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道戰老電影的簡介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截至2012年,已創造出共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劇情介紹:1942年,日軍侵華的戰火燒到了冀中平原。俯首稱臣只有死路一條,奮起反抗才是最終的出路,冀中的人民都動員起來共抗日軍了,高家莊更是調集了大量民兵。為了對抗日軍的飛機大炮,當地人民利用地貌開鑿出了一條條錯綜復雜的地道。
民兵隊長高傳寶(朱龍廣 飾)利用這些巧妙的地道,率領 民兵與日軍展開迂迴作戰。雖然曾因隊伍里的敗類湯丙會的出賣而吃了不少苦頭,但是智勇雙全的高傳寶最終率領隊伍利用地道圍剿了日軍,清理了湯丙會,並活抓了日軍領隊山田。地道戰的勝利奏響了冀中反日的最強音。
(1)電影地道戰導演是誰擴展閱讀
《地道戰》角色介紹:
1,高傳寶
高家莊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原型叫劉傻子,是個農民,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很魯、很愣。高傳寶在趙區長的教育下頓時醒悟,帶領游擊隊員們利用黑夜的掩護悄悄了將地窖改造成地道,形成了既可以藏身又可以打擊敵人的地下長城。
2,高老忠
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與民兵隊長高傳寶領導村民,及時應變,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幾家相通的多口地道。
某夜,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掩護村民疏散逃離,不顧個人安危,孤身跑到村裡的大槐樹下為村民敲鍾報警,不幸被日軍發現,山田開槍打傷了高老忠,高老忠掙扎站起來後繼續敲鍾,最後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3,趙平原
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敲鍾報警獻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壞,幸虧區長趙平原帶領游擊隊和民兵及時趕到,群眾始免於難。
㈡ 《地道戰(1965)》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任旭東導演的
鏈接:https://pan..com/s/1EnaJ3Qge9YaGMjJL_rKORQ
㈢ <地道戰>反映什麼人或事
第一集:地下奇兵
1942年5月,華北大地燃起了一場清剿與反清剿的戰火。日本突然發現,自己對華北的佔領並沒有鞏固,抵抗組織的活動嚴重威脅著這個戰爭給養地和兵站的運轉。
日本華北駐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自指揮了這次清剿行動。兩個師團的日軍奉命從太平洋戰場上撤了下來,進駐華北,依仗優勢武器瘋狂的撲向了華北廣袤的鄉村。這次清剿就是後來著名的華北五一大掃盪。
當時,華北反掃盪斗爭形勢最為艱苦的是冀中抗日根據地。這里地處平原,無險可守,根據地里的八路軍主力被迫轉戰太行。冀中平原彌漫著血腥和硝煙,炮樓、公路編織出了一張大網,籠罩了平原上的所有村莊。
而就在這張大網的縫隙中間,頑強地生存著一些游擊隊和民兵武裝。他們開創了形式多樣的游擊戰術,從背後向日軍發起進攻。而就在這些戰術當中,有一種依託的是冀中鄉村裡的隱秘地道,這些地道可以藏身,可以轉移,也可以在防禦中發起進攻,因此被後世稱之為地道戰法。
