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波蘭電影導演

波蘭電影導演

發布時間:2021-07-07 11:44:49

『壹』 波蘭導演

特立獨行是藝術家的本性,卻也是有效的成名登龍術。
法國坎城傳來消息說,波蘭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因為不滿記者發問內容,根本不關心電影的本質,所以毅然結束記者會,離開了現場,這段小火花,讓我想起了名導演阿特曼的精彩作品《雲裳 風暴(Prêt-à-Porter)》

先談波蘭斯基的新聞事件。

五月二十日的坎城影展上,為了慶祝坎城六十周年生日,主辦單位邀請全球三十五位導演以《我的電影(Chacun son Cinema/To Each His Own Cinema)》為題,各自拍攝了一段自己對電影人生的看法的短片,並且邀集了拍片導演一起參加記者會。

波蘭斯基所拍的短片是以電影中的性愛為主題,但是會場上沒有記者問到他的拍片重點,問的都是有關:「拍一部『短』片,要花多少時間?」和「為什麼阿拉伯世界的電影產量不能增加?」或者「數位化時代的電影前景」等相當空洞的問題,甚至當記者問到唯一的女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時,也只關心她:「身為在座的唯一女導演,你有什麼感想?」

已經枯坐了快一小時的波蘭斯基這時再也忍不住了,搶過麥克風就開始罵記者說:「有機會能一次見到這麼多重要的導演是很難得的機會,可是你們老問這些空洞沒營養的問題真是可恥,我真的認為你們都是被電腦給帶壞的,你們根本不關心電影銀幕上的東西,你們甚至不寫作,只是把事情傳進電腦而已。(與其浪費時間開這種記者會,)不如好好去吃頓中餐!」話才說完,他就走出了記者會場。

外電上冷冷地加了一句註解:「其他的導演都沒有跟著他走出記者會。」

多數的外電都漏了一個重點,波蘭斯基搶著發言前,記者會主持人已經宣布:「我們還有最後兩分鍾。」枯坐一小時沒人發問,再問也沒有侃侃而談的機會,波蘭斯基的驚人告別之姿,卻可以搶走在座所有導演的風采,確實是很聰明,也很狠的一記「成名術」,果然,所有的媒體都因為在記者會上問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報導他的「出走記」。

特立獨行,永遠是最能吸聚外界目光的終南捷徑,波蘭斯基是深得個中三味的,但是我也同樣同意他對記者的指責。

好不容易跑個坎城影展,面對頂尖的電影創作者,記者要如何來跟這些名人對話呢?「少一點電影,多一點名人,多一點花絮…」許多記者接到的采訪指令都是如此,有的記者是開心的,因為寫花絮不要事前准備,只要能白描得活靈活現就夠了,面對國際大師要花上多少力氣,才能擠出一兩個重量級問題,辛苦問到了精彩的問答,傳回報社卻被當成廢物,丟棄一旁,何苦呢?還不如就把目光放在張曼玉的胸前,寫寫她穿幫的胸貼來得容易上報,而且「可看性高」!

這是坎城影展大打名人牌的必然結果嗎?還是媒體自甘下流的必然發展?我站在嚴苛的角度來審視記者的表現,就會想起電影《雲裳風暴》中的女記者金.貝辛格(Kim Basinger)。

一頭金發,身材婀娜的金.貝辛格在電影中飾演一位專門采訪播報時尚展覽的流行線記者,平常總是巧笑倩兮地盛裝出席最新時尚發表會,往來皆名流,穿著盡名牌,總覺得自己好像也是上流社會的富貴族群,那一天,她去采訪女星艾奴.愛美(Anouk Aimee)扮演的名時尚設計師 Simone Lowenthal 的新作發表會時,赫然她所發表的新裝,竟然是讓模特兒全裸上台走秀,這是一場類似「國王的新衣」發表會,穿著爭奇斗妍新衣與會的賓客全都呆住了。

