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瑞典电影的新的电影
60年代,瑞典电影界出现了一代新人。1963年瑞典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政策进行了改革,给开始从事创作的新导演创造了一些比较好的条件。这个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新瑞典电影学派。这个流派的很多导演本人是作家,他们都是根据自己撰写的电影文学剧本进行拍片的。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B.魏德堡。新瑞典电影学派的创作特点是真实地描写生活中的冲突,进行社会分析,力求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中探究个人和社会的生活。这个学派对电影语言的新的富于表现力的手段进行了探索,为了使作品接近实际生活,在艺术片里也运用了纪录片的手法。以B.魏德堡为首的编导和评论家反对老一辈导演主要是I.伯格曼的创作倾向和美学原则。B.魏德堡指责I.伯格曼的创作“过分脱离实际,说理过多,具有玄妙色彩”,并反对把I.伯格曼当作瑞典电影的代表。
“新瑞典电影”学派的影片题材都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为内容的。如B.魏德堡的《乌鸦居民区》(1963)描写一个瑞典工人家庭简朴的生活经历;《爱情-65》(1965)和《你好,罗兰德》(1966)接触了战后瑞典的青年问题;《阿达伦-31年》(1969)和《乔?希尔》(1971)反映工人运动,创作的社会倾向性体现得最为明确。这个学派的导演J.特罗厄尔的作品具有史诗般的气魄,如《这就是你的生活》(1966,根据瑞典作家E.O.V.雍松的小说改编)叙述一个年轻人的生活,展示出20世纪初瑞典的时代面貌;根据C.A.V.莫贝里的作品改编的两部影片《侨民》(1971)和《移民》(1973)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灾荒年代瑞典贫苦农民迁徙美国的情景。导演 V.舒曼的影片《情妇》(1962)、《491》(1964)、《服装》(1964)、《你们说谎!》(1969),特别是叙述1909年大罢工的影片《一掬爱情》(1974),都是关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作品,但是他的影片时常由于赤裸裸地描写性变态,妨碍集中揭示社会生活现象,如他的影片《兄妹的床铺-1792》(1966)、《我是个喜好黄色的女人》(1967)、《我是个喜好蓝色的女人》(1968)等。
导演J.陶纳尔拍摄了描写资产阶级婚姻崩溃的影片《九月的星期天》(1963)、《一次恋爱》(1964)、《奇遇从这开始》(1965)、《酒后头痛》(1973)。导演J.哈尔多夫集中表现青年生活问题,描写青年的孤僻性格和同周围生活的冲突以及这种情况导致犯罪或产生心理上的混乱等等,他的影片有《神话》(1966)、《放荡生活》(1967)、《乌拉和尤里亚》(1967)、《幻想自由》(1969)、《公司职员们的娱乐晚会》(1972)、莫留下我自己(1980)。属于“新瑞典电影”学派的导演还有M.塞特林、I.加姆林、L.约林格、J.考尔内、S.贝约克曼和K.格雷德。
② 《英格玛·伯格曼拍电影》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英格玛·伯格曼拍电影》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r2VmbrWarO5bsX1vzPL1AQ
③ 英格玛·伯格曼的创作经历
英格玛·伯格曼艺术成就涉及方面较广,是瑞典电影、剧场及歌剧导演。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读书期间,经常参加戏剧小组或戏剧团体的活动。1944年离校到南方哈辛堡市立剧院任专职导演。1944年他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苦闷》(HETS FRENZY),1945年执导了第一部影片Crisis《危机》。此后又接连执导了Skepp till India land (《开往印度的船》,1947)、Fingelse (《监狱》,又名《魔鬼的宠儿》,1949)、Tirst (《渴望》,1949)等片,《不良少女莫妮卡》则使他闻名全球。
英格玛·伯格曼导演过超过170场的戏剧,62部电影。自行编剧的有50多部作品,其中《处女泉》、《杯中黑影》、和《芬妮与亚历山大》于1960年、1961年和1983年先后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呼喊与细语》于1974年获得奥斯卡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影片、导演、剧本等提名。《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野草莓》、《魔术师》、《处女泉》和《杯中黑影》则让他在柏林、戛纳和威尼斯等欧洲三大电影节各有斩获。
他所喜爱合作的国际知名演员有丽芙·乌曼与马克斯·冯·赛多(Maxvon Sydow)。他大部分的电影都取景自故乡瑞典,主题多是冷酷的,处理痛苦与疯狂。
1960年代末,伯格曼在瑞典哥特兰的法罗岛生活了很长时间,并在这里制作创作了许多电影。
伯格曼活跃了超过60年,但他的事业在1976年受到严重挫折,当时他被指控逃漏所得税。在一场拙劣的刑事侦查之后,他终止一系列待完成的制作,关闭他的工作室,并且自我放逐至德国八年。