河北省清苑縣冉庄,這是一座有千年歷史的冀中村莊。直到今天,在這個小村的下面還保存著一條地道。地道幽深而隱秘,據說,它就是前輩村民在那場反掃盪戰斗中為了保衛鄉土而挖掘的。
導游:抗日戰爭期間,冉庄民兵為了解決武器彈葯不足的問題,在地道里秘密開設了兵工廠。咱們這個地下兵工廠佔地是140多平方米,主要有7個工作車間,生產各種武器。組裝車間是組裝各種槍支和槍支使用子彈的,和別的車間不同之處就是這口井這是一個防暴措施,在組裝期間火葯將要走火的時候趕緊扔到井底的一個安全措施。這就是當時的武器庫房了。咱們看到的裡面各類土武器都是冉庄民兵自己生產的。咱們看到牆上掛著有瓶子雷、水壺雷,下面有拉火雷迫擊炮小鋼炮。
據說,當年兵工廠里生產的武器可以經過地道直接送往各個戰斗堡壘。這些地道狹小簡陋,彎曲交錯,讓人迷失方向,似乎隨處都潛伏著看不見的殺機。而這也常常激發出遊客們關於那場戰爭的無窮想像。
電影《地道戰》拍攝完成於1965年,當年,八一電影製片廠的任旭東受命擔當了此片編劇和導演。任旭東導演今年已經81歲高齡,在他的一生當中有兩段令人難忘的經歷,電影地道戰的拍攝就是其中之一。
電影《地道戰》導演任旭東:這個電影呢是中央領導就是軍委領導讓你拍的片子,這個題目呢也是中央軍委動員部下達的,要拍一個革命傳統教學片。對象呢就是全國的廣大的民兵。它是採取故事片的形式,這是下命令時下達的就是要派一個以故事片這種形式。有演員有情節有故事,所以這地道戰就叫做軍事故事片。
雖然,這是一部故事片,但是,由於它擔負了軍事教育任務,所以直至今天,影片中的很多場面還讓人不置可否。一群莊稼漢擊垮了一支日本正規軍,這樣的勝利更像是因為盲目推崇地道,而編撰出的神話。然而,導演任旭東卻堅持,這一切並不誇張,甚至就連演員們有些滑稽的動作,也是模擬自真實的戰場。
電影《地道戰》導演任旭東:這個看像游戲一樣那麼滑稽,其實在那種情況下你想一想。爬牆的時候也不能像平時玩是的,爬得很高。抓住那牆一下就滾下去了,盡量減少阻擊目標,這是在戰術上有要求的。爬牆有爬牆的動作,在街道上走路端著槍走路不可能像有些電影一樣,成群結隊的沖著大街就來了,你來打人家人家也要打你呀。一個手榴彈扔過來,隊形都不可能太密集了。都貼著牆,貼著牆的時候身子還不能這樣貼牆,得要這樣(側身)貼牆。這樣目標寬,這樣目標就少了,減少殺傷面積這都有要求的。你必須貼著牆貼牆走的時候,一般刺刀都是這樣側著身,在沖擊的時候往前前進的時候都是側著身。不可能是這樣的,像現在的電影那根本就不合格。
如今的冉庄依然可以見到電影地道戰中的很多場景,電影的虛構和歷史的真實在這里似乎已經合二為一。冉庄是今天中國抗日地道保護最好的一處遺址之一,但是,據史料記載和老人們的回憶,如今它所保留下的地道還僅僅是當年的點點滴滴。60多年以前,地道曾經蔓延在整個冀中平原的下面,它的總長度可以和紅軍北上抗日的長征相媲美,達到了2萬5千里。
不過,僅僅有這些遺跡還無法證明,歷史上的地道戰是不是真的具有無堅不摧的威力。因為它的建造本身就不十分堅固。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冀中這一帶當年水位比較高,你地道如果離地面太薄容易坍塌,太厚容易接近水位,特別是到了雨季。
60多年以前,冀中平原下的地道大多挖掘在距地面一米左右的地方,而有一些甚至還不足一米。和這樣深度相應的是,在深入地道數十米之後,地下地面依然可以遙相呼應。這樣隔音效果對於一個以隱藏為主要功能的地道來說,顯然是大忌。
這條漫長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地道,它的真實威力到底如何呢?前輩村民們又為何要在一個地下水位很高的地區,選擇地道這種抗戰方式呢?
