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手机的导演是
是说的范冰冰葛优演的的那个“手机”电影吗,那部电影 的导演是冯小刚。
『贰』 世界十大电影导演
世界十大电影导演排行
找电影网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7-08-17
1.世界十大电影导演排行第一位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这是毫无争议的,再难找到一位导演在商业与艺术间游刃有余,把商业与艺术结合的天衣无缝.他的电影不失娱乐,同时兼备极高的艺术性,而更多的则是人文关怀,这就是他区别于好莱坞另两为超级大导卢卡斯和卡梅隆的地方.
2.乔治·卢卡斯 这是对各位大导演的访谈记录.星战公映那年,郎·霍华德23岁,“当电影结束时,我一句话没说,走出剧场,又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买票,又看了一遍。”他后来成为卢卡斯的弟子,出师后导演了《魔茧》、《阿波罗13》、《美丽心灵》等科幻影片和科学家传记片。
那年,詹姆斯·卡梅隆也是23岁:“看《星球大战》让我惊喜得要尿裤子。我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天哪,谁做的?我告诉自己,嗨,伙计,我也要拍这样的电影。我就这样辞去了卡车司机的工作。”7年后他导演了科幻巨片《魔鬼终结者》,又过10年拍了《泰坦尼克》。
那年,彼得·杰克逊只有15岁:“看《星球大战》改变了我的一生。多么神奇,又多么贴近我们平凡人的人生,那是外星,可一样脏兮兮,很亲切。”众所周知,长大后,他导演了《指环王》三部曲。
那年,斯皮尔伯格31岁:“那些特效跟真的一样,让我眼花缭乱。我爱死它了。故事好演员也好。”他本来就是卢卡斯的好友,两年后,他接连导演了《第三类接触》、《E.T》、《侏罗纪公园》、《迷失的世界》、《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等科幻大片,《世界大战》等等.
那年,雷德利·斯科特40岁:“看了《星球大战》,我傻眼了。我对我的制片人说:‘我们还等什么?这么棒的东西居然不是我拍的。”他急起直追,两年后导演了《异形》,又过三年拍了《银翼杀手》,在影史十大科幻片中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一。
3.雷德利·斯科特 斯科特是位才华横溢的大导演,他的《银翼杀手》和《异形》位列影史最经典科幻电影第一和第四.近年他的《角斗士》掀起了史诗片浪潮,《黑鹰坠落》其高超的镜头语言,剪辑水准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说他带动起好莱坞的史诗风潮,也亲手用《天国王朝》毁掉了史诗片.然而,有多少人看过导演剪辑版的《天国王朝》?
4.彼得·杰克逊 《指环王》成就了杰克逊,杰克迅造就了《指环王》.他的《指环王》达到了既巧夺天工而又浑然天成的境界,完美这个词也许最适用于《指环王》三部曲.
5.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在艺术道路上坚持不懈的他成为铜臭的好莱坞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不可饶恕》开始,佳作不断,给影迷们带来了一次次心灵的洗礼.
6.马丁·西科塞斯 随便挑选他的几部代表作中的一部就能使他名留影史.但是每每在奥斯卡搬奖典礼上看见他失落的背影,总是有些悲伤.
7.奥利弗·斯通 最倍受争议导演恐怕非他莫属了.
8.詹姆斯·卡梅隆 将老詹排这么后也非本意,只是他近10年不拍故事长片实在另人失望.
9.吕克·贝松 他的电影总给人以似好莱坞而又非好莱坞的感觉.诡异这个词我觉得最能形容他的电影.
10.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毕竟他多年没有佳作问世了,但是《教父》影响至今不衰。
来自:http://www.digdvd.cn/html/movies/20070817/656.html
『叁』 电影导演
电影导演,实在太多了,很多新生代的导演作品也很出色国内的,吴京,陈思诚,老导演更不用说了地位在那摆着呢
『肆』 怎样才能做电影导演
在中国做导演有四条路,一是科班毕业,即北京电影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导演系毕业,毕业后有机会进入电影厂工作成为专职导演.二是通过关系或自己的勤奋努力,从剧务开始做起直至成为导演的助手,凭借关系抓住机会导一部片子.三是你拥有很多很多的钱,将电影作为爱好自己导着玩.四就是你必须是名演员名摄影师或明制片人,这样也有机会导戏的.无论你走哪种途径,都必须得找到投资方.
拍一部电影的成本是很大的,即使拿普通dv拍二十分钟左右的短片也要在三万元左右.电影器材一般都是租用的或借用单位器材,如果你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有钱,不介意你去买.