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奇异构思对当代很多导演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国“新浪潮”导演吕克·戈达尔和美国黑色幽默大师伍迪·艾伦。伍迪·艾伦Woody Allen对《时代》杂志说,伯格曼的电影是任何一个电影人都想拍摄的,哪怕“只拍出其中的一部”。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说:把我和伯格曼相比是在恭维我。 1937年,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同时经常出没于学校的学生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导演戏剧、饰演角色。大学毕业后在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
40年代的创作
1944年,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Hets,1944),尖锐地抨击了瑞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粗暴、专制和残酷压迫,由 Alf Sjoberg 拍成影片。
1946年,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机》(Kris,1946)。(1948)、《渴》和《监狱》(Fangelse,1949)等片。 50年代初,在电影艺术上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Sjunde inseglet,Det,1957)、《野草莓》(Smultronstallet,1957)、《面孔》(Ansiktet,1958)等影片的拍摄完成,伯格曼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耻辱》(1968)、《呼喊与细语》(1972)等等。这些影片排除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这一时期,多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1977年拍摄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The Serpent's Egg,1977)。
1978年拍摄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鸣曲》(Hostsonaten,1978),描写事业与家庭的矛盾、母亲与女儿之间的隔膜,以及她们之间又爱又恨的相互关系。影片由 Ingrid Bergman 主演。
1982年,伯格曼着手拍摄他自称为“最后一部影片”《芳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这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视野最广阔、拍摄费用最昂贵、放映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这部影片有六十个有台词的角色,一千二百个群众演员,是一部把喜剧、悲剧、滑稽剧和恐怖片熔于一炉的家庭纪事。伯格曼过去影片中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恋的事物都重复出现在这部影片里,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
80年代退休
自1983年完成《芬尼和亚历山大》之后宣布不再拍片,但实际上,他通过自己的剧本仍在对瑞典电影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1992年,著名丹麦-瑞典导演比尔·奥古斯特执导了伯格曼编剧的影片《最美好的愿望》(Goda viljan,Den,1992)。这部描写伯格曼父母感情生活的电影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荣获了金棕榈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同年,伯格曼的儿子丹尼尔·伯格曼也把父亲的小说《星期天的孩子》(Sondagsbarn,1992)搬上了银幕。
1996年,伯格曼的另一个剧本《私人的谈话》(Enskilda samtal,1996)又被与他长期合作的女演员、导演丽芙·乌尔曼拍成了电视剧。
2003年,为瑞典国家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电影《萨拉邦德》(Saraband,2003),这是自《芬尼与亚历山大》以后20多年来惟一在电影院里与观众见面的伯格曼长片。影片在法国著名女演员让娜·莫罗的建议下,参加了昂热首映电影节组织策划的瑞典电影大师观摩展。
④ 瑞典知名导演伯格曼的代表作有哪些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布萨拉,父亲是瑞典国教Protestant 的高僧。他的家乡布萨拉是瑞典闻名的欧洲小城,有古老的大学和教会,风景优美,有中世纪遗物和装饰, 尤其是被称为农民的壁画特别多,这构成他以后《第七封印》的题材。另外海盗时代也为他《处女之泉》提 供了背景。但他的宗教家庭对他影响最大,宗教生活的刻板伪善,使他对僧侣、律师、医师等职业产生怀疑 。 1940年,他进入电影界,1944年他写的剧本“Hets”(Frenzy苦恼),由瑞典著名导演塞伯维拍成片子 ,他兼任副导演,该片是战后瑞典复兴的前锋,值得纪念。 1945年,伯格曼正式升为导演,执导《危机》。在又拍了一段时间的低成本后,《爱欲之港》开始了他 的个性与作风。《不良少女莫尼卡》一片使他名扬全球,对法国新浪潮导演有很大影响。 