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2. 《伊豆的舞女》:失恋之痛,皆因曾经那么热烈的爱过!
老爷子是上上个世纪的人了,1899年出生,1972年死于自杀。
在昨日阅读的短篇集《伊豆的舞女》第一篇即《十六岁的日记》中,他记述了祖父的“老死”,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直系亲人也终于离他而去。
从小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无疑让这个才16岁的孩子渐渐养成孤独、感伤,以及极度不自信的性格,这在不自觉中成为川端康成日后文学作品的底色,甚至由此演化出一种日本独有的【物哀】审美观——「以悲为美,向死而生」,将悲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也难怪老爷子会在选择自杀前的10年(1962),早早地预言:“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也是由他的亲身经历文学化而成,27岁发表(1926)。1968年更是因为《雪国·古都·千纸鹤》三部代表作赢得诺贝尔文学奖。
初读《伊豆的舞女》节选篇:雨停,舞女一行起身要走,“我”内心焦急,但又不好意思立马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但文章到此竟嘎然而止,实叫人垂首顿足。
那时的我,同样16岁。
节选篇太短,未能得到“我”追上舞女后面的故事。越发遗憾,但也越发地把我扔在日本南国风光中的“弯弯曲曲的山路”、“茂密的杉林”、“黑魆魆的隧道”中,久久不能忘怀……
直到15年后,就在昨天,我把那时的“我”找回来了。
那种初恋的情愫,仿佛还在,美好的一如当初。
虽然这15年里,我已经大大小小经历了三五段感情。或有初恋时的稚嫩、羞涩;或是饱尝学生时代恋情的悸动与不安;更有工作后,因为多了寂寞而碰撞出的一时激情;却等我定下心,想让感情结果时,现实的考验又丝毫不会手下留情,痛的让人撕心裂肺。
如今再回望过去,经历种种,初恋的美好更显得美丽,一如川端康成的文字。
这是雨后天晴的清新而克制的美好,一如当初我在阳台赏樱花,天空突然飘下雪花,而你刚刚好这时闯入我的世界,一点不差。就像本是一副静寞空灵的风景画里,突然多出一个行人在走,于是所有的眼神都跟随着你在动……
然而昨日再度回味这个美丽的故事时,我还读出了一些另外的味道。就像成熟后的生活,怎么可能还是只有爱情呢?
川端康成文字中渗透出的哀而不伤、静水流深、空灵寂寞的「物哀」之美,让少男少女们无不为之倾心、动心、连心: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作者以“鼓声”的忽明忽暗为“我”思绪的连接点,巧妙地表达出“我心烦意乱”。
作者反复说 “她还是个孩子呢” 。其实这是个重要转折点——从最开始污秽地想 “既然如此,就让那位舞女今晚到我房间里来住吧”,内心是同样地瞧不起舞女这个行当;但是到了文章过半,“(我)脑子清晰得好像被冲刷过一样。脸上始终漾出一丝丝微笑” 。
此处寓意深刻。
于是才有了后来两人相处的越来越融洽,越来越深刻,仿佛从此“我”拥有了一双能够发现特别的美的眼睛,开始学会“接纳”一切:
但是即便有了这许许多多的美好的相处时刻,初恋的花朵还是抵不过现实差距中雨水的摔打:
对于千代子的死婴,为何在文中反复出现?豆瓣上有高手解读出“据说那孩子生下来像水一样透明”,从日文中直译过来,显然比现通行本的译法更贴切,从而得出: “这如水一样透明的死婴,其实就是我与舞女之间有始无终的爱情”。
行文至此,不得不再一次提醒大家川端康成的生事和悲惨遭遇,以及他文字中极强的影像感,工笔镂绘的景物背后、情感极度克制下的细腻入微、选词之谨慎用心,无不一一让我想到 “这种悲而不哀的表达背后,究竟藏着的是一颗多么孤独多么孤独的心啊!”
