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伊朗女導演電影

伊朗女導演電影

發布時間:2021-07-08 06:16:11

⑴ 找一部伊朗電影

中文片名:靜脈注射
英文片名:Mainline
導演:Rakhshan Bani-etemad
Mohsen Abdolvahab
製片人:Jahangir KOSAR
Rakhshan BANI-ETEMAD
主演:Bita FARAHI
Baran KOSARI
剪輯:Sepideh ABDOLVAHAB
音效:Yadollah NAJAFI
Mohamad Reza DELPAK
錄音:Rishi OBEROI
音樂:Julus PACKIAM
國家:伊朗
片長:80分鍾

靜脈注射(Mainline)講述了一對母女兒的悲慘命運。用公路電影的反映伊朗的重大的社會問題,例如毒品上癮等。導演Rakhshan Bani-etemad和Mohsen Abdolvahab用記錄片的風格描畫了吸毒者的人生。
Sara是一位準新娘,但她也是一個吸毒成癮的癮君子。Sara遠在加拿大多倫多的未婚夫並不知道這一切, 還在幻想和Sara過上玫瑰般的婚姻生活。Sara的母親決定帶女兒到康復中心戒毒。途中,母女倆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女導演Rakhshan Bani-etemad於1954年出生於德黑蘭。從伊朗戲劇藝術大學畢業之後,她開始為伊朗的電視台拍攝記錄片。1987年Rakhshan Bani-etemad推出了她的第一部電影《Off Limits》。 1991年,她成為第一個獲得德黑蘭發迪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女導演。1995年,Rakhshan Bani-etemad執導的《藍色面紗》(The Blue Veiled)獲得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Bronze Leopard」大獎。《靜脈注射》是她的第9部電影。
Mohsen Abdolvahab於1957年出生於德黑蘭,畢業於IRIB大學編劇專業。Mohsen Abdolvahab曾在國際影展上獲獎,同時他也堅持撰寫劇本。他2001年的記錄片《The Wives of Haj Abbas》 獲得了荷蘭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的大獎。目前已有23部以上作品的Mohsen Abdolvahab已經有2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是非常專業的記錄片導演和編劇。

⑵ 憑借一部電影,獲得「全球票房最高女導演」稱號,她憑什麼

這幾年,國內的影視行業能夠說閱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很多高質量的電影作品讓觀眾們對國內的電影充溢了希望,比方: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科幻片《漂泊地球》、動作戰爭片《戰狼》系列等等。

這一部部精彩的作品背後是無數導演和演員付出的心血,影視圈有很多著名的導演,也拍出過很多精彩高票房的電影,但是能憑仗一部影片就能取得53.38億的票房,還取得「全球票房最高女導演」稱號,重點還是第一次當導演,在國內也只要喜劇演員賈玲了,她的勝利可謂「奇觀」。

電影《你好,李煥英》從上映到如今就像一匹「黑馬」,時辰在刷新著網友對電影的認知,截止目前這部電影已成為中國電影總票房的第二名,更是擠進全球總票房的前一百名,這樣的成果關於賈玲來說是不敢想像的,由於她剛開端拍電影的初衷僅僅是來思念母親,但沒想到卻那麼的受歡送。

原先有著「全球票房最高女導演」稱號的女導演是派蒂·傑金斯,她曾經拍出的電影《神奇女俠》取得了8.21億美圓的好成果,不過賈玲的電影《你好,李煥英》的票房早已早已超越這個數字,所以賈玲如今的身份是全球票房最高的、獨立執導女導演。

很多網友對賈玲導演的實力有所疑心,畢竟第一次當導演就能有這么高的成就,而且就單憑這么一個穿越的小故事,就能這么勝利,這讓國內的那些知名大導演臉面何存。

那麼賈玲自導自演的《你好,李煥英》這么勝利是幸運還是實力呢?其實這兩方面都有,她的勝利之中有偶爾也有必然。

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曉得,這部影片的內容十分的簡單,就是講述女兒賈曉玲由於母親的車禍逝世,為了讓母親開心,補償生前的遺憾,所以穿越到媽媽年輕的時分,讓媽媽開心快樂的故事。

很多網友說這部電影是由一段段的小品拼接而成的,就是一部簡單的「小品式電影」,不過在大家看似簡單,賈玲卻十分用心腸籌備了四年之久,為此她這段時間推掉了大局部的工作,在戲內她是讓母親開心的賈曉玲,在戲外她是錦上添花的導演,一遍又一遍的拍攝就是為了追求圓滿,這其中的辛勞只要她本人曉得。

在這部電影拍攝前,她創作的小品《你好,李煥英》讓很多觀眾為之動容,也是從那時起,她才有了拍攝電影的想法,而最初的願望就是留念一下母親,由於在賈玲上大學的時分,他的母親由於不測不幸逝世,那時分的賈玲並沒有讓母親享用過一天的好日子,更沒有讓母親開心過,所以,她想經過電影來補償本人沒有遺憾。

為了復原發作在賈玲身上的真實故事,在影片中很多的台詞都是當年母親說過的話,而且在片場更是很耐煩地給本人母親的扮演者劉佳和張小斐引見李煥英的性格和一些習氣,在賈玲眼中母親就是「愛笑」、「大大咧咧」、「為人豪爽」、「有點好面子」。

由於第一次當導演,所以賈玲所思索的中央十分多,很多事都是親力親為,比方片場的真實感,台詞鏡頭的圓滿水平,還有服裝道具的衣著擺放等問題,當你以為賈玲的勝利是幸運的時分,的確這種幸運是經過努力和細節取得的。

到最後這部電影殺青時,賈玲默默地發了一條動態:「媽,電影《你好,李煥英》殺青了,我兇猛不?」

賈玲的這一行為讓觀眾們感遭到她多希望得到母親的稱譽,固然母親李煥英沒有時機答復她,但是觀眾們卻用實踐行動給出了答案:「賈玲,你真棒!」

這部電影之所以可以感動觀眾,讓觀眾們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是由於賈玲拍的不是電影,而是生活,而是真情,真實的故事讓觀眾們惹起共鳴,自古以來母愛大於一切,這是賈玲「幸運」勝利的緣由。

