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反映義大利文化的電影
《美麗人生》
評論:
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
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
擁有溫暖的質感,清新、達觀,而又生機盎然
在第7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義大利影片《美麗人生》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一舉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的黑馬。像這種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悲慘生活的電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辛德勒名單》。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麗人生》,即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里找到了一種美麗。
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時候種種離譜的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將喜劇的因素加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里,就是圭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鐵箱里的約書亞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丑誇張模樣的爸爸。編導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難道是為了媚俗大眾不惜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其實恰恰相反,悲劇才是媚俗。貝尼尼這么處理就是為了不媚俗,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試想,圭多在獄中僅僅是為了約書亞心靈不受到傷害才故意「欺騙」他的嗎?難道圭多自己不是這么認為的嗎: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游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在集中營里,圭多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美麗人生》這部影片是由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兼導演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劇片,除了奧斯卡金像獎以外,該片還曾獲得過總共二十八項國際大獎,在全球佳評如潮。《美麗人生》在美國的票房已經超過《郵差》,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外語片。迄今為止收入已近2300萬美元,在全球更是突破1億美元大關,而更令人稱道的是,該片的製作成本僅僅為650萬美元。 貝尼尼也由此成為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語片拿到奧斯卡影帝的外國演員, 取得了無數電影人畢生夢寐以求的成功。 貝貝尼1952年出生在義大利的阿里佐,主要代表作有《一個快樂的傳說》、《不法之徒》等電影,他的電影真實、簡練,而且總是熱情洋溢、充滿笑容 。《美麗人生》是他所執導的第六部影片,片中他用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而觀眾則在笑聲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時被黑暗所籠罩,我們依然能夠找到美之所在。
在本片身兼編、導、演三職的羅伯托•貝尼尼是義大利影壇著名的喜劇演員,他在本片發揮了高度創意,用妙想天開的方式將一種幾乎已經拍爛的題材——納粹迫害猶太人點石成金,效果令人絕倒。
此片以德國法西斯捕殺猶太人為背景,講述一個猶太人與一位美麗的義大利姑娘傳奇般地相識並很快結婚生下一名男孩。父親慘淡經營一家書店,母親有一份教師的工作,生活平靜而美好。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不久法西斯佔領了他們所在的城市,將所有居民抓進集中營做苦役。年幼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中,慈愛的父親為了不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存有戰爭的陰影,便謊稱他們是在做一個能贏取積分獲得真正坦克作為獎勵的游戲。最終他為了保護孩子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場面不算壯烈,也沒有太多血腥,只用幾聲槍響「草草」帶過,然而濃濃的父愛含蓋其中。盟軍的到來使居民們重獲自由,孩子乘坐在盟軍的坦克上尋找人群中的母親,重新投入母親懷抱的孩子只當是做了一場規則嚴厲游戲。很多年後他才會明白原來當時是父親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他的美麗人生。
《海上鋼琴師》
這是一部盪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觀眾帶入1900的心靈深處。影片採用最極端的浪漫主義風格,引起兩極反應:有人視之為傑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爛片」。影片的缺憾在於人物刻畫,主角太過神秘,讓人無法洞察他的內心世界,因而就很難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態調離憤青階段,該片則有打動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隨著Max回憶中的1900,與現實中Max追尋1900的下落這兩條主軸,交互穿插,緊緊牽動著觀眾的心,而當Max從樂器行老闆口中得知,Virginian號即將被拆解時,故事也達到了最高潮。
從戰前離開Virginian號之後便未曾聽說過1900消息的Max堅信,1900必定還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隻拆解的時間,來到這艘已殘破不堪的廢船上欲尋找1900最後的蹤影。1900還會在船上嗎?還是如Max的期望,已經找了個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並在茶餘飯後之際同她們提起Max這個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節,幾個精彩的橋段更是令人吟詠不已,包括Max初識1900時,兩人在海上狂風暴雨之際松開了鋼琴的固定栓,坐在鋼琴前隨船擺動著,一邊彈琴一邊在大廳里四處滑動,像極了跳著華爾滋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對傲慢的Jelly來勢洶洶的挑戰,1900如何展現出他過人的鋼琴天賦,讓與會者由輕蔑轉為震驚;以及那個不知名的女孩(曾與1900用手風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兒。),如彗星般的散發出耀人光芒卻又快速離去,使得1900淡淡的憂愁,回憶的感傷,在片里充斥的偏黃色系影像中,益發顯得鮮明。至於移民懷著夢想乘船來到新大陸,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際驚叫「America!」的喜悅,卻也與孤寂的1900看著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這個角色,因為孤寂落寞的經歷,使其更能敏銳的看透人心,並藉此彈奏、創作出感動人心的樂曲。但一生面對海洋、面對鋼琴,陸地上的一切,對他來說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使他一直對陸地躑躇不前。正如他所說:「我看不到陸地的盡頭」,或許對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緻看得到地平線,往返多地的郵輪也有靠港停泊的時候,88個琴鍵是有限的,他可以據以創作無限的樂章,然而陸地上綿延不絕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無法掌握的。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與《天堂電影院》一樣,《梅琳娜》也是以孩子的視角展開的。所不同的是,《天堂電影院》通過一個孩子看電影的經歷將電影的發展史展現在觀眾面前,反映的實際上是一種小中見大的大氣磅礴。而《梅琳娜》則比較個人化一些,一個男孩青春期的萌動和焦躁直至最後的成熟躍然銀幕。吉塞普·托那托的「男孩」題材影片一定會勾起你對逝去的青春歲月的緬懷。
影片延續了朱塞佩.托納托雷的浪漫唯美和細膩感性,畫面感強。
看上半部會以為只是一部少年情懷,隨著劇情推進,才感到蝕骨的悲憤。
一個女人就因為太美麗,所有男人都垂涎她的身體,想佔有她;所有女人都妒恨她,搬弄她,妄圖毀滅她。
你會從一個情竇初開的男孩子眼中,一起見證什麼叫逼良為娼,什麼叫悲劇。
丈夫在前方戰場上為他們打仗,妻子卻在家園里被欺侮損害。
就因為太美麗,她不能象平凡的女人一樣過正常的生活,她找不到工作,無論走到哪,都會被所有人圍觀,忍受男人猥瑣的目光下作的談論和女人妒恨的眼神惡毒的中傷。從少年維力圖的偷窺中,我們可以看到瑪蓮娜分明深愛著她的丈夫。
丈夫死訊傳來後,她的境況更糟。她需要保護需要依靠,可是那位對她懷了一點點真情的軍官,也被唾沫星子嚇跑了。他因為她和牙醫起了沖突,牙醫的妻子鬧上法庭,所有人都指是瑪蓮娜勾三搭四破壞人家庭——這評價讓我想起一個人:林仙兒,她才當之無愧,可是人們卻為林仙兒神魂顛倒奉若仙子。——人們向來只會對沒有的事捕風捉影,對真實的事反而不敢說什麼,或覺得無趣。
瑪蓮娜找了律師,這位又老又丑又色又從不洗澡的禿頂胖男人在庭上力保瑪蓮娜,居然說出了真相——瑪蓮娜就錯在長的太美。這位打贏了官司的律師跟到瑪蓮娜家裡,當晚現形迫不及待的強佔了她,只有維力圖看到了她的屈辱和悲傷。
父親也拋棄了她,沒有一個人真心幫助她,沒有人愛護她。直到剝奪了她的家產,沒有人肯賣給她食物,她只好偷偷的找人買東西吃,而送食物給她的仍是貪圖她身體的惡棍,維力圖再一次看到心中最美好的情人被欺侮。
對美好事物覬覦妒恨的人們,終於將「逼良為娼」的事業修煉成功——瑪蓮娜淪落為娼妓,日日輾轉於聲色淫慾,甚至服務入侵的德軍。人們是否看到,從前低眉斂目不施脂粉的瑪蓮娜,在做妓之後終於抬起頭走路,濃妝艷抹?她改變的第一天,點燃的第一支煙,眼角那顆淚珠,誰看見了?
在維力圖夢想了數百次與瑪蓮娜歡會交合之後,他以嫖客和妓女的身份得到了生命中第一個女人,並把她仍然幻想成瑪蓮娜。一切進行的頗滑稽:眼前的畫面,,是一個性感成熟久經世事完美無暇的高挑女人,為一個稚氣未脫不知所措的矮小男孩寬衣解帶。當一切成為現實,一定和小維力圖幻想中的不一樣,是不是?但是由始至終,少年維力圖是小城裡唯一一個對瑪蓮娜懷有純真感情的,他對她的性幻想,都帶著孩子氣,頗好笑。
高潮:戰爭結束,那些妒火中燒粗俗蠢笨的女人們終於爆發,結伙將瑪蓮娜拖到街頭撕扯毆打爛罵,以解心頭多年積恨。她們操著各種家常工具掄著粗壯的胳膊和象腿,打完後把瑪蓮娜趕出城。平日圍觀的人們仍舊是圍觀,看來不只舊中國的人們有這「愛好」。當瑪蓮娜遍體鱗傷衣不遮體的倒伏在地上,那些眼睛盯在她裸露的美麗胸脯上的男人們,沒有一個出來護她。她屈辱艱難的爬起來,對著男人們嘶聲悲呼,可天上地下她就只有她自己一個人...
