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想见你》人物剖析|爱你在心口难开是因为自卑吗
大家看过《想见你》这部剧,都会感觉这是《不能说的秘密》+《你的名字》+《信号》+《双世宠妃》的结合体,剧情曲折悬疑的同时还不停撒糖,也是很佩服编剧的逻辑和脑洞。
我们会发现里面的女主角陈韵如和莫俊杰是回避依恋型人格,黄雨萱和李子维是属于安全型依恋人格。
剧中黄雨萱和陈韵如虽然样子相似,但是性格截然相反。
陈韵如一直以来都是独来独往,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习惯别人靠近,甚至对方跟自己示好也会回避,久而久之身边的人都会觉得她性格古怪还孤僻,所以纷纷远离。她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因为对于她来说不懂如何跟别人相处,是更爱独处的,相比融入集体只会让她觉得不自在,是一种内耗的行为。
但是另一方面,弟弟虽然表现出很讨厌自己,她依然会叫弟弟起床,买早餐给他吃。这种行为是有点示好和拉近关系,至少不想双方关系变得那么僵,也是有讨好的意思在里面,说明她也是需要有个伴的,而不是真的喜欢独来独往。但是她不会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更不会主动要求别人如何对自己,所有的委屈只能自己憋着。
她会形成这样的性格,跟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父母感情不和,爸爸重男轻女,妈妈因为逼于生计也无暇顾及家庭,弟弟虽然疼姐姐,但是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关心,反而用讨厌、不待见陈韵如的方式,想让姐姐可以被家人关心,觉得只有这样,父母才会将注意力放在姐姐身上。
但是陈韵如的性格,早就习惯察言观色,只要觉得对方有一丝嫌弃和厌烦自己的表现,都会觉得问题都在自己身上,觉得是不是自己给别人造成了麻烦?成为了别人的负担?所以她会形成一种假性独立,让别人觉得自己不需要他人的帮忙和亲近,觉得这样就不会麻烦别人,也就不会让人讨厌。
莫俊杰因为自身缺陷,小时候一度陷入自卑当中,被同学视为异类,不断被他人排斥,导致无法合群只好独处。
他会喜欢陈韵如,是因为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会感同身受,知道她需要被理解被关心,但是只敢默默的关注不敢靠近。
因为回避依恋型人格的特质,就是体现在社交和亲密关系上,他们不懂如何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也不懂如何跟他人相处,所以会有点排斥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所以会让别人觉得他们都很冷淡。甚至就算双方有好感,或者已经是恋人关系,一旦进一步发展就不知道如何是好,就直接玩消失或者提出分手。
遇到事情不会跟别人沟通,只会回避问题。遇到喜欢的人只会躲在一边暗中观察,就是打死都不会靠近一步,也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就算再喜欢也不会主动,需要别人主动示好表达感情,所以也是最难脱单的一群人,追是不可能追的,宁愿错过也不可能去追的。
也不要觉得他们欠揍,因为本身就敏感,也害怕受到伤害,自然害怕会被拒绝,所以为了避免自己受伤害,会规避一切可能性,就是不让它开始。遇到别人跟自己示好就习惯躲避就是这个原因,除非你特别坚定,一直持续对他好,让他觉得你不是三分钟热度,一旦在持久的相处接触中,感受到你的诚意和真心,就会慢慢让你靠近。
因为边界感和分寸感很强,所以不能触碰他们的底线,否则对你产生排斥心理,会自动疏远,可能不会说出来,但是行为上你会感觉到明显的疏离感。
莫俊杰才会选择默默关注,就是不想给她压力,而不是改变她的现状,觉得这是她最自在的状态。
李子维和黄雨萱是一类人,独立、自信、敢做敢当,面对不公不平等的事他敢于反抗斗争,有时觉得他们挺没心没肺不在乎别人眼光,同时又很会照顾身边人的情绪和感受,两个相同的人反而更能产生共鸣,容易理解对方。
黄雨萱比李子维多了一点细腻的特质,这种人可以看穿对方伪装的坚强和不在乎,同时知道该如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引导他们。这些特质吸引了李子维,也成为陈韵如内心深处最想成为的人,所以陈韵如喜欢李子维,想要做黄雨萱就变得情理之中了。
