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伊朗电影导演阿巴斯

伊朗电影导演阿巴斯

发布时间:2022-11-26 18:55:32

『壹』 伊朗电影《毫无争议的旗手》人物是谁

人物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出生于伊朗德黑兰,伊朗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摄影,毕业于德黑兰大学美术学院。

1970年,执导剧情短片《面包与小巷》,从而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1987年,执导剧情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该片获得第4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铜豹奖。1990年,执导剧情片《特写》,该片获得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魁北克影评人奖。

1997年,执导剧情片《樱桃的滋味》获得第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1999年,执导剧情片《随风而逝》,该片获得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02年,执导剧情片《十段生命的律动》,该片获得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2005年,获得第5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荣誉金豹奖。2010年,执导剧情片《合法副本》,该片获得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2014年,担任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和电影基金会单元”的评委会主席。

2016年7月4日,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岁;同年10月6日,获得第21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年度亚洲电影人奖"。



『贰』 跪求好心人分享24帧2017年上映的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导演的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

《24帧》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ujkOXdYvQEi-EiFyDj3uxQ

提取码:81f3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伊朗、法国

语言:无对白

上映日期:2017-05-23(戛纳电影节)

片长:114分钟

又名:廿四格(港)、24格(台)、二十四格、24幅画面、二十四帧、24Frames

这是二十四段每秒二十四格的电影真理,也是馈赠给世人的遗愿纪念。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在静态摄影与动态影像之间,百转千回、细细探寻,也搭建起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间的关联。下起雪来白茫茫一片的林地,炊烟袅袅升起的村屋,鸟儿振翅飞过原野,鹿与牛缓步迁徙横越,世间万物在阿巴斯灵动诗意的凝视中,每一个按下快门瞬间的之前与之后,都随着景框里的窗框树影摇曳,天马行空地流转时光,在影格与影格之间,梳理电影的本质。

“电影始于葛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是法国新浪潮大导演高达对阿巴斯电影美学的赞誉。从摄影出发,拓延影格之间的空隙,《24格》发想自阿巴斯个人收藏的照片,历经三年的时间与伊朗技术团队合作,运用数位影像工具,以3D动画、摆拍的方式,重新想像这些画面的前世今生,与其创造出来的情感触动。摄影与电影之间反覆且亲密的追寻与叩问,一曲温柔而绵长的影像诗

『叁』 你最喜欢的三部阿巴斯电影分别是哪三部

我最喜欢的三部阿巴斯电影分别为:《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樱桃的滋味》。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孩子纯真的心灵之光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 巴比·艾哈迈德·波 / 艾哈迈德·艾哈迈德·波/ 科达·巴和·迪范

剧情看点:

为了一本错拿的笔记本,小小少年在蜿蜒的乡间山路上来回奔波,从天亮到天黑,一路遇见的大人、种种困难都告诉他,“你找不到的,回家吧”。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世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交错和碰撞,而我们的小主人公以自己的天真执着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这可能是阿巴斯所有电影中情节最简单的一部主角试图自杀的原因、生活背景一概没有交代,阿巴斯完全用他擅长的长镜头段落和深景深镜头,不着痕迹地表现人物心理和故事的发展。

最后,开放式的结尾和剧组人员的出镜再一次跨过真实和虚构的边界,在观众和电影之间造成一种奇妙的抽离感。这部电影也让阿巴斯折桂当年的戛纳电影节。

『肆』 阿巴斯简介

不与群芳同列的伊朗导演阿巴斯

丁丁(9月14日23:28)

谈到电影,极少有人会想起伊朗。

长久以来,这片绮丽的土地一直由欧美大国把持,即使将焦点对准亚洲,为世人所瞩目的也是中国、日本、印度等与西方接触较密的国家。相形之下,封闭而又动荡的小国伊朗完全可以被电影文化界忽略。这一悲哀的境况终于由一位不同凡响的电影导演改变,他就是现今影迷们不时挂在嘴边的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自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强烈兴趣。毕业于市立美术学院。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美术道路,为了生活,便暂且为交警局设计交通海报,同时给儿童读物画插图,后来开始拍摄广告和短片。对各种工作的尝试为他日后从影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1969年是伊朗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伊朗新浪潮(Iranian New Wave)诞生了,青少年发展研究院聘请阿巴斯组建电影学系,此后的二十三年间(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电影系成为了制作伊朗新电影的温床,而对阿巴斯本人来说,这同样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从六九年开始,作为一名导演、剧作家、制作人以及剪辑师,他如一颗新星在伊朗电影工业浪潮中冉冉升起。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从中我们已可洞见他日后集大成作品的艺术风格: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而这一切都被他舒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积累了几年拍短片的经验,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当然也只有74分钟),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叛逆的乡村问题少年,他执意要到首都德黑兰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八十年代,他相继拍摄了一些反映伊朗学龄儿童面临的问题的纪录片,如《一年级新生》(1985),《家庭作业》(1989)等等。

