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香港电影不加大陆女演员了

香港电影不加大陆女演员了

发布时间:2022-12-30 09:13:00

⑴ 如何评价香港电影偏好用大陆女主角

一般来说 以前出现在香港电影里的大陆女星还是有一定知名度和名气的 从侧面讲 也说明了在那个时间谁在大陆最红

先从巩俐开始吧,一段时间在内地竟然不如在香港那样受欢迎--原因很简单,香港电影圈看到了这位国际影星身上潜藏着的巨大商业价值。于是我们看到,巩俐继《红高粱》之后有一个时期连续接拍了多部香港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1989)、《豪门夜宴》、《上海滩赌圣》(1991)、《梦醒时分》(1992)、《唐伯虎点秋香》(1993)、《西楚霸王》、《天龙八部》(1994),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巩俐在香港电影圈中盛极一时,在众女星中的独领风骚,也可以用“令六宫粉黛尽失颜色”来加以形容。

⑵ 正在消失的香港女星

你有多久没在大银幕上看过香港女演员

2019年过半。

Sir有印象的,只有《扫毒2》林嘉欣。

你有多久没在内地大银幕上看过香港女演员精彩的表演?

Sir第一反应是《桃姐》,2011年。

发现没——

那些曾经熟悉的香港女演员,正在慢慢消失。

吴君如转行做导演,拍了一部《妖妖灵》,豆瓣4.2,大概率没有下一部。

7次入围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郑秀文,最近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因为老公许志安出轨。

“港女代言人”杨千嬅,春娇志明系列之后在电影圈销声匿迹。

还有应采儿、蔡少芬、袁咏仪,我们记住的,是她们在内地综艺的贤妻良母的身份。

至于年轻一代。

“扛旗的”张柏芝自我放弃。

阿Sa、吴千语和文咏珊苦苦挣扎。

再往下数,没一个能叫出名字

昨晚,海清站在台上,突然拉上姚晨,宋佳,梁静,呼吁导演制片们给予中生代女演员机会。

但于香港女演员。

连这个发声的机会都没有(或者说不敢)。

到底发生了什么

Sir想跟你们聊聊。

前段时间,一部纯港片悄悄上线。

片名够火辣, 《非分熟女》 。

内容够大胆,《雏妓》之后阿Sa再次突破尺度。

片中,阿Sa扮演一位少妇。

结婚5年,还是处女。

她天生性冷淡?

不不不。

这是一个欲望被唤醒的故事。

片中,阿Sa又是激情戏,又是钢管舞。

但别激动。

刚刚剧照里血脉偾张,通通消失。

《非分熟女》香港上映时108分钟,视频网站版66分钟。

观感可想而知。

七零八落的故事,戛然而止的刺激,让内地网友愤怒地打出4.2。

蔡卓妍怎么堕落这种地步?

她现在只能在这种低级的情色片里打转了?

当然《非分熟女》是不是“低级情色片”,仍待完整版检验。

但Sir的追问是, 如果阿Sa不拍“这种片”,还能拍哪种片?

这是蔡卓妍接下来的主演作品。

妥妥本土“小”制作。

——相信99%的人没听过。

而Sir最期待的两部合拍片。

麦浚龙的《风林火山》,集齐金城武、梁家辉、刘青云、古天乐四张王牌,女主,高圆圆。

翁子光的《风再起时》,梁朝伟、郭富城主演,女主,杜鹃。

阿Sa的尴尬,不过是当下香港女演员的尴尬——

小众本土片,走不出圈; 优质合拍片,挤不进去。

何以至此?

时间拉回2003年。

彼时港片年产量已不足百部,《无间道》的所谓救市,不过是打鸡血的自嗨。

香港电影人一路向北。

也是那一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出台。

对合拍电影的演员使用比例作了规定:

“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男演员是动不了的。

四大天王,双周一成,我们熟悉的香港电影黄金年代人物,都是男性。

张家辉话糙理不糙:

“如果不找我们演,投资方就会赔钱!”

