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戏曲电影双凤奇缘是什么改编的
戏曲电影《双凤奇缘》改编自黄梅戏《女驸马》。
本片上映于1964年,导演周诗禄、编剧张彻,制片人是邵逸夫,主演凌波、方盈、金峰、李菁、金汉等。该片剧情与女驸马桥段基本一致,只不过主演名字与原著不同。
该戏曲电影讲述了凤箫自幼许与李如龙为妻,继母夏氏贪图富贵,强逼如龙退婚;如龙不肯,夏氏再施毒计诬告如龙偷盗,将其收在狱中。凤箫为救如龙,乔扮男装上京,以如龙之名赴考,一举而中恩科状元,更被皇帝招为驸马。
凌波(1940—)中国台湾电影演员,出生于广东汕头,现定居加拿大。凌波是邵氏黄梅调电影兴盛至白热化的功臣之一,开创了黄梅调歌舞片热潮。代表作品《安安寻母》、《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金汉,原名毕仁序,籍贯山东,香港知名电影演员,毕业于香港新法书院。和凌波因合演《花木兰》结婚,后结成夫妻。代表作品《花木兰》、《原野奇侠传》、《双凤奇缘》、《相思河畔》、《十三太保》等。
『贰』 谁能告诉我 -- 逸夫的简介
邵逸夫
邵逸夫,“影业大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香港电视(无线)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邵逸夫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人。1907年生,在弟兄
4人中为小弟弟。父亲在上海经商,先从事漂染业,后经营
戏院并兼营影片进出口发行业务。
老大邵醉翁在上海原从事律师工作,业余写作剧本。1
924年,邵醉翁投资开办天一影片公司--中国最早的电
影制片公司之一。邵逸夫同他的两个哥哥邵屯人、邵山客都
参加了天一公司的工作,开始了开创其电影帝国的生涯。
靠“大众化的电影”的经营要诀,他每年拍摄电影40
部,共拍摄影片已超过1000部;他在香港、新加坡、马
来西亚、台湾、泰国、越南、柬埔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
等地,拥有影院200余家,每天光顾的观众在100万人
次以上。他个人拥有的财产在100亿港元以上,是香港华
商“十大富豪”之一。
1990年6月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代表中国科
学院和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
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的证书,颁授给邵逸夫,这是历史
性的荣誉。
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勋衔,这是港英社会的最高荣誉地
位。
邵逸夫创立的邵氏影业公司,曾拍摄过一千余部影片,获过几十项大奖,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像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和李翰祥等,都曾出自“邵氏”门下。他的“邵氏影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现在沪上有“逸夫舞台”和“逸夫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还曾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本文介绍了他事业发展的大致线索。
接管“父子公司”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邵家第六个孩子(在男孩中排行第四)。所以,当他功成名就后,香港娱乐圈中人都习惯称他为“六老板”或“六叔”。
小学一毕业,邵逸夫就随父亲到上海,进入了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读书,因此他后来操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1924年春,由老大邵醉翁任老板的“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闸北横滨路挂牌成立。邵逸夫一边在中学读书,一边常来天一公司帮忙。那时,在放映正片之前还要放些新闻片,放学后或假日里,邵逸夫便跟着两位兄长抬着笨重的摄影机到处抓拍。