這群模特兒身上沒有半絲衣服,踩著平常的優雅腳步,輕松自在地全裸上台,身子是全裸的,但是那張人皮卻好像是一襲最高貴的,明明看不見,卻能勾勒起無限想像的新衣…平常都是拿起麥克風就能對時髦風尚如數家珍的金.貝辛格這下可糗了,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全裸發表會,她一時找不到詞句來形容,只能反覆地說:「這是場既創新又古老的發表會,Simone Lowenthal 的新作將古今溶而為一,適合世間男女及小孩…」越扯越離譜,越掰越不像話後,她終於把麥克風遞交給助理Chiara Mastroianni,宣稱自己做不下去了,要交棒了。

此時,Chiara卻臉不紅氣不喘地接過麥克風就開始說:「著名服裝設計師姬龍雪(GUY LAROCHE)在1968年五月時曾經宣布不再替女性設計衣服了,因為沒有人真的懂得自己在穿什麼了,今天,Simone Lowenthal交出了一張她從事服裝設計的十年心得,她發表聲明奉勸天下女性不要介意自己身上穿的是什麼,而是要去想,自己需要和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阿特曼在《雲裳風暴》中不但消遣了巴黎時裝衣,同時也調侃了記者。娛樂時尚業的記者往來皆名流,經常自己也跟著沾光,自覺滿嘴名牌就已經身份不俗,忘了與時俱進,一遇到突發狀況就不知所措了,波蘭斯基坎城發飆固然帶有作秀色彩,記者問不到重點卻也是事實,重看《雲裳風暴》,你就能體會大師隨手出招必能有中的重量斤兩了。

『貳』 如何評價波蘭導演瓦伊達的電影《丹東》

丹東和羅伯斯庇爾一個是激情的革命者;一個是穩健的政治家。當丹東走上斷頭台之時,兩個人都失敗了,而且沒人能說得清誰的失敗更具有悲劇性。人類存在的地方,極權獨裁幾乎是必需的,小至單位機構,大則國家政府,個人意志往往凌駕於所謂法律人權;當丹東在自己所創立的法庭上被審判,無疑狠狠扇了一記革命的耳光

『叄』 波蘭有哪些導演

扯得上關系,最著名的就這三位。
Roman Polanski
Krzysztof Kieslowski
Andrzej Wajda

『肆』 波蘭的名人

1、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於波蘭;1817年開始創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

肖邦創作的練習曲完全突破克萊門蒂、車爾尼、莫謝萊茲以來純技術性練習曲的創作手法,不刻意突出華麗的炫技性,讓音樂傳遞出更深刻的感情。

如《C小調練習曲》(作品10號之12「革命」)是肖邦1831年赴巴黎途中,在得知俄軍入侵華沙後悲憤之餘寫下的。從技巧上看,這是一首左手跑動練習曲,但從右手壯烈的八度音旋律和左手狂風暴雨般的傾瀉中卻都不難看出作曲家當時內心情緒的極度激動。

2、瑪麗·居里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1898年12月,居里夫婦和同事貝蒙特向科學院提出《論瀝青鈾礦中含有一種放射性很強的新物質》,說明又發現新元素88號,放射性比鈾強百萬倍,命名為鐳(Radium)。瑪麗·居里關於發現新元素釙的報告,用波蘭文在華沙《斯維阿特羅》畫報月刊上發表。

1900年3月,瑪麗在巴黎西南的賽福爾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任教,講授物理學。瑪麗的論文《論放射性鋇化物的原子量》。居里夫婦在巴黎國際物理學會上宣讀論文《論新放射性物質及其所發射線》。

1900年10月,兩位德國學者瓦爾柯夫和吉澤爾宣稱鐳對生物組織有奇特效應。後經居里夫婦證實鐳射線會燒灼皮膚。

3、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波蘭文:Nikolaj Kopernik,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享年70歲),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教會法博士、神父。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於波蘭(Kingdom of Poland)維斯瓦河畔的托倫市(city of Toruń)的一個富裕家庭。18歲時就讀於波蘭舊都的克拉科夫大學(Kraków University),學習醫學期間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

1496年,23歲的哥白尼來到文藝復興的策源地義大利,在博洛尼亞大學和帕多瓦大學(Bologna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Paa)攻讀法律、醫學和神學,博洛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徳·諾瓦拉(de Novara,1454 -1540)對哥白尼影響極大,在他那裡哥白尼學到了天文觀測技術以及希臘的天文學理論。