賈玲是一位喜劇演員,固然演技這方面不是很突出,但是人家畢竟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再加上舞台經歷豐厚,所以在扮演方面也是不會差的。

除了賈玲之外,這部影片中能夠說集聚了圈內很多優秀的喜劇演員,比方: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扮演系的張小斐、百億票房沈騰、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的陳赫、還有魏翔許君聰等實力喜劇人,再加上丁嘉麗杜源王琳劉佳這些老戲骨的實力加盟,使得這部影片如虎添翼。

重點是,這部影片是部喜劇片,一部喜劇片能讓這幫人演繹得如此打動,讓觀眾淚如雨下,這闡明演員們的實力是十分給力的。

從導演的角度來剖析,賈玲的勝利也證明了女性導演關於感情的細節把控是比男性要強的,不只是賈玲,這些年來很多的女性導演也開端在影視界有著一席之地,例如資深老前輩張艾嘉、李少紅等,現象級導演趙薇、劉若英、賈玲等,她們的勝利正是在向觀眾們表達著,女性導演照樣能拍出好的作品。

其實賈玲的勝利對每個人都是一種鼓勵,只需兢兢業業地去認真地做好本人酷愛的事情就夠了,命運不會孤負任何一個努力斗爭的人,你要置信:一件事,只需做到極致,到最後肯定會大放異彩!

⑶ 大片看多了,誰推薦一些女導演執導的電影~~ 謝謝(看答案質量有追加分數~~)

以下是我個人的見解:

許鞍華:強烈推薦《天水圍的日與夜》!許鞍華是中國女導演裡面最具大師氣質的一個。她的片子都值得一看,《女人四十》、《千言萬語》、《瘋劫》也很經典。獲香港金像獎最多的導演之一。是導演之一,不是女導演之一。

簡坎皮恩:《鋼琴課》。她這個片子拿了戛納最佳電影,相當出色。她的其他片子就不推薦了……她就這一個片相當牛。不牛的還有《裸體切割》,《聖煙》。

索菲亞-科波拉:《迷失東京》。她的代表作,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本的獎,也是她最好的作品。她跟坎皮恩一樣,除了最好的一部,其他的作品都很平庸。平庸的有《瑪麗皇後》、《處女自殺》。

張艾嘉:《少女小漁》,《心動》。前者拿過亞太影展的獎,後者拿過金馬。聽起來名氣挺大,但是作品都泛泛。這兩部還不錯。其他像《20 30 40》、《一個好爸爸》等,娛樂還行,但是沒有什麼實質價值。
張婉婷:《玻璃之城》《秋天的童話》,還好。
麥婉欣:《蝴蝶》,尚可。
李少紅:《紅粉》,《門》。她的電影遠遜色於她的電視劇。
馬儷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我們倆》《我叫劉躍進》《桃花運》。前兩部是文藝片,很不錯,後兩部是商業片,很不怎麼樣。尤其是《桃》,其糟爛程度堪比愛情呼叫系列。
徐靜蕾:……她也敢稱為導演,不害臊。你所看見她署名導演的作品都不能算她導演。她的作品可以忽略。