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并不是仅仅通过镜头角度来区分,那是摄影师的工作.电影艺术是由画面 声音 剪辑组成的.创造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才是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
"而且有很多剧情很好的电影我认为都在拍摄的角度上和时间上有很大的缺陷……"这话说不通,可见你根本不懂什么是电影.建议你多读一些关于电影的书籍作品.依你目前的情况最好从"电影馆"系列读起.至于电影符号学等理论性著作最好不要涉猎.拍摄角度无非就是平仰俯,镜头的运动也就是推拉摇移跟.不知道你还想怎么玩摄影机,期待中^
把影视业带到高峰?我估计你可能是小孩子,我不知道你所认为的高峰是什么样子的,但电影不是靠一两个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几代电影人的共同努力.
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是电影导演专业中最好的.当然,中戏也不错,但它的导演系主要是戏剧方向.北电的导演专业考试一般在每年三月份进行,根据当年不同的专业方向,其考试内容也会不同.不过试卷基本会涵盖电影常识 文学作品常识 智力题 影评或社会评论 散文,面试一般则是小品表演 故事编讲 音乐美术作品分析等等 导演专业一般分为记录片方向 剪辑方向 故事片方向等等,可是具体的专业方向需要看你的老师怎么教.即使你很幸运的考进去也不要太乐观,因为导演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非常不好!如果你有关系有钱那无所谓了.不然等到毕业的那天起你就要考虑改行的问题了.
等到你明白电影是什么,并且做好时刻失业的准备后,再来探讨导演这一工作吧.
『伍』 电影导演是谁
导演是道格·里曼
,
男主角是布拉德·皮特,女主角是安吉丽娜·朱莉。
『陆』 关于电影导演的..
谢尔盖'爱森斯坦
代表作:《游戏的规则》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Eisenstein(前苏联,1898-1948)
一个宣传者,号召者,同时也是一位猛烈的改革者。他拥有的力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导演。他的电影也许不能算是绝对的艺术,然而他的理念却被运用至今。他的影片是那么的强烈有力,真如一头神牛,即便只是那些形式上的形势,也同样让你无法忘怀。艺术的原本功能之一就是宣传,虽然现代艺术哲学已经不是这么定义,然而在一门艺术开始的时候,这也许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至少在那时,他曾经影响了一代人,并且那些最基本的技巧,也沿用到了现在。相信今天的你看到那些著名的片段时,同样会深受震撼!
英格玛·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坛以来,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伯格曼,这位可以自由地和作家一样直接拍摄电影,并一直保持瑞典首席舞台剧导演地位的大导演,拍出了《野草莓》、《处女泉》、《呐喊与低语》等众多经典,1981年拍完《芬妮和亚历山大》后告别影坛,投入了自己醉心的戏剧舞台。这位已经85岁的老人以他以他惊人而勃发的精神成为电影艺术最神秘而终极的“第七封印”。
http://ke..com/view/256260.htm
费里尼
1920年1月20日,费里尼出生于意大利的Rimini,1993年10月31日,由于心脏病、中风死于罗马。由于年轻时的经历,他集导演、演员、作家于一身。
作为五次获得奥斯卡金奖的电影艺术家,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费里尼更是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
黑泽明AkiraKurosawa(日本,1910-1998)
猛士,武士。黑泽明的摄影机传出的感情也是猛烈的,猛烈得足以让人不相信这个人性的世界。通过他的镜头,戏剧被电影化,然而最后影像本身却产生独立的戏剧性。如此强烈的人性表现,揭示的却是人性的不可测。这是多么伟大的技巧!也许在他的眼中,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可信道义的悖反。所以每每在那雄浑的调度和画面之中,才会透出极度的悲怆和无奈。
●代表作:《罗生门》、《七武士》、《乱》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生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电机工程师,母亲过去曾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这位科幻特效卖座电影大师稍后在其作品中巧妙地结合两极化的科技知识与艺术野心,正是各来自其父关于科技方面的教导,及其母对其美学观的耳濡目染。他终生对说故事的喜好,则是受到他父亲从小对他讲述二次大战期间他在缅甸与日军缠斗时神勇却难免不尽真实的经历之影响。这也让斯皮尔伯格对40年代留下纯真年代的浪漫印象,并常在他的电影中出现—将不如意的现实人生对比于那样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年代。由于父亲职务关系,斯皮尔伯格童年时不停搬家、换学校(他们最后从纽泽西搬到亚利桑那的凤凰城),造成他在人际关系上相当的不安定感;加上父母因性格不合而经年的争吵,及他不如人的体力,使斯皮尔伯格的童年生活总在高度的失序和挫折感中度过。也因而从母亲那儿学到了一种必然的处世观-总是期待着什么好事来临的乐观看法,而这也反映在他的电影中成为他电影的基调。
作品:《火光》《大白鲨》、《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失落的世界》《拯救大兵瑞恩》《ET外星人》《石头族乐园》《决斗》
阿尔弗莱德 希区柯克AlfredHitchcock(英国/美国,1899-1980)
