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典老電影筆中情小娟的扮演者
我記得叫那個演員叫朱碧雲。
Ⅱ 程之人物經歷的介紹
程之素以扮演反派角色著稱。《腐蝕》中的特務頭子齊科長、《我這一輩子》中的警察局長、《紅日》中的敵參謀長、《苦惱人的笑》中的主編,程之也扮演了一系列的正面人物形象,比如《關連長》里的解放軍戰士老董、《紅色娘子軍》里的紅軍軍醫、《飛刀華》里剛正不阿又不乏幽默的李中俠等都頗有特點。 程之對語言藝術有較好的修養,既擅普通話,又會各地方言。他曾為《牛虻》里的蒙泰里尼配音,也為《馬歇爾,歡迎你》配旁白,依然保持了原片幽默風趣的格調,還為上影故事片《曙光》中的賀龍配音。 程之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演員,除京劇外,他還特別喜歡相聲,曾在1977年1月至4月間演出了三百六十餘場,每一個段子,都溶匯了他的生活經歷。他的絕活在於能說上海、湖南、四川、寧波等十個地方語言,對語言藝術又有潛心的研究。程之還頻頻在電視屏幕上亮相,擔任節目主持人。 程之自幼喜愛京劇,六歲便無師自通學回了拉京胡,八歲到電台播音,唱京劇,十一歲時就灌制了京劇唱片《御果園》,從此便得到了「小大花臉」的雅號。 1944年程之高中畢業後,考進復旦經濟系。因他酷愛演劇,在復旦念書期間參加了由當時《申報》主辦的籌募助學金的義演活動。義演的劇目是《富貴浮雲》,導演是黃佐臨先生。 1945年1月1日,程之輟學,正式下海演話劇,加入了由黃佐臨先生創導的苦幹劇團,從此走上了他畢生為之奮斗的演藝生涯。 1947年,程之進入文華影業公司。他參加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假鳳虛凰》,他在影片中扮演「五號理發師」,影片中五號理發師一段自拉自唱流行歌曲的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著程之又拍攝了《夜店》、《腐蝕》等十幾部影片。 1952年,上海八家私營電影公司合並,成立了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1953年「聯影」並入了上海電影製片廠。在此期間,程之又先後參加了《我這一輩子》、《關連長》等影片的拍攝。其中程之在《我這一輩子》中扮演警察局長一角的出色演技,使他榮獲了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一次頒發的優秀表演獎銀質獎章。 從1953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前的這十四年中,程之又參加拍攝了《雞毛信》、《家》、《紅日》、《魔術師的奇遇》、《鐵窗烈火》、《飛刀華》、《沙漠追匪記》等二十餘部影片。在五十年代中期,程之曾為捐獻飛機大炮義演京劇《空城計》、《捉放曹》等,並為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福建人民廣播電台錄制了對台廣播節目京劇清唱、相聲等,為使台灣人民了解祖國、為增進海峽兩岸的交流作出了貢獻。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程之未能倖免,一夜之間由革命群眾變成了「革命的對象」。1967年7月,他被勒令留廠察看,參加所謂的「學習班」,即變相的「隔離審查」,一關就是十個月。1968年5月,學習班結束。 1969年,電影系統大批人員下放到奉賢的「五七」幹校勞動,程之仍作為「審查對象」,在「幹校」勞動了四年。1973年,程之被列為第一批回廠參加工作的人員之一。回廠後,他即參加了影片《難忘的戰斗》的拍攝。1975年1月1日,他又參加了上影演員劇團對外公演的話劇《春苗》,扮演重要角色「杜院長」,這是他從藝三十周年的紀念日。 1978年程之參加了上影廠「文革」後第一部影片《特殊任務》的拍攝工作。