其他的女導演沒大研究,就不瞎說了。

⑷ 德國納粹時期有個著名的女導演叫什麼

Leni Riefenstahl萊尼·里芬斯塔爾

我有段時間還研究過她來的。。。

難得一見的天才人物,就是為納粹拍攝過紀錄片的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1902-2003)。1902年8月22日,里芬斯塔爾出生在德國柏林一個富商之家,少年時曾在柏林一家藝術學校修習油畫和芭蕾,因為有習舞的經歷,她後來習慣於稱自己是運動員。這位自幼喜歡神話的少女迷上了當時流行的「高山電影」,這是一類以英雄為主角的帶有原始神話色彩的德國電影,她不僅因為在這類電影中的出色表演而紅極一時,而且還成功執導過一部高山電影《藍光》(1932年),這部電影使得希特勒成為她的崇拜者。 1935年,剛剛篡奪大權的希特勒召見了里芬斯塔爾,委託她拍攝兩天後舉行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的年度大會。里芬斯塔爾來不及多准備就投入了這場拍攝,由於有來自戈培爾的多方阻攔,拍攝過程很不順心,最後完成了一部叫做《信仰的勝利》的短片,只映了一場就無聲無息了。第二年,希特勒又邀請里芬斯塔爾來拍攝紐倫堡的納粹黨代會,里芬斯塔爾起初不太情願,她推薦《柏林:大都市交響曲》的導演瓦爾特·魯特曼來執導這部影片,但希特勒一再堅持他的請求,對這位女導演說,「把你的生命給我6天吧,今後你再不會違心替我做事了。」里芬斯塔爾最終答應了他的請求,她提出的條件是以後不再為黨拍攝任何電影,事實上,除了1935年拍攝的一部短片《自由之日:我們的軍隊》外,里芬斯塔爾的確沒有再為納粹黨拍片。里芬斯塔爾是一個不太關心政治的藝術家,她在拍攝《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這兩部片子時,甚至一再堅持聘用一個有猶太血統的攝影師,盡管後者曾一再提醒她這樣做不太妥當。
里芬斯塔爾是一個非常敬業的導演,在接受希特勒的片約後,她立即著手組建了一支120人的攝制隊伍,其中包括16位主攝影師,他們的助手以及相關的技術人員。里芬斯塔爾手裡掌握著30台攝像機,4條聲軌,以及22輛配有警察的汽車。會議召開前夕,里芬斯塔爾排除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為這120個人安排好食宿,然後立即率領技術人員在紐倫堡市安排拍攝點,位於Luipoldhain的120英尺高的旗桿被安上了電梯,以便攝影師在數秒之內升至旗桿頂端進行俯拍;一個兩層樓高的坡道在希特勒廣場修建起來,以便攝影車能夠平行拍攝行進中的隊列;一輛消防卡車進入待命狀態,它的活動天梯有90英尺那麼高,可以隨時把攝影師送上天空,掃拍紐倫堡市的屋脊、紀念碑、遊行隊伍以及高舉的標語和旗幟;黨代會的主會場甚至也是按照拍攝的需要而搭建和布置起來的。當這一切准備停當以後,里芬斯塔爾率領她龐大的隊伍投入了為期一周的緊張拍攝工作,從1934年9月4日到9 月10日,里芬斯塔爾就像指揮一場戰爭一樣指揮著攝影師以及各種相關人員,為德意志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一個緊要歷史關頭留下了充足的影像證據。經過數月的剪輯,這部名為《意志的勝利》的紀錄片於1935年的3月首映,當即被德國人歡呼為是一部傑作,此後,它還獲得了威尼斯金獎(1935年)和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1937年)。
很多年以後,當美國人決定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被邀請前來為戰爭搖旗吶喊的好萊塢導演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就是看了這部片子後,才找到了拍攝《為何而戰》這部系列片的思路。據說,當他看完這部令人不寒而慄的「敵片」後,第一個念頭就是,假如能夠讓美國士兵看到這部片子,他們就一定會知道他們為何而戰了。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里芬斯塔爾這個天才的電影眼睛是如何善於捕捉歷史事件中本質性的要素,哪怕是邪惡的要素。里芬斯塔爾並沒有為攝影鏡頭製造現場,她只是本著一個紀錄人的天職,把現場一切活躍的因素都反映到電影銀幕上。這部紀錄片沒有採用畫外解說,而是讓畫面自身和從現場採集來的講話、聲音來說明問題。當然,這部片子把希特勒神化為一個齊格弗里德式的民族英雄,這肯定是有編排上的主觀成份在起作用的,但是,這樣一種虛假的歷史意識,在當時卻是一股真實的歷史力量,它不僅代表了納粹黨人的意識形態,也代表了德國大部分民眾的心態。《意志的勝利》所採用的小標題,不折不扣是這一時期德國民眾「歷史意識」的體現:
1934年9月5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20年
德意志人苦難生涯開始後的第16年
德意志取得新生後的第19個月
阿道夫·希特勒再次飛臨紐倫堡
去檢閱他忠實的追隨者們
如果說紀錄紐倫堡大會還有點勉強的話,那麼拍攝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就完全是出於自願了。這部片子應該說和納粹政府沒有太多關系,希特勒本人雖然對里芬斯塔爾保持著一貫的支持態度,但里芬斯塔爾卻不想有官方因素介入進來,她繞開元首直接和國際奧委會聯系,並最終獲得了國際奧委會的授權和支持,1939年,國際奧委會還特地授予里芬斯塔爾一枚「奧林匹克金章」,以表彰她為拍攝這部紀錄片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實際上,戈培爾領導的宣傳部當時也在拍攝一部奧運會電影,他們對里芬斯塔爾的攝制組採取了一種排斥和不友好的態度,甚至對里芬斯塔爾的成片也橫加干涉,如命令她刪除有關黑人運動員奪冠的鏡頭等,但里芬斯塔爾巧妙地繞過了宣傳部的審查,在1938年的首映式上拿出了《奧林匹亞》未經審查的完整版本。里芬斯塔爾是這部片子的總導演和集資人,她成立了一個由自己擔任股東的「奧林匹亞有限公司」,在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前的幾個月里,這個公司和托比斯(Tobis)電影公司簽訂了一份75萬帝國馬克的合同。加上向海外推廣時的翻譯和製作費,12部有關運動的科教和紀錄電影,以及大量的運動電影文獻,《奧林匹亞》的全部項目經費是220萬帝國馬克(在1938年約等於523810美元),據德國《明鏡》周刊1952年5月的一次訪談記載,《奧林匹亞》放映後的收入在700萬到800萬帝國馬克之間,這還不包括戰後它在德國之外放映時的收入。也就是說,《奧林匹亞》是一個在經濟上自負盈虧的項目,而不是 「拿了納粹黨數不清的錢」。
