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和戲劇的關系
電影本身就是戲劇的一部分。
戲劇是由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表演出來的藝術。戲劇有四個元素,包括了「演員」、「故事」、「舞台」和「觀眾」。「演員」是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
最早的電影演員就是舞台上的戲劇演員,在電影拍攝技巧大發展之前,就是採用舞台戲劇手法拍攝的。甚至從1910年代至今,不少電影院就是劇院改造,甚至兼用的。所以至今「影院版」的英文就是「theatrical」。
1930年代開始,有聲片全面鋪開,電影膠片也開始有彩色出現了,剪輯和保存技術也逐步提高,特效也開始出現,於是電影的表現手法開始創新,逐步突破了原來的舞台手法的限制,從那時候起,電影才開始漸漸看似從戲劇領域里「獨立」出來。但是實際上創作和表演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1)第一個把電影引向戲劇的電影導演是擴展閱讀
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戲曲、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由於文化背景的差別,不同文化所產生戲劇形式往往擁有獨特的傳統和程式,比如西方戲劇、中國戲曲、印度梵劇、日本能樂、歌舞伎等。
現代的戲劇觀念強調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統一表現以實現綜合的藝術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員、舞台、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妝,以及劇本、導演等的一切總稱,也包括台上演出與台下互動的關系(一般稱為「觀演關系」)。
在中國台灣地區,戲劇是一個范圍較廣的詞語,如舞台劇、電視劇、電影等以劇本為核心進行表演的演劇形式都統稱為戲劇。
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或稱之為劇本。
⑵ 戲劇導演可以當電影導演嗎
可以的,相對來說戲劇導演更重要表演效果,有時候戲劇的要求要比電影的要求要高,很多人可以成為影視導演卻當不了戲劇導演。
⑶ 請問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的是哪位電影導演
梅里愛(1861~1938)
法國電影導演。世界第一位電影藝術家。1861 年12月8日生於巴黎,1938年1月21日卒於同地 。他原為舞台魔術師,後在蒙特勒伊建立了一個照相車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攝影棚。在這里他使用專門的演員、布景、道具、化裝等手段拍攝電影,開辟了與L.盧米埃爾自然寫實完全不同的電影創作道路。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1899 年的《德雷福斯案件》。他最擅長利用停機再拍和更換布景的方法拍攝神話片,如《灰姑娘》、《藍鬍子》、《魔燈》、《一千零一夜》等。20世紀初,他首先創作出科學幻想片,如《月球旅行記》、《海底兩萬里》、《北極征服記》等 。特別是《月球旅行記》一片影響巨大,不僅確立了科幻片這一樣式,而且確定了電影排演在電影製作中的地位。梅里愛的影片是電影成為藝術的第一步。
梅里愛原本是一位優秀的魔術師。1896年,他從英國搞到了一台攝影機,又從柯達公司購買了將近3萬法郎的膠片,開始正式製作電影。在這一年,他製作了大約80部影片,但幾乎全都是對當時已有作品的模仿。不過有一次,當他正在放映從巴黎歌劇院廣場拍攝來的影片時,發現畫面上的一輛馬車在行進中突然變成了靈車。經過查找原因,他發現在拍攝這段場景時,因為機械故障,膠片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停頓。而就在這短短的停頓期間,馬車從鏡頭前駛開了,跟在後面的靈車取而代之。「停機拍攝」的畫面特技,就因為這么一樁小小的意外,就此誕生了。
10月,梅里愛利用這一特技拍攝了《貴婦失蹤》。次年,他又發明了多次曝光、模型攝影等許多電影特技。隨著蒙特洛伊攝影場的興建,喬治·梅里愛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人工布景的運用