“天一”的崛起大大挤占了其他影业公司的市场份额。于是,六家制片公司建立了强大的联合发行网,共同排挤、扼杀天一公司。面对围剿,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着手开拓南洋市场。后来就在南洋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抗战结束后,老二邵屯人创立了“邵氏父子公司”,这是指邵屯人和他七个儿子的公司。而“邵氏兄弟公司”则是指邵逸夫和老三邵仁枚两兄弟公司。当时,父子公司在香港,而兄弟公司还在南洋。“邵氏兄弟”负责投资,“邵氏父子”负责拍片。“邵氏父子”的一切支出必须向“邵氏兄弟”报帐,真是亲兄弟明算帐,在金钱方面分得非常清楚。
1956年,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尼等地,已拥有一百三十多家电影院和十多座大型游乐场,事实上已建成一条实力强大的影业院线。而邵屯人在香港的业务却很不景气,甚至有退出拍片业务改为经营戏院的打算。
1957年初夏,邵逸夫奔赴香港。经过谈判,他全面接管了邵氏父子公司的制片机构,并将公司名称改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他本人亲自来港主持业务。这一年,邵逸夫刚好50岁。
邵逸夫决定兴建一座香港最大的片场。他向二哥邵屯人买入清水湾220号地段的8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在这个庞大的建设计划中,包含隔音片厂、置影场所、摄影棚、行政大楼、制片大楼、暗房、冲印所、货仓、服装道具库、放映室,以及生活区等。这座被称为“邵氏造梦工厂”的影业城,从1957年动工,历时七年才全面竣工。
物色人才的工作是邵逸夫优先考虑的,他抓到手的第一个重要人物,便是后来成为他左膀右臂的邹文怀。从1959年到1970年,邹文怀为“邵氏”打了十一年工。这些年中他与邵逸夫形影不离,参与了“邵氏”的各项重大决策。他的办公室紧挨着邵逸夫的办公室,中间有道小门相通。
万事俱备之后,“邵氏”开始筹拍自己的创业之作。
从1958年开始,香港的国语电影渐渐受到市场冷落。但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香港九龙的新华戏院放映时,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极大欢迎。经过反复论证,邵逸夫选定了剧本《貂蝉》,又选定了林黛饰演貂蝉。林黛当时是“电懋”的当家花旦,邵逸夫为了把林黛挖到“邵氏”,以双倍于“电懋”的酬金打动了她,使她成为“邵氏”的签约明星。
得李失李
一部电影拍得好坏,导演极为重要。邵逸夫把《貂蝉》的执导权交给了李翰祥。
在此之前,李翰祥已与邵屯人的邵氏父子公司签了八年合约,后来自然过渡为邵逸夫门下的导演。经过群策群力,《貂蝉》一炮打响,在当年度第五届亚洲影展上,拿了五项大奖。接着,仍由李翰祥执导、林黛主演黄梅调古装片《江山美人》,又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获得“最佳影片奖”。
连续获奖,使李翰祥越发注意电影的艺术价值,有心再拿一个国际大奖。他又执导了“邵氏”的第三部影片《倩女幽魂》。不过,这部影片虽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影片,却什么奖也没拿到。不仅如此,市场反应也极为糟糕——上映时,影院门可罗雀。照这种路子走下去可不得了,邵逸夫暗暗紧张起来。
1960年至1961年,李翰祥采用黑白摄影手法执导《后门》,在亚洲影展上拿了十二个奖项,接着又执导了《杨贵妃》、《王昭君》、《武则天》、《倾国倾城》等影片,虽然屡屡获奖,把林黛一路捧上了天,票房反应却始终不如人意。
这时,邵逸夫坐不住了,他跳将起来,高喊:“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的,是要赚钱的!”他使用另请高明的手法,冷落李翰祥,起用了“邵氏”二号导演罗臻,开拍了描写香港选美的国语片《旅馆鸳鸯》。该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从1958年到1962年间,“邵氏”在亚洲影展中获得大小奖项共计46项,但邵逸夫脸上却挂着愁苦的笑容,他心里总在怀念着《貂蝉》和《江山美人》上映时万人空巷的盛况。他也常以阴郁的目光打量着李翰祥。李翰祥心里也很着急,有心多割舍一点艺术,多从老板的商人立场考虑问题,但苦思冥想仍使不出什么新招,结果还是决定在黄梅戏上做文章。1963年,李翰祥征得邵逸夫同意,写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剧本。该片取得了巨大成功,获了大奖又赚了大钱,名利双收。这是邵逸夫最乐于看到的。但该片导演李翰祥心里又不平衡了,因为无论他执导的电影赚了多少钱,都是老板的事,他得到的始终有限,因此便萌生了离开“邵氏”自立门户的想法。
邵逸夫让邹文怀多次做李翰祥的工作,劝他留下,但李翰祥去意已定,最后还是去了台湾,自组了“国联影业公司”。在离开香港之前,李翰祥跟邵逸夫打了一场官司,结果输得很惨。而邵逸夫自从打赢了李翰祥这起官司后,对上法庭的事兴趣倍增,动不动就跟人家打官司,还真的一打就赢,从来没有输过。