《奧林匹亞》由兩部具有正片長度的紀錄片構成,它的主題是非政治的。1958年,里芬斯塔爾在《奧林匹亞拍攝手記》中回憶說,當時她為這部片子確立的主題是:運動競賽,運動的美,奧林匹克精神。里芬斯塔爾說,她的影片要表現緊張激烈的競賽過程,要表現運動員健美的體魄、敏捷的身姿以及他們在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力量,還要體現出一種奧林匹克精神:國家之間、全世界的青年之間和平競賽的精神,並追溯這一精神的發生發展以及它對全世界所具有的影響 。
這又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拍攝,里芬斯塔爾這次募集了80名攝影師及攝影助理,在駐地還安排了30 名補給人員,另有兩支小分隊,一支小分隊開赴希臘,從那裡尾隨火炬運動員穿越七個國家,另一支駐扎在德國基爾的劃艇賽場。早在賽前幾個月,里芬斯塔爾就率領了一支由攝影師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工作小組前往賽場進行勘查,尋找合適的拍攝點,實驗各種可能的拍攝角度,提前確定膠片和光圈的系數,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這是一次難度非常大的拍攝,因為它要追蹤在幾秒鍾之內發生的高速運動,而且還要應付包括天氣和光線在內的各種不測。里芬斯塔爾為這部片子定下的基調是:「這部電影必須是一部紀錄片。任何東西都不能遺漏」,可是奧運會組委會的底線是絕不能幹擾比賽。里芬斯塔爾的拍攝重點是田賽和徑賽,這需要有攝影師進入賽場的核心部分,而這在歷屆奧運會上一向是受到嚴格限制的。里芬斯塔爾感到困難重重,但她毫不氣餒,一次又一次地和組委會討價還價,最終爭取到了她所需要的最低拍攝條件 :
1、跳高架邊可以挖兩條攝影壕溝,百米賽起跑線後5米處可以挖一條攝影壕溝,終點上可以挖一條攝影壕溝,跳遠跑道邊可以挖一條電影壕溝;
2、徑賽時可在賽場中央搭建三個攝影塔,百米賽起跑線後可搭建一個攝影塔,鏈球比賽的護網後可以搭建一條攝影軌道,這些設施用後必須立即拆除;
3、最多六個攝影師可以進入賽場中央,不許使用在軌道上自動運行的攝影機(這條禁令後來被打破了)。
除此之外,里芬斯塔爾還在體育館上空安排了飛機和氣球,在船上和馬背上安裝了固定攝影機,在跑道邊安裝了攝影機跑軌。1936年7月20日,奧運聖火在希臘點燃,從這一天起,攝制組在里芬斯塔爾的指揮下,投入了一場緊張的戰斗,幾乎沒有一分鍾的鬆懈。在為期16天的比賽中,攝制組共拍攝了120萬英尺的素材,餘下的18個月,里芬斯塔爾把自己關在剪輯室里,在沒有助理導演和藝術指導的情況下,獨自剪完了120萬英尺的膠片,這不僅嚴重損壞了她的健康,而且還遭來了人們的嘲笑,很少有人相信這會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但長達三個半小時的《奧林匹亞》畢竟成功了,它獲得了很多獎項和好評。在這之後,里芬斯塔爾本想拍攝一部叫做「Penthesilea」的故事片,由她出演希臘神話中好戰的亞馬遜女王,但突然爆發的戰爭把她的拍攝計劃打斷了,一直到臨死她也沒有把這部片子拍出來。二戰結束後,里芬斯塔爾因為涉嫌與納粹牽連,被投入了監獄,1952年,西柏林法庭做出終審判決:「里芬斯塔爾……沒有從事過應受懲處的支持納粹統治的政治活動……沒有致力於建立與自己藝術事業無關的聯系……她與希特勒之間不存在曖昧關系。」 重新獲得自由後,里芬斯塔爾試圖恢復自己作為電影人的地位,但是無形的猜忌和譴責還是經常落到她的身上。1956年,里芬斯塔爾開始了她的非洲之旅,在那裡,她不僅「重新獲得了生命」,而且還開始拍攝一部叫做「黑奴船」的半虛構的紀錄片,以表達她對現代奴隸買賣的義憤。可是因為資金、戰爭、車禍、天氣等原因,這部片子被拖延了下來。從1962年開始,里芬斯塔爾數次前往蘇丹努巴山區的原始部落,去進行研究和拍攝工作。盡管她不是第一個拍攝他們的人,但她是第一個被皮膚黝黑的努巴人接受的外人,她被允許去拍攝努巴人神聖的儀式。從1965年開始,受努巴人金屬般優雅的體態和富於美感的生活方式的吸引,這位 62歲的老人開始拍攝一部關於努巴人的彩色紀錄片,以記錄這一正處於崩潰瓦解之中的原始文明。與此同時,里芬斯塔爾出版和展出了一些關於東非和努巴原始部族的照片集,如《努巴人》,《考的努巴人》等,這些光彩奪目的照片使她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對象。里芬斯塔爾說,她只拍好看的人和好看的東西,這不是因為她個人不喜歡有病的人,而是因為拍好看的人能給觀者帶來愉悅。
71歲那年,里芬斯塔爾參加了潛水訓練,她要實現自己的一個宿願:拍攝水底世界。不久,她果真成了一個出色的水底攝影師,並出版了兩本插圖著作,《珊瑚花園》和《水下的奇觀》。從此以後,里芬斯塔爾反復前往最優美的潛水區,去拍攝她的水下紀錄片,直到94歲的時候,里芬斯塔爾還戴著潛水鏡,到可可島附近的水域去拍攝鯊魚。97歲那年,里芬斯塔爾竟決定再次前往蘇丹,去看望和幫助被戰爭隔絕的努巴人。里芬斯塔爾已經23年沒能見到她的努巴朋友們了,為了這次旅行,她與蘇丹政府進行了反復磋商,甚至和叛軍首領取得了聯系。2000年2月,里芬斯塔爾率領一個小型攝影隊飛抵蘇丹首都喀土木,在那裡,經過漫長的等待和艱難的談判,當局終於同意他們前往努巴山區。成千上萬的努巴人翹首期盼她的到來,在那裡,她發現很多要好的朋友都成了內戰的犧牲品,正當里芬斯塔爾准備繼續對那些還活著的努巴朋友進行紀錄時,新的戰爭爆發了,她只好立即和攝影隊乘直升飛機離開努巴山區。另一場災難降臨在他們頭上,直升機墜毀了,所幸沒有人員死亡。一架救援飛機把里芬斯塔爾運往一家德國醫院,在那裡,人們發現這位九旬老人肋骨多處斷裂並傷及肺部。盡管發生了這場可怕的事件,這位精力旺盛的老人還是沒有放棄她再次前往蘇丹的計劃。
2003年9月9日,這位充滿了坎坷與傳奇的世紀老人,在慕尼黑附近的家中安然辭別了人世。里芬斯塔爾對紀實鏡頭的迷戀以及她富於激情的工作方式,使得我們不得不承認她是一個維爾托夫意義上的電影眼睛人,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又只能說她是一個不純粹的電影眼睛人。與維爾托夫的平民電影相比,她的電影帶有更多的貴族氣息,她醉心於生活的「美」,卻並不關心生活的全部,她擅長拍攝紀錄片,但工作起來更像是一個故事片導演,她拒絕承認《意志的勝利》是一部宣傳電影,但恰好因為它是「藝術」的,所以才有煽動性,她從不關心政治,所以才會被政治利用。里芬斯塔爾與維爾托夫這兩個偉大的電影眼睛人,各自代表了本雅明所指出的兩條對立的藝術路線:政治的審美化(法西斯主義)與藝術的政治化(共產主義) 。在這里,「藝術政治化」中的政治,不應理解為欽定的政治,而應理解為關涉到我們每一個人權利的政治。維爾托夫的「電影真理報」曾用電影的形式為這種政治確立了一種典範:一種「自下而上」的、不是從上級命令出發的政治。維爾托夫的電影實踐告訴我們,人民有權通過電影眼睛來記錄和觀察自己的生活。這一號召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⑸ 你最喜歡的十部女性導演電影作品分別是什麼

