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小刚呕心沥血却无人问津的电影《一九四二》,只因现实更加惨痛
1942 年发生了许多大事。中苏美英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创作 历史 剧《屈原》,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国女作家萧红在香港病逝,时年31岁。
也是同一年,身处抗战前线的河南发生举世震惊的大饥荒,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近300万人被饿死。
这一件极其悲惨的重大 历史 事件至今在中国的史书上鲜有记载,今人对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后知名作家刘震云为重温这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 历史 ,走访灾难的幸存者,最终写了一本名为《温故一九四二》的调查体小说,他也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记述者。
导演冯小刚看了后深有感触: “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后来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成了一部叙述 历史 性质的电影,叫做 《一九四二》 ,并重金邀请李雪健、张国立、陈道明等加盟出演。
温馨提示:可以点击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费观看此电影,请提前备好纸巾。
影片讲述了老东家在河南大闹旱灾之时到陕西躲灾,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沦落为难民后,他亲眼见证儿子,儿媳,老伴,相继惨死,而政府的腐朽统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最后只剩东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领养了同样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电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时会比电影更残酷。这些是搬上了荧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卖儿弃女”“野狗吃尸体”“千里无人,饿俘山野” 的景象,又岂是短短两个小时就能描述得出来呢?
其实从1941年秋季开始,河南开始出现旱情,很多地方已经有绝收现象,农民们开始刮树皮,挖树根当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续了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树皮、树根已经基本被挖光,灾民们开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当时陷入饥饿荒的河南灾民,所有人都蓬头垢面,等待着政府的救济。
当时的政府虽然采取了救灾行动,但既没有计划,也不尽力,各地都在互相观望,推卸责任,隐瞒灾情。
战乱加上饥荒,有一些妇女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动把自己卖给人贩子,换取一些粮食或者一点微薄的钱财。
1943年春,河南地区仍然干旱,很多灾民为了活命,选择全家一起外逃,灾情最严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万人涌向了陕西,逃荒路上饿死的、从火车上失足掉下来摔死的、轧死的人数无法统计。 目前公认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300万,但真实的具体数字已经永远成为了迷。
在电影里,为呈现出一个真实时代,以张国立为代表的这支逃难者主创演员不仅在开拍的半年前就开始练习河南方言。还在拍摄期间集体减肥,真正体验长期饥饿的感觉。张国立说, 真正到了那种饥饿浑身无力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物的台词很多都是多余的。
时隔78年,当年大饥荒的亲历者,大多已经辞世,即使活着的,至少也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河南《巩县县志》中关于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国三十一年,大旱,几近绝收,加之日军侵略酿成大灾,农民多以树皮、雁屎、观音土充饥。”
当我们觉得电影氛围太过沉重的时候,要知道这些血淋淋的画面在过去 历史 的某一个时刻真真切切的发生着。
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摄逃难的过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灾,一面是战乱,四处是被炸断的残肢断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这一过程,导演多用暗色调来表现,象征着底层人民暗无天地的生活, 且画面绝大部分面积为干旱的土地,极小部分面积为天空,这一画面给人压抑的感觉,暗示着政府的压迫式统治。
同时导演多次运用特写镜头来体现难民的惨状,如特写一群野狗啃噬逃难路上去世难民的尸体,给人极大的心灵冲击。同时又多次使用远景镜头来表现难民数量之多,又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
影片中灾民逃荒的破衣烂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员的丰衣足食、安稳无忧有着很鲜明的对比。