瑪蓮娜偷偷的乘火車離開了,離別忍不住心酸的望向昔日的家園。
導演大概不想叫她就這樣走了,她的丈夫回來了,沒有死.慶幸的是,丈夫信任她,他要找她回來。心思一直追隨瑪蓮娜卻無力幫她的維力圖,終於做了一件幫到她的事,他告訴瑪蓮娜的丈夫世事多厄,但瑪蓮娜只愛他,並指引他去找她。
小城再次沸騰:瑪蓮娜隨著丈夫回來了,圍觀、誣陷、猜忌、妒恨,瑪蓮娜仍舊低眉斂目。
結局:菜市場,粗婦們又在指點;瑪蓮娜也老了,有皺紋了,她也胖了。似乎這樣就比較能夠被她們接納了,瑪蓮娜的一切罪過,就因為美麗。這一次,瑪蓮娜沒有象從前一樣迴避,她回頭,直視她們,粗婦們居然有點不知所措。瑪蓮娜略微一笑,道:早安。人們解了凍似的頃刻熱情起來,開始招呼瑪蓮娜買東西。
瑪蓮娜是美的代表,完美高貴,追求美好的感情。她高於世俗,這就難免被俗世上人性的醜陋面垂涎妒恨。美麗被放大,醜陋被放大,美麗被醜陋扭曲,醜陋被美麗淡化,瑪蓮娜還是瑪蓮娜。
❷ 義大利是愛情之都,關於義大利的愛情片你知道多少
義大利有很多經典的愛情片,從早期人人皆知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巴黎最後的探戈》,到近期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還有《愛在羅馬》都十分好看。
義大利愛情片的一大特色是,你在觀看電影的同時,不僅僅可以感受故事,還可以欣賞到美麗的義大利風光。愛在羅馬里的羅馬街頭風情,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里的小鎮夏天......都是具有鮮明的義大利特色的。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是少年和他所迷戀的年輕美麗寡婦的故事。
《愛在羅馬》作為鮮明的伍式喜劇,隨心所欲又在情理之中,幽默詼諧又無比犀利。上一秒你永遠想不到下一秒的故事情節。一個犀利又文藝的老頭子不斷地碎碎念著。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後勁兒太大,你一定要自己去看看。
其實還有很多,慢慢去發現吧!
❸ 關於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
編劇:溫琴佐-切拉米、羅貝爾托-貝尼尼
導演:羅貝爾托-貝尼尼
攝影:托尼諾-德利-科利
音樂:尼科拉-皮奧瓦尼
主演:羅貝爾托-貝尼尼、尼科雷塔-布拉斯基、
焦爾焦-坎塔里尼
義大利梅蘭坡電影公司 出品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發行
上海電影譯制廠 譯制
--------------------------------------------------------------------------------
美麗人生
在第7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義大利影片《美麗人生》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一舉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的黑馬。這部電影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悲慘生活的電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辛德勒名單》。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麗人生》,即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里找到了一種美麗。
故事很簡單:活潑樂觀的義大利青年圭多是個猶太人,他來到小鎮阿雷佐遇見了心儀的姑娘多拉,經過幾番巧遇和努力,他終於與多拉結婚,並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約書亞。可是,好景不長,納粹在約書亞五歲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為了不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試圖讓約書亞以為這只是一場游戲。「游戲」結束時,圭多慘死在納粹的槍下,而約書亞得到了「游戲」的最高獎賞。筆者在最近「奧斯卡獲獎電影展」觀看這部電影時發現在座的許多觀眾都哭了,深深被感動了,就像當年《媽媽再愛我一次》一樣,這次是偉大的父愛榜樣。作為導演和男主角的貝尼尼知道的話,恐怕不見得會欣慰,一定一臉的苦笑,作為一個出色的喜劇演員,他要的不是這個效果。
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時候種種離譜的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將喜劇的因素加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里,就是圭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鐵箱里的約書亞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丑誇張模樣的爸爸。編導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難道是為了媚俗大眾不惜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其實恰恰相反,悲劇才是媚俗。貝尼尼這么處理就是為了不媚俗,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試想,圭多在獄中僅僅是為了約書亞心靈不受到傷害才故意「欺騙」他的嗎?難道圭多自己不是這么認為的嗎: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游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在集中營里,圭多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美麗人生》這部影片是由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兼導演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劇片,除了本屆奧斯卡金像獎以外,該片還曾獲得過總共二十八項國際大獎,在全球佳評如潮。《美麗人生》在美國的票房已經超過《郵差》,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外語片。迄今為止收入已近2300萬美元,在全球更是突破1億美元大關,而更令人稱道的是,該片的製作成本僅僅為650萬美元。 貝尼尼也由此成為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語片拿到奧斯卡影帝的外國演員, 取得了無數電影人畢生夢寐以求的成功。 貝貝尼1952年出生在義大利的阿里佐,主要代表作有《一個快樂的傳說》、《不法之徒》等電影,他的電影真實、簡練,而且總是熱情洋溢、充滿笑容 。《美麗人生》是他所執導的第六部影片,片中他用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而觀眾則在笑聲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時被黑暗所籠罩,我們依然能夠找到美之所在。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該片獲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戛納影展評審團大獎在內的二十八項國際大獎,片子在戛納電影節試映時,全體觀眾起立鼓掌長達12分鍾之久,個個含淚步出影院。這部影片是由義大利的「國寶級」人物羅貝爾托貝貝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以極為樂觀的態度講述了一個極為悲慘的故事
。感人肺腑。
編劇:溫琴佐-切拉米、羅貝爾托-貝尼尼
導演:羅貝爾托-貝尼尼
攝影:托尼諾-德利-科利
音樂:尼科拉-皮奧瓦尼
主演:羅貝爾托-貝尼尼、尼科雷塔-布拉斯基、焦爾焦-坎塔里尼
義大利梅蘭坡電影公司 出品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發行
上海電影譯制廠 譯制
《美麗人生》劇情介紹
內容提要
猶太青年圭多和好友駕車來到阿雷佐小鎮准備開一家書店,途中邂逅美麗的女教師多拉。兩人好事多磨,終成眷屬。好景不長,圭多和兒子因猶太血統被強行送往集中營。多拉雖沒有猶太血統,為了能和兒子丈夫在一起,毅然同行,在集中營里毅然前同行被分開關押。圭多不願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他騙兒子這只是一場游戲。他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自己卻慘死在納粹的槍口下。
說明書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去籠罩著整個義大利。
圭多是一個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樂觀的猶太青年。他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他和好友菲魯喬駕著一輛破車從鄉間來到阿雷佐小鎮,他的願望是在小鎮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過上與世無爭的安逸生活。途經一座谷倉塔樓時,年輕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從塔樓上跌落到他的懷中,原來塔樓上有個黃蜂窩,黃蜂經常騷擾當地居民。多拉想為民除害,燒掉黃蜂窩,反被黃蜂蜇傷。圭多立刻對她產生了好感,熱情地為她處理傷口,為表示謝意,多拉送了一些雞蛋給圭多,意味深長地目送他遠去。
陰雲密布的義大利,納粹的反動勢力日益強大,墨索里尼推行強硬的種族歧視政策,圭多因有猶太血統,他開書店的申請屢遭阻撓,得不到批准。好友菲魯喬的工作也久無著落。由於生活所迫,圭多隻好在一家飯店當服務員,他以真誠、純朴、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贏得了顧客們的喜愛。
一次圭多騎車上班無意中撞倒了多拉,兩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愛情的火焰。他不失時機地向多拉表白愛慕之情。
多拉是某學校的教師,有一天從羅馬來的督學要到學校視察,圭多得知後,竟冒充督學來到多拉所在學校視察。校長熱情地接待他,為取悅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講台施展起喜劇演員的才華,惹得學生開懷大筆,令校長和教師瞠目結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魯道夫要去劇院看歌劇,他也買票前往,坐在樓下的圭多始終目轉睛地盯著樓上包廂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對圭多的苦苦追求並不在意,但是由於多拉討厭魯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魯道夫一廂情願地舉協和多拉的訂婚晚會。晚會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飯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解脫了魯道夫的糾纏,因此贏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鬧翻,離家出走,嫁給了圭多。
婚後,好事接踵而來,圭多夢寐以求的書店開業了,他們有了個乖巧可愛的兒子喬舒亞。圭多閑來無事時常和兒子玩游戲,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滿。可好日子沒過上幾年,在喬舒亞五歲生日這天,納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喬舒亞父子,強行把他們送往猶太人集中營。當多拉和喬舒亞的外祖母興沖沖地回到家裡,只見人去樓空,家裡被翻得亂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她雖沒有猶太血統,但她堅持要求和、兒子一同前往集中營,多拉被關在女牢里,圭多不願意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計找機會和女監里的妻子取得聯系,向多拉報平安,一面要保護和照顧幼小的喬舒亞,他哄騙兒子這是在玩一場游戲,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最終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兒子對圭多的話信以為真,他多麼想要一輛坦克車呀!喬舒亞強忍了飢餓、恐懼、寂寞和一切惡劣的環境。圭多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當解放來臨之際,一天深夜納粹准備逃走,圭多將兒子藏在一個鐵櫃里,千叮囑萬叮嚀讓喬舒亞不要出來,他打算趁亂到女牢去打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納粹發現,當納粹押著圭多經過喬舒亞的鐵櫃時,他還樂觀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兒子不要出來,但不久,就聽見一聲槍響,歷經磨難的圭多慘死在德國納粹的槍口下。
天亮了,喬舒亞從鐵櫃里爬出來,站在院子里,這時一輛真的坦克車隆隆地開到他的面前,上面下來一個美軍軍,將他抱上坦克。(新浪)
笑對噩夢--淺談電影《美麗人生》
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悲慘生活的電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辛德勒名單》。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麗人生》,即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里找到了一種美麗。
故事很簡單:活潑樂觀的義大利青年圭多是個猶太人,他來到小鎮阿雷佐遇見了心儀的姑娘多拉,經過幾番巧遇和努力,他終於與多拉結婚,並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約書亞。可是,好景不長,納粹在約書亞五歲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為了不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試圖讓約書亞以為這只是一場游戲。「游戲」結束時,圭多慘死在納粹的槍下,而約書亞得到了「游戲」的最高獎賞。筆者在最近「奧斯卡獲獎電影展」觀看這部電影時發現在座的許多觀眾都哭了,深深被感動了,就像當年《媽媽再愛我一次》一樣,這次是偉大的父愛榜樣。作為導演和男主角的貝尼尼知道的話,恐怕不見得會欣慰,一定一臉的苦笑,作為一個出色的喜劇演員,他要的不是這個效果。
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時候種種離譜的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將喜劇的因素加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里,就是圭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鐵箱里的約書亞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丑誇張模樣的爸爸。編導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難道是為了媚俗大眾不惜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其實恰恰相反,悲劇才是媚俗。貝尼尼這么處理就是為了不媚俗,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試想,圭多在獄中僅僅是為了約書亞心靈不受到傷害才故意「欺騙」他的嗎?難道圭多自己不是這么認為的嗎: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游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在集中營里,圭多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本片敘述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
基多是一個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非常善良且生性樂觀的猶太青年。1939年春天,戰爭的陰雲籠罩著歐洲大地,然而基多為了尋找自己的理想和愛情全然不顧當時法西斯的高壓統治,來到了義大利阿雷佐的斯坎小鎮,他的願望是在小鎮上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過上與世無爭的安逸生活。
可由於他的猶太血統,開店的申請沒有得到批准。基多隻好在一家飯店當服務員。
一次,基多騎車上班時無意中撞倒了多拉,基多被愛神丘比特之箭射中,他向多拉表白了愛慕之情。
多拉是鎮里的小學教師,她的未婚夫是當地的一個納粹走狗。一天,從羅馬來的督學要到學校視察,基多得知後,竟冒充督學來到學校,校長熱情地接待了他,為引起多拉的注意,基多索性跳上講台施展起喜劇演員的才華,惹得學生開懷大笑,令校長和教師瞠目結舌。
基多憑著超人的幽默感和機智,最終贏得了姑娘的愛情。多拉不惜跟父母鬧翻,離家出走,嫁給了基多。幾年後他們有了可愛的兒子小喬蘇,同時基多也實現了一生中最大的夢想即擁有了一家自己的書店,一家三口過著祥和安寧的幸福生活。
然而隨著戰爭的升級,這一切都在頃刻間化為烏有。在反猶太政策下德軍在義大利開始瘋狂迫害猶太人,基多與剛滿5歲的兒子因為具有猶太血統被抓到了猶太人集中營。為了能同丈夫和兒子在一起,善良的多拉也要求去集中營。
為了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免遭罪惡的踐踏,基多哄騙兒子說集中營只是一個為他即將到來的生日而准備的一個「游戲」,規則是不吵鬧不吃零食,這里所有的人都是游戲的參與者,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最終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兒子信以為真,雖然在集中營里父子經歷了種種磨難,但每次基多都用美麗的謊言哄著兒子繼續玩這場游戲。時間一天天過去,基多在無奈的謊言和殘酷的現實中苦苦掙扎,但他盡自己的全力使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當解放來臨之際,小喬蘇回到了媽媽的身邊,但基多卻沒有逃過納粹的屠刀,歷盡磨難的他最終慘死在納粹的槍口下。
喜劇?悲劇!
