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中国女排》有三处失误,为什么说商业元素考虑过多是根源
就当是马后炮吧,笔者对陈可辛指导的电影《中国女排》一开始就不是太看好,心中总有一些疑惑,不过由于媒体和观众的热捧,《中国女排》未上映先爆红,笔者个人也随波逐流谨慎看好。
3、《中国女排》宣传图“用力过猛”
之前《中国女排》剧组曾发布过一组宣传图,这组血迹斑斑的大腿照片引来不少争议,笔者认为,这张照片也许没有太多夸张和虚构,但却有过度宣传之患。而且给人一种不好的感觉,片方机极其简单的将女排精神归于“惨”这个肤浅的表面现象上,似乎宣传用力过猛,但,过犹不及。
归根结底,片方还是把《中国女排》当成一部要大卖特卖的商业片对待了,而忽略了《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真正的硬核。
说句悲观的话,根据预告片的内容看,整不好大年初一观众们要被强行灌一大碗鸡汤了。
2. 《夺冠》上映后,票房情况如何有达到预期吗
《夺冠》上映应该也有两个礼拜了吧,票房差不多5亿左右,目前从票房的角度来看,它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了解电影的资深影迷都知道,电影的票房增长最迅猛的阶段其实就是在放映之后的前两周。这样的成绩自然值得骄傲,但应该也不会创造出太大的奇迹吧。
作为一个体育题材的电影来说,《夺冠》可能无法创造出《八佰》那样的票房神话,毕竟如今女排这项体育运动的影响力可能无法与同类型的足球、篮球等项目相抗衡。
所有的演员都知道这部电影的重量,其中饰演“铁榔头”的巩俐为了能够捕捉到郎平的特点,她曾亲自到现场进行观摩,站在距离她不远处观看郎平的一举一动。而影帝黄渤的加盟更是让《夺冠》的演出阵容有了十足的保障。
这部电影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它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方面,它是记录了我们女排不断进取,不断进步,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这些价值都不是票房所能与之比拟的。
3. 电影夺冠上映后的票房如何
票房还是非常高的,因为人们好像是非常喜欢看这样的电影情节。所以就买了很多的票。
4. 《如果爱》为什么陈可辛的电影越拍越差
《如果爱》——影片分析陈可辛在采访的时候说,请大家不要把这个影片当成是歌舞片,它,是一部爱情片。虽然歌舞片这几个词拿出来讲可能是有些噱头在里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影片中,歌舞的戏份不少,而且也依靠了歌曲刻画了人物,展开了情节。舞台,服装,动作,音乐,灯光照明等设置也都精致而独具匠心,这都是歌舞片应该有的特征。我看过的歌舞片不多,例如《西区故事》《黑暗中的舞者》,他们的歌舞出现看似要比《如果爱》更加独立一些。陈可辛在这个电影里面把每个歌舞的出现都予以合理解释,予以融合化,而不是独立的突兀化,所以在看《如果爱》的时候,歌舞的存在更多的是与情节合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歌舞片似乎性质不是那么明显。1970年之后,电影观众已经渐渐的开始接受以更为自然的表现方式来叙述故事的歌舞片,那种不顾前后情节,像神经病一样突然张嘴就唱的音乐舞蹈处理方式已经消失了。所以发展到现在,如果爱的处理应该是,更加自然。说实话我对歌舞片这个类型了解甚少,我没有赶上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歌舞片黄金期,所以对歌舞片了解甚少。所以我不会过多的从类型片的角度分析《如果爱》,而仅仅是单独拆解这个影片。总得来说,如果爱讲的是一个三角恋的故事,这种故事应该是陈可辛比较擅长的。从要表达的方面来说,陈可辛想要通过这个片子表达一个过于现实,有些沉重的,爱情。片中的三个主角,是维系整个影片的关键,所以,我们想要分析电影,必须分析透这片中的三个人。孙纳是一个曾经有过美好回忆的人。她曾经拥有美好的爱情,纯洁的,美好的。但是她无法一直这样下去。总结陈可辛的经历,种种转变,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道理,“要生存,就要变通。”。所以以此观点来看孙纳的爱情,我们并不应该苛责。她也曾经爱过,曾经拥有过,但是在她的世界观里面,爱,不是全部,也不是一生能够让她感到满足的峰顶。她需要的是,成名,出人头地,摆脱贫困。孙纳从小就是穷孩子,穷孩子的内心渴望着摆脱贫穷。
所以,她在成名之后,抛弃了自己所以与贫穷有关的回忆,就算是美好的爱情,因为与贫穷沾了边,孙纳也要抛弃,也要六亲不认。这是无可厚非的。物质上都没有保障的人,怎么可能去向往什么精神上的美好,真爱?这些东西,都是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人向往的东西。比如生活上要比孙纳稍微好些的香港人林建东。林建东是一个简单的人。他有梦想,但是似乎又很不坚定。让他坚定的人,是孙纳,孙纳的穷孩子打不死精神,灌输到了林建东身上。所以林建东没有退学,电影学不了,那就去学美术,学不了美术,那就去当演员。总之,他也打不死了。片中中用了六个镜头,不到20秒,就表现了孙纳把自己的小强打不死精神传输给了林建东。29:06秒,一个特写镜头,孙纳穿着鲜艳的红色,同时带着一个红色的毛手套,紧紧的挽着林建东的胳膊,不让他下车。一种类似于挽留,又带着挽救的色彩在里面。他的打不死,更多的体现在爱情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