攝影場,幾乎是梅里愛經營的羅培·烏坦劇院的翻版,梅里愛把布景、道具、戲服、劇本、景與幕的劃分等戲劇要素原封不動地搬到了他的影片中。從此,電影開始從古老的戲劇藝術那裡汲取無窮的活力,而且這一過程再未停止。梅里愛繪制的布景極為出色,房屋、山川和河流,用水彩調和出均勻的光影效果,真偽難辨。為了配合劇情的需要,他還在攝影場里安置了大量的吊橋和活動門窗,並使用鐵索懸掛演員,模擬仙人在空中飛行的場面。這一時期的梅里愛拍攝了大量的神話片和幻想片,包括《灰姑娘》、《音樂狂》和《格列佛游記》。不久之後,劃時代的《月球旅行記》就在這里誕生了。
《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儒勒·凡爾納和 H· G·威爾斯最著名的兩部科幻小說,講述一群科學家乘坐巨大的炮彈飛往月球,在那裡遇到了種種奇怪的生物,一番歷險之後重回地球的故事。梅里愛在影片中發揮了他天才般的想像力:一個石膏製成的圓形人臉被用來表示月球,而北斗星則是6個手持星形道具的美麗女子。旅行者在月球上遇到了巨大的蘑菇,這里的人身上長著條紋,頗具攻擊性,但是當頭一棒便會化作一團白煙……影片的製作費用高達3萬法郎,但是僅在法國它就收回了全部成本。
在英文版本影片的開頭,梅里愛在銀幕上打出了這樣的字句:「喬治·梅里愛是用人工布景攝制電影的創始人,這一創造曾給予將要死亡的電影事業以新的生命。」沒有任何一個人指責他言過其實。事實上正是由於他的創造,成千上萬的人才被重新吸引到銀幕前。人們在電影「重現真實」的本性之外,發現了它造夢的另一面。雜耍是短命的,而夢想與圓夢的工具卻將永恆。從此電影具有了自己獨特的生命,而且永遠不死。
無法逾越的天塹
但是梅里愛的事業卻從此走上了下坡路。他把舞台搬上銀幕,這一方法曾經使他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為他設置了無法逾越的天塹。由於梅里愛過於拘泥於戲劇的表現手法,堅決拒絕使用外景,拒絕攝影機在拍攝過程中變換角度(表現物體運動的移動攝影特技除外),這種保守限制了梅里愛在藝術上更進一步。到了1910年,美國已經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等一批動作片,蒙太奇已經漸漸成為電影的語法,而此時的梅里愛卻還在拍攝《太空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重復性的作品。於是,他和他的電影一起,被這個世界遺忘了。
為了擺脫經濟上的困境,梅里愛終於決定打破自己的教條。他的弟弟帶著美國分公司的技術人員,斥巨資前往太平洋拍攝了整整一年的影片。但是當他們返回公司時,卻發現大多數的成片因為蠟封不嚴,已經霉變得無法使用。這次失敗給了梅里愛最後一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蒙特洛伊的攝影廠被關閉。梅里愛的影片拷貝被論斤出賣,那些曾經包含了無數天才、智慧與幻想的膠片被當做廢塑料熔化,製成牙刷和梳子。而梅里愛本人則在晚年淪為車站的露天玩具商。直到1928年,一些記者發現了這位電影藝術的創始者和恩人,並且引起了一場小小的轟動。人們贈給他勛章,把他送進養老院。1938年,他就在那裡與世長辭,享年77歲。
⑷ 第一個將雜耍蒙太奇運用到電影中的是前蘇聯著名導演()
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出生於利福尼亞省里加,蘇聯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家、教育家、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藝術家,藝術學博士、教授。
1898年1月22日生於里加,1948年2月11日卒於莫斯科。一部《戰艦波將金號》引領多少人走上電影之路。他1934年拍攝的紀錄電影《墨西哥萬歲!》就一直遲遲無法完成,直到他去世後40多年才由他的助手完成。
⑸ 關於電影導演的..
謝爾蓋'愛森斯坦
代表作:《游戲的規則》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Eisenstein(前蘇聯,1898-1948)
一個宣傳者,號召者,同時也是一位猛烈的改革者。他擁有的力量遠遠超過同時代的導演。他的電影也許不能算是絕對的藝術,然而他的理念卻被運用至今。他的影片是那麼的強烈有力,真如一頭神牛,即便只是那些形式上的形勢,也同樣讓你無法忘懷。藝術的原本功能之一就是宣傳,雖然現代藝術哲學已經不是這么定義,然而在一門藝術開始的時候,這也許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至少在那時,他曾經影響了一代人,並且那些最基本的技巧,也沿用到了現在。相信今天的你看到那些著名的片段時,同樣會深受震撼!
