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是投资商,导演,制片人共同决定的制片人一般指电影公司的老板或资方代理人。负责统筹指挥影片的筹备和投产,有权改动剧本情节,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人选等。
制片人大多懂得电影艺术创作,了解观众心理和市场信息,善于筹集资金,熟悉经营管理。电影生产中有时把制片人称为监制。
通俗讲“制片人”就是投资者或者能够拉来赞助的人。
❷ 影视剧组如何选演员
电影电视剧剧组如何选演员、选什么样的演员?笔者在此作一小结。
一、首先演员要用得合适:
演员必须合乎角色要求,其形象、气质最好与角色形象要求一致。
角色是24岁的男演员,演员的年龄范围就需要在24岁上下浮动,太小太大都不行,有的剧组严格要求演员的实际年龄和角色的年龄必须一致;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制作方要求或电视台需求,选取年龄偏大的当红演员,这样给造型、化妆、服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来说,现有的影视剧组是需要拿来就能用的演员,而不是拿来需要打造了才能用的演员。
有的演员说自己什么类型的角色都能演,那么剧组还得这样考虑:如果用一个形象偏重于武生的演员来扮演白面书生,那还得选取一个形象更“糙”更粗犷的演员来扮演武生,这样搭配才能相得益彰。
我选演员首先要看脸,看面部形象,其次看身材,然后看气质内涵。镜头里的人肯定有变化,如果是偶像剧,还得考虑经过摄像机检验,脸是否变大等等之类因素,不是所有的帅哥美女都适合偶像剧的。说到哭戏,有的人哭相难看,让所有的人都走远,有的人却能哭得梨花带雨惹人同情惹人怜悯。
二、其次要看演员的表演:
表演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有每个人说话行事的方式,演员的戏质量好不好,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问题,也没有一个权威能说演员表演必须用他的思维方法。
我喜欢选择有天生镜头感的演员、表演有特点的演员、反应灵敏并能结合自身条件表达的演员。演员需要把自己所学和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这样的表演才有根底,不用脑子演戏是不行的。
我个人喜欢自然松弛的表演,用声音表演举例:我个人不大喜欢话剧腔和话剧份浓厚的演员,演员是“声台形表”的综合,每个人都是话剧腔或者话剧份说话、走路,我们的影视剧也就脱离现实了。声音表演也是有独特个人色彩的,如电影《梅兰芳》中王学圻饰演的十三燕,电影《画皮》中赵薇扮演的佩蓉,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声音塑造了真实可信的人物。
剧组的演员导演或者演员副导演选角,大多凭借自己看过的别的影视剧印象、或者是报刊网络的文字图片介绍、或者是当面见组试戏。
曾经有个剧组同仁这样跟我说:见到演员的第一反应就应该有这个演员到底有多深,他能演主演还是主配还是特约!所以,提醒演员朋友们:要重视见组。
三、选角重点是看演员人品:
剧组小社会,希望剧组每一个成员都有勤奋工作、同心协作的态度。演员更得要以协作同心的精神参与剧组,大家都对演员耍大牌、迟到旷工深恶痛绝,没有一个人喜欢不尊重别人劳动的艺人!要知道:剧组从制片人、导演到场工和群众演员都是为整个戏的成功而工作,为了让演员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镜头前、他们都付出很多甚至更多。
所以我所在的剧组都不欢迎演员化妆迟到、出发迟到………提倡行业自律,尊重他人劳动。
演员不怕戏不好,就怕人不好!戏方面差一些不要紧,我们可以调教;人品不好就没救了,如果我们有相应的行业协会,可以定期通报各自所在剧组演员情况;我们也可以提倡剧组和剧组之间、制作公司之间还有媒体之间经常通气,促进演员队伍健康发展。
没有艺德的演员是没有前途的,侥幸成名也是一时的流星。宁可选一个演戏有待进步的艺人,也不要人品不好的艺人,中国的演员这么多,用谁都是用。不用一线大腕、可以用二线的;二线的没有,可以多选几个三线的艺人或者熟脸艺人;实在不行,可以找一批实力外型兼具的青年艺人,外请一大批老艺术家来衬托,不乏成功的先例!
