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篇紀錄電影《二十二》講述的是什麼內容
在日本侵華戰爭(1931-1945)的十四年間,中國大約曾有20萬,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軍誘騙、強迫,淪為日軍發泄性慾、任意摧殘的性奴隸。她們在戰爭期間受盡各種難以想像、難以啟齒的虐待,其中大部分當時就被折磨至死。
少數倖存者即便僥幸逃生,也是落得傷痕累累,甚至終生殘疾。在煎熬中,她們日盼夜盼終有一日能重返家園。然而當她們歷經艱辛回到故鄉,等待她們的卻並非同情,而是無休止的歧視,侮辱和排斥,導致大部分倖存者對她們的遭遇選擇了沉默。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曾經的倖存者如今已經寥寥無幾。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燭光已漸漸微弱。這分布在全國五省的二十多位老人在當年有著同樣的遭遇,在漫長的剪片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她們的人生是有著必然的關聯。
(1)電影二十二導演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12年,導演郭柯拍攝了廣西「慰安婦」倖存者韋紹蘭老人和她的「日本兒子」的生活,當時中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僅剩32位。而2014年,倖存的老人只剩下了22位,為了盡可能地留住這段歷史,郭柯開始了紀錄電影 《二十二》 的製作。
拍攝過程
該片從2014年1月拍到7月,攝制團隊30多人,跨越五個省,拍全了22位倖存者。該片在拍攝的2個月以內,導演運用節制的拍攝手法,嚴格遵守老人作息時間,在不打擾老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下完成了拍攝。除此之外,劇組成員及身邊的親朋好友也為老人送去了葯物、輪椅等物資及善款。
拍攝這部紀錄片時,郭柯在半個月的時間內,走訪了22個「慰安婦」倖存者。最終,他根據身體健康狀況、表達能力和個人經歷,重點選取了4位倖存者,分別是湖北的毛銀梅、海南的林愛蘭、海南的李美金和山西的李愛連。
㈡ 二十二這部電影怎樣
不仇於過往 不忘於歷史
文/夢里詩書
作為一部紀錄片來說,《二十二》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電影的技藝,雖然從成片看導演本身的水平實難讓人恭維,但能有人願意去將這段關於中國慰安婦屈辱的歷史,忠誠的記錄下來,讓觀眾在一群如今已是年過耄耋的老奶奶的身上回望被塵封的往事,不得不說那源於真實的力量給人了以觸及心靈的感動。
何為二十二?其所指的並非是青春年少的崢嶸歲月,而是電影《二十二》在完成時僅存的慰安婦人數,相信這個數字也在隨著時光的流逝越來越少,導演郭柯所選取的視角其實非常巧妙,它並沒有去過多的引領觀眾走進那段沉痛的歷史,而是用這如今二十二個看似普通,卻尤為特殊僅存的慰安婦老人,她們現在的境遇為展開,透過她們如今平靜安詳的晚年,在生活中回溯著那段沉痛的過往。
當往事重提,鏡頭前的老人要麼無聲,要麼就會說道「不講了」,這段慘痛的經歷給她們留下的是一生都無法抹平的痛楚,電影在著點於這個核心話題的時候,並沒有何般煽情,也沒有過多的去糾結於過往,於此中你會慢慢的發現這並不是一部要去宣講何般主旋律的作品,它所更為專注的是讓我們看到一種新生,一種在如此傷痛的經歷過往後,仍舊有著「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也要留出這條命看。」的新生。
作為導演,在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後,郭柯並沒有讓一種源於生活的平靜,真正在鏡頭下變的生動起來,很多時候,只是在為觀眾羅列著碎片化的種種,對慰安婦這個特定群體的一展仍舊停留於了表現,空鏡頭的運用用好了自然會是電影的加分項,但卻並不應該成為電影唯一的技藝,這種鬆散的記錄方式,其實自覺是與這個題材不想匹配的,不管是深刻也好,平靜也罷,電影都欠缺一種力道可言。
雖然《二十二》並非一部完美的紀錄片,但它所承載展現的一切卻又是那麼的厚重,還記得電影中那「希望中國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打仗,不然又會死很多人「直白的話語,不仇於過往,不忘於歷史,便是一群歷經國難身痛的老人在這部電影中給出的答案。
㈢ 電影《二十二》的導演是誰
郭柯,導演,代表作紀錄片《二十二》。
1998年以演職員身份參與42集電視劇《浪卷紅塵》的全程拍攝與後期製作。2008年,拍攝劇情短片《二靈八》。2012年,拍攝紀錄短片《三十二》,該片獲得了2014年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英國萬象國際華語電影節、濱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2017年,執導紀錄片《二十二》 。
㈣ 《二十二》票房過億,「慰安婦」子女向導演討錢是正當行為嗎
電影《二十二》票房過億,引發了慰安婦的子女們向導演討錢的行為,這行為並不正當。
我們都知道,「慰安婦」是歷史遺留問題,往日的屈辱不堪回首,作為「慰安婦」的子女,應當多屬於弱勢群體。現在電影的票房收入大好,但不是他們向導演討錢的理由。
如果把歷史,把受過的屈辱,當做後代討錢的理由,那麼標準是什麼?尊嚴在何方?導演不認可就是為富不仁?那麼,這件事情本身,就變成悲哀之事了!