抗戰爆發後,由於抗日軍民的阻撓和騷擾,華北,這個日軍的轉運兵站和給養地越來越難以正常運轉。因此,那一年,日軍對華北的掃盪血腥和殘酷超過了以往。當時,日軍的行動方針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在成為一名電影導演之前,任旭東是部隊上的軍事幹部。1939年,年僅15歲的任旭東便參加了八路軍129師。1942年,他在太行山根據地和戰友們一起參加了反擊五一大掃盪的戰斗,是那次掃盪的見證者。而這也是他人生當中第一段難忘的經歷。
電影《地道戰》導演任旭東:它是叫梳蓖戰術就像梳子梳頭一樣,《地道戰》電影里也有表現,就是整個拉一條線,不管是村莊還是野外,平著就給推過來了。你要佔領村莊老百姓一般就跑到村外去,跑到溝里頭。你夏天還好一些有青紗帳,地里都長莊稼可以藏到莊稼地里。春秋冬季就是一年有六七個月,平原上是一馬平川,沒有地方藏沒有地方躲。
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形勢當時之所以艱苦,是因為它地處一馬平川的平原,沒有丘陵山地可以依託掩護,即便是游擊戰爭也難以維繼。在八路軍主力轉戰太行後,留在冀中的游擊隊,民兵和百姓只好四處尋找梳篦式掃盪的縫隙,以便藏匿求生。
四句話不是導演也不是電影編劇的創造,而是冀中地區當時的民謠。
電影《地道戰》導演任旭東:楊成武1945年的時候在冀中平原是冀中根據地司令員。他看了這個片子以後就說,比這殘酷得多,你不夠還得再加。當時片子已經完成了,加了那麼兩三個鏡頭。
那是一個青紗帳拚命抽芽的季節,然而,由於日軍的掃盪,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卻彌漫起血腥的味道。就在一天夜裡,日軍突然進了冉庄。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光當天打上致殘就有11人,抓走了11人,燒毀房間700多間,搶走大牲畜什麼豬啊雞呀那就是無數了。他們這次偷襲冉庄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對冉庄進行報復,因為它是個抗日堡壘村。第二個是想秘密抓捕抗日誌士。
當時,日軍搜捕最主要目標是一個叫張森林的人。然而,日軍沖進房間後卻沒有抓到任何人,只見到了一床還沒有來得及疊好的被褥。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當時張森林試是如何逃脫的,據推測它就是鑽在地道里頭,而逃過一劫。
張森林是冉庄的第一位中共黨員,自1938年開始,他就是冉庄地方抗日組織領導人之一,1943年在參加一次秘密會議時,受到日軍偷襲而被捕犧牲。張森林被認為是冉庄村地道戰最早的創始人。
其實,張森林最初挖掘的地道十分簡單,他只是借用了當地一種農作物的窖藏——紅薯窖。在紅薯窖的側壁橫向挖掘,人們挖出一個從地面看不見的地洞,這種地道當地叫做蛤蟆蹲。
張森林在冉庄挖了蛤蟆蹲後,同村的10餘位抗日組織成員相繼模仿,他們或者在水井中,或者在自家的菜園里,秘密挖掘了這種簡單的地道。他們還把挖出的泥土墊在了自己的院子里,用碾子碾平,以免日軍發現動土挖地道的痕跡。
蛤蟆蹲是冀中百姓最早挖掘的地道模式。在日軍掃盪剛剛開始的時候,它曾經在最緊要的關頭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然而,不久之後,蛤蟆蹲地道的弱點便充分暴露了出來,日軍將其列為重點打擊目標,並且很輕易的就找到了對付的辦法。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咱們有一抗日誌士,全家人藏在地道里,無法轉移無法脫身,被日寇抓走,後來不知去向。
作為藏身之處,蛤蟆蹲的最大弱點在於它只有一個洞口。在日軍嚴密搜索下,洞口一旦暴露,隱蔽其中的人便無法逃脫。
在冀中廣袤的平原上,日軍修建了近2000個碉堡炮樓和縱橫八達的公路。每座炮樓頂上的日軍,都可以輕易監視方圓幾公里的范圍,一旦發現異常,就可以做出迅速的反映。
而他們的對手卻幾乎全是冀中平原上時代以耕種為生的莊稼漢子,沒有戰爭經驗,沒有先進的武器,即便展開的是的游擊戰爭,沒有地利掩護,沒有安全的藏身之地,等待他們的無疑也是死亡的命運。
單口地道被日軍發現後,冉庄十餘位抗日村民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就在這次會議上,村民們想出了一個改善單口地道弱點的辦法,將原有的單口地道全部延伸連接,挖出一條有多個洞口的地下通道。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從我的家到你的家挖通以後,是不是更好轉移呀。這樣從西邊這個家到東邊這個家兩家連在一起,它就形成個雙口洞。一旦西邊這個有敵人襲擊,他會從西邊這個屋逃到東邊這個家裡從那脫身。
這是一個對現有地道進行改進的辦法,看似省工省力,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事實上卻存在一個不易解決的施工難題。地下挖掘暗無天日,兩段地道分別挖掘,想要貫通,就必須確保挖掘方向的准確。而且,根據已有的戰爭經驗,地道還不能全部成直線挖掘。因為一旦日軍尾隨進入到地道,就可以在地道中輕易的射殺村民。
