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被譽為現代電影大師的是誰
格里菲斯。
大衛·格里菲斯,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
格里菲斯也非常喜愛使用景深鏡頭,他的畫面里在縱深方向的細節特別豐富,格里菲斯不怕讓演員從遠處走向乃至走過攝影機,也不吝惜讓演員慢慢遠離攝影機。
取材新穎
格里菲斯在Biograph時期也在影片題材上廣泛取材,他拍攝的內容廣泛,除了最後一分鍾營救賴以成名的追逐片,也有喜劇,正劇等等。格里菲斯也開始大膽觸及社會問題,認為嚴肅的社會題材能夠提升電影的藝術地位。
❷ 十三部公認的高智商電影
高智商電影之所以得到大家關注喜愛,是因為在敘事情節中,沒有按照起因、進過、結果的框架結構,將故事一覽無余展現在觀眾面前。而是通過未知的情節發展變化、許多無法猜透的結局和事實真相,在營造濃厚緊張氛圍和焦慮環境中,引導在觀眾專注故事情節時,不斷進行思考。在這些高智商電影中,這幾部絕對值得推薦。
《蝴蝶效應》,改變過去不一定美好的電影。電影講述男主人公小時候的遭遇非常痛苦,在心理醫生的輔導下,嘗試記錄每天點滴生活。在這種啟發下,男主人公嘗試去改變過去,但每次的改變,卻引來更大痛苦。
❸ 世界十大著名導演
排名不分先後:
詹姆斯·卡梅隆
可以說卡梅隆是當今重工業電影的開拓者,享譽世界的《泰坦尼克號》和第一部3D電影《阿凡達》,還有承載了我國80後對於科幻小說記憶的《終結者》都是他的作品。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❹ 你最欣賞的好萊塢導演是誰
我最欣賞的好萊塢導演是克里斯托弗·諾蘭。
喜歡他的原因有幾點。
第四點,諾蘭掌握了頂尖的電影工業技術,《蝙蝠俠》系列、《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都是大製作,諾蘭不喜歡用特效,所以他在搭景和道具運用上無人能與之比肩。他還是好萊塢導演中少數幾個能把IMAX攝影機運用得出神入化的導演之一,《敦刻爾克》甚至把IMAX攝影機放到飛機上拍空中的鏡頭。
多數導演都是在某個方面擅長,但很少導演能像諾蘭這樣「全能」,所以接下來也期待2020年上映的《信條》。
❺ 《雨果》觀後感
我們都知道其實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我收集的《雨果》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一戰後的巴黎火車站。主人公雨果在父親去世後跟著酒鬼叔叔學鍾樓的維護,在叔叔不知所蹤後,獨自一人每天給鍾上發條,一邊還努力將父親留下的一個機器人修好,想知道父親給他的留言。結果發現這是一個電影家喬治的作品,並幫助他走出了陰影。
影片的色調像是一幅幅舊相片,時不時展現巴黎的全景和街道,很具舊時巴黎的風情,雖然是美國人拍攝的。火車站中的各個小人物都很生動有趣。特別是影片運用3D的效果展現了神奇的鍾表世界和電影世界,像有著巨大齒輪的大鍾,發條傳動的機器人以及舊時電影的歷史和製作。小演員的表演也很出彩,自然生動,展現了小朋友的可愛。
同時故事也很吸引人,帶著兒童所喜歡的元素,探險、科學、技術、親情。時而有幽默的對白和好笑的場景出現。也不乏令人感動的畫面,像雨果極力搶回機器人,像喬治在表彰他的晚會上的發言。故事告訴我們要努力堅持和勇敢面對生活,很有教益。
看完後,覺得這是部不可多得的兒童電影。從小孩的純真的眼光去看世界,心靈也會變得輕鬆了。
「我爸爸過世後不久,我在這兒站了一會兒,我想像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機器,機器並不會有其他額外的零件,他們的總體量是很精準的。如果世界是一個單一的機器,我就不會是額外家出來的零件,一定有一個理由,我才會在這里。」
雨果和伊莎貝拉站在鍾樓里,腳下是繁華熱鬧的午夜巴黎。雨果說出這番話,鼓勵著伊莎貝拉,也鼓勵著自己。有多少人在這樣嘈雜的城市裡迷失了自我,被看不盡的未來迷惑,自甘墮落。而雨果只是這樣的一個小孩子,一個可愛孤單擁有自己秘密的孩子,卻深信自己的價值,並努力證明這一點。
這讓多少人汗顏!
