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东西方电影导演风格比较
很多人都说,东西方的文化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止局限于语言上,更多的表现在一些细节上。
就像中国人的影片,在外国人眼中,一直以来所被他们看好的还仅止局限于中国功夫,除此之外,对中国的文艺片,他们好像一直不怎么买帐;
而外国人的影片,似乎在中国人的眼中除了特技以外,一些外国人特有的表达方式也都在翻译中被消减了。
其实最直接的对比,就是拿中国人拍的武侠片与外国人拍的科幻片来看:中国人的武侠片讲究的多半是动作的华丽、大气,语言上比较苍白,讲究的往往是神态以及一些内心戏的表白,从而体现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那种中华民族精神。并且把很大一部分的力气用在了选景上,却乎略了一些人物本身的魅力;
而外国人的科幻片,也许人物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演技要求,但他们的语言方面相当幽默,而且往往从大处着手,把特技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无论是场景的特技还是人物打斗的特技都显的相当炫目耀眼。人物的个人魅力往往通过外在的更直接的视觉系效果来体现,通过视听的方式来加深观众对人物的个性魅力的理解,而不是从其内心深处的东西来挖掘一个人。可以说西方人表达的一些东西更直接。
从电影本身也可以看出东西方人在个人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上的差距。因为外国人他们不论从科幻还是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往往所反映的都是一些与明天、与未来有关的东西;而中国人则更多的喜欢拍古装戏,或者就是拍一些五六十年代的农家题材的片子,显得相当的怀旧。就如同外国人喜欢提前消费,而中国人喜欢把钱存银行一样。
这就是中西方人的文化差异。
在影视剧选定角色上也是如此。外国人显的更加开放大气,往往喜欢将主人公英雄人物放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不论是主人公也好,还是他周边的伙伴,都是相当有个人魅力的家伙,而整个团队则有整个团队的魅力;
中国式影片如果是武侠的题材,往往将主人公描写的相当到位,而其他的人物则显得相对苍白,而且比较喜欢个人英雄崇拜,团队精神不足。
❷ 简述亚洲电影风格及代表作
2003年,就在中国电影延续着新世纪全面开始的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同时,亚洲电影的格局也正悄然变化着。上个世纪60年代辉煌一时的日本大制片厂体系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70年代曾经兴旺的泰国类型片又开始复苏了;90年代起领一时之风骚的伊朗电影正停滞不前;而种种迹象表明,韩国电影人正以一种非凡的气魄,走在亚洲电影的最前列。
韩国
今年的60多部韩国影片本身值得一提的地方并不多,无论是《武士》还是《菊花香》,或者眼下的热门影片《杀人回忆》,都不足以作为韩国电影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佐证。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电影人的整体风貌,可以说2003年,韩国电影人正以一种非凡的气魄,试图为亚洲电影开创出一个全新的格局。
要证明这一点,我们只需要看两个在亚洲举办的国际电影节:韩国釜山电影节和日本东京电影节。东京电影节闭幕那天,据说主办方手里还有近100张各国记者证,没人来领。东京电影节年年都四平八稳,参赛片普遍平庸缺乏竞争力,可见眼下日本电影的尴尬地位。而釜山电影节呢?它和荷兰的鹿特丹电影节一样,设立了针对青年导演的资助计划。拍电影是个花钱的事儿,于是对全世界的青年影人而言,釜山电影节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吸引力。釜山电影节对欧洲的三大电影节甚至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可见韩国电影目前在亚洲所处的地位。此外,今年釜山电影节从开幕片到最终评奖结果,很多影片的题材非常敏感,其中有些涉及到韩国军方的问题,有些涉及老年和少年的性问题。对这些影片的接纳在某一层面上体现出该电影节特有的气魄。
本届釜山电影节的开幕片是金基德的《海岸线》。虽然不少影评人对这一选择感到意外,因为往年的开幕片一般都较为保守,而金基德的电影,普遍都被认为比较前卫。今年釜山电影节的大胆之举,也正暗示了自己的魄力。《海岸线》说的是关于韩国军队丑闻,胆小的士兵以及被误杀的平民等内容是影片的争议核心。这种反传统军人形象的电影在韩国电影史上是绝对少见的。
如果说这些题材敏感的影片受欢迎只是一个偶然,不足以体现釜山电影节的魄力,那么电影节的一些长久做法则可以使人相信这一电影节的确有其自身的特殊魅力。釜山电影节的历史并不久远,从1996年创办至今,只不过才7年的历史。7年就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电影人和电影商热衷光顾的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有其不同于其他电影节之处。