于是, 香港男+内地女 ,成为合拍片标配。

四旦双冰、高圆圆、张静初、汤唯轮流霸占女主番位。

“星女郎”从朱茵、莫文蔚、张柏芝,变成黄圣依、张雨绮、林允。

“龙女郎”从邱淑贞、舒淇、杨采妮,变成林鹏、姚星彤、景甜。

商业大片开始与香港女演员绝缘。

2018年,中国女演员票房排行榜,唯一上榜的非内地女演员,是舒淇。

排名第一的是白百合(接近百亿)。

——大卖的合拍片《捉妖记1、2》功不可没。

没有角色,哪来票房。

没有票房,哪来角色。

这就是一个逻辑自洽又密不透风的恶性循环。

慢慢地,我们听到这样的论调:

合拍片“杀”了香港女演员。

林岭东:

“香港电影教父”吴思远:

但我们内地“冰冰”很多,这都是合拍片造成的。

王晶:

合拍片给香港打开了很大的市场,但是也造成了深远的后遗症。

周冬雨、马思纯凭借合拍片《七月与安生》获得金马影后,但香港却难出新人。

说白了,香港女星消失,背后是香港电影的迟暮和转型。

当时代的巨轮开始调头时,你还沿着原来的方向跑,就是错的。

原来的方向是什么?

Sir接下来要说的,可能有些人不爱听。

但,就是事实。

2009年,28届香港金像奖颁奖前一天。

吴君如主持的访谈节目《星星同学会》,来了两个香港男人。

陈嘉上,甄子丹。

——两人合作的《画皮》,拿下了香港电影金像奖12项提名。

这电影,女主是周迅,赵薇,女配是孙俪。

这是“导火线”之一。

还有一个“炸药包”不得不提。

——继2004年张柏芝凭《忘不了》封后,内地女演员连续4年拿下金像影后大奖。

第24届 章子怡 《2046》

第25届 周迅《如果·爱》

第26届 巩俐 《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27届 斯琴高娃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刚开始对话还算友好,但聊到影后归属,气氛慢慢变味。

吴君如略带嗔怒地跟甄子丹吐槽:

“你跟很多内地女演员合作,她们的素质是不是真的比香港女演员高呢?是不是工作态度好呢?”

甄子丹回:

“她们是学院派, 演艺基础好,而且真的很拼 。”

吴君如听完更气:

“真的很拼?那是不是叫她们做什么都愿意?”

甄子丹打太极也是一流:

“这个要问导演。”

作为金像奖主席的陈嘉上不得不接下。

应该说,他的回答,得体,客观。

香港的女演员该努力了,某些工作人员太不争气了。

他提到一个片场细节——

拍《画皮》时,周迅哪怕收工之后还留在片场陪导演拍戏,甚至在停机讨论时,周迅仍流着眼泪,停留在电影的世界。

而香港的一些演员,一拍戏就赶着收工,这边一停机立即赶往下一部电影。

言外之意——

她们既不够专业,也不敬业。

先说专业。

都知道香港艺人,或来自TVB培训班,或大红大紫后半路转型。

换言之,香港女演员缺少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系统性的表演教育。

Sir最爱的两个香港女演员,一个是张曼玉,一是郑秀文。

毋庸置疑,都是好演员。

但“好”,来自天赋,也源于运气。

张曼玉遇见了王家卫,郑秀文碰到了杜琪峰。

——前者就曾坦白是王家卫让自己开窍,而后者(郑秀文),如果你去看《孤男寡女》等幕后花絮,你会发现,剧组对郑秀文近乎偏爱,想方设法,只为激发郑秀文最大的个性魅力。

而其他的香港女星呢?

恐怕没这等运气。

欲女和玉女 ,就是香港女星的两大人设。

这人设看似差天共地,其实殊途同归:反正,你就好好当一个能让男人兴奋的符号就好。

符号,谈何专业。

再说敬业。

不得不提张柏芝。

2000年,张柏芝凭《喜剧之王》一鸣惊人。

风尘与清纯,成熟与童真,如此妥帖自然地被一个女人包含。

这还是她的处女作。

连高标准的星爷也不吝赞美:

2004年的《忘不了》,张柏芝首度拿下金像奖影后。

《忘不了》有一场戏,张柏芝坐在边上,看着刘青云和孩子玩得很开心,脸上露出微笑。

有爱情,有亲情。

有快乐,也有不止快乐的宽慰。

尔冬升同样被折服。

她是目前香港最好的女演员。

除她之外基本香港也没什么人了,该退的也都该退了。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

张柏芝上了艳照门,息影,复出;复出后态度不端,被郑佩佩、刘德华点名批评。

张柏芝怎么了?

这段话是关键。

“你恨香港演艺圈吗?”