隨後,又拍攝了《兒子、孫子和種子》、《苦惱人的笑》、《他倆和她倆》等影片。與此同時,他還導演了話劇《甜蜜的事業》。 1980年,程之參加了上影演員劇團的話劇《鍍金》的演出;參加了影片《愛情啊,你姓什麼》的拍攝。除了參加《筆中情》、《御馬外傳》等影片的拍攝外,還為影片《曙光》中的「賀龍」一角配音。 1986年,在央視《西遊記》中飾演金池長老, 贏得華人觀眾一致好評。 1994年底,拍攝了《子夜》、《郵緣》、《開槍,為他送行》、《愁眉笑臉》、《風流局長》、《神貓與鐵蜘蛛》等八十餘部影片。導演了電視片《蠡湖煙綠》、《天下第一關》、《吃白》、《隱患》等;參加拍攝的電視劇有《電視塔下》小品系列、《西遊記》(第六集)、《春蠶、秋收、殘冬》、《立體交叉橋》、《阿Q和他的子孫》、《牡丹亭》、《哀樂江湖》、《鹹菜街軼事》、《小紹興傳奇》等等;並改編、導演、主演了兩集電視劇《名優之死》;導演了京劇電視藝術片《李逵探母》等。同時,程之還主持了上海電視台國際部《上海灘》欄目。 程之從五十年代起,就為譯製片配音。不少著名影片中,如《三劍客》、《王子復仇記》、《奧賽羅》、《牛虻》、《霧都孤兒》等,都留下了他極富魅力的聲音。同時,他還為不少國產美術片配音、作曲、配唱,如《濟公鬥蟋蟀》、《茅山道士》、《三隻狼》等,其中《三隻狼》一片還獲得國際大獎。 程之的相聲,不僅能說,而且會編,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1961年,程之和於飛一起為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表演程之自己創作的相聲《化妝、火葬》,贏得兩位總理的開懷大笑。 程之1995年在上海逝世。 演藝經歷 程之自幼喜愛京劇,在家庭的藝術氛圍熏陶下,耳濡目染,六歲便無師自通學回了拉京胡,八歲到電台播音,唱京劇,十一歲時就灌制了京劇唱片《御果園》,從此便得到了「小大花臉」的雅號。 1944年程之高中畢業後,考進復旦經濟系。因他酷愛演劇,在復旦念書期間參加了由當時《申報》主辦的籌募助學金的義演活動。全市共有十四所大學聯合參加,義演的劇目是《富貴浮雲》,導演是黃佐臨先生。這次演出影響很大,並為程之今後踏入話劇界成為專業演員打下了基礎。 1945年1月1日,程之輟學,正式下海演話劇,加入了由黃佐臨先生創導的苦幹劇團,從此走上了他畢生為之奮斗的演藝生涯。當時的苦幹劇團薈萃了上海的著名演員,如石揮、張伐、白穆、丹妮等,與這些著名演員同台切磋,奠定了程之成為表演藝術家的堅實基礎。1947年,程之進入文華影業公司。他參加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假鳳虛凰》,他在影片中扮演「五號理發師」,影片中五號理發師一段自拉自唱流行歌曲的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申報》刊登的介紹《假鳳虛凰》的文章中,還專門表揚了程之「能拉會唱、聰明人也」。接著程之又拍攝了《夜店》、《腐蝕》等十幾部影片。 從1953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前的這十四年中,程之又參加拍攝了《雞毛信》、《家》、《紅日》、《魔術師的奇遇》、《鐵窗烈火》、《飛刀華》、《沙漠追匪記》等二十餘部影片。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程之曾為捐獻飛機大炮義演京劇《空城計》、《捉放曹》等,並為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福建人民廣播電台錄制了對台廣播節目京劇清唱、相聲等,為使台灣人民了解祖國、為增進海峽兩岸的交流作出了貢獻。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程之未能倖免,一夜之間由革命群眾變成了「革命的對象」。