安全型的人是不排斥亲密关系,也喜欢被他人依恋,不会因为伴侣黏人而不耐烦,遇到问题会跟你沟通,一起协商解决方法,懂得理解他人感受,也会主动接近,提供情绪价值,不需要你教他如何去爱你跟你接触,他通过相处沟通后就明白如何爱你,所以这类型的人很适合跟回避依恋型的人在一起,因为会懂得给他们个人空间,做事有分寸,情商高。
陈韵如会想抓住李子维不放,是觉得他是照亮自己生命的一束光,同时也是自己的救命稻草。
因为李子维,她不再自己一个人,可以感受到温暖,知道有人主动关心自己是什么感觉,这个时候她就会渴望被认同,想让对方喜欢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她无法喜欢莫俊杰的原因,因为两个人太像了,陈韵如都无法接纳自己,又怎么会喜欢跟自己一样的莫俊杰。
低自尊的人都渴望被别人认同,尤其是被自己在乎喜欢的人认同,所以她为了让对方认同自己,会做很多事情去讨好、迎合对方,就是为了让对方喜欢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她后面会假装自己是黄雨萱的原因。
都说人人都是陈韵如,但是人人都想做黄雨萱,因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美好,都想成为闪耀受欢迎的人。
如果你是陈韵如这类型的人,不需要自卑觉得不配被爱,要记住每个人都有被爱的权利,有些人本身就不懂爱,因为从来没有感受过爱,又怎么会懂得如何爱别人。
关于爱情我们都需要去学习如何经营维护的,或者需要被带领。如果你们喜欢的那个TA是回避依恋型人格,希望你们能分清楚对方是渣,还是爱在心口难开,然后学会如何理解TA,如何爱TA,不要让TA再惧怕被爱。
⑵ 有哪些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属于回避型依恋人格
张一山所演的柒个我中的,其中一个人格就是会,回避型依恋人格,不仅演绎出了他的娇羞,还体现了他的依赖程度非常的高。
⑶ 回避依恋型人格(回避依恋型人格的分析与自救)
在电影《春娇与志明》中,张志明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和春娇在恋爱的过程中一直唯唯诺诺,不断的退缩。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春娇准备从火车站离开了,这时候志明才在朋友的催促和提醒下选择追了上去。他追上春娇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知道这么久以来没能为你做过什么,对不起,但其实我真的想改。 ”
我在之前这篇文中侧重写的是身为另一半的人该如何和回避型依恋者相处的一些具体的技巧,总结下来: 耐心+引导 ,是最为关键的。
还有不少小伙伴本身就是一个回避型的倾向, 自救的技巧也是尤为重要的 。每个回避型依恋者都有着精分的灵魂,或者说他们都是伪装高手。
对于回避型依恋者本身来讲,不管你是完全回避还是不完全回避的类型,坦然的面对自己已经很难了,更不用说真实面对自己的情感。(此时回想起林宥嘉说谎的BGM: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但是人生就是艰难的,既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怯于突破困境往往都是弱者;你现在正在看这篇文章的话,骨子里必然是有着 强者思维 的,所以静下心来搬个小板凳,好好听听老师的讲解吧~
虽然回避型人格的形成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的 漠视 ,其中还有基因和先天因素,但原生家庭的影响,直接且深刻,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本质。
如果这种幼时的体验足够深刻,很可能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沉淀下来,变为一种“人际关系是不可靠的,只有自己才值得被完全信任”的潜意识,长大后也会格外珍惜自己的独立性。
比如当一个回避型依恋者在一段关系中感到进展太快或者难以适应的时候,往往会采取 拖延战略 ,直到他们深刻的意识到拖延无法补救,才会主动的迈出第一步。
过度的自我保护,让回避型依恋者错过了更多很多优秀的择偶者,也错失了很多深入交流的机会。
很多回避型的人都喜欢幻想理想伴侣和最契合的相处模式,因此总是喜欢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下个说不定会更好呢,企图通过“等”的方式来佛系处理问题。
