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香港電影導演協會和金像獎

香港電影導演協會和金像獎

發布時間:2021-07-07 08:20:05

Ⅰ 香港電影金像獎獎項設置發展

香港電影金像獎(Hong Kong Film Awards)是香港和兩岸三地的大中華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與台灣電影金馬獎和大陸電影金雞百花獎並稱為華語電影最高成就的三大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創立於1982年,當年正值香港電影新浪潮蓬勃發展之時,金像獎的設立大大鼓舞了電影人的創作,讓香港電影佳片涌現。從創辦之初,金像獎已經立足於香港本土,並打破叢叢壁壘完全接納來自台灣、大陸以及全球華語電影作品,因此是兩岸三地同類電影獎項中,最早容納各地華語片種的電影獎項,因此奠定在華語電影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超然地位。
簡介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開始舉行,並於1993年12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

電影的擴大和延續。此獎項每年評選一次,旨在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權威性的電影頒獎禮活動。香港金像獎也是香港電影人心中的「奧斯卡」,是香港最具權威性的電影活動。
金像獎董事局由十個本港專業電影協會派員組成,包括電影雙周刊,香港影業協會、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戲院商會、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及香港電影剪輯協會。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是唯一非牟利團體,只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
編輯本段
歷史與由來

1979年,一份日後成為香港電影界權威雜志的《電影雙周刊》誕生,從事電影界報道、評論的創 作。當時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甚至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電影雙周刊》以其對電影事業的關注和責任感,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並從1982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禮,此後每年一度,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質素,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這就是目前在華語影壇具有香港電影金像獎紅地毯(20張)極高影響力和權威地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1983年,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台轉播,影響力不斷擴大,並於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作為一個非牟利團體,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從1989年的第8屆開始,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香港電影金像獎也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規模越來越大。雖然近年來,隨著電影業頹勢漸成,金像獎的凝聚力和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個亞洲電影界關注的盛事,它曾經有過的盛極風光更是印證著香港電影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輝煌。
編輯本段
金像獎獎座

從「雙頭怪」獎座說起
早期的金像獎並沒有固定的獎座設計。
第一屆頒獎禮的獎座是一個簡單的金屬人型;
第二屆頒獎禮的獎座是一個高舉星球的男性;
第三屆頒獎禮的獎座則是一個藍色水晶方塊;
從第四屆開始,獎座改為一個揮著手向前飛奔的肌肉男性,為了表現人物的動態,人物有一前一後兩個腦袋,以流雲般的線條聯接。因此被港人戲稱為「雙頭怪」。 「雙頭怪」獎座一度作為金像獎的固定形象,連續頒發多節,但隨著金像獎的規模越來越大,層次越來越高,影人對雖有藝術感但略嫌怪異的獎座不甚滿意,決定來一個脫胎換骨。
1990年,金像獎籌委會邀請香港藝術家聯盟參與設計,花費了大量心血,先後十易其稿,最後決定為手持星球,身圍膠片,姿態積極充滿嚮往感的女神造型。這個新獎座的造型並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臨摹自香港小姐鄭文雅。新獎座於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正式啟用,「雙頭怪」自此退出金像獎的舞台。[1]
編輯本段
獎項設置

最初只設立了五項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男演員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以後又陸續增設了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新演員獎、最創新意獎評判團、有特別表現影片評判團大獎等。
1990年,又設立了「終身成就獎」,以上獎項全部授予香港攝制的影片。另外,為了擴大金像獎的影響和規模,評判團還設立了「十大華語片獎」和「十大外語片獎」。所有的獎項中,份量最重的當然是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但是在公眾心目中,最受關注的還是具有濃厚明星色彩的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女主角獎,也就是在報道中經常作為頭條的「影帝」和「影後」大獎。
現時香港電影金像獎共21個獎項類別:
華語電影的盛典

?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 最佳編劇? ?最佳新演員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攝影 ?最佳剪接 ?最佳美術指導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最佳動作設計 ?最佳音響效果 ?最佳視覺效果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新晉導演 ?最佳亞洲電影 ?專業精神獎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終身成就獎 ? ? ?
? ? ? ?
編輯本段
參選資格

