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柳堡的故事》的女導演是誰
《柳堡的故事》的女導演是王蘋。
1957年,由其執導的愛情電影《柳堡的故事》上映,該片改編自胡石言的同名小說。1958年,執導劇情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該片以李白烈士的事跡為原型,講述了中共黨員李俠潛伏在敵占區,為革命事業奉獻出生命的故事。
人物介紹
王蘋(1916年9月2日—1990年12月28日),原名王光珍,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國內地導演,畢業於南京中等高中師范科。中國第三代電影導演,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電影女導演。
1935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無限生涯》。1937年,參加抗日救亡演劇一隊,先後在重慶、上海、香港、昆明等地演出了《春寒》、《霧重慶》等劇。
1949年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演員。1950年在解放軍政治部文化部電影處工作。1952年入八一電影製片廠,成為新中國第一位電影女導演。曾執導《河川進攻》等軍教片。
㈡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在哪一年推出了續集
1963年推出續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共有兩集,其中1959年推出的由蘇里執導李亞林,梁音,金迪,楊洸主演的第一集上映,1963年仍然由蘇里導演的第二集也上映了。影片是以修紅旗渠為中心,反映了當時的年輕人勇於創新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導演簡介:
蘇里。中國電影導演,原名夏傳芫。生於安徽當塗。1938年加入抗大文藝工作團,開始話劇表演。1945年任東北軍政大軍戲劇隊長,1949年調入中央文化管理局,後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導演。
1955年合作導演了《平原游擊隊》以後獨立導演了《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腳步》、《紅孩子》等影片。其中《紅孩子》獲1980年第二次金江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劉三姐》獲1960年第二屆百花獎中四項大獎。
㈢ 成蔭的個人簡介
1945年後任晉中呂梁軍區政治部、西北野戰軍二縱隊政治部宣傳科長。1947年10月,調西北電影學習隊工作,不久隨隊去東北電影製片廠學習,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導演。1948年7月首次拍攝了記錄片《東北保育院》。
1949年初,編寫並導演了故事片《回到自己隊伍來》,是年參加了第一次全國文代會。是年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到長春,任該廠導演。9月根據歌劇《鋼骨鐵筋》改編為電影劇本《鋼鐵戰士》,並導演了此片。影片鋼鐵戰士為其成名作,於1951年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和平獎,1957年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 秀影片一等獎。1951年底赴上海導演故事片《南征北戰》,1952年起任中央電影局秘書長,同年導演的影片《南征北戰》獲得好評。1954年任中國電影實習團副團長,去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實習。1956年回國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曾執導《萬水千山》、《停戰以後》、《女飛行員》、 《拔哥的故事》等影片。
1981年導演影片《西安事變》,以質朴的紀實風格,嚴謹、凝煉而穩健的導演手法, 展現了廣闊的歷史場景。他把廣闊的歷史背景和生動的人物刻劃結合起來,再現了「西安事變」這個歷史事件,在某些歷史人物的塑造上有可喜的突破,充分顯示了他的導演功力。1981年曾率中國電影代表團訪問美國。成蔭以電影《西安事變》於1982年獲 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1982年任 北京電影學院院長。1984年4月因病逝世。
成蔭還是87版紅樓夢的導演顧問
㈣ 大浪淘沙的導演簡介
伊琳
伊琳,中國電影編劇,導演,原名許崇琪,曾用名林其,1915年4月出生,7歲里隨母親來到上海。由於經濟條件所限,他沒有讀完高中,1932年,他當上了英文打字員,一干就是五、六年。1937年,伊琳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三隊,進行抗日宣傳。次年7月,他輾轉來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習,後曾任山西晉東南太行山「魯藝」分校戲劇系主任教員,八路軍前方總部實驗劇團團長,陝甘寧抗大總校文工團藝委會主任,《延邊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延邊話劇團團長。這期間,他先後創作了《大保嫂》、《百團大戰》等劇本。
1946年10月,他被派到東北電影製片廠任電影導演。不久,他創作了小型電影文學劇本《留下他打老蔣吧》,並由他任導演,1948年該片攝制完成。1950年,他和呂班合作導演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第一部故事片《呂梁英雄》 ,1952年,他被調到中央電影局,任藝術處處長。1954年,他回到長春電影製片廠,先後導演了《保衛勝利果實》、《劉巧兒》、《撲不滅的火焰》等影片。1956年,伊琳去越南幫助培訓電影藝術創作人員。1958年,他被調到珠江電影製片廠工作,導演了《接班人》,《慧眼丹心》、《大浪淘沙》等片,影片《大浪淘沙》是伊琳的重要代表作,該片在導演處理上獨具匠心,塑造了一群性格鮮明,具有時代情感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影片真實地再現了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代的斗爭歷史,表現出伊琳深厚的生活積累及其駕馭革命歷史題材的能力。
伊琳是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珠江電影製片廠副廠長,1979年11月27日去世,終年64歲。
㈤ 羽奇的簡介
羽奇,科教電影導演。直隸(今河北)任丘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晉察冀軍區分區宣傳隊隊員、肖衛劇社副社長,第十九兵團第六十四軍文工團戲劇隊 隊長。建國後,歷任東北電影製片廠演員,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導演、副廠長、廠長,中國影協第四屆理事。導演的科教片有《生命的凱歌》、《不平靜的夜》等。《淡水養魚》1956年獲第一屆義大利威尼期國際科教片電影節獎狀,《桂林山水》獲1956年第九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優秀紀錄片獎和第三屆敘利亞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電影節銅質獎章。
㈥ 水華的人物經歷
