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日本电影导演及其作品特征

日本电影导演及其作品特征

发布时间:2024-04-23 17:53:27

① 日本电影的特点有哪些

有人称日本电影为怀石艺术,怀石,怀抱暖石以对抗腹中饥饿,日本电影主要以揭示人性的深度给人以深刻印象,表现手法,趋于极端,唯美的特别唯美,绝望的特别绝望......

② 黑泽明的电影好看在哪里有哪些特点

黑泽明的导演手法非常简练,视觉形象十分生动,动作性弱,节奏缓慢,蒙太奇技干净利落。他的影片大多采用对称手法,主题上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虽然描写的是日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但主旨终究是探寻人类亘古以来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良知,动乱,伪善,伦理,贪婪,恐惧,卑微等。他经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式的表现手法,画面色彩浓郁清澈,构图极富东方绘画神韵。片中人物的命运扑朔迷离,极富西方戏剧风格。一般都会出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或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却常常有惊人之语暗示影片的结局和主题。男主人公都带有强烈的两面性,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面目丑陋,行为粗鲁;而自诩为英雄的人实际上是意志薄弱,不谙世事的蠢货;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角色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0年黑泽明导演的作品《罗生门》举世闻名,影片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技巧所构成的影像,让西欧的影坛叹为观止。五个凶杀案的当事人和见证人,说出了五个不同的结局,究竟谁说得对?事情的本来面目又是怎样的呢?影片描写了人心灵深处奇异复杂的阴影,尖锐地剖析了人性最深奥的部位并公之于众。错综复杂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彷徨于心灵的丛林之中的困惑。《罗生门》描绘了人那种与生俱来的虚伪本质的罪孽图画,揭示了人难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便到了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虚伪和伪装的。 1954年,黑泽明拍摄的《七武士》被称为日本娱乐片的顶峰之作。他从未忘记对社会的愤恨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其正义感和道义上的斗争仍坚持不懈。影片描写身处古代乱世的村民委托七个流浪的武士剿灭山贼,黑泽明以超人的导演技巧,用千军万马的气势来展现七武士与山贼的博杀,黑白影像突凸了生存的险恶和人性的坚韧勇敢。 从1958年后,日本电影从顶峰一落千丈,为摆脱困境,黑泽明的电影趋向娱乐性,艺术性有所削弱。进入80年代,他拍出了一部在日本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震撼世界影坛的巨制《影子武士》,惊险的传奇故事,辽远恢宏撼天动地的战争场面,让人叹为观止;加之日本民族传统戏剧表演技巧辅以诗化语言,激情典雅,韵味悠长。 1985年,又一部纯粹的黑泽明电影《乱》问世,影片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被一贯挑剔而刻薄的西方影评家称为‘最优秀、最准确地表现了莎士比亚原作精神的影片’,其要探讨的主题是:人类动乱的根源来自于人本身。黑泽明采用很多大场面和长镜头,让世界的纷争,人心的涣散,个人命运的不可知,在摄影机的凝视中缓缓走过,仔细精微的透视着历史烽烟中的世情和人心。 电影天皇黑泽明在其电影中,以其恢宏的气势,浓郁的色彩,针锋相对的对峙与冲突,别具一格的影像造型,向观众展示了人生的痛楚、疯狂、欲望、毁灭、欢乐、解脱、温情、迷惘等种种的景象,深刻无情的解剖和展示了人类灵魂。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精湛的导演语言。电影,究其本质便是镜头的影像。黑泽明电影的魅力和魂魄更是蕴藏于他那精心推敲设计的镜头影像中。黑泽明有着很深的绘画功底,在电影开拍前,他也总是将自己对未来影片镜头的想象亲自画出来。反复推敲镜头画面的色彩、光线、人物安排、构图和气氛。他的许多导演的技巧也体现在这些精心设计的镜头造型中。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下黑泽明电影造型中的导演艺术: (一)对峙冲突场面的造型与构图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许多时候人物有着针锋相对的激烈冲突。于是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物激烈对峙的情景。黑泽明对这些场面做出了张力十足的精彩处理,这种张力来自于他对镜头构图和场景造型的富有诗意的使用。 (二)天气的美学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天气是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营造和烘托了影片的气氛,而且也象征了人物的内心。黑泽明说,他要么喜欢烈日炎炎,要么便是风雨交加。的确,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晴天白日的时候真不多见。但狂风、闪电、迷雾、焦躁的烈日,不仅营造了影片的氛围与基调,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人生处境的象征。 (三)环境与象征 黑泽明的电影无情的展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种种姿态,可以说,一切都围绕人物及其内心的景象。影片中人物活动的的场景环境,也成为剧中人物内心景象的象征。 《罗生门》中,滂沱大雨下破烂不堪的高大的罗生门,正如黑泽明对人生美好的幻想已经残破灰暗、悲观失望的内心。农夫将罗生门上的木头一块块的劈下来烤火,正如最后残留的一丝对真与善的幻想也将被剥落剔除。 (四) 平面化的镜头画面与日本传统绘画 在黑泽明的多部电影中,他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追求相对平面化的绘画风格的镜头画面。黑泽明通过以下手法来处理这种日本绘画风格的镜头,如淡化光影,人物在镜头画面中的构图,简化人物背景以及摄影机的平视。 (五)人物造型与戏剧 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有着强烈的日本传统戏剧——能剧的影响。戏剧对其电影的影响,更体现在人物造型上。黑泽明电影中的人物不是指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人性的一个个符号。他们代表的是人性中的某个方面,这些角色性格都极其单一,而不是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那样性格复杂。因为他们仅仅是人性的某一面的符号,某一种类型。在影片的服装上,黑泽明也借鉴了戏剧服装的浓墨重彩的风格,异常华丽。 (六)场景空间造型与镜头画面风格 黑泽明电影的镜头画面造型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艺术风格。除了上述的黑泽明对镜头画面作出的平面化处理外,影片场景的造型结构也使镜头画面的构图形成了强烈的日本民族造型特色。 (七)《红胡子》中的阴影 《红胡子》是一部具有强烈光影效果的黑白片,场景是一所收容贫困病危病人的小医疗所。强烈的光影常使人物巨大的影子晃动在墙上,死亡与苦难的气息扑面而来。 (八)表演中的雕塑 黑泽明的电影重视造型,不仅在于画面镜头的造型,他在表演中也追求一种造型感。 以上仅仅是从电影造型的角度,谈了大师黑泽明的电影导演艺术,而这仅仅是他导演艺术的一部分。大师作品最重要的更在于他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及对理想人格的深思。