影片參選資格
香港電影金像獎從1982年開始,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從未間斷。凡在香港作首輪公開放映的香港電影 (見注釋一),均可自動參選,但必須符合以下所有條件:
(一) 於本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期間上映;
(二) 必須是公開售票,以及在一星期內放映不少於五場; (三) 影片長度必須是六十分鍾或以上;
(四) 以三十五毫米菲林放映或數碼放映;
注釋一:影片必須符合下列其中兩項條件,方合資格為香港電影:
1、導演須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民;
2、出品公司須有一間為香港合法注冊公司;
3、影片最少有六個工作項目的工作人員為香港居民,以十六個獎項計算: 監制、編劇、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員、攝影、 動作設計、美術指導、服裝造型、剪接、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 影歌曲、音響效果及視覺效果。
每個工作項目只計算一位香港工作人員; 若「原創電影歌曲」的作曲、填詞及主唱多於一位為香港工作人員,亦只會計算其中一位。
各個獎項參選的資格
1、「最佳電影」之參選版本可以是公映版本或導演版本(經導演認可並於參選年度內曾公開放映的版本)。 2、最佳新演員候選者,須於參選年度前未曾以主角或配角身份參與任何電影演出;其參選的電影可多於一部,須屬是屆參選年度的香港電影;最佳新演員候選者可在一部電影中同時角逐「最佳男/女主角」或「最佳男/女配角」獎項。如有任何爭議,將交由金像獎評選事務組決定。
3、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候選者,須專為該部影片全新創作及撰寫的音樂,並記名於該影片的片頭/片尾字幕中。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權要求候選者提交樂譜或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簽發的會員作品通告表,以作證明。如候選人未能提供資料證明,金像獎保留取消其提名資格的權利。
4、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候選者,須專為該部影片而全新創作及撰寫,並記名於該影片的片頭/片尾字幕中(主題曲或插曲)。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權要求候選者提交樂譜或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簽發的會員作品通告表,以作證明。如候選人未能提供資料證明,金像獎保留取消其提名資格的權利。
5、「最佳音響效果」的定義乃就影片中一切發聲的環節及步驟,范圍包括配音、現場收音、音效、配樂、光學部份以及最後混音的結果作一整體評價。
6、「最佳視覺效果」是就影片中的視覺特技效果作一整體評價,包括於製作時採用的電腦加工合成程序,及現場拍攝(i)爆破(ii)模型及機械特技。參選者必須是直接負責該部電影的視覺特技效果,且作出最多貢獻,並由出品人、監制或導演提名,人數不可超過四位。
編輯本段
評選程序

1996年(第十五屆),金像獎制定了新的評獎規則:
提名獎(第一輪投票)中的最佳影片獎由所有電影從業人員投票選出,其他專業獎項由各電影專業團體分別選出,身兼數職的電影製作人員可利用多重身份投票,但最佳影片獎只能投一次票;第二輪投票確定最終獲獎的名單。
具體的評選程序共分兩輪,下述的規則適用於「最佳亞洲電影」及「最佳新晉導演」以外的獎項:
第一輪評選:
(一) 由「香港電影金像獎選民」及「第一輪一百人評審團」投票選出所有獎項的提名名單,票份各占第一輪總積分的百份之五十(50%)。在各獎項中得票最高 的首五名可獲進入第二輪評選。
(二) 「香港電影金像獎選民」是指符合金像獎選民資格及已向本會正式登記者。
(三) 「第一輪一百人評審團」是由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事務組推薦及邀請的電影業內人士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組成 (見注釋二)。
(四) 每個獎項提名以不超過五個為原則,若有兩名候選者分數相同而名列第五位,則可增加至六個提名名額;若有超過兩名候選者分數相同而名列第五位,則提 名名額只有四個。
(五) 若有演員在同一部電影中,同時獲提名主角及配角,則按得票較高的項目為其提名獎項。
(六) 如在提名名單內發現有不符合資格候選者,其提名資格會被取消,空缺由下一位得分高者補上。
(七) 「第一輪一百人評審團」不能以金像獎選民身份在第一輪中投票,亦不可重疊 為「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但可於第二輪以屬會會員身份投票。
注釋二:
「第一輪一百人評審團」及「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團」是由評選事務組推薦及邀請,包括監制、策劃、製片、導演、編劇、攝影師、動作指導、美術指導、剪接師、演員、電影音樂工作者、其他專業製作人(包括錄音師、燈光師及視覺特技效果)、影評人、電影文化/教育工作者、電子傳媒工作者、電影發行或宣傳工作者。
第二輪評選:
(一) 由「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團」及金像獎十三個屬會會員,聯同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選出得獎者。
(二) 「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團」是由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事務組推薦及邀請的電 影工作者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組成 (注釋二),評審可於第一輪投票時以金像獎選民身份投票,但不能以屬會會員身份於第二輪投票。「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團」 占第二輪投票積分50%。
(三) 金像獎十三個屬會會員及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可於第二輪中投選其專業獎項(占積分25%)及其他獎項(占積分25%),所有會員可以用多於一個會藉投票,但每個獎項只能投選一次
(四) 如有任何屬會會員榮獲提名某個獎項,其於該獎項的投票權會自動被取消,但可以投選其他所有獎項。
(五) 若有任何第二輪專業評審榮獲提名,則會由香港電影金像獎董事局另行邀請同屆別的電影工作者代替其評審職位。
(六) 若有任何公司會員其出品之電影榮獲「最佳電影」提名,則該公司會員(即出品公司)、電影的製作公司及發行公司,其於「最佳電影」獎項的投票權會自動被取消,但可以投選其他所有獎項。
(七) 若有任何公司會員其發行的電影榮獲「最佳亞洲電影」提名,其於「最佳亞洲電影」獎項的投票權會自動被取消,但可以投選其他所有獎項。
(八) 每個獎項得分最高的為得獎者,若在同一獎項中有兩名候選者同時得最高分 數,該兩名候選者可一起獲得該獎項;若超過兩名候選者同時獲得最高分數, 則會由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團再在同分的候選者中投票,以選出得獎者。[2]
參考網址:http://ke..com/view/418972.htm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Ⅱ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來歷

