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电影手册派导演

电影手册派导演

发布时间:2021-07-11 10:12:04

㈠ 请问法国《电影手册》评选的年度十大佳片名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专门出版过《法国电影手册十年百部佳片》,列举了1993年到2002年的评选结果和影片简介。

㈡ 2019年由《青年电影手册》主办的金扫帚奖,入围的明星都有谁

最令人失望男演员入围的有鹿晗、王大陆、岳云鹏、肖战、魏晨、成龙、朱亚文、张晋、任贤齐、张家辉等。最令人失望女演员入围的有舒淇、张榕容、李沁、杨紫、金春花、刘涛、蒋佩瑶、姚兴彤等。

看名单我们可以发现,金扫帚奖提名人员主要来自《诛仙1》、《上海堡垒》和《沉默的证人》,男演员中,成龙、朱亚文、张晋、任贤齐、张家辉五人的演技一直受到大家的认可,却提名金扫帚奖令人有点意外,杨紫在《沉默的证人》中表现亦可,被提名也令人吃惊。

今年的金扫帚奖,有小鲜肉,也有老戏骨,无论怎样,这个奖项的意义不在于批判,而在于鞭策,也希望明星把之当成上进的动力,为观众带来更好、更精彩、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影视作品。

㈢ 法国<电影手册>的历史

《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电影是每年从世界各地的影片中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入选的电影被认为是延续电影艺术发展,提供世界电影新的经验的年度最佳作品,基于《电影手册》在全球范围内独特持久的影响力,每年出炉的十佳电影实际上也为各个地区的电影文化在全球电影谱系中的地位进行了评估,因而每年的评选结果备受全球媒体关注。今年除了两部华语片外,还分别有韩国导演洪尚秀作品《电影童话》和新加坡导演邱金海作品《伴我心》上榜,四部亚洲片上榜,在入选数量上与美国电影持平,说明亚洲电影具有非常强大的活力。
电影手册》派 又称《电影手册》集团。是从1955年开始聚集在以安德烈一巴赞为首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周围的一批青年影评人,他们后来从影评工作过渡到拍片,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c内主将。

《电影手册》杂志创办于1951年,由安德烈巴赞、罗·杜卡和雅克杜尼奥尔一瓦尔克洛兹任主编,其中巴赞的美学思想对杂志的面貌起着主导的影响。 1955年起,一批赞同巴赞的理论观点的青年开始以《电影手册》为理论阵地,运用"作者论"方法,树立起新的评价标准。他们中的主要人物是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杜马契和谢勒尔等。从1958年起,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和夏布罗尔相继拍出他们的第一部影片,对法国电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这批人从此被称为《电影手册》派。 "新浪潮"在[96t年趋于衰落后,这批人发生了分化,特吕弗和夏布罗尔成为受欢迎的商业电影导演,但他们的影片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里维特转向实验电影。戈达尔的道路则更为复杂多变,在1968年前,他的影片具有愈来愈浓重的现代派色彩i宣扬存在主义的反道德观和无政府主义的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则肆意破坏传统的电影语法。从1968年开始,他突然转向极左,拍摄了一系列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短片,反对资本主义,鼓吹暴力革命。1971年他因车祸受伤,停止拍片。七十年代末,他又开始拍摄故事片,宣称"不再过问政治"。

㈣ 导演在电影中的作用是否相当与文学的作者

这个很难讲,因为一般来说电影剧本都是由编剧编写的。但是有些导演是集编导为一身的,那他对电影的控制就很强了。还有一些作家出身的人把自己的作品用电影的形式再现出来,他们的作品被称为作家电影。 另外还有一种电影叫作者电影。就是指那些人文气息浓厚,导演表达意图强烈的电影。

比如它坚持“电影是用来提出问题的,而不是用来回答问题的”,再比如它“把技巧作为一种思维的工具,作为影片表达的意义的一部分”,还有它强调重要的是时刻忠于 “我们”(指叙述者和拍摄者)的直觉等等。

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http://www.mtime.com/group/11817/discussion/136917/

无论如何,导演都对一部电影的风格走向起决定性作用。这么说吧,如果说编剧是给了电影的骨骼脉络,导演就是赋予它生命的人,这个人是美是丑是风华绝代还是愚顽不堪就全看导演的功力了。

