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城之春電影簡介
《小城之春》是由費穆執導,石羽、李緯、韋偉、張鴻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
影片講述了1948年前後,中國某個平常的遍處皆是斷垣頹壁的南方小城裡,年輕少婦周玉紋(韋偉 飾)與生病的丈夫戴禮言(石羽 飾)過著索然寡味的日子。戰爭不僅令禮言失去了家產,也使他喪失了生活的信念。
而玉紋每日做的,是在早晨出門買菜、給禮言抓葯,在城頭踱步好大一會後傷神地復回到家中,將葯丟於他時與他對話不過三兩句,剩下大半時日,是坐在妹妹戴秀(張鴻眉 飾)房間綉花獨自喟嘆——除了早晨出門徘徊的城牆頭,這是她認為的小城唯剩的有生氣之地。
章志忱(李緯 飾)的到來打破了死氣沉沉的一切。他是禮言昔日好友,卻也是玉紋的舊時情人。與禮言死氣的陰郁形成對比的是,志忱年輕健康有朝氣,這令本是小城異類的戴秀對他暗生情愫,但志忱心中一直沒忘玉紋,而他無疑也是玉紋內心的渴望和呼喚。
發乎情止於禮,志忱和玉紋之間欲迎還拒、欲拒還迎的心理角逐游戲連番上演時,禮言和戴秀窺見了個中端倪。
《小城之春》投合了當時人們的苦悶心情。在藝術表現上,這部影片有較成功的探索。早期的中國電影往往寫事多於寫人寫情,而這部影片獨辟蹊徑,它的人物不多,情節簡單,將鏡頭深入人物復雜矛盾的心靈,揭示微妙的情感關系,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此外,它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詩情畫意,顯示了費穆導演的藝術特色,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② 求老電影《小城之春》的社會背景
小城之春
基本信息
片名:《小城之春》Spring in a Small Town 類型:家庭 / 劇情 片長:100分鍾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黑白 混音:單聲道 製作公司:上海文華影片公司 出品時間:1948年
演職員表
導演:費穆 Mu Fei 編劇:李天濟 Tianji Li 演員:石羽 Yu Shi .....Dai Liyan 崔超明 Chaoming Cui .....Lao Huang 韋偉 Wei Wei .....Zhou Yuwen 張鴻眉 Hongmei Zhang .....Meimei 李緯 Wei Li .....Zhang Zhichen] 攝影:李生偉 Shengwei Li 剪輯:韋純葆 Cunbao Wei
劇情介紹
小城之春
故事發生在抗戰勝利後的一座南方小城裡。又一個春天到來了,鄉紳戴禮言和他的一家——太太周玉紋、妹妹戴秀,還有僕人老黃過著一如平常的日子。禮言在戰爭中失去了家產,重病纏身,喪失了面對現實的勇氣,終日鬱郁寡歡。妹妹戴秀倒是開朗活潑,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幻想。面對著家宅破敗的局面,太太玉紋與丈夫禮言過著平淡無味的生活,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實則已沒有感情可言。 這種沉悶的生活被從外面闖入小城的青年醫生章志忱打破了。他是禮言分別8年的朋友,也是玉紋過去的情人,當年他們的感情很好,卻被玉紋的母親拆散了。然而造化弄人,現在玉紋的母親死了,但她卻又有了丈夫。 章志忱住在戴家,為禮言看病。他的到來讓玉紋已如止水的心泛起了巨大的波瀾,兩個人常常背著禮言約會,談起往日的歲月都唏噓不已,志忱對玉紋已成他人之妻的現狀無可奈何。他們的感情受著「禮義」和「忠信」的束縛,剪不斷,理還亂。 禮言的妹妹戴秀喜歡上了志忱,禮言和玉紋談起了這件事,想讓玉紋給妹妹說媒,而自己去跟志忱說,但是玉紋從心底反對此事,拒絕了他的要求。在和志忱談話時,玉紋向他透露了這件事,志忱也拒絕了。 這天正是戴秀的生日,幾個人擺宴慶祝,心情煩悶的志忱和玉紋都喝醉了。禮言通過他們兩人的舉止,對他們的特殊關系猜到了幾分。過後,他經過左思右想,覺得不應該拖累妻子一輩子,於是決定成全他們兩個,而自己吞了安眠葯想自盡。 經過搶救,禮言重新活了過來。通過這次波折,玉紋也重新認識了自己與丈夫的感情,她選擇了與丈夫重新生活,而志忱也決定離開小城。一個春日的早晨,玉紋、禮言,還有妹妹戴秀在城頭上為志忱送行,他們目送志忱向外面的世界走去。
幕後製作
回顧影片的拍攝歷程,我們不難看出它在藝術表現上的一些成功的探索。早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電影往往寫事多於寫人寫情,而這部影片獨辟蹊徑,它的人物不多,情節簡單,將鏡頭深入人物復雜矛盾的心靈,揭示微妙的情感關系,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此外,它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詩情畫意,顯示了費穆導演的藝術特色,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影響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第5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田壯壯在蟄伏了8年之後,復出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重拍50年前的這部影片,集結了阿城、李少紅、葉錦添等超級幕後班底的新版《小城之春》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的聲譽。在談及這部電影時,田壯壯說:「舊版的《小城之春》好多人都沒看過,但它的光彩在今天依舊閃亮。兩部《小城之春》是中國電影人相隔50年的對話,也是50年來關於人文精神的繼承和延續。」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影史地位