无疑,川断康成的文字是独孤的,也正是这份孤独成就了川端康成的独特文学之美。
其实,文中反复出现的 “好人” 二字,始终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隐隐觉得这就是作者隐藏在 “我与舞女” 初恋底下更深一层的自我,与舞女相识相恋的过程就是作者“我”的自我寻找、自我确信的过程:
看似上面的文字只是故事中 “我” 的心理活动,不如说这就是作者的内心自白。
来自如此纯真无邪、美丽倾心的舞女,这个他者口中的 “好人” 二字,实在拥有莫大的宇宙能量,给了 “我” 一种如家人般的亲切之情,以至于我开始羡慕起她们的生活:
正是这份亲情,让我们每一位读者的眼睛不应该只关注到“我和舞女”,更应该像作者的眼睛一样要关注到荣吉、关注到阿妈,甚至是“雇来的百合子,总是那么腼腆”,因为她和我有一样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渴望。
如此,我们才能理解这样一个孤僻的“我”,为什么要帮最后的那个老婆子去东京,以及与同舱的少年攀谈起来:
如此的结尾,悲而不哀,作者始终保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虽然从小是个孤儿,孤独、偏执,缺乏亲情的温暖,但用这支笔带领我们感受到了“美好而又空虚的情绪”,让我们学会“无论别人多么亲切地对待我,我都非常自然地接受了”,包括少年的体温温暖着我,让我能够“顿觉舒畅”,学会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生活、不完美的世界,哪怕最后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终于“我感到一切的一切都融为一体了”,多少这也算是生命最后的救赎与升华。
文中还有很多细节留待发现,包括这个世界的黑暗(“每个村庄的入口处都竖着一个牌子:乞丐和舞女禁止入内”)、自身封建观念的顽固(“阿妈总说:在女人后面喝水、吃饭,不干净”;“舞女不由自主地要跪下来为我弹去身上的尘土”;)……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完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最后附上的一篇书评说: 你眼睛里看到的任何一个悲剧,都是整个社会的共谋。
不过好在《伊豆的舞女》电影男女主角能够在现实世界里喜结连理、婚姻幸福。
⑵ 三浦友和的介绍
三浦友和,1952年1月28日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日本男演员。1974年和山口百惠合作了电影《伊豆的舞女》,三浦友和从此与山口百惠结缘。其中1975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合演西河克己导演的影片《绝唱》,1976年若杉光夫导演的影片《风雪黄昏》和1121975年的电视剧《血疑》曾于1980、1981 与1984 年在中国上映或播放。31980年主演了《古都》并与山口百惠结婚。婚后山口百惠告别演艺生涯后,三浦友和一直还活跃在日本影坛。1999年除了处女作《被写体》。2007年凭借电影《松根乱射事件》和《转转》获得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男配角和日本电影旬报最佳男配角奖。三浦友和演艺生涯已经40年,仍有《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弟》作品推出。2011年还著有自传《相性》。2014年出演了推理电视剧《为了N》。2010年凭借电影《不沉的太阳》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提名4。2012年凭借电影《铁道2:给无法传递爱的大人们》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⑶ 伊豆的舞女男女主人公为什么没有走到最后
伊豆的舞女男女主人公只是萍水相逢,男主人公有学业,女主有工作。并且地位悬殊,所以没有在一起。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1926年1月至2月间由“文艺时代”发表。
《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影片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伊豆的舞女的剧情简介:
即将就读东京某高等学校的川岛(三浦友和)趁开学前的暑假前往伊豆旅行,在乍晴乍雨的山道上,他遇到一群巡回卖艺的歌舞伎艺人,因被其中一个梳着古代发髻、背着大鼓的娇小玲珑舞娘吸引,他决定与他们一起上路,路上,他得知该舞娘叫熏(山口百惠)。
川岛不计歌舞伎艺人地位卑微,常邀请他们到他住的旅馆玩耍,而在和熏有过单独相处后,他更被其纯洁无瑕的美震撼,陷入矛盾中,一面为自己难以抑制的冲动而苦恼,一面为她在表演时可能受到侮辱惴惴不安。熏在两人的交往中,也渐渐生出真情。可是两人也只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伊豆的舞女
⑷ 推荐几部典型的好莱坞式的爱情电影
《单亲插班生》里面有不少很不错的噱头,可以算作喜剧风格的电影。但他同时也是一部很有思想的电影,值得仔细品味。
《童心创未来》(又名:扭转未来,布鲁斯·威力斯主演)由些许心理学知识的人看这部电影,就会觉得这简直是一部心理治疗的经典案例。布鲁斯的表演很到位,很细致,看后会对人生有更深的领悟。
以上两部其实不是标准的爱情片,但既然你喜欢《圣人》那这两部你也应该会喜欢。
《恋爱假期》典型的好莱坞式的爱情电影,绝对符合你的要求,一丝不差!
《真爱至上》这其实是部英国电影,不过既可以算是讲述爱情的又是喜剧。展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与爱情,五彩斑斓又不失条理,结构非常好。而且是完美大结局(这一点和好莱坞有点象)。很值得一看。
最后是《插画情缘》,也比较符合你的要求,值得一看。
另外要说一句,《圣人》我很喜欢,但网上却是没找到,不过由DVD卖。真得很想要不妨买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