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主角汉伯特电影名

主角汉伯特电影名

发布时间:2023-09-14 05:47:07

A. 求问,《美国丽人》片尾独白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影片一开始,男主人公的旁白就告诉我们事情的结尾:他死了.这不禁让人想起比利怀德<日落大道>的开场.男主角威廉荷尔登的尸体飘浮在泳池上,而他的声音带领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细说从头.虽然很多电影使用了这样的手段,但很少有足够坚实的织体能够支撑起一个已知的结局.

莱斯特是被邻居一枪打死的.那个邻居曾经是美军上校,他之所以这么冲动是有很多原因的.主要的一个是,那天晚上他潜藏的同性恋倾向撕破了海军陆战队的高傲伪装.他试图亲吻莱斯特,因为他以为他也是同性恋.他这么以为也是有原因的,主要的一个是,他误以为自己的儿子曾经与莱斯特有过性活动.但当上校发现自己搞错了的时候,他愤怒了,所以,他要为莱斯特使自己蒙受的耻辱复仇.

而这之前的莱斯特是什么样子呢?他非常,非常的不快乐.他有一份在杂志社写稿的讨厌工作,他有一个小他一半且认为他没有使用价值的老板,他甚至有一个钻到钱眼里整天抱怨他无能的老婆,更过分的是,他还有一个打心眼里蔑视他的女儿. 不过,幸好有两个人及时出现拯救了他.一个是上校邻居的儿子Ricky;一个是女儿的好朋友Angela,校篮球队的拉拉队长.

终于,他"求生"的欲望被激起,对生活开始有了一点想象力,于是他主动辞掉了工作,临走之前勒索了老板六万美元,买了一辆70年的火鸟汽车,回家健身,抽大麻,并不停的幻想Angela

片名"美国丽人"实际上是玫瑰家族的一种.导演门德斯用这种玫瑰象征生命中的完美.莱斯特对安吉拉的性幻想永远在铺天盖地的玫瑰花瓣中展开,其久旱逢甘露一般的铺张想象充分喻示了他的生命中是如何的缺少"美".还有他的妻子卡洛琳,也要通过料理花园弥补与家庭的缝隙,从中找寻填充自己的意义和美.

<美国丽人>是一幅美国风情画,它包含的很多社会问题都是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症结.诸如拜金主义造成的精神压力,生活的单调乏味,个人的挫败感,性,毒品,暴力等等等等.感同身受的美国观众会处处与影片的细节产生共鸣.在这里,我们把它看作一部特殊的情色电影,着重考察影片在描写不伦关系时的独特视角

首先,只要将莱斯特伯恩汉姆(Lester Burnham)这个名字的字母顺序稍加颠倒,就会得到那博科夫的经典小说<洛丽塔>中男主角的名字----汉伯特莱恩斯("Humbert learns");而曼娜苏瓦丽扮演的安吉拉海耶斯(Angela Hayes),其姓氏海耶斯也极有可能指涉<洛丽塔>中的早熟女孩洛丽塔海斯(Lolita Haze).可见,编剧在创造人物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考虑.

那么,"不伦"关系究竟在<美国丽人>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呢?这种社会禁忌,只要稍微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人物的发展和故事的和谐.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成了一个四十二岁的中年男人的拯救者,她给了他美的希望,给了他一个改变生活的理由,可以说,这样的角度是同类题材里从来没有过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导演在肯定这样的关系.虽然他们最终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和成长,但两个人的出发点都是自我和自私的.

莱斯特有一个失败的家庭,在妻子和女儿眼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他长期没有性生活,每天的最高潮就是在淋浴的时候手淫.女儿恨他,工作又不顺心,几乎周围所有的人都不关心他的存在."没关系",他说,"连我自己都不会记得自己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他和妻子卡洛琳去女儿的学校体育馆看她的拉拉队演出,安吉拉异常耀眼的出现使他瞬间看到无数朵美丽的玫瑰花在她胸前绽放.似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莱斯特一下子被欲望击中了.从此以后,他迈出了精神重生的第一步.

在莱斯特看来,"美"就是一种解放,他追求的美,本质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冲出围困芸芸众生的牢笼.