『伍』 导演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

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1940年6月22日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毕业于市立美术学院。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美术道路,为了生活,便暂且为交警局设计交通海报,同时给儿童读物画插图,后来开始拍摄广告和短片。对各种工作的尝试为他日后从影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二十余年的从影生涯早已使阿巴斯在本国成为支柱型导演,但他真正登上世界影坛、确定了其国际大导演的地位,还是在进入八十年代末期以后。1987年,朴素的儿童题材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第一次让他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承认,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拿回了大奖。1991年的作品《生活在继续》成为阿巴斯首次携与参展纽约电影节之作,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罗西里尼人道主义精神奖和金摄影机奖。1997年,思索生死问题的哲理影片《樱桃的滋味》为阿巴斯赢得了更大的声誉,于戛纳影展上夺得金棕榈大奖。阿巴斯成为伊朗首位获此殊荣的导演。1999年他推出了《随风而去》,荣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堪称当今世界影坛少有的大师,他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包括戈达尔在内的众多的著名电影导演对他都推崇倍至。黑泽明称基阿罗斯塔米的作品“无与伦比”, 同时库亚斯塔米也被与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艾里克·罗默尔(Eric Rohmer)等前辈电影大师相提并论,因为他的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简约的语言与深刻的观念并存。”

2016年7月4日,阿巴斯因为癌症在巴黎逝世,享年76岁,遗体于8日运回伊朗安葬。泽维尔多兰、贾樟柯等人发推表示哀悼,巨星陨落,难道是伊朗新浪潮的终结?

