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1948年电影小城之春的导演是

1948年电影小城之春的导演是

发布时间:2023-05-27 12:42:58

Ⅰ 电影《小城之春》影评

《小城之春》影评 “死气沉沉的小城, 春心荡漾的人们” 这是现代导演贾璋柯在史诗电影 , 《站 台》 的宣传册上写下的意味深长的句子。 这句话不仅简练地概括了费穆导演的 《小 城之春》的剧情,而且表达了一位现代导演对费穆及其影片的无限敬意。被现代 电影界视为中国电影史经典影片的《小城之春》是费穆于 1948 年拍摄的。作为 中国第二代“文人导演”的代表人物,费穆在当时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 背景下拍出像《小城之春》这样细腻、委婉、含蓄的淡化社会背景的艺术影片, 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的。这部影片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 电影的追求和 对有中国特色的东方韵味的电影风格的探索,以及将二者融合为一的新影戏观。 他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又是“电影上的国学派” ;他是一个追求进步和光明 的艺术家,又是中国影坛上的一个现代儒者。 影片展示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 在江南某小城的一个破 落家庭里,周玉纹同戴礼言结婚已有 8 年。因戴礼言长期患病,两人分住已近 3 年。 她虽然从来没有爱过他,但仍尽着妻子的责任,每天买菜、 煎药、 细心服侍他。 戴礼言的妹妹戴秀是一个天真纯朴的学生,家里还有一个对主人忠心耿耿的老 仆。如果不是青年医生章志忱到来,这个家庭每天都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章志 忱既是戴礼言昔日的同学,也是周玉纹当年初恋的情人。 他的突然来临,打破了这 一家寂寞平静的生活。周玉纹抑制不住对章志忱强烈的爱情,但又不忍心抛弃多 病的丈夫,她在矛盾痛苦的感情煎熬中挣扎。 章志忱虽仍深爱着周玉纹,但想到他 是病 中老友之妻,便竭 力克 制住 自己 的感情。面对着朝气蓬勃、英俊潇洒的 章志忱,戴秀也产生了朦胧的爱恋之情。于是,在经历了一场风波之后,章志忱毅 然离开戴家,走向新生活。 周玉纹则带着永远不能平复的隐痛,重与戴礼言维持着 那种无爱的抑郁生活。 创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一方面折射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因素,另一方 面则探索追究了作为悲剧主要原因的知识者自身的悲剧性性格,揭示了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结构。 显然,造成戴礼言颓唐空虚、 周玉纹忧郁寡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动荡离乱的 社会环境。战火毁坏了家园,面对断墙残壁,戴礼言怀念过去的荣华,但又没有勇 气和力量去创建新的生活,故而只能在痛苦和哀叹中度日。周玉纹和章志忱原是 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但因周玉纹的母亲不同意他俩的婚事,再加上章志忱在抗 战中“一 直跟着抗战跑” ,所以她只好被迫嫁给自己不爱的戴礼言,过着没有爱 情的夫妻生活,其精神上的痛苦和空虚是不言而喻 的。这种生存状态和精神面 貌正是当时一部分既不满现实处境,又无力摆脱困境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真 实写照。在这里,创作者对知识分子人生命运的思考与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是交织 在一 起的,并着重通过对主人公个人命运的剖析来揭示蕴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 容。然而遗憾的是,创作者对于知识分子的人生命运所依存的“中国的将来”以 及如何为此而奋斗的勾勒是不清晰的。 虽然影片最后暗示章志忱摆脱了个人情感 的纠葛,走向新的生活,但这种暗示是很膝胧、含混的。因为章志忱显然是寄托着 创作者理想的人物,可我们从他身上很难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光照和新生 活热流的涌动。 当然,影片通过爱情、婚姻问题上“情”与“礼”的冲突,对知识分子复杂的 文化心理结构的刻画是十分细腻、 生动的。 既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最隐秘的情感, 也触及了封建主义思想残余在道德领域里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谁都不会否认,无 论是出于道德上还是道义上的原因,被迫继续留在已经不存在 “爱情” 的家庭里, 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显然,周玉纹和戴礼言的婚姻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 上,再加上戴礼言长期患病,两人分住也已近三年,因当她日夜思念的恋人章志忱 重又来到她身边时,长期压抑的情感很自然地喷发出来。她有权利去追求真正的 爱情、去建立幸福的家庭。但是,长期封建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心理定势,以及一种 人道主义的责任感,又使她处于矛盾痛苦的境地,正如她对章志忱表白的那样 “我 心里只有你,但又觉得对不起礼言。 “礼言”对我就只成了一种责任,他是我的 ” 丈夫,我服侍他,我得死心塌地的服侍他。 同样,章志忱虽也深恋着周玉纹,但终 ” 因她已成为自己朋友之妻,故只能强用理智克制感情,以牺牲自己的幸福来维护 他人家庭的完整和安定。 他们的爱情自由所受到的束缚,不仅来自传统的道德律, 也来自对于婚姻的结果所承担的一种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 因为历史和社会还未 能提供充分的条件,使一个人在获得爱情的幸福时,不至于给另一个人造成不幸; 在满足一个人的合理要求的同时,又不让其承担上述道义上的重负。尤其是动荡 离乱的社会已经给礼言精神上带来了很大的创伤,他们不忍心给他以更大的伤 痛。 所以,他们的爱情悲剧,实质上是一种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的折射,不意识到 这一点,就 会忽略其应有的思想意义。 然而,我们感到不满足的是,创作者在表现 这一伦理主题时,尚缺乏一种宏观的眼光,没有充分意识到,只有在时代生活的深 广背景上,才能使伦理主题的实质意义真正显示出来;只有把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因素与实际影 响他们生活的社会历史联系起来,表现出这种不能获得的感情痛 苦的社会内涵,才能使影片产生展撼人心的力量。由于影片在这方面未能深入开 掘,就给人一种与世隔绝之感,削弱了其现实主义精神和社会意义。尽管如此,我 们对影片所具有的思想价值仍应给予充分肯定。 《小城之春》在艺术上是一部刻意求工、精致考究之作,它体现了创作者鲜 明的个性,具有独特的风格。原剧本是三幕一景的话剧构思,后虽经多次修改,加 强了电影艺术特性,但仍保留人物少、场景集中、结构简练的优点。这样就有利 于集中力量,深入、 细致地表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心态,也便于充分抒 情写意,融入创作者的主观思考。 影片的外部情节冲突并不激烈,也无曲折离奇的故事,创作者截取的只是一 个片断的人生素描,表现的只是日常平淡生活中的一个波澜,一圈涟漪。然而,人 物的内心冲突却非常尖锐复杂,情感起落也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影片善于运用艺术重复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揭示主旨意蕴, 强化艺术氛围, 是影片较鲜明的特点。其中较突出的是场景重复。就拿玉纹和志忱在书房相会的 场景来说,影片中先后重复出现了四 次: 第一次是志忱刚到戴家,玉纹夜送被褥, 导致旧情复燃。第二次是志忱受礼言之托劝慰玉纹,两人的感情陷入无法解脱的 痛苦之 中。第三次是志忱和戴秀外出游玩归来后,玉纹对此不满,特地去试探志 忱对她是否仍有真情。第四次是玉纹酒后不能自制,导致内心情感的强烈爆发。 由此,生动地展示了人物彼此间感情变迁的脉络,强化了人物形象给观众的艺术 感受。城头的场景也曾多次出现,其中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既使影片具有结构上 的某种稳定性和完 整性,又深化了主题内涵。 电影创作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需要充分尊重和发挥艺术 家个人的创作精神。为此,既要鼓励艺术家面对时代、面对社会、从现实生活中 吸取养料,获得灵感,创作出紧扣时代主旋律的影片;又要允许艺术家以自己独 特的审美角度和艺术方法,去表现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和人物。只有绝对必须保证 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才能在银幕上展现及其广阔的生活画卷,塑造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以帮助人们 正确认识生活,并获得审美享受。因而,象《小城之春》这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 美学追求的影片,就应该予以肯定,特别是对它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贡 献,更应该给予充分和公正评价。