1979年,一份日後成為香港電影界權威雜志的《電影雙周刊》誕生,從事電影界報道、評論的創作。當時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甚至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電影雙周刊》以其對電影事業的關注和責任感,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並從1982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禮,此後每年一度,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質[被屏蔽廣告]

[被屏蔽廣告]

素,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這就是目前在華語影壇具有極高影響力和權威地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這個電影獎和世界著名的奧斯卡一樣取名為「金像獎」而不是通常的「金馬獎」、「金雞獎」、「金牛獎」,從一開始就展示了創辦者對這個活動的眼界和雄心,以後的發展道路也證明它確實有實力成為華語影壇自己的奧斯卡。1983年,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台轉播,影響力不斷擴大,並於當年十二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作為一個非牟利團體,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從1989年的第8屆開始,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香港電影金像獎也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規模越來越大。雖然近年來,隨著電影業頹勢漸成,金像獎的凝聚力和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個亞洲電影界關注的盛事,它曾經有過的盛極風光更是印證著香港電影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輝煌。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初只設立了五項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男演員獎和最佳女演員獎,以後又陸續增設了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新演員獎、終身成就獎、十大華語片獎和十大外語片獎等等。所有的獎項中,份量最重的當然是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但是在公眾心目中,最受關注的還是具有濃厚明星色彩的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女主角獎,也就是在報道中經常作為頭條的「影帝」和「影後」大獎。金像獎舉辦二十四年來,共產生影帝十四位,影後十六位,基本上代表了這個時代華語影壇表演藝術的最高水準。

Ⅲ 香港娛樂圈各項最高榮譽是

香港電影金像獎(英語:Hong Kong Film Awards)是香港電影界一個重要獎項,為亞洲地區重要電影獎項之一。秉承「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港產片』(香港電影)」的信念,多年來香港電影作為香港文化代表風靡全球,香港電影金像獎也成為華語電影指標之一。

香港電影金像獎創立於1981年,當年正值香港電影新浪潮蓬勃發展之時,金像獎的設立大大鼓舞了電影人的創作,讓香港電影佳片涌現。其後在80年代,香港電影界開始成立各種專業協會,如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導演協會、香港編劇協會等,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審委員會也開始納入多個電影專業團隊,評選機制也參考多個專業團隊的意見和評分,直到今天金像獎的評審委員會已經有超過20個。

從創辦之初,金像獎已立足於香港本土,1980年代開始,由於香港電影產業發展非常蓬勃,吸引兩岸三地大批精英雲集,每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都會邀請大陸金鶏百花獎組委、大陸的中國導演會、台灣電影金馬獎組委等大中華電影工作者出席。

香港電影金像獎見證香港電影過去的繁榮、曾經的低落和最近的復甦調整,表揚對香港電影和兩岸三地華語電影有傑出貢獻的電影從業人員。從設立初期至今,主要獎項包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新演員等等。

