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李安被人們視為華人導演的驕傲,他游刃有餘地穿梭於東西方題材之間,成功地使用西方電影語言表現和傳達了中國文化的內在氣質。他對各種題材的嫻熟駕馭,在不同領域的縱橫捭闔,也使得他的電影好似一場需要用筷子和刀叉同時品嘗的美味盛宴。
或許,電影才是他最終的歸宿。電影與人生,如同莊周與蝴蝶,誰入誰的夢?在電影虛構出來的世界中,李安得以自由馳騁,得以按照自己的願望去建構一個理想的世界,獲取心靈最大的滿足。
② 結合具體影片論述李安電影中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網上的評論文章太多了,給你推薦一本書,《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要是伸手黨就從了二樓吧。
③ 導演李安對電影藝術的發展有哪些貢獻
其實具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只能是一個回頭看的結果。以現在的狀態假裝看到了未來然後評價現在,真的很難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觀眾,甚至也很難以電影從業人士的眼光去看。如果說李安和120幀這事。我覺得這對李安和觀眾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李安不是一個橫著走的人。很多導演,會拍攝一系列相似的影片,也就是說,在自己的能力限度內做重復工作,就相當於走到了一個平台上,就在這《卧虎藏龍》個平台上玩耍了。
但到底來說,李安是拍自己的電影,他在不斷的挑戰並提升自己操控電影的能力(李安原話具體說法忘記了),這個過程中,帶給電影工業的,可能是標准,可能是創新。就像太空梭是點錯科技樹了一樣,發展了這么多年又退役了。3D,以及新的120幀技術,誰也不知道是不是電影工業的太空梭,只能留待時間檢驗。但是對於一個電影從業者來說,新技術,帶來的是一系列的改變,舊有的幀率技術下的拍攝手法手段,從布景到攝影,後期處理,都可能是需要系統更新,這期間帶給電影行業的,可能是一次革命,觀影體驗,也可能是全新的。但是誰又能說的准呢,第一次吃螃蟹的人,可能並不能摸清新技術最適合的方法,可能還沒有摸索到最適合的表現方式。但是無論如何,這是一次偉大的嘗試,這種嘗試里充滿了先驅者的勇氣和果敢,這是一次對未來的挑戰,這個平凡而偉大的過程,是李安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觀眾,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我們拭目以待。
④ 李安導演的影評,隨便哪個電影,是李安的就行,幫幫忙啊,在線等,謝謝大家了
李安作品《推手》,推開愛
楚楚 發布於:2006-07-27 09:09
最近的李安很紅,《斷臂山》繼《卧虎藏龍》後讓他再一次揚眉吐氣。那個中年男人總是在鏡頭前面帶笑容,很和善的樣子,雖然偶爾也吐露一些不顧後果的言辭,可他畢竟是位很有魅力的男人。從《推手》打響他的頭炮開始,他幾乎沒有輸過。《喜宴》,《飲食男女》,《卧虎藏龍》部部都問鼎國際獎項。他太幸運了,這種幸運也絕不是唾手可得的,他付出的努力是我們看不到的。
《推手》以一位從小練習太極拳的朱老先生被在美國當電腦工程師的兒子從中國內地接到美國後,與美國媳婦瑪莎在語言、生活方式上的矛盾為主題,探討了眾多移民美國的中國家庭所共同面臨的文化隔閡問題,以及老一代與後一代人在情感上的危機。朱老先生最後離開了兒子,自己去唐人街的餐館洗碗打工,惟一能給他一點安慰的是一位從台灣來的陳老太。他們有著頗為相似的經歷,都有著北京人自視過高的驕傲,並且帶到了美國這個五彩繽紛的國家。李安通過這兩位老人對故土的懷戀,表達了所有海外移民一種無法遏止的鄉愁。
郎雄是我這個年紀的孩子很不熟悉的老人,他的逝世更讓我們少了了解他的機會。李安似乎是很欣賞這個老人的,他的多部影片中都是和他合作的。他本色般的演出很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對他的印象從《喜宴》就開始了,如今,像探秘一樣看《推手》里的他,很有一種親切感,因此對於片中的一切矛盾,我總是站在他的這邊。
以那樣激烈的方式選擇送父親去敬老院本身就是個錯誤,最後因為父親的病而作罷證明這樣的病根仍然存在。本來連我也覺得兩個老人在一起是很好的,他們至少可以彼此依靠,不再面對和忍受那些不要的沖突。然而,孩子們選擇這種方式來送走兩個老人是多麼殘忍的呀。就像郎雄跟兒子說的那樣,在文革混亂的年代,父親為了保護兒子,而錯過了保護自己的妻子,致使妻子去世,老人一直都活在自責中,這樣的父親對孩子沒有任何的虧欠,反而,孩子應該因此而給父親更多的關懷。買一所大房子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媳婦和公公間的文化差異太大,而兒子又不給與適當的引導,這樣的家庭矛盾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消除。我為老人痛心,這樣的兒子很讓人失望。盡管最後他醒悟了,那又說明什麼了,他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沒有找到根治的良方,矛盾還會爆發。我不知道老人搬出去會不會讓問題淡化,至少,最後兩個老人站在街邊的畫面,讓人覺得些許溫馨的同時也免不了痛心。
身邊有一個阿姨在美國多年,當然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不過和劇中人不同的是,她的丈夫也是個留美的學生,在生活和價值觀上,他們就避免了文化差異出現的那些不可調和的矛盾。阿姨有的時候也會接自己的父母過去玩,因為老人是一對的,所以自然也沒有郎雄所遇到的那些問題。這算是個很幸福的移民家庭,這樣的家庭太少了,我不知道美國這樣繁榮的社會背景下,有多少移民,不僅僅是中國的移民,遭遇著這樣那樣的心酸和悲哀。
李安似乎有很多次的故事都發生在美國,這也許和他受的教育有關。在他的眼中看到了太多我們看不到的東西,而他把那些他看到的用他感觸地方式放映給我們看,感謝他!
