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电影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女演员

电影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女演员

发布时间:2023-11-03 13:46:50

① 陶玉玲面对苦痛的人生:丧女之痛、三次患癌,88岁也玩微信

陶玉玲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凭借《柳堡的故事》(1958)和《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中的两个具有淳朴、善良、憨厚的女性人物,并且把这两个典型的中国妇女美好的精神世界和浓郁的乡士气息呈现在银幕上,堪称中国妇女的典型。

最初她在故事片《柳堡的故事》中,她扮演聪慧、俊美而又多情的二妹子。

她那质朴、细腻的表演,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赏和喜爱。

接着,她在银幕上又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物,如《江山多娇》(1959)中纯真、上进的农村姑娘凤儿,《英雄岛》(1959)中年轻活泼、勤快善良的女教师洪秀江,《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文静、贤惠、朴实进步的支前模范春妮等。

至今在我国银幕上出现的诸多农村妇女形象中,还很少有像陶玉玲所饰演的形象那样成功的,不过这里面也有导演王苹(1916-1990)的功劳,把王苹放到现在,绝对是拍偶像剧的高手。

【同意考大学,分配到前线话剧团】

陶玉玲193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从小聪明伶俐,喜欢文艺,能歌善舞。

在她14岁的时候,解放军解放了她的家乡一一江苏镇江,她和老乡们敲锣打鼓欢迎肩枪荷弹的解放军的同时,也欢迎来背着道具的文工团演员们。

后来,她看了文工团演出的《白毛女》和《血相仇》,她被戏中人物的命运和遭退感动得落了泪。

在她感动之余,也很希望自己能穿上军装,在台子上跳舞、演戏、歌唱……

这天,文工团到学校招生。她把这喜讯告诉家人,可是,得到的只是阴沉的脸和不可违抗的摇头。

不久,华东军政大学来招生,家里人同意她去报名。她被录取了。

每天出操,上课,唱歌,坐在背包上听陈毅校长做报告,十几个人围着一盆菜蹲在地上吃……她仍然是一名文娱活动积极分子,搞宣传,跳毛巾舞,她都一马当先。

军政大学分科,成立文艺系,她被分配到文艺系戏剧队当学员。

在学习期间,她在表演、形体、台词、声乐等方面,受到了全面的训练。

光阴荏苒,转眼间学习结业了。

她又被分配到华东军区文艺干部训练班当辅导员。

这可是个难题,训练班的学员都是连以上干部,她这个小姑娘怎么辅导人家?她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

之后,她又被分配到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即后来的南京军区)当演员。

【到连队生活,在剧坛初露锋芒】

陶玉玲在艺术剧院里,开始是为演出配效果。

对这个工作,别人感到乏味,而她却兴致很浓!每天,她可在幕边看同事们演出,有时一连能看上好几场。

剧院负责人为了更好地培养她,让她到连队去体验生活,她愉快地到山东的一个连队去做文化教员。

白天,她教战士们学文化,学唱歌,学跳舞,晚上,到一位贫农老大娘家里去住。

夜间,她还要像战士一样去放哨。

半年多的连队生活,为她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她从连队回到剧院,不久,参加《东海最前线》的排演,而且演戏中的主角杨赛英。这是她第一次演大戏。

在南京演出几场后,她就被调到北京,准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做汇报演出。

可是,在对节目预审时,部队领导批评她的表演“不真实且过于英雄状”。她难过极了。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偷地哭了……

剧院负责人十分理解她的心,多次找她促膝相谈,给她讲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道理,使她受到启发。经过几天的复排后,最终获得演出资格。

结果,演出效果是令人满意的。这次演出最终在北京打响了,各种报刊上出现了陶玉玲的名字,《戏剧报》曾把这个戏的剧照作为封面。

这次演出,证明陶玉玲的表演艺术大有长进,朴实自然的风格初见端倪,也使她在剧坛上初露锋芒。

【九九艳阳天,二妹子成经典】

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在当时可是全军比较优秀的文艺团体。

多年来,一直坚持为部队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方针。每年深入基层演出8个月以上。

陶玉玲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剧团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成长着,壮大着。

1955年,前线话剧团的胡石言(1924-2002)写了一部电影剧本《柳堡的故事》,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导演王苹决定请21岁的话剧演员陶玉玲饰演“二妹子”这一角色。

当时陶玉玲正在东海前线演出,由于化装时间长,脸完全肿了,一只眼睛也肿得老高。有人说,导演选了又选,结果选来个“肿眼睛”。

但是王苹没有动摇,并且到江苏拍外景时和她住一间屋。除了帮助她设计角色,在思想和生活上也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陶玉玲初拍电影就遇到这样一位导演,使她感到荣幸,她也一直视王苹为她的老师。

王苹是一位才华出众、待人热忱的导演,她耐心地教她有关电影方面的基本知识,她给她讲电影演员怎样创造角色,启发她要演出自已的特点,追求自己的艺术魅力。

并领着她走到田间,跟社员一起干活,和船工学习撑船。

还为她设计了细腻的表达内心矛盾的形体动作,如戴花、打小牛、端水……帮助她分析角色,掌握好人物的分寸。

陶玉玲是一位才思敏锐的演员,她没有辜负导演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角色创作任务。

“九九艳阳天”的歌声飘向祖国的所有工厂、田野,二妹子的生动形象深深印在广大观众的心里。

之后,陶玉玲又应邀到长影拍摄电影《烈火红心》。该片拍了一半便停了下来。

这期间,王苹正在拍摄《江山多娇》一片,她又在这部影片中饰演了农村姑娘凤儿一角。

由于本单位演出任务繁重,她便只好在通化电影外景地和浙江海防前线话剧演出现场之间频繁往来。

1959年,她出席了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参加了国庆十周年宴会。

宴会上,她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亲切地对她说:“你还年轻,受到观众的赞扬,不要骄傲,要好好学习。”