Ⅳ 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相關爭議

更自信的香港影人?更保守的金像獎?
內地影評人魏君子身在香港感受了本屆頒獎禮的氣氛:「現場除內地影人外,香港影人幾乎全程說粵語,不再像前幾年那樣特別顧及台下內地嘉賓感受。原因不說自明,CEPA合拍近九年,香港影人已經從最初的彷徨,到現在的穩守,講到底,與其一味迎合求變,妄圖接內地觀眾的地氣,不如利用內地資金,拍自己最擅長的類型、題材,用專業經驗開拓新市場。」
香港影評人列孚也有同感:「現場到的電影人是近年來最多的一次,我感覺香港電影近兩年有一些復甦的跡象,有一些賣座電影,口碑也不錯,給了行業一些信心,所以出席的人也踴躍一點,氣氛也好一點。」
身為「老闆」的於冬更是更真切感受到這種香港導演的自信:「像許鞍華這么藝術堅持的導演商業上能成功、《龍門飛甲》、《竊聽》系列能取得票房成功,是能極大的提升自信的,他們找到一個方法和內地融合。麥庄和我合作了幾部戲後這么成功,給他們帶來了內地市場,多少人追著給錢拍戲,這批導演非常活躍,手裡都有7、8個項目,內地各種投資人老闆都追著買單。」
內地電影學者索亞斌則認為頒獎結果總體沒有大的意外,但有小的失望:「雖說《桃姐》的確是不錯的電影,但它以創紀錄的方式囊括了最重要的幾個獎項,從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現在香港電影人的保守心態,越來越強調這是一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電影節,要把獎留在香港的感覺。反而台灣的金馬獎會青睞一些低成本的文藝片,比如內地出產的片子可能我們原來都沒注意過,通過金馬獎反而為大家所熟悉,比如《玩酷青春》、《到阜陽六百里》等,形成和內地評獎的有效互補。香港金像獎越來越傾向本地製作,對內地觀眾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也在減弱。」
《桃姐》到底該不該拿那麼多獎?
內地電影學者索亞斌對《桃姐》以創紀錄的方式囊括重要獎項表達了擔憂,香港影評人列孚亦不同意給《桃姐》那麼多獎,但對港人的心態表示理解:「《桃姐》獲得5個大獎,我的感覺是有點香港電影人對香港電影復甦的境況很珍惜,對《桃姐》不僅是評價很高,而且票房不俗,於是產生了比較偏向的心理吧,盡管我個人不太同意它拿那麼多獎,但從良好願景來說也是可以接受吧。」
作為行業的一員,列孚也擁有一張香港金像獎的選票,他將「最佳影片」投給了《奪命金》,「最佳男主角」投給劉青雲,「最佳劇本」投給《竊聽風雲2》,葉德嫻的女主角是跑不掉的,「最佳導演」投給了姜文。
索亞斌對葉德嫻得最佳女主表示毫無疑義:「但劉德華就一定演得比葛優、姜文好嗎?這是值得商榷的。」
索亞斌認為《桃姐》之所以如此受認可源於香港電影人的心態——對香港身份的堅守,「從近幾年來看,最優秀的香港影人都已經北上了,就連聲稱要堅守本土的杜琪峰也沒有堅持住,拍了一些迎合大華語市場的商業電影,許鞍華是特別難能可貴的體現了對香港本土電影的堅守,許鞍華可能是整個中國電影屆心態最平和最淡定的導演,她曾經進軍過內地,但發現超出她的掌握後又退回到香港,以香港一地她所熟悉的人和事為題材。非常難能可貴的是她超越了香港的本地特色,即使是對香港生活不熟的內地觀眾也能從《桃姐》中看到很多普世性的東西,內地觀眾接受起來不會有太大難度,不像《打擂台》之類的電影內地觀眾看起來會比較莫名其妙,有一定隔膜。」
《讓子彈飛》到底冤不冤?
姜文帶著同聲傳譯耳機,在台下安靜地坐了一整晚,誰也不敢揣測他的心情——13項提名只得一個最佳服裝造型獎,而且獲獎的還是香港美術指導、服裝造型界的祖師爺張叔平。《讓子彈飛》讓姜文在香港電影導演協會、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上拿獎拿到手軟,13項提名大有橫掃金像獎之勢,最終卻只落得個黯然收場。
連在《桃姐》中有份出演的詹瑞文也忍不住在微博上為姜文喊冤:「姜文+《讓子彈飛》是我在2011年看過最厲害、精彩和牛逼的電影,在昨晚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中,什麼獎也拿不到,令我感到極大的沮喪。沮喪是「標准」在哪?如果獎項只是種商業和政治的游戲,那香港在玩什麼?」
索亞斌認為藝術沒有絕對的標准,誰拿獎都無可厚非,「但本來我覺得《讓子彈飛》會獲得一些獎項,比如最佳男演員之類,因為我覺得它的好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拍的比較像香港電影,姜文借鑒了很多香港電影的商業元素,他倆的表演風格其實是在向周潤發靠,這種既有生活真實,又有誇張游戲感的風格是內地的斯坦尼體系培訓出來的演員不一樣的,但很有種鮮活的感染力。整個電影的快節奏、喜劇元素的穿插是和香港過去電影帶跟我們的感覺很像的。我以為會獲得普通觀眾和電影人的認可,現在看來還是心態上更保守了一些。」