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中國電影界一致公認的經典性作品;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心理寫實主義、比較完整的散文結構、詩化電影的先河,「放射出讓人目眩心驚的光芒」。 世界一百年電影史上的百部經典名作之一;中國電影九十年的十部經典作品之一。《小城之春》被譽為「中國電影界一致公認的經典性作品」。香港電影評論界將其推選為「有史以來中國最佳電影」,著名導演張藝謀稱自己最喜歡的中國電影就是《小城之春》。
名家點評
我最喜歡的片子有一大堆,不能一一列舉,就中國的電影而言,我最喜歡1948年的《小城之春》,我覺得這部影片在當時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我們今天看來,覺得還是不能跟它比較。 ——著名導演 張藝謀 關於《小城之春》這部電影,幾乎世界上每一個地方,在我能夠接觸和閱讀到的所有文章和評論中,沒有不對這部影片的成就感到驚訝,感到很大的震驚,證明這部影片本身的成就是可以肯定的。從電影的角度來看,當然它已經是一件發生了的事情,可能是過去型,但從電影敘述的過程中看,又好像是現在型。影片以多重的意義和解釋體現出其現代性,它的主觀和客觀永遠都交錯在一起,這樣復雜的敘述方法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這部電影中很多的電影語言都顯現出極大的張力……我覺得費穆是非常了不起的人。 ——香港著名影評人、電影導演 舒琪 《小城之春》講了一個故事,卻在多種層面上有不同的意味,是很有意思的。雖然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私人化的故事,但在它的影像中處處浸含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境,家國之思無可逃避。影片中所體現的新與舊,道德與情慾,死氣沉沉與生命活力之間的對抗更為那個特定的時代做下了意味深長的注腳。 ——影評人娜斯
編輯本段精彩影評
《小城之春》:發現玉紋
影片女主角玉紋的形象確乎掙脫了黑白色和年代久遠的銀幕之限,七彩斑斕地站在21世紀的觀眾面前。電影人喜歡說「發現費穆」,而我從觀眾角度講,願意說「發現玉紋」。 可以說,玉紋是一個被倫常禮教束縛住的紅顏女子,在她身上體現著國性與知性。玉紋的悲哀是無從迴避的:從前的情人的歸來掀起了她內心的波瀾,而患病的丈夫一直在替自己著想,他是無辜的。從倫理的角度說,玉紋不應當離棄丈夫,慾望只能泯滅。一邊是人倫,一邊是人慾,玉紋所在的兩難處境很容易勾起千千萬萬中國女人或多或少,或感同身受或耳聞目睹的響應。 在影片里,人倫沒有被一昧地批判醜化,人慾也沒有被西方筆法描繪得轟轟烈烈,一發不可收拾,而是切合國情、眾所周知地曲折隱晦。倫理意識的積淀如此厚重,以至上床也未必能解決得了它,一次越矩的交合算不了沖破繭縛。正因為如此,玉紋採取的聽天由命的態度才真正抓住了國人的痛處。 玉紋的形象洋溢著的知性美在國內電影作品裡的女人中是罕見的。她的智識首先流露在影片開始部分自言自語里的一絲自嘲和冷笑;知性更指她對自己的悲劇性處境的深刻自知。事實上,她不抱幻想,出走的願望也並非特別強烈,對自己的命運,她瞭然於胸。由於瞭然於胸,她對病榻上的丈夫的堅拒冷感才那麼令人不寒而慄,對舊情人的探試、絕棄才那麼咄咄逼人,含著一絲不易覺察的捉弄意味。 影片似乎在人倫與人慾之間找到了某種平衡,人倫與人慾沒有相互剿殺吞噬,兩種聲音都有理有節地表達了自己,影片顯出一種平衡周正的美感,規矩方正與春意盪漾在此互相映襯,互為表裡,相安無事,相得益彰。至少,它符合人們在情感上的挫折經驗和過著缺乏愛情的婚姻生活的實況。聯想到影片的拍攝背景,1948年,國共戰爭正當如火如荼,而編導置戰火紛飛、風雨飄搖的時局世事於不顧,聚焦於一個抽離了黨派政治的侵襲滋擾的小城一隅,對巨變前夕的若干中國人進行有如實驗室里的顯微鏡和手術台上的手術刀般的細剝慢嚼,實在需要膽量、注意力和天賦。歷史證明,它比那些趨炎附勢的影片更有生命力,強上何止千百倍。在歷史的這個關口,用這樣一個題材來表達自己的藝術理念,展示自己的全部電影藝術技巧,說出自己關於人倫與人慾的思考,顯示對政治的不屑一顧,沒有人比費穆的選擇更絕妙,也更偉大的了。
《小城之春》:影壇上永不凋謝的奇葩
《小城之春》是我國著名電影導演、藝術家費穆為中國電影藝術寶庫貢獻的一部極其優美的電影精品,它為我國的電影事業贏得了世界性聲譽。影片的突出特徵在於以優美、精緻的藝術形式,真實生動地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性情感、道德倫理、民族心理和行為方式。整部影片貫穿著一條情與理的沖突線,然而卻以「發乎情止於禮」終結。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從而也就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徵的人生哲學、倫理原則、道德操守,它以集體無意識的自覺行為貫穿於人們的整個人性精神世界。影片正是通過夫妻、情人、朋友、兄妹之間的感情糾葛與矛盾沖突,極富於民族文化個性地揭示了中國人的情感與道德風貌。更加可貴的是,在情感與理義的矛盾沖突上,藝術家分寸得當地把握住了高尚的道德意識與倫理的界線,體現出了一種完美的人格和真摯的人性,這正是本片長久的藝術魅力所在。 《小城之春》從人的內心世界角度,通過情感世界與現實關系的矛盾,揭示了人的道德意識。影片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情感、人性需求的正當性。但影片中的人物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成長的知識人士,不論他們在感情上經受多大痛苦,最終總是服從禮義的約束和道德的規范,這是符合中國文化人的做人准則的,因而也是令人信服的。影片在藝術表現上是細膩的、優美的,體現出了中國知識分子豐富完美的人性美。 《小城之春》是一部風格化比較強的影片。影片中只出現了妻子、丈夫、朋友、妹妹、僕人5個人物,在小城中再未出現其他人影,這樣的環境表現,表面看似不真實,然而它正體現了一種獨特的凈化的造型風格。這是為了更突出、更集中、更清晰地體現感情世界的人物關系。影片中多次展現荒涼的小城城頭,既含蓄地隱喻當時的時代背景,也烘托著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使人物的情感與環境渾然一體,產生了一種含蓄幽深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總之,這部影片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堪稱一部藝術精品。