從某種意義而言,雨果是一個流浪的孤兒。他執著,勇敢,義無反顧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當他看到一個同樣命運的同齡人將被抓到孤兒院時,卻只能躲在沒人看見的角落裡。他的內心也掙扎著,但那孩子卻還是被送走了。
雨果是一個孤兒,所以他也害怕失去。
現實過於苦難與未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小英雄也只能束手無措。但他那顆熾熱的溫暖的心卻得到了來自自己的深深的譴責。
看到這里,我也無奈。有多少人不曾這樣呢?因為現實,無奈的逃避、離開,最後淪為如此遭遇。
我們到底擁有什麼?我們的身體里到底蘊含了多少力量?也許只有等到流浪的那一天才能知曉……
六·一晚上一家人和兒子一起看電影《雨果》,小主人公的一句台詞打動了座位里的我們。
男孩雨果在鍾表匠爸爸去世之後,寄宿在本應由酒鬼叔叔看管的火車站鍾樓里,每當孤苦寂寞來襲時,這個機械小天才就會把整個世界想像成為一部大的機器。而他自己,則是一個零件,他告訴自己:「無論零件怎樣渺小,一定有他的用處,不會是多餘的。
喜愛搗鼓機械的他偶爾會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來修補父親留下的機器人。而在一次行竊被店主當場抓獲後,原本只想修好機器人的小男孩,卻在堅持與勇氣中,喚醒了一個曾經輝煌的電影老人的夢。
這似乎也是影片導演自己的故事:在好萊塢這個充滿藝術泡沫的圈子裡沉浮近三十年,卻從未因商業目的而拍攝一部「大片」;在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等大導演依靠上億美元成本和電腦特技吸引觀眾的時候,卻始終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冷靜剖析著社會和人類的種種頑症;在好萊塢只崇尚商業回報的環境下,卻一直堅持自己的意願,淡定面對票房慘敗,不懈地探索電影語言。這個與眾不同的導演就是有「電影社會學家」之稱的馬丁·斯科塞斯。
現今70歲的馬丁·斯科塞斯生於紐約一個普通的熨衣工家庭,身高1、63米、從小就患有先天性哮喘病的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電影,童年的夢伴隨著他的一生,對社會問題始終報以嚴肅的關懷,使成為他罕見的學者型影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也許歷經坎坷和挫折,那美麗的夢就會隨著現實的打磨而逐漸迷失乃至消逝。然而想到自己是一個零件,來到這個世界上,生就是現在的模樣,一定有其中的道理,一定有我們必須完成的使命!
獲得84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攝影的《Hugo》,在影片開頭隨著鍾表的滴答聲,進入充滿夢幻和夢想的巴黎。隨後將近2分鍾的視覺和音效的體驗,將觀眾帶入本片的發生地——巴黎一個繁忙卻安逸的火車站,繁忙在於人們的.來匆匆,安逸在於在這個繁忙的火車站,依然有一幫每天工作在這里的人們,依然有著愛情。
如果不知道影片的背景,如果不知道這是部根據原著改編的片子。除了視覺和聽覺的感受外,冗長,緩慢的情節進度,真的讓人只有不停快進的沖動。一個躲在巴黎火車站「牆」里的,看管鍾表的男孩,透過一個個鍾表窺視著整個火車站,窺視著一個玩具店,偷零件,被抓住……將近12分鍾的「唧唧歪歪」才出現《Hugo》的字樣,實在有點點雲里霧里。這個小男孩的父親死於一場離奇的大火(影片從頭到尾都沒再提真正的原因)。而這個孩子用了整整「2個小時」通過父親生前從博物館撿來的一個機器人(可以說這個機器人是貫穿2小時電影的主線,只是,作用不明顯)來尋找父親留下的訊息,只是…最後所謂的訊息,似乎跟他父親,沒有太大關系吧。而整部片子阻止小男孩的是一個「兇巴巴」的玩具店的老頭和一個怪異的車站巡警(就是這個怪異的巡警最後還在車站尋找到了愛情,讓人唏噓不已)。於是這個小男孩和玩具店的老頭的養孫女開始了一場…所謂的冒險。片中不斷出現早期的電影情景和拍攝過程,說實話有點雷人。
當然,當知道這部片子其實是在向偉大的世界電影第一人——喬治·梅里愛先生致敬的時候,不得不換個角度看這部片子了。片中小男孩的冒險和搜尋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或許可以這么說,本片的主角卻是那個「兇巴巴」的玩具店老闆,也就是晚年的喬治梅里愛先生。那個被小男孩父親撿到的機器人就是喬治先生的作品,也是他製作自己的電影放映機的零件來源。一個機器人勾起了晚年的喬治梅里愛對於自己年輕時期電影創作的回憶,有快樂也有憂傷。而影片後半段那個撰寫關於喬治梅里愛的作者,或許也可以看作是電影導員對於這位電影先驅尊敬之情的一個化身。告訴梅里愛先生,人們對於他開辟電影先河的敬佩和懷念之情。