【剧团不肯放人,承受丧女之痛】

这时的八一厂想把陶玉玲调入厂里,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却不肯放人。

陶玉玲听从团里的安排,将下部队演出当作第一要务。当时好几个电影厂找陶玉玲拍电影,都被她不得不推掉了。

另外,当时陶玉玲刚和团里的黄国林于1958年年底结婚。

1931年出生于江西吉安一个书香门第的黄国林,14岁就参了军,成为部队文工团的一名歌剧和话剧演员。1955年,黄国林调入南京前线话剧团。

在团里,两人初次见面,黄国林就被陶玉玲甜甜的笑容吸引了,陶玉玲也在之后的相处中,对这个踏实能干,无论领导交代什么任务,总能完成得很好的小伙子产生了好感。

在那个人人都很羞涩的年代,是黄国林的老班长帮他们戳破了那层窗户纸。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之后,两人才最终走到了一起。

婚后生下个女儿,由于同是前线话剧团的演员,两人经常要下部队演出。他两不在的时候就交给家人看护。

有一天,八个月大的女儿出现了严重的感染症状,家人们将她送到医院,病情发展非常快,医生对此也束手无策。

等陶玉玲赶到医院时,孩子已经不幸夭折。悲痛欲绝的陶玉玲陷入伤痛,如果不是丈夫黄国林的抚慰,她不知自己要怎样熬过那些惨淡的日子。

失去大女儿后,他们又有了两个女儿。陶玉玲曾说:“最幸运的事就是遇见了黄国林,最幸福的事就是嫁给了他。”

【脱下军装,到晶体管厂当工人】

1962年,南京前线话剧团以上海警备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题材,排演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先后在南京、上海演出,引发轰动。

陶玉玲饰演的质朴善良、深明大义的农村妇女春妮,虽然戏份不多,却令人眼前一亮。

后来,前线话剧团演出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轰动了北京,不但群众热烈欢迎,就连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都观看了演出,并和演员们一起照了像。

周总理先后看了7次,还曾亲自到后台对道具和服装提出修改意见,邓大姐也嘱咐饰演春妮的陶玉玲,不要紧张,把话说清楚。这个剧在北京演了三个月,盛况空前。

1964年,周总理指示,要将这部话剧搬上银幕,一句台词不改,一位演员不换。

导演则是王苹和葛鑫(1917-2000),影片中女主角春妮的角色,自然由陶玉玲出演。

影片开拍前,毛主席接见了陶玉玲等人,表示了殷切的期望。

影片上映后,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反响。陶玉玲的表演更为细腻、真实,感人,塑造了令观众铭记不忘的艺术形象。

当她正想在银幕上多拍些电影的时候,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无情的风暴自然也席卷到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

陶玉玲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她不得不脱下了穿了20年的军装。

由于她爱人黄国林被调到南通一个国营农场,她便到南通晶体管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当她的领章和帽徽被扒掉时,她的心如同被撕裂般的难过。

在工厂,她虽只当个预备工,工资降到34元,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生活相当艰苦,但是她看到普通工人们不求名利地位,天天为国家创造财富,内心十分感动。

由于她工作积极,待人诚恳,工人们都非常爱和这位被打倒的“电影明星”在一起。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72年,她调到市文工团任副团长,参加排演话剧《常青草》,在南京、苏州、常州、扬州等地演出时,因为她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成千上百观众排长队购票争相观看。

在市文工团期间,她既是领导,又是演员,演出装拆合时,她拉板车、扛灯箱,从不叫一声苦,一有空,还到食堂帮厨师洗菜、淘米,还常常挎着大篮子到烧饼店给小学员们买早点……

【终生的遗憾,未见最后一面】

1975年,她有机会来到北京。一到北京,她就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长信,把几年来的生活情况报告给周总理,并问候他身体 健康 。她当时住在北京电影制片厂。

一天,周总理的秘书打来了电话,说让陶玉玲上午10点去中南海,总理接见她。不巧,她到中关村姐姐家去了。接电话人追到她姐姐家,她又到和平里妹妹家去了。11点多,她才返回北影厂。

当她得知错过了约定的时间,急得哭了起来!

中午,总理秘书又打来电话,让陶玉玲下午4点去中南海。她捧着电话记录,激动得热泪顺着面颊流下来了!……下午3点,陶玉玲便赶到中南海西北门。她依在一棵小树旁,静静地等待着。

3点45分了,她走到大门口,见黑板上写着,4点,陶玉玲进;她走到第二个门,见黑板上写着:4点,陶玉玲进。

她往里走着,心砰砰地跳着,想到马上就要见到敬爱的总理了,她几乎是小跑起来……

突然,一辆小车迎面开来,她心里抖地一颤:别是总理出去呀!车上可别是总理呀……车到跟前了,减速了,呵,果然是总理,总理向她招招手,点点头,车又开走了。

她见到了邓大姐,邓大姐说:总理接见外宾去了,并转告了总理留下的话。总理说,要安心工作,要与工人、农民打成一片。只要为人民服务,就有光辉灿烂的前程。

她向邓大姐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情况,谈了一个小时,才走出中南海。

她漫无目标地在街上走着,一路回想着去中南海的情景,深悔上午不该外出,刚才不该在门外等着。想不到总理在车上向她招手,向她点头,竞是最后一面。

【三次患癌,88岁也玩微信】

1978年,陶玉玲正式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演员,爱人黄国林则调到总政文化部。此时的她已经44岁,整整14年时间里,陶玉玲都没有再登上大银幕。

她早已错过了对于一个女演员来说最好的时光。而八一厂大多拍摄军事题材影片,女性角色本就不多,留给陶玉玲的更是少之又少。

不过,她还是先后在《二泉映月》(1979)、《三个失踪的人》(1980)和《奸细》(1980)中扮演了几个角色。

虽然这几个角色在影片中的分量并不重,但她认真演好每一个镜头,创作态度严肃,一丝不苟。

在《奸细》中,她饰演一个以服装店女老板为身分的我党地下交通站站长杨慧芳,为了创造好角色,地到北京红都服装店体验生活,了解服装工人,学习和掌握他们的形体动作,因而,为刻划人物准备了条件。