以后伯格曼同时在戏剧和电影两方面发展,他在剧院的地位日趋稳固,他也团结了一大批演员,这为他 以后拍摄低成本的室内剧提供了方便。他在电影方面的声望也随着他作品的增多而与日俱增。 他的作品获得国际电影节的有: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国际奖、最佳导演奖、女演员集体演技奖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魔术师》 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处女之泉》 196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联盟特别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电影节天主教电影奖、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奖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与耳语》 1972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面面相觑》 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在舞台剧方面,在60年代中后期,伯格曼成为瑞典剧坛的超级大人物。一般认为,他的作品具有以下特征: 1. 继承自西斯特 雷斯堤尔莱以来北欧电影的神秘主义,如作品《第七封印》、《野草莓》、《处女泉》等等。2. 对神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怀疑,如《杯中黑影》《冬之光》《沉默》等所谓'神之沉默'三部曲等。3.从 以上两点造成对人的不信任,特别是对女人。这包括他所有作品,尤其是《魔术师》、《魔鬼之眠》以及后 期作品。所以有人评论他与瑞典代表剧作家斯特林堡之间的相似。 在电影史上,有一个词用来表达人们对那些以电影为生命并为之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的尊敬,这个词叫' 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位导演和编剧。 拍摄于1982年的《芬尼和亚历山大》是伯格曼在从影40年后告别影坛的收山之作。它获得了当年奥斯卡 的最佳外语片奖。该片讲述一个孤独少年寻找爱和温暖的故事。影片通过少年的视角审视四周的生存环境, 人们通常用'伯格曼的代表作'这个词来形容这部影片。 有幸保存下来的伯格曼拍摄这部电影时的工作镜头,向人们展示了60岁时的伯格曼。许多人都认为《芬 尼和亚历山大》中那个孤独的小亚历山大,就是伯格曼自己的童年时代,那种童年时代的孤独记忆始终缠绕 着他不曾离去。 伯格曼在后来的回忆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时对父母之爱的渴求和得不到这种爱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时,伯格曼说:'一种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亲之间。有一天,他打了我 '。这种难解的心理情结一直贯穿着伯格曼的电影生涯。 瑞典皇家大剧院,这个让少年伯格曼迷恋的地方,终于在后来走进了伯格曼的镜头里。他早年的一部作 品《夏日游历》就是以瑞典皇家大剧院为背景的。该片讲述一个热爱芭蕾的年轻人爱上了剧院芭蕾女演员的 故事,在这部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青年伯格曼的成长之路。 接下来,年轻的伯格曼执导了他早期作品的代表作《冬日之光》。这时他已经和男演员约瑟夫森开始了 长达几十年的合作关系。这一直是伯格曼的一个特点,他总是和相熟的演员、摄影师共同工作。约瑟夫森后 来回忆说,那时的伯格曼是一个孤僻的人,人们都不怎么和他说话',但是人们都能意识到他是一个不平凡的 人。 伯格曼早年的影片《私人生活》,像伯格曼早年的所有作品一样,只有简单的几个人物。人物痛苦而敏 感,他们苦苦追求着生活的意义,这让伯格曼的电影被评论界称为'哲理影片'。把哲学的命题作为影片的主 题,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标签。 一场表现女主角痛苦的精神状态的戏,一直让在片中扮演冷面妇人的女演员丽芙.厄尔曼记忆犹新。丽芙 说:'那时的我大约只有二十五、六岁。我虽然对很多事都不太懂,但是凭直觉,我知道那个女主角就是伯格 曼自己。' 伯格曼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60年代他成为瑞典皇家大戏院的院长,后来因为要专心创作而辞去此 职务。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叫得很响。《夏夜的微笑》是伯格曼拍摄的为数不多的古装影片之一。这之后 ,他因《野草莓》而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大师地位开始被确立。 但是在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振奋的无疑是《第七封印》了。影片通过男主角参加的十字军东征 的游历过程,大胆地提出了几个咄咄逼人的主题。首先,伯格曼肯定生存的痛苦、个人的孤立无援,接下来 他大声质问生与死的问题,大声质问人与上帝的问题,质疑一种生存状态,却找不到可以归去的精神家园, 这一直是伯格曼的痛苦所在,也是伯格曼影片的特质之一。 伯格曼影片的制作人说:'伯格曼怀疑上帝的存在,他丧失了信念,他是一个探索者,终其一生他都是一 个探索者'。