1967年7月,他被勒令留廠察看,參加所謂的「學習班」,即變相的「隔離審查」,一關就是十個月。沒完沒了的寫「歷史問題」、寫「思想匯報」。1968年5月,學習班結束,程之莫名其妙地被關了十個月,又稀里糊塗地被放了出來。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廠復查小組讓程之在一張「肅清流毒、恢復名譽、推翻一切不實之詞」的證書上簽了名。從此撥開烏雲見青天,十年的冤枉得以平反。程之把這看成是「第二次解放」。激動之餘,他暗自下決心,一定要把十年蒙受的損失用加倍的努力補償回來。1977年初,上海掀起了全市性聲討「四人幫」的宣傳活動。程之認真地投身進去,不論是工廠、碼頭、廣場、街道里弄、體育場館,他都積極參加並自編相聲、小品等節目,與上影演員劇團的秦怡、王丹鳳、於飛、陳述、曹鐸等同志一起演出。每天一早出發,晚上要十一、二點才能回家,最多的一天演了11場。吃飯都沒有時間,經常在「麵包車上啃麵包」。1979年1月到4月的一百多天里,共計演出了360餘場。 1978年程之參加了上影廠「文革」後第一部影片《特殊任務》的拍攝工作。隨後,又拍攝了《兒子、孫子和種子》、《苦惱人的笑》、《他倆和她倆》等影片。與此同時,他還導演了話劇《甜蜜的事業》,在大眾、徐匯、曹陽等劇院演出了近百場。1980年,程之參加了上影演員劇團的話劇《鍍金》的演出,約四十餘場;隨後又參加了影片《愛情啊,你姓什麼》的拍攝。拍攝過程中,與顏碧麗導演配合默契,為顏導演出了不少點子,使影片達到了理想的喜劇效果,被顏導譽稱為「真正的電影演員」。當顏導接了下一部影片《筆中情》時,她親自帶著文學本來找程之,要求程之能對劇本作一全面整理、修改,以加強喜劇色彩。對顏導的信任和委託,程之欣然接受,並認真對待。後來,顏導就是根據程之的修改稿分的鏡頭。影片完成後,得到了廠領導的肯定。這期間,程之除了參加《筆中情》、《御馬外傳》等影片的拍攝外,還為影片《曙光》中的「賀龍」一角配音。對於程之不計名利,熱忱工作等突出表現,他被上影廠評為「先進工作者」(1981年)。 1994年底,程之還參加拍攝了《子夜》、《郵緣》、《開槍,為他送行》、《愁眉笑臉》、《風流局長》、《神貓與鐵蜘蛛》等八十餘部影片。在此期間,程之還拍攝了不少電視劇,並做了些編導工作。其中導演了電視片《蠡湖煙綠》、《天下第一關》、《吃白》、《隱患》等; 電視劇《名優之死》是程之一生中影響最大、獲得好評最多的一部作品。京劇演員袁世海、譚元壽等都說該劇拍得好,並說沒想到程之的老生也唱得如此之好。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話劇演員、田漢先生的女婿張輝和他的夫人田野女士看了該劇後激動地說:「這戲使我們想起了父親」。並感謝程之將他們父親的名劇搬上了銀屏,稱贊這是一部高質量、高水平的電視劇。許多觀眾來信、來電,對《名優之死》給予了最高的評價。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山西霍縣礦務局團柏煤礦的工人同志和他們職工學校老師的來信,來信中說:這位教師的兒子因工傷事故喪生,使她痛不欲生,看了《名優之死》,那震撼人心的鼓聲激勵她振作精神,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她問程之在哪能買到《名優之死》的錄音帶。程之接信後,立即為她復制了一盤《名》劇的錄音剪輯,並寫了回信一起寄給她。這位教師收到磁帶和回信後,激動不已,她和學員們一起聽錄音、看程之的回信。為了表達他們的心意,特意去省城太原定製了一面錦旗,「觀眾愛您」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表達了煤礦工人的一片心。程之收到這面錦旗,忍不住淚流滿面,這是真正來自觀眾的心聲,是觀眾對程之的最高褒獎,是他從藝一輩子的最大榮譽! 「多才多藝、辛勤耕耘」,是程之留給人們最深的印象。