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浪漫主义电影导演

浪漫主义电影导演

发布时间:2022-11-18 05:20:30

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为何能够获得那么高的评分

《请你你的名字呼唤我》评分很高,自然有他的高明之处。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原著小说被我翻了好几遍,这部电影似乎也是很多人的年度期待,这部电影演绎了一个少年和他的那个夏天。
电影现在我已经找不到哪里可以看了,读原著的时候读得最入迷的部分,就是主人公的敏感和幻想,他的欣喜,悲伤,愤怒,是我在看小说时最深的情感投入,也是我最担心电影能否改编成功的关键。毕竟原书中有占到三分之一的心理描写。但是很高兴的时候电影很好的将小说的心理描写的什么淋漓精致。
同性恋在中国其实还是个挺敏感的话题,在我们这儿同性恋被看做一种病,精神病。虽然我不是个同性恋者但每当别人去诋毁看不起同性恋者的时候我十分气愤,然后我看了这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并且一个以前特别排斥同性恋者的同学因为这部剧,他开始不再觉得同性恋是一种病。结尾父亲的话让很多人流泪,他让我们懂得了爱情就是这样,有苦有甜,尤其是认真谈过一段或几段恋爱后,人的心不可避免会躲避痛苦,无法全身心地恣意投入。
这部电影直面同性恋爱情的话题,教会可我们勇敢,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失去,也让我们无比回味少年和他的那个夏天。

㈡ 为什么《戏梦巴黎》的评价很高

因为这部电影感觉我的笨嘴都没法说出来他多优秀了,观众就算了,但是只要是搞传媒的人应该是都看过这部《戏梦巴黎》的,可见这部戏的地步。

㈢ 《午夜巴塞罗那》在伍迪.艾伦导演的影片里处于什么级别

伍迪艾伦,可以说是实力派导演和演员,这部电影午夜巴塞罗那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在他所拍摄的电影中,这至少可以排得上前五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女子一个热情似火,非常自由奔放。一个则是非常古板的马上要结婚的。这两个人在巴萨罗那这个城市,可以说各取所需了。在这个城市,她们遇到了一个艺术家,而正是这个艺术家,开启了他们其他的四角恋爱关系。

本来是热情奔放的克里斯蒂娜要跟这个艺术家发生关系的,没想到却食物中毒,这其实正好给了艺术家机会,他终于打动了冰冷如雪的viky,两人发生了一夜情。然而艺术家随后还是更喜欢克里斯蒂娜,并把她接到了自己家里,而这时候艺术家的妻子也来出现了,三个人之家发生了冰与火的碰撞,本来是两个冤家,没想到最后他们之间却发生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㈣ 赵明的资料

赵明,原名赵炳章,中国电影导演,电影教育家。1915年1月生于江苏扬州。幼时在私塾读书时即喜爱绘画,摹仿戏剧演出,对艺术有浓烈爱好。1933年他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课余从事戏剧活动。1934年加入左翼剧联,后担任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业余实验剧团的舞台美术设计。1936年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美工助理。抗战爆发后加入抗敌演剧队,在上海、武汉等地演出,历任秘书,编导,演员,美术设计等工作。导演话剧《胜利进行曲》、《愁城记》、《水乡吟》、《杏花春雨江南》等。1947年在国泰、昆仑等影业公司任特级副导演,导演。1949年与严恭合作导演《三毛流浪记》,导演对影片采取夸张风趣的讽刺喜剧形式的处理,是一次成功的尝试,1950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团结起来到明天》、《铁道游击队》等片,赵明导演影片既重人物刻画,又注意较强的戏剧性情节的艺术表现手法,影片朴实,清晰,流畅,1957的拍摄《凤凰之歌》,影片格调清新,具浪漫主义色彩,1960年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副校长兼导演系主任。1964年在天马电影制片厂导演《年轻的一代》。同年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1984年与司徒兆敦合作导演《青山夕照》。
赵明在导演艺术风格方面,注重电影的民族化,群众化,重人物,又兼顾场景,善抒情,又着力于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

㈤ 关于意大利浪漫主义的电影

闻香识女人
触不到的恋人 美版的!
费城故事
廊桥遗梦
断背山
英国病人
天使之城
魂断蓝桥
菊花香
现在只想爱你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理智与情感 李安导!
莫里斯的情人
这些都是我喜欢的~暂时想到这么多!
楼主可以下来看看

㈥ 情书岩井俊二,浅析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美学

《情书》是由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的日本纯爱电影,自1995年上映后在便日本国内引起轰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无数观众的心。

导演岩井俊二对青春题材电影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而今时隔26年,再看这一部豆瓣8.9高分的《情书》,仍能感受到那份跨越生死的深刻暗恋,那份关于青春的悸动与遗憾,为之悲伤与感动。