冉庄今天保存下來的就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地道,加上多條地道的交錯縱橫,這里完全是一個沒有方位概念的空間。即便是對於那些親手挖掘了這些地道的民兵們來說,在後來的戰斗中,指南針也是不可缺少必備之物。
在現代地鐵挖掘施工中,使用的是一種叫做盾構的挖掘技術。在這個大型現代化掘進設備上,操作人員根本看不到掘進時的工作面和掘進機頭。這台設備確定掘進方向的辦法是先測量出一個定位點,然後通過紅外線裝置監控掘進機上的另外三點坐標。通過監控這三點坐標與定位坐標點的關系,操作人員可以隨時了解到挖掘前進方向與高度,以便及時進行調整。
60年前的冉庄村民手中的工具只有簡單的運土工具、短把鋤頭和短把鐵鍬。他們想要保持准確的發掘方向不得不想出了一個十分聰明的土辦法。
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館長閆大森:用聲音傳遞用聲音來辨別這個方向,和辨別地道的走向以及弧度。
冉庄的地道大概挖掘在地下兩米左右,在這樣的深度上,地上地下完全可以通過聲音進行聯絡。一個人不停敲打著地面,而下面的人根據聲音的指引進行挖掘,就這樣,冉庄10餘個單口地道最終准確的連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條可以藏身也可以轉移的多洞地下通道。
然而,就在冉庄挖好了自己的多口地道後不久,就在冉庄一百公里外的北疃村卻傳來噩耗,一天之內,北疃村竟然有數百位村民慘死在了地道中。北疃當時已經有了一個長達10餘華里的地道網,然而,就是這個地道網卻成了日軍實施集體大屠殺的地方。
這是自日軍掃盪以來發生在地道里的最大一起慘案,當時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機關報詳細的報道了這起慘案的發生過程,整個華北為之震動。
從單口地道里的悲劇,到多口地道里發生的集體大屠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日軍的步步緊逼下,地道如果只有消極的藏身功能,已經不能對抗日軍的掃盪。還有沒有必要繼續挖掘地道?成了人們爭論的焦點問題。
㈣ 地道戰故事梗概
《地道戰》故事梗概: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根據地人民為了抵禦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把幾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幾處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裡,黑風口據點的日寇偷襲高家莊,高老忠敲鍾警告壯烈犧牲,地道遭到了敵人的破壞。高家莊人民總結教訓,將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擊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變防禦為進攻。
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4)電影地道戰導演是誰擴展閱讀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截至2012年,已創造出共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影片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顯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它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遭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樂觀的音樂基調,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河北省正定縣高平村是「抗日先鋒村」,是故事的原型,但地道被洪水破壞後,不具備外景拍攝條件,因而選擇臨近的冉庄、李庄、唐庄進行拍攝的,導演將這三個村莊合而為一,影片中的高家莊實際上是這三個村莊的「合成」。
銀幕上所有地道內的鏡頭畫面都是在八一電源製片廠內搭景拍攝的。攝制組巧妙運用攝影鏡頭和剪輯,使得它看起來像是一個真正的地道戰斗網。
㈤ 趙明嚴恭執導的電影
01.《鐵道游擊隊》
電影《鐵道游擊隊》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攝制。主要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魯南鐵路沿線的鐵道游擊隊與日軍鬥智斗勇的故事。
02.《地道戰》