接着,她开始在《如意》(1982)、《远离战争年代》(1987)、《炮兵少校》(1993)等影片中,塑造了众多母亲的形象。

就在她心怀感恩努力拍戏的时候,命运的打击再一次降临。

1993年,60岁的陶玉玲正在为电视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做准备,由于长期牙痛,她在进组前去了医院,结果检查出口腔上腭有恶性肿瘤,必须做手术。

医生的治疗方案是从面部动刀切除肿瘤,视表演艺术为生命的她无法接受这个手术方案,医生最终采取了从口腔进入切除肿瘤的手术,换了人造上腭。

术后40多个日日夜夜,陶玉玲度过了炼狱般的生活,没法张嘴说话,也不能吃饭,只能靠输液维持营养。全身疼痛,伤口更是像刀刮一样痛,脑子里像爆炸一样嗡嗡作响,汗水湿透了衣服。

之后她又遭遇了第2次、第3次癌症,换成别人可能早吓死了,她均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病魔。

一次是在体检中查出肺癌,不得不将肺叶切除。2013年,她又“再次中奖”,患上了基底细胞癌。

就在她积极抗癌的时候,爱人黄国林也患上了结肠癌。

他们夫妻俩以豁达乐观的心态互相扶持,互相鼓励,成为一对坚强的抗癌夫妻,控制住了病情。黄国林活到2017年,享年86岁。

如今88岁的陶玉玲也已经抗癌20多年了,但她仍然活跃在大银幕和小荧屏前,她与时俱进,接受新鲜事物,还学会了玩微信。

② 他们在老电影中演的角色家喻户晓,却一生只演一部电影,令人遗憾-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界,不乏主演、参演过数十部乃至上百部电影的老演员,但也不可否认,有许多人一生却只演过一部电影。其中,许多人是匆匆过客,出演的角色并不知名,但另有一些人所饰演的角色则十分经典,几乎家喻户晓,韩英、王兰、江姐、嘎子、阿米尔、古兰丹姆等,均属此类。

那么,你了解多少位此类演员呢?借这个机会,咱们不妨介绍10位,并简要分析一下他们只演一部电影的主要原因。

《洪湖赤卫队》中,王玉珍饰演韩英。作为当年湖北地方实验歌剧团的演员,王玉珍在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饰演了女主人公韩英,自此红遍长城内外。从那时起,王玉珍成了“韩英”的代名词。后来,由于丈夫在北京工作,王玉珍调到中国音乐学院,成了一名大学教师。

《哗芦上甘岭》中,刘玉茹饰演王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刚刚从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刘玉茹被导演选中,出演了电影《上甘岭》中的卫生员王兰。此后,她成为哈尔滨话剧院的演员。虽然刘玉茹一生只拍过《上甘岭》这一部电影,但影片中那首洋溢着爱国激情的《我的祖国》是由戏中的她“演唱”的。

《江姐》中,杨维忠扮演江姐。《江姐》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1978年上映的一部舞台歌剧艺术电影。由于是歌唱家,拍完《江姐》后,杨维忠再未参拍电影。

《小兵张嘎》中,安吉斯饰演嘎子。老电影《小兵张嘎》堪称新中国儿童影片的一座里程碑。凡是看过这部电影的老同志,总不会忘记电影中那个“嘎”劲儿十足的张嘎子。这一角色,由安吉斯饰演。虽说后来该部作品多次拍摄成影视剧,但实事求是地说,安吉斯这版“嘎子”最为经典,最令人难忘。

《冰山上的来客》中,阿不都力米提饰演阿米尔。说起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大家一定不会忘记男主角阿米尔,他的饰演者名叫阿不都力米提。电影上映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阿不都力米提也一夜成名。只不过,2013年5月7日,“阿米尔”因患前列腺癌在乌鲁木齐去世,享年74岁。

《枯木逢春》中,徐志骅饰演方冬哥。电影《枯木逢春》的男主角是方冬哥,由上海交通大学男学生徐志骅饰演。当年,《枯木逢春》的演员大多都定下来了,唯有男女一号还没最后确定。在上海市一次大学生文艺汇演中,副导演钱千里发现了徐志骅与尤嘉。但参拍了这一部电影后,他彻底离开了电影圈。

《冰上姐妹》中,于中敬渗轿饰演于丽萍。在过去的老电影中,真正讲述冰雪运动的电影并不多见,《冰上姐妹》则是电影史上较早反映冰上 体育 事业的一部影片。电影中,于中敬饰演了速滑初学者、中学生于丽萍。但遗憾的是,于中敬后来进入哈尔滨话剧团,再未参演电影。

《沙鸥》中,常珊珊饰演沙鸥。这部电影的女一号沙鸥由郎平好友、北京女子排球队的队员常珊珊饰演。其实,在当年,很多 体育 类电影起用的都是运动员,这样的好处,是表演质朴自然,生动真切。但拍完这部电影后,常珊珊激流勇退,再未参拍电影。

《永不消逝的电丛芦肆波》中,陆丽珠饰演柳尼娜。当年,作为一名话剧演员,陆丽珠并不想演女特务这一反角,但在导演的耐心开导下,她答应了下来。电影上映后引起轰动,陆丽珠也让人们熟知。只不过,一生只演一部电影,总是让人觉得可惜。

《霓虹灯下的哨兵》中,姜曼璞饰演曲曼丽。《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所有演员,几乎都是前线话剧团的演员。由于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所以上映后在国内掀起观影热潮,姜曼璞饰演的女特务曲曼丽也让人耳目一新。

那么,为什么上述扮演者只参演了一部电影就“息影”了呢?这个,恐怕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许多人虽是演员,但主业却不是电影,而是话剧、歌剧之类演员,如刘玉茹、于中敬、陆丽珠、姜曼璞、王玉珍、杨维忠等都是。

二是身体原因,如王玉珍,后来因患病嗓子受到损伤,不得不含泪告别歌唱舞台。

三是受牵连,如刘玉茹丈夫关守中被打成“右派”,她也随同被安排到农村劳动,长期在恶劣环境下劳作,患上了严重的脉管炎,再后来,错过了一个演员登上大银幕的最佳年龄。陆丽珠则是“出身有问题”。

三是本身就不是演员,如常珊珊是排球运动员、阿不都力米提是排球队员、徐志骅是学生,毕业后投身到了国防工业建设中。

感谢上述经典角色饰演者!你们所塑造的角色不朽!