成就这场“极致暗恋”的背后,是导演岩井俊二独特的“岩井美学”的加持。

作为日本“新电影运动”的旗手,岩井俊二有着极其浓烈的个人风格,在日本影坛自成一家。

不同于北野武的血腥暴力,也有别与同样以温情题材与唯美表现出名的周防正行,岩井俊二的作品有着独树一帜的个性化和诗意的美学特征,而正是这种独特的“岩井美学”使其受到无数人追捧,被誉为日本最具潜力的新晋“映象作家”。

岩井俊二

今天,我将以《情书》为例,深度解读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浅析岩井俊二独特的“岩井美学”。

一:自然之美

日本文化研究作家,叶渭渠教授在其与唐月梅的著作《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写到:

“日本人最初的美意识,不是来自宗教式的伦理道德和哲学,而是来自人与自然的共生,来自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民俗式的思想 ”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所谓的“日出之国”,受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及历史传统等影响,日本对于自然怀有深切的爱与特殊的亲和感情,对自然美的感觉极其敏锐纤细,并且含有丰富的艺术性,这是日本人的自然观的最重要特征。

而这种特征,也深刻的影响着岩井俊二及其作品。

电影《情书》中,岩井俊二利用季节性的自然景物进行叙事抒情,唯美的画面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而这些画面本身又从抒情表意独立出来,形成天然的视觉美感。

《情书》整部电影里都使用了雪景,从北海道到小樽、从山顶、屋顶、公路、无一不是白雪覆盖的一片。

一方面,白雪隐喻亡者,象征着已然亡故的藤井树。

而女主渡边博子所到之处,一切事物都覆盖在皑皑白雪中,象征着藤井树的痕迹无处不在。

另一方面,日本人擅以景寄情,雪正是女主内心世界的外化。

影片开头,白茫茫的背景,一袭黑衣的博子屏住呼吸,静静的躺着雪地之中,这一近景画面暗示着所有的情节都由这场面孔开始。紧接着,镜头开始凌乱的晃动,特写博子的博子面部与手部动作,她开始大口大口的呼吸。

随后,晃动不安的镜头向上拉伸,转化为一个悠长的大景深慢镜头,俯拍雪地全景,而置身其中的博子,慢慢的成为一个小黑点,在画面中越走越远。

这是影片的一处经典场景,漫天飞雪的世界就是博子冰封心灵的外化,而雪则象征着她对已故男友无限的思念与追忆,在这两周年的忌日,其他人大多都已走出伤痛,说说笑笑的喝酒聊天,唯有博子,躲在这杳无人迹的地方,以屏住呼吸的行为,体验男友藤井树临死前的痛苦。

由晃动凌乱的画面暗示生者的悲哀激动的情绪,而博子在雪地之中的缓慢移动,产生了一种在雪地中无法自由、无法前进的束缚感,隐喻博子困于男友逝世的伤痛之中,无法释怀!

日本人爱雪,雪易消融,其中蕴含着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伤感性格非常契合,而岩井俊二正是抓住这点,借助自然之物,定下整部电影的基调,营造出生死相隔的悲哀情绪。

除了白雪之外,电影中另外一个频繁出现的自然景物便是树。

在日本人的民俗信仰中,树木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物象,对树木的感受和思索成为日本人自然观的根基,以木为先,成就了最初的自然美,也成为日本文化历史及艺术美的源头。

《情书》结尾,爷爷告诉藤井树院子里有一棵树,是她出生那年种下的。

主角笑着在院子里找寻着这棵树,这看似平常的场景,实则意味着女主在经历了残酷的别离与创伤之后,迎来了温暖的新生。

日本人尊重树木,他们认为

“植物通过种子发芽、成长、开花和结果,不断轮回,以维系生命,表现出对生的强烈意识和优雅的美”。

影片的最后,女藤井树终于得知了男藤井树的死讯,大病了一场,在生死的边缘体验过之后,笼罩在女主身上的父亲死亡的阴霾才渐渐散去,而那些被她所忽略的年少的爱恋也破土而出,大病初愈的藤井树,如同那颗向上生长的树一般,获得新生。

二:物哀之美

日本人喜欢美,尤其钟情“物哀”之美。

“物哀”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局宣长提出,他认为:

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一切不尽如人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至深的。

“物哀”是从寂寞的心境中诞生的悲剧之美,物哀之美,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

日本“物哀”之情的诞生,与日本地理的环境有着巨大关系,一方面,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因独特的地理及气候,自然美景密布,雪山、海岛、湖泊、火山给人无尽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日本又天灾频发,千百年来,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给日本国民带来太多伤害与不幸的回忆。

在顿感自身的渺小与无力之中,目睹美好事物的消亡,久而久之,一种“世事多变无常”的观念便深植于日本国民心中,使其产生了对“悲哀”的崇尚之情,“物哀”便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

