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Wonder 奇迹男孩》:成长的烦恼和孤独,我们都一样
《奇迹男孩》是美国狮门影业出品的一部家庭剧情片,根据一部小说改编而来,讲述一个有面部缺陷的小男孩从家庭走进校园,融入人群收获成长的故事。
电影讲述故事的结构很巧妙,如同小说的章节体,分别从片中不同人物的角度展示各自的心路历程。
我认为这种方式也告诉观众一个道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因为立场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理由和感受。 每个人都值得尊重,更值得倾听,这是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都应该有的一种理解他人的方式。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几次哽咽,影片中宣扬的善良、勇敢,展现的友爱、积极,处处温柔着我的心。角色人物传达的客观和善意,身边环境的明媚和温暖,就像流淌在心间的一条小溪,滋润着这个干燥阴郁的冬季。
每一个大人都是从孩子成长而来,每一个孩子都经历着独一无二的童年。怎么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怎么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怎么去适应并不完美的世界,怎么去坚守内心和保持良善,这部影片或许可以给每个人一种答案。
这是一部儿童片,但是展示的情节和传达的道理非常值得回味,以下就是我看完电影后的思考。
第一,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沃土
第一幕奥吉带着宇航员头盔在床上蹦跶,身后是浩瀚的星空背景,卧室装扮和画外音能让观众感受到小主人公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
一个有身体缺陷的孩子能在十年间长成一个心怀梦想,坦然接受家人安排,尽力融入社会环境的小大人,家庭教育的能量不可小觑。何况,奥吉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是妈妈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出来的。
每晚家人一起坐在饭桌前吃饭,各自聊聊当天发生的事,插科打诨的戏弄对方,或者用各种话题引出大家想说的话,这样的画面虽然是影片的刻意展现,但是我觉得给出了家庭平等和睦的样板。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家人,受到的最大影响也来自于家庭。
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或是冷漠、充实或是空虚,从家人身上学会应对各种事的态度和方式,家庭生活传递给孩子的各种情绪、行为、思考、言辞等等,都是TA走出家门使用的 社交技能工具 。
能否顺利地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立足点,是一个人的根基,这个根,起源于家庭教育,也最大程度地吸收它给予的养分。
原生家庭是吵得特别热的一个名词,但是怎么正视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且努力在小家庭中继承它的好摒弃它的坏,是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做的功课。
虽然抱怨或回味容易,承认和超越很难,但是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责任,更是大人的责任啊!父母如何超越自己、挑战自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模板。
第二, 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肥料
奥吉学校的教学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实践型课程,最明显的是科学课,老师带着孩子们做实验,体会每一个科学名词;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展览,鼓励孩子们创新、实践。(姐姐的学校里也有戏剧社)
这些画面让我感叹美国校园先进的教学模式,当然除了羡慕更多的是反思,我想像“反射”这样的小实验在家里就可以做。
如果学校不能及时的采用先进理念去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可以起着补充的作用。电影中奥吉十岁前都是由妈妈在家里教授知识的,也很快能够融入学校环境,每一门功课都没有落下,这就是家庭教育的作用。
班主任布朗老师写的每周箴言让我眼前一亮: 如果要在正确和善良中选择一个,我会选择善良。
这则箴言很像我小学时班主任在黑板报上写的一句话: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 。这句话成了我其后几十年的座右铭,引导我关注人的内心,充实自己的内在。
除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校长图什曼先生也身体力行的维护着校园的公平、和谐和纯洁。他用“校园凌霸”这个词形容朱利安对奥吉的言辞攻击,同时强硬的回复了朱利安父母关于停止学校捐赠的态度。
面对凌霸,校方如何做出回应和处理,怎样教育捣乱的孩子,如何影响孩子的父母选择自己的言行,都非常值得学习。
我觉得,学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地方,更是教授思想、指引行为和矫正错误的场所。孩子是生长的树苗,教育就是修剪的工具。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完全做不到因材施教,但是它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的基本知识和行为要求,是一个孩子成长之初影响最深的准则。这些准则,也是一个人品质的根本。
第三, 友谊的小船,带我自由翱翔
孩子在学校里快乐还是孤独取决于有多少可以玩耍的伙伴,这是他们人生第二次近距离和长久的建立一种友谊关系(第一次是幼儿园阶段)。
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体验生活的重要经历,但是人生之初的友情小船,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说翻就翻。但是即便是这样,孩子单纯的思想和感同身受的善良仍然指引他们去甄选友谊,收获信任和感动。
我觉得这部儿童片在友情的处理上非常直观也非常正面,用不同的角度来展示各自的苦恼,也用最常见的方式(不说话、孤立、言语攻击)呈现友好、背叛、失望与和好。
学会理解他人(杰克对奥吉)、反思自己(杰克自己)、保持中立(杰克对朱利安),也勇于承认错误、接受惩罚、伸出援手,是孩子成长过程的酸甜苦辣。
也是因为有这些小欣喜、小烦恼、小折磨、小遗憾,小小的心脏才能蓬勃地跳动呀!