《美麗人生》看上去並不是一場悲劇,影片的前半部分為大家講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貝尼尼的表演笑料十足。從一開始基多的搞笑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基多在追求多拉時種種絞盡腦汁的離譜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更是將喜劇的因素加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里,就是基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垃圾箱里的小喬蘇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丑誇張模樣的爸爸。
影片為什麼要以這種喜劇的手法來描述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我想貝尼尼的最終用意是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為了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基多不僅讓兒子,同時也是讓自己相信:一切噩夢都只是暫時的,最後的勝利終歸屬於我們。所以即使在集中營里,基多也始終是笑聲不斷,因為他有著對生活的堅定信念,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納粹試圖通過集中營毀滅種族,也毀滅人性,但人類畢竟有超越死亡的情感和品質。基多為了不讓小兒子面對人生悲劇,一直以超乎尋常的意志力控制自己,說服兒子,也說服自己,這個集中營只是人生的一個荒謬游戲,這個偉大而可愛的父親最後終於成功了。看著基多站在德國人旁邊冒充翻譯,把集中營規則變成游戲規則的段落,我們一邊爆笑著,一邊抹去眼角的淚珠。這是可以總結整部影片的情節,以荒謬的態度對待人生的荒謬,以樂觀的精神對待人生的丑惡,貝尼尼把自己的人生態度搬上了舞台。
【背景資料】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是一段沉重、嚴肅的世界悲劇,我們曾看到過『辛得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中可憐的猶太人、『拯救大兵雷恩』( Saving Private Ryan)的戰爭場面,這些多是追求真實性的影片使人看了心酸,『美麗人生』是完全不同於以前的戰爭影片,它通過另一個角度來面對這段歷史。這是一部喜劇片,而導演也相信「笑」和「想像力」才是面對這些無奈的最佳良葯。此片曾在去年的51屆嘎納電影節(Canne Festival)中公映,並榮獲評審團大獎。
❹ 有哪些推薦的義大利電影
推薦《燦爛人生》 、《天堂電影院》 、《海上鋼琴師》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1、《燦爛人生》
這是一部六個小時的電影,它關於我們在親情,友情和愛情間如何一步步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它關於一個家庭的幾十年悲歡離合,它關於義大利社會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史詩。一部電影向你呈現的是那麼多的人生,而當你用怎樣的方式去愛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怎樣讓你感受到它的愛。
5、《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如果你單純地把它當作是一部同性電影那你就錯了,這里有我們還是十幾歲少年時關於成長,愛情,友誼,親情和情慾的一切想法。就如老爹所說,在我們還是少年時就要去感受我們所感受的,去體驗生命中的一切但是永遠不要失去快樂;趁我們還年輕時去擁抱所有的情緒與感受,這樣的我們才是一種真正的成長。
❺ 梅倫.布拉德夫特扮演者
梅爾·吉卜森
1996年美國影壇明星梅爾·吉卜森給了世界一個巨大震驚,他自編自導的古裝片《勇敢的心》共獲得了10項奧斯卡獎提名,並最終贏得五項奧斯卡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化妝),這一年成為梅爾·吉卜森的黃金之年。梅爾·吉卜森生於1956年1月3日,在紐約長大的吉卜森從小就對電影產生了巨大濃厚的興趣。1968年他隨家庭遷至澳大利亞居住,並且在悉尼學習專業表演技術。隨後進入影壇,令他一舉成名的是著名導演喬治·米勒的科幻片《瘋狂至極》,他還主演了米勒導演的另一部影片《Tim》,《公路戰士》以及《瘋狂至極》的續集。此外他還受到另一位澳大利亞新浪潮導演彼得·維爾的青睞,主演了和《生存在危險中的一年》。在這些影片中,吉卜森的演技不斷得到提高,變得嫻熟自如,靈活自然。1984年他來到好萊塢,拍攝了一些影片象《河》、《獎金》,但都反應平平。這些影片並不適合他,直到1987年理查德·唐納找到了吉卜森,讓他主演了《致命武器》,飾演影片中幽默詼諧、勇敢堅強、堅持正義,與邪惡勢力頑強斗爭的警探里格斯。這一角色是成熟的吉卜森的出色奉獻,從此他做為一個完美的動作明星向好萊塢的巨星地位邁進。《致命武器》取得了巨大成功,它的第二第三集也隨即推出。
吉卜森也因此取得了巨大聲譽,他創辦了他自己的製片公司LCON Proctions。在拍攝三部《致命武器》的同時,他還參加拍攝了不少的影片。如《德奎拉日出》。這其中屬於他的製片公司出品的就有《哈姆雷特》和《永遠年輕》(《Forever Young》1992)。在主演了大量影片,並作過製片人之後,吉卜森開始准備做一個導演。「演而優則導」在影視界很常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凱文·科斯特納、朱迪·福斯特都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吉卜森對此已是早有準備,作為演員他有豐富的表演經驗,作為製片人他也熟悉幕後工作,而且與三個著名導演的緊密合作,互相切磋也使他對導演的工作相當熟悉了解,他再從事導演工作可以說是輕車熟路,事半功倍。1993年他執導了影片《無臉人》(《The Man Without Face》),講述了一個古代傳奇故事,並且親自主演;1994年他又主演了影片《賭俠馬華利》(《MAVERICK》)飾演了一個西部槍手、賭徒的形象。在積累了大量經驗後,吉卜森投入全部精力製作、導演並主演了《勇敢的心》。這是一部充滿了激情、政治、浪漫、道德的古裝史詩巨片,對任何一個導演來說都是一個空前的挑戰和考驗。吉卜森表現出非凡的能力,成功地推出了這樣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義和政治內涵的影片,他當之無愧被稱為世界巨星。
梅爾·吉卜森
回答者:caolyy - 童生 一級 1-25 12:49
--------------------------------------------------------------------------------
1996年美國影壇明星梅爾·吉卜森給了世界一個巨大震驚,他自編自導的古裝片《勇敢的心》共獲得了10項奧斯卡獎提名,並最終贏得五項奧斯卡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化妝),這一年成為梅爾·吉卜森的黃金之年。梅爾·吉卜森生於1956年1月3日,在紐約長大的吉卜森從小就對電影產生了巨大濃厚的興趣。1968年他隨家庭遷至澳大利亞居住,並且在悉尼學習專業表演技術。隨後進入影壇,令他一舉成名的是著名導演喬治·米勒的科幻片《瘋狂至極》,他還主演了米勒導演的另一部影片《Tim》,《公路戰士》以及《瘋狂至極》的續集。此外他還受到另一位澳大利亞新浪潮導演彼得·維爾的青睞,主演了和《生存在危險中的一年》。在這些影片中,吉卜森的演技不斷得到提高,變得嫻熟自如,靈活自然。1984年他來到好萊塢,拍攝了一些影片象《河》、《獎金》,但都反應平平。這些影片並不適合他,直到1987年理查德·唐納找到了吉卜森,讓他主演了《致命武器》,飾演影片中幽默詼諧、勇敢堅強、堅持正義,與邪惡勢力頑強斗爭的警探里格斯。這一角色是成熟的吉卜森的出色奉獻,從此他做為一個完美的動作明星向好萊塢的巨星地位邁進。《致命武器》取得了巨大成功,它的第二第三集也隨即推出。
吉卜森也因此取得了巨大聲譽,他創辦了他自己的製片公司LCON Proctions。在拍攝三部《致命武器》的同時,他還參加拍攝了不少的影片。如《德奎拉日出》。這其中屬於他的製片公司出品的就有《哈姆雷特》和《永遠年輕》(《Forever Young》1992)。在主演了大量影片,並作過製片人之後,吉卜森開始准備做一個導演。「演而優則導」在影視界很常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凱文·科斯特納、朱迪·福斯特都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吉卜森對此已是早有準備,作為演員他有豐富的表演經驗,作為製片人他也熟悉幕後工作,而且與三個著名導演的緊密合作,互相切磋也使他對導演的工作相當熟悉了解,他再從事導演工作可以說是輕車熟路,事半功倍。1993年他執導了影片《無臉人》(《The Man Without Face》),講述了一個古代傳奇故事,並且親自主演;1994年他又主演了影片《賭俠馬華利》(《MAVERICK》)飾演了一個西部槍手、賭徒的形象。在積累了大量經驗後,吉卜森投入全部精力製作、導演並主演了《勇敢的心》。這是一部充滿了激情、政治、浪漫、道德的古裝史詩巨片,對任何一個導演來說都是一個空前的挑戰和考驗。吉卜森表現出非凡的能力,成功地推出了這樣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義和政治內涵的影片,他當之無愧被稱為世界巨星。
梅爾·吉卜森
回答者:caolyy - 童生 一級 1-25 12:49
--------------------------------------------------------------------------------
1996年美國影壇明星梅爾·吉卜森給了世界一個巨大震驚,他自編自導的古裝片《勇敢的心》共獲得了10項奧斯卡獎提名,並最終贏得五項奧斯卡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化妝),這一年成為梅爾·吉卜森的黃金之年。梅爾·吉卜森生於1956年1月3日,在紐約長大的吉卜森從小就對電影產生了巨大濃厚的興趣。1968年他隨家庭遷至澳大利亞居住,並且在悉尼學習專業表演技術。隨後進入影壇,令他一舉成名的是著名導演喬治·米勒的科幻片《瘋狂至極》,他還主演了米勒導演的另一部影片《Tim》,《公路戰士》以及《瘋狂至極》的續集。此外他還受到另一位澳大利亞新浪潮導演彼得·維爾的青睞,主演了和《生存在危險中的一年》。在這些影片中,吉卜森的演技不斷得到提高,變得嫻熟自如,靈活自然。1984年他來到好萊塢,拍攝了一些影片象《河》、《獎金》,但都反應平平。這些影片並不適合他,直到1987年理查德·唐納找到了吉卜森,讓他主演了《致命武器》,飾演影片中幽默詼諧、勇敢堅強、堅持正義,與邪惡勢力頑強斗爭的警探里格斯。這一角色是成熟的吉卜森的出色奉獻,從此他做為一個完美的動作明星向好萊塢的巨星地位邁進。《致命武器》取得了巨大成功,它的第二第三集也隨即推出。
