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电影导演是不是先有第五代

电影导演是不是先有第五代

发布时间:2023-08-21 08:54:59

㈠ 像中国第四代 第五代导演等等的怎么划分的 全面些

第一代导演
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田壮壮
第二代导演
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以陈怀皑、桑弧、崔嵬为代表。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因此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在90年代获得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即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曾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迄今为止中国导演最辉煌的一代。
望采纳

㈡ “第五、六代导演”是指什么时期代表作有哪些他们在影片拍摄时需要做什么

第五代导演指的是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题的一代电影导演。

1984年,陈凯歌拍出了《黄土地》,之后陆续有吴子牛的《黑谷喋血》,陈凯歌的《大阅兵》《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胡玫的《女儿楼》,田壮壮的《盗马贼》,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张艺谋的《红高粱》等等大批优秀作品问世。

这批导演成长于中国社会大动荡中,文革浩劫使他们不得不在底层顽强搏击,上山下乡,当兵……十年文革结束,他们得以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系统的电影知识理论,西方的哲学美学价值影响了他们价值观美学观的形成,而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思,反思思潮相适应。

这个时期,就是新启蒙运动时期。第五代的启蒙主义先锋电影思潮作为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具有一致的启蒙立场——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反思精神,这里的反思思维不仅指向历史,也将矛头对准了现实。他们在电影语言和社会反思两个方面,对电影界形成了双重冲击。

在电影语言方面,第五代电影追求宣言式的阐述,其声音,光线,物质空间,都凝聚着创作者的意图,他们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在炫彩,需要时,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灯都立秋表型立意,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强烈渴望探索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将形式与内容大道完美的结合。

第五代作为启蒙主义的先锋电影思潮,《红高粱》的出现被认为是其文化的总结标志,他以阉割阉割者的场景,象征性地小杰了再异族文明的再度冲击面前,国人的显示教练车与震惊体验。而童年出现的《孩子王》从文化,哲学层面上展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语义含义,展示了文化与生命的两难对立,这种对立蕴含着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意识。

总体特点:从动乱中成长,有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题意识,希望运用独特的方法去表现纷繁杂乱的历史和现实。

以生成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学思辨角度来解释社会变化的的历史渊源,剖析承付的传统观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汽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第六代导演

界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忠厚其进入北影电影系,就是年代后开始指导电影的一批年轻导演。基本没有受过文革影响,并不存在收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承认时期,真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崩溃,各种新潮思想的发生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他们经历了八九十年代经济转轨带来的剧痛,也基尼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生活,还原成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这决定了他们对于传统和一切旧事物都习惯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

主要人物:张元《北京杂种》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管虎《头发乱了》
娄烨《周末情人》
贾樟柯《小武》《三峡好人》
陆川《南京南京》
宁浩《绿草地》

参考链接:网页链接

㈢ 中国导演如何分代

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不是一个严密的学术概念,而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一般来说这样划分:

1、【第一代导演】(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在上世纪初叶到二十年代末,人数约100人)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1905年到30年代初: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现存最早的中国影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较成功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第一次武侠神怪热 《火烧红莲寺》、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夏衍开始了左翼电影创作,代表作:《狂流》30年代 “诗人导演”孙瑜拍摄了《大路》《野玫瑰》等作品,在抒情浪漫的艺术风格上达到成熟30年代新秀导演吴永刚《神女》袁牧之《马路天使》《儿女风云》《桃李劫》(《马路天使》一经问世,即被誉为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也为中国电影达到第一个高峰画上了圆满的休止符。)

2、【第二代导演】(继承中国电影叙事传统发展)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1934-1949左右:

蔡楚生和郑君里合拍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成功地运用了中国电影传统的形式—家庭人伦的悲欢离合故事来透视社会,该影片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影片的杰出水平,它的出现即是1947年度的最佳作品,也是中国电影艺术成熟的标志。)

沈浮《万家灯火》,费穆《小城之春》石挥《我这一辈子》。

3、【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谢铁骊、郑君里,1949-1976左右:

谢铁骊的作品《早春二月》、《包氏父子》、《红楼梦》等都是编导合一。水华是第三代导演中艺术精致的追求者,他的作品只有7部,但基本都是精品:《白毛女》《林家铺子》《土地》《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伤逝》《兰色的花》。

郑君里代表作:《林则徐》(特点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在叙事造型上呈现浓郁的民族特色)、《乌鸦与麻雀》。李俊代表作为《农奴》、《归心似箭》等。

谢晋代表作为《女篮五号》(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等;谢晋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牧马人》。

4、【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吴贻弓、张暖忻,1978-1982左右:

吴贻弓在70年代末期导演的《巴山夜雨》中已经体现了散文化表现和诗意塑造的风格特点。除此之外,他还有代表作《城南旧事》。郑洞天代表作《邻居》、《鸳鸯楼》、《台湾往事》。

张暖忻是第四代导演中女性导演的代表,其代表作为《青春祭》、《沙鸥》(本片在表演手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用非职业演员担当主角,大量使用实景拍摄,较多运用长镜头,探索电影新语言,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等)。颜学恕代表作为《野山》。

5、【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张艺谋、陈凯歌:

张艺谋代表作:《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英雄》、《十面埋伏》等;

陈凯歌代表作:《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霸王别姬》、《风月》等;