当你喜欢上一个人,突然又觉得对方不合适,想分手或换人的时候,你要提醒自己是不是 压抑系统 启动了,你其实是渴望亲密的,但是又总是压抑自己的需求,你看到的并非事实。你需要破除“开启新关系作为备份”的观念,非原则性问题的前提下,对给自己和对方一些耐心。
回避型依恋者会经常误解他人的动机,觉得对方总是在图你什么,会容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会对感情造成破坏,此时你需要意识到自己是否在伤害别人(包括你的伴侣),如果还想继续这段感情,请多做一些 换位思考 ,在他人筋疲力尽之前,哪怕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关心和交流,也能够使得你们的关系悬崖勒马。
在亲密关系中,凡事要 尽量多往积极的方面想 ,可以列出每天 感恩清单 ,每天晚上在睡前回忆伴侣为你做的事情,把它写下来,提醒自己为对方感恩。
此外你也需要意识到你的平静外表和对处理关系的态度,可能会使得焦虑的人感受到更加失败,感到自己缺少存在感,因此更加焦虑。你的情感疏远状态,也会让自己的伴侣更加焦虑,如果他/她本身就是个焦虑型人格,还会因为被你这样对待而变得更加苛刻,让你在关系中更加痛苦,个人空间更少。
认识到问题后, 积极尝试按照安全型的处事方式待人 ,多次模仿后形成习惯,消除焦虑感。
多了解安全型行为的案例,充分理解“做出安全型人格的行为可以获取他人信任并提升自身安全感”这件事。
如坦白赞美他人后感到亲密度提升,多次重复并形成 确定性 ,自我暗示“如果我可以突破自身障碍表达对别人的善意,可以得到自身渴求的安全感”。
我个人推荐,回避型依恋者可以多看青春纯爱日剧和日影,一方面画面唯美,故事简单清新;另一方面价值观正确,多为少年人百折不挠的热血故事,或者传递即使头破血流也于心无愧的积极爱情观,有利于帮助回避型依恋者巩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突破舒适圈”的思维认知。
回避型依恋者会袒露自己缺点,多半是分手或者关系濒临破裂的时候,才会说出自己配不上对方的理由。但这样的方式是很伤人的。
要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信心,不仅仅是可以通过伴侣的赞美实现,自我接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回避型依恋者形成自卑感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你必须从自我入手,坦诚自己的不完美,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也不要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从日常生活的细节观察入手,意识到“人无完人”,认识到其他人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并不需要做一个完美的利己主义者。这个社会需要每个人的相互包容和理解,才会变得更美好,亲密关系同样也是。
当面临某种情况而感到自信心不足的时候,不妨给自己壮壮胆,多给自己打鸡血,“我一定能够做到的,这件事并不难,别人都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如果怀着豁出去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并且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紧张不安的情绪就会和你say goodbye。
事实上袒露自己的不完美也并非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反而能够获得对方的欣赏和认可,当你迈出了第一步,整段关系步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后,你的自信心自然也会大幅度提升。
当伴侣对你表达负面情绪时,请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坚持倾听。你可能会感到浑身不舒服,想要反击,想要完全否认对方,或是想要逃跑。我鼓励你不要这样做,通过 回馈 对方对你说的内容,来向他们展示你可以理解他们,表达完你的理解后,一定忍住不要说[但是]二字来反驳对方,强行植入你的理解。
