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卓别林》,带你了解喜剧大师卓别林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一位伟大的喜剧大师,他的喜剧不知逗了多少人开怀大笑。
留着一个希特勒摸样的小胡子,戴着黑色礼帽,手里拿着一个拐杖,身着一身黑色西装,这一经典的形象在我们脑海里挥之不去。
大家大多都是了解他的电影作品,又有谁了解真正的他呢。
小时候不知为何,觉得卓别林的黑白默剧电影有种恐怖的感觉,加上他电影里那种奇怪的打扮,着实把幼时的我吓得不轻。
重新看了小罗伯特唐尼演的《卓别林》,我才开始重新了解这个喜剧大师
电影《卓别林》又名《卓别林与他的情人》,这是一部传记电影,由小罗伯特唐尼主演,豆瓣评分8.4分。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主人公当然是卓别林,影片以纪传体的手法艺术展现了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一生。
卓别林是个饱受争议的巨星,有人说他风流成性,也有人说他患上了很严重的抑郁症。
现如今大师已去世多年,当年的绯闻和流言经过时间的冲刷,真相也不得而知。
回归到电影上,影片从老年的卓别林( 小罗伯特唐尼饰演 )与海登( 安东尼霍普金斯饰 )对话中展开。
影片的开头,幼小的卓别林在一场表演上大放光彩,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有了高超的喜剧天赋。
查理卓别林家境贫寒,年幼的他和哥哥还有母亲相依为命住在简陋的房子里
由于没钱交租,所以查理被迫和哥哥母亲分离,被迫送入救济院。
后来母亲患上了精神病,查理把她送到了医院。可以说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是悲惨的,早年的悲惨贫困的生活才有了他后来的经典流浪汉的形象。
他的电影里角色大多都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也是和他自小经历有关。
回到电影,之后查理争取机会,得已进入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在表演上凭借扮演者流浪汉的醉酒摸样引得全场大笑。
凭借着流浪汉的表演,查理获得了些许名气。后来来到了美国,查理收到了森内特(当代美国喜剧之父,随着有声电影出现而没落)导演的邀请,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
第一次拍电影要设置形象,喊态于是经典的卓别林形象出现了
从那之后查理出名了,不满足于演员的身份,查理开始逐渐开始执导电影,
掌握权力。成名之后的查理开始成立公司,哥哥西德担当经纪人,开始了他的特色电影之路。
有人说查理卓别林是个典型的恋童癖,他的4个妻子中大多是未成年,结婚时最小的也只有16岁,这也遭到了别人的非议。
说回电影,在一个派对上,查郑薯源理看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孩,
这是她的第一任妻子,结婚时只有16岁,而查理已经29岁了。
但是没有持续多久,再一次晚宴上知道了妻子出轨,第一段婚姻也就此结束了。
第二次查理在拍摄《淘金热》时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丽塔·格雷。
遗憾的是又没有持续多久,婚姻持续了4年,他们又离婚了,妻子给他生下了2个孩子。
查理之后又遇到了他的第三任妻子保利特·戈达德,也是很年轻。
查理开始制作摩登时代后期,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妻子查理一心扑在工作上忽略了妻子,这引起了妻子的不满。
查理卓别林受到这么多的争议,原因大概就是他妻子都很年轻,前两任妻子甚至未成年,这也让当时的很多人看不惯吧。
之后,二战爆发,此时的美国还未参战,这时的查理已经在着手制作《大独裁者》。
这在当时的美国是很受争议的,
经过卓别林的坚持才有了这么一部优秀的作品,
同时这也是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一段时间后卓别林最后一任妻子手迹乌娜·奥尼尔出现了,年轻的她像极了自己的初恋情人
乌娜是个很好的妻子,关心自己,体谅自己,这使查理感觉到了幸福,这是之前的婚姻生活里所没有的。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一件私生子纠纷,查理被告上了法庭。FBI胡佛抓住了机会,开始插手案件。
虽然亲子鉴定证明了并不是卓别林的孩子,可是还是在法庭上针对这些年查理的所作所为对查理进行控诉。
最后迫于舆论压力,查理败诉了,在一次前往伦敦度假时,查理还被美国驱逐,
无奈的他最后只有去了瑞士定居。
影片的最后,卓别林前往美国领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荧幕上放映着他的影片,看着台下的观众被自己的影片逗乐,自己也开心的笑了。
随着荧幕里的卓别林缓缓向前走去,电影也正式的落幕了。
《卓别林》实在1992年上映,小罗伯特唐尼的演技爆炸,把一个伟大的喜剧大师卓别林给演的惟妙惟肖,他也凭借这一角色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电影里不一定真实,一定程度的美化了卓别林。卓别林虽然有许多污点,但是人无完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
逝者已逝,在揪着不放未免太过于小心眼,凭借着大师对电影的贡献和对艺术的追求,就值得我们尊敬。
Ⅱ 卓别林是谁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 1889.4.16—1977.12.25),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无声电影时期最富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喜剧大师。早在一次大战前,卓别林便以表演才华征服了世界影坛,正如萧伯纳所评价的,“卓别林是电影工业时代独一无二的天才”。从童年时踏上维多利亚舞台和英国音乐堂,直到88岁生命终结那一刻,卓别林的舞台生涯持续了75年光阴,他一生共拍摄了80余部喜剧片,代表作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反映了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过程。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同时,卓别林高调的公共形象与私人生活饱受谄媚与争议。50年代麦卡锡时期,卓别林因左翼倾向被迫移居欧洲。60年代晚期,卓别林完成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健康状况逐渐下降。1972年,卓别林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77年的圣诞节,定居瑞士Vevey的卓别林在熟睡中悄然离世。
Ⅲ 卓别林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
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查理·卓别林于1889年4月16日出生于伦敦,并在1977年12月25日逝世于瑞士科西耶。他早年丧父,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中从事各种表演工作。1913年,他随卡尔诺哑剧团赴美演出,被美国导演M.塞纳特发掘,从而开始了他在电影领域的生涯。
1914年2月28日,卓别林在影片《阵雨之间》中首次以夏尔洛的形象出现,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蹬大皮靴、步态滑稽。这一形象迅速成为他喜剧电影的标志性角色,并在欧美地区风靡了二十多年。自1919年起,卓别林开始独立制片,并共拍摄了80多部喜剧电影。其中,《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影片在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卓别林从一个人道主义者向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转变,也反映了他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辛辣讽刺,尤其是对法西斯头目希特勒的强烈批判。
1952年,卓别林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不得不离开美国,后来定居瑞士。在瑞士期间,他拍摄了讽刺麦卡锡主义的影片《一个国王在纽约》。1972年,美国邀请卓别林回到好莱坞,并授予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表彰他对电影艺术在本世纪的巨大贡献。卓别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取得的成就表示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