第四,成长的烦恼和孤独,我们都一样
电影中奥吉、维娅、杰克、朱利安、米兰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小心情。
奥吉因为受排斥在家里大哭大闹,维娅因为友情背叛和不被父母重视而孤单,杰克因为要融入团体诋毁奥吉,朱利安因为维护自尊和个人中心攻击奥吉,米兰达因为守护秘密获取安全感疏远维娅……
奥吉能否理解姐姐的孤独,维娅能否体会弟弟的悲伤,杰克是否知道自己无心的失言对奥吉伤害多大,朱利安是否明白自己的霸道,米兰达怎么面对自己的虚伪,都是每个人的人生选择。
人人都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转换一下角度,问题可能完全不同。 我想孩子之所以会成长,就是因为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用同理心去体会别人的感受,懂得真心永远是收获真心的唯一途径。
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烦恼,也总有自己的小倔强和小坚持,好在撅起的小嘴再坚决,也会在冷静下来后愿意承认错误,尝试改变。
每个人都为友情痛哭过,也在孤独的时候感受过悲伤,每次牵起又松开的小手,大笑着或气愤着面对的脸庞,都是成长的足迹啊。
第五,心灵指引着人生的方向,脸只能反映走过的路径
奥吉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后问妈妈,大家永远都只看脸吗?他们永远都会觉得我丑陋,不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哦亲爱的孩子,妈妈应该怎么告诉你答案呢?
我非常喜欢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妈妈,温柔、风趣且立场坚定,她告诉奥吉:“ 心灵才能指引着人生的方向,脸只反映人们走过的路径 ”。
妈妈用这句话告诉奥吉,不要在意外貌,大家总有一天能够看到你善良又有趣的内心,那才是人与人能够成为朋友的关键。
妈妈说,自己第一次做手术后额头上留下了一道疤,第二次手术后眼角也留下了几道疤,其实疤痕就是妈妈的皱纹,这一幕让我感动万分。
记得看过一个新闻,爸爸为了让做过心脏病手术的两岁儿子不要感到自卑,在自己的胸口纹了一个同样的疤痕,告诉他爸爸和你一样。
孩子总会分辨出来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但是怎么解释这个不同就是父母的智慧。 理解和感同身受是父母爱的化身,也是TA成长的金钟罩铁布衫。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有许多台词让我感到很温暖很有力量。
比如奥吉第一天上学,爸妈紧张万分的把他送到校门口,告诉他每个孩子都是自己走进校园的,你应该也不想做那个不成熟的特殊的孩子吧?奥吉沉默着点点头。——这是父母的担忧和鼓励
姐姐在他耳边说,别人要看你就让他们看,要记得某些人生来就与众不同,要相信自己。——这是姐姐的肯定
爸爸给了他三个建议:第一,每节课只举一次手回答问题,哪怕老师教的内容你全部都懂(保持低调);第二,科学课除外,你尽管威震四方(展示长处);第三,你可能会感到孤单,但是请记住,事实并非如此(给予安慰)。——这是爸爸的智慧
奥吉顶着众人议论的脑袋走进了新校园,他的心在说,“妈妈告诉我,如果到了一个你不喜欢的地方,就想象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这句话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躲避,是每一个遇到困难的孩子最本能最直接最自然的选择,有的人躲在黑暗里,有的人躲在安静处,奥吉是个幸运的孩子,他找到的躲藏之处是自己的理想和爱好。
想象自己美好的样子,也是我这些年成长的动力,所以非常喜欢奥吉安慰自己的这种方式。躲藏的城堡是害怕和失落时疗伤的去处,也是托举起理想的坚固堡垒啊!