只是,懷念電影先驅的片子,為什麼要用一個小男孩的理由並不充分的找尋之路來鋪墊呢?也許是因為一部小說的改編迫不得已吧。除此之外,加上的視覺特效放在這樣一個目的面前,不免有些讓人混亂。當然,懷舊的主題卻照應了今年,或者說近年來奧斯卡的不成文的主題,畢竟,電影就是電影,不管電影發展到什麼樣的層次,它的根,它的起源永遠都是這個繁華事業至高無尚,不可撼動的根基。《Hugo》是代表人們對於電影事業的鞠躬。
電影《雨果》是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為了致敬電影先驅喬治·梅里埃所拍的一部電影。它講述的是小男孩雨果寄宿巴黎火車站鍾樓,偶爾會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來修補父親留下的機器人。一次行竊,他被店主喬治?梅里埃當場抓獲,因忌憚帶獵狗的巡警只得就範。喬治拿走了雨果父親的遺物——一本機械手冊,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隨至喬治家中,結識了養女伊莎貝拉,他懇求她幫自己保住手冊。而伊莎貝拉則覺得此事蹊蹺,於是兩人結伴探秘的故事。
電影一開始便用踢踏踢踏的齒輪轉動的聲音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一片金燦燦的齒輪當中,繁華的巴黎夜景被幻化出來,令人十分驚喜。接著就是一個色彩絢麗的遠近景替換,將巴黎夜景轉到巴黎火車站裡面的熱鬧場景。場景隨著鏡頭拉近而愈發清晰,車站忙碌而極具生活氣息的景象生動無比地通過畫面傳達出來,營造出宏大的故事背景。而影片中出色的濃烈的油畫般的畫面質感增強了時代復古感覺,在20xx年頒獎季風行復古風的旗幟下,《雨果》毫無疑問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上都達到極致的標桿。
蒙太奇的運用在這部電影中也十分明顯。主人公雨果在巴黎車站的生活主要有兩條線索:1、維護好車站鍾樓的運作並躲避巡警的圍追堵截;2、盡全力修好父親遺留下來的機器人。片中還有一條隱形線索就是梅里埃大師的救贖。舉一個例:雨果第一次被梅里埃在玩具店門前捉住時,影片開始插敘一段雨果及其爸爸的回憶,拋出一個謎團將機器人和梅里埃一家聯系在了一起。於是影片開始一邊敘述雨果的車站生活,一邊講述他與梅里埃一家的經歷。環環相扣,十分刺激。
由於這部片子使用真人3D技術拍攝的,其表現力比較強,特別是長鏡頭的運用,更加突出了拍攝手法的獨特,強化了視覺沖擊!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長鏡頭是:雨果為撿回機器人冒險到鐵軌上,遠處火車由遠及近地駛進時那個場景。長鏡頭的運用使我能清晰地看到火車頭冒出的滾滾白煙和車頭的顫動,雨果面對危險時的不知所措和鐵道兩旁乘客的驚恐形成了鮮明對比,十分逼真!
導演在本片中致敬了梅里埃等一代導演人,毫無保留地表達他崇高的敬意和他本人對電影技術的熱愛。馬丁斯科塞斯把機器人,梅里埃,時間,火車,巴黎都結合在戰爭之後的這個時代,即是想賦予梅里埃和電影誕生的那個年代一個重要的意義:它誕生在真正的現代性萌芽的年代,是現代化社會和資本主義逐漸趨向成熟、時間這一概念逐漸趨向模糊語境賦予了電影特殊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意義。——換言之,梅里埃的夢是一個現代主義的夢。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是不是3D電影時代的另一個夢呢?它是一個結合了歷史、時間、對現代性思考的夢。
導演也通過影片宣揚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那就是「若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機器,那麼我們生活在其中,也必然會有自己的作用!」
昨天,媽媽從公司考回來了一部電影,名叫「雨果」。媽媽告訴我,這部電影她看過了,他覺得又好看又驚險,建議我看。
我和彭彭懷著激動的心情打開了電腦,開始觀看。電影的主要內容是:小男孩雨果的爸爸,在一場突發的大火中被燒死,雨果的叔叔把雨果帶到火車站修理大鍾,而雨果的叔叔,卻神秘失蹤了,從此以後,雨果就一直躲在鍾樓的牆壁里。雨果為了修好父親在世時從博物館里撿來的壞機器人,偷偷地從喬治?梅里埃的店裡拿走了很多小零件,可是有一次,雨果被喬治當場抓住了,喬治逼迫雨果把口袋翻開,把雨果偷得零件收了回來,還把雨果爸爸在世時辛辛苦苦畫的小本子收了,聲稱要把它燒毀。雨果認識了喬治的養女,並與她一起冒險……
最後大家才知道,原來,喬治年輕時,是一個很有名的魔術師、導演。可不久,一大批士兵退了下來,他們都覺得電影很無聊,於是,人們就漸漸的忘了喬治與他的演員,喬治覺得很痛苦,他決心毀了這一切,並忘記這一切,可他就是不忍心毀了自己精心製作的機器人,於是,便送給了博物館……
雨果本來是一個普通的小男孩,可是,他靠著自己的勇氣與屈強,逃過了車站巡查員的一次次追捕、不顧一切的從火車軌道上撿回機器人等,足以讓我們生起敬佩之心。
這部電影中,我最討厭那個追捕雨果的車站巡查員,他總是不顧青紅皂白地追捕雨果。
我很喜歡幫助雨果度過重重難關的那個女孩……
總之,我很喜歡這部電影!