此外,釜山电影节从1997年开始还同时举办一个名为PPP(PusanPromotionPlay)的商业活动。整个PPP功能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研讨各地电影市场的商机和出路;二是为亚洲各地电影商筹拍的新片找到足够的资金;此外便是设立奖项以现金方式资助一些影片的拍摄计划。正是通过釜山电影节,关锦鹏才找到了《长恨歌》的资金投入;今年中国导演刘浩以新作《紫禁城的游戏》也获得了资助。如果再向前追溯,早在1998年娄烨也是通过PPP得到了《苏州河》的后期资金。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活动,釜山电影节才会有如此多的电影人愿意参加,因为对于电影导演们来说,拉到赞助资金有时候比得奖还要重要。
至于奖项,釜山电影节中惟一的竞赛奖新潮流奖。这也是它最具价值的奖,是专为鼓励亚洲新生代的电影人所设,只接纳新导演的处女作或是第二部作品。而志在鼓励为韩国电影做出突出贡献的电影人的韩国电影奖,它的对象是韩国以外的电影人。今年这一奖颁发给了一个法国人,因为他创办的杜维尔亚洲影展为韩国电影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到韩国电影人的开放胸襟。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釜山电影节上有7部朝鲜电影经过审批后,获准在釜山公映。这些影片几乎都是朝鲜电影里程碑作品,其中包括朝鲜80年代中期的影片《无乐无忧》,这部影片有朝鲜电影史上第一个接吻的镜头。
日本
相比起韩国电影的方兴未艾,日本电影的前途似乎黯淡了许多。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许多日本大制片厂就开始纷纷崩溃。此前,以《罗生门》为代表的日本20世纪50年代电影黄金时期的作品基本都出自松竹、大映、东宝、东映这四大电影公司之手。像我们熟悉的高仓健主演的所有影片都是典型的大制片厂电影。1999年,高仓健和他的老搭档降旗康男导演合作了他的第202部作品《铁道员》,在讲述北海道一个即将被废弃的小站站长的怀旧故事的同时,也极具象征意味地暗示出昔日辉煌的大制片厂体系的衰落。事实也是如此,该摄制组的大部分成员在影片拍摄后也全部退休了。
随着“松竹”等为代表的大制片厂日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迅速蓬勃发展的所谓的“独立电影”。这类电影迅速繁荣在90年代后半期,一大批通过各种途径创作独立电影的日本年轻电影人开始大显身手。近年来,随着独立电影的进一步发展,黑泽清、河濑直美、青山真治等一批优秀的独立电影导演日趋成熟,他们的作品相继得到了国际影坛的认可。
在今年的第56届戛纳电影节上,就有两部夺标呼声很高的日本独立电影亮相:黑泽清的《光明的未来》和河濑直美的《沙罗双树》。
女导演河濑直美的《沙罗双树》能入围戛纳,与其说是艺术上的成就,还不如说是戛纳对“独立”这一传统的下意识的维护。河濑直美的上一部参赛作品《萌动的朱雀》曾让她获得了戛纳金摄影机奖。这部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得益于日本日益完善的独立制片系统。在著名独立制片人仙头武则的大力帮助下,这部电影走低成本制作、在一家电影院的午夜场连放好几个月的路线,不仅全部收回成本,更给独立电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至于《光明的未来》,其演员阵容还是颇为可观的,有影迷非常熟悉的老演员藤龙也,他曾主演大岛渚的两部惊世名作《感官世界》和《爱的亡灵》;还有年轻一点的浅野忠信,眼下是当代日本电影的代表人物。目前在国际影坛上抛头露面的日本独立导演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见到他的身影。平心而论,《光明的未来》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空手而归,也不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因为,这部影片除了汇聚日本的几个最优秀男演员之外,情节拖沓、主题暧昧,几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在新锐独立电影的一统天下里,观众普遍抱怨:日本电影没有经典了。尽管《人造天堂》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六月的蛇》获得去年的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但这些影片无论从规模还是宣传力度上来说,都很难与大制片厂生产的影片相提并论。比如这部真正让低迷的日本影坛为之一振的《座头市》。
北野武算得上是当代日本导演的中坚力量,今年一出手就拿下了让人抢破头的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此后更是连拿包括多伦多影展“观众票选大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奖项。但是,这部由松竹公司制作的影片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获奖,而在于拉动日渐疲软的日本本土电影票房。