1《 日煩夜煩》

影片雖過於血腥與殘暴,但令觀眾體驗到人類天性的一面。男主文森特·加洛對於角色的掌控,那種憂郁的絕望,幾近崩潰的感覺,演繹得淋漓盡致

2《拾穗者》

像用電影來寫散文,法國好像隨處都是風景,隨地都可以用來作畫!電影是想像的藝術,紀錄片是當下的發聲。如果認為生活很無聊的人,隨意找個主題拍紀錄片應該頓時會有趣起來。印象深刻的是,你願意和掃垃圾的人握手嗎?

女孩兒們和她們的哥哥都挺好。表面上都是毫無意義的家庭瑣事,實際上是表達親子、兄妹、女僕、同齡友人的微妙情感關系。看似符號化的各種道具創造了超現實感。大量近景鏡頭創造了逼仄感。燈光師和音效師居功至偉。

9《沙羅雙樹》

和阿彼察邦很像從生活從逐漸挖掘出生命的律動,這部很悶的片子在河瀨直美以瑣碎現實為主添加了亦真亦幻的輔料後開始有了「神性」,兩點:一是沙羅節上震撼的舞蹈儼然民俗風情,醉心於雨中的舞動攝人心魄,二是眾人用共同的音律幫助生產見證新生命的誕生,俊在哥哥圭神隱後看到新生的弟弟流下了淚水

10《將來的事》

憂鬱症母親的政治審美,市場和內容所提供的真理能否辯駁,無政府主義農場走丟了潘多拉,分手丈夫的海邊小屋,欣慰學生亦非歸屬,柏拉圖兒童讀物,平安夜催眠曲……一位哲學老師bitter sweet的小生活,將所有悲痛都過得輕松幽默波瀾不驚,只在不經意時悄悄哭泣。很不錯

⑹ 請推薦幾部優秀的伊朗電影

《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

故事梗概:
小阿里丟了妹妹的鞋子,為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兄妹倆商量好輪換著穿阿里的球鞋上學。每天妹妹放學後,都要飛快地跑回來,將鞋子換給阿里,為此阿里經常遲到並受到懲罰。為給妹妹買雙新鞋,阿里想盡了辦法,在和爸爸去做園丁賺了錢後,他首先暗示爸爸給妹妹買雙新鞋子。不料自行車剎車失靈,父子倆狼狽回家,幫妹妹買鞋的事也泡湯了。

最後,小阿里決定參加一個長跑比賽,原因是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一不留神卻拿了冠軍,給妹妹掙一雙鞋的夢想再次破滅了。失望的小阿里脫下那雙已經跑爛了的球鞋,把自己滿是血泡的腳浸在水池裡,紅色的金魚繞著他受傷的腳游著……

本片獲得1997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延續了伊朗電影獨特的簡朴風格。影片與很多伊朗電影一樣清新、質朴,真誠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實生活,表現窘迫艱難的平民生活中隱含的人性的善良,帶領觀眾回到純真澄凈的世界。

《巴倫》

故事梗概:
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後,140多萬阿富汗難民湧入伊朗。年輕一代的阿富汗難民出生在伊朗,他們在貧窮中掙扎,大多數只能為了低廉的工資從事最艱苦的工作———如建築業。

一個名叫巴倫的女孩,為了養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裝到建築工地幹活。工頭梅馬讓這個瘦弱的「男孩」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負責工隊的膳食。惱火的拉提夫不斷阻撓巴倫的 工作。可是,當他發現巴倫的真實性別後,不僅喜歡上了她,還傾盡全力幫助她及她的一家。

本片由代表伊朗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導演馬基-麥吉迪執導,他因成功執導影片《天堂的孩子》(《小鞋子》)《天堂的顏色》等影片而成名於國際影壇。與《天堂的顏色》的過度煽情所不同,《巴倫》是麥吉迪最具有現實主義風范的作品。他通過一系列簡單普通的事件迸發出力量,以讓感情一點點積蓄下來的方式打動觀眾。這仍是一部憂傷而感人的影片,但麥吉迪在這種悲傷的情緒中融入了幽默感和溫情。

推薦馬基德·麥基迪 導演的其他作品:《黑板》《天堂的顏色》《戰勝魔鬼》《兩眼雙盲》《抵制》

《櫻桃的滋味》
又名: 櫻桃的滋味 / 櫻桃之味
導演: 阿巴斯 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中年男人,想自殺,(為什麼?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開著一輛吉普車到處尋找一個可以掩埋他屍體的人,他找啊找,建築工地上的工人、士兵、拾荒者、神學院的學生等等,可是沒有人願意為了錢去做這種事。他四處碰壁,終於,有一個在博物館工作的老人,為了替孫子看病,答應了他的要求,卻又給他講了一個有關自己的故事:原來,這老人,也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他找了一棵櫻桃樹上吊,不想那樹枝不結實,繩子斷了,於是他就坐在樹下吃櫻桃,吃了一顆又一顆,吃飽了,他決定繼續活下去。
我們一直不知道這個主人公到底死沒死,影片沒告訴我們這個,這是個懸念,結尾是開放式的,還帶點解構的感覺,不過沒關系,他死沒死都不再重要,阿巴斯要表達的,已經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表達盡了。