《地道戰》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至今為止,《地道戰》已創造出共18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新創造的斗爭方式——地道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03.《永不消逝的電波》
《永不消逝的電波》是1958年八一電影製片廠的作品,是一部表現我黨地下斗爭生活的影片。著名演員孫道臨在片中扮演的李俠的形象深入人心。
04.《閃閃的紅星》
《閃閃的紅星》是根據李心田同名小說改編,1974年上映。該影片講述了在30年代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05.《雞毛信》
電影《雞毛信》,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54年。
主要劇情為:抗日戰爭期間,河北冀中抗日民主根據地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給八路軍送雞毛信,半道上遇見了日本鬼子和偽軍,海娃利用老綿羊的尾巴保住了雞毛信。
鬼子被海娃引進山裡,八路軍全殲了敵人;根據雞毛信里報告的情況,八路軍又襲擊了一個日本鬼子的據點,活捉了貓眼司令。
06.《冰山上的來客》
該片1963年上映,曾獲196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小百花獎」的最佳導演獎。
影片從真假古蘭丹姆與戰士阿米爾的愛情懸念出發,描繪了邊疆地區軍民驚險的反特斗爭生活,驚險緊張、引人入勝。
07.《地雷戰》
196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山東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最重要的作戰武器。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在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
08.《小兵張嘎》
1963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小兵張嘎》改編自當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這部作品自1961年發表至今,已經五十多年了。
小說和電影中的「張嘎」,因其「英氣」與「嘎氣」,已成為新中國幾代人童年記憶中的最燦爛的一部分。
09.《紅色娘子軍》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60年,著名導演謝晉執導。
影片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海南紅色娘子軍的斗爭業績為素材,圍繞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歷,用寫實的手法突出反
㈥ 最原始版的《地道戰》是哪年拍攝的,導演是誰
1965年 任旭東
㈦ 老電影地道戰哪年排演的
老電影地道戰出品於1965年,出品公司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任旭東,編劇任旭東、徐國騰、王俊益,潘雲山 主演:朱龍廣, 王炳彧, 張勇手, 劉秀傑, 王孝忠, 劉江 類型:劇情,戰爭 片長:96分鍾 上映時間:1965年 攝影:楊光遠。
㈧ 地道戰主要內容是什麼
地道戰》,中國電影,1965年上映,導演任旭東,主演朱龍廣、王炳彧、張勇手等。2010年同名電視劇《地道戰》即以此電影為藍本。
情節概述
1942年,河北省中部地區高家莊為應對日軍襲擊,在村莊內外廣泛挖掘了地道,擊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
㈨ 軍教片《地道戰》故事,誰的原型犧牲了
在中國電影歷史上,有一個特有名詞「老三戰」,分別是《地道戰》《地雷戰》和《南征北戰》,
其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熟悉的莫過於《地道戰》了,除了這部電影發行拷貝多(3700個),觀看人數多(超過30億人次)之外,該片還有兩首經典插曲,其中同名主題曲《地道戰》簡直就是每年大合唱比賽的常規曲目。
圍繞著《地道戰》也有很多故事,筆者就借著彩色修復高清版的截圖說一說。
最後,《地道戰》是電影的同時,也是一部軍教片,教學和示範是它的重要任務,因此《地道戰》的拍攝除了要保持客觀真實之外當然還要保證勝利,總不能拿一部結果失敗的作品去當教材吧。
不管怎麼說,《地道戰》這部軍教片性質的電影不論從現實上還是藝術上都已經融入歷史,現在該片也已經發布彩色高清修復版,大家可以重溫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