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个有名的导演写自传了
黑泽明的《蛤蟆的油》写的很好,很有意思
2. 著名导演的自传
[传记]问鼎奥斯卡的导演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
3. 内陆的导演自述
《内陆》是一次对人类命运的韵律、节奏或者是解决方法的搜寻。人类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其实并不复杂,离开了故土、碰到了外国人或者是没有办法留下来。我在电影中提供了我们每天都会碰到了现实,但这又不是纪录片,所以我把这些现实性的元素安在了一个远离当今世界、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可以说这个故事关注的是观众的情感和直觉,而不是他们的理性。不过我倒是希望电影能挑起他们理性的思想。影片的起点是“陌生人”这个概念,因为无论我们处于何时何地,我们都会是陌生人。
影片拍摄起源自真实社会事件,来自他看到的2009年一艘偷渡船上发生的惨剧报道,76人的偷渡移民中仅有三人幸存下来。报纸上,一个欲哭无泪的女人的照片令他震惊,导演希望见到这个幸存下来的黑人女人,然而,后者仿佛要和过去诀别,不再想触及那段悲伤经历。于是,他们重新编写了一个新的故事。 谈到这个幸存下来的女人,导演说,“她越是微笑,我就越感受到她经历过的悲剧。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巨大的尊严和力量”。
4. 香港优秀导演系列传记——陈可辛作品颇丰,有哪些值得一看香港传记片推荐一下
提到香港的传记电影,最经典的莫过于《李小龙传奇》这部电影,单从电影本身或是李小龙本人来讲,在世界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绝对称得上是经典!下面就为大家推荐一下这部电影!
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所获得的成就,却是目前为止无人能及的,他主演的功夫片流行于海外,扬名世界,从此以后外国的字典里面多了一个词,叫做“中国功夫”
这部影片是在李小龙逝世二十周年的时候拍摄的,主要讲述了李小龙传奇一生的故事。通过该影片,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武艺超群的李小龙,更看到了李小龙的热情,幽默,高傲等,拍摄此片的时候,大量的功夫打斗场面,为影片增加了很强的观赏性。
不得不说,这样的一部电影,向偶像致敬,向经典致敬,对于此类电影本身来讲,我们没办法要求太多,但是该影片却没让我们失望,讲述了很多李小龙生前的故事,让我们不仅感慨万千,要是李小龙再活多几十年,电影界,武术界将会变成怎样呢!喜欢的朋友,请观看这部电影!
5. 导演入门书籍推荐
1、《影视导演基础》
《影视导演基础》由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心语。这本书是涉及这一领域的基础教材,它为业内和业外热爱影视导演专业的人提供一些可资学习的知识与帮助。
2、《经典电影理论导论》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的经典著作,清晰透彻地挖掘了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作者是达德利·安德鲁。
3、《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
《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由2010年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卡茨。
4、《导演的摄影课》
《导演的摄影课》由2014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杰奎琳·弗洛斯特,是面向导演和摄影师的UCLA课程。
5、《青年电影手册》
国内第一本以影评、导演对话、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与参展指南的专业性图书,以“网聚电影人的力量”为目标,关注新人的成长发展和中国电影商业和艺术方面的新浪潮趋势。现主编为程青松。
6、《拍电影》
《拍电影》是电影大师费里尼的人生自述,他在此书中追忆了自己的似水年华,讲述了对电影的奇思妙想,以及电影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羁绊。透过他直率幽默的话语和对艺术的个性化解读,我们将在字里行间重新领略迷人的“费里尼风格”。
费里尼是电影史上公认最伟大的天才导演之一,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执导过《甜蜜的生活》《阿玛柯德》《八部半》《大路》《卡比利亚之夜》《浪荡儿》等20世纪最伟大电影,获得过五次奥斯卡金奖和各种电影节大奖。
7、《电影语言的语法》
本书是乌拉圭电影导演丹尼艾尔·阿里洪根据本人创作实践经验编写的电影叙事技巧教程,其专业性、实用性、经典性为全球各影视院校所公认。全书涉及到电影制作中如摄影机位、场面调度、剪辑等关键问题,对两个以上演员对话场面的处理、摄影机位三角形原理的运用、内外反拍等均有详细论述。