对于这个内心阴暗然而又和蔼可亲的家伙,我已不想再说太多。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和极端艺术家形成一种反差,然而却达到了某种共同的效果。在他的表达中,那些本来平凡的物质会变得不极其平凡,甚至致命。我这里要提的,并不是被重复无数次的“悬念”,而是“浪漫”,有谁想得到这么一个胖子居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细腻浪漫的人?看希区柯克的电影,你若是察觉不到那种细腻的浪漫和幽默,那至少说明你还没有入门。这种浪漫不仅仅指人物间的内心微妙的联系,更是那些细致的镜头,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他们的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浪漫。甚至浪漫得可以致死!希区柯克是唯一的一个可以把接吻镜头处理的像谋杀那样紧张忧郁和不安,同时又能把谋杀处理的像接吻那般柔和宁静的电影大师。他怎能做到这一点?是不是因为性和死亡总是微妙的联系在一起?不要去多想,你一想,他就在天堂偷偷的笑了。
●代表作:《眩晕》、《美人计》
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年7月26日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朗克斯区,祖上是来自奥匈帝国的犹太移民,父亲是医生。1941库布里克13岁,父亲送给他一架照相机,他从此对摄影产生兴趣。
1946进入《展望》杂志社担任新闻摄影记者,使他有机会走遍美国,库布里克工作十分出色。1950以3800美元的个人积蓄,自编自导并担任摄影拍摄了一部短纪录片【拳赛之日】,记录了拳击手沃尔特卡蒂埃参加比赛的经过,完成后以4000美元卖给了雷电华电影公司。同年辞去《展望》杂志社的工作,在哥伦比亚大学旁听,潜心研究文学著作,并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细心观摩经典影片,努力提高电影艺术素养。
库布里克的事业巅峰,则是1968年自编自导的科幻片经典【2001年太空之旅】,以目眩神迷的视觉效果和音乐的原创性,缔造一场电影革命。1971年的【发条橘子】描述暴戾帮派份子,令人印象深刻,却被英国视为赞扬暴力而遭禁。
经典剧作还包括,描述奴隶造反的【万夫莫敌】、惊世骇俗的小说改编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以及叙述冷战可能导致核子战争爆发的【奇爱博士】,1987年的战争片【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的电影主题多为犯罪和暴力,而且有反当权派的倾向,每每受到争议,影评亦呈现两极化;他一生共入围十四项奥斯卡奖,赢得八项,但是却从未抱走最佳导演奖,令影坛人士为这位战后最杰出的导演感到惋惜。
他蛰伏多年才于1996年开拍情色惊悚片【大开眼界】,无奈1月才杀青,正著手电影后制工作时,突然壮志未酬撒手西归,1999年3月7日库布里克在英国去世,享年71岁。让影迷们极为错愕与惋惜。影迷凭吊大师身影,只能从其告别遗作【大开眼界】中去回味了...
卓别林
在电影史上靠拍悲剧成为大师的人数不胜数,但靠喜剧片成为大师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足以证明喜剧是一门多么难的艺术,喜剧要让人发笑的同时还要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比悲剧要难上一百倍。但卓别林做到了,百年来只此一人。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笑。这欢笑背后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这套DVD收录了卓别林10部长片,加上两张短片集锦,代表了卓别林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最令人高兴的是,其中最重要的电影如《城市之光》《淘金记》《摩登时代》等都是数码修复版,画质比原来清晰了不少,作为收藏是上佳的选择。
头戴一顶大礼帽,脚登一双尖头鞋,鼻子下留着一撮乌黑的小胡子,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手里舞着一只手杖,鸭子般地出现银幕上——这就是卓别林为我们创造的绅士流浪汉形象。查理·卓别林是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创造的夏尔洛形象一起被人们永远铭记。无论是流浪汉夏尔洛的善良、风趣、不幸,还是大独裁者的刚愎自用、自高自大,这些都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造型。
http://ke..com/view/10988.htm
戴维·利恩
戴维·利恩1908年出生于英格兰,1928年开始从影,早期以拍文学戏剧电影著称。1942年,他导演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浪漫之作《相见恨晚》。1946-1948年,他将狄更斯的《孤星血泪》和《雾都孤儿》搬上银幕,制作的影片有浓郁的英国民族特色。从50年代中期开始,里恩的风格为之一变,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专拍“跨洋电影”(即兼顾大西洋两岸英美观众双方口味的电影),《桂河大桥》即是五十年代英国最著名的“跨洋电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国资本为后盾,将影片拍得壮观宏伟。由此,他获得了第一个最佳导演奖。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历史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并获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执导“日瓦戈医生” 1984年执导“印度之行” 从影四十多年,大卫·里恩只拍摄了16部影片,但获得奥斯卡提名 竟达56次之多,共获得27项金奖,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导演奖提名, 两次获奖,被称为英国电影届的泰斗。