『陆』 阿巴斯的电影回顾

1995年8月3日至13日,最早将阿巴斯的电影推上国际影坛的洛迦诺电影节举办阿巴斯电影回顾展,首次放映了他从影以来的全部作品。电影节组委会在当年7-8月号的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回顾展广告,其中用了这样一句话评价阿巴斯的电影:这位天才的伊朗导演创造的影像标志着当代电影每年都在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该期《电影手册》(总共114页)还以48页的篇幅全面介绍了阿巴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广告或许难免会有夸大或不实之词,但那时阿巴斯的名声确实如日中天。虽然90年代刚刚过半,阿巴斯就已被认为是90年代世界影坛出现的最重要的电影导演。(1)这个大胆看法源于欧洲,但很快就扩展到了整个西方,塔伦蒂诺、库斯图里卡、吉迪古安、克拉比什、克莱尔·西蒙、戈达尔等欧美著名导演都对阿巴斯倾注了极大热情,尤其是向来喜欢发表骇人听闻的言论的不协导演戈达尔,据说在戛纳电影节看了阿巴斯的影片后公然宣称?quot;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
(2)在当时的西方影坛,这位东方导演的名声甚至超过了同样受到西方推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件事跟戈达尔有关。1994年,戈达尔给纽约影评人协会写了一封书面谢词,婉言拒绝该协会颁给自己的电影奖,同时谴靓了美国人将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置于基亚罗斯塔米之上的做法,为这位伊朗导演在美国遭到的冷遇鸣不平。
(3)戈达尔的此举在美国影评界引起强烈反响。不久,由阿巴斯编剧、担任过他的副导演的贾法尔·潘纳西执导的《白气球》(荣获1995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在美国的艺术影院上映后,不但赢得广泛好评,而且创造了伊朗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阿巴斯的名字也开始真正为美国观众所认识。
除上面提到的马克马尔巴夫和帕哈西之外,当代伊朗的著名导演还有玛索德·贾法利·约扎尼,基亚努什·阿亚里,普朗·德拉克山德赫,拉克斯坦·巴尼一伊特迈德,纳赛·塔吉瓦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学成才的阿巴斯在提携年轻电影导演方面不遗余力,甘为年轻电影人做嫁衣,为他们策划影片、当剪辑、写剧本,以致有人说阿巴斯在当代伊朗电影界扮演教父角色。
(1) 戈德弗雷·切西尔《提出问题的电影--论阿巴斯·基耶罗斯塔米的电影》,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林茜译)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本文作者是美国影评人,主要为《纽约时报》和《观众》杂志撰写影评。
(2) 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1998年第6期,中文(梅峰译)《世界电影》1999年第3期。我在写作本文时受到切西尔和穆尔维两文很大启发,下文引用他们的话均来自这两篇文章,恕不一一注明,仅在引文前后予以标明。另外,两文均已译成汉语,我在引用时参照原文略作了些许文字调整,将人名片名等与本文进行了统一。
(3) 参见戈达尔致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席阿尔蒙·怀特的一封信,刊登在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5年3-4月号。另外,根据切西尔的观点,戈达尔更喜欢基亚罗斯塔米朴实的人道主义而不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诡诈的神秘主义。
(4) 斯戴伐尼·谷代《樱桃的滋味与桑葚的味道--评<樱桃的滋味>》,法国《电影前台》杂志1998年4月号,总第471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5) 伊朗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一般简?quot;卡努恩,西文拼音为Kanun),是在伊朗王后的倡议下于60年代创办的教育机构,不久即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该机构没有绘画、陶艺等许多部门,成立于1969年的电影部很快成为后起之秀。1970年,阿巴斯的第一部影片在伊朗儿童电影节获奖,卡努恩从此成为伊朗著名的电影制作机构。1979年伊斯兰发生革命后。伊朗第一部送往国外参加电影节的影片就是该机构出品的,当代伊朗许多电影导演的影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6) 阿巴斯《阿巴斯自述》,法国《电影手册》1995年第7-8期,总第493期,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本节中的引语除特别注明的以外,均引自此文。
(7) 阿巴斯《电影没有护照--阿巴斯谈<随风而去>》,梯也里·于斯和塞尔日·杜比亚纳采记,法国《电影手册》1999年12月号,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
(8) 参见《基耶罗斯塔米特写--阿巴斯访谈录》,菲利普·罗帕特采访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林茜译)1997年第1期。
(9) 指电影画面的声带信号,放映电影时一般是不投射到银幕上的。
(10) 李一鸣《感受威尼斯》,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1) 参见《何以填补感情的空洞--评<脱衣舞场>》(《当代电影》1998年第6期)。在《脱衣舞场》中,伊格扬认为人类的感情如同一个空洞,又像是一个难以填满的黑洞,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在他的下一部影片《美丽的翌日》91996中,他所竭力描写的也是这样一个巨大的黑洞,影片据以改编的小说题铭中引用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森的话也许更能说明他拍摄此片的意图:由于菲薄的天赋和语言的束缚,人类的心灵学会了虚无,虚无是一种力量,它能使世界焕然一新。
(12) 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曾出任宫廷太医和主管天文方面的职务,也写过一些四行诗(类似中国的绝句),但生前不以诗人而闻名,直到19世纪其诗作被翻译成英文才得以大量传播(中国在1928年出版了郭沫若从英文转译的海亚姆诗集,题名《鲁拜集》)。
(13) 同(4)。
(14) 阿巴斯《立方体的六个面--阿巴斯谈<橄榄树下>》,米歇尔·西蒙和斯特法内·谷代采访法国《正片》杂志1995年2月号,总第408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15) 阿巴斯在自己电影创作中对海亚姆的参照始于《生命在继续》,他也从当代伊朗诗人的作品中获得创作灵感,如《哪里是我朋友家》参照了诗人苏赫拉比·塞佩赫里的作品,《随风而去》的片名本身就取自女诗人福路·法罗克赫扎德的同名诗歌。
(16) 同(13),契玛罗萨(1749-1801),为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17) 法拉比电影基金会(The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是一个非官方的电影机构,成立于1983年,旨在促进伊朗电影文化的发展。
(18) 本节中有关伊朗新电影的情况可参见: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的伊朗之春一节;法国《正片》杂志1991年10月(总第368期)上发表的一组总题目为阿巴斯与伊朗新电影的文章;法国拉鲁斯《电影辞典》(1995年版)中的伊朗电影条目;伊朗电影资料馆编《伊朗电影:1979--1984》。
(19) 参见戈德弗雷·切西尔《伊朗电影现状》,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3年3-4期。