③ 如何評價費穆的電影《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投合了當時人們的苦悶心情。在藝術表現上,這部影片有較成功的探索。
早期的中國電影往往寫事多於寫人寫情,而這部影片獨辟蹊徑,它的人物不多,情節簡單,將鏡頭深入人物復雜矛盾的心靈,揭示微妙的情感關系,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此外,它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詩情畫意,顯示了費穆導演的藝術特色,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介紹
影片講述了一個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況下再次見到昔日戀人時的故事。該片於1948年上映,1995年,被評選為中國電影90年歷史上10部經典作品之一。
2005年,被金像獎評為百年百大電影第一名; 同時也被英國電影雜志《視與聽》846位影評人評為影史TOP250的127名(獲得13票)
④ 費穆的簡介,以及他的成就
小城之春 最經典的中國電影
⑤ 電影導演字敬廬先後執導過那些作品
中國電影導演。字敬廬,原籍江蘇吳縣,生於上海。童年遷居北京,入法文高等學堂。自學英、德、意、俄等多種外國語。離校後,任會計,同時業余撰寫影評。1930年到天津,任華北電影公司編譯主任,翻譯英文字幕和撰寫說明書。1932年至上海任聯華影業公司導演,先後執導《城市之夜》、《人生》等7部長故事片。他的作品,從不同側面對人的生存價值、人生的目的和意義進行了哲理性的探討。1937年率隊赴抗日前線。上海淪陷時為民華公司導演《孔夫子》等影片。日軍佔領上海時轉向話劇。1947年在上海執導中國第一部彩色京劇戲曲片《生死恨》。1949年去香港創辦龍馬公司,任總經理兼編導。
⑥ 電影《小城之春》影評
《小城之春》影評 「死氣沉沉的小城, 春心盪漾的人們」 這是現代導演賈璋柯在史詩電影 , 《站 台》 的宣傳冊上寫下的意味深長的句子。 這句話不僅簡練地概括了費穆導演的 《小 城之春》的劇情,而且表達了一位現代導演對費穆及其影片的無限敬意。被現代 電影界視為中國電影史經典影片的《小城之春》是費穆於 1948 年拍攝的。作為 中國第二代「文人導演」的代表人物,費穆在當時社會動盪、內戰處於白熱化的 背景下拍出像《小城之春》這樣細膩、委婉、含蓄的淡化社會背景的藝術影片, 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信心的。這部影片集中體現了他對中國現代 電影的追求和 對有中國特色的東方韻味的電影風格的探索,以及將二者融合為一的新影戲觀。 他是中國現代電影的先驅,又是「電影上的國學派」 ;他是一個追求進步和光明 的藝術家,又是中國影壇上的一個現代儒者。 影片展示的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愛情悲劇: 在江南某小城的一個破 落家庭里,周玉紋同戴禮言結婚已有 8 年。因戴禮言長期患病,兩人分住已近 3 年。 她雖然從來沒有愛過他,但仍盡著妻子的責任,每天買菜、 煎葯、 細心服侍他。 戴禮言的妹妹戴秀是一個天真純朴的學生,家裡還有一個對主人忠心耿耿的老 仆。如果不是青年醫生章志忱到來,這個家庭每天都過著沒有變化的日子。章志 忱既是戴禮言昔日的同學,也是周玉紋當年初戀的情人。 他的突然來臨,打破了這 一家寂寞平靜的生活。周玉紋抑制不住對章志忱強烈的愛情,但又不忍心拋棄多 病的丈夫,她在矛盾痛苦的感情煎熬中掙扎。 章志忱雖仍深愛著周玉紋,但想到他 是病 中老友之妻,便竭 力克 制住 自己 的感情。面對著朝氣蓬勃、英俊瀟灑的 章志忱,戴秀也產生了朦朧的愛戀之情。於是,在經歷了一場風波之後,章志忱毅 然離開戴家,走向新生活。 周玉紋則帶著永遠不能平復的隱痛,重與戴禮言維持著 那種無愛的抑鬱生活。 創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一方面折射出造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因素,另一方 面則探索追究了作為悲劇主要原因的知識者自身的悲劇性性格,揭示了小資產 階級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結構。 顯然,造成戴禮言頹唐空虛、 周玉紋憂郁寡歡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動盪離亂的 社會環境。戰火毀壞了家園,面對斷牆殘壁,戴禮言懷念過去的榮華,但又沒有勇 氣和力量去創建新的生活,故而只能在痛苦和哀嘆中度日。周玉紋和章志忱原是 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但因周玉紋的母親不同意他倆的婚事,再加上章志忱在抗 戰中「一 直跟著抗戰跑」 ,所以她只好被迫嫁給自己不愛的戴禮言,過著沒有愛 情的夫妻生活,其精神上的痛苦和空虛是不言而喻 的。這種生存狀態和精神面 貌正是當時一部分既不滿現實處境,又無力擺脫困境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真 實寫照。在這里,創作者對知識分子人生命運的思考與對黑暗社會的批判是交織 在一 起的,並著重通過對主人公個人命運的剖析來揭示蘊含其中的社會歷史內 容。然而遺憾的是,創作者對於知識分子的人生命運所依存的「中國的將來」以 及如何為此而奮斗的勾勒是不清晰的。 雖然影片最後暗示章志忱擺脫了個人情感 的糾葛,走向新的生活,但這種暗示是很膝朧、含混的。因為章志忱顯然是寄託著 創作者理想的人物,可我們從他身上很難清晰地感受到時代精神的光照和新生 活熱流的涌動。 當然,影片通過愛情、婚姻問題上「情」與「禮」的沖突,對知識分子復雜的 文化心理結構的刻畫是十分細膩、 生動的。 既揭示了他們內心世界最隱秘的情感, 也觸及了封建主義思想殘余在道德領域里最敏感的神經末梢。誰都不會否認,無 論是出於道德上還是道義上的原因,被迫繼續留在已經不存在 「愛情」 的家庭里, 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痛苦。顯然,周玉紋和戴禮言的婚姻並非建立在愛情的基礎 上,再加上戴禮言長期患病,兩人分住也已近三年,因當她日夜思念的戀人章志忱 重又來到她身邊時,長期壓抑的情感很自然地噴發出來。