程之從藝五十年,拍攝了百餘部影視片,塑造了眾多類型各異的人物,無不窮形盡相,栩栩如生。同時,他的配音藝術、相聲水平和京劇功底,也是有口皆碑的。 程之從五十年代起,就為譯製片配音。不少著名影片中,如《三劍客》、《王子復仇記》、《奧賽羅》、《牛虻》、《孤星血淚》等,都留下了他極富魅力的聲音。同時,他還為不少國產美術片配音、作曲、配唱,如《濟公鬥蟋蟀》、《嶗山道士》、《三隻狼》等,其中《三隻狼》一片還獲得國際大獎。 程之的相聲,不僅能說,而且會編,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1961年,程之和於飛一起為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表演程之自己創作的相聲《化妝、火葬》,贏得兩位總理的開懷大笑。1985年和1987年,程之參加「中國電影明星藝術團」和「上海電影明星藝術團」先後兩次出訪新加坡和香港,和陳述、曹鐸合說的相聲《方言趣談》和《歌曲笑談》等也都是由程之自己編寫的,演出效果很好,深受海內外人士和廣大僑胞的歡迎和贊揚。當地報刊還著重介紹了程之和他的相聲,並贊譽他是表演藝術領域的多面手。 程之對京劇藝術執著的熱愛,使他不停地為光大我國的國粹而辛勤工作。他以淵博的學識,主持了中央電視台、天津電視台等舉辦的各類京劇大獎賽並兼任評委;又為上海電視台主持《說戲談曲》欄目,為普及京劇知識、弘揚民族文化盡心盡力。 為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傳播譚派唱腔藝術,程之竭忠盡智地為他父親程君謀老先生整理、記譜了五齣譚派名劇《空城計》、《李陵碑》、《捉放曹》、《擊鼓罵曹》、《舉鼎觀畫》,現已付印,贈給全國各大城市戲校作為傳播譚派藝術的教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青年一代京劇演員作了貢獻。同時還贈與海內外喜愛京劇的朋友們,以饗知音。 程之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在生活中更是一位善良、謙虛、和藹可親的人。他的座右銘「演戲要生活、生活不演戲」,也影響、教育了家人和子女。他在生活中真誠待人,悉心照顧老人,精心培育後代,子女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健康成長,茁壯成材。 程之屬牛,他就象一頭老黃牛,在藝術天地里辛勤耕耘,奉獻著自己的藝術生命。他曾經說過:「我不關注壽命,我只關注藝術生命」。就是這朴實真摯的感情,使他在舉國歡慶粉碎「四人幫」的日子裡,創下了一天連演11場的最高記錄;就是這執著的追求,使他在坐骨神經痛發作期間,忍著巨痛,僅用了二三天的時間,就完成了京劇電視藝術片《李逵探母》的拍攝;也正是這滿腔的熱忱,使他不停地參加各類社會公益活動:社區老年詩會、中學的升旗儀式、街道里弄的慶祝活動,只要對社會有益,只要是群眾喜愛,他都是那麼投入、那麼認真地對待每次演出。1995年2月14日,程之應邀出席上海市政協的元宵節聯歡晚會,自己清唱了《盜御馬》選段之後,又興致勃勃地為舒適先生操琴伴奏,演出了《李陵碑》選段,演出結束時,突發大面積心肌梗塞,猝然倒在了他心愛的舞台上。作為一位從藝半個世紀並贏得花繁果碩的藝術家,程之實踐了自己的諾言,為藝術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Ⅲ 片酬1500,被謝霆鋒打到住院賠錢3萬,如今賣鹵菜為生 ,他是誰
央視版《西遊記》這部作品曾經給我們帶來了很深刻的印象,想必大家就算沒有完完整整地看過《西遊記》,也一定零零散散地看過很多次吧。這部電視劇可以說帶給大家滿滿的回憶。
無論是六小齡童所飾演的活靈活現的孫悟空,還是馬德華所飾演的貪吃好色懶惰的豬八戒,還是一臉憨厚,任勞任怨的沙僧,都成為了電視熒幕上面永恆的經典了。我們知道那個時候演員們的工資都十分的低。