③ 日本新浪潮电影特点有哪些

“菊花与剑”是日本典型的矛盾特点。菊花是日本天皇皇冠上的图案,象征温柔与美丽,而剑是日本“武士道”的标志,象征着战斗。

在日本新浪潮之中诞生的大多导演,在拍片风格上迎和了这一特色,即暴力作为美学的评判。也对后来如北野武等一些导演的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3)日本电影导演及其作品特征扩展阅读:

起始时间:

狭义的日本新浪潮,以《爱与希望之街》公映为起点,以《日本的夜与雾》被松竹首脑停映,大岛渚等人退出松竹,自组“创造社”为终点,寿命只有短短3年(1959~1961年),几乎与轰轰烈烈的“安保斗争运动”共存亡。

广义的日本新浪潮,则历经20世纪60年代的炽热和70年代的严寒,苦撑到1983年,以寺山修司的死而结束。

④ 请介绍一下日本电影导演铃木清顺

1〕

关於铃木清顺的基本风格特色,以及电影事业上的重要经历,在万象已出版的《感官世界——游於日本映画》中,我已有另文交代。在这里不再浪费笔墨篇幅重覆了。

〔2〕

吾友庞奴(李照兴)於〈CAMP片之王铃木清顺〉(见《香港经济日报》1996年7月17日)一文,言简意赅地点出SUSAN SONTAG的经典文章“NOTES ON CAMP”,是理解铃木清顺世界的不二法门。CAMP的美学特徵:人工化、夸张及风格化的演绎,在铃木清顺的电影里,可以引用的例子俯拾皆是。铃木清顺在《东京流浪客》(TOKYO DRIFTER, 1966)中的表演舞台,又或是《刺青一代》(ONE GENERATION OF TATTOOS, 1965)里的西部酒吧,均充分反映导演对布置艺术,乃至一切视觉装饰性的元素均了然把玩於胸。和CAMP的口味不谋而合,这些表面上的视觉风格元素,委实路人皆知,不用再多加分析。