她有權利去追求真正的 愛情、去建立幸福的家庭。但是,長期封建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心理定勢,以及一種 人道主義的責任感,又使她處於矛盾痛苦的境地,正如她對章志忱表白的那樣 「我 心裡只有你,但又覺得對不起禮言。 「禮言」對我就只成了一種責任,他是我的 」 丈夫,我服侍他,我得死心塌地的服侍他。 同樣,章志忱雖也深戀著周玉紋,但終 」 因她已成為自己朋友之妻,故只能強用理智克制感情,以犧牲自己的幸福來維護 他人家庭的完整和安定。 他們的愛情自由所受到的束縛,不僅來自傳統的道德律, 也來自對於婚姻的結果所承擔的一種道義上的責任和義務。 因為歷史和社會還未 能提供充分的條件,使一個人在獲得愛情的幸福時,不至於給另一個人造成不幸; 在滿足一個人的合理要求的同時,又不讓其承擔上述道義上的重負。尤其是動盪 離亂的社會已經給禮言精神上帶來了很大的創傷,他們不忍心給他以更大的傷 痛。 所以,他們的愛情悲劇,實質上是一種時代悲劇和社會悲劇的折射,不意識到 這一點,就 會忽略其應有的思想意義。 然而,我們感到不滿足的是,創作者在表現 這一倫理主題時,尚缺乏一種宏觀的眼光,沒有充分意識到,只有在時代生活的深 廣背景上,才能使倫理主題的實質意義真正顯示出來;只有把人物命運的悲劇性 因素與實際影 響他們生活的社會歷史聯系起來,表現出這種不能獲得的感情痛 苦的社會內涵,才能使影片產生展撼人心的力量。由於影片在這方面未能深入開 掘,就給人一種與世隔絕之感,削弱了其現實主義精神和社會意義。盡管如此,我 們對影片所具有的思想價值仍應給予充分肯定。 《小城之春》在藝術上是一部刻意求工、精緻考究之作,它體現了創作者鮮 明的個性,具有獨特的風格。原劇本是三幕一景的話劇構思,後雖經多次修改,加 強了電影藝術特性,但仍保留人物少、場景集中、結構簡練的優點。這樣就有利 於集中力量,深入、 細致地表現人物內心豐富的情感和復雜的心態,也便於充分抒 情寫意,融入創作者的主觀思考。 影片的外部情節沖突並不激烈,也無曲折離奇的故事,創作者截取的只是一 個片斷的人生素描,表現的只是日常平淡生活中的一個波瀾,一圈漣漪。然而,人 物的內心沖突卻非常尖銳復雜,情感起落也撲朔迷離、引人入勝。 影片善於運用藝術重復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 揭示主旨意蘊, 強化藝術氛圍, 是影片較鮮明的特點。其中較突出的是場景重復。就拿玉紋和志忱在書房相會的 場景來說,影片中先後重復出現了四 次: 第一次是志忱剛到戴家,玉紋夜送被褥, 導致舊情復燃。第二次是志忱受禮言之託勸慰玉紋,兩人的感情陷入無法解脫的 痛苦之 中。第三次是志忱和戴秀外出遊玩歸來後,玉紋對此不滿,特地去試探志 忱對她是否仍有真情。第四次是玉紋酒後不能自製,導致內心情感的強烈爆發。 由此,生動地展示了人物彼此間感情變遷的脈絡,強化了人物形象給觀眾的藝術 感受。城頭的場景也曾多次出現,其中開頭和結尾的呼應,既使影片具有結構上 的某種穩定性和完 整性,又深化了主題內涵。 電影創作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需要充分尊重和發揮藝術 家個人的創作精神。為此,既要鼓勵藝術家面對時代、面對社會、從現實生活中 吸取養料,獲得靈感,創作出緊扣時代主旋律的影片;又要允許藝術家以自己獨 特的審美角度和藝術方法,去表現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和人物。只有絕對必須保證 有個人創造性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 才能在銀幕上展現及其廣闊的生活畫卷,塑造千姿百態的人物形象,以幫助人們 正確認識生活,並獲得審美享受。因而,象《小城之春》這樣有獨特藝術個性和 美學追求的影片,就應該予以肯定,特別是對它的藝術成就在中國電影史上的貢 獻,更應該給予充分和公正評價。
⑦ 關於著名導演的問題
太多了,寫不下了,我只說中國的吧
鄭正秋
編導故事片:
1913:難夫難妻(與張石川合作)
1926:小情人 一個小工人
1927:二八佳人 血淚碑 楊小真
1928:黑衣女俠 俠女救夫人 血淚黃花(前集)
1929:血淚黃花(後集) 刀下美人 戰地小同胞
1930:桃花湖(前後集)
1931:紅淚影 玉人永別
1932:自由之花
1933:春水情波 姊妹花
1934:再生花 女兒經(與洪深、張石川、沈西苓等合作)
電影劇作:
1922:滑稽大王游滬記 擲果緣 大鬧怪劇場 張欣生
1923:孤兒救祖記
1924:玉梨魂 苦兒弱女 好哥哥
1925:最後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婦人 盲孤女 早生貴子
1927:掛名的夫妻 俠風奇緣 山東馬永貞 車遲國唐僧鬥法
1928:美人關 火燒紅蓮寺(第一集) 大俠復仇記 女偵探
1929:新西遊記
1930:娼門賢母
1931:恨海
導演影片:
1927:梅花落(上中下集)
1928:白雲塔 碎琴樓
1935:熱血忠魂(與張石川、徐欣夫、吳村等合作)
演出影片:
1922:滑稽大王游滬記 擲果緣
1924:苦兒弱女 誘婚
張石川
張石川(1890-1953),中國電影導演,事業家。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的導演。
1916年,他創辦幻仙影片公司,將文明戲《黑藉冤魂》搬上銀幕。
1922年由他和鄭正秋等人發起組織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他的主要作品有:《火燒紅蓮寺》第五至第十六集的編劇;《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第一至第十六集、《白雲塔》、《孤兒救祖記》、《擲果緣》、《難夫難妻》等片的導演;《黑籍冤魂》中的男演員之一。
