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嚴浩的執導經歷
中學時期即發表小說、雜文。1973年畢業於英國倫敦電影學院,1975年入香港無線電視台任編劇、導演。1977年編導電視劇集《國際刑警》中的《冤獄》,獲美國紐約國際電視節銅牌獎。1978年轉入影壇,執導的影片《茄喱啡》,被視為香港第一部新浪潮電影。1982年後曾導演話劇,並在一些電視劇集中扮演角色。1984年為香港青鳥影片公司導演影片《似水流年》,同年獲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獎。1990年導演影片《滾滾紅塵》,同年獲第二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其執導的故事片還有:《夜車》、《公子嬌》、《天菩薩》等。
② 關於香港電影新浪潮
香港電影懷舊篇之--1979-1983年的香港電影新浪潮:短暫的激情
1979-1983年徐克、許鞍華、方育平、嚴浩等人掀起香港電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台出身的年輕導演各自開始拍攝風格新穎的電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現出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和翁維銓的《行規》。而在1978年,嚴浩拍攝了《茄喱啡》。1980年,譚家明拍攝了《名劍》。
到如今一直堅持拍片並且占據主流電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許鞍華了。那些曾經心懷電影夢的年輕導演的離開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電影這些年從蓬勃走向低谷的一個走勢。
徐克:新浪潮這個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變》、《第一類型危險》
我們當時在電視台分了幾批,許鞍華、嚴浩、譚家明屬於另一組,我們很少會碰上面。那時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們每個月都要一起吃頓飯,談談彼此的經歷。
「新浪潮」這個名字對我們來說帽子太大了,我們戴不上,因為我們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國的電影運動。香港的新浪潮具體的定義是怎麼樣的我們也沒有一個理論,只是當時有一群從電視台出來的導演,共同的朝一個方向走,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導演來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國外的,拍各種片子的也都有。當時有記者問我們怎麼定義,我們也不知道,後來就是指這一段時間出來的導演,在電視台裡面做過後來從事電影導演的一批人。
嚴浩:人逃不出命運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車》、《公子嬌》
當時我苦於無機會當導演,在替許鞍華等人執導的《奇趣錄》寫劇本,一天許鞍華忽然叫我替她拍攝一個單元,原來是拍攝生產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為那裡是女子禁地。我當然答應了,所以可以說是許鞍華升我為無線的導演的。
對我來說,我頭三出電影都是習作,因為當時還未很了解商業因素,藝術的修養亦未到家。直至我剛完成《太陽有耳》的劇本時,我才驚覺之前幾出電影都是講我對命運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狀況。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車》和《公子嬌》的「人是逃不出命運的安排」到《天國逆子》講人是要對自己的命運負責任的,及至《太陽有耳》更進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運的,我發現原來我已經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電視台是我們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邊人》、《父子情》
若說新浪潮電影的導演與當時大片廠的導演有任何不同的話,那也只是各人的喜愛、修養、關懷有所不同。我們那班導演最大的共通處,是大家曾在電視台工作過幾年,可以說電視台是我們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電影圈。剛巧那時候邵氏等大片廠正處於低潮,這樣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趁勢而起。
我認為「新浪潮」的定義是一群年輕人參與製作電影,並且由於他們的參與而為電影界帶來一番新的氣象,與前一輩的作品有所不同,這就是新浪潮。在這樣的定義下,新浪潮電影並不只局限於我們那一輩,而是不斷在出現的,所以我認為這浪潮並未結束,而且永遠也不會結束。
余允抗:香港電影要走國際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師爸》
進入大學時,我報讀了UCLA電影系。進去後認識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學的劉成漢、劉國昌、方育平,那時候便感覺到念電影系不再孤獨。畢業後遇到了胡金銓,參與他創作《華工血淚史》的劇本。
在新浪潮導演群中,我覺得自己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因為這么多次拍電影,我都有很強的自主性,沒有人干涉我。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缺乏一個強勢的人幫我分析問題,時常陷於死胡同中,在牛角尖里鑽。覺得自己在電影界再無可為的時候,便離開電影圈。現在我看電影圈,覺得自己已很難回去,因為自己已失去熱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熱情。香港電影的出路,是要走國際化,拍可以讓全世界觀眾看得明白的電影。
劉成漢:推動香港電影發展
新浪潮代表作:《慾火焚琴》
新浪潮電影的其中一個特點,是絕大部分的導演都是在本土成長的,他們的少年時代都是在香港度過,不像老一輩的導演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是來自內地。由於新浪潮導演是屬於本土成長的一代,所以他們的關懷是本土的、城市的。這不能說是革新,但卻絕對是一種轉變。