一开始片中提到 “蒋委员长因为河南饥荒特地减少了两个菜,以表对救灾的支持。” 这句话暗示了后面人民的背离的结局。在拍摄这一内容时,导演又巧妙的 采用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来突出统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张国立饰)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个地主,儿女双全,家境殷实。因为饥民“吃大户”,他的儿子在饥民和村民的混战中被打死。为保家人平安,在饥荒来临的时候,老东家赶着马车,带着他的妻子,拉着粮食加入了逃荒的队伍当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儿媳生下孙子后不久就体力不支,饿死了。电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儿媳饿死后,她的婆婆就赶紧抱着刚出生没几天的孙子扒开她的衣服,说趁着身体还热喝几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儿媳早已没有奶水。
后来他的妻子也饿死了,他的女儿被卖到了妓院,换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为躲避敌机轰炸,范殿元抱着孙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来,后来小孙子被他活活闷死了。
紧接着他的长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马车,粮食,银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强行“征用”,其实就是抢走了。
逃荒本是为了让一家人活下来,可是范殿元到了陕西后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财主的他成了和佃户一样的逃荒者, 可见在灾祸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无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诉他说: “现在回去就是个死” ,他很默然地说,“ 我就是想死得离家近些。”
范殿元那种绝望的心境,那种颠沛流离的疲惫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体一般已变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转过山坡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同样失去的亲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对范殿元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横尸遍野,大雪飘摇。
二、范殿元的女儿-星星(王子文饰)
星星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怀里总抱着一只黑猫,宁愿自己少吃几口饭也要带着它,在躲过敌人飞机轰炸过后,她还无所畏惧地要跑出去找猫。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后,她却说让家人杀掉了猫。随着一声刺耳的猫惨叫,猫被宰了炖汤,范殿元坐在闺女身边,哭着说:星星,爹对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没有任何表情地看着被扒掉的猫皮,最后还说了一句: 我也要喝猫汤 ,那时候的她也已经饿到发慌。
当妓院假冒被服厂来买女孩的时候,星星提议父亲把自己卖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劝说她爹: 我实在受不了了,连柴禾都没得吃了,你让我逃个活命吧!还能换五升小米。 她还特意向那个人强调自己识字读过书,以此来作为“优势”,最终她被买走了,她在服侍别人的时候,因为吃得太撑了导致蹲不下。
星星的结局是必然的,人在灾难面前已经没有底线了,一个小人物的历程却反映了当时环境下众多人的遭遇,实为可悲。
三、佃户瞎鹿(冯远征饰)
佃户瞎鹿是影片中最窝囊可悲的角色,为了几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戏弄,他也可以卖女儿来换几斗米给自己的母亲治病。
尽管已经活的如此无下限,但他还是没有在这场灾祸中活下来,最后偷驴不成,一头栽进了烧着开水的锅里,留下了两个孩子和他的老婆。
冯远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灾民,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只要能活下来 。
冯小刚在《一九四二》里他没有自己的态度,一切让观众来定夺,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饰,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实的场面还原给观众,里面从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细节描写,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深深的悲哀。
据说当时冯小刚找到刘震云说想要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连刘震云自己都觉得震惊: 他认为没有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
本片酝酿于1993年,启动于2011年10月,最后冯小刚在最冷的五个月中完成了拍摄。因为是逃难题材的原因,整个剧组群演最多的时候高达六百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转场厢车两百多辆,完全的拉链式拍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团队,他们在细节上所作出的努力却十分令人动容。