这年6月20日,“邵氏”生意上的冤家对头——“电懋”的老板陆运涛及其夫人,在台湾乘坐飞机发生意外,不幸罹难。从此,“邵氏”开始一统天下,称霸香港影坛。
邵氏影城风光
1964年,邵氏公司最重要的大本营——邵氏影城,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清水湾的山道上了。从彩色胶片的冲印,到海报的印刷,全都能在影城内完成。除了进口柯达的底片外,不出影城的大门,便能制作出一部电影来。影城内还设有马房,由名驯马师王登平担任骑术教练,豢养了数十匹从快活谷(香港赛马场)退役下来的名马。它们属于邵氏公司的动物演员。邵逸夫本人的别墅位于影城的山顶下,下面有个仿制的颐和园小园景,似乎是要以此衬托他在影城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影城内,有一间邵氏公司试片室,这是邵逸夫每天必定光顾的地方。从60年代初起,他每天至少要看两三部电影,最高纪录是一天看过九部影片。因此有人说,邵逸夫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
平时,邵逸夫每天六点钟起床,起床后第一件事,是锻炼身体,练气功或打太极拳。用过早餐便钻进试片室,看一部早场电影。
影片看多了,邵逸夫便摸索出一套借鉴别人成功的办法来。有时候,甚至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别的影片的精彩部分,或者把别人的好影片拿过来改头换面,重新组装后打上自己的牌子。
1965年,“邵氏”生产电影26部,1966年增至41部,1967年达到44部,其中大部分是黄梅调影片。这时,邵逸夫在香港《新生晚报》上连续读到一个名叫何观的人写的影评,此人在文章中尖锐抨击香港影坛盛行的阴柔之风,还特别以“邵氏”当靶子。虽然用词尖酸刻薄,但他的种种见解却正中邵逸夫下怀,于是急令宣传部主任兼制片部经理邹文怀,赶快把这个何观找来。
何观真名张彻,也是一名电影导演。邵逸夫授意邹文怀,力邀张彻加盟“邵氏”,并委以编剧部主任的重任。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张彻充分张扬自己的艺术主张,拍了《独臂刀》、《十三太保》、《大决斗》、《大刺客》、《报仇》等多部动作片,成为新武侠片的开山鼻祖。
60年代中期,是“邵氏”最辉煌的时期。旗下导演阵容强大,而签约的男女演员达到130个。这个时期,“邵氏”真可谓要人有人,要奖得奖,名利双收,人财两旺。邵逸夫授意手下员工为自己铸造一尊铜像,准备安放在邵氏影业城的大门前,接替邹文怀的新任宣传部主任陈铜民说:“六先生,通常只有死了的人竖铜像,而你如今身体健康,精神也好过年轻人,怎么想到要竖个铜像呢?”后来邵逸夫的这个铜像就被弃置在道具房里。一些对邵逸夫有意见而不敢当面说的人,便来到道具房,拿邵逸夫的铜像撒气。曾有人说,那个铜像不知挨过多少武师们的拳脚和小姐们的唾沫。
姜还是老的辣
进入80年代,香港电影热开始降温,邵逸夫便见好就收,淡出影坛,向房地产、银行和其他各种物业多元发展。
198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邵逸夫接替了猝然病逝的利孝和,成为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和其子公司电视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的新一任主席,从此开始掌管香港电视业的大权。
香港电视业同香港电影业一样,也是龙争虎斗之地。邵逸夫进军电视业时,“无线”的主要对手是“亚洲电视台”(即“亚视”)。为了争取收视率,压倒对方,邵逸夫奇招迭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邵逸夫“钦点”《包青天》在“无线”播放。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包青天》这样的陈年老货,这样的“正剧”,在香港哪有市场,邵逸夫一定是老糊涂了。谁知《包》剧播放后观众反应强烈,收视率直线上升,弄得“亚视”也在黄金时段再播《包青天》。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一时闹出个“双胞(包)胎”,大战一场,热闹空前。事后,圈子里都不得不佩服邵逸夫的眼光,都说姜还是老的辣。
对这种激烈的竞争,邵逸夫总是充满信心。他常对手下人说:“有竞争,才有发展嘛。”
几十年的商场“打拼”,使他的个人资产超过二百亿港元,多年来一直雄踞香港十大富豪之列。邵逸夫是中国靠电影业致富的第一人,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大王”。
1996年,与他深交多年的“糖王”郭鹤年,以《南华早报》的股份,收购电视企业,向邵逸夫发起一场令港人瞩目的收购战。但邵逸夫又出奇招,从中套现巨额资金,赢得了这场收购战。一位年届90的老人有此雄心斗志,有此过人之招,实在令世人叹服。如今,邵逸夫依然搏击商场,没有完全退出江湖。