⑤ 李安的電影為什麼能橫掃東西方世界
⑥ 網友說李安是被好萊塢認可的國產導演,為何會這樣說
將李安成為好萊塢認可的國產導演,是因為李安的電影中不僅有好萊塢元素十分吸引人,但是卻沒有失去他自己獨特的特點。可以說,現世的華人導演中,他是混得最好的,成就最高的那個。他的導演生涯中,一共獲得過三次奧斯卡金像獎。2001年以《卧虎藏龍》拿下最佳外語片,2006年的《斷背山》和2013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兩度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
李安的魔力在於,平淡無奇的題材故事也可以雜糅出深刻而銳利的哲學思考且歷久彌新。這也得益於李安慣用的"白描"手法,所以他的電影看上去情節往往平淡無奇,卻又有一種掙脫似的震撼和快感,後勁十足。
⑦ 李安的電影風格
李安為什麼難以總結?我們先把李安放下,把話題繞遠點,從種族、環境、時代講起,國民黨退守台灣時,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特地將住在孔府的孔子嫡系子孫帶往台灣,後來還在台北建了座故宮,做這兩件事情的目的顯而易見是想證明中華民族正統在台灣,盡管這兩件事看起來用來證明這個問題有點勉強,但這是可操作性的底線,沒有其他可做的了。大陸也做了類似的事情就是給與宋慶齡很高的政治榮譽。這也象一個被休的正室夫人離家時抱走了祖宗的牌位供奉起來。按照這邏輯,大陸就是個姨太太,新加坡也就是一小妾,香港只能算一個沒有名分的情婦。台灣做這兩件事情雖然只具有象徵意義,但在若干年後中國傳統文化也確實在台灣被比較大限度的保留下來。傳統文化保留的意義不是說台灣人讀古書讀的多,而是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的保留。
再回到電影風格的問題,《紅高粱》在國際上拿了大獎,但台灣還在瓊瑤呢。無論你承認不承認,《紅高粱》的藝術風格看起來脫離了樣板戲,但也是繼承了樣板戲,這就象馬克思對黑格爾評判實際是黑格爾最忠誠的繼承者。樣板戲來自五四之後的新文化運動,但實際是一種無根的文化,《紅高粱》繼承就是一種無根文化,藝術邏輯退守到人的本能。這是時代和環境決定的事情無法改變,本能是一種人類的通性,《紅高粱》被認可的原因也在此。《卧虎藏龍》又為什麼得到認可?先從李安電影一個不容易發現的特徵說起,即次要人物在電影中的作用,《卧虎藏龍》中最重要人物是貝勒爺這個人物,這個人物決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以及故事發展的邏輯走向。武俠故事的邏輯一般不受現實邏輯的制約,《卧虎藏龍》中的貝勒爺卻決定了故事中其他人物的行為邏輯受到世俗的邏輯制約,比如李慕白的感情就受到道義壓抑,這種壓抑也同樣通過電影音樂和畫面表現出來。貝勒爺這個人物代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秩序,電影戲劇沖突是玉嬌龍破壞了這種秩序,而在這種秩序在秩序被破壞以後依然發生作用,發生一系列的悲劇。按照一般的邏輯就會問李安是批評傳統文化?還是在贊揚傳統文化?答案是都不是不是評論也不是贊揚,而是表現,用戲劇沖突表現傳統文化。《卧虎藏龍》信息量非常大,每一個細節只能具體分析,比如玉嬌龍性格來源,和新疆的生活有關系。每個電影細節中呈現出來信息都有更多隱藏的信息在背後支持,這也算是李安電影的一個特徵。《卧虎藏龍》詳細情況就不展開討論,但得到一個結論,李安電影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關系。
⑧ 為什麼導演李安的電影里很多反應中華傳統文化
這樣的才能,也使得他的上限很高,成為了一個會說故事的人。李安的文化基因很高,於是他的電影展現出濃濃的人文情懷,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很深刻,所以觀眾有了很深的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