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产电影保护月的保护意义
保护月存在的初衷,无外乎完成国片每年所占票房比的份额。但除了《建党伟业》这样带有任务性的影片,以及《画皮2》这种制作规模就很庞大的国产大片受益外,其它中小成本影片从中并不能分到太多的羹——除了《建党伟业》,包括《钱学森》、《飞天》、《杨善洲》在内的“献礼片”票房依旧惨淡;跟《画皮2》同期上映的《搜索》,票房也没能出现井喷 。
从这个角度来看,保护月实施过程中,对华语电影本身的提携和帮带作用并不大。大片愈强、小片愈弱的态势,依旧无法得到根治。
相比之下,注重提高自身品质,才是抵抗好莱坞的治本之道。从《人在囧途之泰囧》开始,2012年年底到2013年上半年,几部亮眼的华语片,都是在与好莱坞直接对抗中拿到傲人成绩。
《泰囧》的对手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西游·降魔篇》则面临《007大破天幕杀机》、《霍比特人》和《侠探杰克》的围追堵截;《北京遇上西雅图》连破《虎胆龙威5》和《生化危机5:惩罚》;《致青春》则终结了《特种部队2》。
纵观近半年在票房上有所建树的华语片,都是中小成本却都质素不错,它们PK的好莱坞对手不乏大牌,却不仅能全身而退还赚得盆满钵满。如此看来,保护月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绝不是万能的。
② 为什么说国产烂片很多都是拜国产电影保护月所赐呢
在我看来,一个国家设立国产电影保护月这种类似节日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件悲哀的事。
首先,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设立国产电影保护月,无非是国外电影更能吸引公共大众的眼球,能够符合公公大众对电影的要求,大家可以从国外电影中获得内心和精神的满足,而国产电影在这方便有着严重的不足,使得大家放弃观看千篇一律的国产电影选择情节内容更为丰富的国外电影。
其次,想改变国产烂片遍地是的现象不应该是设立国产电影保护月,而是应该从电影本身出发,严格控制电影的质量,严格把关演员的演技,严格要求编剧的剧本,只有把电影最核心的部分做得好才会得到认同,而不是光靠流量小生靠演员的颜值,这些在电影文化产业里都是站不住脚的。
最后,我认为现在国产电影保护月存在的意义在于保证国产电影可以出现在人民的视线里,像是国产电影的保护伞,这样的做法对电影本身的发展有害无益。
③ 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国产电影之祸三辩稿
正方也就是支持啦。你可以说,我支持国产保护月,虽然有人认为这样会助长国产烂片,但是保护月也是对国产好片有很大的帮助的,比如去年7月的《大圣归来》《捉妖记》就是被保护的好电影。有人总是认为国产电影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可是应该给国产电影发展的空间啊,我想大家也不会希望到电影院看的全是好莱坞大片没有中国电影吧(再怎么喜欢国外电影的人假如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很失落吧)
④ 如何看待国产电影的电影保护月
看待国产电影的电影保护月如下:
首先“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利用行政权力来为本土的电影企业谋取优势的行为,它在一段时间内屏蔽进口大片的引进和上映,为国产片树起了一顶保护伞。其次“国产片保护月”只是一个缓冲期,提升自身产品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简介:
电影这个词有多重意思,现在多用于形容呈现在荧幕之上的根据人的视觉具有瞬间保留印象的原理,用摄影机将人物或其他被摄体的活动影像拍摄成连续性的画面,通过放映机在银幕上再现出来。例如:《盗梦空间》、《催眠》等即叫“电影”。
⑤ 国产电影保护月对国产电影是福还是祸
国产电影保护月对国产电影当然是福,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我们若不对国产电影加以保护,谁来保护。
在国产电影保护月期间,国产电影更易受国人关注,是提升自身口碑的绝佳机会。
保护月上映的电影被大众发现并宣传,这不仅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电影信心,更在国人心里埋下了关注、支持国产电影的种子。
在非国产电影保护月的时间里,国民能够改变对国产电影的固有观念,这就会增加国产电影与海外分账大片在票房竞争中的优势。
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国家电影局从扶植国产电影的角度考虑,2004年口头下达的希望全国各院线支持国产影片的通知。
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