『叁』 天仙配的民间故事是什么
天仙配是我国的一个悲情的神话故事,目前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老版本,一个是改编之后的版本。
一,首先,我们先说一下老版本。
这个故事表达的意义是积极的,正能量的。老版本主要颂扬的是孝悌之道,新版本则既颂扬了孝悌之道,也颂扬了美好的爱情,这也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因为在古代,爱情这种东西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而到了现代,爱情兴起,所以新编的天仙配便把孝道和爱情融合在了一起,改编是非常成功的。
『肆』 什么是天仙配
《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晋时已见于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戏曲或名《织锦记》、《百日缘》、《槐荫树》。黄梅戏整理本较有影响。
【故事的由来和影响】
董永行孝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晋干宝(?~336)编撰的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搜神记》和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明代青阳腔《织锦记》又丰富了变文和话本的描写,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
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由剧作家陆洪非根据老艺人胡玉庭之口述改编而成。故事大意是:董永为葬父而卖身在傅员外家为奴。七仙女(玉帝之第七女)同情董永,下凡结亲。百日后,玉帝差兵逼七仙女返回天庭,天地间的美满姻缘活生生拆散。
改编本成功地刻画了七仙女的反抗性格。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优秀演出奖、剧本奖、道演奖、音乐奖,饰七仙女的严凤英、饰董永的王少舫获演员一等奖。据此剧拍摄之影片获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
也许,这个故事有一天会被人遗忘或不感兴趣,但是,那段脍炙人口的“满工对唱”绝对是永恒的旋律,永远不会消失于时空之中。多少年来,《天仙配》似乎就是黄梅戏的代称,对一台剧目而言,这真是骄傲,而对一个剧种而言,悲哀是注定的。
平调《天仙配》又名《张七姐落凡》、《百日缘》。故事见明传奇《织锦记》。由王昌言、李庆番整理改编,张光、王文德导演,武安县人民剧团首演,秦崇德饰董永,李秀奇饰张七姐。参加1954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获戏曲音乐二等奖,秦崇德获演员三等奖。
【同名电影】
介绍:
1955年底,由桑弧执笔改编剧本,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摄制完成。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安庆黄梅戏《天仙配》的巨大成功,引发了香港数十年黄梅戏电影的经久不衰!《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影响遍及海内外。它为人们留下的众多精彩唱段至今还为人们所深爱。
影片于一九五七年获文化部优秀舞台艺术片二等奖。
《天仙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影片系根据同名黄梅戏改编,剧本改编桑弧,主演是在戏曲界享有盛名的黄梅戏演员严风英、王少舫。严凤英创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间村姑,既热情大胆,又勤劳智慧;严凤英尤其把是把七仙女对董永诚挚的爱情,表现得十分深沉动人。王少舫塑造的董永形象,朴实、敦厚、可亲。这两个形象,富有浓郁的人情味与强烈的真实感,虽系神话,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折射.是劳动人民审美理想的体现。影片上映后,同样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据1958年底统计,仅祖国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带上映时,同样盛况空前。六十年代初,香港邵氏公司拍的黄梅戏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演,风靡了无数观众,创下了空前卖座记录,而这部影片是从1954年“上影”摄制的越剧戏曲彩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移植的。