沈浮沈浮,原名沈哀鵑,又名百寧。天津人。家境貧寒,早年失學,曾做小販、照相館徒工。1924年入天津勃海影片公司任演員,自編自導自演無聲喜劇短片《大皮包》。1933年在上海加入聯華影業公司,曾任《聯華畫報》編輯,後任編導。先後編導《出路》、《無愁君子》等影片。所作電影劇本《狼 山喋血記》被認為是較優秀的國防電影作品。抗日戰爭爆發後,與陳白塵、白楊等組織上海影人劇團,輾轉至重慶,導演舞台劇《草莽英雄》、《 兩面人》、《日出》、《雷雨》、《 霧重慶》、《群魔亂舞》等,同時創作話劇劇本《重慶二十四小時》、《 金玉滿堂》、《小人物狂想曲》等。 抗戰勝利後到北平,任中電三廠副廠 長,編導影片《追》。後至上海,加入昆侖影業公司。1948年編導影片《 萬家燈火》,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充分表現了下層知識分子覺醒的過程。 1949年編導《希望在人間》,導演手法細膩含蓄,生活氣息濃郁。同時還參與編寫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 建國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19 56年導演影片《李時珍》。同年赴蘇聯考察寬銀幕立體聲影片導演業務。 1958年導演了中國第一部寬銀幕立體聲影片《老兵新傳》,於1959年獲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後相繼導演《萬紫千紅總是春》、《北國江南》、《曙光》等。其中《曙光》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 。其創作態度嚴謹,富於探索精神; 風格朴實沉厚,抒情意味濃郁;結構布局和節奏處理,尤見功力。曾任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一屆委員、第二至四屆常務理事,中國影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等職。編導故事片1926:大皮包 1933:出路1935:無愁君子 1937:聯華交響曲·三人行天作之合自由天地1946:聖城記1947:追1948:萬家燈火(與陽翰笙合作編劇)1949:希望在人間 電影劇作 1936:狼山喋血記1949:烏鴉與麻雀(與王林谷、徐韜、趙丹等合作)導演故事片1954:斬斷魔爪1956:李時珍1959:老兵新傳萬紫千紅總是春1963:北國江南1979:曙光演出影片1926:大皮包1936:迷途的羔羊1937:藝海風光·電影城
鄭君里,曾用名鄭重,千里。1911年生於上海,原籍廣東中山,中國著名電影演員、導演。自幼家境貧寒,進義學念書。因酷愛藝術,讀到初中二年級,毅然中途輟學,考入南國藝術學院戲劇科學習,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1929年夏,在南國社參加《莎東美》、《卡門》等劇的演出,與陳白塵等創辦《摩登》戲劇半月刊。1931年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起草《最近行動綱領——現階段對於白色區域戲劇運動的領導綱領》。同時,他還加入摩登劇社、大道劇社,演出《乞丐與國王》、《血衣》、《亂鍾》等劇。1932年,加入聯華影業公司為基本演員,先後在《火山情血》、《奮斗》、《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20部影片中擔任主要或重要角色,並參加上海業余劇人協會,演出《娜拉》、《大雷雨》等劇。在銀幕和舞台上,以形體動作灑脫自如,並善於把握並表達角色的內在情緒,富於藝術魅力而成名。抗戰爆發後,任上海救亡演劇三隊隊長。1940年,在重慶加入中國電影製片廠,任新聞影片部主任,歷時兩年,赴西北、西南地區拍攝各兄弟民族團結抗戰的長紀錄片《民族萬歲》。1943年,參加中國藝術劇社,導演了《戲劇春秋》、《祖國》等劇。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任昆侖影業公司編導委員會委員。1947年,與蔡楚生合作編導《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雖是在老藝術家指導下的電影導演學步之作,卻已顯露出他作為一名電影導演的非凡的稟賦與才華。翌年,他參加了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的集體創作,並單獨執導了該片,以強烈的使命感和鮮明的時代感,真實地記下了蔣家王朝的「最後罪惡史」。影片在人物刻劃、場面調度、鏡頭處理,以至細節運用等方面,都體現出他對電影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現能力。影片於1957年榮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50年代後,他的電影導演藝術步入鼎盛時期,影片《宋景詩》(與孫瑜合導)場面宏偉,氣勢磅礴,反映了當時魯西農民起義的真實面貌。他執導的《林則徐》和《聶耳》,被譽為「紅燒頭尾」,是上影向建國1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1961年導演的《枯木逢春》以精雕細刻的手法和富於詩情畫意的鏡頭畫面,動人地描述了血吸蟲病人苦妹子從絕症中獲得新生及一家人在新舊社會悲歡離合的遭遇。影片較好地借鑒了傳統藝術的經驗,體現了他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懈的銳進精神。長期以來,他還致力於電影、戲劇的翻譯和著述。《論抗戰戲劇運動》,在1939年曾以單行本出版。進入40年代後,他即以開始《角色的誕生》的構思和撰稿。在他的藝術道路上,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迄今以出版的論著有《角色的誕生》、《畫外音》,譯著有傑希.波里斯拉夫斯基的《演講六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修養等。鄭君里是一位擅長駕馭「重頭戲」著稱,以拍攝人物傳記片見長的電影藝術家。1969年因文革遭受迫害死於監獄。他曾是上海市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中國影協、劇協常務理事、上海影協常務理事。
費穆,字敬廬,號輯止,1906年生於上海。中國電影導演。
1916年費家遷居北京,因長年苦讀,致左眼失明。後開始接觸電影,撰寫影評,辦電影雜志,翻譯英文字幕和撰寫說明書。
1932年至上海任聯華影業公司導演。同年執導了《城市之夜》,反映人民疾苦,這部電影充分顯示出他的導演才華。之後,他又陸續導演了《人生》、《香雪海》、《天倫》。