Ⅱ 《小城之春》的导演是()

《小城之春枯滚则》的导演是()?

A.郑君里

B.蔡楚生没棚

C.吴备庆永刚

D.费穆

正确答案:费穆

Ⅲ 《小城之春》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小城之春》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48 黑白片 95分钟

中国上海文华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费穆 编剧:李天济 摄影:李生伟 主要演员:韦伟(饰周玉纹) 李纬(饰章志忱) 石羽(饰戴礼言) 张鸿眉(饰戴秀)

【剧情简介】

初春,端庄秀丽的 *** 周玉纹挎着一只菜篮子,神情淡漠地走在一片荒芜破败的城墙废墟上。旷野空阔,阒无人迹,静悄悄的,唯有玉纹的心声在倾诉:“我住在一个小城里,每日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早晨买完菜总喜欢到城墙上走一趟,这在我已成了习惯。人在城头上走着,就好像离开了这个世界。眼睛不看着什么,心里也不想着什么,要不是手里拿着菜篮子和我先生吃的药,也许就整天不回家。”

她终于回家了。家像城墙一样,破损,衰败。断壁残垣、杂草丛生,书房闺阁也见凄凉。丈夫戴礼言——一位在战争中失落了家产也失去了生活勇气的病恹恹的读书人,木然地坐在花园的荒土坡上。夫妻相见,寥寥数语。看似相敬如宾,实则相克不让。相敬相克中充满着冷漠、怨恨、压抑和心与心的隔膜。

唯有戴礼言的妹妹16岁的中学生戴秀,给这人也漠漠,景也瑟瑟的家庭带来一丝春的信息。如玉纹所说,“她哥哥不忘过去的荣华,妹妹就不留恋。现在戴家没落了,在族渣礼言是痛苦、绝望,妹妹就不灰心。”

这一天,沉闷的、半死不活的生活被打破了,被一个风尘仆仆地从外面的世界闯入到这小城中的青年医生章志忱打破了。志忱是玉纹16岁时的情人,后为礼言的朋友。但八年战火离乱,使他对二人的婚姻一无所知。原为探老友,不料遇情人。老友相见,惊喜参半;情人相觑,感慨更胜于诧异。

志忱来的当天晚上,四人聚在礼言房中。妹妹戴秀唱着歌,她很欢喜儿时记忆中的章大哥的到来。玉纹给礼言备药铺床,脸上显出生气,礼言则微笑端坐,倒也像健康人似的。唯有志忱若有所思,注视着玉纹的一举一动。夜深人静,他人睡去后,玉纹去志忱住的书房为他准备被褥。两人只淡淡地谈礼言的病,不言其他。午夜时分,汽笛长鸣,电灯熄灭。玉纹再也忍不住,趴在桌上轻声抽泣起来,志忱攥住她的手,她却轻轻抽出。