什么是左岸电影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
他们进行创作的电影叫做左岸电影。
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如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年)(两片均由杜拉编剧),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由罗布-格里叶编剧),瓦尔达的《克列奥的两小时》(1961年)等,加之他们的影片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入“新浪潮”电影。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 “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罗布-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外,稍后还有雷乃的《姆里也尔》(1963年)和《战争结束了》(1967年),罗布-格里叶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快车》(1966年)、《伊甸园和以后》(1970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音乐》、《印度之歌》及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年)等。

㈥ 2003电影手册十佳

《电影手册》(Cahiers Cinema),1950年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1918-1958)创办。创刊宗旨是倡导战后法国的年轻电影从业者,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原则,创作起码正朴实无华、能客观反映这个起码实世界的电影作品。并且,高度强调导演对电影的灵魂性作用。由此,从该尽可能志的编辑中诞生了数位大名鼎鼎的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和让-吕克·戈达尔等等。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侯麦、里维特等人随后掀起了改编电影史进程的“新浪潮运动”。正因如此,他们的编辑部才会不断涌现出像阿塞亚斯晕样的年轻导演。
“年度十佳电影”则是《电影手册》每年评选出来的当年度在法国公映的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分别由杂志的专栏编辑与杂志读者投票。上榜的影片有些是你不屑一顾的,有些是你顶礼膜拜的,有些则干脆是你闻所未闻的,可无论怎样,它的个性鲜明的评判标准始终是电影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㈦ 关于电影导演的..

谢尔盖'爱森斯坦

代表作:《游戏的规则》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Eisenstein(前苏联,1898-1948)
一个宣传者,号召者,同时也是一位猛烈的改革者。他拥有的力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导演。他的电影也许不能算是绝对的艺术,然而他的理念却被运用至今。他的影片是那么的强烈有力,真如一头神牛,即便只是那些形式上的形势,也同样让你无法忘怀。艺术的原本功能之一就是宣传,虽然现代艺术哲学已经不是这么定义,然而在一门艺术开始的时候,这也许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至少在那时,他曾经影响了一代人,并且那些最基本的技巧,也沿用到了现在。相信今天的你看到那些著名的片段时,同样会深受震撼!

英格玛·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坛以来,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伯格曼,这位可以自由地和作家一样直接拍摄电影,并一直保持瑞典首席舞台剧导演地位的大导演,拍出了《野草莓》、《处女泉》、《呐喊与低语》等众多经典,1981年拍完《芬妮和亚历山大》后告别影坛,投入了自己醉心的戏剧舞台。这位已经85岁的老人以他以他惊人而勃发的精神成为电影艺术最神秘而终极的“第七封印”。
http://ke..com/view/256260.htm

费里尼
1920年1月20日,费里尼出生于意大利的Rimini,1993年10月31日,由于心脏病、中风死于罗马。由于年轻时的经历,他集导演、演员、作家于一身。

作为五次获得奥斯卡金奖的电影艺术家,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费里尼更是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

黑泽明AkiraKurosawa(日本,1910-1998)
猛士,武士。黑泽明的摄影机传出的感情也是猛烈的,猛烈得足以让人不相信这个人性的世界。通过他的镜头,戏剧被电影化,然而最后影像本身却产生独立的戏剧性。如此强烈的人性表现,揭示的却是人性的不可测。这是多么伟大的技巧!也许在他的眼中,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可信道义的悖反。所以每每在那雄浑的调度和画面之中,才会透出极度的悲怆和无奈。
●代表作:《罗生门》、《七武士》、《乱》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生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电机工程师,母亲过去曾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这位科幻特效卖座电影大师稍后在其作品中巧妙地结合两极化的科技知识与艺术野心,正是各来自其父关于科技方面的教导,及其母对其美学观的耳濡目染。他终生对说故事的喜好,则是受到他父亲从小对他讲述二次大战期间他在缅甸与日军缠斗时神勇却难免不尽真实的经历之影响。这也让斯皮尔伯格对40年代留下纯真年代的浪漫印象,并常在他的电影中出现—将不如意的现实人生对比于那样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年代。由于父亲职务关系,斯皮尔伯格童年时不停搬家、换学校(他们最后从纽泽西搬到亚利桑那的凤凰城),造成他在人际关系上相当的不安定感;加上父母因性格不合而经年的争吵,及他不如人的体力,使斯皮尔伯格的童年生活总在高度的失序和挫折感中度过。也因而从母亲那儿学到了一种必然的处世观-总是期待着什么好事来临的乐观看法,而这也反映在他的电影中成为他电影的基调。
作品:《火光》《大白鲨》、《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失落的世界》《拯救大兵瑞恩》《ET外星人》《石头族乐园》《决斗》