1936年由他導演完成影片《狼山喋血記》,被認為是國防電影的代表作。抗日戰爭爆發後,費穆拍攝了《北戰場精忠錄》。「孤島」時期,導演了《孔夫子》、《世界兒女》及京劇戲曲片《古中國之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租界後,費穆轉向戲劇舞台。抗戰勝利後重返影壇。
1947年,他執導了由京劇大師梅蘭芳主演的戲曲片《生死恨》。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達到了建國前戲曲片拍攝的最高水平。
1948年,導演《小城之春》。
1949年5月去香港,創辦龍馬影片公司,執導影片《江湖兒女》,片未竟而病逝。
費穆憑借《小城之春》開啟了中國詩化電影的先河,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開始發現費穆,認為他把中國傳統美學和電影語言進行完美的嫁接,開創了具有東方神韻的銀幕詩學。
姓名:謝晉 出生年月日:1923年11月21日 生肖:豬 星座:天蠍座
籍貫:浙江 出生地:浙江省上虞縣
學歷: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個人簡歷及工作成就(獲得獎項):
1923年 11月21日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在家鄉度過童年,並上了一年小學。
三十年代隨父母遷居上海繼續讀小學。
1938年 赴香港讀中學。
1939年 回上海就讀於大夏附中、稽山中學高中,業余時間到華光戲劇專科學校、金星電影訓練班學習,指導老師有黃佐臨、吳仞之等,並參加由於伶等人支持的學生戲劇活動,在多幕劇《岳雲》中扮演岳雲。
1941年 考入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話劇科,受教於曹禺、洪深、焦菊隱、馬彥祥、陳鯉庭等名家。
1943年 就讀於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後主動輟學,跟隨馬彥祥、洪深、焦菊隱去重慶中國青年劇社工作,在《少年游》、《槿花之歌》、《黃花崗》、《雞鳴早看天》、《郁雷》等戲中擔任劇務、場記和演員。這一時期,確立了向導演專業發展的藝術志向。
1947年 在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專業復學,導師余上沅。
1953年 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
1983年 作品:《秋瑾》(導演)義大利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4年 作品:《高山下的花環》(導演) 獲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剪輯獎;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一等獎;《文匯報》、《中國電影時報》新時期十年電影獎(1977一1987)故事片獎、導演獎。
法國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5年 美國十大城市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6年 作品:《芙蓉鎮》(導演) 獲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美術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獲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水晶球獎」,(演員徐松子獲「捷克戲劇家協會評委獎」);捷克第40屆勞動人民電影節榮譽獎;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頒發的1989年發行影片評論獎、最佳外國故事片評論獎;法國第1屆蒙彼利埃電影節「金熊貓獎」。任第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委員。前後曾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塔什於電影節、阿爾及利亞電影節、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評委。
1988年 作品:《最後的貴族》(導演) 獲第1屆中國電影節榮譽獎。
任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任第5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任第7屆中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第1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1989年 任第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
1991年 作品:《清涼寺鍾聲》(導演)《啟明星》(導演)1992年 8月8日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成立於上海,任公司總經理、法人代表。美國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93年 作品:《老人與狗》(導演) 獲上海電影評論學會1993年「十佳影片」獎。2月任上海謝晉——恆通明星學校校長;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任第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任第8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第2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1995年 作品:《女兒谷》(導演)獲1995年第4屆全國大學生電影節特別榮譽獎。5月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院長;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6年 任第6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
