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功夫电影是1928版《火烧红莲寺》。
相关介绍:
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神怪热,此后武侠电影也成为在世界影坛上最富于中国特色的电影种类。
故事讲述了位于湖南浏阳、平江两县交界处的赵家坪,是历史上有名的械斗之地。浏阳县地方把头陆风阳在一次械斗中吃了亏,便托人介绍,让儿子陆小青拜昆仑派大师学习武功。
(1)1928年张石川导演的武侠电影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火烧红莲寺》诞生在1927年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其时国民党屠杀昨日的同盟者共产党人的屠刀,令社会充满了血腥和失败的气氛,失望和避世的情绪也在社会上弥漫。
这部影片的问世曾被视为满足人们逃避现实情绪的一个典型代表。但就电影本身而言,《火烧红莲寺》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影响。它在商业上的成功为中国电影在市场上的立足开辟了一种电影样式。
《火烧红莲寺》上映后广受欢迎,一时有万人空巷之感。故此后在三年内连续拍出了18集。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了227部武侠神怪片。同时,片中的一些特技摄影在当时也充满了创新意识也使它获得了“武侠神怪片”之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火烧红莲寺
『贰』 火烧红莲寺的相关评价
剑光侠影的第一把火
从《侠女》、《大醉侠》到《卧虎藏龙》、《英雄》、《功夫》,武侠片始终是近一个世纪来中国电影在外国观众眼中的形象代言,不过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李安捧起金像的那一刻,他应该在道谢名单里加上80年前的一部电影的名字———《火烧红莲寺》。
1928年张石川、郑正秋拍摄的这部电影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无论是从技术积累的角度,还是从题材拓展的角度来看,“武侠”两字自此片后便成了中国电影军械库中的常规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从此在剑光侠影中长大。
1928年,《火烧红莲寺》。正是从这刻开始,侠客们才开始剑光斗法、隐形遁迹、空中飞行、口吐飞剑、掌心发雷,“把食指一举,那缭绕而上腾的一道白光便带着法术把你的宝剑无条件地向敌人作战”……这70余年的武侠神脉绵延至今,才有了今天迷倒世界的《卧虎藏龙》。而要解开那其中飞来飞去的玄机,却也定要回到当年的《火烧红莲寺》。
《火烧红莲寺》的摄影师叫董克毅,堪称上世纪20年代的乔治·卢卡斯。他不仅创造出“接顶”法,把画在玻璃板上的红莲寺顶与没有寺顶的布景巧妙地拍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红莲寺辉煌建筑,还透过真实人物与卡通形象融合的办法表现“剑光斗法”,在银幕上将人任意放大和缩小,甚至完成“分身”的特技摄影技术。
为了拍摄剑侠飞行,董克毅还翻了许多资料。他根据一本美国杂志上只言片语,凭着想象用土法子实验,想出了空中飞人的拍摄法。那就是中国武侠电影的传家之宝———吊钢丝。中国影人是如此喜欢和信任这项技术,以至把它发展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而当年扮演“红姑”的一代女星胡蝶,就是这样身着戏装、腰挂铁丝悬在空中,在巨型电扇吹出的大风吹拂下,衣袂飘飘,摄影机关再加上层薄纱,朦朦胧胧。胡蝶尽管心中怕得要命,脸上却作微笑状,衬之以名山大川的背景,如神似仙向观众飞来,令人惊心动魄、如痴如醉。
《火烧红莲寺》到底火到什么程度?三年之内连拍18集,万人空巷!从第二集开始,《火烧红莲寺》干脆抛弃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原著《江湖奇侠传》,剧情更加天马行空———逃出红莲寺的知圆和尚联合崆峒派与昆仑派展开恶斗,双方剑仙各自施展绝技,钻天入地无所不能,胜负难分之下又互请高人,直杀得天昏地暗、鬼神同泣……这“佛道魔”三界互K的境界直让人想起后世盛极的“剑仙”一派。只可惜当时它被冠以“武侠神怪片”的恶名,因为当时全国只有3%的民众接受过近代科学教育,有 95%的愚民相信“怪力乱神”的存在,以至国民党政府下属的电影检查委员会下令查禁“红莲寺”,武侠类型片的大火,就此南下香港。
1935年3月,第19集《火烧红莲寺》在香港诞生。广告中写道:“赛铁拐神杖宝贝,豪光万丈,金罗汉摇袖祭神鹰,瑞气千条,活僵尸毒害向药山,散发吐雾,飞道人不敌吕宣良,断头喷血。”这格局,这气派,不就是70年前的《指环王》?