4、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1941年6月27日出生於波蘭華沙,波蘭電影導演、編劇,畢業於洛茲電影學院。1976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生命的烙印》。1979年,憑借劇情片《影迷》獲得第1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1988年,執導犯罪片《殺人短片》獲得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1991年,執導劇情片《兩生花》獲得第4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1993年,執導劇情片《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獲得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5、聖若望·保祿二世

聖若望·保祿二世(拉丁語: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英語:Saint John Paul II)1920年5月18日-2005年4月2日。是羅馬天主教第264任教宗,梵蒂岡城國國家元首。若望·保祿二世於1978年10月16日被選為教宗。

他生於波蘭,是第一個成為教宗的斯拉夫人,也是自1522年哈德良六世後第一位非義大利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自接任起共到其他國家進行教宗訪問102次,是歷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14年4月27日和若望二十三世封為聖人。

『伍』 波蘭電影的早期波蘭電影

1910年,波蘭建有近200家影院,同時,電影公司也開始出現,其中影響最大的、產量最穩定的是斯芬克斯公司。到1914年,影片產量已達14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減至5~7部。1910~1918年間生產的影片,主要是改編本國的文學作品,如《罪惡的歷史》(導演A.別德那爾契克)、《上帝的法庭》(導演S.克那凱扎瓦斯基)、《密爾·葉佐福維奇》(導演奧斯托亞-蘇爾尼茨基)以及一些情節劇和喜劇。 30年代,電影生產幾乎全部表現出商業性。不僅喜劇、情節劇、偵探劇如此,就連一些歷史題材片也為追求票房價值而違背歷史真實。甚至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也不忠實原著。在改編片中,只有《玫瑰》(1936,導演J.列切斯)沒有歪曲原著揭示的社會矛盾,保持了原著的鮮明的形像。列切斯的其他作品,如《年輕的森林》(1934)、《來自諾沃立諾克的姑娘》(1937)、《界線》 (1938)等片則顯示出一定的專業技巧和思想藝術水平。而《生活的判決》(1934,導演加爾丹)、《風險》(1938,導演E.常卡里斯基、K.邵洛夫斯基)、《礫石》(1938,導演加爾丹)等片則表現出現實主義與民主的傾向。
1939年9月,希特勒佔領波蘭後,電影生產完全停頓,只有A.鮑赫傑維奇領導的一個人數不多的地下電影小組拍攝一些報道戰況的紀錄片。