現在王伯昭不僅僅只是一名演員,而且還在書法方面頗有建樹,成為了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以及中國名家書畫院院士。後面王伯昭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表示想要在自己的家鄉南京開一家鹵菜店,不過並不是普通的鹵菜,而是一種特殊的鹽水鵝。他說自己這樣只是想把好的東西分享給大家而已。楊潔導演去世的那會兒,他在現場哭得十分傷心。現在每每提到當年的天價片酬,他都表示自己當年不懂事。
Ⅳ 演小白龍的演員什麼時候死的
沒死
王伯昭,1957年出生於南京,中國內陸影視男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名家書畫院院士、中國名家書畫院院士兼執行秘書長。
1982年8月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拍攝成名作電影《筆中情》。1986年在電視劇《西遊記》里飾演白龍馬人型。2002年參演電視劇《金粉世家》,在劇中扮演白雄起。2005年,因參演王晶的電視劇《小魚兒與花無缺》,與張衛健及謝霆鋒鬧出打人事件[
Ⅳ 我國已故的喜劇演員叫什麼之
【程之】影視演員,出生於書香門第,1928年隨祖父舉家遷至上海定居。少時受家庭影響,酷愛京劇,能拉會唱。從中學起,又迷上話劇,故在復旦大學經濟系讀完一年後,毅然輟學,投身舞台。從1944年起,先後在新聯誼劇社、苦幹劇團、中國演劇社、群力劇社等表演團體,參加了《北京人》、《名優之死》、《文天祥》、《林沖》、《俄羅斯問題》等劇的演出。1947年進文華影片公司,在《假鳳虛凰》中飾演5號理發員,後又參加了《夜店》、《艷陽天》、《哀樂中年》、《腐蝕》、《我這一輩子》等影片的拍攝。?? 原名會春、春蓀,祖籍湖南寧鄉,1926年2月3日出生於湖北武昌,1928年隨祖父舉家遷至上海定居。程之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程頌萬,號十發居士,精通詩詞、書畫、篆刻,清末曾任湖南嶽麓書院學堂監督(院長),父親程君謀,是著名京劇票友,曾灌制、出版唱片十餘張,並整理、出版潭派代表劇目多出,五十年代末受聘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程之自幼喜愛京劇,六歲便無師自通學回了拉京胡,八歲到電台播音,唱京劇,十一歲時就灌制了京劇唱片《御果園》,從此便得到了「小大花臉」的雅號。1944年程之高中畢業後,考進復旦經濟系。因他酷愛演劇,在復旦念書期間參加了由當時《申報》主辦的籌募助學金的義演活動。義演的劇目是《富貴浮雲》,導演是黃佐臨先生。1945年1月1日,程之輟學,正式下海演話劇,加入了由黃佐臨先生創導的苦幹劇團,從此走上了他畢生為之奮斗的演藝生涯。1947年,程之進入文華影業公司。他參加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假鳳虛凰》,他在影片中扮演「五號理發師」,影片中五號理發師一段自拉自唱流行歌曲的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著程之又拍攝了《夜店》、《腐蝕》等十幾部影片。1952年,上海八家私營電影公司合並,成立了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1953年「聯影」並入了上海電影製片廠。在此期間,程之又先後參加了《我這一輩子》、《關連長》等影片的拍攝。其中程之在《我這一輩子》中扮演警察局長一角的出色演技,使他榮獲了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一次頒發的優秀表演獎銀質獎章。