身為香港人,列孚認為《讓子彈飛》的劣勢在於文化的理解上:「這屆的競爭對手都蠻強的,《讓子彈飛》略處於下風也屬正常,也不能說香港電影人對大陸電影人有什麼看法,不是生活在大陸的人也許不太能了解《讓子彈飛》這種地道的大陸文化題材,又帶點魔幻色彩的風格,對普通行業人士來說,可能不是那麼容易看得懂。而評論界本身對電影會比一般行業人士的人有更多的解讀、挖得更深一點,所以才會把獎給姜文。」
列孚認為,相比之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作為具有台灣文化特色的電影,之所以在香港的認可度高,跟香港台灣電影界多年來的密切交流有很大關系。而內地和香港的交流和融合尚需時日。
合拍片已上軌道
在金像獎提名榜單中大熱的幾部電影,除《奪命金》外,均為合拍片,連看似地道港片的《桃姐》也不例外。《龍門飛甲》勇奪5億票房,3D效果有目共睹;《竊聽風雲2》票房口碑雙豐收,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實施距今已9年,合拍片終於不再是題材單調、風格夾生、台詞雷人的代名詞,慢慢走上一條內地資金、香港故事、兩地視野的正軌……
博納影業總裁於冬用「非常熟練」、「專業」、「和內地融合」來形容如今的合拍片,「很多導演和製片人都有了穩定的投資方和發行通道。」
列孚認為經過這么多年的磨合,從《桃姐》到《春嬌與志明》可以看出,香港影人把大陸市場的狀況和創作實施情況進行結合已經有一些經驗。「於冬的博納影業、王長田的光線這樣的電影公司對香港電影的了解比國內的電影人了解會更多,跟香港電影導演和編劇彼此比較熟悉,溝通也比較多,形成比較和諧互動。」
索亞斌則從內地創作的缺失的角度反正合拍片在內地電影市場上的重要位置和價值——「內地創作在商業和藝術上都沒跟上,內地電影人基本上沒有像許鞍華這么淡定的人,跟許鞍華一個級數的導演,比如第五代,都去拍商業片了。有的人做得比較好就走上了不歸路,比如張藝謀,有的人雖然不太成功也在不停的嘗試。有人曾做過數據的調查,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導演(馮小剛(微博)、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還算上寧浩(微博)、陸川(微博)吧)外,絕大多數的賣座華語電影基本都是香港導演拍的,香港影人利用比較發達的商業電影經驗整合適應內地的情況,而我們內地影人在商業電影創作上的確缺乏經驗,很多人努力的方向不太對,十年前第六代導演其實是有機會跟陳凱歌、張藝謀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的,但他們不屑,錯過了機會。中國商業電影出現斷檔,於是被香港電影人補上了。全世界范圍內能拍3D武俠的可能也就徐克一個人,這是多年的經驗積累起來的,稍稍委屈一些的是警匪片,因為在內地受到的審查的約束太多。」
評獎規則不太可能變化
金像獎的評獎規則也常成為被質疑的對象,《桃姐》連獲四獎、《讓子彈飛》被完全忽略、劉青雲有可能因為兩片入圍、選票分散而錯失影帝……這些都與金像獎的評獎機制不無關系——和三大國際電影節及金馬獎不同的是,金像獎參考的是奧斯卡的行業全民投票制,根據導演協會會長爾冬升的說法,有一千個選民。
詹瑞文在力挺《讓子彈飛》後繼續發微博炮轟金像獎評獎機制:「張叔平是好的,肯定,我說的是劇本、導演、演員……我不是想說拿到獎的有問題,都是被動的,我說是怎麼樣的評審機制會出到這個結果,支持香港電影不應等於以「喜歡」、「支持」、「鼓勵」作為成就的標准!」
爾冬升在2013香港導演會春茗上坦承內部有研討過要不要改一下,「因為確實會存在人情票,比如你朋友多,大家都投給你,我們也研討過要不要像四大影展。但電影不是靠商討,爭論是沒有意義的,會有段時間維持民選。我們的規矩是可以拉票的,但當然不能買票。」
列孚認為金像獎評獎機制短期內改變的可能性不大,「前段時間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蘇澤光建議把金像獎評選內容擴大變成兩岸三地金像獎,很多行內的人態度很鮮明地表示反對。」
索亞斌亦認為調整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純粹的香港電影在一段時期內其實是不會消失的,很多年輕的導演剛出道都會傾向於拍本土電影,比如今年得獎的《大藍湖》,只不過內地不會給予太多關注,我覺得香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是越來越強的,在這個大的文化背景下,金像獎要尊重香港當地人的文化范圍。」