去年的《黄昏清兵卫》带来了日本“时代剧”的复兴,山田洋次的“复古”和市川准在《坂本龙马,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里表现出来的时代风尚,给了北野武不小的启发。《座头市》的娱乐效果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年轻观众,松竹电影公司也从中看到了大制片厂的最后一丝希望。
越南
一些越南题材的电影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背后其实是越南裔的电影人。美籍越南裔导演包东尼,他的影片《恋恋三季》获得1997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金熊奖。近年在国际影坛引起关注的越南导演郑明河的身份是美籍越南裔电影学者。另一位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越南最著名的导演陈英雄。他在1993年拍了第一部剧情长片《青木瓜之味》,该片算得上是越南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摄影机奖和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以及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然而,与其说这是一部越南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法国电影———导演陈英雄14岁便移居法国学习哲学和电影;影片全部制作资金来自法国;而这部被评论界高度赞誉为从影像风情到艺术精神都具有东方民族气质的电影竟然是在一个法国的摄影棚里拍成的。
就在陈英雄他们凭借越南和越南电影获得国际声誉的同时,真正的越南电影却依然在惨淡经营。
泰国
泰国电影的异军突起始于2001年,那一年里,《黑虎之泪》、《鬼妻》、《暹罗皇后》及《晚娘》等影片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使得泰国电影在亚洲的电影版图上,开始显示出和中国电影、韩国电影、日本电影、伊朗电影并驾齐驱的势头。
2003年6月10日,泰国内阁通过了一项对泰国电影业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决议。政府决定参照国际电影市场的做法,对泰国电影实行分级,规定电影的消费群体,有的电影将禁止青少年观看,有的将为青少年不宜,有的则必须由家长陪同观看。泰国电影业有望进入20年来的黄金时代。
泰国电影突飞猛进的大背景是,自90年代以来,亚洲电影观众的口味转变。他们开始在好莱坞电影之外,寻找另类电影的乐趣。从日本影片、韩国影片到伊朗影片,如今轮到了东南亚影片。这个机会之中,还隐藏着陷阱。如果不加控制地大量投入生产类似题材的影片,难免重蹈香港电影的覆辙。而大体上看来,眼下的泰国电影,正在开始走香港电影曾走过的路。
❸ 导演拍摄风格
每个导演的拍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像电影就分好多种,有玄幻的,现代的,动作。
❹ 导演风格
张艺谋早期的电影艺术性强,比如说<红高粱>,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视觉冲击很强.而张导演的片子大多也是注重这一点的.毕竟他是摄影系毕业的,注重画面感很正常,而且是非常注重画面!
吕克贝松的电影十分有艺术感,不过大多数法国导演拍出的电影都很有艺术性.但是他是法国电影界最具代表的,法国电影界称他的影片是"在法国的好莱屋影片".
而其他的导演我目前还没有研究.如果说的不好的话请见谅!
❺ 你知道哪些风格独特的电影导演
我觉得张艺谋的电影风格挺特别的。他用色彩感比较强火辣辣的红生命的绿。
❻ 电影的风格有哪些
1、实验电影
实验电影一般是指拍摄风格和制作方式与那些主流的商业和纪录片相异甚至对立的影片,或者以一种新的视听语法出现,或者新的类型。
这种电影早期主要是用16毫米胶片拍摄,大部分没有传统的叙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1960年代中期地下电影运动蔓延到西欧之后,人们便绝少使用“实验电影”一词,而代之以“地下电影”。
2、超现实主义电影
现代电影的一种运动,1920年兴起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潜意识的种种状态。
3、室内剧电影
室内剧电影是二十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 "室内剧"原来是德国戏剧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创造的一个术语,专指一种供小型剧场演出的,恪守时间、地点、动作三一律的舞台剧。
4、街道电影
街道电影(st reet film)是室内剧电影影响下出现的一些以街道为主要动作背景的德国电影。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从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创造这个词。