比如在重庆的拍摄部分主要是国民党和宗教人士的活动场景,这条街道是由摄制组设计,重庆市政府出资修建的。修建完成后,摄制组去现场后简直被惊呆了,这些建筑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筑来修建的,店铺里所卖的东西也都是实物。
后来这条街也成为了重庆的著名景点:民国街。
摄影组印象最深刻的是难民扒火车的那场戏,为了有一个好的拍摄效果,拍摄组从山西转移到东北终于找到了一个1942年美国产的火车头,而且还能开。
可是光有火车头没有车厢也不行,于是制片部门又根据当时的难民 历史 照片制作了逃难时的那种拉货用的平板车。
拍摄时是在东北零下20多度的情况下,当地群众还好心提醒剧组,不要用手摸铁,不然真的撕不下来。可是为了呈现真实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于是戴手套的去摸铁,没戴手套的就去摸木头。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车行驶过程中、火车顶上还坐了几百个群众演员的拍摄情况。摄影指导吕乐说,这辈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当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关于火车的六分钟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最后呈现的效果来说是值得的。
以喜剧见长的冯小刚此生最想拍的一部电影,就是这部极其沉重的灾难片——《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冯小刚的情怀之作,他试图借一场70年前的人间灾难来反思国人的人性与救赎 。
然而电影上映以后,票房却票房一败涂地,与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后冯小刚拼了命的拍商业片还债。
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但,票房却能反映大众对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和传达的情怀的接纳度和认同感。
很多网友看了预告片就炮轰冯小刚, 指责他“发国难财”,引发国人的共鸣,赚国人眼泪。 果然也应了刘震云当年那个担忧:没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这个幸福的年代,人们早已习惯回避苦难。
张国立回忆,因为《一九四二》票房惨败,冯小刚甚至掉了眼泪。当他问冯小刚是不是因为启用了他才导致票房惨败,冯小刚的回答很令人感动, 都不是这样的原因,但反而正因为票房的落败,观众对苦难的敬而远之,他更觉得自己应当拍摄这么一部电影。
冯小刚打造 《 一九四二 》 的这份情怀,纵然无法和 历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是一段回忆,也是一代人的苦难回忆,看过的人都说好,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后旁白念起:“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当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流过一滴泪,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这四个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灾难的沉思。
都说乱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还是生灵涂炭。
冯小刚的深刻在于没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灾,而是把观众的视角引入了人祸。虽然大饥荒是天灾,可其中亦有相当大的人祸因素。
《一九四二》非当下的灾难,却时时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里重演,人性总是在争夺,却不能给每个人鞭策。
中华民族是一个遭受过苦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华大地上演过无数的悲剧,有的之于国,有的之于家。
如今那个流民贼寇,是非颠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我们眼前的是新时代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但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灾难,应该直面灾难,正视灾难,反思灾难,才能免于灾难。
2. 冯小刚呕心沥血创作的《一九四二》,为何却无人问津呢
平常生活中很多的年轻人关于一些爱情或者是古装的题材影视作品非常的关注,但是关于一些具有历史性的作品却是提不起兴味,毕竟其中的剧情都非常的古板,并没有任何看点,但是在一些电影当中假定真正反映出来之前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也是会惹起大家的关注,不知道大家在之前有没有看过冯小刚导演创作出来的《一九四二》这样的一部电影呢?
固然说当时的年代中,冯小刚也是希望这样一部情怀之作,能够深思国人的人性与救赎,但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在上映之后票房却不尽如人意和同期上映的喜剧作品《泰囧》也是相差接近4倍的数据。不能不说再多的认真,还是彻彻底底的败给了理想生活,毕竟往常的社会当中,并没有人能够真逼逼真的在意当时的年代中发作了什么,而是非常享用当下的生活。
3. 有个人拿着一个烟袋,上面蹲了只鸟,这是谁啊
1899年8月1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莱顿斯通(leytonstone).