阿尔弗莱德 希区柯克AlfredHitchcock(英国/美国,1899-1980)
对于这个内心阴暗然而又和蔼可亲的家伙,我已不想再说太多。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和极端艺术家形成一种反差,然而却达到了某种共同的效果。在他的表达中,那些本来平凡的物质会变得不极其平凡,甚至致命。我这里要提的,并不是被重复无数次的“悬念”,而是“浪漫”,有谁想得到这么一个胖子居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细腻浪漫的人?看希区柯克的电影,你若是察觉不到那种细腻的浪漫和幽默,那至少说明你还没有入门。这种浪漫不仅仅指人物间的内心微妙的联系,更是那些细致的镜头,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他们的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浪漫。甚至浪漫得可以致死!希区柯克是唯一的一个可以把接吻镜头处理的像谋杀那样紧张忧郁和不安,同时又能把谋杀处理的像接吻那般柔和宁静的电影大师。他怎能做到这一点?是不是因为性和死亡总是微妙的联系在一起?不要去多想,你一想,他就在天堂偷偷的笑了。
●代表作:《眩晕》、《美人计》

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年7月26日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朗克斯区,祖上是来自奥匈帝国的犹太移民,父亲是医生。1941库布里克13岁,父亲送给他一架照相机,他从此对摄影产生兴趣。

1946进入《展望》杂志社担任新闻摄影记者,使他有机会走遍美国,库布里克工作十分出色。1950以3800美元的个人积蓄,自编自导并担任摄影拍摄了一部短纪录片【拳赛之日】,记录了拳击手沃尔特卡蒂埃参加比赛的经过,完成后以4000美元卖给了雷电华电影公司。同年辞去《展望》杂志社的工作,在哥伦比亚大学旁听,潜心研究文学著作,并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细心观摩经典影片,努力提高电影艺术素养。

库布里克的事业巅峰,则是1968年自编自导的科幻片经典【2001年太空之旅】,以目眩神迷的视觉效果和音乐的原创性,缔造一场电影革命。1971年的【发条橘子】描述暴戾帮派份子,令人印象深刻,却被英国视为赞扬暴力而遭禁。

经典剧作还包括,描述奴隶造反的【万夫莫敌】、惊世骇俗的小说改编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以及叙述冷战可能导致核子战争爆发的【奇爱博士】,1987年的战争片【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的电影主题多为犯罪和暴力,而且有反当权派的倾向,每每受到争议,影评亦呈现两极化;他一生共入围十四项奥斯卡奖,赢得八项,但是却从未抱走最佳导演奖,令影坛人士为这位战后最杰出的导演感到惋惜。

他蛰伏多年才于1996年开拍情色惊悚片【大开眼界】,无奈1月才杀青,正著手电影后制工作时,突然壮志未酬撒手西归,1999年3月7日库布里克在英国去世,享年71岁。让影迷们极为错愕与惋惜。影迷凭吊大师身影,只能从其告别遗作【大开眼界】中去回味了...

卓别林
在电影史上靠拍悲剧成为大师的人数不胜数,但靠喜剧片成为大师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足以证明喜剧是一门多么难的艺术,喜剧要让人发笑的同时还要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比悲剧要难上一百倍。但卓别林做到了,百年来只此一人。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笑。这欢笑背后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这套DVD收录了卓别林10部长片,加上两张短片集锦,代表了卓别林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最令人高兴的是,其中最重要的电影如《城市之光》《淘金记》《摩登时代》等都是数码修复版,画质比原来清晰了不少,作为收藏是上佳的选择。
头戴一顶大礼帽,脚登一双尖头鞋,鼻子下留着一撮乌黑的小胡子,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手里舞着一只手杖,鸭子般地出现银幕上——这就是卓别林为我们创造的绅士流浪汉形象。查理·卓别林是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创造的夏尔洛形象一起被人们永远铭记。无论是流浪汉夏尔洛的善良、风趣、不幸,还是大独裁者的刚愎自用、自高自大,这些都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造型。
http://ke..com/view/10988.htm