第二天,四人银清出游。城墙漫步,志忱悄悄握住玉纹的手,河上泛兆搏悄舟,情丝随涟漪荡漾。

又一天早晨,玉纹约志忱城墙相会。两人偎依在城垛旁,情话绵绵。志忱:“打仗以前,我叫你跟我一块儿走,你说随便我,我不叫你跟我一块儿去,你也说随便我。”玉纹:“我没等你,我没有随便你。”“假如现在我叫你一起去,你也随便我吗?”“真的吗?”两人谁也没法回答。

丈夫礼言,只知他们两人相识,却不知相爱。他请志忱帮助劝劝玉纹,不要生活得这样凄楚。而他明白,这凄楚的根源正是他自己。志忱奉命去劝,玉纹直言相告。她知道礼言喜欢她,也曾逼着自己喜欢礼言。一天天一年年,礼言变得越来越古怪,生活对她就只成为一种责任。作为妻子,她死心塌地伺候丈夫,但心里却总想着志忱,又觉得对不起礼言。该怎么办?“除非他死。”话脱口而出,玉纹惊恐不已。

志忱自知不该再待下去了,向礼言告辞,礼言不允。适逢戴秀邀他出去玩,两人上了城墙。戴秀告诉他,待在这个家里,真要把人憋死了。“大嫂每天要到城头上走走,也许这使她心里松快一点。就是这么点松快,使她有勇气再活下去。”志忱听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礼言发现妹妹喜欢章大哥,便让玉纹去向志忱说媒。玉纹则以妹妹年龄还小正在读书的理由推托了。但当两人再次在城墙约会时,她却很正经地向志忱提出,志忱坚决不同意,并感叹玉纹16岁时为什么没有人给他们作媒。当时玉纹的母亲不同意,如今母亲已死,可又有了丈夫。两人心中都很矛盾。

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四人吃酒,为戴秀过生日。几杯酒下肚,玉纹、志忱难以自持,划拳猜令,亲昵无间,宛若当年。礼言察觉,无言以对。酒后,玉纹 *** 难抑,稍作打扮,奔向书房。这时,月亮升得高高的,微微有点风。她“像是喝醉了,像是做梦”。志忱将玉纹拦在门外,玉纹硬闯入。他看着玉纹,然后猛地将她抱起,转了个圈,却又将她放在椅子上, 自己跑出去,从外面将门锁上。玉纹在屋里使劲敲门。门上玻璃碎了,扎破玉纹的手。志忱忙进屋为她包扎,捧着那满是绷带的手深情地吻着。玉纹羞愧,木然。

那一边,礼言也难以入眠。他知道是自己害了玉纹,使她这些年来过着没有希望的日子,而志忱则让她恢复了青春。他想结束这一切,不是健康地活下去,就是去死。他将这心灵的忏悔告诉给走进他房间找药的玉纹。玉纹愕然。

玉纹决定改变生活,“我想活下去,我得让志忱走。”

志忱已决定走了,他告诉礼言:“玉纹她需要的是你。”

礼言却作出了别样抉择。他先走进妻子的房间,触摸着,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又在佛像前点燃了一炷香,然后平静地吃下了安眠药。

志忱忙施以急救,玉纹伏在丈夫身上泣不成声:“你心里……,你怎么了……,你为什么……。”礼言终于缓了过来。

小妹也懂得了大嫂的感情,姑嫂二人紧紧抱在一起。

春日融融的早晨,玉纹、礼言和小妹为志忱送行。夫妻并肩站在城墙上,看志忱走向外面的世界。

【鉴赏】

《小城之春》是三四十年代中国著名电影导演费穆(1906—1951)执导的最后一部长故事片。1948年,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平平地上演了几周,有几篇观点相左的评论文章见于报端。而近40年后,《小城之春》的复映在海内外引起震动,海外的电影评论家将它列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作为一部艺术珍品,它为费穆也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小城之春》所以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表现了一种具有人性普遍性的感情、道德意识和民族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同时,这种表现又寄寓于一种优美、淡雅、精致的电影艺术形式之中,人性真实与艺术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

费穆曾经指出:“孔子的人生哲学,伦理原则,一切做人的道德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宗教,支配着2000年来中国民族的精神生活。”为了展示民族的精神生活,费穆一以贯之地在他的影片中表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这使他有别于三四十年代其他的中国电影导演。到了《小城之春》,这一特点则进一步发展成为从微观世界,即从人的内心世界的角度,探讨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矛盾,揭示人的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此体现出费穆一再强调的影片的核心思想——儒家的道德观,“发乎情止于礼义”。

《小城之春》肯定了人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人性需求。看女主人公玉纹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拼力吸到一口新鲜空气,看她在感情甚少的婚姻生活中挣扎,谁能不认为她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是完全正当的,合乎人性的呢?但影片同时将这种人性的需求置于儒家伦理观的调控之下,表明人的感情要受礼义的约束,行为需符合道德规范。玉纹内心自始至终存在的情与理的矛盾和道德感责任感,在玉纹,在志忱,乃至在礼言心灵上的重负无不表现出这一点。《小城之春》通过对玉纹、志忱感情爆发时的“冷处理”和夫妻二人送走志忱的结局告诉人们,“发乎情止于礼义”是合乎道德规范和人的内在道德意识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是调整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的有效途径。