從1953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前的這十四年中,程之又參加拍攝了《雞毛信》、《家》、《紅日》、《魔術師的奇遇》、《鐵窗烈火》、《飛刀華》、《沙漠追匪記》等二十餘部影片。在五十年代中期,程之曾為捐獻飛機大炮義演京劇《空城計》、《捉放曹》等,並為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福建人民廣播電台錄制了對台廣播節目京劇清唱、相聲等,為使台灣人民了解祖國、為增進海峽兩岸的交流作出了貢獻。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程之未能倖免,一夜之間由革命群眾變成了「革命的對象」。1967年7月,他被勒令留廠察看,參加所謂的「學習班」,即變相的「隔離審查」,一關就是十個月。1968年5月,學習班結束。969年,電影系統大批人員下放到奉賢的「五七」幹校勞動,程之仍作為「審查對象」,在「幹校」勞動了四年。1973年,程之被列為第一批回廠參加工作的人員之一。回廠後,他即參加了影片《難忘的戰斗》的拍攝。1975年1月1日,他又參加了上影演員劇團對外公演的話劇《春苗》,扮演重要角色「杜院長」,這是他從藝三十周年的紀念日。1978年程之參加了上影廠「文革」後第一部影片《特殊任務》的拍攝工作。隨後,又拍攝了《兒子、孫子和種子》、《苦惱人的笑》、《他倆和她倆》等影片。與此同時,他還導演了話劇《甜蜜的事業》。1980年,程之參加了上影演員劇團的話劇《鍍金》的演出;參加了影片《愛情啊,你姓什麼》的拍攝。除了參加《筆中情》、《御馬外傳》等影片的拍攝外,還為影片《曙光》中的「賀龍」一角配音。1994年底,拍攝了《子夜》、《郵緣》、《開槍,為他送行》、《愁眉笑臉》、《風流局長》、《神貓與鐵蜘蛛》等八十餘部影片。導演了電視片《蠡湖煙綠》、《天下第一關》、《吃白》、《隱患》等;參加拍攝的電視劇有《電視塔下》小品系列、《西遊記》(第六集)、《春蠶、秋收、殘冬》、《立體交叉橋》、《阿Q和他的子孫》、《牡丹亭》、《哀樂江湖》、《鹹菜街軼事》、《小紹興傳奇》等等;並改編、導演、主演了兩集電視劇《名優之死》;導演了京劇電視藝術片《李逵探母》等。同時,程之還主持了上海電視台國際部《上海灘》欄目。程之從五十年代起,就為譯製片配音。不少著名影片中,如《三劍客》、《王子復仇記》、《奧賽羅》、《牛虻》、《霧都孤兒》等,都留下了他極富魅力的聲音。同時,他還為不少國產美術片配音、作曲、配唱,如《濟公鬥蟋蟀》、《茅山道士》、《三隻狼》等,其中《三隻狼》一片還獲得國際大獎。程之的相聲,不僅能說,而且會編,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1961年,程之和於飛一起為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表演程之自己創作的相聲《化妝、火葬》,贏得兩位總理的開懷大笑。
178年程之參加了上影廠「文革」後第一部影片《特殊任務》的拍攝工作。隨後,又拍攝了《兒子、孫子和種子》、《苦惱人的笑》、《他倆和她倆》等影片。與此同時,他還導演了話劇《甜蜜的事業》,在大眾、徐匯、曹陽等劇院演出了近百場。1980年,程之參加了上影演員劇團的話劇《鍍金》的演出,約四十餘場;隨後又參加了影片《愛情啊,你姓什麼》的拍攝。拍攝過程中,與顏碧麗導演配合默契,為顏導演出了不少點子,使影片達到了理想的喜劇效果,被顏導譽稱為「真正的電影演員」。當顏導接了下一部影片《筆中情》時,她親自帶著文學本來找程之,要求程之能對劇本作一全面整理、修改,以加強喜劇色彩。對顏導的信任和委託,程之欣然接受,並認真對待。後來,顏導就是根據程之的修改稿分的鏡頭。影片完成後,得到了廠領導的肯定。這期間,程之除了參加《筆中情》、《御馬外傳》等影片的拍攝外,還為影片《曙光》中的「賀龍」一角配音。對於程之不計名利,熱忱工作等突出表現,他被上影廠評為「先進工作者」(1981年)。程之1995年在上海逝世。
以上內容來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c7e900102dy5w.html