《黑板》
薩米拉·馬克馬巴夫(一個年輕的女導演)

故事梗概:兩個顛沛流離的流浪教師,背著一塊大黑板去尋覓願意付學費的小學生。路上,他們分別遇上了一群偷運禁品的孩子和一群逃離伊朗的老人,黑板既是他們執著地向窮苦的人們傳授知識的載體,也是向心愛的女人傳達愛意的信箋,更是幫失足受傷的孩子包紮的夾板……沒有復雜曲折的情節,也沒有煽情的對白,但搖晃不安的鏡頭,極寫實的手法,卻能讓你不知不覺地感動。

《女人花》
導演戴瑞什·麥赫瑞

故事梗概:蕾拉和雷讓是一對幸福的新婚夫婦,但蕾拉卻被檢驗出沒有生育能力,盡管深愛著她的丈夫對此一再表示不介懷,但是丈夫的母親卻一直逼兒子重新娶妻生子。在丈夫和婆家的雙重壓力之下,善良而聰慧的蕾拉作出了一次改變她以後生活的決定……

《白氣球》
導演賈法·潘納西

電影的開頭頗似另一部伊朗電影《小鞋子》:伊斯蘭教新年來歷之際,穿著小紅裙子的可愛小女孩纏著媽媽想要買一條「胖胖的會跳舞的象新娘一樣的」金魚,在哥哥幫助之下終於拿到了錢,可是在路上卻把錢給丟了。看到這里的時候,心想不會又是一部《小鞋子》吧。但是故事接著發展下去,卻是圍繞著兄妹倆想方設法去取那一張掉進水渠里的鈔票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然同樣事關窮人家孩子和他們的期盼,但是相比較《小鞋子》,卻少了一份憂傷,多了一份輕松幽默,平淡如水般流淌的敘述正是生活的節奏吧,雖然缺乏一般故事片的曲折情節,也刻意迴避了許多似乎正要展開的矛盾沖突,但在說與不說之間,卻是韻味無窮。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導演 阿巴斯

故事梗概:8歲的小主人公阿默錯拿了同桌同學的作業本,如果同桌因此而交不出作業,他會被老師責罵,於是阿默毅然拿起錯換的作業本跑去很遠的地方找他朋友還給他。阿默幾經艱辛都找不到他朋友的家,夜幕降臨了,最後的希望也泯滅了,回到家的時候夜已深了,他決定做一回槍手幫他朋友做作業……

《生活在繼續》

1991年,阿巴斯拍攝的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裡面那條小村莊發生了地震,阿巴斯惦掛著電影裡面那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安危,帶著兒子驅車重訪舊地尋找那個小男孩的下落,並據此拍攝成電影《生活在繼續》。在這部散文筆觸一般細膩輕靈的影片裡面,阿巴斯用類似公路片的手法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在一片頹垣敗瓦的廢墟之中,既表達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歌頌了在破碎家園上堅毅不屈的人們,「死者已矣,但生者還需要活下去」。影片同時也試圖對災難和生命反思,甚至念及自己的藝術作品並不能帶給人們什麼最直接的好處而進行一番自嘲。

《橄欖樹下的情人》

阿巴斯的影片風格都非常統一,他喜歡將紀錄片融合到情節片之中,使人分不出何處是現實哪裡是戲。他還喜歡在影片中利用某一「契機」的發生來表現各色人等的性格,如《櫻桃的滋味》中的「自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里的「還作業本」,等等。這不但體現在他每一部影片之中,大而化之,他可以用幾部影片去表現某個事件某個地點,比如「村莊三部曲」(又稱「伊朗人三部曲」)他就用了前後相繼的三部電影去表現同一個地方的人,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部就是《橄欖樹下的情人》。

正如影片裡面那一大片鬱郁蔥蔥的橄欖樹林和不時跳動入鏡頭的小花一樣,這個廢墟上的愛情故事也是充滿了綠意和希望,最後的鏡頭里雖然沒有仔細交代故事的結果,但是意味深長,作為「村莊三部曲」最後一部,它體現出了伊朗人面對災難卻百折不回的韌性以及重建家園的信心,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遙相呼應,正是最好的點睛之筆。

該片與之前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活在繼續》組成「村莊三部曲」。

… …

介紹的都是我比較喜歡的,希望你也喜歡呵`

下面這個網站是國內最大的伊朗電影網站~~~

⑺ 目前世界上最強的女導演是

嘉芙蓮·貝爾勒 《羅曼史》(Romance)
法國女導演嘉芙蓮·貝爾勒(Catherine Breillat)是爭議比較大的一位導演, 她17歲時出版的處女作就曾被定為限制級,最近那部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女性主義影片《羅曼史》(Romance)震驚了整個電影世界,這部被稱為「女性思想漫遊」的影片用極其冷靜的敘述語調,從心理深度層面上描繪了年輕女子瑪麗如何藉助性與身體獲得對生活的掌控的經歷,用極端主觀的視角表達的女性的慾望和態度。

咪咪·萊德 《天地大沖撞》
國導演是咪咪·萊德(Mimi Leder),她在70年代一直活躍在電視製作領域,從1997年才開始執導電影。在好萊塢,她的災難片《天地大沖撞》成為當年的最賣座影片之一,《讓愛傳出去》(Pay It Forward)更是集結了凱文·史貝西、海倫·亨特、哈利·喬·奧斯蒙等大批演技明星,講述了一個愛與倫理的故事,包含著濃厚的人文色彩及社會意義。

簡·坎皮恩 《鋼琴課》(The Piano)
紐西蘭女導演簡·坎皮恩(Jane Campion)無疑是比較活躍的一位著名導演,在她1989年的處女作《小甜心》中就充分體現了女性導演創作的女性電影題材所特有的細膩和圓潤,而在1993年獲得戛納捧起了金棕櫚獎的《鋼琴課》(The Piano)更是將女性的壓抑和覺醒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妹妹安娜·坎皮恩(AnnaCampion)也獲得執導《Loaded》的機會,走上了導演的道路。

