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星驰的电影是一代人的欢乐,为何他不演戏了呢
虽然演技方面的巅峰期已过,由于对于电影执着的星爷,依然希望在电影圈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努力希望在电影的世界里留下自己独特的脉络。找到志同道合的业内人士,发掘有潜力的新人苗子,就像当年迷茫过的星爷自己,遇到电影世界里的贵人,从而走向巅峰。有了这份执着,有了追求和信念,自然拍出的作品依旧可以触动观众的心灵和情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刻意追求以往自己的影子,应该向前看,多听听新人们的执念,多理解他们的梦,新一代的演员,离新一代的观众更近,更容易把领先于他们认知的快乐,融入到未来的作品里。
2. 周星驰现在的电影为什么不如以前好看了
个人认为周星驰的电影之所以不如以前好看,也许跟整个香港电影的没落有些关系。香港电影已经不如以前那么繁花似锦,这几年的香港电影一味的迎合大陆观众的喜好,拍出来的东西牛头马面。再也没有像《无间道》这种警匪片巅峰的电影问世。也许周星驰的电影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作出改变,也许周星驰老了,累了,再也拍不出我们记忆里想看的那种电影了。就像我们去KTV点周杰伦的歌,会唱的还是以前的那几首。
3. 周星驰的电影为什么“不再好看”
因为香港电影渐渐没落,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已经不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需要一些搞笑的镜头,或者是人设比较饱满的情况下,便能获得观众的掌声。而现在的电影更加追求质量和特效。如果特效一直都是五毛钱的话,那么基本上也就没人看了,甚至还会吐槽。周星驰的电影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好看的。
原本让人津津乐道的香港电影已经不复存在,有的只是那些经典的港片而已。而周星驰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不免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从而在电影上做了不少的改动,所以最后在看的时候,才会有一种尴尬的感觉。仿佛是为了迎合笑点而故意做出搞笑的动作,而周星驰以前拍摄的搞笑电影却是真真实实的通过自然的表情,让人感到笑点。
4. 周星驰的电影为什么没有以前的好看了到底是什么原因
越来越多人发现现在的导演越来越多,电影的出片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却很少看到曾经我们喜欢那个年代的主演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就好比周星驰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经常在电影频道或者是一些电视剧中看到他的身影,但是随着时间越来越久他的声音也逐渐淡出在我们的视线之中。其实不仅是周星驰的电影逐渐让我们很少看到,更多的是上了电影我们也会认为他的电影没有以前的好看,其实这并不是他演技退步或者是电影质量不怎么样的问题。
电影的真正价值一部电影的完成度不单单只是靠导演和剧情,更重要的就是演员本身对电影的负责任的程度,一个演员能够诠释好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才是一个合格的演员。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不妨找一些意义深刻或者是演技扎实的老演员的电影,选择性的去观看,这样可能会在电影里面收获更多想要看到的东西。
5. 周星驰的电影真的有那么深奥吗是不是被我们过分解读了
周星驰电影几乎承担了华语电影的半壁江山,给几代人留下了无数深刻记忆,并且回味无穷。
只是,近几年,我们看到的周星驰电影似乎越来越不被大众所认可。
从《西游降魔篇》到《美人鱼》,再到《新喜剧之王》,口碑一部比一部差,“江郎才尽”的质疑声越来越多。
要弄懂曾经的周星驰电影去哪了?就必须先明白曾经的周星驰电影有什么?
01 喜剧和悲剧的交织有人说,大多数周星驰电影都是喜剧的外衣包裹一个悲剧的内核。
有这样的看法,实则大多都是源自于星爷的最高成就电影《大话西游》。
《功夫》亦是如此,那点看着像爱情又不像爱情的设定,其实就是星爷给人物留下的一片“圣土”,这片“圣土”的是最纯洁的,不管是对爱情的渴望也好还是对正义的追求也罢,这一定才是星爷的武侠梦,而不是简单只是成为一个绝世高手!
6. 为什么周星驰的电影不好看了
周星驰的电影一直以无厘头为主,目前导演层出不穷,才华横溢的导演大有人在,观众们的观赏电影的水准也日益增长,光是无厘头已经满足不了大众视野的心了!
7. 为什么周星驰拍电影和演电影差别这么大
周星驰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喜剧大师,出道这么多年以来,为电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认为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周星驰这样的成就,随着年纪的增长,周星驰也开始将事业的重心从荧幕前转移到幕后,很多人都认为即使是周星驰导演的作品,在风格上与之前的作品有些许的相同,但是电影的本身差别却是非常大,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江郎才尽的表现。
周星驰渴望被别人理解,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他一直都在努力打造着作品,他本身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只可惜人的审美在逐渐的提高,笑点也和曾经有了不相同之处,所以周星驰难以被大家在接受他的喜剧包袱。
8. 周星驰1995年到1999年的电影有何特点
1995——1999:解构,叛逆?喜剧之王?