1899年8月13日,蔬菜水果店老板威廉·希区柯克与妻子爱玛的第三个孩子,阿尔弗雷德·约瑟夫·希区柯克出生于伦敦东部的莱顿斯顿。
8月14日,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妻子艾尔玛·露西·蕾维尔出生于英国的诺丁汉。
1907年 希区柯克一家迁至伦敦。
1910年 家人把希区柯克送往伦敦市区的学校就学。从十月起到伦敦圣伊格纳修斯学校学习,在那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活。
1913年 希区柯克从学校毕业后,开始在伦敦大学选修艺术课程。
1914年 12月12日父亲威廉·希区柯克去世。进入工程航运学校接受短期培训。
1915年 希区柯克开始在亨利电讯公司工作,成为一名技术员。
1919年 6月,在公司创办的企业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麻醉剂》。
1920年 希区柯克自荐到美国拉斯基明星公司设在伊林斯顿的一个制片厂,开始从事设计字幕的工作,不久即被正式聘用。
1921年 在拉斯基明星公司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电影剪辑师艾尔玛·蕾维尔。
1922年底,最初尝试执导一部名为《皮博迪夫人》(又名:第十三号)的影片。
1923年 拉斯基明星娱乐公司出现财政危机。迈克尔·巴尔孔、维克多·萨威尔以及约翰·弗里德曼接管伊林斯顿制片厂。在他们制作的第一部影片《女人对女人》中,希区柯克担任助理导演。
1924年 巴尔孔创办了他的盖恩斯巴洛电影公司。希区柯克在拍摄《白色的阴影》、《充满激情的冒险》、《普鲁特的堕落》时,一人身兼多项职务,在拍摄《恶棍》一片时,曾亲赴柏林的乌发电影制片厂工作,在那里向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汲取经验。希区柯克与艾尔玛·蕾维尔订婚。
1925年 希区柯克首次独立执导影片《欢乐园》和《山鹰》。两部电影均在慕尼黑的埃米尔卡制片厂完成。
1926年 执导影片《房客》。12月2日,希区柯克与艾尔玛正式结婚。
1927年 为盖恩斯巴洛公司执导影片《下坡路》和《水性杨花》。然后,希区柯克与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签约,相继执导了《手镯》和《农夫的妻子》。
1928年 执导影片《香槟》和《蒙克斯人》。7月7日女儿帕特里夏出生。开始着手改编并执导《讹诈》。
1929年 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讹诈》,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0年 希区柯克根据希恩·奥凯西的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朱诺和孔雀》。在执导影片《谋杀者》和《骗局》期间,参与歌舞片《爱尔斯特的呼声》的部分导演工作。
1931年年初,为拍摄《骗局》一片与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结识。希区柯克后悔艾尔玛携女儿帕特里夏外出旅行。
1932年 执导影片《第十七号》、《奇怪的富翁》。在这期间又创作执导了《一代红颜》。辞去在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的职务。
1933年 执导影片《维也纳的华尔兹》。与迈克尔·巴尔孔再次合作,受聘于英国高蒙影业公司。
1934年 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首次与家人一起到圣莫里茨欢度圣诞。
1935年 执导影片《三十九级台阶》和《间谍末日》。
1936年 执导影片《破坏》。因英国高蒙公司宣告破产,希区柯克的聘用合同转到盖恩斯巴洛制片公司。
1937年 执导影片《年少无知》。赴美国进行首次访问。接着,又执导影片《失踪的女人》。
1938年 6月,再次赴美访问。7月,与独立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签定合同。同年秋天,执导影片《牙买加旅店》。《失踪的女人》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奖,同时被评选为当年最佳影片。
1939年 3月,希区柯克一家移居到美国的洛杉矶。在那里结识了托马斯·曼和欧内斯特·海明威。同年秋天,执导影片《蝴蝶梦》。
1940年 执导影片《海外特派员》和《史密斯夫妇》。希区柯克赴美后第一次返回英国探亲。
1941年 希区柯克的女儿帕特里夏在百老汇舞台上参加演出。与桑顿·怀尔德合作改编《疑影》的剧本,完成此片拍摄工作。迁入贝尔·艾尔新居。执导影片《海角擒凶》。9月26日,希区柯克的母亲在英国去世。
1943年 1月4日,希区柯克的哥哥威廉在伦敦去世。执导影片《救生艇》。