黄建新代表作:《背靠背,脸对脸》、《求求你,表扬我》、《说出你的秘密》、《埋伏》等;

霍建起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赢家》;

田壮壮代表作:《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

吴子牛代表作:《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

冯小刚是世界交接时期都市影像表现有成就者。擅长商业片制作,被誉为贺岁片之父。代表作《天下无贼》、《甲方乙方》、《手机》、《一声叹息》、《非诚勿扰》等。

6、【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贾樟柯、陆川:

贾樟柯:《小武》《小山回家》《山河故人》等;

陆川:《可可西里》《寻枪》等。

㈣ 第几代导演是怎么分的 各代导演代表人物

1、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2、第二代导演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3、第三代导演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导演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在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5、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第五代导演成长历程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

但可以从他们的影片中找出一种把现代香港的浮华表面撕去,将真相赤裸裸呈现出来的视界。这种现实视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这批战后出生的影视人面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勇于表达着本土传统与外来冲击下的诸般感受。

㈤ 导演的第几代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导演第几代的划分并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等。

第三代导演是指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

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等。

第七代导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业片,有 陆川、 高彭、 李芳芳、 常征等几人。

(5)电影导演是不是先有第五代扩展阅读:

导演的职责:

导演与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负责整部剧的艺术准则;与制片人联合提名和推荐演员角色人选;根据剧本和拍摄要求选择外景或指导搭建室内景;

指导道具组完成道具的准备和布置工作;指导现场拍摄工作;与出片方商讨作品的宣传计划;指导拍摄现场的灯光、剧务、演员、摄像、 录音、 美术、 化妆、 服装等各部门工作。

㈥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前面几代的导演都由谁领军

在中国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史上,张艺谋已经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了,前面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从前往后分别有郑正秋,程步高,成荫,吴贻弓等等。


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北京电影学院60年代的毕业生,这一代导演提出丢掉戏剧的拐杖,追求朴素自然的风格和开放的结构,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事业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㈦ 中国导演代系的划分求大神帮助

一、“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 二、“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756050100el4n.html ) - 中国电影导演代系划分_为什么要电影_新浪博客 三、“第三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第三代导演”中成荫、水华、崔嵬、谢铁骊、谢晋、凌子风、李俊最有代表性。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四、“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还包括在同一时期自学成材的人。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几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导演”,一旦冲出起跑线,便显示出稳健的创作实力和持久的艺术后劲。他们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新鲜的艺术经验,不懈地探索艺术的特性,承上启下,力图用新观念来改造和发展中国电影。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期获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 在“第四代导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除上述导演外,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张子恩、宋崇、丛连文等都以不同风格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五、“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李少红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六“第六代导演”:张元,路学长,贾樟柯,王小帅等、张杨 “第六代”不仅是一个时空意义上的聚合体,更重要的是由一个文化姿态、创作风格相对一致而形成的在1990年代带有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或群落)。他们在当代中国影坛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电影趋势或电影现象。 “六十年代生人”的“第六代”成长于80年代,浮出海面却是在1990年代初,这是一个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转变的年代。也许是创作历程的艰苦,也许是自身艺术生活的独特性,也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第六代”的电影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一种灰色调,他们的视角与以往有很大的变化,摇滚人、艺术家、同性恋、小偷、妓女——一群不被关注的边缘人进入他们的视野,在混乱的情感纠葛、迷茫的追求、琐碎的细节描写和俚语脏话式的台词包装下讲述当代城市青年成长的故事。 2004年,贾樟柯、王小帅、朱文组成的第六代,终于集体登堂入室。在历经了十年坎坷之后,这些“奔四张”的导演,开始挣扎着在电影市场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这些依旧希望张扬自我的导演面对艺术、官方、市场,“一个头两个大”。看来,即使上岸了,第六代仍然徘徊在主流的边缘…… 2005,中国电影百年,第六代导演突然迸发出强劲的创作力,寂寥的中国影坛突然焕发了勃勃生机。陆川的《可可西里》《寻枪》、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贾樟柯的《小武》《三峡好人》、王小帅的《青红》《十七岁的单车》……每一部,都有参加过国际电影节的光环,而且相继在国内上映。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756050100el4n.html ) - 中国电影导演代系划分_为什么要电影_新浪博客

阅读全文

与电影导演是不是先有第五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上买电影票怎么退教程 浏览:360
我喜爱的一部电影爱国 浏览:423
在电影院拍照录像违法 浏览:605
女狙击手前苏联电影图片 浏览:492
1979法国上映电影 浏览:176
哈利波特5英文版电影下载 浏览:641
电影无名杂货铺演员 浏览:166
周星驰电影中的丑女 浏览:372
主角坐轮椅电影 浏览:983
搞笑夫妻特工电影音乐 浏览:595
伤感电影爱情分手 浏览:243
周星驰电影里胳膊 浏览:234
中英文字幕电影学生 浏览:732
韩国爱情尺度大电影2020年 浏览:728
在家请健身教练的韩国爱情电影 浏览:960
姐姐为养活弟弟出卖自己身体是什么电影 浏览:611
爱情微电影背景音乐 浏览:461
北漂音乐的电影 浏览:641
韩剧电影老板和新秘书 浏览:604
女人单手抬起公交车电影名字 浏览: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