〔3〕

是CAMP美学背后种种物质及精神上的意涵,我认为对理解铃木清顺的世界会有更大的启发性。正如SUSAN SONTAG指出CAMP的口味本质上仅能够在富裕社会出现,又或是在一些能够体验富裕带来的精神变态之圈子生根。富裕相随的过剩状态,不独指物质层次,而且也是文化精神方面的情况。铃木清顺身处的时代,单从电影这一媒体来说,已属於文化超饱和的局面,他曾在〈世纪末的映象〉(《国文学》第22卷第8号,1977年)一文,提到《暴力挽歌》(FIGHTING ELEGY, 1966)被人认为有种暖昧性,似乎有黑泽明、沟口健二、五所平之助及小津安二郎各自部分的影子。面对这种情况,铃木清顺唯有慨叹过去的电影,就如卷著身体的蛆虫,有理也不易说清。

〔4〕

然也正因为这种文化上的饱和状态,恰好成为CAMP美学成长育成的最佳土壤。传统美学追求目标的极致完成,歌颂上层文化的尊严及严肃,以和谐为方向。经过二十世纪的艺术家洗礼(如蓝波及卡夫卡等),艺术可以变成不断制造矛盾,以暴烈来处理精神内心挣扎的刻划。而CAMP肯定的不过是对失败看重的一种感性,是经验的戏剧化表现,纯从美学出发,不涉道德判断层次。铃木清顺承接片厂导演的系统(对比於小津安二郎之於松竹、黑泽明及成濑巳喜男之於东宝),他没有机会如「上一代」的导演以个人锺情的题材,去展现自己的世界。但同时又没有如年纪相若的同侪及后进,如大岛渚、今村昌平、吉田喜重及筱田正浩等人竞相以实验性争先。处於一个夹缝位置,铃木清顺倒恪守作为日活片厂生产娱乐片的导演本分,回归CAMP美学的本质——从享受、欣赏出发,而非判断评价先行;内里正流露对人性的热爱,包括对鄙俗之类的低下趣味之鲜活呈现。

〔5〕

铃木清顺的黑帮片,大部分於五、六十年代以双连场的「赠品」形式,推出?场面对观众。有趣的是,作品本身的「模范读者」(MODEL READER)与「经验读者」(EMPRIRICAL READER)(解说可参阅UMBERTO ECO的《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明显截然不同。在真实时空内欣赏这批作品的「经验读者」,应属流连里巷的?井之徒。导演在电影中对人物的种种把弄,几成为对戏院内「经验读者」的平行嘲讽。当然表面上对黑帮片中英雄的谐趣塑造,或许对「经验读者」 惯常的观影经验是一种「不敬」的表现;但骨子里却把英雄拉回落水狗的层面,将人性种种难以言尽的怪癖及弱点放回文本,令作品重拾现实的土壤。讽刺的是,时代转变后发现作品的「模范读者」,竟然是一群知识份子——他们才真正理解及享受铃木世界的CAMP片美学。铃木清顺一生极力抗拒任何被学院化的企图,甚至嘲讽自己的《关东浪子》(KANTO WANDERER, 1963)只虚有一些所谓「意念」,实质上不比其他日本导演(如加藤泰)的黑帮片出色。「无容置疑《关东浪子》确是拥有『意念』,但也反映出一部作品一旦有了『意念』,便不用理会电影多么沉闷。这正是学术取向的危险之处。」(参考BRANDED TO THRILL: THE DELIRIOUS CINEMA OF SUZUKI SEIJUN TO THRILL一书中,ICA,1994,"SUZUKI ON SUZUKI"一文)可惜命运却不断教他与知识份子结缘,1967年铃木清顺被日活社长解雇,发动游行示威为他「伸冤」的正是一众知识份子:电影导演、评论家及学生组织等。命运的波折九曲十三弯,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