英格瑪·伯格曼
英格瑪·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壇以來,以簡約的影像風格、沉鬱的理性精神和對生與死、靈與肉、精神與存在等一系列問題的探索,成為世界影壇上為數不多的將電影納入嚴肅哲學話題的人物之一。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電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電影的寫實風格殊途同歸,並且極大影響了法國新浪潮電影。
伯格曼,這位可以自由地和作家一樣直接拍攝電影,並一直保持瑞典首席舞台劇導演地位的大導演,拍出了《野草莓》、《處女泉》、《吶喊與低語》等眾多經典,1981年拍完《芬妮和亞歷山大》後告別影壇,投入了自己醉心的戲劇舞台。這位已經85歲的老人以他以他驚人而勃發的精神成為電影藝術最神秘而終極的「第七封印」。
http://ke..com/view/256260.htm
費里尼
1920年1月20日,費里尼出生於義大利的Rimini,1993年10月31日,由於心臟病、中風死於羅馬。由於年輕時的經歷,他集導演、演員、作家於一身。
作為五次獲得奧斯卡金獎的電影藝術家,費里尼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塔爾科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是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最高峰。費里尼更是以他強烈的個人標記——「費里尼風格」,引導了戰後義大利的精神進程。
黑澤明AkiraKurosawa(日本,1910-1998)
猛士,武士。黑澤明的攝影機傳出的感情也是猛烈的,猛烈得足以讓人不相信這個人性的世界。通過他的鏡頭,戲劇被電影化,然而最後影像本身卻產生獨立的戲劇性。如此強烈的人性表現,揭示的卻是人性的不可測。這是多麼偉大的技巧!也許在他的眼中,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就在於不可信道義的悖反。所以每每在那雄渾的調度和畫面之中,才會透出極度的悲愴和無奈。
●代表作:《羅生門》、《七武士》、《亂》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生於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一位電機工程師,母親過去曾是一位鋼琴演奏家;這位科幻特效賣座電影大師稍後在其作品中巧妙地結合兩極化的科技知識與藝術野心,正是各來自其父關於科技方面的教導,及其母對其美學觀的耳濡目染。他終生對說故事的喜好,則是受到他父親從小對他講述二次大戰期間他在緬甸與日軍纏斗時神勇卻難免不盡真實的經歷之影響。這也讓斯皮爾伯格對40年代留下純真年代的浪漫印象,並常在他的電影中出現—將不如意的現實人生對比於那樣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年代。由於父親職務關系,斯皮爾伯格童年時不停搬家、換學校(他們最後從紐澤西搬到亞利桑那的鳳凰城),造成他在人際關繫上相當的不安定感;加上父母因性格不合而經年的爭吵,及他不如人的體力,使斯皮爾伯格的童年生活總在高度的失序和挫折感中度過。也因而從母親那兒學到了一種必然的處世觀-總是期待著什麼好事來臨的樂觀看法,而這也反映在他的電影中成為他電影的基調。
作品:《火光》《大白鯊》、《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失落的世界》《拯救大兵瑞恩》《ET外星人》《石頭族樂園》《決斗》
阿爾弗萊德 希區柯克AlfredHitchcock(英國/美國,1899-1980)
對於這個內心陰暗然而又和藹可親的傢伙,我已不想再說太多。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他和極端藝術家形成一種反差,然而卻達到了某種共同的效果。在他的表達中,那些本來平凡的物質會變得不極其平凡,甚至致命。我這里要提的,並不是被重復無數次的「懸念」,而是「浪漫」,有誰想得到這么一個胖子居然是這個世界上最細膩浪漫的人?看希區柯克的電影,你若是察覺不到那種細膩的浪漫和幽默,那至少說明你還沒有入門。這種浪漫不僅僅指人物間的內心微妙的聯系,更是那些細致的鏡頭,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他們的本身就形成了一種浪漫。甚至浪漫得可以致死!希區柯克是唯一的一個可以把接吻鏡頭處理的像謀殺那樣緊張憂郁和不安,同時又能把謀殺處理的像接吻那般柔和寧靜的電影大師。他怎能做到這一點?是不是因為性和死亡總是微妙的聯系在一起?不要去多想,你一想,他就在天堂偷偷的笑了。
●代表作:《眩暈》、《美人計》
斯坦利庫布里克1928年7月26日生於美國紐約市的布朗克斯區,祖上是來自奧匈帝國的猶太移民,父親是醫生。1941庫布里克13歲,父親送給他一架照相機,他從此對攝影產生興趣。
1946進入《展望》雜志社擔任新聞攝影記者,使他有機會走遍美國,庫布里克工作十分出色。1950以3800美元的個人積蓄,自編自導並擔任攝影拍攝了一部短紀錄片【拳賽之日】,記錄了拳擊手沃爾特卡蒂埃參加比賽的經過,完成後以4000美元賣給了雷電華電影公司。同年辭去《展望》雜志社的工作,在哥倫比亞大學旁聽,潛心研究文學著作,並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細心觀摩經典影片,努力提高電影藝術素養。
庫布里克的事業巔峰,則是1968年自編自導的科幻片經典【2001年太空之旅】,以目眩神迷的視覺效果和音樂的原創性,締造一場電影革命。1971年的【發條橘子】描述暴戾幫派份子,令人印象深刻,卻被英國視為贊揚暴力而遭禁。
經典劇作還包括,描述奴隸造反的【萬夫莫敵】、驚世駭俗的小說改編的【一樹梨花壓海棠】,以及敘述冷戰可能導致核子戰爭爆發的【奇愛博士】,1987年的戰爭片【全金屬外殼】。庫布里克的電影主題多為犯罪和暴力,而且有反當權派的傾向,每每受到爭議,影評亦呈現兩極化;他一生共入圍十四項奧斯卡獎,贏得八項,但是卻從未抱走最佳導演獎,令影壇人士為這位戰後最傑出的導演感到惋惜。
他蟄伏多年才於1996年開拍情色驚悚片【大開眼界】,無奈1月才殺青,正著手電筒影後制工作時,突然壯志未酬撒手西歸,1999年3月7日庫布里克在英國去世,享年71歲。讓影迷們極為錯愕與惋惜。影迷憑吊大師身影,只能從其告別遺作【大開眼界】中去回味了...