5、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不是指一种类型,而是指主要归属在侦探片或犯罪片中的一种特殊电影风格,往往关注于道德的腐化。东亚黑色电影的开端是1979年著名影星赵雅芝主演的经典电影《疯劫》。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黑色电影应该是好莱坞出品的黑白电影,年代在1940年-1958年之间。也有人将少量欧洲电影或彩色片称为黑色电影。60年代以后具有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被称为新黑色电影。
❼ 导演风格是什么一个导演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导演在一部影片中有两种生存状态,一是除了导演别的事也干,二是除了导演什么都干不了。
电影的风格我认为有三种释义,一是电影的广义价值,也就是影响力,包括关怀、价值观、事件投注等;二是个人理念表达,情怀二字足以表述;三是纯粹的艺术价值。
问题中的风格导演,通常指“除了导演别的事也干”的导演+情怀,侯孝贤、贾樟柯、阿莫多瓦、科恩兄弟、许鞍华等(上面的举例是随意的),对他们来讲,有些是自己写剧本、找投资、找演员的,有的是找寻契合自己认知理念的剧本然后去拍片子,但很多时候剧本只是一根引子,导演会将自己的理念不断的融入进电影,在摄影、表演的各个方面。更为关键的是,文化解读通常都有一厢情愿的份儿,也许某导拍个啥片子完全啥都没想,信手拈来,但评论界还是能给他扣个帽子,这不属于意外之喜,纯粹的是目前影视评论的精神病众多的源泉。
部分时候,人们会用商业、文艺二词来对电影分类,进而对导演分类。这个大都用在“文艺”导演头上,要是上映不了、没票房,是艺术价值高,要是上映了、票房好,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是阳春白雪的贴地飞行,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贯彻。为了表明自己满汉全席小葱拌豆腐都精通,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都进行了勇敢尝试,结果也不用多说了。对于张艺谋而言,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是过去一个时代的终结,对于这样的导演,目前电影维系知名度和话题比票房和艺术价值更为重要。冯小刚的风格就是小人物小段子,还得葛优配合,近两年片子拍得越大,越让人关注他的“名导”身份,而非当年给我们带来无数欢乐的那个人。与此相似的是周星驰,当年作品自己导演的不多,但在那个时代,都强烈的带有(作为演员的)个人印记,同样是1999年,作为分界线,一部笑得不那么强烈却打动人的电影“喜剧之王”出现了,从此我们记住了导演周星驰,忘掉了演员周星驰。无厘头虽然还在,但已非核心价值观。提到周星驰,(评论家)过度解读也是一个问题,刘镇伟重出江湖后扮演的烂片之王角色证明了这一点—在当年,他的电影也需都是烂片。
票房不是检验文艺和商业的唯一标准,现在演员要拿奖争牌坊也要赚钱吸粉丝,刘德华刚拍“桃姐”又拍“富春山居图”,中间还有部“盲探”,横跨文艺和商业多个标准。盲探导演杜琪峰是一个导演典型,是很难得的能在两边都表现出长袖善舞的优良特质的。银河映像,宿命论的忠实信徒,从“一个字头的诞生”开始,到“两个只能活一个”、“非常突然”、“暗花”,这些都是同一风格,有些是杜导的,有些不是,直到这两年评价较高的“夺命金”、“毒战”,仍是上述风格的延续,尤为难得的是毒战,能在大陆公映,广电和老杜都牺牲很多。
至于“艺术价值”,张艺谋大红大绿啦、姜文男性气息啦,这些都不值钱,所以算特色,不算风格。再进一步讲,导演风格为个人特有、他人无法模仿,这才是“风格”二字的含义所在,如果什么人都来个王二狗、李铁根风格,那就廉价且泛滥了。
对于国外导演而言,斯皮尔伯格、卡梅隆、诺兰、迈克尔.贝、彼得.杰克逊这些,我很难将之归入有独特风格之列,但某一部或某些作品是具有极强观赏价值和代表性的,在历史长河中是无法绕过的。再说深一点,对于那些“风格”导演,他们才是所谓正道,是这么多年来电影工业不断进步的根基和主渠道。
我看的电影不多,也不少,近两年不爱思考,就看一些打打杀杀的片子,所以我能点明的欧美主流风格导演没几位:伍迪.艾伦、蒂姆.波顿、沃卓斯基兄弟(姐弟)、科恩兄弟、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
以上。
❽ 导演风格是什么一个导演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导演在一部影片中有两种生存状态,一是除了导演别的事也干,二是除了导演什么都干不了。电影的风格我认为有三种释义,一是电影的广义价值,也就是影响力,包括关怀、价值观、事件投注等;二是个人理念表达,情怀二字足以表述;三是纯粹的艺术价值。问题中的风格导演,通常指“除了导演别的事也干”的导演+情怀,侯孝贤、贾樟柯、阿莫多瓦、科恩兄弟、许鞍华等(上面的举例是随意的),对他们来讲,有些是自己写剧本、找投资、找演员的,有的是找寻契合自己认知理念的剧本然后去拍片子,但很多时候剧本只是一根引子,导演会将自己的理念不断的融入进电影,在摄影、表演的各个方面。更为关键的是,文化解读通常都有一厢情愿的份儿,也许某导拍个啥片子完全啥都没想,信手拈来,但评论界还是能给他扣个帽子,这不属于意外之喜,纯粹的是目前影视评论的精神病众多的源泉。
❾ 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的风格特点
一楼说的很好,我再补充一点…第五代关注艺术,第六代关注自我……而现在,一切都以商业为主以票房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