70年代的伯格曼仍然延续他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影片风格进行创作。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呼喊 与细语》、《面对面》、《傀儡生命》等等。伯格曼一生共四次获得奥斯卡奖。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人生而 孤独'的主题在得以坚持的同时,也开始融入一些温情美好的东西,人们看到一个激烈的伯格曼在慢馒变得平 和。 1976年,伯格曼的创作被打断,关于伯格曼漏税的新闻铺天盖地占据了瑞典各种报纸的重要版面。伯格 曼因此离开了瑞典。这是伯格曼生命中颇为尴尬的一段,一个具有国际声誉的电影人却失去了自己的祖国。 5年之后,伯格曼终于回到祖国来完成他的告别之作,这就是《芬尼和亚历山大》。一个熟知伯格曼的朋 友说:'你会发现其实伯格曼的影片中根本没有儿童,那些儿童就是他自己。' 《纽约时报》对这部影片大加赞扬。评论认为'伯格曼想把他过去所拍影片的所有主题都融汇在这部影片 里,影片就像是一个深知生活痛苦艰辛的人来讲的一个细节丰富的故事,可是这个人却发现生活即使痛苦也 没有足够的理由去拒绝生活的乐趣。'正是这样温暖阳光的一面感动了全世界的观众。《芬尼和亚历山大》也 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三项奖,并创下外语片得奖的最高纪录。 1992年,更加温暖美好的影片《情天未老》出现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这是伯格曼晚年编剧的唯一两部 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由他儿子丹尼尔.伯格曼执导的《星期天的孩子们》。《情天未老》讲述的是一对年轻人 的婚姻故事。在这两部作品中,伯格曼把他心中的父母亲再次作为描述的主角,但是这一次他把他的父母描 述成具有丰富人性的、性格坚强的人。我们看到老年的伯格曼终于与父母和解了,而这正是他终其一生所努 力的目标之一。 ★★★[中盛影业]近期推出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如下: 《恶魔之眼》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夏日游历》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 博格曼早期作品 戈达尔的评语:个人认为《夏日游历》是伯格曼最美的电影,我喜欢它。 《危机》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危机》中几乎孕育着伯格曼后来所有杰作的特质 《魔术师》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博格曼鼎盛时期代表作品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所有这些女人》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博格曼鼎盛时期代表作品 《狂乱》 本片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操刀剧本 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⑤ 伯格曼及其作品
伯格曼是瑞典电影界的代表⼈物,他曾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奖 。伯格曼有着⼤量舞台剧的创作经历 ,钟情于特写、固定镜头和⼈物内⼼独⽩ ,通过独特的叙事⽅式 ,以⼈物内⼼深处的⽭盾冲突推动情节,捕捉⼈物情绪的细腻变化 ,从而展现梦境、现实、幻觉交替展现 。伯格曼被称作为“银幕上的哲学家” ,作为瑞典电影宗教元素的虔诚信徒 ,伯格曼开创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的先河,其理念贯穿着数代⼈对于寻求⼼灵解脱的思索。
伯格曼之所以被称为“银幕上的哲学家”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他有意识的加入了叙事的意识流特色以及哲思的表达,在他的代表作《野草莓》和《第七封印》中鲜明的展现其艺术风格:
一、意识流叙事的运用
意识流叙事注重对心理领域的探索,将人物的回忆、记忆、想象、潜意识活动搬上银幕,以一年拼贴的方式,展现叙事。从而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景观。在伯格曼的《野草莓》中,主要讲述了⽼教授伊萨克回⺟校领奖的过程所发⽣的故事,它的成功之处 在于通过梦境把现 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距离拉近,以旅途为明线,以主⼈公寻找内⼼的归宿为暗线。 通过四层梦境来串联整个故事,伯格曼通过展现主⼈公的内⼼世界和现实⽣活之间的错位创造了亦真 亦幻的艺术效果,运⽤独特的艺术⼿法将⾃⼰的内 ⼼世界展现在了观众⾯前,并实现了⾃我精神的救赎。
二、银幕中的哲思
伯格曼将镜头对准生存、死亡、爱情和人性,将现实生活的哲学思考融入电影作品之中,这让影片在思索现代人对与寻求心灵解脱上有了更加深刻的哲学色彩,深刻的展现生存哲思的运维,探索人类灵魂精神生活。例如《第七封印》,该影片是英格玛·伯格曼最后⼀部讲述宗教与信仰的作品,⽚中骑⼠与象征死亡、身披裹⼫布的⼈形对弈的镜头堪称经典,这部⻛格神秘诡异的影⽚虽然看起来有些晦涩,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影⽚表现的不仅是死亡,更多的是信仰。导演从很多⽅⾯讲述了信仰,如⼀直贯穿于影⽚始终的约夫、⽶亚夫妇,约夫是⼀个单纯可爱的⼈,他热爱⽣命,坚持⾃⼰的信仰,约夫的形象也体现了导演英格玛。