全书层次分明,清晰准确,并有近500幅插图贯穿其中,便于读者充分理解和掌握,此外对大量经典影片的典型段落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如《西北偏北》、《放大》、《广岛之恋》、《桂河大桥》,深入揭示其中激动人心的奥秘。
8、《如何指导演员:导演的必修课》
好莱坞明星导师朱迪丝·韦斯顿在书中分享了自己三十余年的授课经验,深入解析了导演和演员在合作当中的心理状态,帮助导演在纷繁的片场保持头脑清醒,向演员提供精确、细致的指导。
本书自出版以来畅销十余年,已译为德、日、西、韩等语言,被世界各大影视类高校和好莱坞电影公司列为指定读物。其介绍的剧本分析方法、排练技巧,从选角到拍摄的一系列准则,不仅对于导演具有指导作用,对于演员及编剧而言也能打开视野、激发灵感。
9、《导演的诞生:我的第一部电影》
这是一本有趣有料、坦率至极的当代导演访谈录,集中关注仅凭第一部独立执导的长片就跻身世界影坛的十位“新人”。他们成长背景、性格志趣、际遇发展各不相同,既有非科班出身且赌上家当的林克莱特,勇闯大制片厂高层过关斩将的门德斯,抛弃会计金饭碗征战宝莱坞的卡普尔,又有两次拿下金棕榈的库斯图里卡,处女作票房在本土超越《泰坦尼克号》的莫迪松,两度在职业巅峰换跑道从此成为“电影节奖项收割机”的伊尼亚里图。
在洛温斯坦的引导下,诸位导演回溯初执导筒时遭遇的种种煎熬,从苦寻资金、演员、拍摄场地,与剧组成员并肩作战,到最终杀青、死磕电影节,向读者敞开了人生中最精疲力竭的一段浴火重生之路。路途中有滑稽,有惨烈,有热血,有锋芒,个中滋味与他们的作品一样精彩。
10、《以眼说话:影像视觉原理及应用》
本书介绍了空间、线条和形状、影调、色彩、运动、节奏等基本视觉元素,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元素驾驭视觉结构、表达人物情绪、展现故事主题, 进而创造出更具表现力的影像。
作者布鲁斯布洛克有三十余年的影视行业工作经验和电影教学经验,对影像的视觉结构有着深入而独到的认识,该书已被译为5种文字,是电影专业的经典教程。
11、《导演创作完全手册》
本书详细介绍了编、导、摄、美、录各部门职能、合作重点及运作原则,帮助导演规划职业生涯,涵盖了在整个电影创作过程中必须了解的导演方法、拍摄技术、创作思维和判断标准,在逐项分解之后揭示如何使剧组这样一个分工明确的庞大拍摄团队精诚合作,顺利完成导演想要讲述的故事。
本书强调低成本数字制作技术,帮助创作者在有限的预算下保证最好的创造力和专业性。作者非常重视从实践中磨练技能,因此提供了大量需要实际操作的有效评估和练习。这些都能够帮助创作者去发展可信的、有吸引力的故事。自出版以来,本书已经让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读者受益,使他们得以实现自己的艺术想象、制作出扎实的好电影。
12、《电影艺术(影印第10版)》
作者以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时佐以巨细靡遗的影片举例,详细分析电影的元素,说明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及风格系统(摄影、剪辑、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
本书内容宏广,从对电影制作的技术性解说、对构成电影各元素的系统化评介,到电影分析方法的示范、电影史的梗概提要,无不做到深入浅出、思虑缜密而观点周全。第10版更与时俱进地对电影数字化制作、发行和放映进行全面介绍。
13、《大师镜头(第三卷)》
《大师镜头(第三卷)》是《大师镜头》系列的最新力作,作者秉承了该系列深入浅出、图例明晰的写作特点,从摄影机运动、布景设计以及场景调度等方面为读者梳理了100个经典案例,以达到让电影脱颖而出的神奇效果。
《大师镜头》系列前两卷侧重于故事情景设计,而《大师镜头(第三卷)》作为前两卷的升级版,更多的是对片场工作的还原和提炼。每个章节基本上概括了拍摄过程中的某个重要环节,例如镜头的选择、纵深的调度、布景设计、取景与构图等。读者既可以选择通读全书,也可以选择将《大师镜头(第三卷)》本书带在身边,作为技术手册随时进行翻阅。
14、《世界电影史(第二版)》
本书是世界电影的全球通史,是一本被最广泛采用的电影史教程。书籍围绕下述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电影媒介的使用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以及形成了怎样的规范?电影工业的状况对电影媒介的使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电影媒介的使用上和电影市场中的国际性趋势是怎样出现的?提纲挈领呈 现百余年世界电影脉动的主流,精微处描画重要历史情境的丰富褶皱。
本书作者克里斯汀·汤普森是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系的名誉教授。她拥有艾奥瓦大学电影方面的硕士学位以及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电影方面的博士学位。目前她正在研究刘别谦的无声长片。另一位作者大卫·波德维尔是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系雅克·勒杜电影研究教授。