如果是導演組做好前期鋪墊工作,統計相應慰安婦後代,主動做適當補助和生活上的幫助,或簽訂協議,是可以的。但是電影出來後,慰安婦的子女向導演主動討錢的行為,本人不支持。
認可我的回答,請關注我。
㈤ 電影《二十二》適合多大孩子看
孩子都可以看,可以沒有血腥鏡頭
不仇於過往 不忘於歷史
文/夢里詩書
作為一部紀錄片來說,《二十二》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電影的技藝,雖然從成片看導演本身的水平實難讓人恭維,但能有人願意去將這段關於中國慰安婦屈辱的歷史,忠誠的記錄下來,讓觀眾在一群如今已是年過耄耋的老奶奶的身上回望被塵封的往事,不得不說那源於真實的力量給人了以觸及心靈的感動。
何為二十二?其所指的並非是青春年少的崢嶸歲月,而是電影《二十二》在完成時僅存的慰安婦人數,相信這個數字也在隨著時光的流逝越來越少,導演郭柯所選取的視角其實非常巧妙,它並沒有去過多的引領觀眾走進那段沉痛的歷史,而是用這如今二十二個看似普通,卻尤為特殊僅存的慰安婦老人,她們現在的境遇為展開,透過她們如今平靜安詳的晚年,在生活中回溯著那段沉痛的過往。
當往事重提,鏡頭前的老人要麼無聲,要麼就會說道「不講了」,這段慘痛的經歷給她們留下的是一生都無法抹平的痛楚,電影在著點於這個核心話題的時候,並沒有何般煽情,也沒有過多的去糾結於過往,於此中你會慢慢的發現這並不是一部要去宣講何般主旋律的作品,它所更為專注的是讓我們看到一種新生,一種在如此傷痛的經歷過往後,仍舊有著「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也要留出這條命看。」的新生。
作為導演,在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後,郭柯並沒有讓一種源於生活的平靜,真正在鏡頭下變的生動起來,很多時候,只是在為觀眾羅列著碎片化的種種,對慰安婦這個特定群體的一展仍舊停留於了表現,空鏡頭的運用用好了自然會是電影的加分項,但卻並不應該成為電影唯一的技藝,這種鬆散的記錄方式,其實自覺是與這個題材不想匹配的,不管是深刻也好,平靜也罷,電影都欠缺一種力道可言。
雖然《二十二》並非一部完美的紀錄片,但它所承載展現的一切卻又是那麼的厚重,還記得電影中那「希望中國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打仗,不然又會死很多人「直白的話語,不仇於過往,不忘於歷史,便是一群歷經國難身痛的老人在這部電影中給出的答案。
㈥ 《二十二》上映半年之後,導演和老人們怎麼樣了
還記得去年夏天引起過刷屏效應的那部電影《二十二》嗎?
郭柯在《奇葩大會》第二季上分享出的拍攝韋紹蘭幕後故事也很感人。
韋紹蘭生活清貧,郭柯問她明天沒有柴火了怎麼辦,韋紹蘭說:明天再說。
郭柯給她買了個電飯鍋,問她會不會用。
老人又很可愛的回答,我可以學呀~
韋紹蘭的生活程度,看《三十二》的劇照就知道了
就是這樣一個老人,郭柯給了她500元,她轉臉就要給郭柯4個紅包,分別給4個工作人員,每個紅包里都有100塊。
郭柯認為這是一種分享,我覺得這裡面也有某種尊嚴。
受過苦難的人,也不一定就會心安理得地接受很多幫助吧?她接受幫助的時候,也想給別人回報。
《二十二》上映後,社交網路上有很多討論,上次安利的時候我也寫了,電影提醒我們,這些「慰安婦」制度受害者,還要承受輿論壓力的二次侮辱,周圍人用「日本婆」等等詞彙來形容她們,讓受害者覺得自己有錯。
2016年,上海一個當年的「慰安所」遺跡海乃家被媒體曝光可能被拆除,周圍的居民居然說這是「妓院」。
他們認為這是恥辱,不是正能量,不能放在學校邊上。
學生認為這件事不光彩,不要特別了解,可以了解抗日英雄,不用了解被迫充當「慰安婦」的受害女性。
去年《二十二》的上映,這樁舊聞也再一次拿出來討論,在《奇葩大會》里郭柯導演也提到了這件事。
我很意外的是,郭柯有這樣的工作經歷、這樣的立場,他並沒有做一個聲討者去罵年輕人不懂事,他反而認為,首先要反思是傳播者。
與其去指責,郭柯提倡的是「建設」:正確的認識這群老人,溫柔的對待她們,再來好好引導下一代。
本來「慰安婦」歷史給我的印象就是悲慘、屈辱的過往,但是《二十二》以及《三十二》讓我發現這些老人不是一個符號,是很可愛的人。
郭柯說,抱著同情心去看這些人,「大可不必」。
在「慰安婦」受害者這個話題上,有個問題一直存在:記錄傷痛,是歷史;但是考慮到受害者的感受,不要二次傷害他們,是做人的同理心;那麼究竟以哪個為重?二者如何平衡?