影片最后的画外音,是奥吉说的一句话:
“ 请善良一点,每个人都是在和命运苦战。如果你想了解别人,那么请用心去看。 ”
我想这句话是原著作者和电影导演想传达给人们的价值观——从心出发,用心感受,真心对待。
请爱这个世界吧,请保持你的善良,用心去看每一个人,TA都是独一无二且美妙万分的。
感谢奥吉,用并不美丽的脸庞,教给我们学会看一个人美好内心的道理。
❷ 电影《末班车》
又至深夜,写一部前几天看过的电影《末班车》,里面的主演是罗密施耐德,我心中的女神。我不懂法语,也找不到国语配音,但是借助断断续续的中文字幕,终于看完这部难得的佳片。片子的情节像所有战争里的的恋爱故事一样。朱利安带着怀孕的妻子孩子踏上火车躲避战火,途中夫妻俩是分开的,也就结识了安娜,一位德裔犹太女子,她是个革命者,一车厢男男女女混吃混住在一起,难免日久生情,彼此温暖。因为战争年代,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看得见明天的太阳。
火车到站了,朱利安终于找到了妻子,妻子生下儿子以后,安娜问朱利安“高兴”吗?朱利安回答“高兴!”随即,安娜登上车子,只留下一个看不出忧伤的面容。为了爱人的幸福,她毅然决然选择离开。
若干年后,朱利安被叫到警察局,询问他与安娜的关系,当朱利安离开的时候,警察多余地问了一句,“她就在这里,你要不要见见?”两人故作不认识,当朱利安离开时,安娜不由地紧握了自己的手,这个朱利安是看不见的。但他却像知道一样,突然翻转身子,俯下身抚摸安娜的头发和脸庞,在生死存亡的时候,他选择了和安娜一同赴死,也就是殉情。
电影在此定格,很好的升华了主题,谁说人世没有真爱,如果你想找,看看这部电影…
❸ 紧急公关中朱利安的扮演者是谁
就我个人而言,《紧急公关》中朱利安的扮演者名叫王茂蕾,70后内地实力派男演员,在《紧急公关》这部剧中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一向演技精湛的王茂蕾凭借出色的演技还是征服了很多观众朋友。
❹ 是一个美国出的电影 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男人, 小男孩是领养的.男人好像叫桑尼,男孩叫朱利安,
出自亚当桑德勒主演的电影《冒牌老爸》
剧情:索尼(亚当•桑德勒 饰)今年已经32岁了,可是为人缺乏责任感,因为他由衷想逃避所有成年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的女友云妮决定要离开他。索尼感到很无奈,眼看自己的朋友也都全部成家立业了,自己的女友也离开了自己,他便觉得压力更大了。
他突发奇想,要到收养5岁小孩朱利。天真的索尼认为这样便能让云妮回心转意,于是他向福利处撒谎说自己是朱利的生父并顺利的收养了朱利。但云妮心意已决,索尼终究没有赢回云妮的心,但面对已经收养了的朱利,他只好尝试与之相处了。
但的确是一种责任,索尼必须每天都要面对索尼种种小孩子的行为,导致笑料百出。但渐渐,他似乎又习惯了这种责任,开始乐在其中……
望采纳,谢谢!
❺ 女神朱利安摩尔的3部大尺度电影,奥斯卡女神从来不缺勇气
在如今的好莱坞,朱利安摩尔很难再被称作年轻貌美了,毕竟年龄已经到了一个界限。但是说到演技,这位凭借《依然爱丽丝》获得三料影后的奥斯卡影后还是不容忽视的。
特别是在大荧幕,她那热情的红发,火辣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执着与迷惘以及削瘦的面颊上展现出的坚强与无助,都是令人赞叹的地方。
她所刻画的角色大多完全成人化,大胆激情、不畏世俗,洋溢着一种精明老练而又充满灵性的智慧,体现出她内在的超凡魅力和气质。
这样的一位女神,谁不喜欢?记得第一次看到她的电影是在追刷连姆大叔的电影的时候,一部《克洛伊》让我对连姆尼森的态度大为改观,原来大叔不仅会救人,还会吸引美女。
这部电影中,大美女阿曼达·塞弗里德也有极为出彩的表演,相比而言,连姆尼森的发挥倒是很平淡。
好了,不说废话了,推荐今晚的三部电影吧,都是朱利安摩尔的经典电影,看看你是否都看过了?