『陸』 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生平簡介

1933年8月18日,波蘭斯基出生在僑居巴黎的一個波蘭籍猶太人家庭里。

出生後不久的童年時代,他就遇到先在德國緊接在法國興起的反猶排猶浪潮

迫害。他的父親原來是一個有志藝術的畫家,反猶浪潮使父親徹底失去在法

國生活下去的希望,迫不得已帶全家人遷回波蘭克拉科夫的老家。第二次世

界大戰爆發後,克拉科夫被德軍佔領,波蘭斯基的母親、父親和叔叔先後被

德國人抓進集中營,父親和叔叔雖然倖免於難,母親卻慘死在納粹建造的毒

氣室里。

1960年3月,波蘭斯基從波蘭國家電影學校畢業不久,帶著一部新拍攝的

短故事片來到他的出生地--法國巴黎,在這里,他的作品初次引起歐洲電

影界的注意。回國後,他拍出使他獲多次電影節大獎並名噪世界影壇的影片

《水中刀》。這部影片有點像他在他的祖國波蘭碰到的婚姻悲喜劇:兩個男

人為了一個女人大動干戈,爾後,作為丈夫,波蘭斯基這個男人不得不善罷

甘休、撒手而去。

60年代中期,波蘭斯基接二連三地為英國、美國、法國和義大利拍攝了

七八部影片,其中,《厭惡》、《吸血鬼舞蹈》、《羅絲瑪麗的孩子》等影

片由於強烈的懸念、濃厚的神秘色彩、令人窒息的恐怖氣氛表現出波蘭斯基

引人注目的導演才華,並使他本人的國際聲譽不斷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他

的電影特別以血腥氣味和浪漫情致而在世界電影名作中獨占鰲頭。

1968年1月,波蘭斯基與好萊塢女影星莎倫·塔特(Sharon Tate )在英國

倫敦舉行了婚禮。1969年懷孕8個月的Sharon Tate被臭名昭著的邪教徒殘忍

殺害後,波蘭斯基回到了歐洲。1974年他帶著《唐人街》重新出現在美國,

似乎要在美國繼續他的電影事業。1978年由於被控強奸一個13歲的女孩,他

逃離了美國,從此再沒有去美國。

與艾曼紐愛莉 塞根納(Emmanuelle Seigner)育有兩個孩子。

作品年表-導演

1. Pianist, The (2002) 鋼琴家 【英國/法國/德國/波蘭/荷蘭】

鋼琴戰曲/戰地琴人/

2. Ninth Gate, The (1999) 第九道門 【美國/法國/西班牙】

第九封印/魔鬼手記/第九扇門/鬼上門/

3. Death and the Maiden (1994) 死亡.處女 【英國/美國/法國】

不道德的審判/

4. Bitter Moon (1992) 鑰匙孔的愛 【法國/英國】

偷月迷情/苦月亮/

5. Frantic (1988) 驚狂記 【美國/法國】

亡命夜巴黎/狂暴/狂亂/

6. Pirates (1986) 海盜奪金冠 【法國/突尼西亞】

奪金冠/

7. Tess (1979) 苔絲 【法國/英國】

黛絲姑娘/黛絲姑娘/

8. Locataire, Le (1976) 怪房客 【美國/法國】

9. Chinatown (1974) 唐人街 【美國】

10. What? (1973) 什麼? 【義大利/法國/西德】

11. Macbeth (1971) 【英國】

12. Rosemary's Baby (1968) 魔鬼怪嬰 【美國】

失嬰記/

13.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The (1967) 天師捉妖 【美國】

吸血鬼/

14. Cul-de-sac (1966) 荒島驚魂 【英國】

孤島驚魂/死胡同/

15. Repulsion (1965) 冷血驚魂 【英國】

16. Plus belles escroqueries monde, Les (1964) 【法國/義大利/日

本/荷蘭】

17. Nóz w wodzie (1962) 水中刀 【波蘭】

18. Ssaki (1962) 【波蘭】

19. Gruby i chudy (1961) 【法國】

20. Lampa (1959) 【波蘭】

21. Dwaj ludzie z szafa (1958) 兩個男人與衣櫃 【波蘭】

22. Rozbijemy zabawe (1957) 【波蘭】

23. Usmiech zebiczny (1957) 【波蘭】

24. Morderstwo (1957) 【波蘭】

25. Rower (1955) 【波蘭】

作品年表-編劇

1. Ninth Gate, The (1999) 第九道門 【美國/法國/西班牙】

第九封印/魔鬼手記/第九扇門/鬼上門/

2. Bitter Moon (1992) 鑰匙孔的愛 【法國/英國】

偷月迷情/苦月亮/

3. Frantic (1988) 驚狂記 【美國/法國】

亡命夜巴黎/狂暴/狂亂/

4. Pirates (1986) 海盜奪金冠 【法國/突尼西亞】

奪金冠/

5. Tess (1979) 苔絲 【法國/英國】

黛絲姑娘/黛絲姑娘/

6. Locataire, Le (1976) 怪房客 【美國/法國】

7. Chinatown (1974) 唐人街 【美國】

8. What? (1973) 什麼? 【義大利/法國/西德】

9. Macbeth (1971) 【英國】

10. Rosemary's Baby (1968) 魔鬼怪嬰 【美國】

失嬰記/

11.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The (1967) 天師捉妖 【美國】