上世紀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電影工業正處於低潮,李小龍死後,香港影壇已再沒有人能吸引觀眾入場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令電影工業邁向專業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應付了一次危機。至於在藝術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並不能與歐美的相比,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導演從未走出商業類型片的框框,他們是對商業電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許鞍華:沒有一股團結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瘋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們當時能有一個共識,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將這件事變成一種在經濟上與藝術上可行的東西,即團結性的東西的話,我相信會好很多。因為搞電影並不只是拍東西,搞電影是一個文化形態,需要將這件事系統化及企業化,將經濟結構與製作結構的系統弄清楚。我們沒有將它變成一套製作的方式,亦沒有團結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會互相鬥爭,但肯定就沒有合作。我覺得這是比較可惜的。
③ 功夫的電影
九把刀第二部電影作品《功夫》,片名強撞「星爺」周星馳的《功夫》,但他昨稱該部作品是改編自他2001年就已完成的同名小說,九把刀不忘透露「我們也確認過了,像是武俠、江湖、功夫這些詞是不能注冊,而且周星馳是我的神,我很榮幸。」
不過九把刀透露早在2005年時,香港導演嚴浩曾買下《功夫》版權,未料3年內香港團隊也發現該片執行度太難,最後版權又回到他手中。如今他決定開拍,九把刀也不諱言真的很難,甚至說「如果這部功夫很好看,之後就不拍(電影)了。」但問他「很好看」的定義,九把刀則說觀眾肯定是其一、票房也是一個象徵,但主要是「用我用我喜歡的方式讓大家喜歡,這樣才有意義。」
《功夫》昨只曝光3分鍾,前導預告片女主角是年僅6歲的戚小花,未來長片的男女主角則將開放征選,有無可能讓柯震東再回鍋?九把刀則說「還沒有固定的想法,但都不排除。」但女主角部分,他則很有想法的說「比較偏好找新的女生。」電影未來開拍後將會搭棚搭實景,甚至開3D模做特效,監制柴智屏也預估整部片至少需要斥資1000萬美金(約3億台幣);《功夫》預計將於2014年開拍、2015年上映。
④ 嚴浩的《南京聖誕1937》怎麼沒有拍成啊
因為國家河蟹和資金的不充足所以沒有拍成
⑤ 嚴浩的電影失魂
《孔子》被批「有形無魂」,看過該電影的著名導演嚴浩,也給出了同樣的觀點。
嚴浩認為,不管中國人拍還是外國人拍,首先要先選取幾個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抓住人物的魂。好萊塢有部戰爭片叫《最長的一天》,當時所有的情節都是按歷史事實去安排,出來之後變得很散很亂,雖然接近了歷史,但最終卻跟觀眾產生了距離感,並沒有受到多少好評。從此之後,美國人拍傳記片再不敢這么生硬。電影不是歷史書簡單地把歷史講出來,它要靠聲音和畫面把觀眾帶入到那種氣氛中。拍傳記片,最終結果不能改變,中間發生的順序是可以改變的。比如《孔子》,不能因為他說一句「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就說孔子的女人是個壞女人,這也是沒有道理的。這一切,都是為人物靈魂而服務,除非這個電影會有很多限制。
嚴浩表示,劇本是電影的根本。中國電影人太急功近利,還未對歷史有充分理解,不去提煉劇本,就倉促上馬。這個電影人自身問題,讓中國傳記片難成經典。
嚴浩說:「我們很多傳記片把故事講出來了,但是少的是藝術的提煉,沒有對劇本做一個提煉。我覺得在劇本上功夫下得不夠。為什麼現在好萊塢拍的傳記片給人感覺不錯,因為他們一個劇本就磨兩三年,《阿甘正傳》就磨了10年。光把故事講明白是不夠的,中國的劇本都需要時間去提煉,但是我們沉不住氣。」
⑥ 嚴浩是誰
嚴浩是就是嚴浩嚴浩是就是嚴浩嚴浩是就是嚴浩嚴浩是就是嚴浩嚴浩是就是嚴浩
⑦ 為什麼不拍有關作家三毛的電影呢
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是劇本,好像也拍出來了,記得還是林青霞、張曼玉演的。太大喜大悲了。她的其他作品,大部分我覺得還是細細看、慢慢讀比較有意思,我也不怎麼懂文學,就是感覺。倒是她自己的人生,如果拍部傳記電影,應該不錯吧。我有部全集,高中時買的,現在大學畢業了,時不時還拿出來看看,有的還是感覺挺好的。
⑧ 嚴浩是誰,回答
嚴浩,中國香港影視導演,1952年生於香港,祖籍江蘇吳縣,1973年畢業於倫敦電影學院,著名導演,演員,1984年憑《似水流年》獲第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獎。1990年導演影片《滾滾紅塵》獲第2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八項獎。
⑨ 嚴浩的介紹
嚴浩,中國香港影視導演,1952年生於香港,1973年畢業於倫敦電影學院,著名導演,演員,1984年憑《似水流年》獲第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獎。1990年導演影片《滾滾紅塵》獲第2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八項獎。
⑩ 滾滾紅塵電影為什麼看不了
滾滾紅塵電影可以看
《滾滾紅塵》在1990香港上映,《滾滾紅塵》愛情片是赫赫有名的導演嚴浩執導拍攝,由知名主演林青霞,秦漢,張曼玉,吳耀漢,顧美華,嚴浩傾情演繹,《滾滾紅塵》的情節動人,101影院推薦大家觀看,滾滾紅塵劇情是本片根據三毛最後一部同名作品改編。日偽時期,女作家沈韶華(林青霞 飾)在報紙上連載她的自傳體小說《白玉蘭》,很多情節感同身受。某日,她接到了一位神秘的讀者來信。她對這個名叫章能才(秦漢 飾)的男人充滿了好奇。終於,兩人見面,一見鍾情。然而,因為章是漢奸,常有外人滋事,令韶華很是不安。此時,她的閨中密友月 鳳(張曼玉 飾)因與男友(嚴浩 飾)賭氣,來找她傾訴。韶華一邊規勸,一邊把愛人介紹給她。三人一起出遊,感情很好。然而,見到日本軍人凌辱中國人,月鳳頓覺章面目可憎。三人鬧得不歡而散。此後,時局動盪,日本投降,國共開戰,韶華的情感經歷了更加復雜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