张柏芝:

这是她的人生选择,无可厚非,但她的话中话或许是, 张柏芝,从一开始,就不以好演员为目标。

许多香港女星其实是迷迷糊糊推进圈内,又推上山顶的。

2005年,Twins参加《康熙来了》。

阿娇当时在拍《精武家庭》,她说她喜欢并擅长拍打戏。

蔡康永让她比划两下。

怎么说呢……

连花架子都算不上。

同年,刘亦菲拍剧版《神雕侠侣》。

为了这部剧,她掉进水,险些被瀑布冲走。

年仅17岁的她,拖着一米多的长发,在大冬天一字马、高抬腿。

——当然刘亦菲也有舞蹈基础。

两相对比,你不难发现香港与内地女演员的不同之处。

一个是咬牙切齿要一个机会。

一个是打扮漂亮等一个机会。

一个视演员为信念。

一个视演员为职业。

请别误会,Sir并非否认所有香港女演员能力和态度,Sir想说的是, 懒惰是我们的天性。

当“躺着”就能赚钱时,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站着”。

林青霞的“东方不败”,经典吧。

最经典的莫过于她一袭红衣,伫立湖中,对酒当歌。

你知道这经典是怎么来的么?

林青霞:

更典型的莫过于王晶,占据香港商业片半壁江山。

但你回顾王晶女主。

林熙蕾,邱淑贞,钟丽缇……

这些名字,有什么本质区别?

——不过是各式各样的“肉弹”。

某种程度, 香港女演员就是香港电影的遮羞布。

她们各有美丽,只有美丽。

她们成功了,但成功是依附于时代,男性的胜利。

到底,她们缺少那种飞蛾扑火的拼劲,又没有在潮流站稳脚跟的实力。

再说得直白点,她们是被安乐死了。

香港女演员被放弃了。

被放弃的香港女演员,是香港电影的陪葬品。

如今,是不是轮到华语女演员。

昨晚,海清的发言粗鲁,并带有自我标榜的轻蔑。

但有几句话,Sir还是心酸。

在Sir看来,“海清发言”的价值,不在于她说了什么。

是她为什么这么说。

她背后的怨恨是,今天,我们的影视作品就是 没有女人的位置。

或者说,女星是陪衬。

这是去年(2018年)的票房十强。

前三名,《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

主演,都不是女性。

这是中国影史华语票房前三强。

《战狼2》《流浪地球》《红海行动》。

主演,也非女性。

而女性中成熟者,更不被待见。

第一批被“淘汰”的就是上了年纪的女星。

不信你环顾四周,今天的市场,留给“老女星”的位置,还有多少?

陈冲曾和鲁豫做过一个访谈,就谈到当前我国影视环境,上了年纪的女星被边缘化的问题。

尤其是30岁+,50岁以下的女星。

还记得《我就是演员》有一期吧。

杨蓉、王媛可、斓曦三位演员上演一出《后宫》。

这几位演员都谈到了同样的困境。

杨蓉表示自己年龄已经三十多了,但为了不被市场淘汰,还在维持少女人设;王媛可说在《延禧攻略》之前自己有将近一年没有人找自己演戏,她几乎想要放弃;斓曦的焦虑是,生完孩子后,淡出一两年,就完全淡出影视制作人视线。

这焦虑是特例吗?

还在维持少女人设不就是“宋佳”。

生完孩子后焦虑的不就是“姚晨”。

至于电视剧。

那些以“大女主”为主题的热搜局,真的关心女性心理么。

目前,最热的《亲爱的,热爱的》《陈情令》等,这些剧在干什么?

丧心病狂地给女性发糖。

还有去年最火的《延禧攻略》。

魏璎珞当然是“大女主”。

但这故事从头到尾讲了什么?

婢扶正成了妾,妾扶正成了妻。

一窝母鸡跑来跑去,抢一只公鸡。

这就是今天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热搜剧对女人的“偏见”。

不是把女人当作塞糖的玩偶,就是把女人当作摆布的木偶。

在这种思维主导下。

女性可以不要思想,只要皮肉。

在这种思维主导下。

女性必须年轻,老是罪过。

所以39岁的霍建华可以在《如懿传》演小生。44岁的周迅一沾少女,就被疯狂吐槽。

所以58岁的赵文瑄可以被称赞越老越有味道,51岁的王祖贤一出来,就常常被说老了丑了。

而这,不就是过去香港女性曾面对的困境?

反观国外。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在57岁还能遇到《奥丽芙·基特里奇》,遇到《三个广告牌》。

罗宾·怀特在47岁还能遇到《纸牌屋》。

更别提于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查理兹·塞隆这样的顶级女星。

——要知道查理兹·塞隆在44岁还能主导商业大片《疯狂麦克斯4》。

说到这,Sir忍不住想提一句最喜欢的大女主剧《傲骨之战》的一幕。

黛安破产失业,孤立无援,她忍不住哭了。

这时,出过轨的丈夫安慰她:我是你的朋友。

听完这句的黛安反倒不哭了,她擦干眼泪,站起来,坚定地要求离婚。

为什么?