黃真真<BR><BR>這個名字恐怕大家知道的不多,一個片子出來大多數人只問主演,很少人去想一個電影是一幫子人的幹活,尤其是一個導演的作業。而黃真真也沒有在大陸這邊秀過,也沒什麼緋聞啦官司啦之類,算低調,也因此,她在第9名。我也是草草的瀏覽古她的名字,知道〈女人這話兒〉是個很酷的片子,怎麼酷發,還沒見識過,小慚愧,先打住,哪天看過了,再好好補上一番浩浩江水般的欽佩。

鞍華<BR><BR>這一位太硬了,<半生緣>,<客途秋恨>,<男人四十>,<玉觀音>,,,,,,我也不能不叫好。<BR><BR>她很沉著,不動聲色的,把一個故事講的四平八穩,還有本事讓我覺得動容,有時候,是深深的悲哀.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贊成把張愛玲的本子給她拍?就因為她沉得住氣,有很強的「忍」勁,一般女人,脆弱點兒,底氣馬上就鬆了,駕馭不來,她不一樣,很氣魄。<BR>

張婉婷<BR><BR>這個好,我不但沒意見,而且雙手雙腳的鼓掌,致敬。<BR><BR>看過〈秋天的童話〉吧,以華人在美國的底層生活為主線,一個心酸又溫情的愛情故事,有掙扎,有放縱,有犧牲,甜蜜,可感。<BR><BR>最收服我的,卻是另一部風格迥異的,〈北京樂與路〉。<BR>這個相信看過的人不多,說的是北京一幫子地下搖滾樂手的生活,我永遠無法忘記的鏡頭,天色乍明,一群宿醉醒來的人,歪歪扭扭的騎著腳踏車,背著琴,帶著他們的女人,背負著夢想與挫傷,駛過煙灰黎明中的天安門。。。也是在這個電影里,我第一次聽到〈晚安北京〉,從此知道汪峰,一發不可收拾。

王蘋,新中國電影史上女導演的開路先鋒。<BR><BR>我沒聽說過,這是電視上這樣介紹的。<BR><BR>想想也是,才氣的,新銳的,年輕的,都介紹過了,最後的一席,必定該是個老老藝術家。這樣才鎮得住。<BR><BR>不過看看她的片子,個個都如雷貫耳的,只是貫耳,我都沒看過。<BR>〈霓虹燈下的哨兵〉,〈劉保的故事〉,〈永不消逝的電波〉。。。<BR>雖然沒看過,但是我相信這位奶奶極導演的風范和氣勢,其實我挺愛看以前的老電影,6,7,80年代甚至更草的,那時候人真朴實,拍出來的東西,雖然看著表演痕跡重,但是,透著那一股子真摯,率氣,那真是,無比的信念,在扎扎實實的創造著。<BR><BR>尤其,〈永不消逝的電波〉里,那孫道臨,真是太帥了~!呵呵~<BR>

⑻ 這個電影叫什麼名字

醜女大翻身

又名《美女的煩惱》 《醜女大翻身》改變自日本漫畫家鈴木由美子的原著,是一部講述與韓國人民息息相關的減肥和整容的故事的影片。體重200磅、缺擁有天賦好歌喉的漢娜是一位「無臉歌手」,她負責為性感的歌星亞美提供聲音。同時,她愛上了亞美的音樂製作人俊相。在她得知俊相對她的親切,只是為了利用她後,她做了全身整形和減肥。一年後,煥然一新的她以Jenny的身份,重回俊相身邊,並被俊相選為代替亞美的新歌手。可是擁有了曼妙身材、天使容顏的Jenny,卻發覺自己找不到自己了。 這不是韓國電影第一次討論體重和整容的問題。朴哲洙1995年就拍攝了一部略有驚悚風格的《301 302》,講述一胖一瘦兩個比鄰而居的女子的故事,這個故事最後以瘦弱的美食專欄作者,要求肥胖的廚藝高手將自己肢解做成料理而結束。2003年,朴贊彧等六位導演合拍了一部以人權為主題的短片集《韓國風情畫》,其中女導演林順禮的作品《她的體重》,描繪了一個胖胖的高三女生所面臨的就業乃至生存的壓力。這個十幾分鍾的短片,把胖女孩的心理和這個外貌至上的國度描繪得動人心魄。而國內觀眾熟悉的金基德導演,去年拍攝的影片《時間》,則是以整容為線索的。 但這些影片的票房悉數加上,也無法與《醜女大翻身》比肩。要說它們有什麼斗不過《醜女》的,首先是在於片中的胖女孩都是日常生活中隨處目光可及的胖,不如《醜女》胖得驚天動地,達到200磅,這強化了故事的戲劇沖突。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沒有任何探討、挖掘的野心,是一部相當簡單的、純粹娛人耳目的商業電影。 美貌是種權力 去年一年上映的百餘韓國本土影片中,喜劇幾乎達三分之一,其中絕大部分票房慘敗,直接導致2007年電影業投資看跌。同樣的毫無責任心和野心,偏偏《醜女大翻身》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並非沒有道理。首先,是目前的韓國喜劇大有港片當年之風,創意不思進取,屎尿屁低俗笑料橫,外加大韓民族酷愛的吐口水、臟話連篇、大吼大叫,看得觀眾頭皮作響,殊談不上什麼享受。相比之下,《醜女大翻身》尚算格調清新,雖然噱頭不多,也有不少老套的橋段,可是導演處理的手法較平和,讓人無負擔地會心一笑。其次,雖是簡單的笑料,但很多地方都能體會到編導的用心。例如肥胖的漢娜,在眾人的座位前穿行時那種尷尬的心情和眾人對她臀部的白眼,很能給人以共鳴。可以說用較誇張的方式,表現了現實:在外貌至上主義達到頂點的大韓民國,美貌是一種權力。 王爾德在《道連·葛雷的畫像》中寫道:美是天才的一種形式,實際上還高於天才,因為美不需要解釋。王爾德同時也寫到,所有擁有不同形式的天賦的人,都會向上帝支付相應的代價。當整容醫生把這種天才隨意地發售出去時,這種代價該如何支付?片中的漢娜說,變成Jenney之後,她都不記得自己真正的長相了,還失去了朋友和家人。但在觀眾看來,出了名又俘獲帥哥製作人的Jenney,這番說辭未免造作。整容之風,到底是女性的虛榮,還是社會的偏見所致?這部爆米花電影,把這個問題丟給愛思索的觀眾自擾。 記住這個名字:金雅中 養眼的明星總是能為好電影錦上添花,而在這部影片中「美女」的扮演者金雅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可以說她之於這個角色,猶如全智賢之於野蠻女友一般不可替代。不少韓國影評人稱她是觀看這部電影的惟一理由。據說,影片在製作之初,曾考慮過請河智苑、金荷娜、金喜善和高素榮主演,均被她們拒絕。而從影片呈現的結果來看,由她們中的任何一個來演都是不可想像的。 金雅中有點「白痴」的演繹方法,出乎意料地適合這個角色,並有著獨特的喜感。在全身整形後,漢娜買下過去心儀已久的洋裝,在人群中既雀躍又不敢相信地邁著步;在二手車市場,因為生平第一次聽到有人誇她漂亮,她激動得熱淚盈眶,並買下了一輛50萬韓元的破爛二手車,一邊開一邊歡快地對自己說「才50萬」……金雅中的表演是令人感動,同時又可愛俏皮的。她的表演,讓人想起當年《家族的榮譽》中的金楨恩,她又有著後者無法比擬的玲瓏曲線。連去年的大鍾獎也不能對她的美貌視而不見,將影後頒給了這位首次主演電影的年輕演員,果然,高手都是以貌取人的啊。 與金雅中搭戲的是曾主演過《武士》和《青澀戀愛》的朱鎮模,也是外形出色的男演員,他主演的《愛情》(《朋友》的導演郭景澤執導)上周剛剛登上韓國票房榜榜首。《美女的煩惱》是導演金勇華的第二部電影,他前一部作品是李政宰和李凡修主演的喜劇《兄弟》,該片是一部以弱智為切入點製造笑料的、頗為無聊的喜劇。因前作之緣,李凡修在《美女的煩惱》中客串了一位被漢娜誤撞的計程車司機。此外,漢娜的經紀人、整形醫生和算命師都是些個性獨特的人物。這一批功底扎實的黃金配角,也是韓國電影的魅力之一。

