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贾玲商业版图现身:《李焕英》直奔50亿,女性电影赢了吗
从目前走势来看,《你好,李焕英》(以下简称“《李焕英》”)最终票房到达50亿+,晋身国内影史TOP3曾经没有太多悬念。
春节档简直都是属于逆袭者的成功。2018年《红海行动》票房逆袭《唐人街探案2》,2019年《漂泊地球》逆袭《猖獗的外星人》,2021年预售票房仅占《唐人街探案3》三分之一的《你好,李焕英》,在前几日排片率不占优势的状况下,凭仗口碑,在大年初四正式开端日票房逆袭之路,尔后连续10天都不曾分开日票房冠军的宝座。
分离北京文化与华谊兄弟公告,可以计算得出北京文化获取的营收占比约为5.5%至5.96%左右;作为结合出品方的华谊兄弟营收占比为0.79%至0.95%左右。思索保底发行要素,以50亿票房计算,作为第六出品方的大碗文化最终分账将不到1亿元。
《李焕英》成为了一种现象,聚光灯也打在了国内影史最高票房女导演、以及身兼女主的贾玲身上,另一位第一次担纲大银幕女主的张小斐身上。后者近日狂揽十多个热搜,从仅限于圈层熟习的35岁小品演员一跃成为当红女明星,初次具有了本人的个站。作为一部爆款“双女主”电影,《李焕英》显然还有更多的解读空间和深度意义。随同着这部票房爆款的降生,贾玲的喜剧厂牌大碗文娱背后延展出的商业幅员,也引发了更多关注。
当然,女性视角并不是它独一胜利的缘由。这是一部以前半局部的小品化创作替代了春晚合家欢功用的电影,同样也是一部非常私人化,耗尽了导演创作情结而难以复制的电影,创作者戏外的故事将其真诚情感停止了放大,从而使得观众对它文本上的缺陷视而不见。但无论如何,这是一部颇具积极意义的电影,作为个例或将引领相应的内容浪潮:无论是关于主创团队而言,还是关于女性电影人而言,都是一针强心剂。
Ⅱ 《柔情史》:最亲密的母女,却伤害彼此最深
曾于里
《柔情史》是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的长片处女作,这是一个发生在两个女性——一对母女身上的故事。
《柔情史》海报
中国影视剧里经常有对母女关系的呈现,老轮尘肢派一点的,就是走“歌颂母爱”路线,比如《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在当代都市 情感 剧,则比较与时俱进地反映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冲突与隔阂,比如那些涉及到催婚情节的,往往是女儿不着急,但一定有一个老妈在那边絮絮叨叨地各种催。这一类母女关系总体上属于“相爱相杀,相爱是主流,相杀是支流”,其对于代际关系的反思也非常浮光掠影,母亲只是一个功能性角色。
另外还有一类母女关系,则属于“相杀”型,比如《欢乐颂》《都挺好》,其重点不在于反思母女关系,而是以母女关系为切口检讨原生家庭。母亲的角色形象,也偏向于脸谱化。
《柔情史》与以上情况都不相同,电影对母女关系有更专注的解剖,也更具深度。
影片聚焦一对生活在北京胡同的母女。母亲(耐安 饰)早年丧夫,热爱文学、尝试写作,多年来为了继承遗产照顾一个孤寡老人,最大的心愿是女儿找到一个好人家,吃穿无忧,自己依靠女儿也才能顺带衣食无忧。对男性的不信任感让她始终无法获得新的感情,人生的全部焦点都放在女儿身上。
女儿小雾(杨明明 饰)是腊世个并不成功的独立编剧,一直不想结婚,有一个分分合合的大学教授男友。女儿常年生活在母亲言传身教的“阴影”下,与母亲一样对男人没有信任感,逐渐地也失去了爱的能力,无法和 社会 正常沟通,最后也与男友分手。