15、《电影是什么》
安德烈巴赞一向被人们尊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因为巴赞不仅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也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他的《电影是什么?》一书向来被称为“电影的圣经”,50余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国电影专业必备书籍和影评写作的实用参考书。
16、《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本书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作者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书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更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17、《剪辑之道》
全书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讲述了默奇剪辑《教父》《对话》《现代启示录》《英国病人》等重量级影片的创作心得。在这些对话中,默奇的剪辑观念、电影观念乃至整体的艺术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跟随其创作轨迹,可以看到他以及同时代的科波拉、
卢卡斯这群有才气的胡子拉碴的年轻人,如何从独立制作起步,成立反好莱坞的西洋镜公司,再创作出《现代启示录》这样的里程碑作品。书中还谈到了文学、音乐乃至易经、梦境等与创作息息相关的“题外话”。无论是电影制作者、影迷还是小说家等其他艺术工作者,或许都能从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8、《好莱坞类型电影》
这是一本类型研究领域的标杆之作,建立了其历史与理论基础。本书立足于形式美学、文化研究、产业分析、符号学方法,把电影创作视为工业体系与观众互动的动态过程,探讨类型如何应对人类基本的文化冲突、表达社会共同理想,并随着时代变化而演进。
作者将目光集中在好莱坞黄金年代的西部片、黑帮片、硬汉侦探片、神经喜剧、歌舞片、家庭情节剧六大重要类型,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层层剥开艺术家、资本、观众三股力量间复杂的博弈,揭示特定故事被大众认可、被创作者不断重复或再造的深层机制。书中的经典论断已在影史中得到了验证,对我们认识当今的类型创作与文化也深具启发。
注:以上部分内容引自北京尚影艺来科技官方帐号“美艺尚影电影留学”
6. 谁知到一些制作人的传记,或者导演的传记国内国外都可以~
伊藤裕之(Hiroyuki Itou):
伊藤裕之是SQUARE创业初期即活跃在开发第一线的元老级人物,《FF》系列的I-II代负责DEBUG,III代负责效果音制作,IV代开始担当战斗系统设计和企画,IV代的ATB系统(真实时间系统active time battle)、V代的Ability System系统以及FFT、FFVIII的Draw系统等几乎所有战斗系统相关的进化衍变都出自他的考案,实乃当之无愧的系统之神。
伊藤裕之曾经担当过《FFVI》和《FFIX》两作的导演,多才多艺的他还亲自为《FFIX》的主题曲“Melodies of Life”填写过歌词。
伊藤裕之与松野泰己在《FFT》时就曾经有过非常愉快的成功合作,松野泰己此番担任《FFXII》的执行总导演后,伊藤裕之当仁不让地再度出马负责战斗系统的设计,根据目前所知的有限情报,《FFXII》将采用一种高度真实的Active Dimension Battle战斗系统(即在地图场景上直接战斗而不进行画面切换)。
:渡边桐子,日本资深动画制作人、策划人。1998年策划制作长篇剧场版动画《空色勾玉》;1999年策划制作《话说源氏物语》;2002年在山梨县清里动画电影节上策划并制作了杉井议三郎导演的作品《银河铁道之夜》及别役实先生的作品《话说宫泽贤治》等的十夜连播;2007年担任剧场版长篇动画《古斯科.布多里传记》策划、制片人;2008年参与创立动画电影策划制作公司VISUAL VISION株式会社。
7. 求推荐世界著名导演写的书,最好能列个书单
伯格曼自传《魔灯》、布努埃尔自传《我的最后一口气》、特吕弗的《我生命中的电影》、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小津安二郎自传性随笔《豆腐匠的哲学》,等等,等等。
8. 介绍世界级导演的书
英格玛·伯格曼
又名 : Ingmar Bergman
职业 : 导演 编剧
所属地区: 瑞典
出生地 : 瑞典
生日 : 1918年7月14日
魔灯与影像:伯格曼传奇的电影生涯
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第一次看伯格曼的电影时就说:“他已经做了我们做梦都想做的事。他写电影,就如同作家写书。不过他用的不是笔,而是摄影机。”1