Ⅳ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歷史沿革

1979年,一份日後成為香港電影界權威雜志的《電影雙周刊》誕生,從事電影界報道、評論的創作。當時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甚至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電影雙周刊》以其對電影事業的關注和責任感,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並從1982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禮。此後每年一度,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繁榮,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這就是在華語影壇具有極高影響力和權威地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1983年,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台轉播,影響力不斷擴大,並於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作為一個非牟利團體,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從1989年的第8屆開始,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香港電影金像獎也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規模越來越大。雖然隨著電影業頹勢漸成,金像獎的凝聚力和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個亞洲電影界關注的盛事,它曾經有過的盛極風光更是印證著香港電影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輝煌。 2015年4月1日,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組委會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展示了本屆紀念特刊候選人造型合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等候選人集體亮相,兩位影後候選人湯唯和趙薇分立金像獎杯左右,影帝候選人劉青雲與另一位影後候選人吳君如則處於前排最中央位置。

Ⅵ 為何曾經紅極一時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現在已成雞肋

時代在進步,大陸市場資源更豐富,香港演員都在轉戰大陸,不止電影,電視劇也不景氣

Ⅶ 香港電影導演會的介紹

香港電影導演會成立於1988年,截至2014年已二十五個年頭,香港電影導演會的第一任會長是吳思遠。香港電影導演會又簡稱香港導演會,在每年春節過後,香港導演會都會舉行春茗會,由200多位導演會成員投票推薦上年度最好的影片,由於所有的投票均來自導演,所以這個獎也被譽為是香港導演圈裡的「奧斯卡」。由於近三年的香港導演協會的「內部獎」與香港電影金像獎有著100%的吻合率,導演協會獎也因此被喻為是「金像獎的風向標」。

Ⅷ 香港金像獎的主辦機構是誰阿是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嘛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開始舉行,並於1993年12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
電影的擴大和延續。此獎項每年評選一次,旨在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權威性的電影頒獎禮活動。香港金像獎也是香港電影人心中的「奧斯卡」,是香港最具權威性的電影活動。
金像獎董事局由十個本港專業電影協會派員組成,包括電影雙周刊,香港影業協會、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戲院商會、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及香港電影剪輯協會。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是唯一非牟利團體,只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
1979年,一份日後成為香港電影界權威雜志的《電影雙周刊》誕生,從事電影界報道、評論的創 作。當時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甚至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電影雙周刊》以其對電影事業的關注和責任感,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並從1982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禮,此後每年一度,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質素,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這就是目前在華語影壇具有香港電影金像獎紅地毯(20張)極高影響力和權威地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1983年,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台轉播,影響力不斷擴大,並於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作為一個非牟利團體,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從1989年的第8屆開始,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香港電影金像獎也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規模越來越大。雖然近年來,隨著電影業頹勢漸成,金像獎的凝聚力和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個亞洲電影界關注的盛事,它曾經有過的盛極風光更是印證著香港電影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輝煌。

Ⅸ 金馬獎和金象獎的時間和周期是.~

金馬獎由來

大家都知道金馬獎是鼓勵所有的電影從業人員對電影熱誠與認真的獎項,而擁有一隻神氣馬頭的金馬獎座也象徵著榮耀,但是金馬獎的歷史由來與金馬講座的製作過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早期的金馬獎獎座都是金黃色的,但事實上講座的原創材質是銅,只不過要符合「金馬」而將銅質講座鍍金,現在則是回歸圓創意念,改以青銅狀呈現,希望金馬獎座給人的感覺不光只是個獎座而已,還是一件植得永久珍藏保存的藝術品。 金馬獎自創立以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堪稱具有極重要的歷史意義與地位。

金馬影展簡介

「金馬獎」自民國五十一年創辦,是政府為促進國片製作事業,對優良國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金馬」二字取自於金門、馬祖的頭一字組合而成。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界以「金字招牌」為號召的潮流。

台北金馬影展是台灣年度的重要電影文化盛事,主要活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第二部份為台北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廣邀世界各國當年度的傑出電影作品參展,目的在將世界級的優秀電影介紹給國內觀眾,拓展國人觀影視野,並期激發更多的創作活力。近年並增加國際數位短片競賽,邀請世界數位短片作品進行競賽,處近以數位媒材作為影像創作的新趨勢。

