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影《我的叔叔》——没啥剧透,随便瞎扯
因为下午的一杯红茶,半夜辗转睡不着,于是把看了一半的《我的叔叔》给看完了。
没看简介,电影海报也不吸引人,会点开看完全是因为松田龙平。因为他的多田便利屋,因为他的马缔光也,当然还有最近的四重奏,慢慢的他变成了一个自己满喜欢的演员,喜欢他的演绎角色,选片风格。所以有时看到一个熟悉的演员时,即使完全不了解这部电影,也会有预感这部电影可能是合你口味的。扯远了,回到电影。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就是又废又宅的大叔为了爱情,让读小学的侄子带着他追到夏威夷的故事。虽然大叔也想凭自己的所谓努力实现去夏威夷的愿望,但最终还是小侄子凭着作文比赛大奖带着大叔去了......整部电影就是日常中夹杂些笑料,没有很明显的蚂没唯高潮和剧情冲突,但平静的叙事却不会让人无聊。电影里面个人很喜欢的一个小细节,就是龙平演的大叔说的一句台词,哇哦。开心,感叹,失望,难过...各种无以言说的小情绪,一句哇哦就表达出来了,让你接收到他的感受。虽然电影结尾大叔还是一如既往的“废材”,但我却有点羡慕,可以“废材”的活的这么理直气壮,因为现实中的我不可以啊!!!
看完电影后可以很确定这部电影察扰会归入我的收藏夹里。好奇查了下导演,山下敦弘。所以果然人是会物以类聚么,原来看过这位导演的电影不止一部,《深夜食堂》,当然喜欢!有人说山下敦弘以极简主义的镜头语言记录生活琐事(这本叔叔非常符合这个风格),有人认为此类影片无聊至极,令人昏昏欲睡,有人看出了其中蕴藏的冷幽默。不过电影的观感本来就是一个很个人化的感受。所以以后再去补这位导演其他的电影。
说到废材大叔,想到另一部同样舅舅+侄子组合,英剧闷培《废材舅舅》。题材类似,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拍摄风格。但都好看。
喜欢这种丧中带点小希望的题材内容,《伦敦生活》,结尾还有点希望。《最夜之奔》,特别丧,果然人“长大”了。另外发现原来还有一个新名词精准点出了我喜欢的男演员们的类型,丧帅。小田切让,松田龙平,张震们,丧帅丧帅的。
最后这部电影小侄子的演员,你会爱上他的。
Ⅱ 我的叔叔电影是什么改编的 我的叔叔电影改编自什么
我的叔叔电影改编自北杜夫的同名儿童小说我的叔叔。
《我的叔叔》是东映株式会社出品、山下敦弘执导的喜剧片,由松田龙平、大西利空、真木阳子等出演,于2016年11月3日在日本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寄宿在哥嫂家天天躺在床上只看漫画的男子,为了追求因相亲而认识的美女而前往夏威夷旅行的故事
Ⅲ 初一观后感 急用!!!!!!!!!!!!!!!!!!!!!!!!!!!!!!!!!!!!!!!
找到这两篇合适你的,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初一观后感:观《建国大业》(共600字左右)
《建国大业》影片叙述了1946到1949年之间的中国历史,开篇即是国共重庆和谈,继而爆发内战。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几十万条破枪”,在人民的支持下,硬是在三年时间里打垮了全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一党独裁、腐败透顶展现无余,而则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争取了民主派的支持和加盟,成功的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面。淮海战役结束后,当即断言“长江以北从此再无大战”,国民党的王牌主力全部覆灭。最让我难忘的是,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在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那一刻,这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和命运的军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国际歌的那一番情景。而此时的醉意朦胧,斜靠在墙上若有所思,军队几十年革命生涯所经历的苦难,通过的回想一幕幕的回映出来:五次反“围剿”,突破封锁线,艰难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无数烈士的生命,换来了这历史性的转折,此刻历经百战的铮铮硬汉们再也无法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唱着,哭着,笑着,跳着……慷慨激昂的“英特纳兄奈尔就一定会实现”的歌声让我感动的热泪盈眶。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获得了“最可爱的人”的称号,这,一直都是军队的光荣传统。在《建国大业》中,我们看到,解放军解放上海,为了尽量不打扰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解放军没有使用重武器,宁愿血洒苏州河,解放上海后没有进入民居,而是露宿街头。这种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是应当代代相传的,成为不灭的时代精神。
下面的还是初中水平的:
端午的味道
离端午还有些日子,大街小巷里已是粽香弥漫。这箬竹叶的清香和糯米的醇香混杂而成的味道,曾经让我期盼着一年又一年端午的到来。
在我们乡下,吃食以包谷洋芋为主的那些年份,孩子们成天就巴望着过节,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够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翘首期盼的节日中,最盼的就是端午节。乡下在春节之后,家家户户做饭的油水就日渐寡淡起来,即便是殷实人家也不例外,直到端午这天,也才能打打“牙祭”。
孩子们是不知道端午的确切日期的,大约看见大人们什么时候采摘几束艾蒿插在墙壁上面,便知道端午节该到了。当年乡下医疗卫生条件远不如今天这么优越,端午前夕采的艾蒿,是乡亲们治疗风湿之类疾病的必备良药,这个时节的艾蒿还具有防虫防腐的功效,据说,把艾蒿插在房门上,还能避邪。每到端午时节,家家户户的门梁上总会插上几束新鲜的艾蒿,灰暗的墙壁被几许青绿点缀,便有了端午的节日气氛。直至艾蒿变成枯枝也不会取下来,待来年端午的时候再换上新的。
端午来了,家里也热闹起来。出嫁的姑娘会携子带夫回到娘家过节。这是孩子们最高兴的,出嫁的姑姑、姐姐们自然不会空着手回娘家,糖果、饼干之类的小吃总会备上一些,来打发我们这些馋嘴。即便是一个馒头也能让我们高兴好些日子,舍不得一次吃完,于是一点一点地掰着吃,一个馒头能吃上一整天,端午过完了,余香和回味还留在嘴里。
主妇们早已经炖好一锅腊肉,配一桌自家种植的家常菜肴,和着我们期盼的目光,等着客人的到来。姑姑、姐姐们到了,先不洗脸饮茶,而是请上桌吃饭。小孩举着筷子满桌扫荡,大人们边呵斥孩子的粗鲁边细细说着近来的光景,乡下人端午的味道就在这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中渐渐弥漫开来。
那些年,我们的端午节是没有粽子吃的。粽子这个词语我们上学后在课本上才读到,它离我们就像屈原一样遥远。直到后来去镇上读高中,在一个小食店第一次见到了粽子实物,买了两个,是只有糯米没有馅儿的那种,站在街头就吃了。时隔多年,那淡淡的香甜,仍能清晰回味。
如今粽子依附于端午的节令属性已经日渐淡了,平常在街头巷尾就能听见小贩叫卖粽子的吆喝。而我对粽子的味道也不再那么敏感,花生、红枣、豆沙等五花八门的馅儿,形态各异的粽子,随便一家超市都能买到,只是怎么也不能吃出当年站在街头狼吞虎咽的味道来了。
不仅仅是粽子了,现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下,人们对端午的期待大不如从前。当韩国生硬地把端午节作为他们的文化遗产申报了去,我们不知道该要谁赔我们一个地道的端午节了。心中唯一的期待,就是端午时节回到乡下去,闻闻艾叶的味道,哪怕那里没有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