吸血鬼/

12. Cul-de-sac (1966) 荒島驚魂 【英國】

孤島驚魂/死胡同/

13. Repulsion (1965) 冷血驚魂 【英國】

14. Plus belles escroqueries monde, Les (1964) 【法國/義大利/日

本/荷蘭】

15. Nóz w wodzie (1962) 水中刀 【波蘭】

16. Ssaki (1962) 【波蘭】

17. Lampa (1959) 【波蘭】

18. Dwaj ludzie z szafa (1958) 兩個男人與衣櫃 【波蘭】

19. Rozbijemy zabawe (1957) 【波蘭】

20. Usmiech zebiczny (1957) 【波蘭】

21. Morderstwo (1957) 【波蘭】

22. Rower (1955) 【波蘭】

作品年表-演出

1. Pura formalità, Una (1994) 幽國車站 【義大利/法國】

2. Grosse fatigue (1994) 累得要命 【法國】

3. Back in the U.S.S.R. (1992) 飛越北極星 【美國/日本】

4. Locataire, Le (1976) 怪房客 【美國/法國】

5. Chinatown (1974) 唐人街 【美國】

6. Blood for Dracula (1974) 魔鬼之血 【義大利/法國】

7. What? (1973) 什麼? 【義大利/法國/西德】

8.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The (1967) 天師捉妖 【美國】

吸血鬼/

9. Repulsion (1965) 冷血驚魂 【英國】

10. Gruby i chudy (1961) 【法國】

11. Dwaj ludzie z szafa (1958) 兩個男人與衣櫃 【波蘭】

12. Rower (1955) 【波蘭】

作品年表-製片

1. Pianist, The (2002) 鋼琴家 【英國/法國/德國/波蘭/荷蘭】

鋼琴戰曲/戰地琴人/

2. Bitter Moon (1992) 鑰匙孔的愛 【法國/英國】

偷月迷情/苦月亮/

『柒』 「我怕喪失對他人的興趣」。是波蘭導演()的名言。 A. 瓦伊達 B. 基耶斯洛夫斯基

B,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出生於波蘭華沙,波蘭電影導演、編劇,畢業於洛茲電影學院。1976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生命的烙印》。1979年,執導劇情片《影迷》,該片獲得第1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1988年,執導犯罪片《殺人短片》,該片獲得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1991年,執導劇情片《兩生花》,該片獲得第4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1993年,執導劇情片《藍白紅三部曲之藍》,該片獲得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94年,執導劇情片《藍白紅三部曲之白》獲得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同年,執導劇情片《藍白紅三部曲之紅》,該片獲得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臟衰竭在波蘭華沙去世,享年54歲。

(7)波蘭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基耶斯洛夫斯基一生所獲得的獎項:

1、1995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2、1995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

3、1994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4、1991第4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5、1988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獲獎)

6、1993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獲獎)

7、1994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獲獎)

8、1995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大衛·林恩導演獎(提名)

9、1995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

10、1995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獎(提名)