1.《不羁夜》,这是朱利安摩尔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作品,也算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了。电影中,朱利安摩尔饰演一位成人电影明星,因为她的职业和她的吸毒史,导致她被剥夺探视孩子的权利。
但是这位坚强的母亲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在她明星的光环下,世俗的偏见让她整个人都处在各种围攻之下,她也经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痛苦。
朱利安摩尔在电影中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很好地演绎出一个坚强的女人形象。
2.《欲孽迷宫》,朱利安摩尔还是饰演一位母亲,嫁入豪门的电影演员,没能保持爱情的新鲜度,虽然有钱,衣食无忧,但是家庭的不和谐让外人难以理解。
特别是对于孩子的性取向问题,让这位母亲大为费心。用尽了各种方式想要让儿子从同性恋改变成异性恋。最后甚至用了违背伦常的方式,终究酿成了悲剧的发生。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一件事物,或者看待一段婚姻,总感觉外面很好看,光鲜亮丽,其实内部已经是腐蚀掉了,甚至已经经不起一根手指的触碰。
3.《克洛伊》,这绝对是一部经典电影,对于那些婚姻经受不住考验的人来说,真的需要看一下这部电影。
女主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遇,竟然专门雇佣一个美女进行试探,那不是送羊入虎口吗?谁知剧情的发展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这位被雇佣的美女竟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美女没有看上女主的丈夫,而是看上女主了,这种操作让很多人不小心闪了一下腰。而且这位美女的操作方式让很多人经受不住,特别是最后的坠落事件,还有女主的头饰,女主儿子的眼神。
这一家人,真是热闹非凡。
好了,对于女神的这三部电影,大家是否都看过呢?如果没看过,可以准备好时间,合理安排观看时间。
感谢阅读。
两小无猜》是一部令人着迷的法国爱情电影。小男孩朱利安和小女孩苏菲的相遇即开始于这样一场孩童的闹剧,一个精美的铁盒子就是他们游戏的见证。说脏话,扰乱课堂,在校长室小便,内衣外穿„„一个游戏两人一玩十多年,他们什么都敢,除了承认彼此相爱。
索菲是波兰移民(相当于进城农民工),住贫民窟,常年受到种族歧视,自家门上被法国人涂了脏话;朱利安则是大城市中产阶级。小学时在校车上,全班只有朱利安没欺负索菲;高中时索菲追去朱利安家里,他的父亲在甩给了她几张钞票后把她轰了出去;成年后二人重遇,当女招待索菲表示男友叫“谢尔盖·尼莫夫·尼莫夫维奇”时,工程师朱利安不假思索地接道:“你怎么找了个名字这么长的?”
你可以对政治、地缘、宗教一无所知,却不可能不在潜移默化间受到它们的影响,因为“成长”是支残暴的笔,能将你这一张白纸涂得面目狰狞。朱利安站在成人世界的大门前久久徘徊,激烈挣扎了一番后还是将索菲放弃,这是因为他错误地以为社会偏见迟早也会吸收了自己。随后他每年休五周假每季度做八次爱,循规蹈矩地丧气,按部就班地窒息;由于父亲曾在他的婚礼上向前来搅局的索菲大发雷霆,他在十年不见索菲的同时亦十年不见父亲,借助迁怒将与过去有关的一切埋葬了个彻底。
但真正的过去怎么可能过去呢?青梅竹马的相伴起始于无所谓性的年龄,以“伊甸园”段落标志了性别意识的觉醒,而后她面对他掀起裙子,为了拥吻爬上车顶。这是一个普遍的困境:少年和少女为了彼此流血流泪、濒临上吊,最后她成为了一直想拨通却始终没勇气的号码,他沦为了征婚启事上冷冰冰的条件。可是朱利安与索菲的羁绊太过强烈,它胜过麻醉剂、可卡因、LSD、性、口交与淫乱party,甚至胜过自由、胜过生命,这就促成了他们的幸与不幸。
这是两颗孤独的魂灵。索菲的家长对她不管不问,任由她在朱利安家一睡十年;朱利安幼年丧母,与父亲间则始终无法交流。小学时索菲在他母亲的葬礼上放声高唱,这象征着她就此接替了他的母亲。战争小说里反复写士兵死前不停喊“妈妈”,因为母亲是他与世界之间的纽带,无论他们之间曾因琐事发生过再多摩擦,也无法割舍这层强劲的联系。没有纽带意味着眼前是空白心中是黑洞,再贪婪的攫取也无法将这巨大的孤独填补;而索菲与朱利安竭力争取才获得了彼此,这段感情的纯度之高、烈度之猛,令朱利安的父亲也无法插足。
这个思路似可用于解读父亲的种种诡异行径:他允许少女索菲在家中一睡十年(从中可以窥见他对儿子真诚的关心),却不允许二人在成年后继续见面——我的猜测是,既然家庭的维系本需刚柔并济,那么丧母之痛大概令这对父子笼罩于“幸存者负疚”,调和缺失之下他们刚对刚、硬碰硬,本不存在的矛盾渐渐成型。所以父亲之所以会对朱利安高喊“你要索菲还是要我”,乃是嫉妒在压抑多年后的一朝爆发:他没能在儿子的世界里占据哪怕一寸之地。
伤害源于在乎,爱与恨本系双生。《两小无猜》妙就妙在,它以“敢不敢”编织了一张纠结的巨网,将一切人类情感收入囊中,以两个人的相爱相杀,表现了法国人对移民的复杂心态、现在与过去的紧密交织以及因无法面对自我而铸就的进退两难——倘若将之视作一种比拟而不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批判,这个游戏也就无所谓“变态”。影片的浪漫之处,恰恰在于它将“对抗”演绎到了极致:“敢不敢”是索菲与朱利安爱的形式,相杀是心理上的激烈交合,平淡的生活杀人于无形,毁灭性的激情绵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