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部德國大概在1942年拍的電影,內容是關於七年戰爭時腓特烈大帝的,名字可悲的忘記了
腓特烈大帝:崔恩克傳
② 有沒有關於腓特烈二世的電影
瑞恩克傳奇瑞恩克雖然是普魯士大學的高材生,但在校長的眼裡更是一個喜歡偷情、崇尚暴力的花花公子。對於這個任性的年輕人,校長並不看好。可是如今的普魯士正是缺人之際,一向愛材的皇帝腓特烈二世欽點瑞恩克成為皇家士兵。在軍隊中,瑞恩克的特長得到發揮,很快就贏得了腓特烈二世的歡心。皇帝的妹妹阿瑪麗亞公主是個個性爽朗、我行我素的女孩。在拒絕了哥哥一次次為其安排的政治聯姻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她遇到了瑞恩克,並為他的勇敢所吸引。而瑞恩克也被阿瑪麗亞公主的溫柔善良所俘虜,很快二人就墜入了愛河。
雖然瑞恩克和阿瑪麗亞違反了宮廷禮教,徑自私下見面,但他們仍逃不過愛慕公主的傑斯秦斯基伯爵的監視。受到瑞恩克背叛以及妹妹行為不齒的腓特烈,禁止兩人見面,並派瑞恩克去攻打奧地利。瑞恩克憑借他綽約的戰斗才能證明了他效忠國家的不二之心,也重新獲得了腓特烈二世的信任。但傑斯秦斯基仍不死心,借機控告瑞恩克犯了叛國罪,瑞恩克因此被判入獄。阿瑪麗亞公主曾經給瑞恩克寫過許多封信,但都被腓特烈或傑斯秦斯基中間攔截下來。傑斯秦斯基還威脅公主的侍女偽造書信,讓瑞恩克和阿瑪麗亞公主產生誤會。
瑞恩克心如死灰,在一位軍官的幫助下僥幸逃到了奧地利。僕人尼古拉為主人的事積極奔走,終於從阿瑪麗亞公主的女僕那裡得知了事情的真相。瑞恩克得知阿瑪麗亞對他舊情不忘,於是毅然加入了奧地利的軍隊,希望有一天可以光明正大地帶走自己心愛的人。而在這不久之後,瑞恩克與阿瑪麗亞的誤會也冰釋,兩人又再度團圓。無法贏得公主芳心的傑斯秦斯基仍然百般阻撓地破壞二人的關系,准備徹底摧毀公主的愛人、也是他所痛恨的情敵——瑞恩克。
就在傑斯秦斯基快要享受到勝利的果實時,阿瑪麗亞卻誓死拯救愛人,即使與親生哥哥菲特烈二世作對也在所不惜,最終爭取到了幸福。
③ 百度百科七年戰爭為什麼說腓特烈和特蕾莎女王差點成為夫妻
這是不可能的,腓特烈大帝和特蕾莎女皇這兩個人都是強人,都不是會向他人低頭的主,特別是特蕾莎女皇,她太強勢的,她所嫁的老公,最後都基本默默無聞,而且以他奧地利公和國女大公,匈牙利女王和波希米亞女王的身份,她基本不可能下嫁給腓特烈大帝,去普魯士,只能是腓特烈大帝去奧地利,但以腓特烈大帝的性格,他會去當小白臉嗎?更何況,如果他真的去奧地利,就必須得放棄他在普魯士的王位,以腓特烈大帝的強硬風格,這種事他還真做不到,所以腓特烈大帝和特蕾莎女皇結婚只能是存在於漫畫中。
④ 一部國外紀錄片 以前在電視上播出過 叫哈布斯堡帝國 主角是個外國老頭在那裡講講講 集數還挺長 7集好像
哈布斯堡王朝(德語:Habsburg),也稱哈普斯堡王朝(Hapsburg),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注 1](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內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紀中葉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為奧地利與西班牙兩個分支,前者占據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稱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後者則為西班牙國王,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撒丁王國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廣袤領土,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於多代近支聯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奧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繼男嗣斷絕。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奧地利分支與洛林家族聯姻,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瑪麗亞·特蕾西亞嫁於洛林公爵、托斯卡納大公弗蘭茨·斯蒂芬,並依據《國本詔書》繼承了奧地利、匈牙利與波希米亞等家族領地,由此創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蘭茨·斯蒂芬當選為帝國皇帝。
哈布斯堡家族發源於阿爾薩斯,後擴張至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並在1020年築起鷹堡(英語:Habsburg Castle),名為哈布斯堡,並逐漸將勢力擴展到萊茵河西岸流域。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羅馬人民的國王(但未加冕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魯道夫一世奪取被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佔有的奧地利與施蒂利希公國,旋即分封於自己的兩個兒子阿爾布雷希特與魯道夫,自此奧地利劃歸哈布斯堡皇室擁有長達600餘年,直至於一戰戰敗為止。