瑞典电影对电影语言的大胆探索和革新对自然景观使用观念和技巧等使得瑞典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而正是伯格曼凭借意识流叙事、银幕上的哲思赋予了瑞典电影极高的艺术加之和人文色彩,在瑞典电影史以及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⑥ 恩里克·伯格曼的一生做了些什么有哪些作品
1918年7月14日,恩里克·伯格曼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的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臻于残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这一切对伯格曼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1937年,伯格曼进入了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他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同时,他经常出没于学校的学生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导演戏剧、饰演角色,大学毕业后在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这为他日后的电影编导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44年伯格曼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尖锐地抨击了瑞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粗暴、专制和残酷压迫,由阿尔夫·斯约堡拍成影片。1945年伯格曼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机》。50年代初,伯格曼在电影艺术上成熟起来。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等影片的拍摄完成,伯格曼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伯格曼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1961年)、《冬日之光》(1962年)和《沉默》(1963年),以及《假面》(1966年)、《耻辱》(1968年)、《呼喊与耳语》(1972年)等等。这一时期,伯格曼多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1977年伯格曼拍摄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1978年拍摄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鸣曲》,描写事业与家庭的矛盾、母亲与女儿之间的隔膜,以及她们之间又爱又恨的相互关系。影片由英格丽·褒曼主演。1981年,伯格曼着手拍摄他自称为“最后一部影片”的《芳妮和亚历山大》。这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视野最广阔、拍摄费用最昂贵、放映时间长达3个多小时的影片。这部影片有60个有台词的角色,1200个群众演员,是一部把喜剧、悲剧、滑稽剧和恐怖片熔于一炉的家庭纪事。伯格曼过去影片中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恋的事物都重复出现在这部影片里,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
⑦ 《野草莓》与英格玛·伯格曼讲述了什么
1956年秋,38岁的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驱车来到乌普萨拉大学城,他曾在这里阿祖母一起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他站在祖母的旧居前,手扶门把,突然想到:如果推开门,还能够回到童年时代吗·这一突乎其来的念头,便是他在1957年拍摄影片《野草莓》的最初动因。
要准确复述出这部影片的故事,显然是十分困难的。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一个能够回到往昔、能够重复已有体验和能够召回死去的人的影片。伯格曼在这部影片中,借用了小说中意识流手法和技巧,摆脱了传统的剧情结构模式的束缚,打破了正常的时间顺序和叙述逻辑,把现实、回忆、梦幻、想象、体验、意念交织在一起,通过生动的银幕形象,真实地揭示了一个孤独、冷漠的老教授的内心。因此,《野草莓》所着重表现的,与其说是老教授的一生,还不如说是他对人生的探索。这就形成这部影片非常复杂的结构。
在现实层面上,剧情是横向发展的。老教授驱车离开斯德哥尔摩前往隆德,去接受那儿的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学位。这一路上,便成为他人生旅途的象征。途中他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先是两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他们的三角恋爱使老教授想起过去的爱情生活;后来是一对争吵不休的夫妇;在加油站,又遇见了另一对夫妇,他们动情地回忆起他过去的事。老教授还一路重访了过去熟悉的各个地方。这些人、这些事和这些地方,重又勾起他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眷恋。这样,故事便在某些关键时刻暂时停顿下来,而进入老教授的内心世界,结构变为纵向展开,描述他整个的一生。最后,他参加接受荣誉学位的盛典后回到家中,试图改变同家人和周围其他人的关系。影片以他的一个温暖的美梦结束,与开始时的恶梦遥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