我建议回避型依恋者们不要把你的工作和事业放在人际关系之前。你要知道,不断提醒自己凡事只能依靠自己,自我价值提升才是唯一重要的这个声音,其实是在你小时候形成的,来保护你体会安全感的。但是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你要清楚的看明白,迟早所有人都会在竞争中遇到比你自己更强的对手,多多少少会遭遇失败的。当这一天到来,你却没有人真心爱你的话,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可以的话,我鼓励你们去意识到不完美的自己也是能够得到尊重和喜爱的,即使你没有成为一个特别特别成功的人。
我曾经在没遇到我爱人前,我也是回避型依恋者,我深刻的体会那种想走出来却又不知道怎么走出来的犹豫心态。 根据依恋理论,要引导自己慢慢走出回避的状态,最简单无脑的办法就是找个安全型风格的恋人 ,安全型能够给回避型依恋者所带来的那种心安的感觉,是使得他们不想回避的摇篮。
但在我咨询的经验中,安全型的人确实少之又少,绝大部分人都是属于回避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焦虑型恋爱是最不容易的。因为焦虑型常常需要获得伴侣的关系来提升安全感,而回避型又恰恰不擅长表露自己的内心,喜欢逃避,从而触发焦虑型的不安机制。两人相处一不留神就会陷入陷入“我追你跑”的状态,彼此都痛苦的不行。
在寻求外界失望落空时,回避型依恋者要做自己生命中的强者。回避型依恋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像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一样,对自己的关系交往进行任务规划。起初的级别可以是比较低的,随后逐渐像阶梯式增长。例如在恋爱中:
第一礼拜,尽量不去从负面角度评价伴侣,列出每日感恩清单;第二礼拜,在伴侣有合理诉求的前提下,彼此约定好每月见面计划;第三礼拜,再与伴侣相处一段时间后,开始主动提出要求想要认识对方的朋友圈;第四礼拜,月末阶段,这个月如果有发生矛盾,找个喝茶闲聊的时间和对方坐下来,好好袒露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一般来说,上述阶梯式计划看似容易,对于回避型依恋者来说,实际做起来却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此时你能够找到一个监督员,比如你的男女朋友,让他来评判你的执行情况,并且督促自己坚持下去(可通过奖励的方式),是锦上添花的一件事,实在找不到人,找老师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帮你跟进指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也是一个回避型,或者被身边的回避型伴侣困扰很久,就用这篇文章去和他们解释清楚吧,只要你能勇敢的迈出这一步,改变永远不算太晚。
⑷ 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
一,有个女性朋友发给我一张图。
这是她在微博上看到的。
她说,半夜刷到这张图时,笑得整个人都在颤,可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出来。
我知道她想要表达什么。
她就是那只猫,猫的孤独与焦虑,就是她“内在的关系模式”。
同事还跟我讲了个小故事。
她和前男友分手的时候,是在广州白云机场。
在过安检机之前,前男友深情地盯着她眼睛说:
“只要你叫我留下,我立马把机票撕了。”
那个瞬间,两人大概凝视了三四秒。
那几秒钟,她内心不断地自我暗示:
快,去抱住他,你不能让他走,他出国就不会再回来了!
可是,她就像中了魔似的,缓缓举起右手,摆了摆,然后,目送他离去。
我闭上眼也能想象得出,在男友背影消失后,她是怎样的泪如雨下……
尽管同事叙述这事时,显得是那么云淡风轻、毫不在意。
闲聊一会后,她俏皮地说:
“好巧哦,为什么每次谈恋爱我都这样?”
我说:
“听过回避型依恋人格吗?你就是。”
二,如果说孤独是幸福的天敌,那依恋就是孤独的救星。
人若没有依恋,爱就无法联结,一切情感要么流向死亡,要么攻击自我。
也就是说,每个人渴望有一个依恋对象。
但我们知道,“想法”和“行动”是两回事。
而回避型依恋人格,就是在亲密关系里,你明明很渴望依恋对方,可在关键时候,总是做出相反的举措。
我把回避型依恋人格,大致分为2个等级。
一个是轻量级:能形成亲密关系,但关系无法深入。
举个例子。
在公开场合,有些人会刻意打压伴侣,用语言贬低伴侣。
比如我问你,你男朋友怎么样?