而岩井俊二的作品《情书》,也极好的传承了这种“睹物伤情、物我同哀”物哀之美。

《情书》这部电影,其故事内核便是“逝去”,青春的逝去、亲人的逝去、爱情的逝去,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哀伤。

男藤井树与博子交往多时,却迟迟未对其求婚,年纪轻轻便在山难中逝世,临死之前仍然吟唱着那一首伤感的情歌。

当死亡来临之际,他内心深处,仍然是青春记忆中的那个女孩;那一份未曾说出口的暗恋,注定成为秘密,随着自己的逝去而掩埋,这是他终身的遗憾,矛盾而哀伤。

渡边博子沉浸在男友逝世的伤痛之中,两年都无法走出,她看不到身边好友秋叶对她的爱慕,固执的不愿忘却;她心血来潮寄出的一封信,却意外的联系上了女藤井树,在后续信件往来中,渐渐的得知了深藏于男友心中的青春爱恋,悲哀的发现,自己或许只是一个影子,她难舍难弃的眷恋也如水中倒影那般虚无,她痛苦而无望。

女藤井树看似是最幸运的那个,在追忆与男藤井树的青春往事中,她逐渐发现少年深藏于心的爱慕,却因为年少时自己的矜持而遗憾错过;如梦初醒却已无力挽回,只剩下对往昔纯真的追忆与对逝去的情谊的无尽缅怀,含着一种忧伤与遗憾。

在女藤井树回忆青春往事时,有一个很经典的片段: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少年藤井树手捧着一本书,静静的立在窗边,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少年的侧脸上,风吹动窗帘,在少年身边轻轻扬起,导演用了逆光的机位,又在人物脸上采用高光拍摄,使少年周身笼罩着一层朦胧的美感。

这唯美的一幕,落在了女藤井树的眼光,她抬眼一撇,眼中似乎流露出她所不知道的情愫。

而在后面的片段中,这一幕再次出现,只是,窗帘落下已没有少年,只是随风飞舞的几片樱花。

樱花作为日本岛国的国花,已然成为了一种象征,即对短暂而又美好事物的情绪化符号书写。

它美丽,却总是很快飘零,人们欣赏其盛开的姿态,却又无尽的伤感其凋零的瞬间,这类短暂存在的景物,凄婉优美却又转瞬即逝,恰是日本“物哀”文化的代表。

在《情书》中,岩井俊二正是樱花这一意象为诗意表征,暗示少年藤井树生命的逝去,也遗憾于这段青春爱恋的无疾而终。

相对比西方或炽热奔放、或曲折离奇的爱情电影,岩井俊二对于《情书》的情感调度更加的节制与含蓄。 受日本物哀文化的影响,在塑造这段极致唯美的爱恋的同时,也暗含着青春的遗憾与残缺,但也正因为这种不圆满,使其透露出一股难以言说的美丽与忧愁,更加的回味悠长。

三:死亡之美

在岩井俊二的系列电影中,死亡同样是一大重要命题,一般人会对死亡讳莫如深避之不及,但岩井俊二却总是直面死亡,这很大一部分也是受日本独特生死观的影响。

有别于其他民族,日本民族对于死亡、暴力、消逝等一系列消极思想颇为崇尚,对于死亡,他们更多的是欣赏与赞美,而这种思想也深刻的影响着日本国民,并贯穿于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之中。

川端康成曾说:

“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所以诸如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知名作家,都在其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自杀,选择了如樱花般在绚烂的时刻走向消亡!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

而深受影响的岩井俊二,也在其作品中,着力表现其对死亡的态度。

但和同时期杰出导演北野武一样,他们都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生死观,而是结合西方文化,试图用作品,诠释自己对死亡新的理解:在强调生命流逝不可逆的悲伤主题的同时,彰显其对死亡与生命的沉思。

所不同的是,北野武擅长“暴力美学”,用血腥杀戮反衬生命与死亡,而岩井俊二则是用唯美、温和又含蓄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死亡美学”。

电影《情书》中共有两个人物的死亡,一是男藤井树,二是女藤井树的父亲,面对这两处死亡,导演的表现非常含蓄。

男藤井树死于山难,但整部影片都没有这一灾难的直接镜头,而是通过描写女友博子对他的执念及追忆,突出其死亡的悲剧。

而女藤井树父亲的死亡刻画,则更加隐晦,电影中有一处场景:少女藤井树在父亲葬礼结束之后,沿着结冰的坡道滑行,停下来时,她看到冰雪之中有一只死去的蜻蜓,僵直的躺在地上。她凝视着它,没有任何情绪的发问:爸爸死了?是吗?