英格玛·伯格曼不仅自己以电影的形式去探索、阐释、思考人与生命、残疾、宗教、老年、妇女等各种富有哲学意义的理性问题,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将整个瑞典电影引上了一条被欧洲影评界称为“灵魂的电影”的创作道路。作为现代电影的创作者,伯格曼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影响的导演艺术家之一,称他为世界现代电影的“一代天骄”。
⑧ 英格玛·伯格曼的个人经历
英格玛·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生于一个路德会传教士的家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七封印》(h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伯格曼从他对人类状态(human condition)的探索中,发现了忧郁与绝望,同时也发现喜剧与希望。
瑞典电影、剧场、以及歌剧导演。他出生于一个路德会传教士的家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七封印》(h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伯格曼从他对人类状态的探索中,发现了忧郁与绝望,同时也发现喜剧与希望。除了导演之外,伯格曼也为他大多数的电影作品撰写剧本。他被誉为近代电影最伟大且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著名的电影、电视剧、戏剧三栖的导演,杰出的电影剧作家,现代电影“教父”,“作者电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当地时间2007年7月30日(周一)在他的最后定居地瑞典法罗岛去世,享年89岁。
他导演过62部电影,多数自行编剧,也导演超过170场的戏剧。他所喜爱合作的国际知名演员有丽芙·乌曼与马克斯·冯·赛多。他大部分的电影都取景自故乡瑞典,主题多是冷酷的,处理痛苦与疯狂。
伯格曼活跃了超过60年,但他的事业在1976年受到严重挫折,当时他被指控逃漏所得税。在一场拙劣的刑事侦查之后,他终止一系列待完成的制作,关闭他的工作室,并且自我放逐至德国八年。
伯格曼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后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臻于残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这一切对伯格曼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伯格曼在剧场与电影上的兴趣很早就开始了:“在九岁的时候,他用一整套的锡兵玩具换得一个电池式魔灯(magic lantern)式摄影机,这个改变了他一生志向的东西。他回忆说在那一年内他介由玩这一个“玩具”在家里拥有了一个完整的私密世界。他制作他自己的场景、木偶与灯光效果,并用木偶表演,他自己做旁白演出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戏剧作品。”
1934年,在伯格曼16岁的时候,被送到德国的朋友家度暑假。人们普遍相信他在威玛出席了纳粹党的集会活动并见到阿道夫·希特勒。之后他在自传《魔灯》(Laterna Magica)中写到有关他逗留在德国时,德国家庭如何把一幅阿道夫·希特勒的肖像放在他床边的墙上的内容,并且还写下了“多年来,我在希特勒的立场上,为他的成功而高兴,也为他的失败而悲伤“这样的文字。
他服了两期五个月的义务兵役。
1937年,伯格曼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学院(后来的斯德哥尔摩大学)就读,主修文学与艺术。他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在学生戏院中,而且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影耽溺者”(genuine movie addict)。同一时间,一个无事实根据的牵连使得他跟他父亲在后来几年中决裂。虽然他没有从学校毕业,他还是写了很多的剧本,有些是歌剧,而且变成戏院里的助理导演。当他1942年在戏院工作时,他第一次有机会执导他自己的剧本《Caspar's Death》。这出剧交给瑞典电影行业协会(Svensk Filminstri)的成员观看,并且为他带来了一个写电影剧本的工作。
⑨ 求关于英格玛·伯格曼的资料
要是写专论就不要过分关注网上资料,一是不详细,二是不严肃。
买几本书是最好的办法:
《伯格曼论电影》、《魔灯——伯格曼自传》、《北欧电影哲人(英格玛·伯格曼)》、《英格玛·伯格曼》(映像馆)……
⑩ 以下哪一个不是瑞典艺术电影导演帕格曼的作品 A狼的时刻 B奇遇 C假面 D野草
选B。
英格玛·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1957年执导“野草莓”,1966年执导“假面”,1968年狼的时刻。
而“奇遇”是1960年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