吉卜森也因此取得了巨大聲譽,他創辦了他自己的製片公司LCON Proctions。在拍攝三部《致命武器》的同時,他還參加拍攝了不少的影片。如《德奎拉日出》。這其中屬於他的製片公司出品的就有《哈姆雷特》和《永遠年輕》(《Forever Young》1992)。在主演了大量影片,並作過製片人之後,吉卜森開始准備做一個導演。「演而優則導」在影視界很常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凱文·科斯特納、朱迪·福斯特都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吉卜森對此已是早有準備,作為演員他有豐富的表演經驗,作為製片人他也熟悉幕後工作,而且與三個著名導演的緊密合作,互相切磋也使他對導演的工作相當熟悉了解,他再從事導演工作可以說是輕車熟路,事半功倍。1993年他執導了影片《無臉人》(《The Man Without Face》),講述了一個古代傳奇故事,並且親自主演;1994年他又主演了影片《賭俠馬華利》(《MAVERICK》)飾演了一個西部槍手、賭徒的形象。在積累了大量經驗後,吉卜森投入全部精力製作、導演並主演了《勇敢的心》。這是一部充滿了激情、政治、浪漫、道德的古裝史詩巨片,對任何一個導演來說都是一個空前的挑戰和考驗。吉卜森表現出非凡的能力,成功地推出了這樣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義和政治內涵的影片,他當之無愧被稱為世界巨星。
導演
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演員
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William Wallace
索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Princess Isabelle
Ian Bannen The Leper (Robert Bruce, Sr.)
凱瑟琳·麥克康莫克 Catherine McCormack Murron MacClannough
帕特里克·馬克格哈恩 Patrick McGoohan Longshanks - King Edward I
布賴恩·考克斯 Brian Cox Argyle Wallace
安格斯·麥克菲戴恩 Angus MacFadyen Robert the Bruce
艾倫·阿姆斯特朗 Alun Armstrong Mornay
Julie Austin Mrs. Morrison
Joanne Bett Toothless girl
史蒂芬·比靈頓 Stephen Billington Phillip
米切爾·布內 Michael Byrne Smythe
Mhairi Calvey Young Murron MacClannough
Liam Carney Sean
Jimmy Chisholm Faudron
Fred Chiverton Leper's caretaker
Daniel Coli York captain
詹姆斯·卡沙莫 James Cosmo Campbell
Martin Dempsey Drinker #1
Martin Dunne Lord Dolecroft
Tommy Flanagan Morrison
David Gant Royal Magistrate
Donal Gibson Stewart
布蘭德·格里森 Brendan Gleeson Hamish Campbell
Peter Hanly Edward, Prince of Wales
Bernard Horsfall Balliol
John Kavanagh Craig
Phil Kelly Farmer
Jimmy Keogh Drinker #2
Sean Lawlor Malcolm Wallace
Richard Leaf Governor of York
Dean Lopata Madbaker/Flagman
Jeanne Marine Nicolette, Princess Isabelle's handmaiden
William Scott-Masson Corporal
肖恩·麥金利 Sean McGinley MacClannough
Barry McGovern King's advisor
David McKay Young soldier
傑勒德·邁克索利 Gerard McSorley Cheltham
彼得·穆倫 Peter Mullan Veteran
Bill Murdoch Villager
Martin Murphy Lord Talmadge
John Murtagh Lochlan
Sandy Nelson John Wallace
Alex Norton Bride's father
Niall O'Brien English general
David O'Hara Stephen, Irish Fighter
Jer O'Leary English General (uncredited)
Robert Paterson Priest #2
Ralph Riach Priest #1
James Robinson Young William Wallace
Joe Savino Chief assassin
Gerda Stevenson Mother MacClannough
Alan Tall Elder Stewart
Malcolm Tierney Magistrate
Rupert Vansittart Lord Bottoms
Ryan Wallace English lord (uncredited)
Andrew Weir Young Hamish Campbell
Tam White MacGregor
Mal Whyte Jailor
Paul Tucker English commander
編劇蘭道爾·華萊士 Randall Wallace (written by)
製片人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procer
布魯斯·戴維 Bruce Davey procer
Alan Ladd Jr. procer
Dean Lopata associate procer
Stephen McEveety executive procer
Elisabeth Robinson associate procer
原創音樂James Horner
改編音樂攝像師John Toll
電影剪輯Steven Rosenblum
協調劇組人員Patsy Pollock
造型設計Thomas E. Sanders
藝術指導Ken Court
Nathan Crowley
John Lucas
Ned McLoughlin
布景師Peter Howitt
服裝設計Charles Knode
化妝師Lois Burwell makeup artist: Mr. Gibson
Francesca Crowder hair stylist
Eileen Doyle hair stylist
Anne Dunne hair styles supervisor
Peter Frampton key makeup artist
Jennifer Hegarty crowd makeup supervisor
Amanda Knight makeup artist
Beryl Lerman makeup artist
Sue Love hair stylist: Mr. Gibson
Fernandes Mendes hair stylist: Ms. Marceau
Maire O'Sullivan makeup supervisor
Paul Pattison key hair stylist
Barry Richardson hair stylist
Annie Townsend hair stylist
Kevin Murnane trainee makeup artist (uncredited)
製片主管Mary Alleguen proction manager
Kevin De La Noy unit manager
Ted Morley proction supervisor
助理導演Peter Agnew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Paul Barne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Matt Earl Beesley second unit director
David Carriga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Paul Gra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Kate Hazel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Patrick Kinne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Kieron Phipps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Trevor Puckle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麥克·羅傑斯 Mic Rodgers second unit director
Charlotte Somer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David Tombli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美術Terry Apsey construction manager
Russ Bailey construction manager
Ken Barley head of department plasterer
Eddie Butler sculptor
Graham Caulfield supervising drape
Triona Coen dressing props
Daniel T. Dorrance supervising art director
Bob Douglas chargehand prop storeman
Belinda Edwards property buyer
Cos Egan propman
Ken Ferguson draughtsman
Mike Fowlie chargehand dressing propman
Johnny Graham chargehand propman
Michael King construction buyer
Clare Langan assistant art director
Owen Murnane master painter
John New assistant construction manager
Ron Newvell head of department rigger
Tony Nicholson Jr. assistant props
Padraig O'Neill assistant art director
Lisa Parker art department coordinator
Mickey Pugh stand-by chargehand props
Anna Rackard assistant art director
Brendan Rankin assistant art director
Douglas Regan supervising painter
Darren Reynolds dressing props
Bobby Richardson chargehand painter
Neil Ross proction illustrator
Adrian Start head of department painter
Dan Sweetman storyboard artist
Noel Walsh propman
Terry Wells Jr. propman
Jake Wells propman
John Wells dressing props
Terry Wells property master
Mickey Woolfson stand-by propman