口述影像:避世武侠的商业“原罪”
当“古装片热”已见降温之时,明星公司异军突起,燃放了武侠神怪片的第一把火———《火烧红莲寺》,这把火一烧,竟使得武侠神怪片在影坛称霸长达4年之久。在武侠神怪片作为片种诞生前,单纯意义上的武侠片制作已经在中国影坛出现了。武侠片的诞生并不是基于某个人、某个电影公司的突发奇想,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武侠电影产生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受当时美国西部片的影响,它所采用的视觉效果和带给观众的观影快感给了中国电影界灵感;二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武侠小说,文字的形式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情节的描述很有镜头感,这为搬上银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火烧红莲寺》之前就有《车中盗》、《王氏四侠》等武侠片了,只不过影响不是非常大,而《火烧红莲寺》一拍就是18集,而且带动了武侠片走向了一个创作高潮。
《火烧红莲寺》掀起的是第一次武侠片热潮,之所以盛行主要还是各电影公司基于商业上的考虑,发生地是在上海;第二次成规模的热潮,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港台地区,此时的电影人充分意识到了电影是高风险、投机性的商业产品,由胡金铨所代表的“文人武侠”到张彻强调男性情义的暴力武侠,导演的风格化展示越发凸显,在此期间还使武侠逐渐从“刀剑”向“拳脚”过渡;第三次高潮是在8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从1983年《神秘的大佛》开始,《武当》、《神鞭》等影片随后,到《少林寺》成就了这次高潮的最高峰;第四次热潮,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一批“新编”性的武侠片的拍摄为代表,《新龙门客栈》等电影使得两岸三地的电影人联手拍片,华语电影也进一步整合。
『叁』 五福临门的导演简介
张石川(1890—1953),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电影事业家。他少年丧父,随舅父经润三到上海经商,先后供职于华洋公司、美化洋行。自学英语,熟谙经营之道。
张石川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一生共导演150多部电影。他的影片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
他的影片大部分为社会言情影片,如《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等,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
1928年后导演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在上海电影界引起竞拍神怪武侠片的潮流。
1931年美国有声影片输入中国后,他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
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在早期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功不可没,如《一夜不安》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动画特技,而《横冲直撞》中使用了多机位剪接的手法,更突显了电影的特性。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不可否认,张石川与左翼合作的决心并不坚定,而与国民党有着更多的联系——但这些都与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无关。
1953年7月8日,张石川先生在上海病逝,享年64岁。
『肆』 武侠片简介及详细资料
先秦之后,以武术判茄和侠客为主角的小说逐渐兴起,至唐代,形成第一个 *** 。当时的《红线》、《聂隐娘》等等,皆已有武侠小说的影子,但还未全面成熟。到了明代,《七侠五义》、《英雄儿女传》等等开始流行,此时的武侠已经摆脱了唐代武侠中侠客依附政治、并为政治效力的窠臼,呈现出"游历于江湖、行侠于社会"并与政治对抗的角色特征,这种精神和春秋时期的"侠客"相吻合。到了明末清初,武侠小说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并取得了大众的认可,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