卓別林
在電影史上靠拍悲劇成為大師的人數不勝數,但靠喜劇片成為大師的人卻是少之又少,這足以證明喜劇是一門多麼難的藝術,喜劇要讓人發笑的同時還要給人強烈的震撼,這比悲劇要難上一百倍。但卓別林做到了,百年來只此一人。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盡的歡笑。這歡笑背後隱藏著人生的孤獨與凄涼。這套DVD收錄了卓別林10部長片,加上兩張短片集錦,代表了卓別林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最令人高興的是,其中最重要的電影如《城市之光》《淘金記》《摩登時代》等都是數碼修復版,畫質比原來清晰了不少,作為收藏是上佳的選擇。
頭戴一頂大禮帽,腳登一雙尖頭鞋,鼻子下留著一撮烏黑的小鬍子,緊綳的上衣與肥大的褲子別扭地穿在身上,手裡舞著一隻手杖,鴨子般地出現銀幕上——這就是卓別林為我們創造的紳士流浪漢形象。查理·卓別林是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創造的夏爾洛形象一起被人們永遠銘記。無論是流浪漢夏爾洛的善良、風趣、不幸,還是大獨裁者的剛愎自用、自高自大,這些都成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造型。
http://ke..com/view/10988.htm
戴維·利恩
戴維·利恩1908年出生於英格蘭,1928年開始從影,早期以拍文學戲劇電影著稱。1942年,他導演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浪漫之作《相見恨晚》。1946-1948年,他將狄更斯的《孤星血淚》和《霧都孤兒》搬上銀幕,製作的影片有濃郁的英國民族特色。從50年代中期開始,里恩的風格為之一變,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 ,專拍「跨洋電影」(即兼顧大西洋兩岸英美觀眾雙方口味的電影),《桂河大橋》即是五十年代英國最著名的「跨洋電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國資本為後盾,將影片拍得壯觀宏偉。由此,他獲得了第一個最佳導演獎。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歷史巨片《阿拉伯的勞倫斯》,並獲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執導「日瓦戈醫生」 1984年執導「印度之行」 從影四十多年,大衛·里恩只拍攝了16部影片,但獲得奧斯卡提名 竟達56次之多,共獲得27項金獎,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導演獎提名, 兩次獲獎,被稱為英國電影屆的泰斗。
作品年表: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兒 Ryan's Daughter (1970)
萬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醫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艷陽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飛沖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與祖國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編劇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讓-呂克 戈達爾
法國裔瑞士籍導演,法國新浪潮運動的代表人物,打破傳統的電影規則,如敘事、連續性等。早年在瑞士與巴黎受教育,並在北美與南美游歷三年。
1950年,他進入法國《電影手冊》編輯部,開始從事專職影評。隨後的十年間里,他整天泡在電影資料館,研究和觀看了大量各種類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電影素養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嘗試導演了五部短片。在特呂弗幫助下拍攝第一部劇情片《斷了氣》,贏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達爾創作的高峰期,1967年後所有作品均為政治片,離間了大批熱愛他的觀眾。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後,戈達爾與當時法國學生運動領導人讓—比埃·高蘭組織了「維爾托夫小組」,信奉蘇聯早期「電影眼睛派」創始人吉加·維爾托夫的理論,「為了攝製革命電影,首先應該對電影進行革命」。該小組拍了一系列「政治影片」,如《真理》、《東風》、《義大利的斗爭》、《直至勝利》、《一切順利》等。70年代因車禍中斷拍片,移居瑞士。1980年重返法國拍片,主要有《芳名卡門》、《新浪潮》等。
⑹ 11春《影視文學》第一次作業 求答案!幫幫忙做一下啦!