应该指出,在情感与礼义矛盾的处理上,影片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能为人接受的道德意识与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的界线。它没有将丈夫礼言表现为一个恶棍,或是一个令人生厌的人,而是突出了他的善良、软弱与无能,他需要同情需要爱,也渴望爱人。由此使人感到抛弃这样的人是残忍的,不人道的,唯有爱与交流才是正确的选择。这种在痛苦的不完满的人生中追求完美人格和真挚人性的思想风貌,最为导演费穆推崇,也是《小城之春》的感人力量所在。

自然在今天看来,几个成年人,爱不敢爱,离不能离, 自我压抑,相互折磨,活得确实很苦很累。但很难说这不是那个时代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很难说这不是今天乃至今后世界上一些人的行为模式。或许正是这种让后来的欣赏者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真实性,使《小城之春》感人至深。

用电影表现人的感情纠葛,情理冲突,费穆不是第一个人,但像《小城之春》表现得这样细腻动人,在中国电影史上实不多见。影片在艺术风格上最明显的特点是“纯净化”与“唯美”。

《小城之春》只写了五个人,妻子、丈夫、朋友、妹妹和一个仆人。银幕上也只出现了这五个人(还有一只鸡),小城中再看不到其他生灵。利用这种纯净化了的环境背景和人物关系,影片集中地充分地展示了人物之间丰富的情感关系——夫妻的,情人的,朋友的,兄妹的,和他们之间的相互纠葛与矛盾冲突。同样,影片对人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加以了提纯。虽然表现的是战后江南小城,可小城中人物的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脱节,他们的职责似乎就是专门去演出一部缠绵悱恻的“话剧”,作为社会的人的全部体现都在其人性上。像这样不涉时事,纯而又纯的感情戏,在1948年动荡的中国难遇知音,却赢得了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大概这正是导演费穆“提纯”的苦心所在。

将纯净化的人物、人物情感,以富于美感的银幕造型表现出来,无疑使《小城之春》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费穆曾明确表示,他要把《小城之春》拍得很美很美。确也如此。影片中演员质朴自然的表演;真实生动的环境造型;舒展长卷式的平面摇动长镜头;时空变换大胆自由的镜头组接;借助了中国画对线条和空白的运用,单看如一幅优美的图画,连则浑然一体的画面构图和颇具匠心的独白的运用,无不显示出导演费穆对电影视觉形象美的刻意追求,和他已经拥有了不逊于当时任何一位世界级大师的视觉艺术表现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小城之春》是唯美的,是以对美的追求为最高艺术准则的。而美的造型手段与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真情实感的完美结合,使《小城之春》所表现出来的“唯美”,是为真而美,为情而美,为自然而美,而非为美而美。以浸透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电影艺术手段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感操守,使《小城之春》具有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意境,含蓄幽远,韵味无穷。

Ⅳ 哪部电影算得上是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作

哪部电影算得上巅峰之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倒是有一部片子可以算得上是划时代的作品,至今仍难超越。它就是《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拍摄于1948年,导演是费穆,他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几十年之后,张艺谋说,“我最喜欢的片子有一大堆,不能一一列举,就中国的电影而言,我最喜欢1948年的《小城之春》。”

推崇《小城之春》的第5代导演不只张艺谋,2002年,田壮壮集结了阿城、李少红、叶锦添等超级豪华幕后班底翻拍过《小城之春》,致敬费穆导演的同名之作。可见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和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雹虚缺地位。当时,我在读高中,从报刊杂志上了解到这件电影界的盛事。

我最近回味了一部老电影——《青木瓜之味》,这是部越南电影。它源于导演陈英雄对于故土越南的美好记忆,展现越南女性的生活状态,讲述女性的各个阶段。然而,它是西方视角臆想出来的东方罗曼史,带有明显的后殖民主义倾向。

很多华语电影也和《青木瓜之味》一样,导演仿佛成了西方人的眼睛,迎合西方人的观影趣味和先天偏见,拍摄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人和中国故事,再去参加西方人的电影节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文化是有国界的,更是要一代代传下去的。这是国家和民族立身的根本。尤其是在文化侵略、文化殖民日益猖獗的现代社会。

在根植中国传统、传承文化根脉上,几乎没有华语电影能超越《小城之春》。

1. 藏在拍摄时间节点之后的知识分子忧思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会对1948年这个时间点很敏感。抗日战争胜利不过3年,国共两党的决战一触即发。在电影之都上海,出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之类合乎民情的“爆款”影片。战争带给人民群众的深重苦难,被这些史诗性巨片渲染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小城之春》选择的是一个小而微的切口,两男两女的四角恋看上誉岩去很不合时局,然而费穆关心的不只是爱欲中挣扎的男女,更是想借助女主人公和丈夫、旧情人之间的情欲暗流,委婉地阐述他对新旧交替的时代洪流中国家命运的思考。

这里必须简单介绍一下《小城之春》的大致情节:

1948年前后,遍布断壁残垣的中国南方某小城,年轻少妇周玉纹与丈夫戴礼言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战争不仅令礼言失去财产,也击垮了他对生活的信念。面对一蹶不振的丈夫,玉纹对礼言只是在尽传统道德伦理要求她尽的义务。礼言故友、玉纹旧日情人章志忱的到访,打破了死气沉沉的一切。

志忱健康有朝气,礼言的妹妹戴秀对他暗生情愫。然而,他对玉纹尚未忘情,玉纹内心的渴望被激发,在情与礼之间摇摆不定。两人之间欲拒还迎、欲迎还拒的心理角逐游戏连番上演,同一屋檐下的礼言和戴秀窥出其中端倪。