电影传入中国以后,以武侠和武侠精神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开始慢慢与其融合。第一部中国武侠电影,是1925年拍摄的《女侠李飞飞》。该片由邵醉翁(邵逸夫大哥)执导,林雍容,粉菊花,吴素声主演。讲述了一个女侠凭借武功成他人爱情之美的故事。影片虽已有后世武侠电影的雏形和精神气质,但未脱胎传统戏曲故事结构,结尾亦落入俗套,故未有太大影响。真正使武侠电影进入世人视线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是1928年,由明星电影公司出品、张石川执导的《火烧红莲寺》。
该片根据"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是第一部根据原版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影响力巨大,观者如潮,制片公司赚尽了票房和口碑。此后,续集连拍,一共拍摄了十八部,创下中国电影史上续集最多的单片电影。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开始进入中国电影史。
从30年代开始,因为《火烧红莲寺》的火热,中国开始出现了无数奇奇怪怪的武侠片,这些武侠片良莠不齐,大多取材于稗官野史,或追求新奇,或热衷旧思想,文化质量不高,技术水准也没有突破。1937年后,全面抗日中断了武侠电影。
一直到了60年代,中国武侠片在题材和拍摄风格与技术两方面,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邵氏从五十年代开始拍摄武侠电影,但不受欢迎,只好与"黄梅调"结合。此时的武侠片仍旧根植于传统戏曲中,在服饰、台词、剧情等等方面保留了较大的戏曲痕迹。
1965年,邵氏公司老板邵逸夫对泛滥老套的武打片厌烦,决心要拍摄新类型的武打片,几经尝试,张彻在1967年拍摄传世之作《独臂刀》,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影片,张彻获得"百万导演"的名号。这部影片奠定了张彻在影坛的重要地位,被人称为新派武侠电影。张彻的电影中,男性演员才真正有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黄梅派作品,男性演员在其中只是陪衬。张姿闷彻的电影中,男主角是性格刚烈的侠客,个性独立,有自己的为人处事的标准,看重男人间的情义,儿女情长是陪衬。
新派武侠摆脱了老派武侠的套路,在技术上也有了巨大的尝试和突破,一些风格化和接近生活化的人物装扮及审美情趣开始呈现,但,真正引起巨大轰动、标志武侠电影成熟起来的是,1971年由台湾导演胡金铨拍摄的 《侠女》。
这部改编自《聊斋》的中国武侠电影扛鼎之作以 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冷静悬疑的气氛、熟练精准的技巧和渗透其中的禅思哲理而受到了如潮好评,一举夺得了当年坎城电影节技术大奖 ,将中国武侠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推向了顶峰,这是中国武侠片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它标志著武侠片这种 类型 正式获得世界承认并 载入世界电影史 。
该片在画面和剧本两方面确实颇有新意,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铸就了它的成功。 竹林、斗笠侠客、政治迫害、轻功、射箭、野外拍摄等等影响后世巨大的武侠元素,皆由此片独创 。而源于道家的山水情趣和政治冷淡,深刻契合中国长久农业社会的思想根源。尤其是该片女主角-- 徐枫 (现台湾汤臣集团总裁)扮演的女侠,轻灵飒爽,扮相利落,几乎成为后世所有女侠的定格。而她 飞身上树时,惊人的一剪(剪辑特技), 艳惊四座,被冠以"中国武侠第掘册察一刀"的美誉,在70年代影响力巨大。后来崛起的徐克、程小东等人,皆受此片巨大影响。
至此,中国武侠已经全面成熟起来。
此时,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开始凸现,并最终于武侠片分道扬镳: 功夫片 。
八十年代末,香港新浪潮电影崛起,一批新人开始崭露头角,谭家明、王家卫、张曼玉以及后来出现的四大天王。其时,邵氏电影停拍,香港电影呈现巨大市场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以 徐克、程小东 等海归派带来的年轻创作活力和视野,开始掀起武侠电影的第三个 *** 。
1992年,程小东取材于金庸的武侠小说 《笑傲江湖》 拍摄了同名电影,他大胆取舍剧情,创新动作和叙事技巧,在剪辑方式和拍摄手段上都有了巨大突破。威亚技术的成熟与飘逸审美的运用,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审美情趣,在这里,金庸描写的剑气、轻身术等等都有了极为完美的视觉展现。而由 黄沾作词的"笑傲江湖" 也传唱一时,并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该片完全延续了《侠女》的拍摄风格,主打元素依旧是竹林、斗笠侠客、阴谋等等,徐克事后说明他确实是向胡金铨学习了,而该片动作的方向所指:侠义精神中的超然脱俗与世外情结,第一次将武侠片的精神内涵做到了极致!!
