演生涯。
水華是北京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是中國影協第二、三屆理事,第四屆常務理事,第五屆主席團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水華的影片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場景朴實而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色調變化豐富,導演處理上既注意了藝術上的整體性,細節處理又很講究。
他的代表作有:《白毛女》(與王濱合作)、《土地》、《林家鋪子》、《革命家庭》(與夏衍合作編劇)、《傷逝》、《烈火中永生》、《西沙兒女》等。
《白毛女》曾獲第六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獎,1957年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林家鋪子》曾獲葡萄牙第十二屆菲格拉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革命家庭》獲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傷逝》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1995年,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時,水華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