《小城之春》深入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塑造了必然要为旧时代陪葬的戴礼言,在时代的夹缝中挣扎的周玉纹和章志忱,没有思想负累、前途一片光明的戴秀。4个主角,代表了20世纪前半叶典型的知识分子。

萦绕影片的那种“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曹禺的《北京人》中也可感知到。

电影和文学的主题是相通的。费穆、巴金、曹禺对家国命运的共同忧虑和反思,透露了有良心的文艺工作者和知识分子的相似心境:前路如雾,不辨晦明。

2. 中国古典诗画艺术的绝佳视觉呈现

早在 20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往往写事多于写人写情,而《小城之春》独辟蹊径,它的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将镜头深人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灵,揭示微妙的情感关系,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此外,它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显示了费穆导演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不少影迷明确指出,费穆导演是按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意蕴构建影片视听形象的。苏词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蝶恋花》上阙惜春,借景抒情,下阙抒怀,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词人的失意惆怅,化为《小城之春》的底色况味。

凄清萧瑟的南方源辩小城,衰败残破的家园,羊肠小道杂草丛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三角恋中玉纹和志忱之间的发乎情,止乎礼,是一份源自古典中国的含蓄蕴藉,玉纹和礼言之间的相敬如宾、有恩无爱,是一种中国人才能深度体味的道义责任。

影片着力刻画七次城墙漫步,看似漫不经心,但是步步入心。

Ⅳ 小城之春的导演

《小城之春》 是田壮壮执导,胡靖钒、吴军、辛柏青等主演的爱情片。这是对费穆和李天济同名作品的重拍片。

讲述了年轻少妇周玉纹和丈夫戴礼言的夫妻生活淡而无味,直到戴礼言同学章志忱突然回到小城,一家人的心思均被他的到来而打乱。

《小城之春》导演田壮壮,中国著名导演。北京人田壮壮,是著名电影演员于蓝和田方的儿子。1978年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与陈凯歌、张艺谋等人是同学,被称为第五代。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他的处女作《我们的角落》率先在文艺界引起轰动。 《盗马贼》、《猎场札撒》体现着他为人性格豪爽而把柔情隐于心底的风格。在第五代导演中,他的运气显得不佳,一些影片遭到禁映,代表作受到种种非议。尽管如此,《盗马贼》终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全新的电影形象赢得了"瑞士第三世界电影节大奖",在《蓝风筝》中他又以独特的视点来看待"文革"那段历史。日本著名评论家佐滕忠男称他为"当代中国最有才华、最杰出的电影导演"。他一直关心着青年导演的发展,并监督策划了《长大成人》等影片。

Ⅵ 费穆小城之春美学风格 [分析费穆电影风格与《小城之春》创作过程]