安吉拉是粗俗的,高傲的.她的座右铭是"没有比平庸更糟的了",所以她要拼命的在男性面前表现自己的千娇百媚,要拼命的在同学面前吹嘘自己的性经验(如跟某某摄影师上床),即使在好友珍的面前,也毫不掩饰自己对男性(尤其是珍的父亲莱斯特)的统治欲望,"如果有完全不认识的人看着我,想和我上床,那就说明我真的是块做模特的料."她要通过征服男人证明自己的存在,表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应该说,这种内心渴望是很值得同情的.

在安吉拉看来,"美"就是一种力量.她追求的美,本质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凌驾于芸芸众生的力量.

可见,两个人都不是为纯粹的性爱牵在一起,他们彼此都是对方获得转变的"契机".

影片似乎说明,美就是自由,就是打破禁锢的思想,就是无拘无束的灵魂.然而莱斯特最终还是被一枪打死了,尽管他刚刚逃离丑陋的世界,刚刚体会到生命的美.

看来,真正的"美国丽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我们只能在梦中幻想自己醒来

编导很聪明,没有过多的纠缠于棘手的"不伦"关系.它成了一条引线,长度适中,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收尾----也就是说,莱斯特和安吉拉之间没有发生真正的性关系.这是关键的一点.在发生性关系之前,一切都是可以容忍的,可以控制的.而一旦发生了性关系,则这种危险关系势必如燎原之火,脱缰野马,再也收不住了.

大概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片中有一场性交的戏被砍掉了.它发生在一位42岁的父亲和一个16岁的处女之间.编剧保尔解释说,在写作剧本的抓狂时期,他并没有考虑这种事发生在两个明星身上的后果.后来梦工厂的一位执行主管枪毙了这一场景,理由是莱斯特并不需要彻底追随自己的欲望,因为安吉拉只是他发生转变的催化剂,不是终极目标.而且,若莱斯特真的和她上了床,岂不会变成一个肮脏下流的糟老头儿?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更改后的样子:莱斯特和安吉拉在厨房中坦诚的交谈,前者终于走回到了一位坚强父亲的老路上----在临死之前.

<美国丽人>在很多方面与<毕业生>有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表现了美国郊区居民生活的沉闷窒息,都间接说明了对所谓美国梦的追求实乃竹篮打水一场空,也都批判了对金钱和名誉的贪婪所导致的"人"的死亡,而且<毕业生>中同样大费笔墨的展开了一场不伦关系----只不过男女位置不同.也许很多观众会觉得<美国丽人>中的这些理念很新鲜,但毕竟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有一部成功的电影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也许是<美国丽人>的各个方面都更加切合了当代美国人的生活实践和审美胃口,该片在美国本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夹道欢呼,无论是影评人还是观众都如获至宝一般争先恐后的挤入电影院.虽然该片只在全美的429家影院放映,但其两周之内的票房总收入已排名第五,其轰动效应恐怕只有<女巫布莱尔>可以相提并论.除此之外,该片更是在各大电影节(尤其是美国大大小小的影评人协会)上风光无限,披荆斩棘,一举囊括了五十余项评选中的一百多个奖项.诸如2000年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等桂冠已经足以说明:
"美国丽人",乃是又一个"长眠不觉晓"的美国梦.

B. 《洛丽塔》电影DVD 或者相关介绍

电影《洛丽塔》
1962年,电影怪才库布里克和他的制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万美元买下了《洛丽塔》小说的版权,这在当时可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在电影剧本的第一稿中,编剧凯尔德·威廉汉姆为了迎合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标准而将故事的结局改为亨伯特最终跟洛丽塔结为夫妇。但没有一个人喜欢这个结尾,于是库布里克决定在不违反审查委员会标准的原则下,尽可能地忠于原著。而其中对审查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妥协就是,电影中的洛丽塔的年龄要比小说中的12岁大。最后这部小说被库布里克改编为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
1962年,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将小说搬上银幕。在今天开来,这一版本显得过于“保守”,但在六十年代初期,如此大胆的银幕题材可谓惊世骇俗,非库氏此等先锋不敢吃这个“螃蟹”。
很明显,库布里克是把这个故事当作“讽刺画”处理了,因而其主旨更接近于文化层面上的嘲讽和隐喻,而不是个体层面上的悲悯和描摹——他要把人物的可笑和荒谬剥给人们看。比如本片的配乐几乎是清一色的泡泡糖舞曲,轻佻的“cha cha cha”.......全片充满黑色幽默,其不合时宜的“搞笑”甚至让人怀疑库氏居心何在。比如有一场戏,汉伯特和一个黑人侍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开一张折叠帆布床,其滑稽的身体语言和与环境、道具的互动直让人想起卓别林的桥段。洛已经睡了,这张打不开的床可谓遂了汉伯特的心愿(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和洛同床了)。但不幸的是,这张床到底还是被多事的黑人侍者制伏了——汉伯特的性企图落败,萎了.这个捣蛋的黑人侍者代替库布里克调笑着可怜的汉伯特。

