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是他不给别人配音,而是因为他找不到合适的,因为他之前巨大的成功,让很多人都记住了他,同时在也无形之中给他增添了巨大的包袱。意思就是说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他只能给星爷配音,在别人看来,他就是星爷御用的配音,如果他给其他人配音的话,反而让人非常的不舒服,所以说一般的人也不敢找他配音。
但是,嗓音上的特点也成了他最大的缺点,因为他独特的嗓音,所以他只能配一些不太正常的角色,像太监、性格阴森的人等,而这样的人一般很难成为主角,所以说他很难去的新的成功,不过他和星爷合作还是很愉快的,真心希望星爷能够再和他合作一次,为我们大家带来经典的作品。
2. 没有石班瑜的配音,你认为周星驰能不能成为喜剧之王呢
石班瑜原名石仁茂,是祖籍广西桂林的台湾人,1961年生,仅比周星驰大一岁。他于1983年开始从事电视剧和电影的配音工作,因声线奇特,经常配太监、妖怪之类角色。自从1990年为周星驰的《赌侠》配音之后,其独特的声音和拿捏准确的幽默感,而成为周星驰的御用国语配音。
应该说如果没有石班瑜的国语配音,周星驰的电影很难在内地国语区广泛传播而如果没有周星驰,石班瑜也不会受到关注。石班瑜至今为周星驰配了27部电影,从《赌侠》开始到2008年的《长江七号》。
周星驰在非粤语区观众接触到自己的作品之前,已经把该拿的奖项都拿了,在演艺界的地位基本确立了。石斑鱼的工作让周星驰拥有非粤语区的大量粉丝,对于周星驰的地位没什么影响啊。
配音确实帮助了周星驰打开了内地市场由于大家最先接触的周星驰电影都是石班瑜配音,所以大家先入为主了总之一句话,你可以说配音确实帮助了周星驰打开了中国市场,让周星驰的电影在内地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你却不能说某一个配音成就了周星驰。香港电影传到内地都配音了,并且很多都火了,难道这都是这些电影中某一个配音的功劳吗?
3. 国语版的香港电影丢了什么为什么很多人一定要看粤语版
只举一个例子。周星驰《九品芝麻官》里,吴启华演的方唐镜在恶搞周星驰的包龙星。举一张小的契约,一张大的契约。国语版台词:方唐镜:一张湿的,一张干的。大人要哪张啊?包龙星:干的!方唐镜:对嘛,大人还是经常叫人干爹嘛!我小时候看,怎么都不懂。那明明是大小之分,怎么能论干湿呢?后来看原版:包龙星:这么小的“契崽”怎么看?方唐镜:小的“契崽”不好,还有张大的“契爷”(干爹),大人想看那一张呢?包龙星:契爷呀方唐镜:乖哦,大人未必不叫人“契爷”(干爹)的嘛!所以对粤语观众群来说,这个包袱就流畅多了。我不是说国语版不好,实际上我还是爱看国语版,流畅。但这种例子就能证明,国语版会流失许多类似的东西。电影语言的妙处,本身就不可翻译。塔伦蒂诺的电影和周星驰的电影有一样类似,就是许多很“街”的俚语台词,你听懂了就是听懂了,听不懂就只能说可惜了。大多数国语版都很努力,而且香港导演许多也很有国际意识,把许多粤语的东西尽善尽美了,但毕竟不是粤语原版。当然这不只是语言,还有对香港风土的理解。所以像麦兜系列、周星驰、黄秋生、吴镇宇、吴君如(比如《江湖告急》)的的许多根植香港本土味道的电影,粤语版多少会差了些味道,很细微,但就是味道本身;《老港正传》这种则更考验对香港历史的在意,那就不只是语言的问题了。最后补一个。我当初看《男人四十》,是粤语版配国语再在大陆另配国语字幕的。张学友演的语文老师,有一句“上次高行健来我们学校做演讲”,大陆版国语字幕则改成了“上次余秋雨来我们学校做演讲”。嗯,我觉得这个例子挺有说服力的。
4. 如果周星驰的喜剧少了石班瑜的配音,那么他的喜剧作品会怎样
但凡是周星驰电影就一定会因为粤语还是国语这个问题吵得天翻地覆。
首先有几点是肯定的:配音演员的工作和功劳值得尊重,内地观众对周星驰电影的熟悉少不了石班瑜的贡献;你喜欢哪个版本就去看哪个就好,不要任意诋毁他人的喜好和选择。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石班瑜的配音很成功,他创造的独特的大笑让很多人记住了周星驰,更有进一步挖掘的冲动和欲望,再加上那个年代配音版本的方便和盛行,如果没有石班瑜,喜欢周星驰的人肯定会少一些,至少普及度没那么广,传播速度没那么快。他让一大批内地观众爱上了周星驰电影,但有机会,也听听星爷自己的声音吧,至少挑几部看看,也许你会发现新大陆,就像第二个有趣的版本一样。
5. 到现在也没看出周星驰电影幽默感,那么多人说他电影好,可我感觉就是那么无聊
这位朋友我猜你应该不是南方人吧?南北方还是有些文化差异的,特别是语音方面的差别。周星驰的电影看粤语版比较有意思。同理,赵苯闪和什么云鹏舍在南方也没什么人关注一样。因为你看不懂其中乐趣,自然会感到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