我要寫的這篇觀後感不是在平常周末去看的電影寫的觀後感,也不是學校組織看電影後老師逼我們寫的,而是我在小學生涯最後一個六一兒童節寫的,謹此紀念。
我為大家介紹的這部片子的片名叫《雨果》,這部影片的大致內容是:一個名叫雨果的男孩生活在車站的鍾塔里,一天,他和爸爸在廢棄的博物館閣樓發現了一個非常精密的機器人,但壞得很嚴重,而他爸爸在修理機器人的同時也被大火燒死,於是雨果覺得要把機器人修好,但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我推薦大家看看這部電影的原著《造夢的雨果》
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雨果的那種堅持不懈、努力追尋事情根源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如果換做我的話,可能會認為那堆機器是破銅爛鐵,乾脆讓它自生自滅好了。當然,我也不可能發現這後面隱藏的秘密。
本部電影將電影創始人喬治。梅里愛真實的生平故事展現在觀眾眼前,試圖忘記過去的他卻被雨果這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給找回了自信。
雖然電影中的雨果在車站里扮演著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鍾表工、「扒手」、「小偷」,但是他卻有他的夢想,有他的追求,這一點也是我最欣賞的。
雖然劇場里只有極少的幾個人,可見許多人都慧眼識不了寶貝。同樣這部電影以它的劇情和感人的場面深深地打動了我。
有了夢,生命的銀幕亮了。
《雨果》故事始於上個世紀30年代的法國巴黎,影片《雨果》主要從兩條線來說明故事。電影《雨果》的前半部分是以小雨果的悲慘遭遇為開端,他努力從喪父的悲痛中走出陰霾開始尋找自己的樂趣與追求;後半部分通過小雨果的經歷逐漸引出第二條線,就是對梅里埃默片的致敬。當然也是對整個默片時代做出貢獻的影片致敬。
之所以被它所吸引,還有幾方面原因。首先,非常喜歡電影的色調,暖暖的,雖然開始小雨果境遇悲慘,但是在此色調中讓人的心裡又舒服很多。第二,喜歡這個時期歐洲的時代背景以及人們的穿著打扮,正如我們中國三十年代大上海時期,特有的旗袍、歌舞廳,都是洋溢著那個時期的特色。第三,是因為影片中兩個可愛的小正太和小蘿莉。喜歡阿沙·巴特菲爾德那雙藍色的大眼睛,清澈透明,讓人心靜如水,頓時對阿沙產生一種憐愛的感情,喜歡有加;當然,在此部電影中,科洛·莫瑞茲已不再是小蘿莉的年齡,但是,她在《海扁王》里的經典形象讓人印象深刻。小蘿莉已經長大,在影片中的表現明顯進步,對小女孩的心理刻畫亦是步步到位,情感表現細膩,不管是悲情戲份還是喜劇場面都能把握准確,令人有一種她亦是伊莎貝爾,伊莎貝爾亦是她之感,讓人不盡驚嘆。
可以說,它是一部孩子的電影,也是一部講述時代的電影。
孩子,天真爛漫,有著簡單的夢想和簡單的快樂,有著探索的喜悅和冒險的快感,還有純潔懵懂的情感。
戰爭,傷害了身體,造就了無家可歸的孤兒和老人,扼殺了夢想,摧毀了藝術。
喜歡這部電影,有孩子,有時代烙印。還有就是,每個人都有夢想,只要你努力過,堅持過,都會擁有。「夢從哪裡來,就從這里」。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新片《雨果》在評比結果中拿到5個技術獎項,影片奪得技術獎項,可謂實至名歸。全部影片發生在30年代巴黎的一個老火車站時里。這樣一個狹小的環境被設置得栩栩如生,各色人等粉墨登場,讓人彷彿置身於30年代的巴黎,簡直有點《清明上河圖》的意思。
《雨果》的敘事可稱精彩。本來是一部致敬片,但導演居然採用一個充滿了冒險、懸疑敘事模式。影片一開始寥寥數筆就簡單地交待了主人公雨果的身世。而把大量精力鋪墊在挖掘玩具商喬治教父為什麼對小男孩兒的筆記本感興趣上。直到最後,才最終揭開了迷底。真不是那種一開頭就猜中結局的電影。這種敘事可謂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這不是一般的一部簡單懷舊的電影,它是寫給法國電影大師,默片鼻祖梅里愛與他所創造的燦爛輝煌老電影時光。它不僅僅是一個12歲兒童雨果的歷險記,而是默片梅里愛一生跌宕起伏的精彩寫照。在這部電影中,梅里愛的形象就是那個火車站上開玩具店的嚴肅老頭喬治梅里愛,雨果的同齡朋友伊莎貝爾的養父。
正如同電影中所描述的一樣,喬治梅里愛原本是一位著名的魔術師和木偶藝術家,後因為受到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的寫實火車電影短片的啟發,在蒙特勒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個攝影棚。他使用專門的演員、布景、道具、化裝等手段拍攝電影,開辟了與盧米埃爾紀錄片式那種完全不同的電影創作道路。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德雷福斯案件》。他最擅長利用停機再拍和更換布景等在當時相當創新的手法拍攝了《灰姑娘》、《藍鬍子》、《魔燈》、《一千零一夜》等一系列神化片。20世紀初,他率先創作出科學幻想片《月球旅行記》、《海底兩萬里》、《北極征服記》等。特別是《月球旅行記》一片影響巨大,不僅確立了科幻片這一樣式,而且確定了電影排演在電影製作中的地位。梅里愛的影片是電影成為藝術的第一步。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將《雨果》以走在時代尖端的電影技術拍攝的美輪美奐,彷彿時光倒流,再現了梅里愛默片時代的場景,故事與往事,融會了真實與奇幻的感覺,彷彿穿梭在時光隧道中一樣,讓今天的年輕觀眾再次理解曾經的默片大師梅里愛,作為對那個輝煌時代,燦爛人物的一個敬禮。