魯道夫一世1291年逝世後,拿騷家族的阿道夫被選舉為國王,但因其與英國結盟很快遭到厭棄,魯道夫一世之子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對立國王,並在1298年擊敗阿道夫,正式登基。1308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被自己的侄子士瓦本的約翰殺害,自此後雖然阿爾布雷希特的次子腓特烈曾被選舉為對立國王,並與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四世共治,然而其後的100年間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開始退縮到以奧地利為主的家族領地,並把南阿爾薩斯、布賴施高(Breisgau)和帝國內的其他一些領地陸續劃入治下。14世紀期間,新成立的瑞士聯邦不斷向德國南部擴張,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鷹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正式由瑞士南部的鷹堡,轉移到下奧地利的維也納,哈布斯堡家族也被稱為奧地利家族。奧地利公國 編輯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聖羅馬帝位後,繼續保有奧地利與施蒂利希為領地。歷任奧地利公爵都不斷地擴大公國的統治范圍,並在14世紀中葉開始自稱「大公」,以期與選帝侯的權位相抗衡,但該稱號未得到皇帝查理四世的承認。
1547年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領地示意圖
哈布斯堡家族將奧地利公國劃分為若干個省統治,這最終導致了內外奧地利分治。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兩位兄弟,阿爾布雷希特三世(Albrecht III)和利奧波德三世(Leopold III)簽定協議。阿爾布雷希特的子孫將擁有奧地利大公國(後來被稱為下奧地利),即今日的奧地利中東部,利奧波德的後裔則坐擁外奧地利公國,統治領域包括今日奧地利西部、南阿爾薩斯和位於德國西南領地。
奧地利內外分治的局面,並沒有因為1450年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絕嗣而統一,利奧波德支系的兩個分支老蒂羅爾支系和施蒂里亞支系控制著不同的領土。直至1490年老蒂羅爾支系絕嗣,哈布斯堡家族領地才由施蒂里亞支系的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統一。
重登神聖羅馬帝位 編輯
1422年,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聖羅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盧森堡的伊麗莎白,並被指定為西吉斯蒙德的繼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爾布雷希特於次年陸續即位為羅馬人民的國王、匈牙利國王及波希米亞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為皇帝)。由此以後,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聖羅馬帝國皇位(1742年-1745年間除外),直至帝國覆亡。
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英年早逝,遺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奧地利公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隨後由阿爾布雷希特的遠房堂弟腓特烈三世繼承,拉迪斯勞斯一出生就繼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分別稱拉斯洛五世及拉迪斯拉夫一世)。但不幸的是,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喪失了對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統治。
1453年11月23日,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正式將奧地利公國提升為大公國,使哈布斯堡家族乃至奧地利在歐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為皇朝的進一步擴展提供了基礎,王朝逐漸步入鼎盛期。
散葉歐洲各國 編輯
哈布斯堡皇室的權勢,在腓特烈三世之子馬克西米連一世統治期間(1493年-1519年),通過皇室聯姻,得以進一步增強。
馬克西米連本人,於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獨女瑪利(Mary of Burgundy)。這段姻緣,將屬於勃艮第公國的,自法國北部至荷蘭、比利時的領地通通並入哈布斯堡皇室領地。
馬克西米連的兒子美男子菲利浦,於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儲胡安娜,開創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過,菲利浦將母親勃艮地公爵的領地也帶入西班牙王室,種下了西班牙與法蘭西沖突的火種。
馬克西米連的孫子,日後的神聖羅馬皇帝費迪南一世於1521年5月25日 迎娶了波希米亞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次年,費迪南的妹妹瑪利亞郡主(Maria of Austria)嫁與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 Bohemia),這兩段婚姻為日後奧地利吞並波希米亞和奧匈合組二元帝國埋下伏線。
哈布斯堡王朝正是通過聯姻在歐洲的影響,使帝國的勢力大大增強。
查理五世稱霸歐洲 編輯
1525年的帕維亞之戰,西班牙大敗法國,接替為西歐的第一強權