她不需要被可怜。

尤其在对方和自己感情破裂的情况下,那他的任何示好,都是从高至低的施舍。

而她无比清楚,这种帮助会让你快活一时,但也是与自我撕裂的开始。

你变听话了,讨好了,最后,逆来顺受了。

从这个角度说, Sir否定任何对女性价值的量化,其实是动辄标签化的强权的警惕。

不管标签是性别还是年龄。

不管强权是狰狞还是温柔。

当正在消失的香港女性,成为内地成年女演员的明天。

下一个,就是所有女演员。

再再下一个,就是你。

本文

⑶ 和香港合作的大陆的女演员

和香港合作的大陆的女演员很多: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大陆影后】

香港电影金像奖与中国电影金鸡奖、台湾电影金马奖并称“华语三大电影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三大奖中最年轻的,但因为香港电影曾经的辉煌,它也是最受关注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要求参选影片导演必须是香港永久居民,出品公司必须有一间是香港公司,影片中至少有6个项目的工作人员必须是香港居民,因为这样保证了它的纯粹性,但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香港电影金像奖至今36届,共产生了21位影帝;除了李连杰那届,全部是香港人,而影后方面却有很多是来自台湾和内地。【两届金像奖影后萧芳芳,其实是出生于上海的,但2岁随父母移居香港,之后成为了香港居民。】

来自内地的金像奖影后有:

【斯琴高娃】1950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宁城县,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斯琴高娃出身于军人家庭,父母都是军人,父亲是老红军。1965年,斯琴高娃被选拔到内蒙古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报幕员。1979年主演战争片《归心似箭》正式出道,198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

大陆还没有男演员饰演香港金像奖影帝,因为香港电影辉煌时期那批演员太强了,并且还在坚持;这么多大陆女演员能获得金像奖影后,香港光有一个张曼玉不够啊,而且息影多年了。

⑷ 为什么现在香港几乎没什么电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前香港电影是很赚钱的,现在赚不了钱了。

香港自《无间道》后再没有优质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场为台湾,日韩,东南亚市场及大陆地区。香港几百万人的市场是养不起电影工业的。随着美国大片的入侵,原来的市场基本被占领。再加上大陆经济的腾飞,香港电影人才纷纷北上,导致香港电影的没落。另外,大陆电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香港没有邵式,嘉禾等制作中心,等于没有电影制片厂,有点跟大陆一样,过去多少个老制片厂己不复存在演员老的老死的死,还好留下不少经典杰作,香港也一样,那些拍片秀女们尽都老,有的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陆来拍片,如今影业不景气,让一些个人拍片给顶了,拍好片难得,尽拍一些垃圾没人看的片,熬费物资白当洖工夫,拍片不行导演差劲,演员不行,找些小品,相声演员,小品不说拍片,从中挣钱,丈着有名望拍些没人看片。

因为没落了。

别把什么政审,制度拿来说。1980~1995年香港电影辉煌的时候就没这些吗?

第一,香港电影死于抄袭与恶意竞争。

第二,香港电影死于全球化。

第三,香港电影死于人才凋零。

辉煌时期,香港负担着特殊地位,形成链接内地与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开始展露头角,比如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宝开创的灵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尸道长:

乃至陈晓东的倩女幽魂:

吴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时,香港黑 社会 大量渗透电影圈,绑架演员,压缩控制片酬,洗钱等行为极其泛滥,严重威胁到演员和制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电影演员导演等等300多人公开游行,抗议黑 社会 暴行。

陈欣健李修贤是组织者:

以前,香港电影有大量黑 社会 资金,现在黑 社会 资金来源断绝,台湾所谓十大片商进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么叫片花?

台湾片商是想赚钱,只看电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适当,一个大明星配几个普通二线三线,片酬加起来不过三四百万,导演还能构筑剧情。

此后,明星片酬暴涨,无论一线二线,导演只能用更多钱找更多明星,现在片酬都超过两千万,负面影响就是,电影实际拍摄投资急剧减少,剧本粗糙重复,等于只卖大明星的脸。

香港电影的国际开拓者邹文怀:

同时,电影火爆,更多的电影院出现。

1980年代,香港电影院大约50家。到了最多时达到6家院线150家,本来就狭窄的香港电影市场,出现恶性竞争。

潘迪生:

以前,院线少,上映质量能保证,粗制滥造的电影只能卖录像带,走东南亚与台湾市场收回成本。现在电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电影在恶性竞争下也能公开上映,观众大呼上当,后果就是电影口碑下跌。电影收益减少,只能继续缩减投资,增加软广告,质量越发降低。