[摘 要] 费穆的电影风格在中国电影史上独树一帜,他提出的“新的电影的观念”是电影本体的自觉。人们称他为诗人导演,因为他提倡淡化电影的戏剧性,主张电影是“素描地为人生画一轮廓”,这其中体现的是民族诗学。其代表作《小城之春》是在一个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背景下拍摄完成的,电影中“死气沉沉的小城,春心荡漾的人们”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本文中,笔者从《小城之春》的创作过程来分析费穆的电影风格。
[关键词] 费穆导演;电影风格;《小城之春》;中国现代电影
 费穆导演对电影对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坚持,他强调影片“空气的布置”,提出在电影中使用现代技术进行创作时,也需要把握民族风格。费穆在20世纪30年代加入到中国电影的变革中,在那时,他可以称为是一个“新电影人”。因为他有关于电影新的看法,新的主张。在1934年,他第一次自信地提出了自己“新的电影观念”,当时是在关于影片《香雪海》创作的文章中提到的。正是有了这种关于电影的新的观念,才出现了后来的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小城之春》。
现代著名导演贾樟柯在史诗电影《站台》的宣传册上,曾写下“死气沉沉的小城,春心荡漾的人们”这样意味深长的句子。从这句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小城之春》的剧情,感觉到电影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且能从中看出贾悔竖蚂樟柯导演对费穆导演的无限敬意。费穆导演是中国第二代“文人导演”的代表,被现代电影节视为中国电影史经典影片的《小城之春》是他在1948年拍摄的。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内战处于白热化的阶段,但是就是在如此背景之下费穆却拍出了淡化历史背景,风格细腻、含蓄、委婉的艺术影片——《小城之春》,这在当时,一方面需要的是极大的勇气,另一方面需要的是对自己电影极大的信心。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电影主张。他在影片中集中体现了对中国现代电影的追求,与此同时,也不放弃电影中的东方韵味。在他的电影中,是提倡将新的电影技术与中国特色的电影风格相结合的,这是他的电影观。在今天看来,费穆导演的电影观依然是有先见之明的,是值得推崇的。毋庸置疑,费穆导演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纤凯同时人们又称他是“电影上的国学派”。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他是一个时刻追求光明和进步的艺术家。在中国影坛上,他是一个现代儒者。
《小城之春》故事背景是江南的某一小城,这个幽静的小城,偏安一隅,刚刚经历过战火的侵扰。女主人公叫周玉纹,她的丈夫戴礼言原是一个富贵家族的继承者,但是在战争中这个富贵家族没落了,辉煌不在了。戴礼言对突如其来的落差感到极不适应,一直都生活在失意与苦闷中,并且因此患上了肺病和心脏病,这也致使他和妻子周玉纹长期分居,夫妻关系名存实亡。玉纹的生活如同死水一般,毫无波澜,这也使得她心里极度痛苦,精神接近麻木。如果这苦闷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值得玉纹留恋的,那就是礼言的小妹戴秀给她带来的青春活力的感受。这个家庭苦闷的气氛随着一个人的到来被打破了,他就是礼言的老朋友章志忱,同时他还是玉纹的初恋情人。自此,在玉纹、礼言、志忱三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情与理的感情纠葛。影片的结尾是志忱离开小城,玉纹和礼言则站在城墙上目送其远去。
这个故事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其中却凝聚着费穆导演十几年的心血。电影自被引入中国之后,一代一代的电影人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中国,电影经历了由戏剧电影向影戏电影的转变。中国的第一代导演在拍电影的时候,摄影机几乎是不动的,镜头大多是中景和远景,在影片结构上也只是简单仿照戏曲结构的模式来。渐渐地,中国电影人对电影的了解逐渐加深,到了第二代导演的时候,他们碧埋对电影就比较熟悉了。第二代导演的一个普遍特点是文学功底比较好,所以他们在感受、认识、欣赏和创造电影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从而,在他们的电影中,往往是将电影和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的。而费穆就是这代电影导演中“对电影艺术能够了解”的“有限人才中有光辉的一个”,是第二代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对电影有独特观念的先驱。在1934年,他就提出“戏剧既可以从文学中分化出来,由附庸而蔚为大观,那么电影艺术也应该早些离开戏剧的形式,自成一家”。他形成了这种电影化的观念之外,就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城市之夜》是他实践自己观念的第一部作品,到后来导演风格成熟期的作品《小城之春》的出世隔了整整15年。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他都在不断实践着自己的电影追求,比如有《孔夫子》《世界儿女》等。费穆从来都是坚持着自己的电影观念和电影风格的,从来都不随波逐流,所以他的电影与同时期的其他电影相比,艺术价值较高,而且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
电影《小城之春》是费穆导演在风格成熟期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电影观念和风格。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新影戏的追求,他一直致力于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寓于新兴的电影艺术形式之中,并且将二者完美结合起来,他也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
第一,他十分注重影片中气氛的创造。在当时电影界,费穆对于电影气氛的创造是十分有名的,他认为气氛对于电影就像是人对于空气一样重要,他把气氛成为空气。电影的气氛是通过镜头、节奏、声音和对意境的营造而形成的。在30年代,在那个电影技术还不太先进的时代,费穆对创造电影的“空气”有自己的独门妙招,他说到了四种方式。“其一,由摄影本身的性能而获得;其二,由摄影的目的物本身而获得;其三,由旁敲侧击的方式而获得;其四,由音响而获得。”正是费穆的这种说法使得当时有人评论他“处处地方都能适当使用着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关于气氛的营造,在电影《小城之春》中,他做了一个大胆和狂妄的尝试。他破天荒地使用了“长镜头”和“慢动作”来构造他的戏,通过这种方式,是为了传达出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在影片中,费穆对声音的运用也独具匠心。比如说,在妹妹出场时,配上的是轻松、活泼的音乐,通过音乐风格来衬托人物性格,这在今天的电影中也是经常用到的,这样的音乐可以体现出妹妹的青春活力,同时也是给沉闷的家庭氛围带来一丝活力。再比如在戴家后门上的小铜铃,每次有人来,这个铜铃便响个不停,由铜铃声反衬出院落的冷清。另外,在影片中,导演还利用节奏来营造气氛,在《小城之春》这部电影中,主要体现在慢动作上。这主要是跟中国的儒家文化有关,中国人讲究“中庸”,往往以“温柔敦厚”“克己复礼”来约束人,正是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大多有一种静态文化心理。在中国早期的电影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费穆的电影中,也体现出这样一个特点。一方面是由于费穆是那一时期的导演,身上具备这种时代风格,另一方面是由于费穆本身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而且还深爱戏剧。费穆既是导演,又是文人,还是诗人,他思想深邃、文学素养深厚,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喜爱,也愿意研究,对许多中国传统的经典著作都有涉猎,这使得他的电影有文学底蕴,有诗一般的气息。

Ⅶ 费穆的简介,以及他的成就

小城之春 最经典的中国电影

Ⅷ 《小城之春》的导演

1948年电影《小城之春》的导演是费穆
费穆,字敬庐,号辑止。1906年10月10日出生于上海,中国电影导演、编剧。
1932年,执导了批判现实的剧情片《城市之夜》,由此受到关注;1934年,执导了剧情片《香雪海》;1935年,执导了伦理电影《天伦》,于中国电影史上首次以民族乐器配乐;1936年,拍摄了号召抗战的国防电影《狼山喋血记》;1937年,拍摄了戏曲电影《斩经堂》;1940年,执导了古装剧情片《孔夫子》;1941年,为中美两国第一次合作拍摄的影片《世界儿女》编写了剧本,随后退出影界;1942年,组建了上海艺术剧团; 1944年,创办新艺剧团;1948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1951年1月31,费穆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四十五岁。