〔6〕

回头说来,以对类型电影的戏拟(PARODY)乃至颠覆的角度,去阅读铃木清顺的作品,未免失诸片面。其实他早期的警匪侦探片,往往仍大致依循类型的规范,只在个别镜头及场面加上别致花样及心思,令作品的吸引力更大;由《无影之声》(VOICE WITHOUT A SHADOW, 1958)至《野兽之青春》(YOUTH OF THE BEAST, 1963)莫不如是。往后他在作品中加入OFF-BEAT的元素,过程时常反覆拉缠:如《东京流浪客》正是因为铃木清顺在《刺青一代》中走得太远,而被日活命令安分守己去完成。更深一层的考虑是,铃木清顺对类型本身的种种戏谑,本质上与巴赫汀(BAKHTIN)的公众广场概念是一脉相承的。传统黑帮片的规范是向心的支配力量,而铃木清顺加进去的不依牌理元素:大量原色的穿插(如:《肉体之门》及《东京流浪客》等)、没由来的强风(《春妇传》及《河内的卡门》)及不按常规的季节变化(《东京流浪客》)等,均凝聚成一股离心力量。离心力固然是对向心力的一种挑战,但绝非旨在颠覆更替,而是丰富了原有的秩序,体现一种进行式却肯定共存并蓄的精神。在这重意义上,铃木清顺日活时期的作品,与一般日本新浪潮导演的取向,正好道不同而各走一端。后者致力破坏建制,确立新秩序的努力,和铃木清顺的态度是本质上的差异。用概括的话来说,日本新浪潮是另一次全速发展及颂扬菁英文化的尝试;铃木清顺著眼的反而是菁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话(注意绝非反精英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精神可不谋而合。

〔7〕

或许用铃木清顺作品中的笑声,更可能把问题厘清说明。IAN BURMA在〈THE ECCENTRIC IMAGINATION OF A GENRE FILM-MAKER〉中认为「铃木清顺电影中的笑声,是处理对暴力恐惧的一种方法。它提供了仪式上的静化。」(同上引 ICA.书)他正好仅从表面处境著眼去理解铃木清顺的笑意。事实上,铃木清顺作品的笑声正好拥有巴赫汀「狂欢化」理论(CARNIVALIZATION)中笑声的暧昧及双重性特点。在「狂欢节」中,笑既嘲弄戏谑,亦欢乐从容,褒贬合一;而穴户锭(SHISHIDO JO)正是铃木清顺赖以表现笑声暧昧性的主要凭依。穴户锭是铃木清顺的爱将,与一般当红的青春偶像相较(如石源裕太郎、小林旭、渡哲也,甚至后起的高桥英树),他其貌不扬且流於猥琐。然而在作品中往往以「智者」的形象出现。《无影之声》中他的笑声成为凶手留下的唯一线索;《龙蛇争霸》(DETECTIVE BUREAU 2-3: GO TO HELL, BASTARDS!, 1963)及《野兽之青春》里笑声均洋溢玩弄对手的促狎快意;至《杀手烙印》(BRANDED TO KILL, 1967)更纠缠复杂,在与头号杀手的逐鹿中,笑声里快乐与嘲弄(甚至对自己)并生,而坦然面对指定游戏中做为一粒棋子投入参赛的处境。换句话说,穴户锭的笑不断挖苦对手(银幕上的对头及银幕下的观众),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意轻松(纵然只是短暂的)。他饰演的英雄(无论忠奸)往往均十分享受面对现实的刁难挑战,从游戏中去追寻快感——暗藏的脉络为「智者」(菁英)全身投入大众文化中生活共存,产生的永远是对话而非对抗的状况。

〔8〕

SUSAN SONTAG把CAMP分为NAIVE CAMP及DELIBERATE CAMP两类:前者无心插柳,却大树成荫(如ART NOUVEAU 的工匠);后者则刻意为之,削弱了CAMP的震撼力。铃木清顺的CAMP素,固然刻意为之;但「CAMPING」的过程中,力量没有受影响,我认为乃因他具备CAMP的轴心要素:一本正经(SERIOUSNESS)。他对轻浮、失败、不庄重及享乐的认真,自然非以一板一眼的形式显现。正如我说铃木清顺拓展了黑帮类型片的语言文法,假使他听到亦必然发笑打诨。然而正因为一切乃辩证统一,所以铃木清顺的电影世界才名符其实为一种「讨人爱的犬儒主义」(SWEET CYNICISM)。