整部电影没有大起大落的生死镜头,所用的色彩基调也是黑色与白色,突显出对死者的哀惜之情,两人的死亡也被刻画成了一种淡而绵长的哀伤。

这是影片有关死亡的最直接的表现,然而岩井俊二的野心并不满足于表面肤浅的陈述,于他而言:

生与死并不仅仅在于肉体,还有情感与意念。电影《情书》,并不简单描述死亡,而是想通过死亡,对重生与离逝进行探讨:在死亡发生时,生者如何面对已逝者,如何在死亡的沉痛中脱身继续生活?

而这一命题,他需要借助两位女主给出答案。

面对死亡,电影中的两位女主最初给出的答案是隐忍、逃避!

博子无法释怀男友的死,她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遗忘也拒绝新的情感。

她深爱着死去的未婚夫,甚至不惜向早已变成公路的他家旧址发出一封信:“藤井树君,你好吗?我很好,渡边博子”。她深知这封信不可能得到回复,如此固执的举动背后,只因为她需要一遍一遍的确认这个死亡的讯息,直到自己相信为止。

而对于女藤井树而言,父亲的离世对她来说是巨大的创伤,她选择了将其深埋心中。

她一直感冒咳嗽,却坚持不肯去医院,最后在母亲的哄骗下,才来到医院,坐在长椅上等待叫号的时候,迷迷糊糊的睡着,陷入了梦境之中:

梦中的她也是这般坐在走廊长椅之上,尽头处忽然亮起一道刺眼的曝光,一架病床在走廊拐角处朝她的方向驶来,四周空无一人,气氛显得阴森恐怖;而后镜头快速切换,病床的周围突然多了医生与护士,后面则是紧紧跟随着的母亲和爷爷,而她的父亲正躺在病床之上,戴着氧气罩奄奄一息······

原来,当年她的父亲正是因为感冒没有重视,恶化成肺炎,在一个雪天病发,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所以,医院便成为了女藤井树逃避的地方,这里埋藏着她的噩梦,即便重病也不愿踏足。

对于死亡,她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隐忍与逃避,任由死亡的阴影笼罩,无法走出。

但随着那一封神奇的“信”,那一段尘封的爱的往事的开启,两人对于死亡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态度。

在与女藤井树的通信中,博子终于发现了这是一段无望的爱情,明白了曾经的“一见钟情”或许真的是另有玄机。

而女藤井树也因为这一次往事的追忆,渐渐清晰了少年对自己的情愫,在骤然得知对方的死讯之后,病情加重,如同她父亲一样在雪天重病复发,最后由爷爷背着到医院抢救。

博子意识到:只有忘却这一段镜花水月般的爱情,她才能重新振作生活。

而女藤井树也在生死边缘体验过死亡之后,豁然开朗,重新回忆起身边那些被自己所忽视、掩埋的爱的记忆。

于是,两位女主在各自对于死亡的“疼痛”之后获得了新生:博子奔向空旷的雪地中,冲着雪山声嘶力竭的呐喊:你好吗?我很好!

画面一切,躺在病床上的刚抢救回来的女藤井树发出同样的呓语:你好吗?我很好!

这一刻,回忆与忘却第一次重叠,这两个备受死亡悲哀的人找到了各自的救赎之道:博子选择了忘却,忘却这段不美满的爱情;而女藤井树选择了记忆,珍藏爱的回忆,带着爱好好生活。

至此,岩井俊二的“死亡美学”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升华:死亡的哀伤没有减弱,但逝者已矣,哀伤之余,生者更应该好好生活。

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小说中写的: 死并不是完结,而是对生的另一种延续。

遗憾往往是另一种圆满,在影片背景的茫茫白雪中,雪花落下的瞬间,不是凋零,而是盛开,这种死亡之美,被赋予了形而上的美感,足以在心中留下莫不磨灭的印记。

结语:

一名优秀的导演,都该有属于着自己的标签,岩井俊二被称为日本“新电影运动”的旗手,在电影《情书》中流露出他对日本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怀念与尊重。

而作为一个极致的唯美浪漫主义者,他将日本独特审美文化中的自然之美,物哀之美,死亡之美与自己擅长的青春题材相结合,成就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青春岩井美学”。