这段时间则被媒体和业界称为“国产电影保护月”,保护月存在的初衷,是为完成国片每年所占票房比的份额,促进国产电影发展。
⑥ 国产电影保护月对国产电影是福还是祸
是福也是祸。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国产保护月”就悄然消失。北京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加入WTO时,对于电影保护期限的约定将于2017年到期,国家原本对国产电影的一些保护手段,提前尝试取消。准确来说,去年是国产电影第一次在暑期档与进口电影正面交锋。”
数据显示,端午节期间,国内票房总收入为6.97亿元,与去年同期8.46亿元相比,下滑17.6%。具体来看,5月28日至5月30日票房收入分别为2.52亿元、2.45亿元、2亿元。
其中,票房收入前三名的电影均为进口片,分别是《加勒比海盗5》《摔跤吧!爸爸》《哆啦A梦: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上述三部电影在此期间的票房收入分别为4.45亿元、1.32亿元、0.31亿元。也就是说,这三部进口片累计票房收入6.08亿元,占总收入87.23%。
排片差距巨大
“国产保护月”悄然取消后,进口大片来势汹汹,在这样的环境下,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5月26日,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在微博写下公开信,恳求院线经理给予国产电影更多的排片和机会。
安晓芬在影视圈里颇有名气,她曾参与过《叶问1-2》《小时代1-2》《飞越疯人院》等片的制片出品发行工作,被业内誉为“内地第一女制片人”。很难相信,这样一个资深电影制片人,采用公开请求院线排片的方式,来为她的电影争取一丝机会。
⑦ 暑期档的国产电影保护月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国家电影局从扶植国产电影的角度考虑,2004年口头下达的希望全国各院线支持国产影片的通知,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这段时间则被媒体和业界称为“国产电影保护月”。保护月存在的初衷,是为完成国片每年所占票房比的份额。
⑧ 其他国家有电影保护月吗
1、韩国:
和中国内地限制好莱坞大片数量、上映档期不同,从1996年开始,为了应对好莱坞电影的文化入侵,韩国政府立法规定全国每家电影院的每一个厅每年必须放映146天以上的韩片。
4、泰国:
1970年代起,泰国电影艰难起步,泰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土电影严格限制进口大片,盲目排外让保护月成为了保护年,没有忧患意识的本土电影人个个都成了害群之马,每年仅有个位数电影能拿的出手远销海外,最终泰国政府不得不开放进口片配额。
⑨ 借力政策,“国产电影保护月”就真的赢了吗
偶然在某网站上刷到一个话题,叫“中国真的需要国产保护月吗?”
当时,我就沉默了,作为一名正在进阶的电影发烧友,以及穷忙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的眼泪简直要流向太平洋了。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非常的疲软以及混乱,国家某局决定采用分账的形式,引进国外电影,以促进电影行业的发展。由于引进数量有限,质量也相对上乘,所以也叫进口大片。(so,国外也是也有烂电影的,只是没有被引进而已。)
所谓的分账就是,我给你市场,你给我钱。给不给市场,什么时候放开市场,我中国这方主导。所以国外电影被某局垄断经营,而国产电影则自产自销。
电影市场逐渐出现活力之后,国产电影的形式依然非常严峻,许多时候根本就无“质”招架国外电影的冲击。在国产电影生死存亡之际,国家电影局明智地下达了一个口头通知:希望各大影院支持国产电影。
这个不成文的“口头通知”就是“国产电影保护月”的由头。但是,官方是否认这个说法的。官大大说,“宝宝很委屈,宝宝从来没有明文规定过保护月。”
官方不成文的规定,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每年的暑假档以及2月的春节档,各种类型的国外电影在电影院集体销声匿迹了。主旋律电影、贺岁大片、国产小众电影争相上线。出现了国产电影欣欣向荣的景象。要知道暑假档是全国学生放假的日子,春节档是全国人民放假的日子。有钱有闲的人多了,去电影院的人自然也相应增多。
在国产电影保护月上映的电影,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那是否意味着票房增长呢?
这几乎毫无疑问是的。一方面,看电影的人都被集中了;另一方面,一些平时没有机会上院线的电影在保护下上映了,而稍微有点口碑的电影排片量也会大大增加。
那是否意味着,我们的电影一定有高票房呢?