音效Shawn Murphy music recordist
Andrew Silver preview music editor (uncredited)
Christopher Assells sound effects editor
Karen M. Baker first assistant sound editor
Gerry Bates boom operator
Anna Behlmer sound re-recording mixer
Lon Bender supervising sound editor
Beth Bergeron sound effects editor
Christine Cholvin assistant music editor
Stuart Copely sound effects editor
Richard Dwan Jr. sound effects editor
Scott Martin Gershin sound effects editor
Hector C. Gika sound effects editor
Sarah Goldsmith sound effects editor
Timothy Groseclose assistant sound editor
Per Hallberg supervising sound editor
Craig Harris sound effects editor
Robert Heffernan sound effects editor
Jim Henrikson music editor
Philip A. Hess sound effects editor
Hilda Hodges foley artist
Chris Hogan sound effects editor
Nigel Holland sound effects editor
Craig S. Jaeger foley supervisor
Randy Kelley sound effects editor
Lou Kleinman sound effects editor
A. Elizabeth Tobin Kurtz assistant sound editor
Mark R. La Pointe sound effects editor
Mary Jo Lang foley mixer (uncredited)
Jeff Largent sound effects editor
Judson Leach assistant sound editor
Peter J. Lehman sound effects editor
Horace Manzanares assistant sound editor
Joseph A. Mayer adr supervisor
Scott Millan sound re-recording mixer
Andy Nelson sound re-recording mixer
Barry O'Sullivan sound assistant
Joseph Phillips sound effects editor
John Pitt sound maintenance
Dan M. Rich sound effects editor
Jay B. Richardson sound effects editor
John Roesch foley artist
Lee Scott music editor (uncredited)
Brian Simmons sound mixer
Mary Ruth Smith sound effects editor
Peter Michael Sullivan sound effects editor
Kim Waugh sound effects editor
特技師Nick Allder chief special effects
Peter Ch. Arnold special effects senior technician
Robert Bromley special effects senior technician
Steve Crawley special effects senior technician
Gerry Johnston special effects senior technician
Graham Longhurst special effects senior technician
Neil Swan special effects senior technician
視覺特效師Steven T Puri visual effects procer
Tricia Henry Ashford visual effects executive procer
Stella Bogh digital compositor (uncredited)
Kirk Cadrette digital animator
Marsha Gray Carrington digital animator
Noel Donnellon video assist operator: visual effects unit (uncredited)
Michael L. Fink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José Granell model unit supervisor (uncredited)
Tim Guyer digital animator
Pete Hanson studio manager: CFC (uncredited)
Greg Kimble digital animator
Laurel Klick digital animator
Stuart McAra additional digital compositor
Joel Merritt digital animator
Linda Renaud i/o manager (uncredited)
Andy Rosen digital animator
Janek Sirrs visual effects
Chris Sjoholm digital animator
Amie Slate digital animator
Larry Weiss digital animator
Janet Yale additional digital compositor
特技演員Tom Delmar stunts
Marc Cass stunts (uncredited)
Brian Bowes stunts
Stuart Stark utility stunts (uncredited)
Simon Crane stunts (uncredited)
David Cronnelly stunts
Gabe Cronnelly stunts
Graeme Crowther stunts
Jamie Edgell stunts
Terry Forestal stunts
Steve Griffin stunts
Luis M. Gutiérrez Santos stunts
Paul Heasman stunts
Franklin Henson stunts
Mark Henson stunts
Dominic Hewitt stunts
Paul Jennings stunts
Tim Lawrence stunts
Phil Lonergan stunts
Sean McCabe stunts
Ray Nicholas stunts (uncredited)
Donal O'Farrell stunts
Peter Pedrero stunts
Andreas Petrides stunts (uncredited)
Gary Powell stunts
麥克·羅傑斯 Mic Rodgers stunts (uncredited)
Kiran Shah stunts (uncredited)
Mark Southworth stunts
Julian Spencer stunts
Tom Struthers stunts
Alan Walsh stunts
Stuart Clark stunts
其他職員James Horner orchestrator
Steven T Puri procer: main/end titles (uncredited)
James McGuire electrician
Martin Adams jeweller
Brant Allison proction assistant (uncredited)
Emma Angel proction assistant
Simon Atherton armorer
Garret Baldwin electrician
Michael Barber costumer
Sean Barrett milliner
Al Barnett costume assistant
Russell Barnett costumer
Eric Bastin proction and display services
Brian Baverstock transportation liaison
Klemens Becker steadicam operator
Adam Biddle clapper loader "a" camera
Graeme Bird proction assistant
Gary Burritt negative cutter
Alan Butler focus puller
Frances Byrne location manager
Kenny Byrne focus puller
Anne Campbell extras casting coordinator
Fred Chiverton transportation
Marilyn Clarke proction coordinator
John Clothier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second unit
Jennifer Collen-Smith unit publicist
Eddie Collins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second unit
John Conroy clapper loader
Louis Conroy gaffer
Andrew Cooper still photographer
Kyle Cooper title designer
Dougal Cousins location manager
Noel Cullen best boy
Daisy Cummins proction assistant
Geraldine Daly proction assistant
Leo Davis casting associate
Glenn Delaney proction assistant
Paul Delaney cashier
Romek Delmata proction assistant
Peter J. Devlin transportation
Anna Dolan proction assistant
Gerard Donnelly electrician
Bill Dowling video assist operator
Victor Du Bois additional film editor
Julia Duff casting associate
John Dunne grip
David Durnay electrician
Shaun Evans clapper loader "b" camera
Kathy Ewings assistant accountant
Anne Farnsworth assistant: Mr. Ladd
Sheila Farrell accounting assistant
Gerry Fearon transportation captain