20xx年第xx屆奧斯卡剛剛落下帷幕,電影《雨果》獲得包括最佳音響,最佳視覺,最佳藝術指導在內的五項獎項,談及馬丁的再次與最佳導演失之交臂,奧斯卡與他之間的種種恩恩怨怨早已是老生常談。
《雨果》在本屆奧斯卡上雖說與《藝術家》拿了相同數量的獎項,但獎項分量根本不能與後者相提並論。怎麼說呢?是《藝術家》真的那麼好嗎,我看未必,就如同去年《社交網路》與《國王的演講》的冤案,今年《藝術家》的成功或許在於公關宣傳的給力,《藝術家》的勝利,毫無疑問,只能說哈維韋恩斯坦公司實在太強勢了,最懂奧斯卡的行家,69個奧斯卡,將一部部電影推向奧斯卡寶座,哈維韋恩斯坦本人就已經讓無數電影人即愛又恨。然而,在無人能阻擋《藝術家》走上奧斯卡寶座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這部真正最有實力的電影——《雨果》
因為馬丁斯科塞斯的名字,它從一開始就備受關注,加上好口碑以及3D噱頭,影片在北美上映時就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作為馬丁第一部3D電影,這是他18年來第一部PG級影片,再加上11個奧斯卡提名,毫無疑問,這部兒童片還是很成功的。
撇開數字,來談談電影本身。我想,只要有馬丁斯科塞斯這個名字就已經是質量的保證了吧。《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純真年代》《飛行者》《無間行者》…他是這個時代難得的真正的現實主義的電影大師。如今70歲的他卻童心未泯,拿起3D攝像機拍起《雨果》,本片根據布萊恩·瑟茲尼克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原著於07年曾獲得鵝毛筆大獎,並一度在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業內視作《哈利·波特》之後最好的兒童魔幻作品。電影無論從劇情,敘事技巧等不同角度看都是屬於上乘之作。
影片依舊延續了馬丁對故事結構的嫻熟把握,在場景設置和鏡頭運用等方面都顯得爐火純青。20世紀繁華的巴黎,忙碌的火車站頭,故事在這個名叫雨果的男孩身上展開,同樣是孤兒,只是沒有哈利波特那麼幸運的擁有霍格沃茲和魔杖,雨果對機器修理很感興趣,即使每天只能在火車站偷麵包吃,但每個夜晚都會在燭光下給火車站的時鍾一絲不苟地上油、校準,後來他結識車站玩具店的老闆喬治斯、他的孫女伊莎貝拉,兩人開始了一段關於電影的冒險。
整部影片給人一種尤為濃厚的經典名著般的厚重感,影片向一代電影鼻祖梅里愛更甚至整個電影默片時代致敬,巧妙穿插電影歷史情節,趣味生動的電影敘事方式,而不是像《藝術家》一般趣味不足更甚至略顯輕浮。20世紀,電影如同魔術般的越來越受到歡迎,這種全新的敘事媒介逐漸走進大眾視野,這種全新的媒介在打開人類的視野的同時也讓人們在煩雜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到精神慰藉。影片以老闆喬治斯的回憶而漸進高潮,並逐步揭開電影開始所設下的種種懸念。
作為一部出色的改編電影,在我們繼續見證馬丁四平八穩的敘事風格的同時,也讓我們領略的電影的魅力和神聖,即使如今中國電影甚至好萊塢電影都處於低潮期的時段,電影作為20世紀的藝術,將繼續帶領我們穿梭於形形色色的故事人生,領略光影魅力。
❻ 寶琳·凱爾的個人生平
寶琳·凱爾(Pauline Kael)是美國非常著名的影評人,在相當大范圍內被認可為20世紀下半葉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影評人。她的特點是詼諧、尖銳、一針見血且固執己見。在1967年到1991年間她為《紐約客》(New Yorker)寫作。她的影評寫作影響了後來的許多重要影評人,如Armond White和Roger Ebert。
凱爾曾為女性雜志《美開樂》(McCall's)工作,後因撰寫電影《音樂之聲》的負面評論而被解僱(凱爾稱其為「金錢之聲」)。她同時還認為《長征萬寶山》(Paint Your Wagon)也同樣差勁。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她認為電影版音樂劇《屋頂上的小提琴手》,特別是《歌廳》(Cabaret)卻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兩部電影音樂劇。凱爾於1967年至1991年期間在《紐約客》雜志工作,該雜志給了她相對寬裕的版面(而且似乎也給了極少的編輯干預),同時也成就了她作為一流評論家的地位。她本人則認為這段時期自己影評寫得有意思,是因為當時的電影本身就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1970年,凱爾因其在《紐約客》出色的評論工作獲得喬治·伯克獎(George Polk Award)。
凱爾的第一部結集出版的電影評論選《在電影中失去童貞》(1965年)很快成為暢銷書,並且引發了一系列(故意)以有所暗示的名字為題目的精裝文集的出版,例如《親一親,撞一撞》(Kiss Kiss Bang Bang)、《吹燈作伴》(When the Lights Go Down)、《來者不拒》(Taking It All In)等等。她的第四本文集《深入電影》(Deeper Into Movies)(1973年)是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第一部關於電影的非小說類作品。1982年出版的《5001個電影之夜》則收錄了她此前在《紐約客》「城中話題」欄目一直以匿名發表的電影故事梗概。