在我梳理的关于周星驰的四个阶段中,最复杂、最有电影文本含义的时期,应该就是他的第三个阶段。1995年到1999年这五年期间,相比于前面两个阶段动辄近20部电影,长达五年期间,周星驰也就推出了11部作品,更重要的是,《大话西游》两部、《回魂夜》、《食神》以及《喜剧之王》等五部电影都在这期间诞生,自然让我们格外关注这期间的周氏喜剧。
当第二阶段的无厘头狂欢之后,紧接着,我们便看到了狂欢后的解构,这个关于后现代话语的操作方式,在1995年的两部《大话西游》中发挥到了极致。可能作为创作者的刘镇伟和周星驰并没有预见《大话西游》的前瞻性,他们在创作时,还是按照香港的那一套来,插科打诨、无理取闹,甚至加入各种屎尿屁的把戏,但是这次的对象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却最为熟悉——《西游记》。
将孙悟空和“情”相互联系,这是《大话西游》对于经典最大的颠覆,因为在《西游记》中,我们能找到的是奇诡的想象力、神魔的斗法、佛教的宗旨,要说情,也只能勉强想到猪八戒,更何况,对于猪八戒应该用“欲”这个词更为恰当,而不是“情”,也就是说《西游记》和“情”其实是绝缘的。
将这个“绝缘体”作为电影最重要的故事主题,与其说这是一次不期而遇的反驳,不如将其当做这个时代的“西游记后传”。在上集《月光宝盒》中,被轮回下凡的孙悟空变成了五百年后的至尊宝,和白晶晶相爱,但是在下集《仙履奇缘》中,当至尊宝为了寻找挚爱白晶晶,穿越回五百年前,又和紫霞仙子相爱,这种移情别恋只能说明至尊宝是用情不专的人吗?
非也,因为时空换了,人自然也换了。没有爱情是不变的,因为爱情是一个时空中一对男女的互相爱慕,当时空移位,人的情感也不会再次停留。所以20岁的情侣粘似胶,30岁的夫妻吵而躁,40岁的中年淡如水,50岁的伴侣平而静,60岁的老伴则相濡以沫了。至尊宝和白晶晶并不是爱变了,而是人都变了,附属于人的爱岂能不变。
一个有趣的现象则是对于唐僧、观音大士等权威阶层的构造,在《大话西游》中,唐僧向来烦,观音向来冷,一个代表着传教者的喋喋不休,一个象征着权威阶层的冷酷无情,比小说《西游记》或者内地电视剧版《西游记》更加激烈的是,电影《大话西游》让孙悟空的反叛不只是因为“自己”,更是为了“她”。周氏的表演向来用小人物的可笑去调侃大人物的虚伪,这一点和孙悟空的符号内涵恰恰切合,凡人至尊宝是真正的孙悟空,而毛脸雷公嘴的齐天大圣才是一条悲剧的狗。
经典可以解构,而且在《大话西游》中无处不在,但是爱情却在这次解构大会上缺席,权威可以被破坏,但是情感必须永恒,凭借市民心理支撑走下去的周氏喜剧,唯一可以把握的便是每个凡人的爱情。在这里,向来被歌功颂德的权威遭到嘲讽,而每个凡人都可以拥有的爱情却弥足珍贵,或许,《大话西游》的意义不在喜剧的超凡出众,而在悲剧的永恒不灭。
同年,周星驰和刘镇伟再次合作,拍出了恐怖喜剧片——《回魂夜》,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周星驰所有电影中的一个另类,它并不是十足的喜剧,同样也不是十足的恐怖片,老实说,我更愿意把它称为一部扫除恐惧的哲理电影。
《回魂夜》说的是精神病院的一名患者,和小区一栋大楼的保安合伙捉鬼的故事。片子不断戏仿《这个杀手不太冷》,《哆啦A梦》等电影和动画,结合港片经典的鬼片类型,让这个故事的看点十足,但是它的价值却不在此,而是在于周星驰塑造的精神病捉鬼大师。
“天才和疯子只差一步”,这句话有问题,应该是哲学家和疯子只差一步,至少在《回魂夜》中确实如此,《大话西游》中的反权威再次出现,但是这次却换了面貌,变成了“扫除迷信”。
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基于两点:一是未知,二是相信。未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未知带来的失控,人们之所以会觉得“家”最具有安全感,是因为家庭最熟悉,能保障自己的控制力,在这个场域中,人们面对的都是已知的东西。但是未知的人或者物却会让人们失去控制,一旦如此,而且又对这种失控的事物深信不疑,便会产生严重的恐惧,《回魂夜》所传达的就是要对这种“未知”报以不屑。
周星驰扮演的捉鬼大师并不是因为他的法力高强,而是因为他有阴阳眼,所以让他能够对普通人未知的事物有了已知的视野,这个在2015年张家辉导演的《陀地驱魔人》中便是二次发挥。