此后, 程小东 再接再厉,又拍摄了续集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 这部电影引发的争议和观影狂潮更加超过前者,大陆港澳台几乎万人空巷。电影中,不仅兵器能杀人, 飞花、落叶、针线、铁钩 甚至徒手都能致人非命。而 林青霞 装扮的东方不败,则成为了新派武侠人物形象的一个巨大突破。
在该片中,林青霞扮演不男不女的东方不败,因为修炼葵花宝典而挥刀自宫。徐克和程小东第一次吸收了黑泽明电影中的日本幕府时代风情,将和服扮装与林青霞的美丽气质结合得无与伦比,而林青霞近乎完美的表演水准,则成为"东方不败"标志性形象。
以这部电影为准,香港和大陆都第三次兴起了武侠片的狂潮,拍摄了诸如:《六指琴魔》、《天山童姥》等一系列武侠片,并在海外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
此后数年间,武侠片渐渐式微,无限制地复制类型导致观众视觉疲劳,而票房左右的市场因素也克制了投资人的拍摄欲望,九十年代末,几乎没有人再拍摄武侠电影。
2000年,一部横空出世的武侠电影,再度引发了这个类型片,那就是李安执导的 《卧虎藏龙》 。这部由香港安乐影业投资、根据 王度庐 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第一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是迄今为止,华人投资、华人执导的华语电影唯一一次在奥斯卡获得最佳外语片 ,这部电影也给武侠片注入了鸡血针。
该片从元素、拍摄手法等等上并无巨大的突破,但,在导演水准、镜头设计、剪辑、服装、画面节奏等等方面,一反程小东徐克模式,采用了"剑走轻灵"的审美,其中,章子怡扮演的"玉娇龙"形象轰动一时,而李安的导演水准也得到了空前肯定。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东方不败》中和服的引入,华语武侠片越来越脱离本土文化,种种莫名其妙的风格、装扮等视觉设计,强行扯入西洋元素,为讨好当时兴起的美国大片观众。徐克拍摄的《断刀客》等等电影,完全把武侠与美国西部片结合起来。莫名其妙的大漠风情、奇奇怪怪的盔甲装扮、所谓的玄幻风格等等,割离了武侠片与中国农业社会的关系,歪曲了武侠片的文化内涵。加上此时香港的漫画风,更加加剧了这种不严肃的"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 李安大胆回源,重新将武侠片定义为农业社会风情(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沙漠哪里有侠客?侠客必然伴随着社会和江湖,甚至美女) ,虽然在该片中仍旧有一段沙漠戏,但从历史和情节上都予以了磨平,几乎看不出痕迹。影片重要的仍旧是青山绿水、断桥小楼式的纯中国风情。
该片大侠扮演者:周润发,他扮演李慕白,其写意大度的动作设计所蕴藏的"大侠"意味,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出现了。而玉娇龙和俞秀莲在屋顶上横飞的一段轻功,则看得观众目瞪口呆,尤其是美国观众,华盛顿邮报甚至贴出头版评论:公然抗拒地球引力!