凱爾還寫過一些哲學類文章,內容涉及影院觀影、現代好萊塢電影工業,以及觀眾(在她看來)如何缺乏勇氣探索更少為人知、更富有挑戰性的電影的問題。(凱爾喜用movies指代電影,而不是film,她覺得後者太精英化。)
在凱爾廣受歡迎的文章中,包括一篇對美國作家諾曼·梅勒關於瑪麗蓮·夢露的半虛構傳記大加鞭撻的評論,對梅勒其人其書極盡批駁之能事。另一篇是對加里·格蘭特職業生涯的深入描述。還有一篇關於《公民凱恩》的研究資料十分詳盡的文章,題為《凱恩培養之路》(Raising Kane)(此書後來再版時被命名為《公民凱恩手冊》)。
凱爾認為,在《公民凱恩》的成就上,編劇赫曼·J.曼凱維支應該享有和導演奧森·威爾斯同等重要的功勞。這一論斷讓威爾斯的擁躉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和一些其他人大為惱怒。(此處缺引注)。此後,該書中一些歷史資料也被後來的多位學者如博格丹諾維奇、喬納森·羅森鮑姆、詹姆斯·納爾摩爾等加以否定。
寶林·凱爾曾經以她發表在1963年電影季刊上的有爭議的文章《方與圓》使評論界舉座皆驚。這篇文章抨擊了持作者論的評論家們試圖將好萊塢不人流的影片提升為嚴肅的藝術作品。60年代中期,她是專為《麥考爾》、《新共和》、《畫面與音響》,以及《時代》等雜志撰寫文章的自由撰稿人。從1968年開始直到1991年退休,她為《紐約客》雜志撰寫影評。在她的全盛期,凱爾無疑是美國評論界最具影響力和最令人敬畏的聲音。她贏得過一次古根海姆獎,她的第四本書《inside the film》是第一部榮獲國家圖書獎的電影書籍,她在那是被認為是有力量成就或者毀掉一部電影的人。
凱爾從不允許她的讀者保持中立,她使那些普通的讀者導演製片人以及其他的影評人要麼感到熱愛,要麼著憎惡。她的評論都是帶有傾向性的,並且有時是蠻橫的,但從來不會讓人感到乏味。你也許認為她的評論是瘋狂的,但她那些富於探索的、獨特的、徹底原廠的評論至今都值得細心去品味。她通俗而又辛辣的散文風格總是即平易近人又令人愉快,這是一個視評論位藝術的天才作者的作品。凱爾常常在意行文時的陰郁、詼諧的雙關語和對成語別出心裁的使用,這就從同她非常在意自己文章所表達的觀點一樣。凱文蔑視理論,她避開了抽象和客觀的評論,而且首先對一部影片的演繹、表演、社會學意義以及導演的風格做出主觀強烈的反映。她推崇充滿動力的、不沉湎於小情調的影片和導演,如佩金巴、斯科塞斯和德帕爾瑪這些被認為是過度用力的導演,而她在接受布列松這樣更加沉思默想和嚴峻的導演時就不那麼舒服了。但是對於《音樂之聲》這樣的好萊塢大片她表現的只有輕蔑(此片被她稱為《金錢之聲》),她還蔑視《榮歸》這樣自由主義的中庸的電影,以及那些「喜歡用別人的作品與上帝玩」的製片廠人們,她會把她蔑視的東西都摧毀掉。
於此同時,她喜歡流行的娛樂,因它們能夠提供樂趣。和許多其他影評人不一樣,她從不自命不凡地去發覺劣質作品中的隱含含義,她也不會把《漂亮女人》這樣的電影和莎士比亞或者蕭伯納的戲劇進行比較,以誇大這部電影的重要性。沒人會說凱爾的評論是圖解式的或者城市化的,她總是不可預知,她擁有將一部影片的本質一語道破的天賦。
Pauline的直率在她對那些成名的大導演的作品無情的鞭撻中淋漓的體現,比如大導演伍迪.艾倫1980年拍的轉型之作《星塵往事》,模仿費里尼的《八部半》(8 1/2)講述一個陷入瓶頸的喜劇導演厭倦於拍喜劇討好觀眾的故事,被Pauline毫不留情地批評:「If Woody Allen find success very upsetting and wishes the public would go away,this picture should help him stop worrying」,辛辣逼人的文字毫不留情,全不估計另外一名殿堂級女影評人Judith Crist十分喜歡本片,甚至在片中客串了一個角色。
❼ 世界最偉大的20位導演排行榜
美國權威電影網站THEY SHOOT PICTURES, DON'T TNEY(簡稱TSPDT)評選出20名最偉大的亞洲導演,來自日本的黑澤明、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包攬前三名。不過中國導演總計10人全部上榜,占總量的一半
黑澤明被譽為「電影天皇」,尤其四五十年代在世界影壇中大放異彩,他執導的作品如《羅生門》、《七武士》、《用心棒》、《亂》等不僅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中榮獲獎項,還向全球觀眾輸送了三船敏郎、志村喬這樣的表演大師。
來自中國香港的王家衛排名第四,位居中國導演之首。拍戲緩慢,台詞意識流的王家衛無論拍攝任何題材都能讓觀眾一眼辨認出這是他的作品。與杜可風的搭檔也讓王家衛的影片總是充滿一種後現代的迷離氣質。他的風格不僅在亞洲范圍內獨樹一幟,也深刻影響了西方文化體系下的導演。201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導演巴里·詹金斯就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是王家衛的鐵粉。
榜單中除了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大導演張藝謀、李安、陳凱歌之外,還有一個出生於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導演悄然入榜,他就是費穆。出生在上海的費穆自幼博覽群書,精通多國外語。由他拍攝,梅蘭芳主演的《生死恨》被譽為「中國現代電影的先驅」。生不逢時,費穆的一些其他作品在當時並沒有獲得很多肯定,其中《小城之春》就是一部被低估的傳世之作。戰火和操勞讓費穆的生命停留在45歲,但他留下的藝術遺產是永遠不會被磨滅的。
附完整榜單:
1.黑澤明
2.小津安二郎
3.溝口健二
4.王家衛