1997年 作品:《鴉片戰爭》(導演) 獲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錄音獎、最佳道具獎、最佳男配角獎;1997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上海影評人獎「永樂懷」1997年「十佳影片」榮譽稱號。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 1998年 任第4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獲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頒發的中華文學及藝術家金龍獎「當代電影大師」稱號。任第9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個人榮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出版《我對導演藝術的追求》。
擔任副導演的影片: 《啞妻》(48年,大海大同電影廠)《雞毛信》(53年,上影廠)擔任導演的影片:
《女籃五號》(57年,上影廠,57年獲世界青年聯歡國際影片展覽「銀質獎」,58年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紅色娘子軍》(60年,上影廠,獲第一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64年獲第三屆亞非電影節「萬隆獎」)
《大李、老李和小李》(62年,上影廠)
《舞台姐妹》(64年,上影廠,獲第二十四屆倫敦電影節英國電影學會年度獎、第十二屆葡萄牙菲格臘.達.福日國際電影節評委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榮譽獎——國際電影導演獎。
《天雲山傳奇》(80年,上影廠,獲第一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第四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牧馬人》(81年,上影廠,獲第六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高山下的花環》(84年,上影廠,獲第八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芙蓉鎮》(86年,上影廠,獲第六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卡羅維伐
利國際電影節大獎
《最後的貴族》(89年,上影廠)
《清涼寺鍾聲》(91年,上影廠)
《啟明星》(92年)
《老人與狗》(93年)
《女兒谷》(95年)
《鴉片戰爭》(97年,峨眉廠,獲第十七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三次擔任「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擔任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塔什干電影節、阿爾及利亞電影節、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評委。
獲獎情況及代表作:
《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瑾》
《女籃五號》獲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
《紅色娘子軍》獲1962年首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等4項獎,第3屆亞非電影節上獲得「萬隆獎」第3名
《舞台姐妹》獲第24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學會年度獎
《啊!搖籃》獲1979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天雲山傳奇》獲得1980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首屆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4項獎,第4屆百花獎最佳影
片獎
《牧馬人》獲1982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6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高山下的花環》獲1984年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第8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芙蓉鎮》獲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水晶球獎
張暖忻簡介
張暖忻(1940—1995) 於196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以《沙鷗》一片獲1982年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接著又拍攝了《青春祭》、《北京,你早》。張暖忻是紀實美學最早的實踐者。她的幾部作品,顯示了她在電影美學上的不懈的探索。《沙鷗》中以新穎的電影語言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敘述形式,《青春祭》中營造的含蓄、飽滿而又溫煦的意境,《北京,你早》中以生活流和紀實風格顯示出來的潛在激情,在中國藝術電影創作中是獨樹一幟的。
作品:
雲南故事
青春祭
沙鷗
南中國1994
你好,北京
閨閣情怨