此片几乎所有的元素都源于中国传统的道家学说,包括"气"、"穴位"、"轻功"等等,而原小说也是民国早期撰写的,电影基本上忠于小说,并抓住了小说的精神实质。
但是遗憾的是,当时大陆电影市场极为惨澹,第五代尝试商业屡屡失败,第六代又拒绝商业模式,导致好莱坞电影大肆侵占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这部极为优秀的商业武侠电影被引入大陆,引发了一定的观影潮。这种情况为大陆电影公司和老板极为嫉妒,他们出于各种心理,雇佣了一批所谓的评论家、影评人,对该片大肆歪曲,评价该片为:讨好美国,讨好票房,内涵不足等等……
实际上,这部电影美国人几乎看不懂,因为美国人根本无法理解"轻功"是什么,全世界,也只有中国文化中有普通人飞天的描述,在基督教世界,飞天,等于神!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公然抗拒地球引力"就凸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以,以"讨好美国人"为借口来打击该片的艺术地位,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凸显出大陆当时电影产业的急躁和危机感。
至此,中国武侠片算是告了一段落,而后,引发了中国电影产业化的第一部纯商业片《英雄》,便是对该片的借鉴,之后的《十面埋伏》等等,中国武侠电影正式走入了好莱坞。
武侠片与功夫片的区别 比较微妙,后者虽然脱胎于前者,但较偏重武侠的动作元素本身,在动作设计和审美上讲究"实实在在",不使用或较少使用特技。同时,功夫片着眼于打斗本身,在文化内涵和艺术情操上,略次于武侠电影。武侠片更注重"侠义精神"和情怀。1983年,香港拍摄、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就属于 功夫片 。
『伍』 1928年郑正秋根据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什么由张石川执导
1928年,郑正秋根据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我在网上帮你搜索,他们查到你说的这个内容,然后再答复你吗?
『陆』 1928年由张石川执导的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火烧红莲寺》
『柒』 郑正秋根据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是什么
1928年,郑正秋根据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是《火烧红莲寺》。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动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用于模拟通过录制或编程的运动图像以及其他感官刺激来交流思想,故事,感知,感觉,美丽或氛围的体验。电影一词是电影摄影术的缩写,通常用来指电影制作和电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形式。
电影是由特定文化创造的文化文物。它们反映了这些文化,进而影响了它们。电影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大众娱乐的来源,也是一种教育公民的有力媒介。电影的视觉基础赋予了它传播的普遍力量。
电影具有独自的特征,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法语:Montage)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电影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捌』 世界上第一位拍武打片的导演是谁
导演:张石川
1928年中国第一部无声武打电影《火烧红莲寺》
《火烧红莲寺》诞生在1927年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其时国民党屠杀昨日的同盟者共产党人的屠刀,令社会充满了血腥和失败的气氛,失望和避世的情绪也在社会上弥漫。这部影片的问世曾被视为满足人们逃避现实情绪的一个典型代表。但就中国电影本身而言,《火烧红莲寺》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影响。它在商业上的成功为中国电影在市场上的立足开辟了一种电影样式,尽管它并不是武侠和功夫电影的始作俑者,但正是它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此后武侠电影也成为在世界影坛上最富于中国特色的电影种类。
张石川
(1890.1.1-1954.7.8) 导演、电影事业家。