母女俩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她们更近乎于loser,没房、没事业、没爱情。如果她们是毫无关系的两个失败者,那么还可以相互依靠,但当她们是母女时,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什么是母女?是最深爱的人,也是可以伤害彼此最深的人;是最亲密的人,兄神也可以是最疏远的人(同样适用于父子、父女、母子等亲子关系)。但母女又不同于恋人、朋友、同事,无法割断的血缘关系以及笼罩在家人关系之上的种种道德束缚,让她们永远不可能彻底决裂。换句话说,哪怕上一刻你们相互诅咒,下一刻你们还是会处在同一个屋檐下。
女儿自我诅咒,她认为母亲是不幸的最大来源
所以母女之间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相爱相伤,因为知道无法决裂,所以相互伤害时总是那么肆无忌惮,恨不得把自己最糟糕的一面都袒露给对方。
《柔情史》中的母女就是如此。她们成了彼此失败的宣泄口,母亲将不顺的前半生所积攒的怨气都撒向女儿,女儿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母亲,针尖对麦芒,剩下的就是无休止的拌嘴、争吵、埋怨、生闷气以及一哭二闹三上吊。
母亲动不动就一哭二闹三上吊
但最终是吵不散的,于是女儿在气头上一边说自己因为母亲而处在地狱中,恨不得自己赶紧死去,但心软后,还是得跟母亲说,“我不会不养你的”。
《柔情史》为我们重塑了母亲形象。它不是传统歌颂的那种至真至善至美、为了家庭和子女付出一切、从不索取任劳任怨的母亲,也不是脸谱化的那种极端重男轻女、对女儿没有真正关爱的恶母,《柔情史》中的母亲介于二者之间,她是无私与自私、奉献与贪婪、关心与霸道、和善与刻薄等混杂在一起的母亲,爱女儿是真的,但病态的观念、病态的掌控欲也是真的。
《柔情史》的整体影像风格颇像纪录片,毫不畏惧将摄像机对准脸部,镜头丝毫不掩饰,母女之间唇枪舌战的对话直白且密集,两人之间的对抗也显得非常真实。母亲的病态掌控,通过她对女儿狂轰滥炸式的话语挑剔体现得一览无遗:“以你现在的年龄啊,不能再浪费任何时间”“你屁股最近开始有点下垂”“你每天都拉屎吗?干的还是稀的?是像香蕉那样完整的吗?”“你要不是我生的,我告诉你,我一定离你这种人远远的”……
母亲平时就是大事小事各种叨叨叨叨叨
《柔情史》也在解构着母女关系。母亲的病态掌控, 是因为她自恃有养育之恩,女儿一辈子都欠她的;而女儿始终没有丢下母亲,也不见得因为爱,而是对于养育之恩的愧疚与弥补。难道撕去爱的温情面纱,母女之间剩下的只是一方总在道德绑架,一方出于愧疚心不甘情愿地勉强付出?何以最亲密的关系,崩塌不堪至此?
由此,《柔情史》超出了私人领域,而具有了“史”的意义,导演解剖的不仅仅是这一对母女,更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两代人关系模式。按导演杨明明的说法,电影中的母女就是“两个巨婴”,“我想通过这部电影,让人看到我们 社会 中、文化中腐烂的那个部分。”
现实生活中,太多人不懂得如何做父母,他们无法把握爱的边界,没有自己的生活,失去了独立人格,最终也无法养育出心灵 健康 的孩子。就如同电影中的女儿,母亲两性关系的失败和不信任,也深刻影响了她,女儿与始终包容她的男友分手,理由竟然是“他们太好了,像假的”。由此,她也无法与母亲建立和谐的关系,因为她认定是那是“假的”,她对母亲也一直非常挑剔和刻薄,一言不合就直戳母亲痛处。母女一场本该相爱,结果她们却总在角力,总在相互损耗和相互折磨。
女儿渐渐跟母亲越来越像,不信任爱,刻薄
坦白地说,电影虽然叫《柔情史》,但观众看不到什么柔情。加之导演信奉的电影美学是“真实比美更重要”,因此电影撕扯开的,无不是人性中最卑琐最窝囊的那一面。最终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倒吸一口气的残酷,真实的残酷,无法逃脱的残酷。有影评人批评电影里有大量无意义的镜头,笔者倒认为,这些“无意义”的镜头是必要的,它们更近乎一种情绪的舒展,好让观众从压抑的母女关系中稍稍解脱出来。