从故事的角度看,这一版本有很多不足.最大的缺憾是:影片根本没有交待汉伯特“为什么”会如此迷恋洛丽塔,库氏完全忽略了原著中安娜贝尔这个人物。按说150分钟的片长随便抻出一段来也已足够铺陈汉伯特少年时期打下的心理基础,但导演似乎假定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耳熟能详,因而砍去了必要的“前因”,使汉伯特几乎一上来就是个心理变态者。可实际上,小说中的汉伯特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我最终未能使我的安娜贝尔阶段保留一个完整的结局也许是因为最初那次不成功的约会”——成年后的汉伯特始终留恋着那种像童年一般纯真的美妙的感觉,因而在他第一眼看到草地上穿着比基尼,戴着太阳镜,沐浴在阳光中读书的洛丽塔之后,就彻底沦陷为她的俘虏。
其次是演员问题。
扮演汉伯特教授的人选可谓几经周折。导演库布里克和制片人詹姆斯 B 哈里斯的首选是James Mason.但由于此君有百老汇的演出任务在身,所以库氏不得不考虑劳伦斯奥立弗。但后者在经纪人的劝说下拒绝了这个角色,于是库转而考虑Peter Ustinov,后被刷掉;制片人又推荐了David Niven,他倒是同意了,但考虑到自己的电视节目赞助商"四星剧院"会反对这一决定,这厮还是临阵脱逃了.最后,James Mason终于痛下决心,从百老汇的演出剧目中退出,参加洛丽塔一片的摄制.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演过西北偏北的“恶棍”总是一脸坏相,我始终看不到他诠释的汉伯特表现出剧烈的感情调动。影片一开始就是故事的结尾:汉伯特枪杀Quilty。据说是因为发行商想让汉伯特被观众发现是恋童癖者之前先成为冷血杀手,这样就不会有人同情他的遭遇(!)。
扮演迷人而危险的电视剧作家Quilty的是Peter Sellers。你也许奇怪为什么我第二个就提到了他,这也正是我想问库布里克的问题。因为在影片中,这个角色即使没有喧宾夺主也至少和汉伯特平起平坐——以致新版导演亚得里安林恩笑称本片应改名为“Quilty”。他的戏分太多了,一会是电视剧作家,一会是便衣警察,一会是德国精神病医生,一会又是诱拐洛丽塔的花花公子,他像变色龙一样不懈的与汉伯特周旋,其噼里啪啦的语速简直像个饶舌的rap歌手。也许库的意思是他和汉伯特两人是硬币的两面,一个君子一个小人一个明枪一个暗箭,一个是英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美国的低级性倒错者。不过Sellers确实演技出众,这在稍候的“奇爱博士”中有更淋漓尽致的表现。