其实现在最流行的是《天仙配》这首夫妻对唱的黄梅戏。
剧情介绍:
人间:董永家贫,父亡,卖身为奴,得资葬父。
天上: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
七女厌恶天宫岁月之凄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乃不顾森严天规,只身奔向人间。槐荫树
下路遇董永,倾诉衷曲,二人遂结伉俪。
雇主傅员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约为由,要挟七女须于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成则工期缩短,不成则加倍。七女邀众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遂改百日。
工满,归程中,夫妻正向往未来,憧憬幸福,忽闻玉帝旨意,令七女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女无奈,忍痛泣别,别时誓言:“不怕你天规重重活拆散,我与你天上人间心一条”。
(荣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优秀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据此剧拍摄之影片获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
【同名歌曲】
歌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伍』 邵氏出品的老电影
邵氏出品的老电影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七十二家房客、江山美人、新独臂刀、倾国倾城、邪、貂蝉、变脸等。
1、梁山伯与祝英台
邵氏经典佳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李翰祥黄梅调巅峰之作。本片被视为1963年极其重要的电影之一,邵氏有古典美人之称巨星乐蒂饰演祝英台,原本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演厦语片的凌波首次反串演出男主角梁山伯,一举成名。
『陆』 戏曲电影七仙女董永扮演者
戏曲电影七仙女董永扮演者:
严凤英饰七仙女 , 王少舫饰董永。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影片系根据同名黄梅戏改编,剧本改编桑弧,主演是在戏曲界享有盛名的黄梅戏演员严风英、王少舫。严凤英创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间村姑,既热情大胆,又勤劳、智慧;严凤英尤其把是把七仙女对董永诚挚的爱情,表现得十分深沉动人。王少舫塑造的董永形象,朴实、敦厚、可亲。这两个形象,富有浓郁的人情味与强烈的真实感,虽系神话,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折射.是劳动人民审美理想的体现。影片上映后,同样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据1958年底统计,仅祖国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带上映时,同样盛况空前。六十年代初,香港邵氏公司拍的黄梅戏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演,风靡了无数观众,创下了空前卖座记录。
『柒』 香港黄梅戏电影祝英台的扮演者是谁
1、港黄梅戏电影祝英台的扮演者是凌波。
2、演员简介:
凌波,香港六十年代邵氏电影公司著名女演员。1949年进入香港电影界,艺名小娟,最初拍闽南语片和粤语片出身,多达99部,但成就不大。1962年加入香港邵氏公司,初名沈雁,后又更名为“凌波”,顿有轻灵逍遥之感。凡是提到邵氏的黄梅调电影,不能不提凌波,因为她也是令邵氏黄梅调电影兴盛至白热化的功臣之一,特别是她的反串魅力。
后于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改名为“凌波”,顿有轻灵逍遥之感。后凌波因在《红楼梦》中幕后代唱贾宝玉,受李翰祥导演赏识出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该片令她一举成名,并荣获金马奖“最佳演员特别奖”。最佳演员特别奖因为评审不知该颁给反串男主角的她男主角奖还是女主角奖,因而巧立名目,奖励她出色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