此时,具备代表性的两大好莱坞电影进入香港,所以这就有后来说的,香港电影败于1993(侏罗纪),亡于1997(泰坦尼克号)的说法。

台湾片商退出,东南亚经济危机重创亚洲市场,谁都在谨慎投资电影。而香港本地两个电视台根本无法养活原来9万电影从业人员,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湾和大陆,一部分转行。

香港电影自1992年的巅峰极速衰亡。

没有好莱坞的大笔投资与数字化,也没有本地市场支持甚至从业人员都失去了。

因为香港的电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抢和黑 社会 ,内陆受香港电影的影响多少年来出现了多少黑 社会 。影视媒体的影响,左右了 社会 的发展方向。香港的喜剧片还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内陆电影无法超越。

改开前,香港是大陆的窗口。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个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陆湮没。

原因很简单,像一些向、刘、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娱乐 圈,这些人自己演不动了,还不想失去影响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几十年下去了,香港 娱乐 圈还是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么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国以前因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单调,对香港武侠片强烈需要,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刺激。现在呢,老百姓对文化需求出现多元化,武侠片打砸片份量轻了。欧美日韩片占有相当大市场。从文化上看,香港已经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转口贸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历害的,现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创新力严重不足,而且出现内斗和内耗。从经济上看,几大家族垄断地产和商业,大部分平民面对高房价无可奈何。阶层已经固化,利益格局已经成熟,港人优越感曰渐衰微。
没有产业支持,巨星就没有土壤。

电影结尾处字幕:“随着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时,我们有否已淡忘了光辉的过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后遗症正在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压力过大导致 社会 问题增加。

在彭浩翔的电影中展示了当代香港的一则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这个疯狂的楼市,你就必须变得更加疯狂。

人都是被 社会 现实逼疯的,主角郑丽嫦的连环凶杀是有形的杀戮,而楼市的飙升和业主的哄抬则是种无形的杀戮。

怪咖彭浩翔用B级片的套路来发泄了广大房奴们的愤怒,但思想上却折射出楼价暴涨大潮中个体的彷徨与无能为力。

《维多利亚一号》:一个疯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须变得比它更疯狂

这座城市正在老去,

这个地方的规则和秩序正在被丢弃,

这个时代的 历史 正在消亡,如同记忆中的香港电影一样……

编辑于 2016-10-11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275

评论

SydneyCarton

先说结论:

作为一个特殊文化意义上的“香港电影”这个概念,已经死掉了,基本是对 历史 的追溯与概括,基本谈不上再有较大的更新。这个概念截止期没有明确界线。在我看来,9-7只能算ICU,而且更多显现出来的是“果”而非“因”,《无间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电影”这一概念的最终挽歌。关于这一点,我在(如何评价《无间道》三部曲?) 下有具体阐述。

这个概念死掉,不是说它不再做电影了,或者说在电影界地位不重要了。这么多年的积淀摆着,而且背后还有依旧庞大的 娱乐 业,香港仍然是一处电影重镇。而香港的电影人依旧会在华语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为首的银河、许鞍华、林超贤等导演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并且也不时推出佳作。但这些都无法挽救香港电影这个概念的死亡。为什么?听我慢慢道来。

旧时中国的电影首都应该是上海,但得益于大陆变局,正如纳粹肆虐使欧洲艺术家逃往北美,不少电影人也前往香港。来的除了人才,更有资本,这些使得香港部分继承了旧上海电影工业的衣钵。而香港虽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当长的阶段里,相对的自由度都比海峡两岸的政权更为宽松。这些都促使香港电影产业兴起。

后来我们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别看邵氏家大业大,旗下也是明星无数,其实邵氏拍片比较省钱,跟现在这种烧钱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员、导演都是邵氏员工,靠工资过活的,管你人前多么风光,邵跑跑不多给你一个子儿你一点办法没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来的,比如整天吐槽老板抠门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业垂直垄断型企业,片场影院一把抓,有片场,拍片场地布景等花费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产业联动,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时观众对视觉工艺要求还不是特别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现在看起来“粗制滥造”的片子,一样有市场。就算票房相对低一点有啥关系,成本这么低,回本压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时在东南亚市场还颇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卖一卖,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

那么为什么香港片会在东南亚一带有市场?流行文化比较接近是一个方面。这还是要回到前面说的香港的相对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业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时既没有海峡两岸的郑智负担,又会主动而有的放矢地针对市民阶层的口味开掘 娱乐 。以邵氏片为例,你们以后后来王晶、周星驰的无厘头没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侠片,才知道什么叫脑洞大开、节操洗地。这种以模糊而游动的道德标准为底线,在界限内肆无忌惮的“勇敢”,是其他各方万万不及的。这种口味取向也为后面埋下了伏笔。