Ⅵ 趙靜的簡介
1957年3月8日生,原籍河南鎮平,生於遼寧大連,中國電影演員。
1973年入河南曲藝團任演員,1976年從影,主演了《新風歌》、《冰山雪蓮》等影片。
1980年到上海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為一名電影演員。《海之戀》是趙靜主演的第一部引起社會反響的影片,她在片中飾演海洋科學儀器廠工人立秋,這是一個難度相當大的角色,對於長期從事戲曲表演工作的趙靜來說 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但趙靜經過刻苦鑽研揣摩,深入到立秋內心深處,徹底地理解了立秋這個人物。要演好這個人物關鍵是要了解那個人性扭曲的社會,而趙靜恰恰對那段歷史有著深厚的生活底蘊,因此從立秋剛開始的熱情執著,到後來的被迫違心選擇,到最後的大膽追求,都被趙靜用心去成功表達出來,《海之戀》上映時轟動一時,直至今天它仍算得上是反思電影中的上乘之作,趙靜由此奠定了她在中國影壇的地位。
繼《海之戀》之後,趙靜先後在近十部影片中飾演熱情正直、善良多情的當代女青年形象。《筆中情》是應該著重提出的一部,趙靜在該片中第一次嘗試古裝人物的造型,飾演了絕代佳人齊文娟的形象。齊文娟溫柔賢淑,對愛情堅貞不渝,通過趙靜的盡心演繹,完全使觀眾耳目一新,切實領會了才女的大家風范。
在《街上流行紅裙子》中,趙靜飾演紡織廠女工陶星兒,這個人物的精髓就在於愛美和掩飾美的矛盾心理的碰撞之中,陶星兒是一個聞名的勞模,但陶星兒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年輕的女人,凡女人都是愛美的,「勞模」的榮譽並不應該成為她追求美的束縛,趙靜的出色表演使這個具有社會現實意義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在觀眾心中。
1985年趙靜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幹部進修班,經過三年的大學生活表演又有了長足的進步,至今仍活躍在中國影壇上 趙靜,1957年3月8日生,原籍河南鎮平,生於遼寧大連。1973年入河南曲藝團任演員,1976年被上影廠選中在《新風歌》中扮演主要角色,後來又拍攝了《冰山雪蓮》等影片。1980年到上海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為一名電影演員,她參加了著名影片《巴山夜雨》的拍攝,扮演男主人公秋石的妻子柳姑。《海之戀》是趙靜主演的第一部引起社會反響的影片,她在片中飾演海洋科學儀器廠工人立秋,上映後轟動一時,趙靜由此奠定了她在中國影壇的地位。1982年,趙靜在《筆中情》中第一次嘗試古裝人物的造型,飾演了絕代佳人齊文娟的形象,使觀眾耳目一新,切實領會了才女的大家風范。在《街上流行紅裙子》中,趙靜飾演紡織廠女工陶星兒,其出色的表演使這個具有社會現實意義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在觀眾心中。1985年趙靜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幹部進修班,和宋春麗、劉信義、郭凱敏、肖雄同學一起出演了《鴛鴦樓》,經過三年的大學生活表演又有了長足的進步,至今仍活躍在中國影壇上。最近播放的電視連續劇《夜雨霏霏》中,趙靜出人意料地飾演了反派女一號賀司琴。
Ⅶ 片酬1500的白龍馬,被謝霆鋒打到住院,如今在干什麼
兒時只需一到假期,電視上便會循環播放著八六版的西遊記原著,聽見那熟悉的聲音,想到兒時的開心就又回家了。在西遊記中,大夥兒了解的是唐三藏師徒四人,非常少人注意到白龍馬,王伯昭,他盡管僅有三集的主戲,但獲得了十分多的粉絲,由於一次出現意外,他的工作摔倒了低谷,他的一生究竟發生了如何的小故事呢?
