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電影新浪潮的推動者有誰
中國電影「新浪潮」的推動者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北京電影學院培養的一批中年的電影導演們,即第四代導演,如鄭洞天、騰文驥、黃建中等,他們鑒於中國電影的陳舊性,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工作。但對中國電影的創新發展起來揚波助浪作用的都是新時期培養的第5代導演,如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馮小剛等人。
他們構思大膽,多方借鑒於西方的現代派電影,不守舊法,敢於創新,淡化故事與情節,把現實主義生活在熒屏上再現。他們把鏡頭指向人物的內心深處,努力創新電影的語言,對人物心理活動進行了熒屏上的塑造,力求人物心理表現上的完美。
B. 新浪潮電影運動中,誕生的大師都有哪些
新浪潮電影運動,他誕生了非常多的一些大師,比如其中就有奠基人克勞德夏布洛爾還有戈達爾特呂弗,他們都是這場運動裡面所誕生的大師級別的導演。
新浪潮電影運動,它主要是從法國開始的,但從此以後世界各地包括日本,加拿大英國等一些法國等一些國家,他們都開始了相同的或者類似的運動,他們中間這些人有的是從電影學院畢業的科班生,有的是因為一些特殊的經歷結果與電影相遇了。比如這裡面就有一個大師叫特呂佛,他就沒有上過電影學校,也沒有受過如何拍攝電影這方面的專業訓練,而他們對於電影的認識完全是通過看一些電影才知道的,雖然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拍攝一部電影,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看一些非常不好的電影,從這些電影裡面他們知道了一個好的電影不應該怎麼去拍攝。
C. 日本新浪潮電影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新浪潮」首次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法國,用來描述當時一群新進的年輕導演帶動的電影風潮。
《電影手冊》(Cahiers Cinema)的影評人弗朗索瓦·特呂弗與讓-呂克·戈達爾拍攝了他們的處女作《四百擊》和《筋疲力盡》,從此一批反對體制、挑戰權威的年輕導演的作品相繼問世,電影記者弗朗索瓦·吉牢德在《快報》上將其命名為「新浪潮」。
這場沒有固定組織、沒有完整綱領的運動,是電影史上的一場革命,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且影響延續至今。
當電影新浪潮席捲歐洲之時,日本電影界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反建製成了新的人生目標,日本新浪潮的年輕導演反叛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木下惠介等前輩巨匠,強烈涉指時政和現代化背景下的存在主義。
他們從一開始就否定小津安二郎等戰前大師們構築的「電影世界」,批判大師風格過時、觀念保守,拍出了一系列與當時日本主流電影截然不同的作品,在激烈、犀利的電影手法中加入了嚴肅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色彩,使得日本電影進入一場電影藝術的高度噴發。
期間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導演和作品,本貼著重介紹大島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這三位具有代表意義的導演及其作品。
(3)新浪潮電影的導演擴展閱讀:
「菊花與劍」是日本典型的矛盾特點。菊花是日本天皇皇冠上的圖案,象徵溫柔與美麗,而劍是日本「武士道」的標志,象徵著戰斗。日本人認為菊花與劍的結合正是日本文化特色的最終表現,認為武士在死的那一瞬間是最壯烈,最美的一刻。同時,日本人也頗喜歡櫻花,因為櫻花來的快,凋落的也快,正象是武士拼搏至死的象徵。
在日本新浪潮之中誕生的大多導演,在拍片風格上迎和了這一特色,即暴力作為美學的評判。也對後來如北野武等一些導演的作品產生很大的影響。
D. 法國電影新浪潮詳細資料
「新浪潮」是指從1958年興起於法國的新一代電影導演的電影觀念和在這種觀念下涌現出來的一大批影片﹐這批導演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做過多年導演助手及拍過短片﹑具有專業知識的電影工作者﹐包括雷乃﹐A.﹑馬爾凱﹐C.﹑馬勒﹐L.﹑P.卡斯特等。二是《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家們﹐即所謂「電影手冊集團」﹐包括A.阿斯特呂克﹑戈達爾﹐J.-L. ﹑特呂弗﹐F.﹑夏布羅爾﹐C.﹑G.弗朗敘﹑羅梅爾﹐.﹑里維特﹐J.等。這些人沒有共同的綱領﹐並不組成一個流派﹐唯一共同點是他們都反對傳統電影的作法﹐強調電影是一種個人的藝術創作﹐要求電影從傳統藝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繼承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作法﹐不用攝影棚﹐不用電影明星﹐使用輕便攝影機﹐用非專業的或不出名的演員在實景中拍片。這種作法主要是由於拍片資金不足所決定的﹐在他們的影片獲得成功後就被逐漸放棄。「新浪潮」電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問題或社會問題﹐主要是表現個性﹐有的是導演個人的經歷﹐如特呂弗﹐F.描寫他的童年的《四百下》(1959年)﹑成年後戀愛的《二十歲的愛情》(1962年)﹑服兵役生活的《裝病躲差的士兵》(1961年)﹔有的是導演所熟悉或感興趣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寄生者或歹徒的生活和他們所關心的事情﹐如夏布羅爾﹐C.的《漂亮的塞爾日》(1958年)﹑《表兄弟》(1959年)﹐馬勒﹐L.的《情人們》(1958年)﹐戈達爾﹐J.-L.的《精疲力盡》(1960年)。在表現方法上﹐他們拋棄傳統的電影手法(倒敘﹑反打鏡頭﹑背景放映法﹑劃入劃出﹑疊化等)﹐打破傳統的影片樣式和戲劇演出概念﹐廣泛使用短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和從人物背後拍攝﹐畫面具有相當的真實感。他們也使用長時間的搖拍﹑長鏡頭﹑空格﹑鏡頭搖晃顫動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們的影片節奏快﹐切割頻繁﹐鏡頭直接跳接。出身於《電影手冊》評論家的導演們信奉巴贊﹐A.的理論。
