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舍先生的《茶馆》被改编成电影,评价如何
小时候大家去学语文课本的时候,其实都学过老舍先生写的茶馆,在这一部小说当中,她去讲述了老北京一家叫做裕太的大型茶馆的一个心衰千变,也反映出了北京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不同阶层的人在北京不同的生活状态,那么最近他被翻拍成了一个电影,而且在豆瓣上的评分也非常的高,有9点5分,那么现实生活当中,第一次把这样的一个有历史文化背景沉淀下来的话剧搬上银幕之后的一个巨大改变,不断给中国的影迷,同时也给世界的影迷带来了返璞归真的一个感受。
能够让人瞬间回到那个历史时代,去了解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实际情况。都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是完全没有错的,在现实生活当中,这部电影也完全是改编老舍先生的一个茶馆,那么在茶馆里面作为一个公众场合,自然会遇到很多的人,你也能听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所以再这样的一个茶馆当中,能够很好的去浓缩出这个社会的一个实际情况,所以会给人们非常真实的感觉。
⑵ 如何评价电影《茶馆》中演员的表现
所有的精彩的电影,成功的电影都离不开演员的努力,在这一部电影里面所有的演员的表现都非常的好,从每一个小细节,到每一个眼神非常的有代入感。
⑶ 1992年的北京人艺:老戏骨出演《茶馆》忘词,为什么掌声却更热烈了
01、“戏比天大”
在北京人艺的小院中,好听的故事并不仅仅出现在舞台上。
无论是后台的演员还是剧场剧务,亦或是收发室里发呆的大爷,只要进了人艺这个门,每个人都像搞艺术的。
这或许无形中正迎合了人艺排练室的四个字:“戏比天大”。在这里,没有大明星,只有大角色,不管是谁,都不能把戏弄坏了。
人艺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冯远征记得格外清楚。初进人艺那年,冯远征还是跑龙套的人肉背景板,一次老前辈郑榕正在台上演着秦始皇,台下候场的准备演士兵的冯远征一时兴起,与旁边的其他龙套演员小声攀谈了几句。
谁知两人的悄悄话却被台上的郑榕听见了。平素温和的郑榕突然大怒,对着台下大吼一声:“谁在下面讲话,给我滚出去!”
舞台监督立刻过来,将冯远征一行人等带到排练室罚站,自此教会了冯远征敬重舞台。
长江后浪推前浪,十年人事几番新。1999年,已成为台柱子的冯远征,接过老前辈的接力棒,在人艺镇馆之作《茶馆》中饰演松二爷,那天郑榕来到剧场,罕见地坐在台下静静地看着冯远征表演。
谁能想到,冯远征与郑榕在台上台下的位置转换间,就是数十年时光。
演出结束后,郑榕看着冯远征,刚说了句“拿下来了”,眼眸便升起了一层水气。
数十年来,人艺就这么静静地呆在王府井大街22号里。任凭时空流转,任凭世事变迁,人艺只固守着它的桃花源,以匠人般的心思对待每一部话剧,只为延续老艺人们“拉开大幕看真的”的初心。
有人说人艺落伍了,市场经济时代,实在容不下人艺一心做艺术。当年那声“于是之老师,再见”,何尝不是观众对人艺的告别。
但即便如此,人艺依然倔强地守着它的一亩三分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秉持着“戏比天大”的初心,等一个来看话剧的人。
⑷ 如何评价《茶馆》这部影片
国内比较经典的老电影《茶馆》,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部影片确实同导演谢添所说的那样:它是一个“新片种”,既不是舞台纪录片,亦非一般艺术片,更不应笼统地称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于影片导演在严格保留《茶馆》舞台精华的同时,较好地运用了电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镜头引导观众去对《茶馆》主要人物的传神表演和重要细节加以过细观察。它在融合话剧、电影两大艺术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经典之作。
看过原著的都知道,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虽然通篇妙语如珠,十分诙谐风趣,但其主题严肃,结构极其严谨。这是一部为三个时代(清朝、民初、国民党统治)送葬的剧作,它为旧社会唱出一阕怆凉的挽歌。自然,为垂死者唱挽歌和迎接新生儿的降生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表现了历史时代新旧替换的必然。
还有影片中郑榕同志塑造的硬汉子、爱国心切的常四爷,在三个时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线条清晰、棱角分明。那种正气在胸、铁骨铮铮的劲头,感人至深。蓝天野以光彩夺目的台风,在“第一幕”戊戌年间出场,俨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浊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拖着羸弱、疲惫的步子走进老裕泰茶馆时,那眼神、那语气,那身躯姿态,早已判若两人了。这位家财万贯、矢志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产者,早已被日寇、国民党和“四大家族”压得奄奄一息。当年那个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不可一世的秦仲义,而今安在哉?!作为“人贩子”的两代刘麻子,是个不齿于正派人物的社会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铁嘴、二德子、“灰大褂”之类的家伙一样,除去起到渲染时代、烘托气氛的作用外,还和贯串全剧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被出卖的贫农之女康顺子(程中、胡宗温饰)形成纠葛,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诚在精确显示两代刘麻子肮脏的灵魂,以及这类人物丑恶的嘴脸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非常值得称赞!
最后再看看影片《茶馆》中的音乐(彭修文作曲、指挥)和音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它不仅一般性地辅助了作品的主题,强化了主人公王利发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还成功地渲染了环境气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声,进一步为影片《茶馆》增添更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