⑼ 類似於伊朗小鞋子的電影

《小鞋子》屬於家庭劇情片,類似的有《別告訴她》《奇跡男孩》《海蒂和爺爺》《狗十三》《小偷家族》。

1、《別告訴她》

《別告訴她》由美國A24電影公司發行的劇情片,由華裔女導演王子逸執導,奧卡菲娜、趙淑珍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7月12日在美國上映,於2020年1月10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根據真實的家庭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美國華人家庭中,奶奶罹患癌症,但家人選擇隱瞞奶奶,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讓所有家人回家見奶奶最後一面的故事。

2、《奇跡男孩》

《奇跡男孩》由美國獅門影業出品的家庭劇情片,由斯蒂芬·卓博斯基執導,朱莉婭·羅伯茨、歐文·威爾遜、雅各布·特瑞布雷聯合主演。該片根據R.J. 帕拉西奧的小說改編,講述了一位有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如何進入普通學校,並重拾自信、積極面對生活的勵志故事。

3、《海蒂和爺爺》

《海蒂和爺爺》由阿蘭·葛斯彭納執導,佩特拉·比翁迪娜·沃爾普編劇,阿努克·斯特芬、伊莎貝爾·奧特曼、安娜·申斯等主演,該片於2015年12月10日在德國上映,於2019年5月1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改編自約翰娜·斯比麗著同名長篇小說,講述天真可愛的小姑娘海蒂被姨母送到阿爾卑斯山上與脾氣古怪的爺爺同住,她用自己的真誠善良感動和幫助周圍的人的故事。



4、《狗十三》

《狗十三》由曹保平執導,張雪迎、果靖霖、智一桐、曹馨月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一個女孩從童年到成年殘酷變化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

5、《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由中川雅也、安藤櫻、松岡茉優等出演,於2018年6月8日在日本上映、8月3日在中國公映。該片講述柴田家靠犯罪來維持家計,在一家之主柴田治撿回一個遍體鱗傷的小女孩後,這個家庭的秘密漸漸曝光的故事。該片獲得第71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⑽ 找一部外國女導演的動畫電影

我也覺得是我在伊朗長大,只是表示支持一下

閱讀全文

與伊朗女導演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國電影中國 瀏覽:817
澳門國際電影節爾冬升 瀏覽:19
青春逆襲電影結局 瀏覽:569
搞笑懷孕電影大全 瀏覽:62
中世紀外國戰爭電影大全 瀏覽:751
巨蛇公主電影在線完整觀看 瀏覽:916
簡筆畫看電影圖片 瀏覽:445
武神與毒王是什麼電影 瀏覽:503
世界10大特工電影排行榜 瀏覽:788
吳中天導演的電影 瀏覽:997
唐季禮導演電影全集 瀏覽:1000
有妖怪的電影名字 瀏覽:788
北京電影節法國 瀏覽:72
一部日本電影關於寺廟的 瀏覽:772
成龍電影說俄語 瀏覽:878
電影電梯的結局 瀏覽:657
十大經典電影推薦手機 瀏覽:409
富蘊縣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234
電影俠女完整播放免費 瀏覽:276
免費自帶投屏的電影網站 瀏覽: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