民國七十九年開始,第二十七屆金馬獎由行政院新聞局交由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主辦,其下並設立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敦聘九至十五位電影學者及從業人員擔任執行委員,設主席一人、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一人負責推動會務,下設三個組,行銷宣傳組負責所有廠商合作、造勢及周邊活動、媒體宣傳及文宣刊物製作等業務,競賽組負責華語影片競賽、金馬獎頒獎典禮及國際數位短片競賽等,影展組則負責影展內容策劃、影片及影人邀約、字幕翻譯製作、拷貝運送及影展現場執行等各項事宜。

1979年,一份日後成為香港電影界權威雜志的《電影雙周刊》誕生,從事電影界報道、評論的創作。當時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甚至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電影雙周刊》以其對電影事業的關注和責任感,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並從1982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禮,此後每年一度,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質[被屏蔽廣告]

[被屏蔽廣告]

素,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這就是目前在華語影壇具有極高影響力和權威地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這個電影獎和世界著名的奧斯卡一樣取名為「金像獎」而不是通常的「金馬獎」、「金雞獎」、「金牛獎」,從一開始就展示了創辦者對這個活動的眼界和雄心,以後的發展道路也證明它確實有實力成為華語影壇自己的奧斯卡。1983年,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台轉播,影響力不斷擴大,並於當年十二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作為一個非牟利團體,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從1989年的第8屆開始,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香港電影金像獎也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規模越來越大。雖然近年來,隨著電影業頹勢漸成,金像獎的凝聚力和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個亞洲電影界關注的盛事,它曾經有過的盛極風光更是印證著香港電影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輝煌。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初只設立了五項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男演員獎和最佳女演員獎,以後又陸續增設了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新演員獎、終身成就獎、十大華語片獎和十大外語片獎等等。所有的獎項中,份量最重的當然是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但是在公眾心目中,最受關注的還是具有濃厚明星色彩的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女主角獎,也就是在報道中經常作為頭條的「影帝」和「影後」大獎。金像獎舉辦二十四年來,共產生影帝十四位,影後十六位,基本上代表了這個時代華語影壇表演藝術的最高水準。