另一位新浪潮电影大师艾力克·侯麦(Eric Rohmer)在谈到伯格曼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时说:“这是一种在艺术中刻画了时代——这里是中世纪——特征的素朴,这个时代的精神为伯格曼成功地加以把握,没有为卖弄学问所糟蹋,由于他那无可比拟的艺术才华,它才能将那些启发他灵感的圣像画的母题转换为一种电影语言。他向我们呈现的形象与形式从来都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永远原创的成果。他的艺术是如此天才,如此新颖,以至于我们由于对其中的问题的质疑以及从不间断地寻求答案而忘记了艺术。很少有电影能提出这样高的目标,更少电影能这样完满地实现它的野心。”2
波兰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基耶洛夫斯基(Kieslowsky)心目中的电影圣人殿堂是由伯格曼、费里尼与塔尔科夫斯基三位构筑的。他说,他梦想达到的境界是自己永远无法企及的,只有伯格曼、塔尔科夫斯基与费里尼的部分作品已经达到了。而“它(指伯格曼电影的张力),连同其他东西,正是银幕上的魔术诞生的地方:作为观众,你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因为你正处于一个由导演直接呈现给你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是如此连贯、如此完备、如此简洁,以至于你被它裹挟而去,感到它的那种张力,因为你意识到了人物之间的紧张。”3
“欧洲电影的圣三位一体”之一、有“第七艺术的魔术师”之称的费里尼(Fellini)则说,“这部电影(指《野草莓》)我只看过一遍,但已经足以认识到伯格曼是一位多么伟大的艺术家了。……将我跟他相比是在恭维我。伯格曼是一个真正的电影人,他使用任何手段,甚至幻觉,这是一种深奥的幻觉主义,它能够以一种欢快的方式呈现问题重重、令人不安的现实。伯格曼与我惺惺相惜(Bergman and I share the same mutual sympathy)。”4费里尼心目中的另一位伟大的同行是黑泽明。他曾经邀请伯格曼与黑泽明赴罗马拍摄《三个爱情故事》(每人拍其中一个),终因黑泽明的健康原因而未果。
而伯格曼本人却说:“电影,虽然有着复杂的诞生过程,对我来说只是我对我的同类的说话方式。”同类?——是的,他指的就是我们人类。
人们用尽了赞美之词来描绘伯格曼的形象,但是,我认为最恰当的方式仍然是:看呀!它们就在你眼前;看一看他的电影。如果你认为是好的,继续看下去;如果你没有任何感觉,那就算了——你或者是无可救药的,或者不是我们的同类:也许是超人?
或许最贴切地界定伯格曼的电影地位的,是这样一种评价,例如,当美国电影评论家萨缪尔斯(Charles Thomas Samuels)于1971年9月10日终于获得伯格曼的采访许可时(伯格曼极少接受采访,晚年是例外),他的第一句话是:“伯格曼先生,我想从一个相当概括性的问题开始:如果要我用一个简单的理由来说明你在电影导演中的卓越地位的话,我会说,那是因为你创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我们从别的艺术门类中那些伟大人物那里已经熟悉了这些事情,可是人们却很少在电影里做到这一点,而且永远也达不到你的高度。”(参本书附录“伯格曼访谈录”)
这就是人们对伯格曼的基本评价:他使电影成为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与戏剧并驾齐驱的艺术门类。
如果要用两个关键术语来概括20世纪伟大的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1918-)的传奇一生,那它们一定是“魔灯”(Magic Lantern)与“影像”(Images):它们恰好也是伯格曼的自传与回忆录的标题。5
魔灯,一种投影机;影像,光线在银幕上的最终成像。一个是光源(the origin),源泉,它发生、发起、跃出;一个是结果、结局、目标与目的地(the end),它生成、形成、聚集。在这个从源起到目的地的光谱之间,是伯格曼一生的印迹:他的电影、他的影像、他的人生,而这一切,都源于孩堤时代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
9. 哪些自传性的电影和专题片好看
《还没长大就老了》成龙自传,成龙自述演艺经历,故事十分精彩。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读之前只知道李安导演的少年pi、中场战事,读完之后才惊叹原来断背山甚至浩克都是李导的手笔,搭配这部传记也看完了李导的很多作品——推手、喜宴,书和电影真的都是超好看
《言归正传》单田芳老先生的传记,作为听着单老先生评书长大的孩子,很有感触。如今老先生已经千古,品读字里行间,怀念小时候的听书时光。
《琉璃碎》华文大家王鼎钧的散文自传,虽然写得是抗战时期的故事,但仍能给人一种悲凄、安静的美感。
《音乐即自由》坂本龙一 日本殿堂级音乐家,主要是能看懂。
《张学良口述历史》嗯嗯 每个男人的梦想就是他
《李宗仁回忆录》民国政治史看完后很澎湃
10. 如果想成为导演应该看哪些书
可以先看看《影视导演基础》。然后可以看看电影简史。里面重要的片子拿出来看看。然后再看看灯光,摄像,表演,剪辑,这些方面的书。学会一些术语,如镜头的推拉摇移,镜头的越轴,以及剧本的分镜头等等。先要聊些这些基本入门。其次还是要多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