2002年电影《小城之春》的导演是田壮壮
田壮壮,1952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导师。
1968年田壮壮中学毕业后当了七年兵,在军营期间自学摄影。1978年,文革结束中国恢复高考,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0年在大学实习期间和同学执导了首部短片《我们的角落》。1992年因为执导的《蓝风筝》涉及“文革”等敏感题材,被罚十年禁止拍摄影片,期间参与监制《长大成人》等影片。2003年,卸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导师。
2005年执导个人首部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荣获第五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2007年凭借第一部人物传记影片《吴清源》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奖。2009年自编自导的影片《狼灾记》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服装及提名。2014年与张艺谋、十庆联合执导历史古装影片《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并兼任艺术总监。

Ⅸ 求老电影《小城之春》的社会背景

小城之春
基本信息
片名:《小城之春》Spring in a Small Town 类型:家庭 / 剧情 片长:10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黑白 混音:单声道 制作公司:上海文华影片公司 出品时间:1948年
演职员表
导演:费穆 Mu Fei 编剧:李天济 Tianji Li 演员:石羽 Yu Shi .....Dai Liyan 崔超明 Chaoming Cui .....Lao Huang 韦伟 Wei Wei .....Zhou Yuwen 张鸿眉 Hongmei Zhang .....Meimei 李纬 Wei Li .....Zhang Zhichen] 摄影:李生伟 Shengwei Li 剪辑:韦纯葆 Cunbao Wei
剧情介绍
小城之春
故事发生在抗战胜利后的一座南方小城里。又一个春天到来了,乡绅戴礼言和他的一家——太太周玉纹、妹妹戴秀,还有仆人老黄过着一如平常的日子。礼言在战争中失去了家产,重病缠身,丧失了面对现实的勇气,终日郁郁寡欢。妹妹戴秀倒是开朗活泼,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面对着家宅破败的局面,太太玉纹与丈夫礼言过着平淡无味的生活,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实则已没有感情可言。 这种沉闷的生活被从外面闯入小城的青年医生章志忱打破了。他是礼言分别8年的朋友,也是玉纹过去的情人,当年他们的感情很好,却被玉纹的母亲拆散了。然而造化弄人,现在玉纹的母亲死了,但她却又有了丈夫。 章志忱住在戴家,为礼言看病。他的到来让玉纹已如止水的心泛起了巨大的波澜,两个人常常背着礼言约会,谈起往日的岁月都唏嘘不已,志忱对玉纹已成他人之妻的现状无可奈何。他们的感情受着“礼义”和“忠信”的束缚,剪不断,理还乱。 礼言的妹妹戴秀喜欢上了志忱,礼言和玉纹谈起了这件事,想让玉纹给妹妹说媒,而自己去跟志忱说,但是玉纹从心底反对此事,拒绝了他的要求。在和志忱谈话时,玉纹向他透露了这件事,志忱也拒绝了。 这天正是戴秀的生日,几个人摆宴庆祝,心情烦闷的志忱和玉纹都喝醉了。礼言通过他们两人的举止,对他们的特殊关系猜到了几分。过后,他经过左思右想,觉得不应该拖累妻子一辈子,于是决定成全他们两个,而自己吞了安眠药想自尽。 经过抢救,礼言重新活了过来。通过这次波折,玉纹也重新认识了自己与丈夫的感情,她选择了与丈夫重新生活,而志忱也决定离开小城。一个春日的早晨,玉纹、礼言,还有妹妹戴秀在城头上为志忱送行,他们目送志忱向外面的世界走去。
幕后制作
回顾影片的拍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它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些成功的探索。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往往写事多于写人写情,而这部影片独辟蹊径,它的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将镜头深入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灵,揭示微妙的情感关系,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此外,它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显示了费穆导演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影响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第5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田壮壮在蛰伏了8年之后,复出的第一部电影就是重拍50年前的这部影片,集结了阿城、李少红、叶锦添等超级幕后班底的新版《小城之春》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在谈及这部电影时,田壮壮说:“旧版的《小城之春》好多人都没看过,但它的光彩在今天依旧闪亮。两部《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人相隔50年的对话,也是50年来关于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延续。”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影史地位
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性作品;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心理写实主义、比较完整的散文结构、诗化电影的先河,“放射出让人目眩心惊的光芒”。 世界一百年电影史上的百部经典名作之一;中国电影九十年的十部经典作品之一。《小城之春》被誉为“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性作品”。香港电影评论界将其推选为“有史以来中国最佳电影”,著名导演张艺谋称自己最喜欢的中国电影就是《小城之春》。
名家点评