Chuck Finch gaffer
Steven Finch electrician
Tim Fleming clapper loader (uncredited)
David Flynn proction assistant
Willie Fonfe transportation coordinator
Jo Gibney clapper loader
Alex Gladstone proction assistant
Peter Graves marketing consultant
Paula Greatbatch assistant film editor
Adam Green proction assistant
Melanie Gore-Grimes proction assistant
Alan Grosch generator operator
Terry Haggar color timer
Graham Hall focus puller: "a" camera
Andrew Hegarty assistant location manager
Claire Higgins proction secretary
Frances Hill costumer
Manus Hingerty extras casting coordinator
Tony Hinnigan musician: kena/whistl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Bobby Huber key grip
Jina Jay casting associate
Sally Jones script supervisor
Ciaran Kavanagh focus puller
Jimmy Kavanagh drapes
Liz Kenny proction secretary
Philip Kenyon grip
Bob 'Heart Attack' Lilley transportation
Claire Litchfield unit nurse
Justine Luxton costume design assistant
Sheila MacDowell assistant editor: lightworks
Paul Martinez assistant film editor
Paddy McCarney stand-in: Brendan Gleeson (uncredited)
John McDonnell location manager
Bernie McEnroe payroll
Rhona McGuirke wardrobe supervisor
Ray McHugh video assist operator
Penny McVitie costumer
Christian McWilliams assistant location manager
Billy Merrell best boy
Sascha Mieke steadicam assistant
Sarah Millar assistant accountant
Barbara Mulcahy proction assistant
Terry Mulligan grip
John Murphy grip: "a" camera
Philip Murphy grip
Lyndy Noakes assistant accountant
Robert Norett chiropractor
Gabriel O'Brien set supervisor
Georgina O'Connor extras casting assistant (uncredited)
Maria O'Connor proction assistant
Jimmy O'Meara grip
Grania O'Shannon location manager
Kate Pakenham trainee script supervisor
Ricky Pattenden electrician
James Plannette gaffer
Nick Powell sword master
Tasmia Power proction assistant
Pablo Prietto apprentice film editor
Gerry Quigley stand-by stagehand
Luke Quigley grip
Robbie Reilly grip
Eric Rigler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uilleann pipes
David Rist camera crane
Mathilde Sandberg costume painting and dyeing
Clare Scully proction secretary
Malcolm Sheehan dolly grip: "a" camera unit (uncredited)
Brian Sheridan electrician
Paul Shersby location manager
Tony Smart horse master
Kenneth Stachini head of department stagehand
Laura Steiger apprentice film editor
Raymond Stella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second unit
Donna Stewart proction assistant
Elizabeth Stuart-Smith shoes
Jim Suhy assistant editor: lightworks (uncredited)
Anthony Swan electrician
Mike Taylor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bodhran drum & whistle
Samantha Thomas assistant to procers
Andy Thomson driver: facility/truck (uncredited)
Cyn
❻ 永遠是少年演員表和角色介紹
《永遠是少年》是由由陝西文化產業(影視)投資有限公司領銜出品,人民視頻共同出品,馮小寧執導,李倉卯、伊米娜、楊易、謝霄翰、鄭向鋒、賀睿、王勁松、尹國華、曾昂、吳陽子等主演的紅色青春電影,於2021年5月15日全國公映。
該片講述了100年前,健行、文婷等五個青年學生,加入了初創不久的中國共產黨,在時代潮流的變革和曲折的革命道路中,走向不同的命運的故事
年前,健行、文婷等五個青年學生,加入了初創不久的中國共產黨,在時代潮流的變革和曲折的革命道路中,走向不同的命運。那些堅守初心,堅定信仰的的人們,最終被歷史所銘記,他們是無名英雄,也是人民英雄。[1]
5月13日,導演馮小寧、副導演彭語橋、高一桉,製片人馮馮、主演李倉卯、謝霄翰、鄭向鋒、吳陽子來到陝西科技大學,與500多名高校學生共同觀影[2]。5月14日,該片首映禮在西安舉行。[4]
❼ 有誰知道梅爾,吉布森他都演過什麼電影拿過哪些獎
一則標準的美國夢——梅爾·吉布森的演藝人生
記得曾有位影界權威人士說過「上帝首先創造了電影,然後創造了梅爾·吉布森。」這話聽來有些煽,有些過,但不無道理。1985年8月梅爾·吉布森在接受《滾石》雜志采訪時曾說:「有的人很上鏡頭,有的人卻恰恰相反。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在鏡頭里都可能是一團狗屎。慶幸的是,我屬於攝影機偏愛的那類人。」這話聽來有些狂妄,有些自負,但也很說明問題。梅爾·吉布森這個老小子的確很不簡單,他犀利無比的眼神能讓任何對手敗下陣來,包括英格蘭的太子妃。他洋溢著濃重男性荷爾蒙的一舉一動也每每成為「性感」和「美麗」的最佳代言。他一不小心打造的那部《勇敢的心》又成為萬千影迷心中永遠的摯愛,甚至是至尊無上的,比如在我這就是。去年那部《士兵宣言》再次令我激動不已,影片煽情?對,相當煽情,911之後的美國人需要這個,什麼激發美國民眾之愛國熱情等等,但這些對我們來講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只沖著梅爾·吉布森,愛屋及烏嗎。而那部評價並不太高的《徵兆》也突破了兩億票房,梅爾就是梅爾,一呼天下應,魅力無法擋。
曲折身世
梅爾·吉布森全名為梅爾·哥倫姆席勒·傑拉德·吉布森(Mel Columcille Gerard Gibson),讀起來真夠別扭。1956年1月3日出生在美國紐約州北部的匹克斯基爾。那是一個如今令梅爾感到很不舒服,很不體面的小鎮,每次記者采訪時一提到梅爾的出身,他都立馬翻臉。梅爾的父親赫頓來自美國中部,但追本溯源,祖先是來自澳洲的移民。母親安妮是紐約布魯克林人,曾是演唱歌劇的歌手。兩個人直到四十歲才結婚,卻先後生養了十一名子女。梅爾如今七個子女,完全是秉承了家族一貫的超生傳統。梅爾六歲那年,全家搬到紐約州的瓦普朗克,也是個小鎮。父親開始在當地的鐵路局擔任列車長的工作,因雙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把孩子都送進了天主教學校讀書。後來,父親不幸意外受傷,無法繼續工作,一家老小隻能靠父親的退休金生活,環境可想而知,於是夫婦倆人很早就有了遷回原籍澳大利亞的打算。1968年,十二歲的梅爾隨家飄洋過海,遷往澳大利亞的悉尼。舉家遷澳的原因,除了換一個生活環境外,據說還有躲避戰爭的因素,當時正值越戰的白熱期,很多人害怕自己的兒子被徵召入伍,而紛紛出走。說回梅爾,他打小就愛看美國電影,最喜歡的演員有史賓賽·屈塞、加里·格蘭特和亨佛萊·鮑嘉等人。雖然愛看電影,但卻從來沒有想過將來能夠成為一名演員。他最想做的居然是在廚房裡耍刀弄鏟的廚師,多沒追求。父親對他的管教方式是「給予完全的自由」,但卻絕不容許他漠視禮儀,但凡有不守規矩的舉止,便會招來父親的一頓海扁。在天主教男子學校的他,也經常被同學們欺負,嘲笑他滿口不正統的美國腔。在家不敢造次,在校又被同學擠兌,使得少年時代的梅爾有點自閉傾向,嘴巴像上了鎖似的,更不敢跟女孩兒說半句話。不過,在少年梅爾的內心仍然有著「出人頭地」的渴望。整個高中時代,由於經濟的原因,先後在加油站、餐廳、汽車修理廠等各處打工。1974年,十七歲的他剛剛高中畢業,就收到了一封來自悉尼國立戲劇藝術學院的信件。信的內容是學校簡介及入學申請表格。原來是他的妹妹背著他向學校函索的招生簡章。對於演員這行並沒有特別興趣的梅爾來說,在覺得有趣的心態下,接受了入學審查的面試考試。結果,他居然順利通過,而且還莫名其妙的被選為二十位優秀學生中的一位,獲得了三年的獎學金。求學期間,在一次郊遊中邂逅了年輕的護士——羅賓·摩爾(Robyn Moore),二人旋即墜入情網。幾年如膠似漆的熱戀後,終於在1979年邁入結婚禮堂。
初試身手
1976年,梅爾還在戲劇學院念書時,就曾在舞台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出演男主人公羅密歐。次年,參演了由他朋友菲爾·艾瓦隆所製作、編劇、主演的《夏日城市》,於是這部粗製濫造的青春片就成了梅爾的銀幕處女作,亦成為其不堪回首的敗筆。據說梅哥演這部片子的酬勞還不足20美金。不過,這部影片卻在澳洲國內頗受歡迎,同時,他也得到了當時的新銳導演喬治·米勒的注意。1977年,二十一歲的梅爾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戲劇學院的畢業證書。當時,澳洲的電影界正傾全力於電影製作上,不僅舉國沸騰,同時也受到國際的注目。那時候梅爾的想法竟然是:「做演員真的能夠吃得飽,餓不死嗎?」對於電影,他有的只是不安與懷疑。經過一段激烈的思想斗爭後,毅然決然地投身電影。料想梅爾今天想來,也定會為自己當初的高瞻遠矚慶幸和自豪不已,他說:「在《夏日城市》以後,我開始接觸並嘗試舞台演出,漸漸的,我對演員這個工作,開始感到光榮和自信。
重大轉機