作品年表: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儿 Ryan's Daughter (1970)
万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艳阳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飞冲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与祖国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编剧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让-吕克 戈达尔
法国裔瑞士籍导演,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打破传统的电影规则,如叙事、连续性等。早年在瑞士与巴黎受教育,并在北美与南美游历三年。
1950年,他进入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开始从事专职影评。随后的十年间里,他整天泡在电影资料馆,研究和观看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电影素养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尝试导演了五部短片。在特吕弗帮助下拍摄第一部剧情片《断了气》,赢得柏林影展最佳导演奖。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1967年后所有作品均为政治片,离间了大批热爱他的观众。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该小组拍了一系列“政治影片”,如《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一切顺利》等。70年代因车祸中断拍片,移居瑞士。1980年重返法国拍片,主要有《芳名卡门》、《新浪潮》等。
『柒』 电影的导演是谁
什么电影导演,提问没说清楚。
电影导演是影片集体创作的领导者,他(她)的任务是组织各不同的专业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为生产出高质量的影片。电影导演接受文学剧本以后,在制片主任的配合下,组织领导各类创作人员研究剧本,选演员,选外景,进行各种案头工作,然后按制片部门的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
『捌』 7电影的导演
如果让演员们来当导演,他们会拍出什么片子,他们会选谁演,他们在片场又会干些什么?这些问题马上就会有答案。包括刘烨、黄渤、吴秀波、黄磊、李光洁、王学兵、张默在内的7位国内一线男明星将跨界执导。 7位男星大多数都没有当过导演,即便有电视剧导演经验的黄磊,也坦言这次是自己新媒体电影的处子秀。不过,关于拍电影,各位明星都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吴秀波表示自己导的片子打算自己出演;王学兵则打算让自己的老婆孙宁先试镜,坚决不走后门儿;李光洁则打算“报复”吴秀波,邀请吴秀波出演自己的男配角;在各种电影里受够了导演的“欺负”的黄渤,则打算实现一把自己的坏想法——“欺凌”那些导演;刚刚当爹的刘烨则表示最想拍的是一部童话,似乎是送给自己的小公子的礼物;而因工作没有来到现场的另外两位“星导”黄磊和张默则表示,“短片比长片更有压力”,他们期待“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吴秀波:“自己的作品我打算自己演(为什么?)不舍得让别人演”
王学兵:“导演挺没劲的,虽然没劲,但是权力挺大的。孙宁问我能不能来演个角色,我说你得先试镜。”
李光洁:“很想更多地了解大家是怎么想的,吴秀波来演的时候,我会在他没演完的时候叫停的。”
黄渤:“我之前好想法不多,坏想法一堆。每当想想让高群书趴在那儿,让王小帅趴在上面,浇一盆水,再踢几脚,说着我就觉得心里舒服。我想拍的主题是纯情浪漫悲剧,得往死里玩儿。”
刘烨:“我很想导童话,四年前我导过一部公益短片,大冬天的,我在小屋里看监视器,他们在外面,我就很想把他们叫进来……所以只能拍童话了。”
张默:“我有很多想表达的,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黄磊:“我觉得拍短片比长片更有压力,因为需要在更短得时间和表达空间里展现情感。” 在各种剧组受尽各种“折磨”,明星们纷纷希望通过“自己当导演,邀请导演来客串”的方式“报复”回来,对此,前来捧场的导演高群书、王小帅和编剧顾小白倒是十分愿意“牺牲自己,成全新人”。高群书大方表示:“被黄渤踢两脚,我肉厚,我也认了。”王小帅则感叹说:“就怕大家真的都转成导演了,就没机会合作了,那就不好了。”
『玖』 电影中的导演版和加长版有什么区别
这个好像没有权威解释,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
一部电影拍摄完成后,要进行剪辑,才能在电影院上映。有时候为了满足播放时长的要求,或者为了满足官方审查的要求,删减了一些内容,影响了电影的完整性。
在发行DVD或者蓝光碟片的时候,由于不存在在影院公映时的时常限制,审查也没有公映那么严格,发行方通常会把公映时删减的内容还原回去,当然增加内容也是为了更好卖。如果有幸能找到当初拍片的导演,由导演来组织剪辑,认为能够表达他当初拍摄的思想,这样的碟片版本就叫做导演剪辑版(Director's Cut)。有时候,碟片的发行方无法联系上影片导演,或者导演不能组织剪辑,就由发行方自行补充拍摄的素材,增加内容,这样的版本就称作加长版(Extended Cut)。
通常,一部电影的碟片,不会同时出现导演剪辑版和加长版,只能出现一个。至于其它的豪华版、收藏版、限量版,都是发行商搞的噱头,意义不大。
『拾』 导演一部电影和她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中的导演两个字是兼类词吗
导演一部电视,是动作,是制作了一部电影。
她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一个名词,她在这个电影里,充当了导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