③ 陆锦娟的演艺经历

1941年,入陶叶剧团学戏,不久因病离开。之后,陆锦娟执意学戏,虽遭其父棍棒加身的阻止仍坚持要求学戏,后在母亲的支持下,于1947年入上海金龙女子越剧团(科班)习艺,曾用艺名陆金娟,工小生,拜师裘凤山。出科后,在某次挂牌写名时,被写成陆锦娟,此后一直沿用此名。
金龙女子越剧团为女子越剧科班,在沪成立于1947年。创办人张耀金,地点在露香园路开明里。第一批招收少年女徒14人,艺名均冠以“金”字,例如学花旦的张金花、张金英,学小生的陆金娟、沈金卿、徐金春,学老生的王金萍,学小丑的洪金哈,学老旦的周金玉等。学徒进班要签“关书”,言明学戏3年,再帮师半年,生死不管,初学半年内饭费自理。教戏师傅有男班艺人裘凤山,教上台引子、坐台白、赋子等文戏基本功,并请京剧师傅教武功,进行搁腿、下腰等基训。半年后上台演出,请来客师唱主角,学徒做配角、跑龙套。科班跑码头至杭州时,又招收了张金月(花旦)等一批学徒。1949年夏,科班从昆山演到杭州时,部分年岁较大的学员离班而去,部分年岁较小的学徒仍随班回上海,在福安游乐场等场所演出,直至1950年学徒期满科班散伙。
陆锦娟进入金龙科班,3个月后就开始登台,半年不到就已经崭露头角,很得师傅的赞赏。此后,与科班协商一致,陆锦娟提前出科。
1949年,陆锦娟参加越剧姐妹班,任头肩小生。演出剧目都是连台本戏,剧目有:《盘妻索妻》、《盘夫索夫》、《孟丽君》、《碧玉簪》、《借红灯》、《唐伯虎点秋香》等,均为越剧男班师傅裘凤山所授,先在明星,国泰剧场演出。之后又先后在合作越剧团、光明越剧团、合众越剧团、天明越剧团等剧团演出。在合作越剧团参演《武则天》、《龙凤花烛》等戏。在光明越艺社参演《龙虎寨》、《金玉鉴》、《一往情深》、《生死恋》、《得意缘》等戏。在合众越剧团参演《富贵之家》、《碧血芳草》(即《棠棣之花》)、《河神》等戏。
1953年4月19日起,上海店员俱乐部配合宣传婚姻法运动,邀请余彩琴、陆锦娟领导的天明越艺社,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陆锦娟饰演后梁山伯,自四月十九日起至五月十日为止,每天演出夜场,时间七时卅分,星期日加演日场,时间三时正,票价为一千五百元。 陆锦娟因扮相俊秀、台风高雅、唱腔优美而在演出过程中崭露头角,遂组建飞鸣越剧团(在当时属于中型越剧团),任团长。1953年8月13日,陆锦娟率飞鸣越剧团在苏州市新艺剧院挂牌公演,第一个打炮戏为《牛郎织女》。8月26日,飞鸣越剧团于苏州新艺剧院演出《薛丁山与樊梨花》(后改名为《三请樊梨花》)。 此为飞鸣第2个戏。总共在苏州演出十八天,由陆锦娟、筱兰芳、沈爱莲主演。
1954年8月1日、2日两天,解放、上艺、新光等三家国营剧场由安徽话剧团、云华越剧团、飞鸣越剧团演出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越剧《花木兰》、《彩楼记》等戏剧,对解放军进行慰问。其中《彩楼记》由陆锦娟主演。
1954年至1955年间,晨光、光明越剧团先后解散,部分主要演员加盟“飞鸣”。当时陆锦娟所在飞鸣越剧团中挂牌的主要演员有:小生陆锦娟,花旦李蓉芳,老生沈爱莲、胡凤英,小丑何笑笑,大花脸吕胜奎等。主要业务人员有编剧盛燮、李惠康、肖维璋、陈芎,导演袁浩,作曲潘祖德(伟异),舞美设计陈必华,技导叶琴芳、孙江林等。全团在编47人。
1955年春节期间,杭州市开展了一次演好戏运动,飞鸣越剧团在杭州参加演出了《荔枝换绛桃》一剧,陆锦娟主演。
1955年7至8月,长江沪剧团、少壮越剧团、爱华沪剧团、飞鸣越剧团、黄桂秋京剧队等,在各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巡回演出,剧目为沪剧《海滨激战》、《喜期》;越剧《四进士》、《天仙配》、《荔枝换绛桃》;京剧《三击掌》、《春秋配》等。其中陆锦娟主演《天仙配》、《荔枝换绛桃》。
1955年8月15日,飞鸣越剧团由陆锦娟、李蓉芳领衔,在文化宫演出(为该处的首次演出)。
1955年9月16日,飞鸣越剧团由陆锦娟、李蓉芳领衔,沪东俱乐部演出(为该处的首次演出)。
1956年1月,在全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飞鸣越剧团成为了国营剧团,但自负盈亏。
1956年,飞鸣越剧团排演《红与黑》,由陆锦娟领衔主演,此剧取材于法国作家斯汤达的同名文学名著,陆锦娟饰演剧中人陈中(即小说中的于连),李蓉芳饰市长夫人。潘祖德任该剧唱腔助理。
1956年12月至1957年1月,飞鸣越剧团至苏州演出,其中1957年1月1日至5日,上演《凄凉辽宫月》,6日至13日上演《三难新郎》,15日至20日上演《孟姜女》,均由陆锦娟领衔主演。
此后,飞鸣越剧团相继上演《双珠凤》、《团圆恨》、《风雨旗》、《鲛绡泪》(由南薇导演此剧)等戏,由陆锦娟领衔主演。
1957年,该剧团男班老艺人陈芎据姚水娟演出本整理改编《啼笑因缘》,将之压缩成单本,4月,由飞鸣越剧团于解放剧场演出该剧。此剧中,李蓉芳饰沈凤喜、陆锦娟饰樊家树。陆锦娟在该剧中表现极为精彩,此剧也因此而轰动一时。
1957年,陆锦娟参加农工民主党。
1957年11月,去外埠巡回演出离沪已半年的飞鸣越剧团从长沙远地来信了解上海的文化学习情况,并在芜湖也自发地进行了一次测验。其中在长沙上演《双狮图》、《凄凉辽宫月》等剧目,均由陆锦娟主演。