这一封“情书”,看似简单,但感人至深,回味悠长······

㈦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评价

背景是1940年的西西里岛的宁静小镇,当时意大利刚刚宣布参战。女主角玛莲娜的丈夫Nino Scordia参军未归,被认定为死亡。玛莲娜离开家乡,来到了这个海边小镇,在这里,她吸引了所有男人的目光,包括12岁的雷纳托。尽管八卦不断,玛莲娜一直忠于自己的丈夫。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部2000年上映的意大利浪漫主义电影,由莫妮卡·贝鲁奇和Giuseppe Sulfaro主演。电影导演兼编剧是朱赛贝·托纳多雷,改编自Luciano Vincenzoni的小说。[1]莫妮卡·贝鲁奇凭借在本片中的性感演出而成为备受国际瞩目的女神
(7)浪漫主义电影导演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
1、玛莲娜
玛莲娜留着波浪状黑亮的秀发,穿着时髦的短裙和丝袜,踏着充满情欲诱惑的高跟鞋。她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小镇上的人们瞩目及遐想,她的一颦一笑都叫男人心醉、女人羡妒。
2、雷纳多
13岁的小男孩,他不仅跟着其他年纪较大的青少年们一起骑着单车,穿梭在小镇的各个角落,搜寻着玛莲娜的诱人丰姿与万种风情,还悄悄地成为她不知情的小跟班,如影随形地跟监、窥视她的生活。
3、尼诺
玛莲娜的丈夫。大战时他奔赴前线,曾传言战死疆场,后来只是断送了一条手臂。他归来后,却没有受到任何礼遇,反而遭人嫌弃,被恶人打倒在地。

㈧ 求电影《浪漫主义者》原声音乐,多谢~~~

preparedness, the bird and the bee
brutal hearts, Bedouin soundclash (feat Coeur de pirate)
we can’t be friend, Lorene Scafaria
girls aren’t supposed to, Lorene Scafaria
betray, son lux
funbags, Rod Thomas
gentle floss, Rod Thomas
giggle stick, Andrew Willingale
ready steady flow, Andrew Willingale
(the last 4 songs aren't available for sale yet)

㈨ 中国香港导演刘伟强经典语录摘抄


刘伟强,中国香港著名电影导演。代表作品有《风云》《无间道》《古惑仔》《伤城》《头文字D》《雏菊》等。曾斩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等奖项。

刘伟强经典语录:

从一个中游导演到名导演,像打仗一样,不能停下来,要有斗心。像运动员一样,跑了第一,还要跑第一,成功不是靠运气。

我是商业导演,票房对我们很重要,拿奖是其次。从第一天当导演就很清楚告诉自己,我拍电影是给观众看的,没有票房,就没有人请我们拍电影,那时候我的压力就在这里。

拍电影跟人生一样,我觉得没有问题。人生有高潮有低潮,没可能每一部电影都向上,可能低潮就是我们一个机会,自我反省,反省我们应该怎么去拍深度的东西出来。

我每次拍电影都是不同口味的。我觉得应该拍多一点东西出来,百花齐放观众才有福,专拍一种题材观众就会看腻。观众口味变是好事,给我们压力,要拍很不同的电影。

人生就是这样,有苦有乐,也有希望。

当一个导演可能很简单,但是你又当导演又当一个演员就很难,你要控制旁边演员,你不能因为你是导演,你就把戏份摆在自己的身上。

对人要有一点客气,不能过分。作为一个电影人更要守规矩,不能太放肆。

很多人会说,我为什么帮你。我很奇怪他们会这么说,我现在有能力,能帮就帮,有一天我没有能力了,他们可能会回头帮我。这是件很简单的事,为什么要搞那么复杂?

我现在没有爱情了,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更多一点。至于友情,现在这个社会是很难的,友情不是没有,是很少。我有什么报酬?有钱还是没钱?现在友情都是这样用来卖的。

我用X你来宣传呀?有什么好拍的!你做狗的嘛!

香港鬼才导演王晶经典语录摘抄




王晶,原名王日祥,香港著名电影导演,有香港鬼才导演之称,出生于香港,祖籍浙江绍兴,在香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导演人物,父亲是著名导演王天林。王晶1977年编写了第一部电影剧本《鬼马狂潮》。此后十余年,编过40多部电影剧本。1981年首次执导电影《千王斗千霸》。他编导及监制的电影包括《精装追女仔》《最佳损友》《至尊无上》《赌神》等。1997年,他联同文隽等成立最佳拍档电影公司。近年来代表作有《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千王之王2000》、《未来警察》、《财神客栈》《大内密探零零狗》。

王晶经典语录:

我的底线很清楚,就是我不会没办法。在这个世界里活下来,你必须要有火眼金睛。

影评人的作用主要是善意地鼓励电影制作人。可是现在大多在哗众取宠,放大自己。其实影评还应是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不是要把文学家说死,而是把文学带到走上正确的道路。

我从来不觉得情色电影能证明一个导演本身的品质。我拍的电影其实从来都是赞美女性的,我必须让女性看了之后不会脸红,不会反感,这是我一直坚持的底线。

电影世道是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一家独大或者一两个戏卖钱,那电影世道是不会好起来的,必须整体蓬勃,大家的票房都不错,这样电影世道才会在一个互相刺激的情况下,达到一个大满贯。

电影市场并不是建筑于电影的素质上,而是建筑于社会跟经济上。当社会跟经济发展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它对电影就有一个巨大的需求,电影市场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并不是有10个导演拍了10部很好的影片,电影市场就突然膨胀起来了。

一个导演应该找寻一些值得尊重的影评,吸收人家的意见,而不是对一些无聊的批评生气。

我不会刻意地仿效别人。大家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条件不一样,仿效并不是一个聪明的行为。导演不跟着时代做出改变也不是聪明的导演。为什么不做出改变呢?