《回魂夜》是刘镇伟在《大话西游》票房惨败之后,给好友周星驰挽回的一次即兴发挥,但是这次发挥却异常精彩,cult味十足的画面,加上神神叨叨的周星驰,让这部片子成为一次绝笔,此后,周星驰再也没有做过类似的尝试。
1996年的《食神》是周星驰的星辉公司出品的第一部电影,资金充足,加上吴孟达第一次在周氏喜剧中出演反派,让这部讲述美食和功夫的电影成为周氏的又一代表作。
就像我上次所说的,周星驰有个“少爷三部曲”:《百变星君》垫底,《武状元苏乞儿》第二,而《食神》毫无疑问应该第一,不仅仅是电影的呈现度问题,更在于这部电影和周星驰此刻的心态、人生境况有很大的关联。到1996年,周星驰已经功成名就了,在香港、亚洲都是顶级娱乐明星,虽然经过《大话西游》的票房失利,但是“周星驰”三个字依然具有极强的票房号召力,所以此时周星驰的内心自然会膨胀,而对于膨胀后的自己如何处世,他自然会发生转变。人的心境总会外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对于一个可以掌控电影制作的演员来说,他此时的电影无疑展现了内心的矛盾,更何况,他还是《食神》的导演之一。
《食神》的剧情按照三个阶段发展:权势极盛,落入谷底,绝处逢生。这种老套的剧情其实并不出彩,出彩是周星驰在娱乐化的境地中,将爱情、美食、功夫连环串烧,好吃又好看,《百变星君》太闹了,《武状元苏乞儿》太正派,《食神》则是温火兼有,玩点佛家禅意,不仅没有突兀,还显得颇有文化气息,这是市民心态的丰富呈现,而周星驰懂得这一点。
在本阶段最后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则是世纪末的《喜剧之王》。其实照我自己来看,这部电影的剧情不严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不完整,有点像段子的拼贴,更像是一个跑龙套的白日梦,但是充满了辛酸苦楚,道尽了小人物的悲欢,这部片子是周星驰送给十年多前自己的一份礼物,也算是对于未来的一次祭奠,从此之后,他将告别九十年的香港喜剧,即将走向新世纪的大制作。
对于尹天仇这个角色,很多人觉得他其实真的很“引天仇”,在片场不好好演死尸,偏要折腾出多种死尸演法,对于一个“作死”都不能好好“作”的龙套,你除了想骂他,还能做什么?
但是折腾的人往往有拼劲,这种人可能不会四平八稳,但是总能出奇制胜,周星驰最后竟然安排尹天仇去做警察的卧底,在危机中考验“演技”。这种充满超现实质感的情节,其实把“演员/卧底”的关系进行了一次调侃,人生虽然无处不演技,但是同时也处处有危机,“喜剧之王”是周氏对自己的一次反讽,其实“悲剧之王”或许是他真正想表达的情绪。
这次专题中,我对于其他六部电影避而不谈,并不是其他电影没有谈的价值,而是以上谈的五部电影具有影史价值,这阶段的一些电影其实有二次复制的嫌疑,比如《行运一条龙》复制了《破坏之王》的角色和主题;《算死草》有《审死官》的设定;而《大内密探零零发》虽然是古装喜剧,但是与《国产凌凌漆》有着不谋而合的戏拟手法;更别提《千王之王2000》是对周星驰成名电影《赌圣》的回应了。
当周氏已然开始聚拢资本,组建公司,成为香港电影的一个符号,随着港片消弭,香港电影制作者集体北上,周星驰也开始逐步和国际资本合作,抢夺内地电影市场的田亩,在本次专题最后一集,我将会解读周星驰在21世纪初的无限风光。
本阶段影片(11部):
1995: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导演:刘镇伟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导演:刘镇伟、江约城
《百变星君》——导演:叶伟民
《回魂夜》——导演:刘镇伟
1996:
《大内密探零零发》——导演:周星驰、谷德昭
《食神》——导演:周星驰、李力持
1997:
《算死草》——导演:马伟豪
《97家有喜事 》——导演:张坚庭
1998:
《行运一条龙》——导演:李力持
1999:
《千王之王2000》:导演:王晶、林庆隆
《喜剧之王》:导演:周星驰、李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