1958年春节,飞鸣越剧团由陆锦娟领衔在解放剧场上演《闹地府》。
1958年1月14日,上海市文化局宣布将现有新国营剧团、民办公助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划归各区文化局(科)领导和管理的决定,陆锦娟所在之飞鸣越剧团被划归为虹口区管理。是年春,全国整风运动开始,至年底,飞鸣成为除上海越剧院外留存下来的11个越剧团之一。该年,飞鸣越剧团演出了《台湾来的女客》。 陆锦娟在此剧中饰演反派角色。
1958年4月,飞鸣越剧团的主要演员何笑笑、沈爱莲、李蓉芳、吕胜奎、陆锦娟、周素芳等,为了对青年演员表演艺术进行现场指导,每星期四、六的日场在解放剧场青年组演出《沉香扇》一剧中配演龙套角色。
1958年3至4月间,飞鸣越剧团再次上演《红与黑》,由陆锦娟领衔主演。
1958年4月,解放剧场和飞鸣越剧团,为了照顾有幼年子女的家庭妇女看戏,今后在每逢星期三上午九时,开辟“妇幼专场”,第一次演出为16日,剧目是《绿牡丹》,由陆锦娟主演。
1958年5月前后,飞鸣越剧团在解放剧场由陆锦娟领衔主演《日出》。
1958年5至6月间,飞鸣越剧团上演《十七年沉冤大白》,胡玉英扮演主角,陆锦娟在剧内饰演警察队长,并专程邀请虹口区公安局警察同志教习学习枪械相关动作,此戏得到了公安部门经手办案的同志和生活实事中的当事人的支持助力,演出非常成功。
1958年6月8日,飞鸣越剧团主要演员,包括陆锦娟在内,在虹口公园参加上海举行的宣传总路线的活动,进行了表演。
1958年12月14日,飞鸣越剧团于人民大舞台演出《折红梅》(即红梅阁),由陆锦娟主演。
1959年春,飞鸣越剧团编写了古装剧《智审泥神》参加上海市文化局举办的上海市戏剧、戏曲会演,受到好评。该剧由盛燮编剧,郑传鉴导演,胡凤英、沈爱莲、李蓉芳、陆锦娟主演。当年5月,飞鸣越剧团被评为上海市文教系统先进集体,以陆锦娟为首的剧团演员组被评为市三八红旗集体。
飞鸣越剧团从1956年起一直在浙江省各地巡回演出,1959年他们改变了路线,于十一、十二两个月去沪宁线,南京苏州等地演出,剧目有《智审泥神》,《郑成功》等,其中《郑成功》由陆锦娟领衔主演。
1959年8月,为庆祝建国10周年,飞鸣、青年、出新、青山等越剧团分别演出《智审泥神》、《团圆之后》(即团圆恨)、《红霞》和《神灯》。其中陆锦娟主演《团圆之后》,参演《智审泥神》。
1960年10月,国庆期间,飞鸣越剧团演出的历史剧《卧薪尝胆》,宣传春秋战国时代越国人民发愤图强、反抗吴国侵略的故事,陆锦娟饰演勾践。
1960年,飞鸣越剧团上演《灵堂成亲》,由盛燮编导,陆锦娟领衔主演。
1961年春节,飞鸣越剧团于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出《墙头马上》。 此为七幕十场传统剧,陆锦娟饰裴少俊,轰动一时。后被多次演出,精心打磨,成为陆锦娟演出的主要剧目之一,有昆曲团前去观摩学习,对陆锦娟饰演的裴少俊作出了较高的评价。
1961年6月,飞鸣越剧团上演《墙头马上》,由陆锦娟领衔主演。
1961年8月,飞鸣越剧团再次上演古装戏《灵堂成亲》,陆锦娟饰姜斌,朱依萍饰凤姑。演出很受观众欢迎,在1962年春亦曾演出过,并有不少年轻观众写信给陆锦娟,有读者来信说“你向凤姑小姐只用眼珠这么一转,凤姑小姐就领会你的求爱的动机了,立刻以落帕为名,赠帕为实地一笑而去......你眼神里的戏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觉暗暗敬佩你的艺术才华”。
1961年秋冬期间,飞鸣越剧团演出于嵊泗列岛东海戏院,剧目有《灵堂成亲》、《墙头马上》、《三请樊梨花》(此为飞鸣越剧团主要演出剧目,有多张戏单存世)等,均由陆锦娟主演,除在菜园演出外,还到马关等地巡回演出,每次演出,座票都销售一空,还要卖出很多“站票”,来满足观众需求。
1962年春节,飞鸣越剧团在东山戏院再度演出《啼笑因缘》。由李惠康重新编剧,戏从樊家树方面切入,以沈凤喜的人世遭遇作陪衬,着重描写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其失落,突出黑暗社会和反动统治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导演袁浩,作曲潘伟异,舞美设计陈必华,陆锦娟饰演樊家树。该剧在上海丽都(后改贵州)、解放、群众、光华等剧场演出,满座4个多月,极为轰动。
1962年10月国庆期间,飞鸣越剧团主要演员演出精彩剧目,并于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再次上演《灵堂成亲》。
1962年11月,上海剧团送戏下乡,飞鸣越剧团前往崇明县庙镇、堡镇等地,著名演员陆锦娟参加了演出。
1962年12月21日,飞鸣越剧团开始在红都戏院上演根据吴趼人同名小说改编的新戏《恨海》(此戏由陆锦花最早演出)。 陆锦娟饰男主角陈伯和,因其成功塑造男主角而被认为削弱了对封建主义揭发批判,故而被批评。此剧于1963年,1964年分别多次上演,均由陆锦娟领衔演出。
1962年,盛燮根据电影《摩雅傣》改编越剧《琵琶鬼》,又名《摩雅傣》,由陆锦娟领衔演出。
1963年春节,飞鸣越剧团在东山戏院再次演出《啼笑因缘》,由陆锦娟领衔主演,深受观众欢迎。