至于洛丽塔,这个混杂了天使与魔鬼的尤物,在书中只有12岁(!),而她的扮演者Sue Lyons当时年届14(影片1961年首映时15岁,未出席;直到62年英国首映时,方才获准入场),以今天的审美观来看并不具备“小妖精”的素质。虽然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不过始终缺少那股“致命”的吸引力。相信是因为电影分级制度尚未实施的原因,库氏必须小心翼翼的处理性场面以避免禁映的命运——实际上,片中根本没有“成人”镜头,这无疑使洛丽塔空有一身本领而无用武之地。假设库布里克是在1999年“大开眼戒”之时拍这个片子,想必就真的是“大开眼界”了。
Shelley Winters扮演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海斯,一个富有漫画般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粗俗、多情、敏感、神经质。
总之,库氏没有在人物身上倾注(我认为)应有的同情或理解,缺乏悲剧感.虽然是大家手笔,但我仍然对片中的诸多手法不明就理,而且,你会发现这个片子带有很明显的西区科克似的悬疑味道,比如汉伯特策划谋杀海斯时的心理活动,Quilty化身后的匿名电话和跟踪----尤其是他在旅馆里背对汉伯特时两人的对话,以及后来在公路上若即若离的追车场面,都极尽西区科克的精髓.这些使得全片颇具“娱乐性”——可是你知道,在库布里克的片子里出现“娱乐”意味着什么。
1997年,拍电视广告出身的美国导演亚得里安林恩(Adrian Lyne) 重新拍摄的“洛丽塔”在欧洲上映。同30年前相比,这一版本无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实于原著。尤其是对男女主人公性关系的描绘,可谓“赤裸裸”。毕竟是《爱你九周半》的导演,片子的整体氛围颇有“软核”色情片的味道。

我国影迷应该对亚得里安林恩的风格非常熟悉,像D市上很早就出现的《爱你九周半》、《致命吸引力》、《不道德的交易》等等都出自他的手笔。其特点是情欲味道很浓,深层思考不足,总是长久的纠缠于中上层资产阶级意乱情迷的男女两性关系。当年他放出口风来要重拍洛丽塔的时候,很多评论当即回应“太糟了”,但林恩依旧不为所动,只不过拍竣之后做了重新剪辑,以符合美国严厉的反儿童色情法(就是这项法律把“铁皮鼓”一片告上法庭)。但紧接着又在国内院线遇到红灯,虽然导演名头很亮,且片子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和成功的海外票房,但依然没有美国发行商愿意摸这块烫山芋,因为乱伦题材在美国社会可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于是此片只落得在有线电视网“秀时间”(Showtime)率先放映的厄运。不过还好,塞缪尔高德温公司(注)高价买下了该片的影院放映权,并在98年9月25号开始了小规模的局部上映。在将近2年的漫长等待之后,美国观众终于可以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从技术上讲,两部片子可谓今非昔比.新版的摄影(Howard Atherton)极为出色,用光和服装都非常考究,配乐更请来驰骋多年的大师级人物Ennio Morricone,两相呼应,狠狠的渲染了那股阴郁,绝望和晦暗的情绪。全片预算高达五千六百万美元,足见林恩重塑经典的野心。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杰瑞米艾恩斯所扮演的汉伯特教授,其毁灭性的反英雄形象绝对胜过当年的James Mason.另,小说的磁带版由艾恩斯本人亲自朗读,可惜国内影迷无缘聆听其杀人声线。
扮演洛丽塔的是从25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15岁少女Dominique Swain,当时的她还是一名中学生,之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其沐浴着阳光和洒水器溅出的水滴。趴在草坪上读书的出场可谓情色经典。日后她还在吴宇森的《夺面双雄》中扮演约翰屈弗塔的女儿——又一个“洛丽塔”形象。
Melanie Griffith和Frank Langella分别扮演海斯和Quilty。
综上可见, 两位导演对同一题材的处理截然相反。前者是讽刺的黑色幽默,后者是移情的黑色哥特。必须承认,后者比前者更加激动人心,对情绪的搅动有股欲罢不能的气势。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影响(新版很早就出过vcd),我觉得97年的版本更加原汁原味,人物丰满,各方面都很精致。虽然诋毁大师库布里克的版本有沦为乱臣贼子之嫌,但我仍然坚持认为,新版要更胜一筹。
注:塞缪尔高德温(1882-1974),美籍波兰电影制片商,他在1917年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1925年跟路易斯·比·梅耶公司合并成立了迈拓-高德温-梅耶公司(Metro-Goldwyn-Mayer),即米高梅。