戴维·利恩
戴维·利恩1908年出生于英格兰,1928年开始从影,早期以拍文学戏剧电影著称。1942年,他导演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浪漫之作《相见恨晚》。1946-1948年,他将狄更斯的《孤星血泪》和《雾都孤儿》搬上银幕,制作的影片有浓郁的英国民族特色。从50年代中期开始,里恩的风格为之一变,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专拍“跨洋电影”(即兼顾大西洋两岸英美观众双方口味的电影),《桂河大桥》即是五十年代英国最著名的“跨洋电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国资本为后盾,将影片拍得壮观宏伟。由此,他获得了第一个最佳导演奖。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历史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并获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执导“日瓦戈医生” 1984年执导“印度之行” 从影四十多年,大卫·里恩只拍摄了16部影片,但获得奥斯卡提名 竟达56次之多,共获得27项金奖,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导演奖提名, 两次获奖,被称为英国电影届的泰斗。

作品年表: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儿 Ryan's Daughter (1970)

万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艳阳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飞冲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与祖国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编剧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让-吕克 戈达尔
法国裔瑞士籍导演,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打破传统的电影规则,如叙事、连续性等。早年在瑞士与巴黎受教育,并在北美与南美游历三年。
1950年,他进入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开始从事专职影评。随后的十年间里,他整天泡在电影资料馆,研究和观看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电影素养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尝试导演了五部短片。在特吕弗帮助下拍摄第一部剧情片《断了气》,赢得柏林影展最佳导演奖。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1967年后所有作品均为政治片,离间了大批热爱他的观众。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该小组拍了一系列“政治影片”,如《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一切顺利》等。70年代因车祸中断拍片,移居瑞士。1980年重返法国拍片,主要有《芳名卡门》、《新浪潮》等。

㈧ 电影《广岛之恋》准确地说归属于哪一个电影派别

《广岛之恋》属于左岸派(Left Bank Group),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

派别特点

叙事技巧与传统大相径庭

成员介绍

“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斯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如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年)(两片均由杜拉编剧),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由罗布-格里叶编剧),瓦尔达的《克列奥的两小时》(1961年)等,加之他们的影片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入“新浪潮”电影。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 “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罗布-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外,稍后还有雷乃的《姆里也尔》(1963年)和《战争结束了》(1967年),罗布-格里叶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快车》(1966年)、《伊甸园和以后》(1970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音乐》、《印度之歌》及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年)等。

楼主。谢谢。

㈨ 希区柯克为什么能成为大师,难道只是因为电影手册的推崇吗

电影手册的推崇是一个重要的助推器,但是他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就是大师。
他擅长于使用视听语言来控制观众的情绪,一般的导演只会用既有的视听语言来讲述故事,而他则在固有的好莱坞视听语言的框架内将电影语言大大推进了一步。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了。
《后窗》首次精彩的呈现出了人的偷窥欲望
《精神病患者》深入的刻画了人的恋母情结(希区柯克对弗洛伊德研究得很深)
同样是《精神病患者》,由当红女明星出演的女主角出场仅半小时就死了,这打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好莱坞的定式,十足的把观众吓了一大跳
《绳索》尝试了电影内部时间与放映时间的同步(电影放映一个多小时,而影片中的故事也用了一个多小时)
从这些例子就能看出来,希区柯克的电影绝不仅仅是讲了一个惊险故事那么简单,其实他的电影用电影自身的手法直接触及到了人的心灵。
用摄影机相笔一样自由书写是电影手册所推崇的,而希区柯克的电影打动人的绝不是(或者说绝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他通过电影这种手段自由的书写了人的心灵。
建议你买本新出的《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看看。

阅读全文

与电影手册派导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春节期间为啥不让换电影票 浏览:586
邵阳大祥区电影院 浏览:912
有一个小孩丢失的电影名字 浏览:129
电影院没有武汉日夜 浏览:657
333层监狱的电影名字 浏览:673
印度一部电影主角会接子弹 浏览:155
武打片大全电影南拳王 浏览:820
电影前路漫漫背景音乐 浏览:771
郑伊健泰国电影 浏览:279
豫剧电影全集大全在线观看 浏览:735
爱国电影八佰观后感300 浏览:748
泰国关于打胎的恐怖电影 浏览:500
教父1电影英文字幕 浏览:728
top拍的电影名字 浏览:739
正义联盟电影中文免费观在线观看 浏览:211
电影导演的因果 浏览:804
徐达夫是什么电影里的名字 浏览:724
香港的天使爱情电影 浏览:247
保护动物的电影观后感 浏览:31
什么电影的床戏是真的 浏览: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