『捌』 求一部未知名波蘭影片的片名及導演

是不是 《水手奎萊爾》

『玖』 請推薦一些優秀的波蘭電影

1896年波蘭開始有電影放映。1908年以前,電影放映只是作為戲劇演出的附加節目,後來才逐漸移到專門場所去放映。當時波蘭沒有自己的製片基地,電影工作者都是和外國人搞合作拍片的。
早期波蘭電影 1910年,波蘭建有近200家影院,同時,電影公司也開始出現,其中影響最大的、產量最穩定的是斯芬克斯公司。到1914年,影片產量已達14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減至5~7部。1910~1918年間生產的影片,主要是改編本國的文學作品,如《罪惡的歷史》(導演A.別德那爾契克)、《上帝的法庭》(導演S.克那凱扎瓦斯基)、《密爾·葉佐福維奇》(導演奧斯托亞-蘇爾尼茨基)以及一些情節劇和喜劇。
1918年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後,地主資產階級政權僅僅資助拍攝宣傳政府政策的影片。一時間,電影的內容主要是宣傳軍國主義、民族主義和反共思想。由於通貨膨脹、失業,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電影觀眾人數銳減。影片產量也從1921年的17部跌至1925年的 5部。1926年後,影片產量有所提高,內容也開始涉及資產階級地主國家制度方面的問題。這一時期主要作品有《樂土》(1928,導演A.赫茨、Z.格尼亞道夫斯基)、《塔台烏施先生》(1928,導演R.奧爾登斯基)、《春的前夕》(1929,導演H.沙格)、《警察局長塔吉耶夫》(1929,導演J.加爾丹)等。
1933年,波蘭生產了第一部有聲片。1934年議會通過「關於影片及其傳播的規定」,加強了對電影的審查,加重了稅收。30年代,電影生產幾乎全部表現出商業性。不僅喜劇、情節劇、偵探劇如此,就連一些歷史題材片也為追求票房價值而違背歷史真實。甚至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也不忠實原著。在改編片中,只有《玫瑰》(1936,導演J.列切斯)沒有歪曲原著揭示的社會矛盾,保持了原著的鮮明的形像。列切斯的其他作品,如《年輕的森林》(1934)、《來自諾沃立諾克的姑娘》(1937)、《界線》 (1938)等片則顯示出一定的專業技巧和思想藝術水平。 而《生活的判決》( 1934,導演加爾丹)、《風險》(1938,導演E.常卡里斯基、K.邵洛夫斯基)、《礫石》(1938,導演加爾丹)等片則表現出現實主義與民主的傾向
。 1939年9月,希特勒佔領波蘭後,電影生產完全停頓,只有A.鮑赫傑維奇領導的一個人數不多的地下電影小組拍攝一些報道戰況的紀錄片。
波蘭民主共和國電影 1945年11月13日波蘭人民民主政權建立後,電影事業立即實行國有化。戰後第一個10年,波蘭電影作為一門藝術開始了一個新階段。人民的歷史經驗和愛國主義,英勇的戰斗經歷和苦難遭遇確立了電影的題材和樣式。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禁唱的歌曲》(1947,導演L.布齊柯夫斯基)、《華沙一條街》(1949,導演A.福特)、《最後階段》(1948,導演W.雅庫鮑夫斯卡婭)、《鋼鐵的心》(1948,導演S.馬爾諾維奇)、《不屈的城市》(1950,導演J.扎日茨基)。這些影片反映了波蘭人民英勇抵抗法西斯的光輝事跡。40年代末,電影工作者開始轉向現代題材的創作。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有《珍寶》(1949,導演布齊柯夫斯基)、《最初的日子》(1952,導演J.雷布柯夫斯基)、《村社》(1952,導演J.卡瓦列洛維奇、K.蘇米爾斯基)、《廣場奇遇》(1954,導演布齊柯夫斯基)、《華沙首次演出》(1951,導演J.雷布柯夫斯基)、《肖邦的青年時代》(1952,導演A.福特)等。
從50年代中期起,波蘭電影創作開始了一個新階段。影片產量不僅逐年有所增加(1953年 3部、1957年16部、1960年23部、1977~1978年達30部),在生產體制上也發生了變化,成立了獨立的創作集體,而且在創作上也出現了新的傾向,如在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題材時著重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表現人民在抵抗運動中蒙受的災難和損失、個人在歷史中的地位與價值;賦予英雄主義以新的解釋,表現個人在歷史事件中是自覺參加或被動捲入等。這類作品有《世界大戰的真正結束》(1957,導演卡瓦列洛維奇)、《第三交響樂(英雄)》(1958,導演A.