1997年,《洛丽塔》的故事第二次拍成电影,洛丽塔变得更鲜艳更明亮,更让人动心,然而意境却也变得浅薄了,爱情空茫了,只剩情色欲望在蠢动着。

2005年,《洛丽塔》再度在银幕上亮相,美国导演贾木许在坎城影展参赛片《爱情,不用寻找》中,安排了21岁的女明星AlexisDziena演出洛丽塔。

C. 电影洛丽塔是1961年的好些还是1997年的好些

很早就看到过这部电影。是库布里奇的黑白版,一上来貌似有个人站在很高的地方,然后觉得剧情太抽象.不是很精彩! 彩色版的拍的更好看一些,多米尼克.斯万的表演太棒了,就是结尾时的孕妇造型并不很形象,脸上的笑容太过年轻张扬,一点没有臃肿的孕妇样子.也许这样的故事在六十年代还能引起轩然大波,但放在今天,我想,没有谁还会觉得难以接受.在此还要感谢张艺谋和冯小刚啊,他们的电影为中国人扫了乱伦的盲! 故事的情节我觉得并不是很好.汉伯特对LOLI的感情,并没有被很细致的描写出来.影片一开始的少年汉伯特的初恋,篇幅太少.因为我觉得这部分很关键。汉伯特对LOLITA,多是因为心中有一段年轻时没有释怀的感情,一段空白凝固的时光,汉伯特想在LOLITA身上找回最初的爱,来填补他心中失落的一切。
一开始的一段台词很好,“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不过我觉得过于情色。这样的故事不应该按照情色来拍的,拍成文艺片多好。
不管怎样,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毕竟是不同于寻常的爱,虽然汉伯特的表达方式也出了很大问题,他想把LOLITA完全占为己有,这也正好导致了LOLITA极端的叛逆和最后离汉伯特而去的结果。
我自己觉得还是 1997年 的好看!

D. 什么是洛丽塔

1955年,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那博科夫出版了小说《洛丽塔》.故事描述一位中年教授汉伯特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房东12岁的女儿洛丽塔,近乎病态的执迷把他引向毁灭的结局.由于小说的题材——乱伦/恋童——为道德社会之禁忌,因而该书岁广泛流传但却遭到持久而激烈的非议.小说在法国遭到短期禁毁,在美国迟至1958年才出版,在澳大利亚则直到1964年还被列为非法书籍
然而小说的影响之大可谓经久不衰,它曾获选纽约公共图书馆1995年"世纪之书"(books of the century)中"当代文学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modern literature)类,以及美国蓝灯书屋1998年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的第四名。"洛丽塔"一词甚至被收入词典,人们约定俗成的用它来形容极富诱惑力的早熟女孩(有人说Lolita这个名字原本指射的是查理卓别林的第二任妻子——未成年的女演员Lillita McMurray)."洛丽塔"本身已经外延为一种现象,一种"病症"
另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解读是,洛丽塔并不单纯是性的小说.它影射了以欧洲为代表的传统精英文化向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流行文化的臣服,或曰老迈的欧洲文明妄图通过劝诱年轻的美国文化而达到复兴,表达的是前者的悲哀无奈和后者的傲慢狂欢
三十年间分别有两位导演将小说搬上银幕.片名《洛丽塔》又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典出宋代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和苏东坡之间的文人调侃。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女子为妾,一次聚会上,好友苏轼做诗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可见,此处的梨花指白头丈夫,海棠指红颜少妇,再用一个暧昧的"压"字,可谓风流尽显.