把重心转移到内地,不是我要,而是谁都要,哪个导演都要。谁不要,那是笨蛋。任何一个对市场有认识的人,都能在一个成熟的市场里边取得一定的成就。

我觉得最主要就是要与众不同。如果大家低胸你就低胸,大家短裙你就短裙,大家搞笑你就搞笑,那就死定了。一定要让大家记得你是跟别人不一样的,那才有机会红。

我能维持拍片32年,并且越拍越大,那就证明实力在。那些爱耍嘴皮子的笨人爱说什么就随他说吧,对我来说早习惯了。

电影是第八艺术,但它不是我的艺术,我的艺术可以是音乐、绘画,但不是电影。电影是我用来换饭吃的,怎么能当作艺术,我的电影从来都是从商业目的出发,票房好,有钱赚才是我的电影。艺术和商业是冲突的。

不是少穿就性感,性感是一种感受,一种态度。

看演员我是有我的一套的,除了英俊、漂亮,一个人身上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气质,这样他就会成为明星。

你总要有一些独特的才能,比别人看得更清,看得更远,你成功的机会才能越大,香港很多明星都是我发现的,我不否认我的眼光比别人独到。

我们电影人就是游牧民族,哪里有水有草,我们就去哪;哪里有更多的观众,我们就去哪。

我个人并不排斥艺术电影,也很喜欢不少艺术大师的影片,但市场有分工,我注定就被安排在商业和赚钱这个位置上,我不会说大话,但是有自己的原则。我很享受这种工作状态。

我一直觉得没有不好的演员,只有不好的导演。

赌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行为,我拍的也是一种心态而不是行为。

每天都要把最近发生的事情写成笑话,你说怎么可能没有灵感呢?每次我成功都会总结为什么成功,导演最重要的是让观众过瘾,而不是自己过瘾。

我耍嘴皮耍不过冯小刚,我只能用整体动作和气氛。

我戏里戏外是两个人。虽然所有的赌博我都会,但我平时不赌,我知道一旦陷进去,就永远别想爬出来。

拍情色片是市场需要,不代表人格有问题。

有人说我拍戏很烂,我就绝不会这样说人。你说达不到水平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用这种侮辱性的词语?所以这么说话的人本身就是烂人。

很多电影人不懂娱乐电影,只好躲在艺术片后。他们可以拍十部艺术片,可以用艺术这两个字遮羞,拍一部娱乐片,他就成了票房臭蛋了。他们没有挑战市场的勇气。

电影中和生活中的幽默是两种东西,不幸的是你不可能两全其美,往往是电影中非常幽默的人在生活中是个闷蛋,很不好玩。而且引发大家哄堂大笑的不一定是幽默,可能是搞笑。那是精确计算出来的笑声,生活中的幽默不是预先设置好的,是即兴的。

我觉得,比演戏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我进片场前就知道想要什么,告诉演员你要的是什么就可以了,然后像修改文章一样,删去你不要的部分,大家都会很有效率。

我不会做一个把演员当成泥娃娃雕塑的导演,他们不是木偶,他们能够找到最适合的方式,我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发挥的平台,在关键时刻给他们一点方向,如此而已。

我看演员主要看性格和气质。为什么有的演员成为流星或者一直没有火起来,不是因为他的演技,而是因为他的性格。观众没有一个必须的理由非看谁不可。所以人太拽了,就白痴了。没有你,大家一样活,可惜很多人不这样想。

父亲给我一个范本,让我知道在这一行,你会有多少受伤害的可能。就好像你有了一个航线图,你可以避开所有暗礁,有一条安全路线。

所有在电影里搞笑的人,生活中都是闷蛋。卓别林、周星驰还有他,都符合这个定理。

我不会骗人,但不能有人骗我。我不会只看布景板前面的花哨,我总要到它的背后看看。我的生活只有真相,所以我这样的人不会很快乐。自己骗自己的人才会有快乐的机会。

香港著名电影导演杜琪峰经典语录摘抄




杜琪峰,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监制,拥有超过25年的电视和电影拍摄经验,曾监制和执导了超过50部电影,是香港当今最活跃并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曾三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是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次数最多、金马奖最佳导演得奖次数最多的导演,作品亦多次在海外影展展出。其与韦家辉、游达志等人共创的银河映像,更是开创了香港电影的新纪元,其风格剑走偏锋,独树一帜,成为新世纪后香港影市中的一抹亮色,在影迷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他也是开创香港划时代警匪电影的主力导演之一,其经典的作品有:《暗战》、《枪火》、《暗花》、《黑社会》、《pTU》、《柔道龙虎榜》《全职杀手》、《瘦身男女》、《孤男寡女》《单身男女》《高海拔之恋2》《盲探》《毒战》等等。