蒙克)、《一代人》(1955,導演A.瓦依達)、《下水道》(1957,導演瓦依達)等等。表現兩種意識形態沖突的影片有《渣滓與鑽石》(1958,導演瓦依達);反對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影片有《鐵軌上的人》(1956,導演蒙克)、《天使修道院的嬤嬤約安娜》(1961,導演卡瓦列洛維奇)。還有對當代社會陰暗面進行抨擊,反映垮掉的一代青年的影片,如《夜車》(1959,導演卡瓦列洛維奇)、《水中刀》(1962,導演瓦依達)、《愛娃要睡覺》(1958,導演T.赫米列夫斯基)、《套圈》(1958,導演W.J.哈斯)、《一周第八天》(1958,導演A.福特)等等。這些作品不僅在劇作原則、造型與風格處理上略具特點,而且它們也反映了創作者不同的藝術觀念和創作思想。這些創作者和作品被稱為「波蘭電影學派」。
60年代後,電影創作的特點是探索新的生活素材和能夠體現這一素材的形式。主要作品有《要是有人知道》(1966,導演K.庫茨)、《瘦弱的人及其他》(1967,導演H.克留芭)、《馬切烏什傳記》(1968,導演V.列申斯基)。此時期部分電影創作者著重改編本國經典文學作品,如《法老》(1966,導演卡瓦列洛維奇)、《在薩拉高斯找到的手稿》(1965,導演哈斯)、《玩偶》(1968,導演哈斯)、《沃羅德耶夫斯基先生》(1969,導演J.霍夫曼)、《樺樹林》(1970,導演瓦依達)、《婚禮》(1973,導演瓦依達)、《樂土》(1975,導演瓦依達)、《在沙漠和密林之中》(1973,導演V.什列什茨基)、《洪水》(1974,導演霍夫曼)等等。
70年代,波蘭電影工作者著重創作現代題材作品。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人與社會的新的聯繫上。一些影片的主題是人對社會應負的責任,工作與道德的關系。主要作品有導演庫茨的《黑土地帶的鹽》(1970)、《王冠上的珍珠》(1972)等。
80年代以來,波蘭電影工作者更加深入生活,力圖反映與當前政治形勢有關的問題,同時也更加註意表現人的內心世界,不同的創作者表現出不同的觀點和傾向性。主要作品有瓦依達的《大理石人》(1976)和《鐵人》(1981)等。
紀錄電影在整個波蘭電影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密切反映現實,表現形式多樣化,作品風格獨特,也形成具有特色的波蘭紀錄電影學派。其主要創作人員有K.扎努西、E.鮑薩克、T.馬卡爾琴斯基、L.彼爾斯基等。
波蘭電影事業 波蘭有兩個故事片製片廠:羅茲故事片廠和弗羅茨拉夫故事片廠。華沙紀錄電影製片廠自1963年起也拍攝故事片。此外,還有喬魯夫卡製片廠(建於華沙,生產紀錄片、教學及軍事愛國主義題材影片)、科教片廠(建於羅茲)、信號旗製片廠(建於羅茲,專事生產短片)、小型電影製片廠(建於華沙)及兩個美術電影製片廠(建於別爾斯科-白雅拉和克拉科夫)。自1974年起每年在克拉科夫舉行全波影視故事片電影節,自1964年起在克拉科夫舉辦短片電影節。
羅茲高等電影電視學校成立於1948年,1958年它與高等戲劇學校合並,改名為席勒戲劇電影電視高等學校。該校設有電影導演、 表演、 攝影、電視、製片 5個系。一些高等學校也為電影培養專門人才。1949年波蘭科學院藝術研究所設立電影史與電影理論研究部。文化藝術部與其他一些科研機構和大學,也設有電影理論研究部門。
波蘭擁有約400個電影俱樂部。出版《電影》、《銀幕》、《世界電影》、《電影技術》等刊物

閱讀全文

與波蘭電影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國電影女神降臨 瀏覽:110
以為你這是在拍電影嗎音樂 瀏覽:471
赫本經典愛情電影截圖 瀏覽:152
joker電影2019觀後感英語 瀏覽:601
浴血追殺情未了電影大全 瀏覽:110
印度侵華電影大全 瀏覽:973
電影綉春刀1背景音樂 瀏覽:929
有關於魔法的英文電影 瀏覽:323
yy可以看電影的網站 瀏覽:312
泰坦尼克號電影手繪圖片大全 瀏覽:399
好看的反特電影大全 瀏覽:459
介紹好萊塢電影的英文ppt 瀏覽:896
中國拍泰國的電影動作片 瀏覽:990
熊出沒奇幻空間大電影完整版下載 瀏覽:86
女朋友泰國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618
有關德國二戰殺人的電影大全集 瀏覽:30
西門町電影街英文 瀏覽:867
一部偷寶電影 瀏覽:160
英文說電影種類 瀏覽:616
南海萬達廣場電影院 瀏覽: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