1962年,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将小说搬上银幕.在今天开来,这一版本显得过于"保守",但在六十年代初期,如此大胆的银幕题材可谓惊世骇俗,非库氏此等先锋不敢吃这个"螃蟹"
很明显,库布里克是把这个故事当作"讽刺画"处理了,因而其主旨更接近于文化层面上的嘲讽和隐喻,而不是个体层面上的悲悯和描摹——他要把人物的可笑和荒谬剥给人们看.比如本片的配乐几乎是清一色的泡泡糖舞曲,轻佻的"cha cha cha".......全片充满黑色幽默,其不合时宜的"搞笑"甚至让人怀疑库氏居心何在.比如有一场戏,汉伯特和一个黑人侍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开一张折叠帆布床,其滑稽的身体语言和与环境/道具的互动直让人想起卓别林的桥段.洛已经睡了,这张打不开的床可谓遂了汉伯特的心愿(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和洛同床了).但不幸的是,这张床到底还是被多事的黑人侍者制伏了——汉伯特的性企图落败,萎了.这个捣蛋的黑人侍者代替库布里克调笑着可怜的汉伯特.
从故事的角度看,这一版本有很多不足.最大的缺憾是:影片根本没有交待汉伯特"为什么"会如此迷恋洛丽塔,库氏完全忽略了原著中安娜贝尔这个人物.按说150分钟的片长随便抻出一段来也已足够铺陈汉伯特少年时期打下的心理基础,但导演似乎假定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耳熟能详,因而砍去了必要的"前因",使汉伯特几乎一上来就是个心理变态者.可实际上,小说中的汉伯特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我最终未能使我的安娜贝尔阶段保留一个完整的结局也许是因为最初那次不成功的约会"——成年后的汉伯特始终留恋着那种像童年一般纯真的美妙的感觉,因而在他第一眼看到草地上穿着比基尼,戴着太阳镜,沐浴在阳光中读书的洛丽塔之后,就彻底沦陷为她的俘虏.
其次是演员问题.
扮演汉伯特教授的人选可谓几经周折.导演库布里克和制片人詹姆斯 B 哈里斯的首选是James Mason.但由于此君有百老汇的演出任务在身,所以库氏不得不考虑劳伦斯奥立弗.但后者在经纪人的劝说下拒绝了这个角色.于是库转而考虑Peter Ustinov,后被刷掉;制片人又推荐了David Niven,他倒是同意了,但考虑到自己的电视节目赞助商"四星剧院"会反对这一决定,这厮还是临阵脱逃了.最后,James Mason终于痛下决心,从百老汇的演出剧目中退出,参加洛丽塔一片的摄制.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演过西北偏北的"恶棍"总是一脸坏相,我始终看不到他诠释的汉伯特表现出剧烈的感情调动.影片一开始就是故事的结尾:汉伯特枪杀Quilty.据说是因为发行商想让汉伯特被观众发现是恋童癖者之前先成为冷血杀手,这样就不会有人同情他的遭遇(!).
扮演迷人而危险的电视剧作家Quilty的是Peter Sellers.你也许奇怪为什么我第二个就提到了他,这也正是我想问库布里克的问题.因为在影片中,这个角色即使没有喧宾夺主也至少和汉伯特平起平坐——以致新版导演亚得里安林恩笑称本片应改名为"Quilty".他的戏分太多了,一会是电视剧作家,一会是便衣警察,一会是德国精神病医生,一会又是诱拐洛丽塔的花花公子,他像变色龙一样不懈的与汉伯特周旋,其噼里啪啦的语速简直像个饶舌的rap歌手.也许库的意思是他和汉伯特两人是硬币的两面,一个君子一个小人一个明枪一个暗箭,一个是英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美国的低级性倒错者.不过Sellers确实演技出众,这在稍候的"奇爱博士"中有更淋漓尽致的表现.
至于洛丽塔,这个混杂了天使与魔鬼的尤物,在书中只有12岁(!),而她的扮演者Sue Lyons当时年届14(影片1961年首映时15岁,未出席;直到62年英国首映时,方才获准入场),以今天的审美观来看并不具备"小妖精"的素质.虽然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不过始终缺少那股"致命"的吸引力.相信是因为电影分级制度尚未实施的原因,库氏必须小心翼翼的处理性场面以避免禁映的命运——实际上,片中根本没有"成人"镜头,这无疑使洛丽塔空有一身本领而无用武之地.假设库布里克是在1999年"大开眼戒"之时拍这个片子,想必就真的是"大开眼界"了.
Shelley Winters扮演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 海斯.一个富有漫画般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粗俗,多情,敏感,神经质.
总之,库氏没有在人物身上倾注(我认为)应有的同情或理解,缺乏悲剧感.虽然是大家手笔,但我仍然对片中的诸多手法不明就理.而且,你会发现这个片子带有很明显的西区科克似的悬疑味道,比如汉伯特策划谋杀海斯时的心理活动,Quilty化身后的匿名电话和跟踪----尤其是他在旅馆里背对汉伯特时两人的对话,以及后来在公路上若即若离的追车场面,都极尽西区科克的精髓.这些使得全片颇具"娱乐性"——可是你知道,在库布里克的片子里出现"娱乐"意味着什么