王伯昭的演藝生涯沒了前行的方位,他的情感生活也十分的艱辛。一開始他的老婆是一個女執行董事,而這一女性在工作上十分的取得成功,不許王伯昭干工作,王伯昭不願意活在他人的臂彎下,因此挑選了離異。在王伯昭到44歲的情況下,他與老婆開過熟食店,日常生活過得十分的非常好。
Ⅷ 還記得女演員趙靜嗎
很漂亮,很端莊大氣,小時候看過她演的電影。很好。
Ⅸ 楊潔《西遊記》白龍馬,屁股印記有內涵,演員天價片酬有什麼內幕
我們說《西遊記》時一直說的是「師徒四人」,貌似有些不嚴謹,李世民送給唐僧的白馬當然不能算,但後來的小白龍也應該算一個吧,而且他加入取經小分隊的時間早於八戒和沙僧,所以這里一直有個小爭議。
說到白龍馬,86版《西遊記》中相關的話題也不少,不論是作為坐騎的白馬,還是兩位演員王伯昭和任文堅本身,都有很多有意思的話題,筆者就分幾個方面聊一下。
為了區分方便,我們就管白馬叫白龍馬,王伯昭叫小白龍,任文堅叫小白龍化身。
《西遊記》劇組解散後,白馬給轉賣了,連楊潔導演都不知道這匹馬被賣到了哪裡。她只是聽說,白龍馬好像在某個景區被立上了牌子陪遊人照相。
1995年,在《西遊記》劇組解散7年後,楊潔導演在無錫拍攝電視劇《司馬遷》時終於打聽到白龍馬的下落,她專程去看望了這匹為《西遊記》立下汗馬功勞的老朋友。此時的它已經十五歲,但卻一副老態龍鍾的樣子,絲毫沒有了當年的精氣神。當它看到楊潔時好像認出了這位當年的導演,眼神中似乎有無限惆悵。
1996年,楊潔導演在無錫拍攝《西施》時,她和飾演范蠡的徐少華又去看望了白龍馬。
此時的它狀況已經很不好了,楊潔導演和這位劇組的老演員拍了一張合照。
1997年,楊潔導演聽說白龍馬死了,就埋葬在了無錫影視基地內,她為這位老朋友的去世陷入了悲傷。
一般來說,一匹馬的壽命應該在25-30歲左右,3歲相當於成人,5歲完全成熟進入青年期,13歲進入中年期,20歲開始步入老年期。
白龍馬4歲時退出現役加入《西遊記》劇組,在劇組里跋山涉水拍了五年的戲,中間多次受傷,甚至有跌入山溝的經歷。
在拍戲結束後,白龍馬又被當做圈錢道具生活了幾年,這些「非馬」的經歷耗費了它的生命,17歲也就相當於人類的50歲左右就去世了,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
它本該屬於草原,卻為了電視劇犧牲了短暫的一生。對於廣大電視觀眾來說,它也是《西遊記》不可埋沒的一份子,是一位中國電視劇的功臣。
Ⅹ 曾被謝霆鋒張衛健打成重傷的王伯昭,還將他們告上法庭,後來他過的怎麼樣
提到傑出知名演員王伯昭,觀眾們便會想到《西遊記》里的白龍馬,也有曾遭受謝霆鋒張衛健暴揍事情。歷經三段婚姻生活,娶過三個媳婦。王伯昭成名出道幾十年,憑著一個龍套讓觀眾們記住了幾十年,也是有點兒難堪和難以置信。
國內明星聲討王伯昭,那時候,做為與王伯昭在《西遊記》上面有過深層協作過的知名演員六小齡童,在聲討他的另外,也是怒嗆電影導演王晶,表明真不知道王伯昭有哪些生活上的作風問題。
在這里以後,張衛健和謝霆鋒兩個人也是迫不得已工作壓力,只能提著鮮花花籃到醫院門診親自給王伯昭道歉,接著,三人還一起合照。由於暴揍王伯昭,張衛健遭受封禁,很多年壓番可拍。謝霆鋒的演藝生涯也節節敗退。
王伯昭歷經三段婚姻生活,第一任老婆叫殷新,也是一名知名演員。初期的殷新比王伯昭知名,兩個人結婚後沒多久,殷新意外懷孕了,為了更好地工作和發展前途,殷新的親人逼迫殷新做沒了小孩,沒多久後又孕期又做掉。一年以內持續2次手術治療,殷新的人體遭受非常大損害,後邊要想小孩但因人體很差都遭受生化妊娠,從頭至尾孕期六次。王伯昭家是單傳,為了更好地繁衍後代兩個人挑選離異。
王伯昭的第二任老婆是位商人,兩個人非婚生子,後因經濟發展分歧提出分手。2004年,王伯昭因被張衛健和謝霆鋒暴揍致殘,離婚的柏京玫了解王伯昭被揍的信息後,匆匆忙忙趕來醫院門診照料他。在柏京玫的感柒下,他突然找到人生道路第二春!2008年,兩個人不張揚地來到一起。
王伯昭不拍戲時就寫作書法字畫,王伯昭除開拍戲,還醉夢書法藝術,在書法藝術界小有所成,稱號掛著當今著名書法名家。並且專業有些人替王伯昭代理商書法藝術,價格昂貴,這也是王伯昭的固定收入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