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找一部电影
是根据《望娘滩》这个传说改编的电影。
好像是峨嵋电影制片厂拍的,电影的名字应该是叫《三峡传说》
有一个川剧版和一个粤剧版(1962年)的
② 乡恋是电影插曲吗
是
乡恋-《三峡传说》主题曲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片《三峡传说》,李谷一演唱的歌曲《乡恋》随片一起播出。第二天,1980年1月1日,上海《文汇报》发出消息说,中央电视台风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优美,得到大家的喜爱。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在那个电视尚不普及的年代,《乡恋》因此一下子流行开来。
③ 求一部龙的电影,是中国拍的
我也再找这部电影,可惜已经没人知道了。这部电影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④ 峨眉电影制片厂,三峡传说
在地夺一二三枯干杜地方官二一
⑤ 哪里能找到《三峡传说》1979
乡恋》词:马靖华曲:张丕基1979年12月21日,在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插曲的录制现场。导演马靖华焦躁地踱来踱去,片子的插曲《思乡曲》不理想,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曲家张丕基此时正患重感冒,而且已是五易其稿,“几乎没招了”。刚刚录完音的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复杂,这首歌曲高和寡,恐怕除专业演员外,谁也唱不了,很难在群众中流行。片子马上要播出了,怎么?大家连夜讨论。张丕基面对大家的意见,萌生去意,说“要么你们另请高明吧”。争论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最后,时任中央电视台制作部主任的宋培福和当时的总录音师曾文济建议,词曲都推翻重写。于是,李谷一返回中央乐团住处,马靖华留在公室连夜赶写歌词。张丕基先回家休息,等词写好后重新谱曲。辛苦的夜晚,短暂的宁静。所有人都没料到,这一次重写,竟导致了始料未及的轩然大波。一曲风行几个小时之后,第二天早晨7点多,张丕基还没起床,有人来敲家门,把马靖华连夜赶写好的歌词送来了。7岁的小女儿把歌词递到床前,张丕基匆匆浏览了一遍,感觉很顺。这一稿,把歌名改成了《乡恋》。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的和亲路。深情的王昭君,一步一回头。家乡的山啊家乡的水,从此告别江南路,终生胡马依北风。歌词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昭君心目中的亲人:“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映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重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张丕基越看越有感觉,心里萌动着创作的冲动,“首先歌名就好——《乡恋》,其次处理方法也好,用拟人的方法,表达了王昭君对故土的依依恋情。”张丕基靠在床头,轻声哼吟着。这位知名的作曲家,此前已经写过很多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曲,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插曲,以及央视《夕阳红》栏目的片头曲都出自他的手。灵感来了,张丕基飞身下床,来到公室。半个多小时之后,曲子一挥而就。张丕基说,他给《乡恋》谱曲的定位是要“洋”一点,运用了当时很少使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这下难坏了工作人员,因为这些乐器在“文革”中都是禁用的,是“资产阶级的”。工作人员最后从海政歌舞团的仓库里找来了架子鼓,还辗转找到当时唯一能演奏电吉他的陈志。12月23日晚,大雪纷飞。在当事人的回忆史料中,对这一幕有过生动描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室里,米黄色的天花板和深褐色的墙壁散射着柔和的灯光。李谷一站在房间的一角,穿一件绛紫色的毛衣,身段轻盈,举止从容。当弦乐器和电吉他奏出过门的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李谷一唱了,真挚、委婉,平白如话,在场的工作人员听得如痴如醉。乐曲结束时,马靖华竟然忘记发出指令关掉录音机。“你哭了!”张丕基看到李谷一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岳麓山。”李谷一说。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片《三峡传说》,《乡恋》这首歌随片一起播出。上海人最敏感。第二天,1980年1月1日,《文汇报》发出消息说,昨天中央电视台风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优美,得到大家的喜爱。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当时的惯例是,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半,傍晚6点到6点半,播放一首歌曲,边播边教,整整一周。在那个电视尚不普及的年代,《每周一歌》影响特别大,《乡恋》因此一下子流行开来。张丕基还记得,当时很多人排队买东西时都在哼唱这首歌。李谷一从“歌坛新秀”一下变成“黄色歌女”谁知,《乡恋》流行开来,却变成了罪孽,下面发生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