这就不见得了。今年暑假上映的国产电影少说十几二十部。除了《战狼2》之外,其他的票房并不尽如人意。这也是《战狼2》成功的关键因素。影片质量相对过硬,暑假档的所有电影质量根本就没有办法跟他硬碰硬,中国庞大的观影人群几乎都集中在这部电影当中。
另一关键因素则是托国产保护月的福,如果它跟《敦刻尔克》、《蜘蛛侠·英雄归来》、《猩球大战》等好莱坞大片同时上映,想必《战狼2》也没有办法一家独大,观影人群势必分流到其他地方,要最终斩获55亿票房,想必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一方面,《战狼2》成为了国产电影保护月最大的赢家。而《战狼2》的成功就是国产电影保护月的成功。
那么,同档期的其他电影到底输在哪里呢?
很明显,就是电影的品质的问题。且不说,在电影不好看的情况下,观众不愿为了支持国产电影而掏腰包。就算是观众愿意,观众也未必耗得起去看电影的这个时间。一部电影2小时,加上来回和等待的时间,去电影院看完一部电影最起码要三个小时的时间。如果电影院好看,那还好说,如果电影不好看,我们就浪费了三个小时的生命。罗胖提到过一个“国民总时间”的概念,也提到现代的人是越来越不愿意浪费三个小时去看一部不好的电影了。
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的娱乐方式,但并不是无可替代的娱乐方式。
最尴尬的场景是,因为电影品质不过关,观众不买账,票房低迷,轰轰烈烈地国产保护月变得无片可保。在在本该繁荣的档期,电影市场却出现萎靡不振的情况。今年,要感谢吴京拍出了一部《战狼2》,不然,少了这块“遮羞布”,国产电影保护月的尴尬局面就会被赤裸裸地掀开。
电影的票房,本身是属于市场的范畴,市场是买卖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就算是借力政策,也拯救不了国产电影。更确切地说,是就算是借力政策,也拯救不了国产“渣”电影。消费者不替“渣”片买单,则政策无效。然而,《战狼2》的成功反过来证明,国产电影保护月对“优质”国产电影的票房是非常有用的。归根到底,票房还是靠作品说话的。
目前,中国的电影仍然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阶段。政策倾向于保护弱势片方是无可厚非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也并非是“中国特色”的产物。韩国、印度、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也实行了相关电影保护政策。
上个世纪的“银幕配额制”是韩国代表性措施,它强制规定,每一个影厅每年必须放映146天的国产电影。一年里有40%的时间,都在放韩国本土电影,保护力度也相当大。不过,韩国电影的发展并没有依赖这种被动式的保护。2006年,银幕配额制规定的天数下降到了73天,银幕配额制的影响力一再减弱。与此同时,韩国不仅放宽了对国外电影的限制,还取消了电影审查制度,采用电影分级制度。这两个措施,在放宽了对电影题材的限制的同时,让韩国的导演们能够学习、致敬各国好电影,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电影的发展。
反观中国,从从1993年的“口头通知”开始算起,到2004年“不成文”地明确传达“6月10号至7月10期间,不鼓励上映国外分账大片。”再到今年,妥妥地整个暑假期间,都不见国外大片。“国产保护月”前前后后共经历了24个年头。这24年间,中国电影票房逐步上扬,中国银幕总数成为世界之最,而中国电影的总体质量却一言难尽。
中国电影保护政策,在短期内,在中国电影弱势的情况下是个合理的存在。然而,长期存在却无法改善情况,这就非常尴尬了。政策也应该寻思着,如果作为才能更好促进行业发展了。
“国产电影保护月”的影响力逐渐失灵,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还是靠作品说话。给市场一个满意的作品,市场还你一份满意的票房,多么互惠互利的事情啊。
作为一个有暑假的电影爱好者,真心希望在我有闲有钱的时候,能给我多一些好电影看。毕竟,我穷得只够看电影了。
ompo��Ӂ��/
⑩ 国产电影保护月我们是否应该坦然接受
国产保护月是指对我国内部针对扶持国产电影,进行一个每年六月十号到七月十号期间,不在引进外国电影大片在我国上映。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电影票房就不如引进外国电影高,这样对我国电影票房很有影响。
因为拍摄风格不同,文化不同,我们拍摄条件也不同,所以不应该用我们国产电影和外国电影去比较,都是在创作,都是一些人付出心血,没有什么可去比较。
所以这个国产电影保护月,是一件可以一直做下去计划,这样可以扶持我国那些拥有梦想导演,多一些经验,就可以拍出更多好作品,也可以让国产电影票房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