鄭洞天,河南羅山人,生於重慶,在上海讀中小學,現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先後任過文學編輯,導演助理等工作。1976年,鄭洞天調回北京電影學院任教,並從事電影創作。先後與謝飛等合作導演了《火娃》、《向導》等片。後者獲得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1981年,鄭洞天與徐谷明合作導演了影片《鄰居》,獲得次年的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影片被視為第四代導演早期的抗鼎之作,確立了「紀實美學」的風格。此後,鄭洞天又先後拍攝了《鴛鴦樓》、《秘闖金三角》、《人之初》、《劉天華》、《台灣往事》等影片。
鄭洞天除了擔任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還曾擔任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這使他比一般的電影學者更能深切的體會和認識到電影作為工業的基本特性以及電影作為工業對個人化電影創作的巨大制約(他自己的創作實踐就證明了這一點)。鄭洞天任電影學院教師以來,為中國電影事業培養了不少導演人才。同時,在電影評論、電影藝術創作等方面都有較高的建樹,他的評論文章,論文在電影界有一定的影響。
作品
台灣往事
鄭培民
故園秋色
人之初
秘闖金三角
鴛鴦樓
鄰居
向導
火娃
吳貽弓,男,漢族,1938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大學文化。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任上海海燕電製片廠導演助理。1977年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1983年4月當選為上海第六屆政協委員。1984年任上海電影局副局長,兼任全國影協副主任、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1985年3月任上海電影總公司總經理。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1989年1月後,任上海電影局局長、中共上海市委委員、上海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第六屆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文藝一級導演。中共第十屆、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導演的影片有《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等。《巴山夜雨》(合作)1981年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城南舊事》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和1984年第十四屆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黃蜀芹(1939-),導演,原籍廣東番禺,生於上海。196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曾任《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等影片的執行副導演。1983年,其獨立導演影片《青春萬歲》,於次年獲蘇聯塔什干國際電影節紀念獎,1984年的《童年的朋友》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首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1987年,黃蜀芹與人合作編劇並導演影片《人鬼情》,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法國第十一屆克雷黛國際婦女節公眾大獎。1996年,執導兒童片《我也有爸爸》,獲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由錢鍾書同名小說改編的著明電視連續劇《圍城》,為黃蜀芹贏得了1991年第十屆全國電視飛天獎二等獎和最佳導演獎;首屆國際電視節金熊獎等。1996年起兼任上海新文化影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⑧ 小城之春的導演是
費穆
性別: 男
星座: 天秤座
生卒日期: 1906-10-10 至 1951-01-31
出生地: 中國,上海
職業: 導演 / 編劇
⑨ 小城之春的導演
《小城之春》 是田壯壯執導,胡靖釩、吳軍、辛柏青等主演的愛情片。這是對費穆和李天濟同名作品的重拍片。
講述了年輕少婦周玉紋和丈夫戴禮言的夫妻生活淡而無味,直到戴禮言同學章志忱突然回到小城,一家人的心思均被他的到來而打亂。
《小城之春》導演田壯壯,中國著名導演。北京人田壯壯,是著名電影演員於藍和田方的兒子。1978年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系,與陳凱歌、張藝謀等人是同學,被稱為第五代。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他的處女作《我們的角落》率先在文藝界引起轟動。 《盜馬賊》、《獵場札撒》體現著他為人性格豪爽而把柔情隱於心底的風格。在第五代導演中,他的運氣顯得不佳,一些影片遭到禁映,代表作受到種種非議。盡管如此,《盜馬賊》終以它獨特的魅力和全新的電影形象贏得了"瑞士第三世界電影節大獎",在《藍風箏》中他又以獨特的視點來看待"文革"那段歷史。日本著名評論家佐滕忠男稱他為"當代中國最有才華、最傑出的電影導演"。他一直關心著青年導演的發展,並監督策劃了《長大成人》等影片。
⑩ 1948版和2002版的《小城之春》哪個版本是中國電影的經典中的經典
1948年的《小城之春》的導演是費穆,2002年的《小城之春》的導演是田壯壯,雖然2002年的片子是用彩色膠片來拍攝的,但是我還是更喜歡由weiwei主演的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