1997年,拍电视广告出身的美国导演亚得里安林恩(Adrian Lyne) 重新拍摄的"洛丽塔"在欧洲上映.同30年前相比,这一版本无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实于原著.尤其是对男女主人公性关系的描绘,可谓"赤裸裸".毕竟是《爱你九周半》的导演,片子的整体氛围颇有"软核"色情片的味道.
我国影迷应该对亚得里安林恩的风格非常熟悉,像D市上很早就出现的《爱你九周半》《致命吸引力》《不道德的交易》等等都出自他的手笔.其特点是情欲味道很浓,深层思考不足,总是长久的纠缠于中上层资产阶级意乱情迷的男女两性关系.当年他放出口风来要重拍洛丽塔的时候,很多评论当即回应"太糟了",但林恩依旧不为所动,只不过拍竣之后做了重新剪辑,以符合美国严厉的反儿童色情法(就是这项法律把"铁皮鼓"一片告上法庭).但紧接着又在国内院线遇到红灯,虽然导演名头很亮,且片子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和成功的海外票房,但依然没有美国发行商愿意摸这块烫山芋,因为乱伦题材在美国社会可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于是此片只落得在有线电视网"秀时间"(Showtime)率先放映的厄运.不过还好,塞缪尔高德温公司(注)高价买下了该片的影院放映权,并在98年9月25号开始了小规模的局部上映.在将近2年的漫长等待之后,美国观众终于可以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从技术上讲,两部片子可谓今非昔比.新版的摄影(Howard Atherton)极为出色,用光和服装都非常考究,配乐更请来驰骋多年的大师级人物Ennio Morricone,两相呼应,狠狠的渲染了那股阴郁,绝望和晦暗的情绪.全片预算高达五千六百万美元,足见林恩重塑经典的野心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杰瑞米艾恩斯所扮演的汉伯特教授,其毁灭性的反英雄形象绝对胜过当年的James Mason.另,小说的磁带版由艾恩斯本人亲自朗读,可惜国内影迷无缘聆听其杀人声线.
扮演洛丽塔的是从25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15岁少女Dominique Swain,当时的她还是一名中学生,之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其沐浴着阳光和洒水器溅出的水滴,趴在草坪上读书的出场可谓情色经典.日后她还在吴宇森的《夺面双雄》中扮演约翰屈弗塔的女儿——又一个"洛丽塔"形象
Melanie Griffith和Frank Langella分别扮演海斯和Quilty

综上可见, 两位导演对同一题材的处理截然相反.前者是讽刺的黑色幽默,后者是移情的黑色哥特.必须承认,后者比前者更加激动人心,对情绪的搅动有股欲罢不能的气势.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影响(新版很早就出过vcd),我觉得97年的版本更加原汁原味,人物丰满,各方面都很精致.虽然诋毁大师库布里克的版本有沦为乱臣贼子之嫌,但我仍然坚持认为,新版要更胜一筹

注:塞缪尔高德温(1882-1974),美籍波兰电影制片商,他在1917年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1925年跟路易斯·比·梅耶公司合并成立了迈拓-高德温-梅耶公司(Metro-Goldwyn-Mayer),即米高梅

阅读全文

与主角汉伯特电影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适合流感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 浏览:102
电梯惊魂电影图片 浏览:916
印度演员汗主演的经典电影 浏览:189
多次看听一部电影 浏览:474
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200 浏览:527
电影里演过日本演员的中国人 浏览:554
周末的电影票英文 浏览:431
主角长出翅膀的电影 浏览:470
朱丽叶罗伯茨大尺度电影 浏览:938
怎么登录美国电影网站 浏览:128
最近院线新上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245
法国电影女主卡洛琳 浏览:977
普罗米修斯电影英文版 浏览:831
林正英女鬼片大全电影 浏览:549
2019台湾金马电影片单 浏览:971
电影网站大家分享一下 浏览:595
荒野大镖客有真人电影吗 浏览:253
中宁电影院今日电影片 浏览:385
英语电影有哪些r 浏览:11
生活服务消费券买电影票 浏览: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