或许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会以邵氏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长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里可能地位会更高。为什么?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了。邵氏虽然雄霸多年,但毕竟还是高度功利的商业指向,大片场经营更是把指标卡得死死的,所以,虽不能说邵氏对香港电影的拍摄语言革新没贡献,但是相较它的江湖地位,相对而言,贡献有限。而香港电影新浪潮则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壮派影人带来的香港电影语言的狂飙突进。谭家明、许鞍华、徐克等电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态在电影形式和内容上大举开拓。这次狂飙突进不仅是艺术上的,更是将一些当时看来前卫的手法与内容推而广之,使得香港电影更加肆无忌惮。前面说到邵氏片虽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观其实仍是保守和传统的,电影拍摄方法还是相对守旧的,而经过新浪潮的冲击,香港电影拍摄上玩得更high,内容上也越来越挑战传统底线。(顺便说一句,徐克的《蝶变》我觉得一般,但《第一类型危险》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后补了一些新浪潮的课,新浪潮在中间带来的美学变化很明显,这也带动了观众观赏口味的变化。而随着新浪潮而来的不止是电影形式与内容之变,更是市场竞争的加剧。邵氏作为一个老片场,多少在这场狂飙突进里有些守成了。本来邹文怀、何冠昌分出来的嘉禾就几乎可以分庭抗礼,80年代后一干其他公司兴起,邵氏却仍坚持着片场产品。作品质量和新颖程度和这些新贵比,明显有所不及。

而在这场激烈竞争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现出来,融资、拍片方式更加灵活,内容上更无拘束。香港电影在亚太市场真正达到高峰。到这时,“香港电影”这个动态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归纳一下,大致有几个特征:

第一,肯定不用讲,香港片商投资,或以香港制作班底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为主,融合有英国的欧美式中产阶级文化、广东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间文化,并对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继承,呈现出来的是杂糅状态。

第三,以商业利益的追逐为终极目标,为达到此目标,底线可以无限放低。

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义,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无限低俗,像有一阶段邵氏片无论必要与否每片必有裸镜,如果这还不算难以接受,我们也可以拿好莱坞做个对比,同样是狂热追逐商业利益,在美国的清教传统之下,《人肉叉烧包》、《乌鼠机密档案》中直接表现对儿童的虐杀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在主流影片中出现的。但香港电影对此的容忍度比较高。

而在另一方面,这个“放低”可以理解为,为了赢得最大 娱乐 效果,香港电影可以怪招频出,无名山村里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亲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这些固然会引起争议,但也使得香港电影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创作活力。后来常说的“无厘头”就是这种风格的部分总结。

第四,尽皆狂欢,如果不是喜剧,至少也会有喜剧因素。这一阶段香港电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鸿》,94年的《暴雨骄阳》都是不乏 社会 反思和道德劝诫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场次,只要编导想要,只需一秒钟,统统变喜剧。这一点对我影响蛮大的。

第五,这是波德维尔提到过的,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电影呈现出高度量产的状态,这些影片平均来看,并非完全的烂作,细看每一部要么在技法上要么在内容上都会有些想法,但总体制作会因为赶时间而显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现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状态。

这话既可以理解为急功近利,也可以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香港电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学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仅受过速成培训,甚至速成培训都未经历直接在片场拜师学艺摸爬滚打练出来的。这样出身的班底,虽然很少能提出什么理论,但手活儿极熟练,个别混得不错的,脑子都很灵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数。所以虽然速度快,但东西都还挺有个样子,甚至里面不乏亮点。

这五点大致就是我对“香港电影”在艺术呈现上的定义,它的成因可以从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脉络看出。

那么,香港电影是怎么衰落的?为什么会衰落?

有人粗制滥造太多,有人说黑帮控制,有人说97回归,有人说大经济环境不佳……都有道理。

归结一下,时代变了。

其实我们回过头看看它成功的过程可以看出来,香港电影能成功是一个诸多原因促成的产物。

幸运地站在海峡两岸之外,既没有太大郑智压力和负担,又吸收了人才和资金。

本土文化、郑智氛围都很宽松,而且对商业有着强烈的追逐意识。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后期,事儿都变了。

1、影片的普遍制片成本提升,单靠本埠市场支撑不住,而大陆市场尚未成形,更谈不上开放。

2、粗制滥造太多导致影片淤积,资金回笼成问题,本土经济不景气,台湾片商也在撤资,缺乏金主。

3、周边重要电影市场,比如韩国,自身的电影产业发展迅猛,而且还设了国产片保护。

4、自身电影人才瞅准机会早早抽身,但造星断档,青黄不接,周润发、成龙、李连杰(这个算出口转内销吧)纷纷投身好莱坞,,带来的空缺很能被填补。

5、上面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导致原有片场师徒传承制实际破产——师父自己都吃不饱呢,所以带来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断档。别的不说,香港原来世界最强的电影岗位——武术指导,你有见到多少新面孔吗?