5.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6.薩蒂亞吉特·雷伊
7.侯孝賢
8.楊德昌
9.宮崎駿
10.阿彼察邦
11.成瀨巳喜男
12.張藝謀
13.李安
14.賈樟柯
15.大島渚
16.蔡明亮
17.費穆
18.今村昌平
19.陳凱歌
20.胡金銓
❽ 被稱為電影社會學家的導演是誰
馬丁·斯科賽斯
❾ 世界上著名的導演。
1.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猶太人,「電影奇才」,代表作≮大白鯊、侏羅紀公園、E.T.外星人≯ ) 2.喬治·盧卡斯 (美國人,「電影魔術師」,世界巨片系列 ≮星球大戰≯便是他的傑作) 3.雷德利·斯科特 (英國人,史詩巨片≮角鬥士≯ 科幻巨片系列 ≮異性≯便是他的傑作) 4.彼得·傑克遜 (紐西蘭人,世界著名導演,≮魔戒≯三部曲 ≮金剛≯就是出於他手) 5.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美國人,影史上作品最豐富的演員兼導演,代表作 ≮殺無赦≯ ≮警探哈里≯) 6.馬丁·西科塞斯 (美國人,「電影社會學家」,國寶級導演,代表作 ≮計程車司機≯) 7.奧利弗·斯通 (美國人,代表作:≮刺殺肯尼迪≯美國最具爭議的影片之一,≮越戰三部曲≯) 8.詹姆斯·卡梅隆 (加拿大人,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兩部影片 ≮泰坦尼克號≯ ≮阿凡達≯都出於他手) 9.呂克·貝松 (法國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代表作:≮聖女貞德≯ ≮第五元素≯。) 10.弗朗西斯·福特·科波 (美國人,名震世界影壇的大導演,世界名片 ≮教父≯三部曲 就是他的傑作) 11.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義大利人,電影大師 世界頭號禁片 ≮索多瑪120天≯就是他的代表作) 12.埃里克·侯麥 (法國人,法國電影史上國寶級的導演 代表作 ≮男神和女神的愛情≯ ≮綠光≯) 13.斯特赫.安哲羅普洛斯 (希臘人,代表作 希臘近代三部曲 ≮三六年的歲月 流浪的藝人 獵人≯ 14.羅曼·波蘭斯基 (法國人,電影史上「罪惡大師」。美國第一部恐怖片≮魔鬼聖嬰≯就是出自他的手) 15.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波蘭人,「電影詩人」 代表作 ≮藍≯ ≮白≯ ≮紅≯ ≮十誡≯) 16.貝納多·貝托魯奇 (義大利人,影響世界的大導演,代表作 ≮愛情與憤怒≯ ≮革命前夕≯) 17.宮崎駿 (日本人,「動畫界的黑澤明」動畫界神級一般的人,代表作 ≮千與千尋 龍貓 天空之城 ≯) 18.大衛·芬奇 (美國人,著名電影和音樂錄像帶導演,代表作:≮異性3 七宗罪 搏擊俱樂部 十二宮≯) 19.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美國人,歷史上著名的電影藝術大師,代表作:≮蝴蝶夢、電話謀殺案≯) 20.黑澤明 (日本人,「電影天皇」,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代表作:≮羅生門、七武士、夢、影舞者 ≯) 21.史蒂文·索德伯格 (美國人,美國著名導演、編劇。代表作:≮性、謊言和錄像帶 、毒品網路≯) 22.奧遜·威爾斯 (美國人,集多種角色與一身的「電影全才」,代表作:≮公民凱恩、安巴遜家族≯) 23.霍華德·霍克斯 (美國人,一個可以拍出幾乎所有電影類型的導演,代表作:≮紳士喜歡金發女郎≯) 24.泰倫斯·馬利克 (加拿大人,美國電影導演、製作人,代表作:≮天堂之日 紅色警戒 窮山惡水≯) 25.大衛·林奇 (美國人,美國電影界的多面全才,代表作:≮穆赫蘭道 我心狂野 藍絲絨 象人≯) 26.讓_皮埃爾·梅爾維爾 (法國人,獨立電影開創者之一,「新浪潮之父」。代表作:≮大黎明 眼線≯) 27.大衛·柯南伯格 (加拿大人,鬼才導演,最受爭議的導演之一。 代表作:≮ 毛骨悚然 感觀游戲 ≯) 28.約翰·福特 (美國人,美國最偉大和最多產的導演之一,代表作:≮搜索者 青山翠谷 告密者≯) 29:大衛·里恩 (英國人,英國電影界的泰斗級導演,代表作:≮孤星血淚 相見恨晚 快活的幽靈≯) 30:伍迪·艾倫 (美國人,美國電影界的天才、大師。代表作數不勝數,他是本人最愛的 導演,演員)
❿ 名導演有哪些
姓名:Steven Spielberg
譯名: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生日:1947年10月28日
主要導演影片: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1998)
逍遙法外 (Catch Me If You Can)(2002)
少數派報告 (Minority Report)(2001)
外星人 (E.T.)(2002)
失落的世界 (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1997)
侏羅紀公園 (Jurassic Park)(1993)
A·I·人工智慧 (A.I.)(2001)
辛德勒名單 (Schindler′s List)(1993)
蒂姆·伯頓
蒂姆·伯頓(Tim Burton),1958年8月25日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伯班克。這個鬼才式的人物由於擁有封閉、孤獨的童年生活而習慣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只用繪畫表達生活和對世界的看法。直到他在加洲藝術學院學習時得到了迪士尼的獎學金,這是用來贊助給年輕動畫人以幫助他們成就夢想的基金。由此他開始正式成為迪士尼的動畫師,之後成為導演。