你可能会当着男友面说:
“他蠢死了,什么都不会。”
男友一脸丧气,结果,你还要踩上一脚:
“怎么,还不服气?”
但真相呢?
你心里非常在乎他,但你就是无法低头,你想用这种打压对方的方式,来证明“他爱你”。
再比如,对方伤害了你,但你就是憋着不开口,既不说出自己感受,也不说出自己需求,永远一句“没事”挂在嘴边。
情感需求和真实表达总是相反,这自然无法形成依恋。
三,一个是重量级:无法进入正常的亲密关系。
电影《在云端》里的瑞恩,简直完美演绎出了这一点。
在经济大萧条时代,瑞恩的职责就是全球各地飞,帮公司处理裁员问题。
用瑞恩的话来说,他去年有322天都在飞来飞去,剩余的43天犹如噩梦,因为要待在家。
年过40的瑞恩,没有谈过一场正式的恋爱,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甚至连和家人的相处,也是能避就避。
飞机成了他的家,努力积累飞行1000万英里,也成了他逃避亲密关系的慰藉。
后来他有了一个稳定的炮友。
对方很美,人也善良。
瑞恩同事问:
“她很喜欢你,你就不希望和她有未来吗?”
他说:
“你还小,以后你对关系的理解会改变的。”
同事怒斥他:
“不,这只是你自甘堕落的借口,你这样的生活方式,几乎不可能拥有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
是的,回避依恋严重的人,别说拥有正常亲密关系,他们常常连个关系够深的朋友都没有。
因为任何情感,一旦进入到彼此心灵的深处,就不可避免的会形成依恋。
四,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形成是多因素的。
可能是你的小时候,父母没有跟你形成依恋关系,从而导致你“内在的关系模式”,就是回避依恋。
也可能是你曾受过很大情感挫折,比如失恋,被亲密的人背叛等等。
但不管诱发因素是什么,回避依恋的人有一个共性就是:自我界限僵硬,内心很少敞开。
你是不是极少会对一个人敞开心扉,暴露痛苦与孤独?
你是不是经常压抑自己的情感,即使是面对喜欢的人,也不敢流露出来?
你是不是经常感到孤独,但当跨出孤独时,你又害怕被伤害?
没错,这就是自我界限过于僵硬。
在职场、社交场,你看起来彬彬有礼、侃侃而谈,给人感觉很知礼。
但也止于“知礼”,因为一旦沟通进入到心灵层面,你就会本能的抗拒——尽管,你其实非常渴望。
曾奇峰曾说,99%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创伤,在糟糕的人际关系中形成;创伤,也在好的人际关系中疗愈。
而解决回避型依恋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让自我界限变得不那么僵硬,使“界限”柔软起来。
通俗来讲,就是学会低头,慢慢敞开内心。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段有深度联结的关系。
如果从亲密关系开始比较困难的话,那我们可以从朋友,或者家人开始。
当然,如果找个心理咨询师,那效果肯定更棒。
就以“朋友”做个例子。
你可以拿张白纸,写下你目前所有还在联系的朋友。
接着,选出2个你觉得最可能,愿意听你倾诉的朋友。
最后,在你最最最孤独的时候,打电话给ta。
说什么呢?
说什么都可以,只要不是太正确、太礼貌的话。
比如我很孤独、我害怕一个人、我做过哪些蠢事······
不要害怕伤害,试着示弱,试着低头,试着承认自己弱小和无助。
电影《绿皮书》里,托尼对唐说:
“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踏出第一步。”
当你建立了这样一段敢肆意表达内心脆弱的关系时,你就等于迈出了“第一步”。
因为你自我界限不再那么僵硬,能允许让别人靠近你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终究还是要靠有深度链接的亲密关系,来疗愈曾经受过的所有伤害。
就像一位网友对瑞恩的评价:
“就算你飞了1000万英里又怎样?人生终究还是需要一个副驾驶。”
说到底,我们回避的一切依恋,其实都是对自我生命的摧残和打压。
人生的底色或许是孤独,但幸福的底色,是示弱,是坦诚,是明知伤害不可测,但仍然会低下头——我需要你。
亦舒说,请给我很多很多的爱。
而我想说,请先把你的心打开。
五,如果你是回避型依恋,你该怎么办?