1944年 希区柯克在伦敦执导法语短片《一路平安》和《马达加斯加历险记》,其中一部引起法国抵抗组织的不满。返回美国后开始拍摄影片《爱德华大夫》,其间与萨尔瓦多·达利一起合作。
1945年 执导影片《美人计》。
1946年 为了摆脱塞尔兹尼克的控制,在英国与西德尼·伯恩斯坦合作建立独立的制片公司。
1947年 为塞尔兹尼克执导最后一部影片《帕拉亭案件》。
1948年 希区柯克自己独立制作的影片《绳索》问世,该片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执导影片《摩羯星座下》。
1949年 执导影片《怯场》。希区柯克与朋友合作的公司倒闭。开始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合作拍片。
1950年 根据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说,拍成电影《列车上的陌生人》。希区柯克的女儿帕特首次在父亲执导的影片中扮演正式角色。
1952年 执导影片《我忏悔》。
1953年 执导影片《电话谋杀案》(首次采用立体电影技术拍摄)和另一部代表作《后窗》。
1954年 执导影片《捉贼记》,在法国南部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1955年 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这是希区柯克唯一的一部重拍片。同年加入美国国籍。10月,开始拍摄电视系列片《希区柯克剧场》。亲自执层完成电视片《报复》。
1956年 执导《哈里的麻烦》和《冤枉的人》。
1957年 秋天开始考虑拍摄《在死者中间》,后来又易名为《眩晕》,不久即正式投拍。9月30日,电视连续剧《深闺疑云》开始播映。法国人克劳德·夏布罗尔与埃里克·罗默尔出版第一部关于希区柯克的论著,受到电影评论界的好评。
1959年 执导影片《西北偏北》。
1960年 影片《不准保释法官》的拍摄计划搁浅。执导影片《精神病患者》。
1963年 希区柯克与环球影片公司签约。执导影片《群鸟》。
1964年 执导影片《玛尔妮》。由于希区柯克管理过于严厉,开始影响到他与主要演员蒂比·赫德伦的合作关系。
1965年 8月,在好莱坞接受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特别采访。谈话内容后经整理出版,书名为《希区柯克论电影》。
1966年 深秋,开始投拍影片《破碎的幕布》。
1968年 4月,希区柯克获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加州大学授予希区柯克名誉博士学位。
1969年 执导影片《黄玉》。希区柯克当选为法国文人协会的理事。
1971年 希区柯克荣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为拍摄电影《狂凶记》,希区柯克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祖国。
1972年 执导影片《狂凶记》。希区柯克获得金球奖,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75年 执导影片《家庭阴谋》。希区柯克的身体开始受到多种疾病困扰。
1978年 从春天开始,筹划拍摄影片《短夜》。
1979年 3月,希区柯克被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授予终身成就奖。健康状况日 浪 巡,被迫放弃他所从事的电影工作。
1980年 1月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希区柯克爵士封号。4月28日晚,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终因肾功能衰退,在洛杉矶逝世。6月3日,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为希区柯克举行安魂弥撒。
[编辑本段]【作品年表】
- 1976 - Family Plot - 家庭阴谋 奇案
- 1972 - Frenzy - 狂凶记 夺命狂凶
- 1969 - Topaz - 黄宝石
- 1967 - Torn Curtain - 破幕 冲破铁幕
- 1964 - Marnie - 玛尔尼 艳贼
- 1963 - Birds, The - 群鸟 鸟
- 1960 - Psycho - 精神变态者 惊魂记
- 1959 - North by Northwest - 西北偏北
- 1958 - Vertigo - 眩晕 迷魂记
- 1956 - Wrong Man, The - 冤枉的人 伸冤记
- 1956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 知道太多的人(擒凶记)(翻拍)
- 1955 - The trouble with Harry - 哈里的麻烦 怪尸案
- 1955 - To Catch a Thief - 捉贼记