『柒』 阿巴斯美学指的是什么

阿巴斯美学指的是阿巴斯电影观和长镜头美学阿巴斯,无疑就是伊朗电影的代表性导演。随着电影的发展,不同的电影流派、不同的创作方法也是日新月异。电影表达方式的丰富为电影注入了更强的直指人心的力量。纵观阿巴斯的所有电影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鲜明的阿巴斯导演风格。他的影片充分展示了专属于阿巴斯的电影语言特征。这些电影语言虽然只是外部表现,但是却充分表达了阿巴斯的电影美学诉求。本文将从四方面分析其美学特征。

『捌』 朋友的黄花是什么电影

朋友的黄花是一部韩国爱情电影,由李彩丹、郑宥主等演员主演的爱情片,导演是尹俊世
著名作家、性格粗犷的熟人弟弟黄出国留学时,与情人加宾度过了一个炎热的夜晚。过了一会儿,Yellow回到韩国,把Gavin介绍给一个熟人说他是他的情人,而他并不知道那个熟人是Yellow的姐姐,所以他非常尴尬和紧张。加文有些尴尬,但他无法忘记与她的火热经历。

『玖』 戈达尔所说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句话应该如何看待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亚洲影坛为数不多的可以称之为大师级的导演,也是伊朗新浪潮电影的领导者,他在艰苦的拍摄环境下对生命进行无限的礼赞,用新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来记录生活流的情节,开放式的剧情,舒缓的镜头,即兴式的表演和非职业演员的选用,他一手把伊朗电影推向世界舞台。
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所组成的“村庄三部曲”中,阿巴斯将镜头对准了偏僻的乡村,讲述具有伊朗本土特色的故事,引导观众进行思考,赋予了影片诗一般的意境。



影片场景基本都是在车上度过,窗外风景不断变换,电影并没有交代巴迪想自杀的原因,也没有说明最终巴迪的选择,就仿佛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进行展现,巴迪在开车途中,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只能在别人生命中走过一段然后下车,导演将摄影机放在汽车上,镜头随着汽车而晃动、记录,使得影片真实的质朴,非职业演员的选用让影片有一种生活流的戏剧性,一方面极力靠近真实,另一方面又让观众意识到镜头的存在,融合了戏剧与虚构,就好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一样,通过对生活中某个情节的加工再创造,让影片既有真实的能触动人心的地方,又并不艰涩枯燥,在这样的影片中,每个人都能抛下浮躁,认真思索,并在最终被触动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纵观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精致的编排,但是影片所传达的感情却能让每一个观影人深深感受到,他用自己对于祖国、对于生命、对于电影的热爱赋予影片深切的人文关怀,而这正是拨开一切技巧影片最本质应该传达的内容,大道至简,最简单的往往是最美的,这种美,能够跨越一切,不是吗?

『拾』 阿巴斯的作品能真正反映伊朗的电影水平和社会文化真实状况吗

阿巴斯是当代公认的电影大师,其作品包括《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原样复制》《特写》等等。1997年,阿巴斯凭借作品《樱桃的滋味》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美国电影先驱),止于阿巴斯。”法国“新浪潮”先驱戈达尔给了他高度的评价。

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导演,所拍摄的电影从题材、风格和文化内涵都迥异于西方,他们贴近生活的写实特征,给电影世界注入一股清新之风。

阅读全文

与伊朗电影导演阿巴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特别喜爱的电影英文 浏览:79
韩国交换温柔中文字幕电影 浏览:110
十大最佳女主角电影 浏览:806
加勒比海盗5电影票价格 浏览:938
苗族电影经典爱情喜剧 浏览:841
五部英文电影的主要内容 浏览:966
老电影特别快车图片 浏览:972
北京法国什么的看电影的 浏览:215
大尾鲈鳗1电影啊完整的 浏览:828
法国电影修道镜在线观看 浏览:501
冥婚电影完整版台湾 浏览:861
灰姑娘电影音乐歌词 浏览:394
电影科幻大全免费看 浏览:852
台湾几个小混混被杀电影 浏览:962
电影可爱的中国演员 浏览:376
爸爸儿子互换身体是什么电影 浏览:902
一个电影的游戏下载网站源码 浏览:951
千与千寻电影图片高清 浏览:986
骡子电影台词英文 浏览:122
唐白虎点秋香周星驰演的电影 浏览: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