1977年,看完《夏日城市》的喬治·米勒,決定在他那部初試身手的作品《狂人麥克斯》中,啟用梅爾為第一男主角。這部只用八十萬美元低預算所製作出來的電影,以未來世界荒無一物、漫天風沙的沙漠為背景,描述警官出身的麥克斯,為報殺妻之仇,嚴懲一群自稱為「午夜騎士」的飆車族。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動作片。片中梅爾以獵槍、高科技的霹靂車,還有六百馬力的超級沖鋒號V8「攔截者」為武器,將對手一一擊敗,酷得一塌糊塗。再說當時的動作片也十分稀罕,像《狂人麥克斯》這種動作俐落,極具震撼力的動作片更是難得一見。該片的大綱結構,實際上是喬治·米勒在悉尼當實習醫生時就構想好的故事。米勒後來說:「我尊敬約翰·福特的西部片。我的這部電影其實是部用飛車代替馬匹的西部片」。1979年4月,《狂人麥克斯》在澳洲一經公映,便刷新了澳洲的歷史賣座紀錄。1980年6月,該片在美國登陸,同樣大受歡迎,梅爾·吉布森這個名字從此深深的刻在了美國人的腦海。影評界也給予了影片極高的很高,不但一口氣奪下澳洲六大影展的首獎,還獲得阿沃利亞茲國際科幻電影展的評審團特別獎,並且入選美國《時代》雜志「年度最佳十大佳片」,梅爾也被譽為「復活的史蒂夫·麥奎因(好萊塢的一代銀幕硬漢)」。《狂人麥克斯》的旋風之後,梅爾為了演技更上層樓,進入了南澳大利亞國立劇團。在那裡,他參演了「伊底帕斯王」、「亨利六世」、「賽德納」等多部膾炙人口的舞台劇名作,從古典劇與現代劇,逐步將自己的演技推向至高點。與《狂人麥克斯》同一年,梅爾又參加了《提姆愛我》的演出,片中他飾演一個想要適應環境的弱智青年,與美國著名演技派女星派珀·勞里分庭抗禮,一改《狂人麥克斯》中陰陽氣十足的復仇者形象,變成了一個溫柔而多情的男子,從而一舉贏得澳洲電影學會年度最佳男演員和最有潛力新人殊榮。這兩部作品也迅速使其成為澳洲影壇的首席小生。在他的早期作品中,還有一部佳作值得關注,那就是1981年澳大利亞與台灣合拍的二戰片《Z字特攻隊》,影片以二次大戰的南太平洋戰場為背景,講的是一個美軍救援小組與日軍及當地人之間的一些恩怨情仇。梅爾以本色出鏡,表現得出奇的冷靜、沉著和睿智,迷倒了無數華人影迷。片中的其他演員還有尚未成名的山姆·尼爾及台灣才女張艾嘉。其實影片的劇情相當老套,倒是俐落明快的動作,以及演出者的魅力,在吸引觀者駐足。該片可說是一部梅爾迷必看的影片。
結識彼得·威爾
1981年,梅爾主演了由美國的派拉蒙影片公司向全球發行的《加里波底》。這是一部描寫一戰時期,在土耳其、加里波底戰線上的兩位年輕人的種種矛盾心態的作品,是當時當紅的澳洲導演彼得·威爾執導的反戰名作。梅爾飾演的是其中一個外表吊兒郎當,實際上卻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的青年。片子的娛樂性相當之高,再次刷新了澳洲影史的票房紀錄。在美國也極受歡迎,久久都不能下檔。影片使梅爾向美國影壇成功的跨出了第一步,也使他再度榮獲澳洲電影協會最佳男主角的頭銜。同年,他又接拍了《狂人麥克斯2》,續集中的麥克斯被塑造成一匹在沙漠中流浪的獨行俠。該集的製作費比第一集足足多出五倍,高達四百萬美元。使得場面更為浩大,氣勢更為雄偉,也更具震撼力。這時的梅爾已是名聞全球的巨星,卻沒有一丁點兒的美國明星的洋味,他那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新英雄形象,被美國的影評界下了這么一個評語:「憤世嫉俗,玩世不恭,彷彿羅賓漢再世。」《時代》雜志則再次將《狂人麥克斯2》列為1982年度「十佳影片」之一,此外,該片在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外語影片獎以及阿沃利亞茲國際科幻電影展等影展中,也均摘得了首獎。別看他在影壇上大火特火,但還是不能忘情舞台上的表演,八十年代初期,他但凡有點空閑,就會奔波於舞台和熒屏之間。1982年2月15日,梅爾和導演彼得·威爾前往菲律賓,進行新片《危險年代》的拍攝工作,這是兩人繼《加里波底》的第二次合作。這是一部以1960年蘇卡諾政權下的印尼為背景的政治片。梅爾所扮演的角色正是他高中時代的夢想——記者,由於他和導演彼得·威爾的創造理念非常能夠溝通,再加上一同參演還有當紅美國女星薛歌妮·韋弗,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前提下,一部巨作由此誕生了。這是第一部由美國人出資、發行的澳洲電影,對梅爾來說,這是他好萊塢電影的處女作。原作、導演、男主角是澳洲人,製片和女主角是美國人,拍攝地點在菲律賓,故事的舞台在印尼,使得該片的國際色彩極其濃厚。在1983年的戛納影展中大出鋒頭,光芒四射。至今仍是各大排行榜有名的佳作之一。
搶灘美利堅
對於梅爾·吉布森而言,《危險年代》是他在好萊塢踢出的第一腳。不久後,各種片邀便蜂湧而至,結果他在眾多企劃案中選擇了那部後來遭至惡評的《叛逆巡航》。該片改編自著名小說《征服南海》,曾在
1935年和1962年兩次搬上銀幕,1935年那部由查爾斯·勞頓和克拉克·蓋博擔綱,結果贏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1962年由馬龍·白蘭度主演的那部也獲得了頗高的評價,如此兩部珠玉版本在前,梅爾再推出第三版,後果可想而知,即使榜上安東尼·霍普金斯、丹尼爾·戴·劉易斯及當時還藉藉無名的連恩·尼森三位英國演技派仍然於事無補。倒是南洋優美的景色和Vangelis的配樂值得一提。同年那部《怒河春醒》算是他向好萊塢投石問路的一部作品,片中他將一個滿懷赤子之心,並且十分頑固的農家主人角色,演得靈活神現。導演馬克·萊德爾對他的表現作出了極高的評價:「不愧是一位兼有史史蒂夫·麥奎因的野性及蒙哥馬力·克利夫特的纖細的天才演員」。
回頭再看梅爾初涉好萊塢的幾部作品,《危險年代》、《叛逆巡航》、《怒河春醒》以及《鐵窗外的春天》等部,每一部作品的風格、內容及角色都大相徑庭,且娛樂性都不太高。賣不賣座姑且不談,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梅爾給美國人留下了演技派明星的印象,對他而言,這絕對是件好事。但話又說回來,想要在好萊塢立足,必須要有過硬的商業票房作為保證,沒有娛樂效果的電影,是引不起美國人興趣的。於是,他只有再度向「狂人麥克斯」的傳說挑戰。1984年9月17日,《狂人麥克斯3》在悉尼近效正式開機。該片總計投資了一千三百萬美元的製作費,氣勢與規模都大大的超越了前集,試圖重現昔日輝煌,但事與願違,一味的造勢和戰線拉得過長導致劇情稍顯薄弱,娛樂效果也非常有限,票房慘淡也就成為必然。影片的失敗似乎並沒有影響人們對梅爾一貫的關注,但他本人卻遇到了演藝生涯中最嚴峻的一次挑戰。在傾其全力拍完《狂人麥克斯3》後,他語重心長的說:「我完全不知道好萊塢和電影產業的系統結構。為什麼在這兒找不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融合點呢?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屬於電影這個大工廠結構中的一部分,說得更簡單明白一些,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只不過是個被人用完即丟的演員,新人隨時隨地都會迎頭追上來。能有這種自知之明,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如果停止關心各種事的話,表演生命也就宣告終止。」打那之後,梅爾整整休整了一年,拒絕了全部片約,一心留在位於悉尼郊外的家中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還他在佔地八百英畝的土地上,飼養了三千隻以上的羊,還有四百六十頭的肉牛和兩頭驢,過著輕松、悠遊的牧場生活。但梅爾這一「農村嗜好」卻招來許多人的厭煩,也一度成為媒體的笑柄。因為他飼養牲畜的地方恰好靠近小鎮的生活水源,這種行為是違反當地法律的。可是梅爾的律師辯稱:梅爾的住所應該算做是農場,所以飼養牲畜是合理合法的。但話又說回來,他養羊養牛還可以理解,但養兩頭驢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漸入佳境
經過一年的養精蓄銳之後,梅爾再度出山,參演理查德· 唐納執導的《致命武器》。1986年8月6日,本片在洛杉磯正式開拍。講述的是兩位刑警為了追查大宗毒品走私案而與歹徒展開了一場鬥智斗勇的較量。由梅爾·吉布森和丹尼·格羅弗飾演的兩位刑警組合相當滑稽,一個是越戰特種兵出身,卻因突遭喪妻之痛而欲輕生的瘋狂暴警,另一個則是等待退休的黑人警官。這一黑一白的兩位演技派明星同台演出,可說是空前豪華的黃金組合。這部被喻為「現代版西部片」、「城市版西部片」的《致命武器》,對梅爾來講,並不只是一部電影而已。為了符合劇中的角色形象,梅爾特地蓄長發,並且接受兩個月的魔鬼式訓練,禁煙、禁酒、每天吃低熱量食品及生菜,結果整整瘦了七公斤。後來他自己也說:「這絕不只是一部簡單的動作片而已。它的劇本具有深度的內涵,把人類的幽默和人性描寫得淋漓盡致。的確,這部影片將我在《狂人麥克斯》中那種非法化的英雄形象完全改變,使我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更具合理性的人類英雄。影片的票房又相當可觀,對我而言,這個角色比麥克斯更適合我,更能讓我駕輕就熟。這一部片子的演出酬勞為四百萬美元。」他又補充說明:「這部影片描述人世間的友情和人類的幽默,其中充滿了溫馨和信任。劇本的傑出就不用說了,且該片具有強烈的企圖心,可說是注入現代精神的古代西部片,在美國國內,是自《法國販毒網》之後,最令人興奮,最優異的動作電影。」老搭檔丹尼·格羅弗對他也稱贊有加:「梅爾不只是一位明星而已,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演員。」拍完該片後,梅爾再度回到悉尼的家中,又做了十八月的休整。當然,從各地的片約仍然像雪片一樣飛到他家。其中包括熱門電視劇集《龍鳳神探》的電影版和詹姆斯·卡梅隆的《深淵》等等。
對梅爾來說,從1982年的《危險年代》開始至1986年的《致命武器》,可以說是最黃金的一段時期。其影壇巨星的地位已逐步確立,「最性感的名人」、「嘴唇最性感的男星」等等諸如此類的封號也紛至沓來。
1988年後半期,美國的娛樂雜志《US》用美國人的眼光,將梅爾列為「最性感的明星」之一。當時第一名是以《辣身舞》揚名的帕特里克·斯韋茲。梅爾也同時成為《US》雜志和《Premiere》雜志的封面人物。1989年,《致命武器》的原班人馬推出了《致命武器2》,該片在全美一經上映,票房便超過了斯皮爾伯格的《聖戰奇兵》,開畫僅三天就取得了兩千多萬美元的票房收入,成為賣座空前的大熱影片。國際販毒組織一直是國際間的熱門話題,該片設計駐美的南非外交官和販毒組織有關,正是吸引人的賣點。同時,片中流露的社會性也十分濃重。影評人評價該片是在動作片和藝術片的接合中找到了一個恰當的切合點,使得該片在眾望所歸的掌聲中登上了貝弗利山的經典殿堂。
登頂好萊塢
事業上的成功並沒有使性格一向沉穩冷靜的梅爾變的飄飄然,反之,卻更為現實謹慎,他要把握好自己的每一次動作,真正的登上好萊塢之巔。九十年代初,一系列佳作紛紛問世。1989年10月2日《飛離航道》在泰國北部的古都清邁正式開拍,該片的企劃、劇本全由著名導演理查德·拉什一手包辦,最新式、最俐落的動作全都塞進了片中。前前後後又幾易其角,包括鼎鼎大名的肖恩·康納利、比爾·莫瑞、凱文·科斯特納等人。最終選定由梅爾·吉布森與小羅伯特·唐尼擔綱,事實證明,這一黃金組合對於影片的成功是何等的重要。在這個時期,美國的《人物》雜志曾以「最性感的 靦腆男人」為標題,大篇幅的報導梅爾的過去、現在與未來。1990年4月23日,《哈姆雷特》在英國肯特州的羅徹斯特堡和蘇格蘭開拍,該片由義大利導演佛朗哥·澤菲雷里掌鏡。這是佛朗哥自1967年導演《馴悍記》、1988年導演《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後,二十二年來第三度執導莎翁作品。不過,早在1964年,佛朗哥將《哈姆雷特》搬上舞台後,便一直計劃要將它搬上銀幕。二十多年後,終於實踐了自己的夙願。而梅爾則是他心目中扮演「哈姆雷特」的第一人選。一向喜歡說閑話的媒體,在獲知這個消息後,便立刻發出「從《狂人麥克斯》到《致命武器》的動作片明星梅爾·吉布森,在《哈姆雷特》中,能夠有稱職的演出嗎?」諸如此類等著看他出醜的新聞。他們似乎全然忘記了梅爾在澳洲也曾是一位響當當的舞台演員,而且有著演出莎翁戲劇的豐富經驗。也許他們壓根就不知道梅爾的這段歷史。梅爾說:「我並沒有特別想演莎士比亞作品的意願,我也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像勞倫斯·奧利佛他們那樣,把莎士比亞筆下的角色詮釋得恰到好處。如果可能的話,我想演出現代的莎士比亞。」為了演好哈姆雷特一角,他苦練劍術、騎術。為了糾正其蹩腳的美國英語加澳洲英語的混合口音,他天天上課、讀書,還戒了煙。梅爾回憶道:「在十四個星期的拍攝周期里,我沒有一絲一毫的鬆懈。與多位演技精湛的著名演共同演出,磋切演技,收獲實在太多了。」該片的製作費總計一千五百五十萬美元,成為表現梅爾演技實力的最高力作,同時也將梅爾的演藝事業推向了顛峰。此時的梅爾·吉布森已身價千萬,躋身於湯姆·克魯斯凱文·科斯特納、達斯汀·霍夫曼等一線巨星之列。成為繼加里·格蘭特、肖恩·康納利之後第三代登陸好萊塢的超級海外巨星。