- 1954 - Rear Window - 后窗
- 1954 - Dial M for Murder - 电话谋杀案 电话情杀案
- 1953 - I Confess - 忏情恨 我坦白
- 1951 - Strangers on a Train - 火车怪客 列车上的陌生人
- 1950 - Stage Fright - 怯场 欲海纵魂
- 1949 - Under Capricorn - 在摩羯星下 历劫佳人
- 1948 - Rope - 绳索 夺魂索
- 1947 - Paradine Case, The - 帕拉亭案件
- 1946 - Notorious - 美人计
- 1945 - Spellbound - 爱德华大夫
- 1944 - Aventure malgache - 马达加斯加历险记
- 1944 - Bon Voyage - 一路平安
- 1944 - Lifeboat - 救生船
- 1943 - Shadow of a Doubt - 疑影
- 1942 - Saboteur - 破坏分子
- 1941 - Suspicion - 深闺疑云
- 1941 - Mr. & Mrs. Smith - 史密斯夫妇
- 1940 - Foreign Correspondent - 海外特派员
- 1940 - Rebecca - 蝴蝶梦
- 1939 - Jamaica Inn - 牙买加客栈
- 1938 - Lady Vanishes, The - 失踪的女人 失踪的贵妇
- 1937 - Young and Innocent - 年轻与无知
- 1936 - Sabotage - 破坏
- 1936 - Secret Agent - 间谍末日
- 1935 - The 39 Steps - 三十九级台阶 国防大揭密
- 1934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擒凶记 知道太多的人34年版
- 1933 - Waltzes from Vienna - 维也纳的华尔兹
- 1932 - Number Seventeen - 十七号
- 1932 - Rich and Strange - 奇怪的富翁
- 1931 - Skin Game, The - 骗局
- 1930 - Elstree Calling - 埃尔斯屈里的职业
- 1930 - Juno and the Paycock - 朱诺与孔雀
- 1930 - Murder! - 凶手
- 1929 - Blackmail - 讹诈
- 1929 - Manxman, The - 孟克斯人
- 1928 - Champagne - 香槟
- 1928 - Farmer's Wife, The - 农夫的妻子
- 1927 - Easy Virtue - 轻浮的德行
- 1927 - Downhill - 下坡
- 1927 - Ring, The - 指环
- 1926 - Lodger, The - 寄宿人
- 1926 - Mountain Eagle, The - 山鹰
- 1925 - Pleasure Garden, The - 快乐之园
- 1925 -The Prude's Fall-普鲁特的堕落
- 1925 -The Backguard -恶棍
- 1925 -The White Shadow -白色阴影
- 1923 - Always Tell Your Wife - 永远告诉你的妻子
- 1922 -Woman to Woman -女人对女人
- 1922 - Number 13 - 十三号
[编辑本段]【客串表演】
希区柯克喜欢在自己电影里客串,他说他是故意的,这样做是为了提醒观众这只是一部电影。
影片以时间顺序排列:
1.Murder (1930):从凶杀案发的屋外走过。(第60分钟)
2.Young and innocent (1938):拿着一个相机,站在法院外面。(第15分钟)
3.The lady vanishes (1938):影片快结束时,在维多利亚车站,穿着一件黑大衣,抽着雪茄。(第90分钟)
4.Rebecca (1940):George Sanders打完电话的时候,希区柯克从电话亭外走过。(第123分钟)
5.Foreign correspondent (1940):电影开始没有多久,Joel McCrea走出宾馆之后,希区柯克出现在荧幕上,他正在看报纸。(第13分钟)
6.Mr. and Mr. Smith (1941):影片中间部分,和Robert Montgomery擦肩而过。(第41分钟)
7.Suspicion (1941):在邮筒旁寄信。(第46分钟)
8.Saboteur (1942):当破坏份子的车停下来的时候,他站在那儿。(第60分钟)
9.Shadow of a Doubt (1943):在火车上,坐在Santa Rosa旁边打牌。(第17分钟)
10.Lifeboat (1944):出现在Reco Obesity Slayer的报纸广告上,表现出用了Reco减肥效果明显。他老人家确实很合适这广告~(第25分钟)
11.Spellbound (1945):抽着雪茄,拿着小提琴箱,从帝国宾馆的电梯里面走出来。(第35分钟)