這不光是記錄者的問題,甚至也是觀眾要面對的問題。蔡康永就問他,拍攝時如果受訪者不願意再撕開傷口怎麼辦。
郭柯的態度是,把鏡頭下的老人,當作自己的奶奶。
因為他首先考慮是的老人們的感受,他反而得到了老人們最深的信任。
李愛連老人跟攝制組熟悉了之後,在一個兒媳婦和孫子都不在的時刻,讓導演組把門關上,講一段內心深處的回憶。
這當然是一段又吸引眼球又獨家的素材,但郭柯選擇了關機不再拍攝,只留下女性同事來聽。
他說,在那種情況下,如果記錄並播出老人不想讓兒媳婦孫子看到的內容,就是一種變相欺騙。
在這個大家都想拿到獨家故事的年代,郭柯把尊重受訪者放在第一位,反而是特別感人的。
《二十二》也給了郭柯很多榮譽,但是郭柯早就說過,會捐出票房收益。
而他本人一直維持著很謙遜自省的態度,說自己被推到了一個位置上,要冷靜思考,需要大家監督。
越是得到鮮花和掌聲,越要謹慎。
他幾乎是戰戰兢兢地在面對自己得到的贊揚,主動提出,自己要避免成為一個道德綁架者。
為什麼要公開提出捐票房呢?郭柯說這對自己也是個鞭策,放話出去,自己就沒有退路。
看了這期《奇葩大會》真的覺得郭柯是一個非常溫厚善良的人,面對紀錄片里的倫理平衡、面對名利,都非常有風骨。給自己提了最嚴苛的要求,但對不熟悉歷史的人,沒有批評指責,只有很溫和的用行動去感化。
《二十二》從一個冷門的題材發酵為社交網路上的重要話題,跟郭柯本人的善良自省、和他選擇的剋製表達也有關系。郭柯和同事們選擇用溫柔的筆觸來記錄記錄苦難,選擇了保護受害者,觀眾也能感覺到這種人性的力量。
《二十二》下映後,郭柯和夥伴們的工作沒有中止,他們繼續記錄著老人們的命運,堅持看望老人,也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這個議題。
電影官微顯示今年年初,李愛連老人也去世了,電影中的22位老人僅有7位在世。
一時的票房和話題都會過去,長期的關注和記錄才是盡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實、關照現實。
郭柯長期跟蹤的這個「慰安婦」受害者話題,不僅是一段歷史,也是某一種人性上的思考。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紀錄片拍攝倫理,他幫助和關心這個群體的老人,也從老人們身上獲得了很多啟發。
他說,老人們最動情的時刻,不是回憶痛苦,而是想到自己家人。
很多我們預想的故事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地去觸摸那些東西,才能找到答案。
高曉松也說,郭柯自己在記錄歷史的過程里獲得了成長,這是歷史溫暖的一面。
蔡康永提煉出了郭柯身上的一個珍貴點:他在經歷了這么多之後,還是很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疑惑,沒有做出那種「瞭然於胸」的姿態。
他們對於郭柯的解讀,也是看這件事的新角度,同樣是挺有啟發的。
「真誠」看起來簡單,真正做到真誠有很多細節上的東西,每個微小的選擇都構成了一個人真誠的濃度。
有點意外的是郭柯的最新動向我是在《奇葩大會》里看到的,這個節目之前一直給人的感覺是很熱鬧張揚的。
節目里有各種特別的人類,有莫名愛上學男旦的小男孩。
有脫口秀演員的自嘲
還有現在經常是熱點話題的馮唐上去講自己的心路歷程。
看完了郭柯這期節目,這次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奇葩大會》第二季的定位,不是流行的概念和主要追逐熱鬧,是「特別人類大會」,這個概念確實也撐得起一個多元價值的能量場,裝得下如此多種多樣的個體。
說起來《奇葩大會》里發言的,也有引起過爭議的,但至少這裡面每一個認真表達的個體確實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構成了現實的不同側面,所以把《奇葩大會》當作一個人類樣本觀察室也挺有意思的。
馬東有一句話說得挺好,過去的價值標準是成功,現在不管你到達哪一處,都是一種到達。
也恰恰是因為這種節目沒有隨大流按照流行熱點、噱頭來挑選發言人和議題,而是真正去找「人類多樣性」給個體表達的機會和空間,才能讓郭柯做了一個安靜溫和有力量的陳述。
㈦ 《二十二》的導演是誰 郭柯為什麼要拍慰
《二十二》是由四川光影深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關於在日軍侵華戰爭中中國倖存的「慰安婦」長篇紀錄片,由郭柯執導,二十二位「慰安婦」參與拍攝,也是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紀錄片」
導 演郭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