1963年夏,飞鸣越剧团上演《雷锋》,并送戏下乡,由陆锦娟饰演雷锋,因其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雷锋各时期的形象而受到观众好评。
1963年4月16日起,越剧界陆续上演现代剧,其中飞鸣越剧团演出的是《霓虹灯下的哨兵》。8月间,飞鸣越剧团在丽都剧场上演《霓虹灯下的哨兵》,在这以前,“飞鸣”已先后在三个剧场演过这出。 陆锦娟在该剧中出演主角指导员路华。飞鸣越剧团两个月来上演《霓虹灯下的哨兵》,收到了不少青少年观众的来信。 来信说:“过去我们看的戏,就是《灵堂成亲》《拦轿闹婚》等等,我们所欣赏的就是演员的美貌和文质彬彬的姿态。可是看了你们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我们被南京路上好八连战士们的共产主义品格感动了。”另一位观众也写道:“你们演得很成功,我想你们一定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的。”飞鸣越剧团还成立了《毛泽东选集》学习小组。
1963年10月28日,飞鸣越剧团于上海群众剧场上演《年青的一代》。 在上演前,进行了三次认真排练,每次都作了修改提高。 陆锦娟领衔主演,极具感染力,获得观众好评。上演三天,每天客满,很多街道居民还包了专场来看。 有读者来信称:“当你在舞台上读着血书的时候,我与你一起泣不成声,流下了眼泪。”
1964年春节,飞鸣越剧团在黄浦剧场上演了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大型现代剧《祝你健康》(又名《千万不要忘记》)。 由陆锦娟领衔主演。 为该处的首次越剧演出。 2月,在市文化局统一安排下,上海戏剧界组织文化工作队送戏下乡。飞鸣越剧团组成了“青浦队”,去金山、嘉定、宝山、青浦县的农村,作为期3个月的巡回演出。7月1日,上海越剧院邀集区县越剧团,座谈自1963年来演出现代剧的情况,准备向市委陈丕显书记汇报。会议由袁雪芬院长主持,合作、少壮、飞鸣、青山、出新等越剧团的负责人出席座谈。
1964年2月2日,飞鸣越剧团由陆锦娟、李蓉芳领衔,在浦东俱乐部演出(为该处的首次越剧演出)。
1964年2月,飞鸣越剧团于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再次上演《年青的一代》,陆锦娟饰演区英才主演此剧。
1964年8月,飞鸣越剧团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开始演出《年青的一代》(陆锦娟主演)、《依莱汗》(即《摩雅傣》,陆锦娟主演)、《水晶洞》、《南海长城》(陆锦娟饰演区英才)。 之后10月1日,国庆期间,本市各越剧团均演出现代剧,并在《新民晚报》刊登联合广告。
1964年9月,飞鸣越剧团上演革命现代戏《豹子湾战斗》,陆锦娟在剧中饰演主要角色连长。此剧在排演阶段,专门请了当地驻军前来辅导,请解放军同志带领演员于“三伏天”进行训练,并挨个纠正动作。在市区演过以后,已带到崇明县的村镇去演出。陆锦娟领衔主演,受到了观众好评,并有观众以此剧为内容投稿至《文汇报》。
1965年2月,春节期间,上海上演的越剧剧目均为现代剧:飞鸣越剧团由陆锦娟领衔主演《八一风暴》。
期间,飞鸣越剧团还上演了《拦轿闹婚》、《蝶林遇仙记》、《王十朋》(此剧为飞鸣越剧团常演剧目,有多张戏单存世)、《何文秀》,由陆锦娟领衔主演,其中《王十朋》与《何文秀》,均采用了与芳华越剧团不同的剧本,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65年,飞鸣越剧团于光华剧场演出反映工业战线上比学赶帮的《山花烂熳》,陆锦娟主演。
1965年7月,飞鸣越剧团上演《南方烈火》,陆锦娟在此剧中担任重要角色。
1965年11月,飞鸣越剧团在大世界游乐场上演《南方烈火》,由陆锦娟、李蓉芳领衔主演。
1966年1月,上海各界向解放军取经的慰问团先后满载归来,飞鸣越剧团以陆锦娟为首的演员,向战士学习了刺杀技术后,演出的《琼花》愈加出色。
1966年3月,飞鸣越剧团上演据同名川剧移植的革命现代剧《嘉陵怒涛》,陆锦娟主演。
1969年1月,各越剧团体在工、军宣队领导下,搞斗、批、改。上海越剧院和学馆,被集中到交大分部学习。合作、少壮、春泥、青山、出新、东风、飞鸣等区属越剧团,相继下放到崇明县各区五七干校。
文革时期,飞鸣剧团一度改名为“向阳越剧团”,1971年正式解散。 1979年,虹口越剧团重组,由原“飞鸣”、“东风”越剧团部分人员组成。同年10月,定名为虹口越剧团,李明任团长。陆锦娟为该剧团的主要演员,于1980年初归队,在群众影剧院演出大型神话剧《山河恋》 。
1980年2月16日,虹口越剧团在徐汇剧场演出《山河恋》,剧本由南薇、韩义等改编,导演南薇、凤鸣,陆锦娟、朱惠芳主演,很受观众欢迎。尤其是其《送信》一折,陆设计之动作别具一格,风流而又雅致,极为动人心魄。
1980年5月,虹口越剧团在上海共舞台演出《盘妻索妻》,陆锦娟饰梁玉书。
“由陆锦娟领衔演出传统剧《盘妻索妻》,其时仅在共舞台上演日场,居然场场暴满,连演两个月上座率不衰,甚至出现通宵排队购票、每人限购张数的热潮,其受到观众的青睐程度于此可见。”