1 D弗拉哈迪的作品
2 C任景豐
3 A梅里愛
4 B法國
5 D 京劇
6 D《虛榮城市》
7 C 梅里愛
8 B 1932年
9 B 難夫難妻
10 A 英國倫敦
因為我在找影視文學自考的歷年試卷答案 看到你的問題 就順便答了一下 除了第七題 是我沒做過的 但是 我也還是比較肯定的
⑺ 中國第一個電影劇本是由誰創作
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在這紀念的日子裡,我們自然聯想起中國電影事業奠基人之一的洪深,因為他曾在中國電影史上撰寫了第一部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申屠氏》。
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短戲曲片是《定軍山》(1905),它是根據《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片斷改編而成,這說明我國第一次嘗試拍攝電影,就與傳統的民族戲劇形式相結合。
中國人嘗試拍攝的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難夫難妻》(1913),這是由中國電影的拓荒者鄭正秋與張石川導演的。
為了拍這部電影,鄭正秋先寫了個電影劇本,它以諷刺劇的形式,揭露批判了封建婚姻的買賣性、盲目性與不合理性,有一定的故事情節,但它還不具備電影文學的內容,還不完整。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當推洪深的《申屠氏》。
《申屠氏》連載於1925年的上海《東方雜志》第22卷1至3期上。這個分場劇本取材於宋代的《情史》上記載的一個真實故事。劇情類似於京劇的《打漁殺家》。洪深創作這個劇本時,採用「自由改編」中的「合並轉意式」改編法,將《情史》中的「申屠氏案件」與《水滸》故事合並融匯,使作品在更寬廣的社會背景中展示其更深刻的主題。劇本描述一個漁霸方六一勾結官府,欺壓、陷害漁民申屠氏一家,後來申屠女在梁山好漢幫助下,奮起反抗復仇的英勇斗爭故事。
洪深寫的這個電影劇本,其實就是當今電影導演寫的分鏡頭劇本,其中已用了「加圈、去圈、景、漸現、放大」等,打破了戲劇式場次結構的形式,轉向以「景」為最小單位,並且根據劇情需要,靈活地變換場景,讓人物在盡可能多的空間中活動,賦予劇本以一種真正的電影構成形式。同時,洪深在劇本中進行文學形象描述時,自覺運用了閃回、特寫、多場景烘托和對比蒙太奇等電影手法,來揭示人物心理,推進沖突發展,造成特有的電影節奏和情緒氛圍,使文學形象的塑造服從於電影鏡頭運動的特點,適應於電影蒙太奇的結構方法,使劇本具備了真正的電影化敘述方式。
洪深的這部電影劇本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攝製成電影,但在中國百年電影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它從史記、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說明在中國電影史上早就有從文學改編的電影劇本了,也同時出現了中國影劇家自己寫的分鏡頭劇本,而且這個劇本還有我們自己的民族形式,這些很值得我們後人研究探討一番。
洪深作為一個愛國的影劇作家,他早年從美國電影科班畢業後,回國就投身於話劇、電影事業。當時鄭正秋、張石川曾邀請他去當電影導演。在此前洪深致力於撰寫電影劇本,並且在中國影片有限公司時,曾起草過一個《徵求影戲劇本啟事》,他強調影戲劇本在電影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以及對觀眾能起教育作用等等。但這些鮮明正確的觀點,在當時社會上某些人還不理解,甚至竭力反對,有的人寫信罵他是在發神經病。可見洪深在中國百年電影史上早就注重電影劇本的社會效益了。(凌振元 )
⑻ 第一個把戲劇藝術引入電影的人是誰
喬治梅里埃
他還是電影美術的創始人 電影布景是他發明的
⑼ 我國著名劇作家誰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明確地提出把編劇和導演區分開來的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劇作家。
(1)日常生活的戲劇性:善寫普通知識分子與小市民平凡的人生。《小市民》、《都會的一角》、《中秋》、《重逢》、《贖罪》、《娼婦》、《上海屋檐下》市民家庭司空見慣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糾紛中痛苦的發現。取材的平凡性、構思的樸素性和內在的深刻性結合。
(2)簡約含蓄的情節結構:《上海屋檐下》在同一舞台空間里,同時展開五家人家的悲喜劇,主線突出,結構單純,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復雜性與豐富性。准確傳神的勾勒,極端簡潔與鮮明。「黃梅天氣」的多層象徵意義。微溫而含蓄的態度,不動聲色的控訴,含著眼淚的鞭撻。
(3)人道主義觀點:與民主主義立場結合,關注大時代中個人的命運,濃郁的人情味,含淚的笑類似契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