1991年,華納影業和他簽了四部影片的合約,酬勞總計為六千萬美元。這其中包括了《致命武器3》及《永遠年輕》等兩部片子。此外原本預定和朱莉婭·羅勃茨合演的一部西部片,後來則不了了之。1991年11月,《致命武器3》正式投拍,這是部投資高達四千萬美元的大手筆製作。與前兩集相比,梅爾在片中添加了更多的即興發揮和喜劇元素。1992年5月1日,本片同《未來戰士2》一同在全美各大劇院上檔,僅僅三日,就有三千八百萬美元的票房進帳,成為當時影史又一部賣座巨片。1992年,梅爾自組「聖像工作室」(Icon),同年,推出由他親自製作、主演的《永遠年輕》,成為公司的開業作,該片的大獲成功同時也為梅爾的導演之夢鋪平了道路。「演而優則導」的例子在好萊塢的歷史屢見不鮮,從羅伯特·雷德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到沃倫·比提以及1991年剛剛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凱文·科斯特納均是集製片、導演、演員於一身的天才藝人,梅爾對此也早有準備,作為演員他有豐富的表演經驗,作為製片人他也熟悉台前幕後工作,而且在與三名著名導演的緊密合作、互相切磋中也使他對導演的工作有了相當的了解,所以他再從事導演工作可謂是輕車熟路,事半功倍。1993年,他的導演處女作《真愛》拍竣殺青,梅爾自己評價道:「這部片子在某些地方好像有些希區科克電影的影子。」該片講述了一個傳奇故事,梅爾則不惜破壞形象親自上陣,扮演一位面部被嚴重燒傷,內心懷著不可告人的秘密的教師。盡管該片做了充分的准備,劇情也相當感人,也得到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但票房成績卻不如預期。在隨後的《賭俠馬華力》中,他又以一個西部賭俠的形象與朱迪·福斯特及詹姆斯·迦納共同打造了一部詼諧幽默且充滿鬥智的西部賭片。接下來梅爾還在迪斯尼動畫經典《風中奇緣》中為約翰·史密斯配音並一展歌喉,我們倒是發現他的唱功的確不算太差。1995年,梅爾迎來了其演藝生涯最為輝煌的一年,一部《勇敢的心》令其成為1996年奧斯卡頒獎晚會上的最大贏家,該片共獲得了十項奧斯卡獎提名,並最終抱走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化妝五項奧斯卡大獎,整個世界為之側目,全能藝人「演而優則導」的歷史也同時添上了濃重的一筆。想當初梅爾興師動眾開赴蘇格蘭高地時並不被人看好,甚至被媒體稱為是一次「瘋狂的、自殺性的拍攝」,因為對於那段美國人並不熟悉的歷史,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沒什麼信心,甚至壓根就不感興趣。可是梅爾絲毫不為風言風語所動,他首先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認真研究了蘇格蘭歷史,仔細觀摩了70餘部歷史影片,而後與劇作家一起合作反復推敲了腳本。在蘇格蘭的拍攝現場,他對任何一個細節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因而令影片呈現出極為完美震撼的視覺效果。在真實還原和再現歷史的前提下,他也大膽的注入了一些商業電影中的娛樂元素,如春風化雨般賦予了這部傳統歷史影片以全新的藝術生命力。其卓越的執導才能令人折服,其酣暢淋漓的表演更是令人肅然起敬。此時的梅爾已傲然挺立於好萊塢之巔,達到了人神共羨,夫復何求的至高境界。緊接著推出的《贖金風暴》和《連鎖陰謀》再度賣座鼎盛,更令其一時風頭無二。1998年,《致命武器》的原版人馬再度出擊,傾力打造《致命武器4》,此時的梅爾已略顯疲態,但攝於前集的影響,加之功夫皇帝李連傑的鼎立加盟,該片仍然取得了票房過億的佳績,名列年度賣座十強。次年,梅爾一改一貫的英雄形象,在《危險人物》中出演了一位死纏爛打一根筋的毛賊,影片的故事可謂怪誕且充滿黑色幽默,梅爾的本色表演也絕對可圈可點,但也許是美國人無法接受大英雄的突然變臉,影片的票房成績極不理想。此時,已經有人開始懷疑梅爾的聲名還能支持多久。
再築輝煌
然而,梅爾就是梅爾,在經歷一段短時間的變奏之後,於2000年一口氣推出了《百萬美元酒店》、《小雞快跑》、《女人需要什麼》、《愛國者》四部風格和形式大相徑庭的影片,結果《小雞快跑》、《女人需要什麼》、《愛國者》這三部商業影片均取得了極佳的票房成績,事實證明,梅爾·吉布森的巨星地位仍然固若金湯。同時,關於他的種種疑慮也統統不攻自破。
2001年,梅爾再次為自己放假,沒有推出任何作品,盡管如此,在今年2月美國娛樂雜志《好萊塢報道者》評選的好萊塢明星權力排行榜上,梅爾仍然高居殿軍席位。在「911」恐怖事件過後,好萊塢便開始努力打造戰爭題材的影片,志在恢復和重建大美國主義的民族自信心,於是乎一系列充斥著大國沙文主義的所謂勵志戰爭片便你方唱罷我方登場。梅爾作為美國一代銀幕英雄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與老搭檔——曾擔任《勇敢的心》編劇的蘭德爾·華萊士再次合作,並由蘭德爾·華萊士擔當編導二職,結果影片果然不負眾望,不但從眾多的「911」綜合症產物中脫穎而出,同時也成為繼《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黑鷹降落》之後又一部集戰爭、史詩、動作、暴力、催淚與一體的極盡視聽之娛的上佳之作。年初剛剛在《士兵宣言》中演罷超級越戰英雄的梅爾,很快又為自己安排了另一份身價2500萬美元的差事,那就是與靈異大師M·奈特·沙麥賴恩合作的《徵兆》,結果該片在美國本土的票房居然達兩億之巨,成為梅爾在美國本土票房最高的影片。現在如果我們再用「明星」、「巨星」一類的詞語來修飾這位在好萊塢演藝、導演、製作等各個方面均春風得意的46歲美國夢的成功典範已經顯得有些不妥帖了。
梅爾·吉布森從影作品逐個數
夏日城市(澳洲風情畫)
Summer City
出品年代:1977年澳大利亞Avalon Films
導演:克里斯多夫·弗雷瑟
主演:梅爾·吉布森、約翰·賈拉特、菲爾·艾瓦隆、史蒂夫·比茲雷、黛比·佛曼
IMDB評分:5.0/10 (65 votes)
這是一部全由學生自編自演的低成本公路電影,描寫四個年輕人離開悉尼,去經歷一個狂放的周末假期。全片充斥著搖滾樂插曲,前半段描寫的是燦爛、明亮的青春,後半段風格不變,改為敘述一件殺人事件,劇本的不連貫是顯而易見的。導演克里斯多夫·弗雷瑟的表現也稍嫌生澀,致使整部作品的內容了無新意,惟一可取的就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實態。梅爾在片中扮演的是一個有著耀眼燦爛的金發,文靜、害羞的角色,跟他日後的勇猛英雄形象大相徑庭。 梅爾本人對這部片子的評語是:「連提都不想提起的超級爛片。」其糟糕程度可見一般。
提姆愛我
Tim
出品年份:1979年澳大利亞Pisces Proctions
導演: 邁克爾·貝特
主演: 派珀·勞里、梅爾·吉布森、歐文·柯茲、大衛·福斯特
IMDB評分:6.4/10 (298 votes)
梅爾·吉布森成名前主演的澳洲文藝片。改編自《刺鳥》女作家柯琳·麥卡洛的另一小說《提姆》,描述弱智青年提姆為中年寡婦作園丁時,兩人產生了愛情,但不為世人所理解,提姆的父母尤其反應激烈。後來,兩人突破重重難關,終於走進結婚禮堂。編導邁克爾·貝特用溫婉平實的手法來注釋這段不同尋常的愛情故事,並沒有趁機玩嘴頭灑狗血,誠意可嘉。男女主角的演出也頗為貼切,能讓人自然地感受到劇中人的心理感受以及社會上一些約定俗成的禁忌,是一部拍得不錯的文藝小品。
狂人麥克斯(霹靂神探怒掃飛車黨/沖鋒追魂手/瘋狂的馬克斯)
Mad Max
出品年份:1979年澳大利亞Crossroads Kennedy Miller Proctions
導演:喬治·米勒
主演:梅爾·吉布森、喬安妮·塞繆爾、休·基斯-拜倫、史蒂夫·比茲雷
IMDB評分:6.9/10 (6338 votes)
麥克斯是位已婚的青年警官,他有一部叫做「攔截者」的巡邏車,取締飛車黨是他的工作。有一天,他出任務時,一個飛車黨員意外身亡,他們的頭目特卡達憤而想致麥克斯於死地,以報仇雪恨。結果麥克斯的同事「庫斯」不幸被燒死。受到刺激的麥克斯,立即辭去警察的工作,帶著妻子茱西和孩子們出去旅行,但特卡達一行人
❽ 好看的義大利電影
《美麗人生》
《天堂電影院》
《郵差》(感人哲理電影
《聽見天堂》(兒童片)
《兒子的房間》
《熟男,我愛你>>
Manuale d'amore 1,2 愛情手冊
等待黎明
唐吉訶德外傳 (2009) 格莫拉 (2008) 初冬的日子 (2008) 神秘旅行 (2008) 觀鳥人 (2008) 哈羅德和卡瑪再遇平靜的躁動 (2008) 大牌明星 (2008) 再見 (2008) 愛的男人 (2008) 喧鬧的根源 (2008) 瘋狂之血 (2008) 喬凡娜的宗教 (2008) 無頭的女人 (2008) 干擾70 (2007) 我哥哥是唯一的兒子 (2007) 再見巴法納 (2007) 閉室22 (2007) 布依奧在身邊 (2007) 異旅情絲 (2007) 蛋糕與痛苦 (2007) 雲雀農場 (2007) 大海的盡頭 (2007) 聽見天堂 (2007) 恐怖洋館 (2007) 夜曲巴士 (2007) 奧古斯都一世 (2007) 別碰斧子 (2007) 疑雲 (2007) 第三個媽媽 (2007) 惡靈之淚 (2007) 謊言成真 (2007) 美麗的暗殺者 (2007) 影子 (2007) 諾亞方舟 (2007) 2008新畢業生 (2007) 婚禮攝影師 (2006) 騎士蒂朗:少女陰謀 (2006) 金色大門 (2006) 靈石會議 (2006) 自由啟示錄 (2006) 戀愛魔鏡 (2006) 迷睡 (2006) 瑪麗 (2006) 隱秘 (2006) 我與拿破崙 (2006) 土生土長 (2006) 心之歸屬 (2006) 被竊聽的隱私 (2006) 凱門鱷 (2006) 與他們的相遇 (2006) 家庭朋友 (2006) 屋頂上的童年時光 (2006) 消逝的星星 (2006) 心中的野獸 (2005) 情獄 (2005) 所有被忽視的孩子們 (2005) Uomo perfetto, L' (2005) 好女人 (2005) 愛情手冊 (2005) 梅麗莎 (2005) 現在和永遠 (2005) (2005) (2005) (2005) (2005) (2005) 自你出生 (2005) 熱體 (2005) 航向幸福的旅程 (2005) 神聖的心 (2005) 犯罪小說 (2005) 霧都孤兒 (2005) 麥肯尼加省 (2005) 愛神 (2005) 愛你如詩美麗 (2005) 你喜歡希區柯克嗎? (2005) 超級火山:真正末日 (2005) 卡薩諾瓦 (2005) 航向真情海 (2005) 躲藏 (2005) 丈夫出租 (2004) 義大利羅曼史 (2004) 如像一般 (2004) 超越國境(第二部) (2004) 蒙多維諾 (2004) 盧安達飯店 (2004) 時空救援 (2004) ( 基因狂想曲 (2004)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