演出据芳华版本做了不同的处理,并不以尹派艺术规范为标准,而是独辟蹊径另有韵味,无论是唱腔中陆锦娟独有的截然而止清雅别致的特色,还是其稳重硬朗清峻峭拔的演绎风格,均是别具一格,非常精到地刻画了梁玉书的儒雅、温存、正义、深情,如其洞房时几次三番的欲走还留,赏月“猜心事”时别有特色的运筹帷幄,以及对娘子的无比宠溺和越剧中少见的亲昵动作,塑造了一位独具相府公子特色的冷面柔情梁玉书形象,使原本完美而不太可能在现实中存在的“梁玉书”形象变得如同身旁人般地可亲可近,故而有戏迷称“陆锦娟令梁玉书的形象真实可信”。但因其动作设计,较为当时某些保守人士所反对,并遭到严厉批评,后因观众欢迎及个别同行之支持而不了了之。
1980年5月底,陆锦娟领衔之《盘妻索妻》在延安剧场连演三十场,后因疲劳过度和饮食不当而致病,请假未果,区文化课副科长令其随团同去金山,陆锦娟遂抱病演出,归后又在解放剧场坚持演出。
1980年7月1日,陆锦娟于解放剧场演出《盘妻索妻》,又有戏迷献花,此前也一直有戏迷向陆锦娟献花,群众献花事件被虹口区文化课副科长认为是不正之风,有人进而附和地提出相当荒谬的建议:要求团长做陆锦娟的工作,让其向戏迷呼吁不要献花。
1980年7月11日,陆锦娟因过度疲劳而失音,由备角尹美娣顶替其角色继续演出,陆随团压阵。7月15日,陆锦娟病情好转,要求演出,但被拒绝,后只允其演后半场。当晚,因剧团事先未与剧场讲明陆只演后半场,也未能像原先一样打出通告,再加演出前打幻灯,在陆锦娟名字上停留时间过长,尹美娣的名字一晃而过,使不少观众认为此场为陆锦娟主演,故而在尹美娣出场后,观众倍觉受骗而哗然起哄,在团长广播说明情况后,剧场恢复平静。
之后,陆锦娟被禁演。在戏迷和某些热心同事支持下,陆锦娟向文汇报求助。文汇报于1980年12月5日头版刊登《虹口区文化科个别负责人无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强行剥夺越剧演员陆锦娟演戏权利》一文,并以记者调查附记的形式确证了陆先生文章的真实性。
1980年12月28日,文汇报在“读者来信”一栏刊登了2封读者来信,要求有关部门珍惜有艺术才华的演员,正确处理陆锦娟问题。 此后至1983年,未能找到陆锦娟之任何演出信息。
1983年,被闲置在家的陆锦娟受邀至舟山地区越剧团重演《盘妻索妻》一剧,并由电视台录像拍摄。现有该剧之VCD,似为其唯一留存于世的戏曲影像资料。同年,李惠康又对《啼笑因缘》一剧进行加工,更名为《樊家树与沈凤喜》,由浙江舟山地区越剧团特邀陆锦娟饰樊家树,再度演出,在杭、嘉、湖等地巡演,盛况依旧。此后至1986年,未能找到陆锦娟之任何演出资料。
1986年6月,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干预下,陆锦娟重新登台,在共舞台演出《盘妻索妻》,“观众踊跃,座无虚席,献花观众络绎不绝。音乐声中大幕启动,陆锦娟在幕后一声‘梁福梁宝,带路!’引来满堂红彩。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观看演出后,到后台热烈祝贺:‘你们剧团实力很强,大有希望。’” 有老戏迷称,当时场面轰动,演出极受欢迎,曾出现在场观众们情绪激动而使演出不得不稍作停顿之事。另有当年观看现场演出的戏迷的回忆:“戏院内观众情绪沸腾,叫好声一片,盖过陆老的声音,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我看到的,特别使我终生难忘的情景:陆老谢幕,陆老眼泪都流出来了,观众都不走,全部在外面等陆老,人山人海,空前绝后。”上海文化艺术报亦存有《风雅小生陆锦娟》一文。 然而,此文中所称将要重排之《啼笑因缘》,因种种缘故终究未能上演。之后,陆锦娟息影越剧舞台。 19世纪80年代,在陆锦娟先生演出《盘妻索妻》后,浙江嘉兴市越剧团,浙江普陀越剧团纷纷按照其演出的《盘妻索妻》版本排演,浙江嘉兴市越剧团为张薇主演(曾专程以学生的身份向陆先生求教此剧),浙江普陀越剧团为孟群亚主演(曾现场观摩陆先生《盘妻索妻》演出,自学此剧),动作设计等均因袭陆先生演出版。
1982年4月,虹口越剧团青年演员尹美娣学习陆先生主演的《灵堂成亲》,在群众影剧院重演该剧。
1993年3月30日,上海东南虹口越剧团学习了原由陆先生主演的《灵堂成亲》一剧,在大众剧场献演新戏《火烧凤楼》。尹派新人肖晨曦饰演姜斌。
文革后, 另有松江越剧团排演《灵堂花烛》,剧情情节包括唱词与飞鸣版《灵堂成亲》极为接近。
2005年12月30日下午,工程师越友联谊会在南京东路社区文化中心主办“著名越剧演员陆锦娟与越友见面暨新年联欢会”,请来了19世纪70年代虹口越剧团的当家小生陆锦娟先生,见面活动的气氛十分热烈,几位老观众介绍了以前痴迷陆先生的往事,越剧戏友们演唱了一个又一个的越剧片段,同陆先生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2005年12月31日,网友“拥星”(又名wangpeifei)在“陆锦花艺术网”发帖,首次以网友发帖的形式,介绍了陆先生。
2007年,杭州黄龙越剧团主要小生演员翁赛凤因欣赏陆先生1983年录像的《盘妻索妻》,而照其录像版本进行演出,恰逢陆先生的老戏迷,遂通过其介绍辛苦找寻到已退出越剧舞台多年的越剧名伶陆锦娟,由翁赛凤和孟科娟等人屡次专程前往上海向其请教学习《盘妻索妻》一剧。
2008年1月11日,网友书生还是旧衣巾建立了网络“陆锦娟吧”,此为陆先生在互联网上的第一个论坛;并于同年1月30日发布博文集《陆迷之痴心戏语》(后改为《锦迷之痴心戏语》),一度引发讨论热潮。