Ⅹ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社會評價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在社會上,一般人到三十歲,正是一肩挑的年紀。三十而立的金像獎,卻是站在了一個岔路口上,左手是港式情懷,右手是無限大的內地市場,從今年的提名中可見一斑。
沒有呼之欲出的熱門,選誰都差口氣兒
今年金像獎提名的突出特點是,提名名單一出,你看不出來得獎者會是誰。這倒不是競爭過於激烈之故,而是好像每一位競爭者都不差,但是都差一點霸氣,修不成正果似的。
以最佳電影為例,《打擂台》一腔老香港情懷,奈何群眾反響一般;《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在內地、香港皆賣座,但畢竟算不得徐克巔峰作品;《葉問2》不輸《葉問》第一部,然而最佳影片給同一系列電影,香港影壇是有多短缺;《劍雨》勝在精巧,但有些曲高和寡,而且不具備表率作用;《線人》不比《證人》強,是部不錯的電影,然而也僅僅不錯而已。
以上五部電影,從本身質量上來說,各有值得表彰之處,然而無論誰拿,都讓人覺得有遺憾。相比較起去年《十月圍城》和《歲月神偷》的呼之欲出,今年雖然看似繁花似錦,卻缺乏一部具有領頭羊素質的電影。恰巧最佳導演的提名者分別是以上五部電影的導演,征狀和最佳影片是一樣的。
在備受矚目的男女主角方面就表現得更加明顯,甚至從提名名單中,很難選出一位讓人覺得心悅誠服的最佳男女主角出來。男主角方面,《孔子》的周潤發、《月滿軒尼詩》的張學友,因電影本身的口碑及份量,都不具備競爭性; 梁家輝在《李小龍》中的戲份介於男主角和男配角之間,提名大約也是勞苦功高的表現;張家輝當年靠《證人》拿遍影帝,這次在《線人》中雖然戲份不輕,但主要戲肉在謝霆鋒身上,可謝霆鋒雖然演得不錯,卻還是差點斤兩。另外,梁家輝還憑借《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提名了最佳男配角,而口碑相當不俗,早前在一些協會獎項中拿過最佳男主角的泰迪羅賓,憑借《打擂台》入圍的卻是最佳男配角。
女主角方面,相比較起早幾年內地女演員橫掃金像獎的盛況,今年可說是本土製作的翻身,五位提名者中,除了湯唯,其餘四位皆來自香港。薛凱琪的《分手說愛你》演得清新可喜,頗受好評,然而只是剛剛起步,並未到值得影後桂冠來嘉獎的地步;湯唯在《月滿軒尼詩》中只是小試牛刀,相信此次金像獎和早前的金馬獎一樣,她只是陪跑;楊千嬅在《志明與春嬌》中的表現為她帶來了不俗的人氣,她的情況和薛凱琪類似;劉嘉玲在《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身份明明是客串主演,被提名最佳女主角有些尷尬,當然去年的最佳女主角惠英紅在金馬獎中靠同樣一部《心魔》拿的是最佳女配角;何超儀在《維多利亞一號》里豁得出去值得表揚,僅此而已。
三十而立的金像獎,並沒有一兩部頂樑柱級的電影,扛起門面來,也沒有讓人忍不住站起身鼓掌叫好的最佳男女主角。這是這份提名名單帶出來的尷尬。
港人情懷不舍丟 內地市場人人愛
比起前兩年內地電影人大舉進攻香港電影金像獎,領獎台上一次又一次出現普通話領獎者,這兩年,明顯可以看出金像獎的政策在「向內」收。
其實這兩年,香港影人進軍內地的勢頭有增無減。你就找不出不拍合拍片的香港導演——如果有,那隻是因為他能力不夠,不足以吸引內地製片商。你也找不出不拍合拍片的香港演員——如果有,那也只是因為他知名度和潛力不夠,沒被選中。
但是這兩年,金像獎更推崇的是港式情懷。第28屆的最佳影片雖然給了在商業上大獲成功又口碑不俗的《葉問》,但是從獎項的歸屬和現場反響來看,《天水圍的日與夜》才是最大的贏家;第29屆的情況幾乎和第28屆如出一轍,最佳影片是叫好又叫座的《十月圍城》,但收獲全場感動的卻是《歲月神偷》。
金像獎的評獎機制近似奧斯卡。第一輪:由「香港電影金像獎選民」及「第一輪一百人評審團」選出各獎項的前5名,進入第二輪評選。而這些選民和評審團團員,主要來自各個協會諸如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專業人士。第二輪:由「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團」及金像獎十三個屬會會員,聯同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選出得獎者。比起台灣電影金馬獎十幾位評委關起門來開會舉手錶決和內地眾多電影獎項的不透明性,金像獎有更強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大部分的香港電影人都將金像獎看作是自家事,最起碼會尊敬且重視。
而金像獎辦了三十年下來,無論影響力還是知名度,在亞洲的電影獎項都都首屈一指。如果金像獎能夠延續自己評獎過程中的娛樂和公正並重,進一步吸納內地精英的話,辦成華語地區第一電影獎項不是難事。就如同現在香港電影人在內地如魚得水一般。但是這兩年的金像獎,面對著內地市場的層層攀高,卻在「我愛香港」還是「京港快線」之間徘徊不定。
以今年的提名名單來說,公布之後,有許許多多質疑的聲音冒出來。一方面有人表彰金像獎還算全面性,雖有遺珠如《人間喜劇》,卻也有驚喜;另一方面不可免俗的,金像獎對於成功商業片的重視程度也成為不少媒體及評論者攻擊的靶子。這正是金像獎當今的矛盾點所在,既想保全港式情懷,保留香港影人的尊嚴,又想和龐大的內地市場大聯歡。
三十而立,或許,金像獎是時候想想清楚,自己到底是想怎麼樣,到底是想把重點放在哪裡。一個華語電影獎項能夠風風光光走到三十歲,並不是易事,進一步做大做好才是正經事。

閱讀全文

與香港電影導演協會和金像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文原音電影簡單 瀏覽:653
結婚作詞離婚作曲電影院 瀏覽:4
關於夢的動漫電影大全 瀏覽:392
棗陽市萬象城電影院購買 瀏覽:810
小馬寶莉電影2下載全集中文版 瀏覽:665
最佳搭檔電影大全 瀏覽:676
新師兄裝鬼電影 瀏覽:261
美人皮囊電影完整版迅雷下載 瀏覽:276
電影教授的好妻子演員表 瀏覽:674
Lisa什麼時候拍電影 瀏覽:701
電影暗劍完整版 瀏覽:7
電影網站高清 瀏覽:616
印度電影新年行動音樂 瀏覽:283
愛你羅茜英文中文電影 瀏覽:913
英語經典勵志電影 瀏覽:739
勵志英文電影適合初中生的 瀏覽:181
電影合家歡小演員 瀏覽:372
三闖少林電影完整 瀏覽:287
80後電影導演和編劇 瀏覽:271
心碎了愛情傷感電影片段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