1939年他在重慶育才學校當戲劇教員,1940年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擔任導演,與王濱合作導演《帶槍的人》、《神手》等話劇及秧歌劇《周山子》。1949年他調到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任導演,開始了電影導演生涯。
水華是北京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是中國影協第二、三屆理事,第四屆常務理事,第五屆主席團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水華的影片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場景朴實而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色調變化豐富,導演處理上既注意了藝術上的整體性,細節處理又很講究。
他的代表作有:《白毛女》(與王濱合作)、《土地》、《林家鋪子》、《革命家庭》(與夏衍合作編劇)、《傷逝》、《烈火中永生》、《西沙兒女》等。
《白毛女》曾獲第六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獎,1957年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林家鋪子》曾獲葡萄牙第十二屆菲格拉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革命家庭》獲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傷逝》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1995年,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時,水華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 。
㈦ 凌子風的個人經歷
33年北平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
35年南京國立戲劇學校第一期生,舞台美術系學習。
37 年武漢中國電影製片廠美工師。
38 年抗日藝術隊文學部部長,西北戰地服務團團委、編導委委員,晉察冀邊區劇協常委、鄉村藝術輔導、鄉村藝術幹部訓練班校長。
40 年冀中軍區火線劇社副社長。
44 年延安魯迅藝術學校教員;年在魯迅藝術學院塑鑄「毛主席像章」向中共七大獻禮。
46 年延安電影廠演員、延安戰地攝影隊隊長、西北電影工學隊教學部部長。
47年石家莊市委宣傳部聯絡員、石家莊電影戲劇音樂工作委員會主任、石家莊電影院總經理,並寫了《接收。改造。管理城市電影院經驗總結》報中央。
49年東北電影廠導演,北京電影廠導演。
㈧ 廣佈道爾基的人物簡介
廣佈道爾基,1926年生,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人,中國少數民族著名電影導演,是新中國成立後出現的第一個蒙古族電影導演。有很多同名的人,就是現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廣佈道爾基。藝名廣道,1926年12月25日出生於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巴彥塔拉村。1946年在內蒙古軍區政治部文工團任演員,1947年畢業於東北軍政大學政治系,後任內蒙文工團演員、導演。1955年調入長春電影製片廠,1957年,他與朱文順聯合導演了影片《牧人之子》,同年還在《寂靜的山林》中擔任副導演。1962年,調入內蒙電影製片廠任導演,1966年,調入內蒙古歌舞團任話劇導演。1977年重又調入長春電影製片廠,當年即導演了《暗礁》。同時還創作劇本。
廣佈道爾基是我國第一個蒙古族電影導演。同時,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演員,當過歌舞、戲劇、電影導演,創作過電影劇本。他性格開朗,創作上有激情,做為一名少數民族電影導演,他為中國電影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㈨ 電影《東北小佛爺》的導演是誰
謝雲鵬導演 《東北小佛爺》便是由著名導演謝雲鵬自編自導,同時攜手許君聰「本色」出演的一對重情重義的黑幫兄弟。
「我本壞蛋,無限囂張。人在江湖,有來有往。」
中文名
東北小佛爺
出品公司
北京春之泰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一合人天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發行公司
淘夢網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拍攝日期
2016年1月
導演
謝雲鵬
編劇
謝雲鵬
類型
東北動作黑幫喜劇電影
主演
謝雲鵬,許君聰,謝欣桐,於淼
片長
85分鍾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1951年春中央電影指導委員會中央電影局以及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拍攝一部戰爭片,作為八一建軍節獻禮,程英和湯曉丹被點將擔任該片導演。被點將時,程英35歲,他曾經跟隨部隊參加過一些戰役,他的成名作他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時拍攝的電影鋼鐵戰士。湯曉丹當時42歲,後來因為又導演了渡江,偵察日記,南昌起義等多部經典戰爭影片,被稱為中國戰爭片之父,讓程英和湯曉丹聯手導演,可見中央電影局對這部片子的重視。領命後,他倆很快組建起了一支創作班子,當時有一部名為戰線的話劇非常受歡迎,它講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為了保存有生力量進行戰略大撤退,廣大居民從不能理解到想通的思想轉變過程。這個故事與中央電影局要求反映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思路比較吻合,導演組最後決定在話劇戰線的劇本基礎上改編,很快由戰線劇本的主創沈西蒙牽頭的電影文學劇本創作小組成立了。
葛岩的音樂創作很善於把握畫面和背景,是音樂與畫面渾然天成,能營造出一種出。真入畫的意境,為影片增添了時代和生活氣息。南征北戰中的音樂在1957年獲得了文化部一等獎,其中攻佔鳳凰嶺一段音樂,十分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激烈戰斗場面,堪稱中國電影音樂作品中,音樂與畫面同步的經典段落。除了音樂,這部電影裡面的台詞也成為深入人心的經典,南征北戰非常耐看,放映了無數遍,人們對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滾瓜爛熟,以至於片中很多台詞都被當成了生活用語,能夠脫口而出。與同時期的其他戰爭題材的影片相比,南征北戰在戰爭場面的氣勢,戰役的規模表現,戰略決策和軍事思想等方面,那都是空前的,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第一部史詩級的戰爭片。影片上映後萬人空巷引發觀看熱潮,一時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必談經典,甚至到了幾十年後的今天,依然為很多人津津樂道,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傳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