2008年2月10日11日,舟山小百花越剧团在舟山剧院上演《盘妻索妻》全剧,以“陆锦娟”为艺术指导,其编排动作因袭陆先生1983年演出版本,主演为吴秋萍、陈亚玉。
2008年3月22日,陆先生因事而到杭州,黄龙越剧团在杭州游览景点黄龙洞进行《盘妻索妻》的汇报演出,由翁赛凤主演《荷亭》一折,孟科娟与王杭娟演出《露真》一折,内含陆先生新设计的身段动作,非常妥帖地体现了陆版盘妻所塑造的梁玉书独有的那种柔情酷少的形象,获得当地观众的好评。演出结束后,由陆先生对演员的表演做了点评。
2008年4月23日,(原武汉越剧团团长戏曲学校校长)贺亮敏等人于上海白玉兰剧场演出《情探-送王郎》,演出结束后晚上老一辈艺术家陆锦娟先生为她们演出成功摆宴王朝大酒店以示庆贺。
2009年9月11日,苏州戏曲广播“吴越传音”节目应网友秋水点播,播放陆先生的《山河恋·送信》。
2010年1月29日,网友爱好此道愿守贫开始梳理编辑网络陆锦娟词条,并于2月2日始梳理编辑盘妻索妻词条与飞鸣越剧团词条,3月12日始梳理编辑虹口越剧团词条,并以网络为基础逐步整理陆先生演绎剧目,以穷尽一切可找寻到的报刊书籍与网络资源为标准,至2010年3月15日,陆锦娟词条历经40次修订,飞鸣越剧团词条历经30次修订,虹口越剧团历经8次修订,基本定型,被网络授予优质词条称号,成为网络上陆锦娟、飞鸣越剧团、虹口越剧团最详尽的介绍文章,其内容被互动网络、SOSO网络全文转载,其中陆锦娟词条亦被SOSO网络认定为“优质”。
2010年2月24日,网友望尽tylu接手天涯陆锦娟吧的工作,这是陆先生在网络上的第2个论坛。该吧力求建成为陆先生最全的资料中心,除收录网络所有与陆先生相关资料外,吧主还整理发布了“剧目简介”系列精华贴,部分内容首次公布于网络。
2010年3月29日,网络陆锦娟俱乐部成立。天涯陆锦娟吧及俱乐部以陆先生VCD碟片为素材,出品“陆锦娟之盘妻索妻”、“陆锦娟之盘妻索妻唱段剪辑”、“陆锦娟之梁玉书唱腔集锦”三套视频,上传于土豆网。
2010年6月3日,陆锦娟俱乐部开辟官方网络空间。 6月5日,开辟“陆锦娟俱乐部吧”。之后又分别在新浪博客、网易博客、土豆空间设立宣传点。该俱乐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访问了原飞鸣越剧团陆锦娟先生的同事们,并且公布了大量珍贵史料。
2010年9月,《飞鸣越坛陆锦娟》一书。此书由俱乐部独立负责,核心组成员集资、编辑、整理,所有资金来源于俱乐部会员的集资。此书收录照片共计179张,其中陆先生照片175张照片(96张剧照,43张单人照,33张合照,报刊照片收录3张)其他照片4张(陆先生之母、裘凤山师父、李惠康先生、潘祖德先生);收录戏单73份(文革前戏单65份,文革后戏单8份);文字约为99400字,脚注共计86条。该书此书创越剧类书籍之六最。
2010年12月8日中波846苏州戏曲广播“戏迷大舞台”栏目,对陆锦娟俱乐部进行了访谈。
2010年12月18日中波1197上海戏曲曲艺广播越沪艺苑在“戏曲书架”栏目介绍了《飞鸣越坛陆锦娟》一书,并播放了浙江电台室内录音选段“洞房悄悄静幽幽”。
2012年9月30日,正逢中秋节,陆锦娟俱乐部发布《自成一家演盘妻 独惊斯世擅风流·陆盘妻资料集》,其内容包括陆盘妻的细节赏析、唱腔赏析及对昔日历史的回顾,并有八份附录,分别为碟片操作说明,陆锦娟主演的舟山版盘妻全剧剧本和全剧曲谱,陆锦娟主演的虹口版盘妻布景草图与剧照,《浅谈“陆盘妻”中谢云霞对梁玉书的爱与恨》一文,山河恋相关资料及锦迷之歌相关资料(曲谱及词、曲赏析文),《长诗为陆先生锦娟作(第二版)》。碟片部分,由2张DVD(D9),2张CD组成,并将陆锦娟新设计的身段动作舞台地位等内容,制作成2份视频文件,附于碟片之中。其中CD部分,包含了陆锦娟在盘妻索妻中所有唱段及伴奏。同时,陆锦娟俱乐部应学习、演出“陆盘妻”的演员及票友的需要,制作“陆盘妻”全剧伴奏,为一碟装。
2015年2月7日上午9点,陆锦娟因病逝世,享年82岁,2月9日下午1点40分,陆锦娟遗体告别仪式于上海龙华殡仪馆云宵厅举行。

阅读全文

与电影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女演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师上课没有活人电影名字 浏览:217
法国电影不忠的妻子1969 浏览:208
有英雄联盟电影叫什么名字叫什么名字 浏览:645
爱情战争占有欲电影 浏览:559
泰国电影男主帮女主修花 浏览:799
西瓜影院新电影 浏览:876
电影方世玉2打斗音乐 浏览:845
鸭王属于什么电影 浏览:162
最新伦理动漫好看的动漫电影网站 浏览:179
约定电影完整 浏览:428
二虎电影大全完整版 浏览:456
功夫足球电影全集完整版 浏览:349
电影院绿码能进吗 浏览:705
大鹏电影租房 浏览:586
电影青春期2完整版 浏览:366
由英文小说改编成的电影 浏览:13
小马宝莉大电影音乐下载 浏览:777
桂林电影院哪家最好 浏览:184
周星驰的电影全部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76
这个的英文电影的内容 浏览: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