〔9〕

更深一层的吊诡是,铃木清顺以黑帮类型片确立CAMP片之王的美学秩序,以游戏笔墨及玩乐心态鲜活操控这个男人阳刚当道的世界;但同时又可以藉软性色情片向女人致敬,把一贯用来剥削女人的形式灌注入新生命,其中尤以野川由美子(NOGAWA YUMIKO)为他手上传情达意的重要棋子。这方面的作品包括《裸体年代》(AGE OF NUDITY, 1959)、《头头碰著黑》(EVERYTHING GOES WRONG, 1960)、《肉体之门》(GATES OF FLESH,1964)及《春妇传》(STORY OF PROSTITUTE, 1956)等等。其中的性爱场面来得一般处理,绝非好此道观众会满意的程度;其中以《肉体之门》的名气较著,是历史上的第二次改编。早於1948年牧野雅弘(MA-KINO MASAHIRO)已把这本田村泰次郎(TAMURA TAIJIRO)的名著改编;同年沟口健二也推出以妓女为题材的《夜之女》(WO- MEN OF THE NIGHT,1948)。两出作品遭遇回异,前者几近拷贝不存,后者却名垂影史;铃木清顺於1964年的翻拍,未尝没有翻案伸冤的意味。更重要是铃木清顺打破了日本电影老掉牙的保守传统;女人不应享受性爱之乐。野川由美子在《肉体之门》中,正是在完全自主自决的情况下(先已看过前辈受折磨的景况),为快乐负上责任。铃木清顺以四种颜色来划分四名妓女(红、黄、绿、蓝),其中以绿色来主导野川由美子饰演的MAYA一角的打扮——而绿色在铃木清顺的象徵系统中,正好是平和(PEACE)的代表。

〔10〕

CAMP美学中往往有非政治化的倾向,铃木清顺基本上也不例外;唯一只有《春妇传》及《暴力挽歌》较具政治阅读意涵,而且同样表现出对日本皇道不信任的态度。《春妇传》以逃兵引出对国家的忠诚抉择疑问,结果川地民夫(KAWACHI TAMIO)饰演的士兵选择愚忠,没有得到好结果。《春妇传》一方面著力批评了军国主义的虚妄;同时藉男女易位,以野川由美子突显出女性才是战争中的英雄。倒是《暴力挽歌》中的政治信息,不如《春妇传》中的明显。《暴力挽歌》的剧本由另一位日本名导演新藤兼人(SHINDO KA-NCTO)执笔,本来仅像一部刻划少年青春、暴力与性的作品。高桥英树饰演的KIROKU,暗恋所寄宿家庭的女儿MICHIKO;他生理上的性欲无处发泄,转化在拳头上作补偿,对MICHIKI纯真的爱情遭置散,其实是对暴力和权力美好憧憬的平行映照,伏线留在片末KIORKU对一个俳句老师MISA的景仰身上。MISA原来是日本的革命理论家北一辉(KITA IKKI)。KIROKU对他仰慕正好同时满足於性与权力的幻想:北一辉既是少年将士心中的偶像,而在小镇又与美丽的女侍应有染;性与权力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统一。可惜KIROKU与MICHIKO的无疾而终,也正好预示了他对权力的憧憬同样是一场虚幻的想象,终於亦会落得被出卖背叛的收场。要明白电影的含义,我们必须对北一辉加以说解。北一辉是(1883-1937)年轻一辈军官拥护的理论家,早於1919已发表《日本改造法案大纲》,鼓吹政府把一切国有化;目标并非要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巩固国策的根基,为天皇服务。他生命的高 在1936年策划了著名的二.二六事件,鼓动皇室派军官实行武装政变,要求杀死一干大臣,为天皇建立军部的独裁政体。可惜得不到天皇的首肯,结果在三天后被下令镇压,瞬即平定政变,而北一辉亦以首脑的身分被判处死刑。此事后来其实也被吉田喜重拍成《军法》(MARTIAL LAW,1973),成为他从《情欲与虐杀》(EROS PLUS MASSACRE, 1969)揭?的三部曲之结束篇。整件二.二六事件的最大启示为北一辉觉得被天皇出卖,因为他没有支持以天皇之名而进行的起义。而年轻的军官亦认为被北一辉出卖,因为他没有达成口中倡言的理想主义。至於铃木清顺在《暴力挽歌》的最后一幕,暗示KIROKU会上京追随北一辉,既预示了他未来的惨澹收场,同时亦将青春之梦被成人的伪善及政治目的所蚕食而变质的结局道破。暴力挽歌——正好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喟叹在内。

铃木清顺(SUZUKI SEIJUN)

1923年5月24日生於东京。在青森县的高中毕业后,立即考进刚创立不久的镰仓学院电影系,后来再投身入松竹当副导演。直到1954年,他改投日活,展开惊人的人工幻化美学。可惜於1968年,日活当时的社长堀久作认为铃木清顺只拍一些「令人看不懂的作品」,於是把他解雇。经过文化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抗议,日活才同意道歉并作出赔偿。踏入八○年代,铃木清顺展开「大正三部曲」的创作(《流浪者之歌》、《阳炎座》及《梦二》),全情显耀自己锺情的梦幻世界。