⑥ 请问 李谷一的《乡恋》出自哪一部电影
电视片《三峡传说》插曲
⑦ 哪里可以下载《三峡传说》这部电视风光片
1,吃粽子与赛龙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人们都知道,这种世代相传的古俗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纪念屈原呢?原来在屈原故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不忘记我,我是死而无憾了。”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大家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去抢了。”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
2,神女峰的传说
远古时代,瑶池宫里住着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瑶姬。她在紫清阙里,向三元仙君学得了变化无穷的仙术,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生性好动,那里耐得住仙宫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终于带着待从,悄悄地离开了仙宫,遨游东海。但是,当她看见大海的暴风狂涛,给人间造成严重的灾难时,便出东海腾云西去。一路上,仙女们飞越千峰万岭,阅尽人间奇景,好不欢快。岂料来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却见十二条蛟龙正在兴风作浪,危害人民。瑶姬大怒,她决心替人间除龙消灾。于是,按住云头,用手轻轻一指,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
待到风平浪静,十二条蛟龙的尸体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园、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为着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当即从黄河来到长江。然而,山势这般高,水势这般急,采用开山疏水之法,谈何容易。正当夏禹焦急万分的时候,瑶姬为夏禹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乃唤来黄摩、童津等六位侍臣,施展仙术,助夏禹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瑶姬致谢。上得山来,只见眼前一块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会,青石化为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继而又形成团团青云,霏霏细雨,游龙、彩凤、白鹤飞翔于山峦峡谷之间……夏禹正在纳闷,美丽动人的瑶姬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边说边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送给夏禹。
水患虽已治理,瑶姬并未离去,她仍然屹立在巫山之巅,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年复一年,她忘记了西天,也忘记了自己,终于变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待从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块块屏障,一名名卫士,静静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传说,在巫山地区流传甚广,其说不一,古代巫山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心目中"神女"尊称她为"妙用真人",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3,奇石“对我来”
船过崆岭滩,在枯水季节,可以看到“大珠”尾部的岩石上,有"对我来"三个大字。这是船工们以血泪书写的三个字!
由于崆岭滩内暗礁密布,故水流湍急而又紊乱。面对紊乱的水流和江心的怪石,没有经验的船工左避右让,反而常被回流冲向石壁,造成灭顶之灾。久而久之,船工们终于从长期的斗争中摸索到了一条经验;行船至此,首先要将船头对准"大珠"尾部的那个怪石,然后借助泡漩回流的推力,才能避开暗礁,冲上险滩。这怪石名为"对我来",它考验着每个船工的胆略。
提起“对我来”,还有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1900年12月27日,三九严寒,正是峡江枯水季节。这一天,德国的瑞生轮入川,船到崆岭滩,面对险滩恶浪,船长惊慌失措,一筹莫展,只好改用一名中国引水掌舵。这位谙熟川江航道的引水,按照常规朝着"对我来"开去。外国船长不知此中道理,却认为是中国故意破坏,避开怪石。眨眼间,一股强劲的横流将瑞生号冲向"三珠",只听轰隆一声,轮船触礁沉没。据史料记载,这一事故发生后,使得刚开始开办的三峡航运,竟中断达9年之久。
4,银窝滩
进大宁河,出罗门峡,便见宁河的著名险滩——银窝子。过去这里有首民谣:
“银窝子,银窝滩,十船开过九船翻。”古时候,南来北往的富贵人家,乘船过此,经常发生船翻人亡、葬身鱼腹的事故,所带金银财宝就坠于滩下水中,故名“银窝滩”。