香港电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办法救市啊,这才有了《无间道》的应运而生。但大家看这个系列可以看出来,片子是非常不错,但原来意义上的“香港电影”在这个系列中基本荡然无存了。而且它这一个系列成功了,但并没有因此拯救香港电影,只是带来的是随后一小段时间的跟风——题材、拍摄形式上统统跟风。中间虽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没有一部能达到《无间道》的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香港电影自身的特质基本丧失了。

香港电影人怎么办呢?他们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国大陆,这个正逐渐开放并兴起的新市场。90年代合拍片还只是部分试水,到了这时候香港电影人已经是成批涌入大陆了。有一个段子,一个朋友去见文隽,刚好一个香港编剧找文。编剧问他:文生,导演协会已经开了普通话培训班,什么时候编剧协会也开一个?文隽有点尴尬,把那编剧敷衍几句打发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来大陆排片不同,时代不一样了,大陆人不再是那个又土又穷的表姐,土或许还是土,但穷——至少对于金主们来说,是一点都不穷了。

大量香港电影人在大陆获得了工作机会。我在这里要强调一下,这不是说大陆是香港电影人的救世主,其实就是个工作机会。大陆毕竟熟谙商业电影拍摄法的人才还不够多,这时候很需要拥有大量经验的香港人参与。而即使让香港人来操盘,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你要在大陆拍片,并且要在大陆公映,你就得面对严苛的大陆%^&(大家都懂的)。更何况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陆观众又有相当的区别,本来就不是最佳创作状态,又在高度限制下开工,这样状态下出来的作品,你觉得还能叫“香港电影”么?

更何况大陆电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长,渐渐的,投资方发现,与其让香港人来拍,不如试试大陆自己的导演,他们可能更了解大陆人的口味。从影片艺术水平上来讲,不好说是耶非耶,但从商业成绩来看,香港人的“优势”也在逐渐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较成功已经成名的大导演,像陈可辛,从《如果·爱》开始,一直拍到《中国合伙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业和口碑上赢得了大陆的认可。陈可辛这种文化接受力很强且血统多元一早就倡导“亚洲电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觉得其他人会更好多少么?

虽然大陆电影产业问题非常之多,但有资本的力量,并且也确实有一些有见识有能力的企业与制作人在推动,“香港电影”这个概念逐渐消亡了,而标志着大陆、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华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华语电影”概念在这几年逐渐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块电影重镇,仍然有杜琪峰、许鞍华等作者,并且也不时会有个别新人涌现,但这些成就已经是大“华语电影”的成就了。无论从地域人才的参与,还是电影内容的接近,呈现出来的分别是电影作者的分别,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别了。

消亡说起来令人伤感,但只要还有大批热爱电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创作,仍不时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电影”还是“华语电影”呢?

本文纯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电影研究者,只是个港片影迷,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挂一漏万,权当抛砖引玉。见笑,见笑~

喜欢香港老一带的艺人,他们敬业自律,不像内地的一些人有点名自以为是,牛哄哄,还有的唱一两首歌就觉得自己是大师

⑸ 女演员吴倩莲在爆火后退出娱乐圈,现如今怎么样了

如今吴倩莲将精力放在家庭上,很少出演角色,基本属于退隐状态。

吴倩莲也算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在香港电影走向没落,资源开始向内地集中的时候。吴倩莲也北上,演了几个不重要的角色,但没有像佘诗曼一样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她索性退隐相夫教子,与影坛告别。

吴倩莲

整个90年代是偶像当道的时代,四大天王不仅是歌坛天王,每人还为香港电影贡献了无数佳作。而从1990年出道的吴倩莲正好赶上了港片的黄金时代,虽然小倩并不十分“偶像”,但在一众港女当道的港片中,她的气质反倒显得特别,一出道就成为香港电影人的专宠。

吴倩莲是天生的演员,即使她认为自己并不美好,单眼皮小眼睛,但这恰好成就了她的可塑性眉眼淡淡,留有余地。

之后的吴倩莲,片约不断,四大天王全都与她有过合作。张国荣、葛优、梁家辉也曾都是她的搭档。而《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更像是为她量身定做:不需要去演什么,她只要往那里一站,故事就成立了。