原名张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 十六岁到上海受雇于华洋公司。十九 岁在美化洋行广告部任职。1913年任 美国商人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顾问 ,同时与郑正秋合作组织新民公司, 承包亚细亚公司的影片摄制业务,拍 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1916年创办幻仙影片公司,将文 明戏《黑籍冤魂》搬上银幕。1922年 与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 等人合作组成明星影片公司,任经理 兼导演。最初主张“惟兴趣是尚”, 拍摄了《滑稽大王游沪记》、《劳工 之爱情》等影片。后受郑正秋主张的 艺术应“教化社会”的影响,导演正 剧长片《孤儿救祖记》,公映后颇受 观众欢迎,遂与郑正秋合作编导反映 妇女悲剧命运的《玉梨魂》、《盲孤 女》等多部影片。同时也导演了一批 鸳鸯蝴蝶派作品,如《空谷兰》等。 1928年后导演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 烧红莲寺》,在上海电影界引起竞拍 神怪武侠片的潮流。1931年美国有声 影片输入中国后,导演了以蜡盘配音 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 》。一二八事变后在左翼电影运动的 影响下执导表现抗日的影片《战地历 险记》,以及左翼电影《脂粉市场》 、《压岁钱》等。1937年明星影片公 司总厂沦为战区,遂携带抢救出的机 械等加入国华影片公司,任导演,拍 摄《李三娘》、《三笑》、《夜深沉 》、《金粉世家》等影片。1942年出 任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分厂厂 长兼导演、制片部长等职,导演《燕 归来》、《芳草碧血》、《英雄美人 》等影片。1946年后为香港大中华影 业公司和上海大同影业公司导演《长 相思》、《乱世的女性》等影片。一 生导演长短故事片近一百五十部。大 部分为社会言情影片,风格浓郁细腻 ,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观 众的欢迎。其从影经历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 导演故事片 1913:难夫难妻 活无常 五福临门 二百五白相城隍庙 一夜不安 杀子报 店伙失票 脚踏车闯祸 打城隍 老少易妻 1916:黑籍冤魂 1922:滑稽大王游沪记 劳工之爱情 大闹怪戏场 张欣生 1923:孤儿救祖记 1924:玉梨魂 苦儿弱女 诱婚 好哥哥 1925:最后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妇人 盲孤女 可怜的闺女 空谷兰 1926:多情的女伶 好男儿 富人之女 她的痛苦 爱情与黄金 无名英雄 1927:为亲牺牲 梅花落(与郑正秋 合作) 田七郎 真假千金 卫女士的职业 侠风奇缘 山东马永贞 车迟国唐僧斗法 1928:少奶奶的扇子 蔡状元建造洛阳桥 白云塔( 前后集,与郑正秋合作) 火烧红莲寺(一至三集) 同学之爱(与洪深合作) 大侠复仇记(前后集) 女侦探 1929:忏悔 火烧红莲寺(四至九 集) 新西游记(一至三集) 1930:火烧红莲寺(十至十六集) 强盗孝子 1931:歌女红牡丹 火烧红莲寺(第 十七、十八集) 生死夫妻 铁血青年 旧时京华 银星幸运 如此天堂(前后集) 1932:慈母 国魂的复活 战地历险记 啼笑因缘(一至 六集) 失恋 1933:脂粉市场 前程 残春 泰山鸿毛 二对一 1934:麦夫人 女儿经(与程步高、 沈西苓、郑正秋等合作) 空谷兰 1935:热血忠魂(与郑正秋、徐欣夫 等合作) 大家庭 劫后桃花 1936:海棠红 女权 1937:压岁钱 社会之花 古塔奇案 母亲的秘密 1938:歌儿救母记 风流冤魂 1939:红花瓶 李三娘 小侠女(与 郑正秋合作) 杨乃武 七重天 李阿毛与唐小姐 董小宛 1940:乱世英雄 三笑 孟丽君 风流天子 西厢记 1941:红杏出墙记 梅妃 夜深沉 解语花 艳尸 故城风云 恼人春色(与何兆璋合作) 金粉世家 1942:血泪鸳鸯 燕归来 白衣天使 不如归 1943:夫妇之间 芳草碧血 红颜铁血 快乐天使 1944:雪梅风柳 英雄美人 1945:万户更新(与卜万苍、杨小仲 、方沛霖等人合作) 1946:长相思(与何兆璋合作) 1948:乱世的女性(与黄汉合作) 电影剧作 1926: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 她的痛苦 1927:梅花落(上中下集) 1928:离婚 1929:富人的生活 新西游记(二、 三集) 火烧红莲寺(二至十 八集) 1930:黄金之路 1934:空谷兰 1935:大家庭 1938:桃色新闻 歌儿救母记 风流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