馬克西米連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孫子查理五世成為歐洲的霸主。
1506年,查理的父親美男子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繼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職,成為了尼德蘭(今日的荷蘭和比利時)的統治者。
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為了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國、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薩丁島、那不勒斯王國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領域。
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病逝,查理繼承帝位成為查理五世,並承繼了家族對奧地利和阿爾薩斯的管治。
此時,查理五世成了統治最多領土的歐洲君主,不過仍然不斷出征,如對付基督新教徒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統治國家的內政,多由他的代理人處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的兒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奧地利是他的弟弟費迪南大公。雖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面積已冠全歐,但皇朝為擴張而進行的征戰並未止歇。
1521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發覺其國被哈布斯堡領土包圍,於是攻擊西班牙在義大利的屬地,再次引起兩國的沖突。法國遭遇災難性敗績,先後在比克卡會戰(1522年)、帕維亞之戰(1525年,弗朗索瓦本人被虜)受挫。結果,被查理俘虜的弗朗索瓦退出戰爭,再次放棄米蘭予西班牙;弗朗索瓦一世為了取得自由,不惜簽訂割讓勃艮地(給查理)、布列塔尼(給英王亨利八世)等領土的屈辱條約。但弗朗索瓦一世一回到法國,就宣布撕毀條約,拒絕割讓土地給查理和英國。
1525年,查理五世在帕維亞之戰中大敗法國,使很多義大利及德意志人感到意外,令人擔心他將會繼續擴張勢力。很快地,教宗克萊孟七世倒戈支持法國及義大利一些重要城邦,以上帝的名義宣布,弗朗索瓦一世與查理五世所簽訂的割地條約無效;克萊孟七世還主動參與針對哈布斯堡帝國的科涅克同盟戰爭(英語:War of the League of Cognac)(1526-1529年)。查理五世因此勃然大怒,加上查理漸漸厭倦克萊孟七世教宗干預他認為與宗教毫無關系的事務,所以在1527年攻陷羅馬,使教宗蒙羞。結果,以後克萊孟七世與繼任的教宗在與世俗勢力交往時,都顯得加倍謹慎,不敢違背西班牙國王。1529年,教宗與查理簽署巴塞隆那和約,建立更和諧關系。西班牙正式成為天主教的保護者,而查理被教宗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倫巴第);因為教宗需要查理的西班牙出兵,以推翻趁機自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1533年,教宗克勉七世拒絕讓英王亨利八世離婚,主要原因是他不希望觸怒查理五世,令羅馬再度被洗劫。
重奪匈牙利波希米亞 編輯
1526年後匈牙利領土的瓜分
皇家匈牙利 特蘭西瓦尼亞
奧斯曼帝國 哈布斯堡奧地利
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與奧斯曼帝國蘇丹「奇跡王」蘇萊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達(布達佩斯)以南約200公里的摩哈赤激戰,史稱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土耳其軍戰勝匈牙利軍,路易不幸戰死沙場。
但奧斯曼帝國並無長期佔領匈牙利,反而在9月時撤軍。此時,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以路易的姐夫身分,繼承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雖然在匈牙利出現了爭位者,但很快便被打敗,靠著奧斯曼帝國的保護才在匈牙利東部立足。自此,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名義上的匈牙利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1699年奧地利大公兼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統一全部的匈牙利),直至1918年。而西里西亞(今日波蘭南部)也暫時成為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
⑤ 腓特烈大帝和普魯士之謎好看嗎
大概分為四個部分:腓特烈愛藝術不願執政,腓特烈執政後打仗超厲害並且走運贏得了七年戰爭的勝利,納粹拿民族英雄贊揚希特勒,社會主義政權轟走了他又迎回了他。連貫差勁主題也不明確,真是不知所雲的一個小時。 查看原帖>>
滿意請採納
⑥ 求一部歐洲電影名字
是德國電影 Trenck - Zwei Herzen gegen die Krone(2003),譯名《瑞恩克傳奇》。那位國王是有名的腓特烈大帝。
⑦ 關於腓特烈大帝的一部愛情電影,是他的妹妹愛上了他的衛士,CCTV6曾放過,是上下兩部的。
名為《瑞恩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