如果说电影有什么明显不足的话,那就是杨明明太耽溺于所谓真实的呈现了(真实难道只意味着丑陋吗),太耽溺于人性的卑琐了,她不断将现实的天花板往下压,直到迫使人趴在地上。导演抛出了问题,但她无力提供解答。每一对亲子关系糟糕的观众,都可以在电影中看到绝望的投射,但找不到情绪出口,电影似乎只是让这绝望徒增一分,因为它仿佛在告诉你:一切都无可拯救。
电影结尾让母女俩暂时和解。只是这个和解的设计感实在是太强了,很难想象在一个有共享单车的时代,一对生活在北京的母女俩会在胡同里迷路(你不会导航啊)。导演这样设计,无非是为了让她们在公交车站难得亲密地拍照,为了那个五分多钟的长镜头。只是看着公交车远去,我丝毫没有任何释然,比《毕业生》里最后坐在公交车上的本恩还要困惑——因为第二天太阳升起,她们的相爱相杀继续。
结尾的温情,设计感太重
本期实习编辑 常琛
推荐阅读
Ⅲ 有哪些生活题材类的好电影
良好的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很多环境问题展现在人类面前。《地球公民》这部电影正是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问题,并呼吁我们爱护环境。
Ⅳ 《柔情史》曾入围柏林电影节,导演开拍前三天决定自己演
《柔情史》海报图,母女两人“相爱相杀”。
5月17日,导演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长片《柔情史》上映。影片曾入围第68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并获得最佳处女作提名,杨明明凭借《柔情史》成为了最受瞩目的年轻女导演之一。
电影讲述了小雾(杨明明饰)和母亲(耐安饰)在胡同里共同生活的日常故事。母亲用荒谬的生活规则和偏执的行为方式折磨着小雾,小雾也被母亲的思维逻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两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人互相攻击又无法离开彼此。
“小雾”曾找曾美慧孜出演
《柔情史》的故事非常琐碎,讲述的也是日常生活中很隐私的事情,它就像切开一个横截面一样,让人看到生活内里的构成,因此杨明明形容这是一部用“外科手术刀剖析而成的电影”。同时,影片选择了大量近景拍摄和实景拍摄的大特写,用以表现胡同压抑局促的真实感。
于是,《柔情史》中呈现出一个疲倦又有明显面部缺点的“小雾”形象,以至于路演的时候,有不少观众在映后环节“安慰”杨明明说,“没想到你本人这么美”。杨明明听完很高兴,但她并不介意在镜头前展现不完美的一面。在杨明明看来,电影最大的魅力就是真实,“真实会带来这个角色的魅力,它不是岁月静好式地掩盖缺点”。因此,她敢于素颜出镜,在镜头面前暴露黑眼圈和皱纹,还做出了各种歇斯底里的表情。
杨明明透露,“小雾”这个角色最早的人选是曾美慧孜。杨明明曾和曾美慧孜聊过电影和角色,对方表示很感兴趣,最终因为拍摄档期问题遗憾错过。杨明明十分欣赏曾美慧孜塑造人物的能力,“她在生活中波澜不惊,你甚至不知道她是个女演员。但是在镜头面前,她就能够给人特别大的震撼。我知道她是一个被低估了的女演员,所以她现在能够被大家注意到,我特别为她开心”。
小雾和母亲在饭桌前边聊边吃,这一幕极具生活气息。
偏书面的表达缘于人物特质
在《柔情史》中,吃饭是生活里最简单的仪式,奶、羊蝎子、瓜这三种常见食物串联起了三个章节。牛奶最便宜最普通,跟她们的生活一样乎亮森平淡;羊蝎子代表着“ 改善生活”,有幸福的意味,而且吃的动作在视觉上给人以享受;“拍瓜听响”则是妇女买水果经常做出的动作,买到甜的瓜,就好像得到了奖赏一般,自己的生活也多了一点希望。
对于片中没什么“存在感”的母亲来说,做饭是控制女儿的武器。她屡次在餐桌上拿出母亲的权威,对女儿提出苛刻的要求,而母女二人也只有在共享 美食 的时刻才能获得短暂的和平。