- -熱衷描繪錯位,善於運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常以黑色幽默,獨特的視角而著稱。
其主要導演作品包括:
僵屍新娘(Corpse Brides) (2005)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
大智若魚(Big Fish) (2003)
決戰猩球(Planet Of The Apes) (2001)
斷頭谷(Sleepy Hollow) (1999)
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s) (1996)
艾德 . 伍德 (Ed Wood) (1994)
蝙蝠俠歸來 (Batmac Returns) (1992)
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蝙蝠俠(Batman) (1989)
科恩兄弟
喬爾·科恩(Joel Coen)和伊桑·科恩(Ethan Coen)兄弟是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編劇、製片。由於其作品的編劇、製片及導演都是兩人共同合作完成,故被稱為「科恩兄弟」。他們的電影作品獨具特色,其情節不落俗套,往往強調命運的某種不確定性。1991年的其作品《巴頓·芬克》(BARTON FINK,又名《才子驚魂夢》)曾獲當年法國嘎納電影節 金棕櫚獎。
他們的主要作品包括:
2003年《殘酷難耐》(Intolerable Cruelty,Joel導演;Ethan 編劇 )
2001年《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Joel導演、劇本;Ethan 編劇、劇本 )
2000年《逃獄三王》(Brother, Where Art Thou?又名《兄弟,你在哪裡?》 Joel導演、劇本;Ethan 編劇、劇本 )
1998年《大保齡離奇綁架》(The Big Lebowski,又名謀殺綠腳趾,Joel導演、劇本;Ethan 編劇、劇本, )
1996年《冰血暴》(Fargo,又名《雪花高離奇命案》,Joel導演、劇本、編劇;Ethan 編劇、劇本 )
1994年《金錢帝國》(The Hudsucker Proxy,Joel導演、劇本;Ethan 編劇、劇本 )
1991年《巴頓芬克》(Barton Fink,又名《才子夢驚魂》,Joel導演、劇本;Ethan 編劇、劇本 )
1987年《撫養亞力桑那》(Raising Arizona,Joel導演、劇本;Ethan 編劇、劇本 )
1984年《血迷宮》(Blood Simple,Joel導演、劇本;Ethan 編劇、劇本 )
大衛·林奇
大衛·林奇(David Lynch),美國著名的電影和電視導演、編劇、製片人、電視製作、作曲家和攝影家。其電影作品風格詭異,多帶有迷幻色彩。 而他所導演的電視連續劇《雙峰鎮》 曾經榮獲1990年 電視評論協會大獎、1991年金球獎最佳男女主角獎、1991年 艾美獎8項大獎和1991年 美國廣播協會最佳電視劇獎,並成為美國電視史上的里程碑。他的作品風格如此獨特以至於常常被影評家稱為「林奇主義」(Lynchian)。
其主要電影作品如下:
2002年《兔子》(Rabbits)
2002年Darkend Room
2001年《穆赫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
1999年《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1997年《妖夜荒蹤》(Lost Highway)
1994年《迷離情骸》(Nadja)
1992年《在空中》(On the Air)
1992年《雙峰鎮:與火同行》( )
1990年《美國史》(American Chronicles)
馬丁·斯科西斯
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美國的現實主義電影導演。因其多部電影作品反映了美國社會問題而被譽為「電影社會學家「。令人費解的是盡管他具有傑出的導演才能,至今仍沒有得到過奧斯卡的最佳導演獎。其代表作《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曾經獲得1976年嘎那國際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另外他的《憤怒的公牛》(Ranging Bull),《盜亦有道》(Good Fellas),《恐怖角》以及(Cape Fear)等作品都是好評如潮;不過其晚年導演的一些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不及當年。其導演的主要作品包括:
2002年:《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1999年:《穿梭鬼門關》(Bringing Out The Dead)
1997年:《小活佛》(Kunn)
1995年:《賭場風雲》(Casino)
1993年:《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1991年:《恐怖角》(Cape F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