杜琪峰经典语录:

内地导演很不错,他们很努力去表达社会问题、或者人现今的心态。但我总觉得他们缺少了一些幻想,去想些不是正常人敢想的东西。

兄弟情义只是一个梦想。现实里一定是利益至上,谁有好处,谁可以拿多一点利益,这才是真实。

电影对我来讲,和喝水吃饭是一样的,已经离不开了。

一个人的作品是离不开诞生的地方的,没有刻意地限制自己。但是在这里感觉就很对,灵感还没有枯竭,也许以后就没有感觉了,但是还要拍电影,就要到各地去找了。

电影节对于电影人来说一定是很重要的,重要的不是奖项,而是交流。全世界的电影人平时聚在一起的机会很少,一年到头除了几个电影节以外就很少能遇到,电影节更像是聚会。

灵感枯竭就要休息。自己的状态好,才会有感觉拍片子。你自己都很疲惫,都没有和人说话的欲望,又怎么能有好电影?

我做一个电影出来,就只是希望这部电影的寿命长点,五十年或者一百年后都有人看,无关票房,无关奖项。

艺术跟商业一样,都有秘密,跟你说的那些都是骗你的。如果大家骗大家,做门面功夫,有什么意思?我就简单点,我只是一个导演。

做导演不需要去搞人缘。导演与导演之间喝酒、讲电影,但其实个个都很自私,自己都藏着自己的想法。别人的创意,为什么要跟你沟通,跟你分 享?电影是很个人的东西,有什么好研究?

我觉得奖项不是一个很公平的东西,除了有人情分的因素在里面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要考虑。你看很多香港艺人拿了影帝,但演技一塌糊涂,不晓得演什么东西,到现在也不晓得他为啥能够拿影帝。

在一个平等简单的环境里面讲爱情,才看得出爱情最本质的东西。

一个健全的国家人民不会很怕,因为政府会有制度保护你,大部分东西是公平的,所以不需要特别用钱来保护自己。在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或者和谐的社会,大家根本不觉得钱是很重要。

我的感觉是中国人的成长训练里面,缺少纪律和尊重。我觉得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国民教育。国民教育第一件事,就是教会你尊重所有人,尊重这个国家的每一样东西。

一个知道自己肯定死的人,为了求生,他一定出卖所有人

现在的社会大家太容易就分手,以前我父母的年代不是这样的,现在的年轻人面临太多选择,慢慢地,爱情就不是太珍贵了。当然,我在电影里讲的是很珍贵的爱情,但我觉得,人很难有永远的爱情。

和我年轻的时候不同,香港早已不是工厂妹、车房仔、庙街皇后、慈云山烂仔的搏杀时代,白领族已成主流阶层,办公室是他们生活很重要的部分,也是人生的战场与情场,拍他们熟悉的场景,很容易让年轻人产生共鸣。

碰上电影业不景气也没有什么好讲,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拍;再小,我也拍。我就是不停地拍。情况再不好,我也没有走出电影业。我不想走回头路。我的想法就是,我要把整个人生放在电影里。我不甘心。我相信电影会一直在中国人的世界里存在。

每个人都希望做一些自己永远会记得的事情,却未必有这个勇气。因为人们总怀疑我到底有没有能力帮助别人?

既然电影是对人生的描述,我就要把人生中这无可避免的重复的错误和生命的意义给揭示出来。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我的电影悲和灰。

人生根本就是一个循环。我们总是在同一个范围内出错,错了还要错,走不出去。就好像生病了,看好了,接着就等待下一次生病,再看好。但是总有一天生病,却好不了的。人应该过精彩而非平淡的人生。可是精彩不是永远的。但是,只要选择了那样一次精彩,就不枉此生。

我从不写剧本,都是想到了就去现场,所以有时候一部电影我会拍两年,这种做法很浪漫。

金像奖我不会去,除非有改变。如果你看到我去金像奖,就说明他们不仅改变了,而且我认为他们的改变是对的。

西方的记者也经常问这个问题,在他们看起来,我的戏里面的两个男人像是在搞同性恋的。这种风格应该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看武侠小说,金庸和古龙都是我喜欢的,张彻的电影我也喜欢,这样,我不免会受到影响。