铃木清顺电影作品年表

1956 《港的乾杯.胜利在我手中》(HARBOUR TOAST: VICTORY IS
IN OUR GRASP)
《海的纯情》(PURE EMOTIONS OF THE SEA)
《恶魔之镇》(SATAN'S TOWN)
1957 《浮草之宿》(INN OF FLOATING WEEDS)
《八小时的恐怖》(EIGHT HOURS OF TERROR)
《裸女与枪》(THE NUDE AND THE GUN)
1958 《暗黑街的美女》(BEAUTY OF THE UNDERWORLD)
《不会来的春天》(SPRING NEVER CAME)
《未成熟的乳房》(YOUNG BREASTS)
1959 《无声之影》(VOICE WITHOUT A SHADOW)
《爱的书简》(LOVE LETTER)
《黑暗的旅券》(PASSPORT TO DARKNESS)
《裸体年代》(AGE OF NUDITY)
1960 《狙击护送车》(TAKE AIM AT THE POLICE VAN)
《沉睡的野兽》(SLEEP OF THE BEAST)
《密航零线》(CLANDESTINE ZERO LINE)
《头头碰著黑》(EVERYTHING GOES WRONG)
《去死吧!流氓集团》(FIGHTING DEINQUENTS)
《横渡山峡的春风》(THE WIND-OF -YOUTH GROUP CROSSES
THE MOUNTAIN PASS)
1961 《东京骑士队》(TOKYO KNIGHTS)
《无铁炮将军》(THE BIG BOSS WHO NEEDS NO GUN)
《散弹枪之男》(THE MAN WITH A SCATTER GUN)
《海峡的血水》(BLOOD-RED WATER IN THE CHANNEL)
《百万元夺命逃》(MILLION DOLLAR SMASH AND GRAB)
1962 《青年流氓》(HIGH-TEEN YAKUZA)
《投我一注的家伙》(THE GUYS WHO BET ON ME)
1963 《龙蛇争霸》(DECTIVE BUREAU 23.GO TO HELL, BASTARDS!)
《野兽之青春》(YOUTH OF THE BEAST)
《恶太郎》(THE BASTARD)
《关东浪子》(KANDO WANDERER)
《杀手烙印》(BRANDED TO KILL)
1964 《花与怒涛》(THE FLOWER AND THE ANGRY WAVES)
《肉体之门》(GATE OF FLESH)
《誓不饶恕》(OUR BLOOD WON‘T ALLOW IT)
1965 《春妇传》(STORY OF A PROSTITUTE)
《恶太郎传.生於恶星之下》(STORIES OF BASTARDS:BORN UNDER
A BAD STAR)
《刺青一代》(ONE GENERATION OF TATTOO)
1966 《河内的卡门》(CARMEN FROM KAWACHI)
《东京流浪客》(TOKYO DRIFTER)
《暴力挽歌》(FIGHTING ELEGY)
1977 《悲愁物语》(A TALE OF SORROW AND SADNESS)
1980 《流氓者之歌》(ZIGEUNERWEISEN)
1981 《阳炎座》(HEAT-HAZE THEATRE)
1985 《CAPONE的泪潮》(CAPONE‘S FLOODS OF TEARS)
1991 《梦二》(YUMEJI)

阅读全文

与日本电影导演及其作品特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troy电影观后感 浏览:479
爱情告白电影 浏览:327
汉中电影院优惠 浏览:438
1988年台湾剧情电影 浏览:674
反击电影观后感 浏览:265
电影2017大片免费大全 浏览:257
如何下载英文原版的电影 浏览:417
带斗篷和鸡的电影名字 浏览:322
台湾电影凯文乔治在线观看 浏览:123
演员上位之路电影 浏览:661
电影中英文好听的句子 浏览:51
尔雅英文电影赏析答案 浏览:445
京东微电影一天男主角 浏览:79
爱情经典名著电影 浏览:25
展现母爱的英文电影 浏览:131
阿凡达中小朋友电影图片 浏览:437
完美结局的纯爱电影 浏览:534
王俊凯第一部电影票房 浏览:101
韩国在线电影的网站 浏览:763
邵氏经典电影1000部完整版 浏览: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