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三邀》许知远对谈李诞,你有何感触
《十三邀》和《晓说》的区别其实是《十三邀》与所有访谈节目的区别。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腾讯视频里《十三邀》的标签并不是综艺,而是新闻。可是相较于新闻类节目,《十三邀》是剑走偏锋地用一个个公众人物,或者一个个群体去表现社会现象,而不是通过一个个社会新闻。这样一来就显得《十三邀》本质上更偏向于一个访谈类综艺节目。可是它与一般的访谈节目又有所不同。一般的访谈节目请到类似于张艺谋、贾樟柯这类导演,无非是列举一下他们的成就,夸赞一下他们的功绩,再给新电影宣传一下,能爆个猛料更好。
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多时候在《十三邀》这个节目里,观众和主持人许知远是站在对立面的。在一期又一期节目里,许知远不停地向我们,或者我们代表的群体发出质疑,这种参与度和融入体验,是其他访谈类节目没有体验过的。他的才华、追求让他放不下对商业电影的执着,只能不断上进才能坐稳在商业电影的王座。但是内心来说,她又是真心的渴望文艺电影,他羡慕李安电影里的艺术表达,巨想与娄烨合作,但又害怕人家不愿意,可又放不下一切去选择艺术电影。总之,这一期真的挺值得一看,尤其是能够深入对徐峥的了解。
㈡ 十三邀为什么被禁
狗十三邀过度宣扬了人的恶和成长的苦。
字面上,《狗十三》中的“狗”,指的是李玩所养的名为爱因斯坦的小狗;“十三”是正摸索着发展规则的13岁女孩李玩。对于这个略显怪异的片名,咱们将它和英文译名《Einstein and Einstein》进行拆组对应,就可以自行理解得到多种讽刺批判意味浓烈的解释。
在李玩“养狗——失狗——再养狗——再失狗——再相逢”这条核心叙事线索上,有观众把这一过程浓缩为“被父权驯化的残酷青春”:李玩因小狗的意外走失而情绪爆发,父亲用暴力镇压了她的情绪,重重无奈之下,李玩最终实现了大人所期望的发展。
《狗十三》把“发展的残酷”拉扯着放大,它给正在发展和已然成熟的观众所带来的共鸣无疑是震撼的。电影的“共鸣”是观众和导演共通的一种“难得”,但令知著君过目不忘的一条评论却这样写道:“原来咱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或者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2)十三邀中的电影导演扩展阅读
十三岁的少女李玩父母离异,父亲(果静林 饰)有了新家,她不得不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为了缓和与女儿之间的关系,父亲送了一条小狗给李玩。孤独的李玩在小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镜像,喜欢物理的她给小狗取名爱因斯坦,它几乎成了李玩在孤独青春期里唯一的寄托。
一次意外爱因斯坦丢了,在李玩看来,爱因斯坦其实就是她自己,是一条走丢了家人也不愿花精力去找的狗。于是在继母为她带来一条新的狗并骗她这是爱因斯坦时,李玩对成人世界的困惑和不满情绪爆发了。
㈢ 中国的七代电影导演代表人物都有谁,代表作是什么
徐静蕾
㈣ 姜文有哪两把刷子,让他站着把钱挣了有什么代表作吗
认识姜文始于《阳光灿烂的日子》,而喜欢上姜文是因为《鬼子来了》。要说2018最期待的国产电影是啥,无疑是姜文这部《邪不压正》,为此我还专门看了张北海的原著《侠隐》。
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唐山,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只在乎你到底有了多少资本,而从来就不管你怎么拥有这些东西,站着也好,跪着也罢,只要有钱,你就是爷。现实中的汤师爷太多了,而黄四郎也太多了,张麻子却太少了。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㈤ 一档《十三邀》许知远引发公众号的狂欢,,为什么节目评价很好
今年上半年,因为要写一篇关于姜文《邪不压正》的影评,我特意去看了一下《十三邀》第二季许知远对姜文的访谈。也因为这个契机,《十三邀》成为了继高晓松老师的《晓说》,第二个我一期不落的节目。
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多时候在《十三邀》这个节目里,观众和主持人许知远是站在对立面的。在一期又一期节目里,许知远不停地向我们,或者我们代表的群体发出质疑,这种参与度和融入体验,是其他访谈类节目没有体验过的。
㈥ 《十三邀》第六期嘉宾李安有哪些作品
作为中国著名导演,李安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获得不小的知名度,评价也颇为不错。1995年,李安凭借英文电影《理智与情感》,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进入好莱坞A级导演行列。
而诸如《色戒》、《饮食男女》等电影也影响颇为深广。
㈦ 张艺谋想在国庆把爱和幸福感都表现出来,哪部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导演水平
一提到中国知名导演,哪怕是我这种平时不太关注娱乐圈的人都知道有徐克、陈凯歌、陈可辛、王家卫、周星驰、贾樟柯、冯小刚、吴宇森、张艺谋、李安等人,其中的张艺谋导演在中国可谓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令其在国内外屡获电影奖项,并三次提名奥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奖。其中,《活着》可谓是最能代表他导演水平的一部戏了。
正是因为自身的这些悲惨经历,磨练了他的性格。有这样的经历的张艺谋,一直都接受着只读的压制,反而最希望获得制度的肯定,而没有正面刚的勇气。因此在电影《活着》中,对温格的反思最为温和。富贵的孩子的死几乎都是意外。即便在最后女儿难产大出血的一片混乱中,导演都谨慎的把这个场面处理出一股喜剧感。
㈧ 徐峥想和娄烨合作怎么回事
徐峥在接受许知远的《十三邀》的采访中,曾经谈到过自己想要和娄烨合作一个电影故事的想法。
现在徐峥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商业导演和演员,他也曾经在一些访问中也谈到了自己为什么会从演员到当导演的事情,因为自己已经无片可拍,所以干脆自己当了导演。
但是问题是两人的电影道路是不一样,徐峥更追求商业化,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而娄艺则更坚持自己的内心,两人的追求和想法并不相同,如果共同合作,作为都有自己追求的分量级人物来说,这确实有挺难的。
㈨ 《十三邀》为什么被禁
过度宣扬了人的恶和成长的苦。
字面上,《狗十三》中的“狗”,指的是李玩所养的名为爱因斯坦的小狗;“十三”是正摸索着发展规则的13岁女孩李玩。对于这个略显怪异的片名,咱们将它和英文译名《Einstein and Einstein》进行拆组对应,就可以自行理解得到多种讽刺批判意味浓烈的解释。
在李玩“养狗——失狗——再养狗——再失狗——再相逢”这条核心叙事线索上,有观众把这一过程浓缩为“被父权驯化的残酷青春”:李玩因小狗的意外走失而情绪爆发,父亲用暴力镇压了她的情绪,重重无奈之下,李玩最终实现了大人所期望的发展。
《狗十三》把“发展的残酷”拉扯着放大,它给正在发展和已然成熟的观众所带来的共鸣无疑是震撼的。电影的“共鸣”是观众和导演共通的一种“难得”,但令知著君过目不忘的一条评论却这样写道:“原来咱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或者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