12.Notorious (1946):电影开始一个小时后,在Claude Rains的豪宅里,参加一个大型聚会,喝完香槟之后很快就离开了。(第60分钟)
13.The Paradine Case (1947):拿着一把大提琴下火车,走出Cumberland车站。(第36分钟)
14. Rope(1948):开头演示工作人员后,在街上走的一个男人。
15.Stage Fright (1950):转身看Jane Wyman。意味深长。(第39分钟)
16.Strangers on a Train (1951):影片开始没多久,登上火车。(第10分钟)
17.I confess (1953):片首字幕过后,从楼梯的平台上走过。(第1分钟)
18.Dial M for Murder (1954): 出现在班级聚会的照片上,在照片的左侧。这个很有趣(第13分钟)
19.Rear Window (1954):在作曲家的公寓里给钟上发条。(第25分钟)
20.To Catch a Thief (1955):在公共汽车上,坐在Cary Grant的身边。他们真的不认识?(第10分钟)
21.The Trouble with Harry (1955): 电影开始20分钟,走过一辆停着的豪华轿车。(第10分钟)
22.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 在市场上看杂技表演。(第25分钟)
23.Vertigo (1958): 11分钟的时候,穿着灰色的西服走在路上。(第10分钟)
24.North by Northwest (1959):影片刚开始,他错过了一辆公共汽车。(第2分钟
25.Psycho (1960):Janet Leigh的窗外,他戴着一顶牛仔帽。(第6分钟)
26.The Birds (1963):影片刚开始,他牵着两条狗走出宠物店,和女主角(第Tippi Hedren饰)擦肩而过。(第2分钟)
27.Marnie (1964):Tippi Hedren走过之后,他出现在宾馆走廊的左侧。(第5分钟)
28.Torn Curtain (1966):电影刚开始,他和一个金发婴儿坐在宾馆大厅。两个人都很有爱。。。(第8分钟)
29.Topaz (1969):在机场,坐在轮椅上,然后站起来和一个人握手。很喜剧(第28分钟)
30.Frenzy (1972):在人群中间,他是唯一一个没有给演讲者鼓掌的人。真是的。。。(第3分钟)
31.Family Plot (1976):映在门上的黑色轮廓中。这个比较抽象(第38分钟)
别的看了N遍也没找到他的
The Lodger (1926):在报刊阅览室里,后来又在人群中。(第3分钟)
The 39 steps (1935):影片开始大约七分钟的时候出现,而Robert Donat和Lucie Mannhei正从剧院跑出来。(第7分钟)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34): 穿着风衣走过。(第31分钟)
希区柯克喜欢、他的影迷们也渐渐学会期待他在自己的影片中客串。作为《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电视专场》的主人,希区柯克成了美国人起居室中仅有的传奇导演,他那酷似企鹅的侧影成为电视节目中最著名的素描之一。
4. 电影一九四二日军演员表
演员表
导演 冯小刚
范殿元 张国立 老东家
蒋介石 陈道明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李培基 李雪健 中华民国河南省政府主席
安西满 张涵予 天主教传教士
花枝 徐帆 瞎鹿的妻子
老马 范伟 伙夫,第一战区第九巡回法庭庭长
瞎鹿 冯远征 老东家长工
白修德 亚德里安·布劳迪 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
梅甘 蒂姆·罗宾斯 神父
栓柱 张默 老东家长工,喜欢星星
地主婆 袁惠芳 老东家妻
星星 王子文 老东家女儿
儿媳妇 李倩 少东家妻,产下一子五天后饿死
瞎鹿娘 张少华 ----
陈布雷 段奕宏 中华民国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
董家耀 张述 第一战区上校军需官
少东家 赵毅 老东家儿子
张厉生 张晨光 中华民国行政院秘书长
刺猬 李小舟 抢粮头目
董英斌 张国强 第一战区参谋长
宋子文 苏有朋 中华民国外交部部长
县长老岳 林永健 ----
蒋鼎文 于震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张钫 张志坚 中华民国军事参议院副议长,实业家
张钫母 吕中 ----
书记小韩 乔振宇 ----
宋美龄 柯蓝 中华民国委员长特使、夫人,航空委员会秘书长
宋庆龄 罗洋 孙中山夫人,保卫中国同盟主席,中华民国国母
日军联队长 木幡龙 ----
机要秘书 刘钧 蒋介石机要秘书,片中多次出现
教育厅长 于根艺 ----
日军骑兵队长 张涛 日军骑兵连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