01,要对别人抱有合理的期待
有人说:我们不要对别人抱有期待,没有期待就没有受伤。
这一点很难,我们最怕的不是愤怒,而是冷漠,哀莫大于心死。没有期待了,生活就没有了希望。
谁都希望自己可以被爱、可以被人捧在手心,希望自己一有事情就会有人帮自己解决掉。
每个人都会有这个期望,这是无法否认的。但是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个问题。
过高的期待,是没有人可以实现的。
例如《河东狮吼》里:
要宠我,不能骗我;
答应我的每一件事情,你都要做到;
对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要是真心。
不许骗我、骂我,要关心我;
别人欺负我时,你要在第一时间出来帮我;
我开心时,你要陪我开心;
我不开心时,你要哄我开心;
永远都要觉得我是最漂亮的;
梦里你也要见到我;在你心里只有我……
因为真实世界里面,总有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情出现,把过高的期待当成目标,是一定会受伤的。
能做到十有八九就可以了。
02,多点好奇心
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有太多的未知,抱有好奇心,多问为什么,而不是管中窥豹。
有一对新婚的夫妇,丈夫很爱自己的妻子。每天早上起来,就会做好早餐,非常开心的将早餐端到餐厅,然后很兴奋地喊自己的妻子起床吃饭。
可是妻子却非常反感这样的行为,觉得丈夫很没教养,怎么可以“大呼小叫”喊自己起床呢?
后来两个人抱着对对方的好奇,深入探讨才发现两个人的家庭背景截然相反。
丈夫出生在农村,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妈妈一个人忙里忙外,早上做好早饭之后,就会大声招呼大家围坐桌边吃饭,长大后的他,自然也是习惯了这样的方式。
而妻子是家里的独生女,书香门第,爸爸早晨会精心挑选轻柔的音乐,她自然就是在音乐声中起床。
事情到此,妻子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真的是错怪丈夫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习惯,让丈夫惯性的使用这样的方式来爱自己。
所以,我们有多少次是给对方“定了罪状,判了死刑”?
对对方没有好奇,就容易给对方下定义,从而让自己觉得这段关系不靠谱,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03,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是了解自己的开始
不安全型的人,通常会被复杂的情绪所困扰着,这些情绪错综复杂,就像是一团乱了的线球,理也理不清。
想趋于安全型的人,就要理清楚,自己的身体里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当然情绪来的是很快的,一瞬间就启动了。我们有时候根本来不及注意到它。
比如我们刚进入一个陌生的会场,也许我们还没有弄明白这里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会心跳加速,手脚出汗,心里就会有一种紧张的感觉。
情绪的反应,要比认知的反应快太多。
有时候,伴侣说了一句话,我们可能甚至还没有去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是不是事实,但不管,就是不爽了。对不对?
情绪的反应实在是太快了,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所以有时候,我们的表现就会很“无脑”。
焦虑型的人,给别人一种压迫式的、要窒息的感觉,就是因为情绪在推动着。
我们要学会一个技能,就是对自己“喊暂停”。
并且问自己4个问题:
1、我这个是什么反应?紧张吗?愤怒吗?羞耻吗?
2、我为什么有这种反应?哪个点触动了我?
3、我的需求是什么?
4、我希望对方怎么做或者我要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假使有一天,对方约好看电影,但是迟迟没有出现。
1、我的反应是什么?生气的、不受尊重的;
2、我为什么有这种反应?因为说好的事情,没有通知,突然就没有音讯了,不知道对方来还是不来;
3、我的需求是什么?想要他告诉我发生了什么,需要一个解释;
4、希望对方怎么做?希望对方下次可以提前告知。
用这样的方式,代替了对对方的责难和冷漠,我们自然就从焦虑性或者回避型慢慢转变成了安全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