「新浪潮」歷時不長﹐1962年後漸趨衰落﹐它的導演有的走上商業性電影的老路(如夏布羅爾)﹐有的轉向「作家電影」或「真實電影」(如雷乃﹐A.﹑馬爾凱﹐C.)﹐有的標新立異﹐企圖全盤否定傳統的電影﹐創造一種新電影(如戈達爾)。但總的說來﹐「新浪潮」對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都有很大影響。
E. 徐克是香港新浪潮導演之一對嗎
對!徐克正是香港新浪潮導演之一。
香港新浪潮是於1970年代至19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一個潮流,參與者多為擁有電視製作經驗及於美國或者英國電影課程資歷的年青導演,當中包括徐克、許鞍華、嚴浩、譚家明和方育平以及牟敦芾等等。他們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後都加入本地電視台發展;在電視台磨鍊後,離開電視台發展各自的電影事業。在此期間拍攝的一批風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電影雜志《大特寫》(《電影雙周刊》的前身)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期待香港的新電影。
香港人的身份確立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粵語文化的盛行成為了香港新浪潮的創作因素。新浪潮期間,比較著名的包括許鞍華導演的《瘋劫》、《撞到正》、《投奔怒海》,譚家明導演的《烈火青春》、《愛殺》,徐克導演的《蝶變》、《第一類型危險》,梁普智於1976年導演的《跳灰》,章國明導演的《點指兵兵》、《邊緣人》,嚴浩導演的《茄喱啡》、《夜車》,方育平導演的《半邊人》、《父子情》,余允抗的《山狗》、《凶榜》(1981)及《師爸》等以及牟敦芾的《打蛇》。
香港新浪潮的導演將人際關系、社會問題、家庭及香港文化納入為題材,為當時的香港電影帶來一片新景象。
F. 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新浪潮是將電影與商業結合的一個新的電影風格。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G. 為什麼說法國新浪潮的導演戈達爾用他的處女作就革了電影的命
因為第一他解放了攝影機,把攝影機扛到了街上,第二影片沒有了傳統意義的劇情模式,打破了語法規則,加入了跳接、拼貼,聲畫分離。所以他在《筋疲力盡》所做的,都是對於電影文法的創新和革命。
H. 徐克屬於香港新浪潮導演之一對嗎
徐克屬於香港新浪潮導演之一。
徐克(Hark Tusi),1950年2月15日生於越南西貢市,祖籍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香港電影導演、編劇、監制、演員。2017年3月21日,榮獲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獎。
(8)新浪潮電影的導演擴展閱讀:
導演及代表作
1.梁普智 Po-Chih Leong (1939- ):《跳灰》(1976)、 《夜驚魂》(1982)
2.方育平 Allen Fong (1947- ):《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3)、《美國心》(1986)
3.許鞍華 Ann Hui (1947- ):《瘋劫》(1979)、《撞到正》(1980)、《胡越的故事》(1981)、《投奔怒海》(1982)
4.徐克 Hark Tsui (1951- ):《蝶變》(1979)、《地獄無門》(1980)、《第一類型危險》(1980)
5.嚴浩 Ho Yim (1952- ):《夜車》(1980)、《公子嬌》(1981)
6.譚家明 Patrick Tam (1948- ) :《名劍》(1980)、《愛殺》(1981)、《烈火青春》(1982)
7.余允抗 dennis yu (1950- ) :《師爸》(1980)、《山狗》(1980)、《凶榜》(1981)
8.章國明 Cheung Kwok-Ming (1951- ):《點指兵兵》(1979)
9.於仁泰 Ronny Yu (1950- ) :《救世者》(1980)
10.蔡繼光 Clifford Choi(1946- ):《檸檬可樂》(1982)、《男與女》(1983)
11.麥當雄 Johnny Mak (1949- ):《省港旗兵》(1984)
12.黎大煒 David Lai :《靚妹仔]》(1982)
13.麥當傑 Michael Mak (1958-)《俏皮女學生》(1982)
14.翁維銓 Yung Wai-Chuen(1949- ):《再生人》(1981)
15.區丁平 Tony Au (1954- ):《花城》(1983)
參考資料:網路-香港電影新浪潮
I. 屬於日本新浪潮電影導演的是
代表人物:大島渚
J. 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的主將有哪幾位
弗朗索瓦.特呂弗
楚浮
高達
夏布洛
侯麥
賈克希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