四、第四是演员技能丰富:
作为演员,有的演员文戏武戏都拿捏得当,有的演员只能演文戏,有的演员只能演武戏打戏。我想,如果一个演员有多种技能,必然能促进其表现力。作为演员,驾驶、骑马、游泳、舞蹈、声乐、武术等等,多多益善。想找替身来代替,戏份少的时候还可以应付,碰到成吉思汗的角色,不会骑马的已经退出了竞争圈;碰到浪里白条和阮氏三雄的角色,不会游泳的演员也只有走开的份。
八十年代的明星龚雪的国画、张金玲的陶艺绘画,许还山、唐国强、张铁林一手惊艳的书法,章子怡有舞蹈功底演打女有基础,徐帆、秦海璐、王馥荔、蒋勤勤有京剧功底,陶慧敏、石小群、何赛飞、李玲玉有越剧功底。
艺多不压身,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96级八个女生,四个有舞蹈功底,四个有戏曲功底,成功走出章子怡、袁泉、梅婷、秦海璐、胡静等,可见一斑。
❸ 一个电影的演员阵容是由谁来决定
只能说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加分,导演,这个相当关键,顶级商业导演直接决定票房,影厅肯定会给面子,演员的阵容,片子本身的题材。生活片总归是比不过剧情片和大片的,之前媒体宣传与炒作对该片产生的吸引度,影院公司跟某片的合作,影片在播放后所受的关注度和吸引程度引发的放映量再调整。以上等等情况都会影响到放映量,我只能想到这么多了。
❹ 一般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综艺什么的,演员是谁来定
按照正常的话应该是由导演根据演员是否符合演技要求来决定的。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在一部电影中投资方占有很大的话语权,他们也会决定用哪个演员的。
❺ 将一部电影打造成院线电影,应如何选择主创人员(导演、编剧、演员、摄影等)
做院线电影的,项目开始有几种情况
某位制片人或者导演,看到一个很好的故事;或者小说,或者新闻。想要把这个事件或者说内容改变成一个电影故事。然后找编剧来把小说新闻改变成一个剧本。
编剧写出一个自己很满意的剧本,拿给纸片人或者是导演和投资方来看。
根据这两个情况,先期制片人应该根据剧本或者故事架构来做预算。如果项目是制片人发起的,那么就去找与剧本符合的导演。毕竟导演都是有自己擅长的拍摄内容的。一般情况下导演都是有自己相熟的摄影。其实还应该包括灯光师在内。
然后演员的话,可以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分别列出三组能够承担相应表演的演员。(价格不同的。)然后在根据预算重点的去谈判比较符合的演员,这中间还要考虑各个演员档期的问题。
如果片子是导演自己发起的,那就不存在制片人选择导演的问题了,当然也会有拍摄过程中出现问题,投资方要求更换导演的情况,那就需要考验制片人的人脉,和前期的预算能力了。
其实说到底,要根据自己持有的资金,以及投资方的诉求搭配更加符合的演职人员,主创人员。毕竟钱不光要花到演员和导演摄影身上;还有后续相关交通、场地、置景、服化道;以及后期剪辑制作、宣传这些方面的都是需要资金支撑的。制片人还需要预留一部分备用资金,以便应对突发情况。比如:你要拍摄晴天海边冲浪的戏,到了拍摄地点,连续下雨;那么场地的租金,拍摄的周期都会延长;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一定预算的资金来应对了!
❻ 导演和制片人,到底谁挑选演员
是导演挑演员,但制片方也有权决定谁来演哪个角色。导演如果不愿意听制片方的,可以不与这个制片方合作,制片方如果对导演不满,也可以选择不使用这位导演。制片方就是投资人,投资人说了算
❼ 电影导演在选演员时主要考虑演员的哪些方面
电影导演在选演员时主要考虑演员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通过专业的副导演根据剧中人物的要求收集演员资料
也就是所谓的见组照片和可能的视频资料,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找到相对合适的人选,这里一般也就是根据演员的脸谱和剧中人物的脸谱进行“对号入座”,如果有视频的资料话,就再根据这个目标演员是否上镜和表演水平做一个初步判断,选出想见的目标人选,当然这里说的人选基本是所谓一线之外的,因为一线演员大家都比较熟悉,而且一般他们也比较忙,不怎么会需要见人。
四、最后就是由制片部门跟演员或经纪人谈酬金价格和工作档期
这个环节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对于新人来说,毕竟竞争比较激烈,价格不会是自己希望的那么理想的,这就是所谓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其实,在这里我想提醒有些经纪人,你的演员你希望他有好角色,有好价钱是正常的,但你也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才可以,而不是当他是“摇钱树”那样的话搞不好会影响他的发展的。
只有经过了这几个环节后,才能决定是否起用哪个演员。说难其实不难,只要认真对待,好好做人就可以了,如果说难也难,毕竟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客观判断,是由人来决定的,他一定有人的心理因素。
❽ 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里面的角色是由谁来定哪个演员来演的啊
当然是导演啊,而且导演也会亲自去寻找演员,像《山楂树之恋》里面的主演 周冬雨,就是张艺谋亲自去学校挑人的,后来网络上都是这么说的,由此可见,角色的决定都是由导演决定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