杨明明表示,《柔情史》中有她自己和身边朋友的影子。在写剧本之前,杨明明经过了大量的调查,询问不同工作和身份的人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母亲、相同的控制欲”给他们带来过不同程度的苦恼,这也坚定了她继续创作《柔情史》。
在谈到《柔情史》的创作时,杨明明说:“这部电影从当代北京一对母女生活的横截面入手,凛冽与戏谑并存,重新解释了当代中国的柔情史和快乐。”她通过这对母女身上展现了复杂的人性——怪癖的、刻薄的、温柔的、带有爱意的,这也是她们的真实状态。
片中的“吃”有着象征意义,母女两人的吵架也使用了很多书面用语。对此,杨明明解释说,这是由人物的特质和兴趣决定的,“母亲这个角色,她没有能力写出可以发表的小说,她只是把自己的文学理想投射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她跟女儿说话喜欢用大词。女儿小雾和男朋友张宪都是知识分子,这种知识结构的不匹配,导致他们说话会产生这样的戏剧效果”。
工作中的杨明明。
女导演的创作困境和男导演相同
从第一部短片到《柔情史》,杨明明一直被人称道的是独特的“女性视角”,但与此同时,片中对男性的刻画不多,形象也相对模糊。杨明明坦言,自己没那么了解男性世界,但可以捕捉到特定身份的人物特质,“比如张宪这种,他有犬儒的一部分,但是他也是这部戏里面最正常的。爷爷是这对母女要抵抗的外部世界的‘敌人’,是一个假想敌”。
杨明明表示,她并不想把自己的创作局限于女性题材,也不想将自己的作品打上女性导演的标签。键答她还有非常多想尝试的方向,商业片、动画片,不同的主题和类型,“如果有好的商业片剧本,我当然要拍”。
作为一名女性导演,杨明明并不觉得自己身处“弱势”。“男导演女导演在创作本身上的困境是一样的”,杨明明谈道,“可能女导演没有太大的野心,更单纯一些,她们特别珍视内心的感受,视角也非常丰富。对于每一位导演,最重要的都岁亩是看清自己的优点。女导演的突破也并不是要做到像男导演一样”。
【对话导演】
新京报: 为什么会选择邀请耐安老师来出演?
杨明明: 我觉得她是一个不满足做演员的人,演员工作无法满足她志趣的需求。她是一个很好的演员,只是不去演而已。《柔情史》当时在金马得了一个创投奖,她知道这部电影,看完剧本之后就没有任何负担地接受了。她说她特别珍惜与能够找到她合作的年轻创作者的缘分,所以以全力帮助我们,是一个定海神针一样的人。
耐安老师让所有导演都非常惊喜的优点,就是她不会改词,不管是什么样的台词她都能够特别自然地演出来。她非常尊重导演,也不摆前辈的架子。
新京报: 滑板车这个工具非常好地体现了女主的性格,是怎样想到这个点的?
杨明明: 她有一点蠢蠢的、用蛮力的性格,滑板车有腿蹬得费劲的感觉,比较适合她。但是她又不是特别酷的女孩,滑板太帅了也不适合。我还是希望能用滑板车塑造这对母女的状态,女儿骑滑板是不想看到人,母亲出门戴墨镜也是不想看到人,她们甚至连彼此都嫌弃,所以骑滑板让她可以避免看到人群。而且滑板车在固定的镜头内移动,也可以在视觉上给画面带来新鲜感。
新京报: 片中小雾的闺蜜雨杉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很有趣,以后会拍她的故事吗?
杨明明: 我其实很早以前就想拍一个电影,讲雨珊这样的一个角色。我当时是受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启发,想写一个没有人爱的、很丧的、天赋不足但又特别努力的女孩。到现在我也没有放弃去写她的这个想法,但是需要做更多的准备。
新京报: 入围柏林电影节,《柔情史》获得了较高的口碑,你对于上映后的票房有预期吗?
杨明明: 当它变成一件商品的时候,就不单单是艺术这么简单的事情了。我希望这个电影被更多的人看到,票房的话,真的没有太大的期望。是它的观众肯定会来看,不是它的观众,如果有这个缘分当然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