结语

大红大紫的时候,吴倩莲都没有星味儿,为人低调平和,如今离开娱乐圈的她生活得更像一个普通人了,也许这才是她憧憬的状态,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吴倩莲最后一部电视剧是《唐朝浪漫英雄》,2011年剧组开机,吴倩莲对记者说,自己已经做妈妈两年了,那时谁也没想到她会息影,而且是一去不复返的离开。

吴倩莲是挺特别的一个女星。她在没什么重要原因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退出影坛。显然她并不留恋明星的光环,也许她更喜欢平和、恬静的的生活。

⑹ 香港的电影为什么要加个大陆的演员

因为现在香港演员除了老一辈的,没有什么新人,香港演艺圈都没落了,不叫大陆演员没人看呗

⑺ 为什么感觉现在没有年轻的香港女演员了

1、没有上镜机会

现在的港片年产量也在下降,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在内地纷纷遇冷,因此合拍片就成了内地香港女演员的出路,但是在合拍片中,演员的参演人数受到限制,很少有香港女星。《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这个政策一出台,内地演员占比做了最低限制。所以留给香港女性的机会就被压缩了。一般的电影都成了香港男星加上内地女星的套路。

5、香港的环境抹杀了年轻女演员的后路。

当年张柏芝凭借《忘不了》拿下了04年的金像奖影后,被周星驰赞叹为一百年一个的好演员。后来张柏芝就遇到了意外在影视的路上坎坷不断,而香港对于女演员咋大多数持着一种“陪衬”态度,之把他们当作是男影星的陪衬,并不给予重视,而是只看长相和身材,这就导致拍出来的片子在内地遭遇“寒潮”。而女港星的出路也越来越窄。

⑻ 现在香港几乎没什么电影了,也不出明星了,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兴起于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在当时,他们在世界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只要世界电影看两极,一个代表西方的好莱坞,另一个代表东方的香港。然而,90年代末,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从之前年产几百部到后来不到50部,突然从天堂回到石器时代,原因很复杂。有人说香港电影的没落是中国回归造成的。我个人认为,香港电影的没落和香港回归中国没有关系。

香港电影本身的局限性。国产电视剧和电影的潮流几乎都是由港片引领的。比如香港电影,曾经以制作周期短、产量高、成本低为核心竞争力。现在看来,有点以次充好。比如当年《无间道》一炮而红,于是大家开始拍卧底和侦探的故事。对于观众来说,有点太局限了。毕竟都是讲香港一亩三分地的故事,没有太大的题材空间。看港剧历史题材剧,服道等。都是捉襟见肘,除了演员的演技和剧情,其他都不可取。总而言之,港片最大的局限在于成本投入低,输出质量低。

⑼ 香港男演员加大陆女演员是港片的趋势吗

现在已经没有所谓的港片了,只有华语片,现在香港电影少不了大陆。

⑽ 香港电影近年来熟面孔频繁,新生代演员断层,原因是什么

因为香港市场现在不景气,不少香港演员都上大陆发展。相信港剧伴随着不少的90后成长,那个时候的香港市场发达,不少的香港演员更是火遍了亚洲,香港电影更是一个时代的潮流。那个时候,不仅仅有“四大天王”,还有“四大美女”,可以说,90年代的香港娱乐圈是最鼎盛的一代。

当然,虽然现在香港电影熟面孔频繁,但是不得不说香港电影的质量还算是不错的。不少的香港电影都还是由知名的香港演员领衔主演,像是古天乐、刘青云这样的演员,不论是动作还是特效也还算是过得去,所以还是值得期待的。

阅读全文

与香港电影不加大陆女演员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分日本爱情电影大尺度 浏览:327
印度电影大全真爱在我心 浏览:593
天使爱美丽电影简介英文 浏览:299
怒火风暴电影完整版 浏览:589
东北的搞笑犯罪电影大全 浏览:650
大电影动画片大全免费汪汪队 浏览:453
猫和老鼠电影背景音乐 浏览:733
盗墓电影大全2019龙墓 浏览:262
十部英文励志电影观后感 浏览:662
泰国电影恐怖的降头术 浏览:53
如何订私人电影院 浏览:569
悬疑电影中文版推荐 浏览:985
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浏览:535
冰川时代3电影粤语 浏览:890
催泪老电影音乐 浏览:296
刺马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 浏览:426
狼溪第四集免费观看完整电影 浏览:382
周星驰考验大傻智商是什么电影 浏览:247
法国电影亡命天涯路电影下载 浏览:616
东平有电影院吗 浏览: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