相传,在罗门峡里,有一对年近六旬的老人,他们膝下无儿无女,以打鱼为生。一天夜晚,老婆婆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白蛇来到她家里。不久身怀有孕,生下一个白胖胖的小儿子,老两口联想起那个吉祥的梦,便给儿子取名“银龙”。银龙刚满十岁那年,父母先后亡故。从此,他就在峡口村前一个船老板家帮工,这老板有一批木船在宁河一带走生意。银龙水性好,手脚麻利,撑篙拉纤样样能干。一天,船老板的亲家“贪财鬼”要搭船从大昌到巫山县城,就派银龙他们这条船去送。“贪财鬼”很有钱,穿得珠光宝气,处处摆出阔佬的样子。来到船上,用的杯子、盘子、筷子和调羹都是银子做的,连洗脸盆也是银的。“贪财鬼”见银龙穿得破破烂烂的,生怕这穷鬼偷走东西,银龙看出她肚里的坏水,恨得咬牙切齿,但穷人在那年月有什么办法,只得忍气吞声地为他们卖命。第二天清早,船过磨角滩,正下龙门峡滩口处,船行似箭,面临触礁危险,银龙眼尖手快,用篙一点,船虽脱险,可是在船舱中饮酒作乐的“贪财鬼”,身不由己随船偏了一下,只听得“咚咚咚”连响几声,桌上银物器皿全被倾入江中。狼心狗肺的财主十分气恼,一口咬定是银龙点篙坏的事,对银龙一阵拳打脚踢,当下银龙鼻口出血昏倒在地。“贪财鬼”喝令船工硬把银龙丢在沙滩上,放舟去巫山。银龙苏醒过来,躺在峡口沙滩上呻吟。幸好,这时江中一条游龙闻声赶来,见银龙遍体鳞伤,十分同情他,赶忙给他服了一颗仙丹,亲热地对他说:“银龙弟,我是龙王大太子,巡江至此,见弟遇难相助。现送你一颗宝珠,今后你需要什么就对宝珠说,一定会得到的。”说完龙王大太子回到水中不见了。银龙吃了仙丹,伤痛全消了。他拿着那颗宝珠,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从此,银龙缺什么只要对宝珠说,它立即显灵,要什么有什么。银龙丰衣足食,还把布匹粮食分给穷人享用。银龙有宝珠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贪财鬼”的耳朵里,开初他半信半疑,便派心腹到银龙家去打听虚实。狗腿子查出银龙果真有宝珠,立即回禀“贪财鬼”,这家伙忙差出一帮打手,将银龙捆绑捉来,逼他交出宝珠。银龙理直气壮地说:“宝珠是游龙大太子送给我的,怎么能随便给你呢?”“贪财鬼”眼珠骨碌一转,横不讲理地说:“你家祖宗三代都欠我的债。上次你偷走银物,还把我的金银器皿倾入江中。今天要用你的宝珠来抵偿,如你不交出宝珠,那就休想活命。”话刚说完,就对家役们使了个眼色,家役们便上前搜身。银龙深知“贪财鬼”的狡诈凶残,但保护宝珠要紧,便强压怒火,急中生智地说:“宝珠在哪里,只有我知道,但我浑身被捆又怎么拿呢?”家役一听,立即给他松了绑。银龙甩了几下发麻的胳膊,从衣缝里取出宝珠,握紧手中,愤怒地吼道:“哼!你这贪财鬼休想得到宝珠!”说毕把宝珠往嘴里一放,“贪财鬼”和打手们见状,连忙拖住银龙,一个打手伸手去嘴里掏,不想被银龙把指头咬得鲜血直流,疼得哇哇直叫,银龙乘机把宝珠吞下肚中,然后使出全身力气,挣脱打手,直朝峡谷奔去。“贪财鬼”这下可慌了手脚,高声对打手们吼叫:“快,快,抓住他!剖开肠肚也要给我取出宝珠!”银龙眼看家役打手就要追上,纵身跃下峡口深潭,霎时变成一条银光闪闪的巨龙,嘴里喷出一股冲天龙涎,直端端地朝“贪财鬼”和打手们冲去,把这群强盗卷下宁河的银窝滩淹死了,为百姓除了一大祸害。 从此,银龙便潜伏于银窝子的深潭中,窥视那些贪婪残忍的财主,只要他们乘船经过银窝子,它就刮起大风,激起巨浪,搅翻舟船,将财主连同他们搜刮的民财,一起葬埋江底。
现在,银窝子经过整治,舟船经过这里,平安无事。人们说,这是银龙喜看那些吸血鬼都被人民消灭了,因此再也不兴风作浪了。
⑧ 李谷一真实年龄
截至到2022年李谷一真实年龄是78周岁。李谷一,AB型血,天蝎座,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祖籍湖南长沙,中国内地女高音歌唱家、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1年,李谷一被选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成为演员,从此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涯。1964年,主演花鼓戏电影《补锅》。1974年,李谷一调入中央乐团成为独唱演员。
李谷一作品简介:
李谷一毕业于湖南省艺术学院舞蹈专修科。1964年演唱花鼓戏《补锅》,获得湖南省和中南五省戏剧汇演优秀奖,曾收到高层领导的亲切接见。1980年,演唱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乡恋》,是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插曲,歌曲发行于1979年,收录于专辑《乡恋-李谷一影视歌曲》中。2020年12月18日,入选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排名162。
⑨ 老电影:主人公吃了一颗龙珠,喝干了小河大河水,变成了火龙
是根据《望娘滩》这个传说改编的电影。
没记错的话是峨嵋电影制片厂拍的,电影的名字应该是叫《三峡传说》。
有一个川剧版和一个粤剧版(1962年)的。
我看过川剧版的电影。
粤剧是关海山主演的,就叫《望娘滩》。川剧也是同名。
⑩ 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红龙和黑龙的神话电影 大概时间应该是在1988年到1990年左右
这部电影我已经找了很多年了,从电影院的放映存根里翻出电影名叫《三峡传说》,峨嵋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根据《望娘滩》这个传说改编的电影。
把连中国电影目录(包括戏剧电影)都翻遍了也找不到这部电影的线索,只有两部戏曲片(粤剧、川剧)。但我翻不到任何关于这部电影的其它资料。估计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