我最喜欢的片子有一大堆,不能一一列举,就中国的电影而言,我最喜欢1948年的《小城之春》,我觉得这部影片在当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今天看来,觉得还是不能跟它比较。 ——著名导演 张艺谋 关于《小城之春》这部电影,几乎世界上每一个地方,在我能够接触和阅读到的所有文章和评论中,没有不对这部影片的成就感到惊讶,感到很大的震惊,证明这部影片本身的成就是可以肯定的。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当然它已经是一件发生了的事情,可能是过去型,但从电影叙述的过程中看,又好像是现在型。影片以多重的意义和解释体现出其现代性,它的主观和客观永远都交错在一起,这样复杂的叙述方法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这部电影中很多的电影语言都显现出极大的张力……我觉得费穆是非常了不起的人。 ——香港著名影评人、电影导演 舒琪 《小城之春》讲了一个故事,却在多种层面上有不同的意味,是很有意思的。虽然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私人化的故事,但在它的影像中处处浸含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境,家国之思无可逃避。影片中所体现的新与旧,道德与情欲,死气沉沉与生命活力之间的对抗更为那个特定的时代做下了意味深长的注脚。 ——影评人娜斯
编辑本段精彩影评
《小城之春》:发现玉纹
影片女主角玉纹的形象确乎挣脱了黑白色和年代久远的银幕之限,七彩斑斓地站在21世纪的观众面前。电影人喜欢说“发现费穆”,而我从观众角度讲,愿意说“发现玉纹”。 可以说,玉纹是一个被伦常礼教束缚住的红颜女子,在她身上体现着国性与知性。玉纹的悲哀是无从回避的:从前的情人的归来掀起了她内心的波澜,而患病的丈夫一直在替自己着想,他是无辜的。从伦理的角度说,玉纹不应当离弃丈夫,欲望只能泯灭。一边是人伦,一边是人欲,玉纹所在的两难处境很容易勾起千千万万中国女人或多或少,或感同身受或耳闻目睹的响应。 在影片里,人伦没有被一昧地批判丑化,人欲也没有被西方笔法描绘得轰轰烈烈,一发不可收拾,而是切合国情、众所周知地曲折隐晦。伦理意识的积淀如此厚重,以至上床也未必能解决得了它,一次越矩的交合算不了冲破茧缚。正因为如此,玉纹采取的听天由命的态度才真正抓住了国人的痛处。 玉纹的形象洋溢着的知性美在国内电影作品里的女人中是罕见的。她的智识首先流露在影片开始部分自言自语里的一丝自嘲和冷笑;知性更指她对自己的悲剧性处境的深刻自知。事实上,她不抱幻想,出走的愿望也并非特别强烈,对自己的命运,她了然于胸。由于了然于胸,她对病榻上的丈夫的坚拒冷感才那么令人不寒而栗,对旧情人的探试、绝弃才那么咄咄逼人,含着一丝不易觉察的捉弄意味。 影片似乎在人伦与人欲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人伦与人欲没有相互剿杀吞噬,两种声音都有理有节地表达了自己,影片显出一种平衡周正的美感,规矩方正与春意荡漾在此互相映衬,互为表里,相安无事,相得益彰。至少,它符合人们在情感上的挫折经验和过着缺乏爱情的婚姻生活的实况。联想到影片的拍摄背景,1948年,国共战争正当如火如荼,而编导置战火纷飞、风雨飘摇的时局世事于不顾,聚焦于一个抽离了党派政治的侵袭滋扰的小城一隅,对巨变前夕的若干中国人进行有如实验室里的显微镜和手术台上的手术刀般的细剥慢嚼,实在需要胆量、注意力和天赋。历史证明,它比那些趋炎附势的影片更有生命力,强上何止千百倍。在历史的这个关口,用这样一个题材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展示自己的全部电影艺术技巧,说出自己关于人伦与人欲的思考,显示对政治的不屑一顾,没有人比费穆的选择更绝妙,也更伟大的了。
《小城之春》:影坛上永不凋谢的奇葩
《小城之春》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费穆为中国电影艺术宝库贡献的一部极其优美的电影精品,它为我国的电影事业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影片的突出特征在于以优美、精致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情感、道德伦理、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整部影片贯穿着一条情与理的冲突线,然而却以“发乎情止于礼”终结。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从而也就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人生哲学、伦理原则、道德操守,它以集体无意识的自觉行为贯穿于人们的整个人性精神世界。影片正是通过夫妻、情人、朋友、兄妹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极富于民族文化个性地揭示了中国人的情感与道德风貌。更加可贵的是,在情感与理义的矛盾冲突上,艺术家分寸得当地把握住了高尚的道德意识与伦理的界线,体现出了一种完美的人格和真挚的人性,这正是本片长久的艺术魅力所在。 《小城之春》从人的内心世界角度,通过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矛盾,揭示了人的道德意识。影片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情感、人性需求的正当性。但影片中的人物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知识人士,不论他们在感情上经受多大痛苦,最终总是服从礼义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这是符合中国文化人的做人准则的,因而也是令人信服的。影片在艺术表现上是细腻的、优美的,体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丰富完美的人性美。 《小城之春》是一部风格化比较强的影片。影片中只出现了妻子、丈夫、朋友、妹妹、仆人5个人物,在小城中再未出现其他人影,这样的环境表现,表面看似不真实,然而它正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净化的造型风格。这是为了更突出、更集中、更清晰地体现感情世界的人物关系。影片中多次展现荒凉的小城城头,既含蓄地隐喻当时的时代背景,也烘托着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使人物的情感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了一种含蓄幽深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总之,这部影片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堪称一部艺术精品。

阅读全文

与1948年电影小城之春的导演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鹰狮子的电影大全 浏览:752
韩国的情书电影图片 浏览:497
影视大全的外国电影为什么不能投屏 浏览:151
戛纳电影节红地毯bt下载 浏览:254
新中关买的电影票不让退 浏览:680
英语动画电影带语法的句子 浏览:564
日本演员中井贵一电影 浏览:707
江湖电影是导演 浏览:1
最新中国动漫大全电影在线观看影片 浏览:978
朋友2电影结局 浏览:595
德思勤电影院招聘信息 浏览:93
阴阳双修的老电影名字 浏览:539
十大好看少儿电影大全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757
法国电影女神们 浏览:16
电影下女讲了什么 浏览:568
电影院跟情侣该怎么办 浏览:256
劳动节新电影 浏览:411
爱情公寓电影倔地者2号 浏览:967
细数成龙电影的六大经典动作 浏览:471
蜡笔小新逃亡全集电影大全 浏览: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