我认为一部戏拍完了就算是一个结束了,接下来还要让我为这部影片去做什么其他的东西都很难,我觉得卖电影是别人的事情,我只是一个拍电影的人。也许我的这种原则不一定正确,但是这就是我了,我认为有机会去拍一部电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有一天你看到一张纸在你面前飘过,你突然像得到启发,之后,你会有一些很不一样的想法,电影就是要表达这种很人性的东西,是启发性的,不论最终的成就怎样,我相信,首先要刺激到自己。

有些导演,由始至终只会拍一种电影;但也有些导演,他们在拍摄过程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甚至不断改造自己,随着年月与人生经验的改造,很顺理成章。

人应该过精彩而非平淡的人生。可是精彩不是永远的。但是,只要选择了那样一次精彩,就不枉此生。

香港著名电影导演吴宇森经典语录摘抄




吴宇森(John Woo 1946年9月22日)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监制、演员,是一位在亚洲地区和整个华人社会影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原籍广西平南,1946年9月22日出生于广州。1971年在邵氏影业公司跟随当时最著名的动作片导演张彻拍片。1986年执导《英雄本色》引起巨大轰动,成为当年度最卖座的电影,荣获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奖,由此开创了吴氏暴力美学的先河。1993年纵身好莱坞,凭借《断箭》《变脸》《碟中谍2》等商业大片使他在国际影坛名声大噪,确立了其A级导演的地位。是继李小龙、成龙之后,进入好莱坞的第三位华人明星。20xx年获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吴宇森经典语录:

人生的经验里都会经过一个失败的教训,也会经过成功的快乐。

电影就是我一生的事业,也是我的理想。虽然是我今天做得成功,我也希望能够帮助到别人成功,或者是看到别人成功。

我觉得还是不能把艺术和商业分的太开,不能太执着于商业或者艺术。电影也可以是商业和艺术并存的。应该是更有包容性的。

电影不光要注重国内市场,其实也应该注重海外市场。因为如果能打开海外市场的话呢,那么我们的电影事业也会有维持的动力和创造力,也就能更长久。

终身成就奖对我来讲是一个鼓励的作用,拿了这个奖并不代表我要退休,拿一个奖反而是让我更努力,要拍更多的电影。

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个导演有一部戏成绩不理想,我们就表示失望,我自己也拍过令人失望的电影啊,所以如果真的有心去鼓励一些年青人,就尽量去做,不管他做出来的成绩是好与坏,他只要有这个心,一部不行,三部不行,第十部总可以吧?终有成功的一天。

一个电影就是等于一幅画,一个画家画完一个画之后,就不再属于这个作者了,应该以后就是属于观众的,属于观赏的人,他们能够感受到什么就感受到什么这样。

我每十年都有一个转变:我刚做导演的头十年,我是拍喜剧的年代;第二个十年是拍《英雄本色》的年代,都是一些英雄片;第三个十年是在好莱坞拍了一些电影,又是一个不同的经验;第四个十年是在中国,在大陆是一个新的开始。

暴力美学是一些评论家想出来给我的称号,我觉得当然是在我拍动作的时候,有一些场面不是为了刻意的美化暴力,而是我拍的时候我感觉是我拍的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一个很深沉的,可能是一个很唯美的,可能是一个很潇洒的,所以我就会用一个唯美的方式来去表现。

好莱坞的核心是以商业片为主流,以观众的喜爱为标准,但同时拥有高质量的技术。在高质量的视觉元素之外又加上人的主题。

拍戏拿不到钱,也无所谓了。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很多人以为我有很多钱,其实我赚的钱不多,也不是很强求,生活过得去就是了。

我觉得现在拍电影,要拍一个有意义的电影,我说不管赚多少钱也好,就是说只要这个电影出来,我觉得能够找寻到某一种意义,我才拍。

我觉得现在经纪人不大对,对演员保护过度,戏还演的一般呢,就把他们包装成大明星,让很多年轻的好演员失去了发挥的机会。

中国人的正义感、侠义精神的确和西方不同。我们可以为国家、为一份理想,为朋友、为家庭,不惜牺牲自己,死而无憾。但是他们不是,他们认为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求生不会求死的,你必须先求自己生存,才可以帮助别人,如果你是为了帮别人而牺牲自己,那你以后就不能帮更多的人。

在人性的方面,中国和美国有很多的共同点:有同样的喜怒哀乐,有同样的真善美的追求,也同样有理想的人生,还有正义感。

社会越来越发达,很多人都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侠义精神,不一定是动刀、动枪、动武的方面。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热心肠的人,在汶川大地震、甘肃泥石流等大灾难面前就能看到,太多的例子。所以这个社会是存在这种精神的,只是我们能不能放得开,能不能那么容易相信别人。

我希望能够除了自己拍电影之外,也监制多一些电影,帮助一些年轻导演,给他们机会。就像当年,有人我拍戏一样。中国的电影要发展得好,还是要多元化一些,不要大家都去拍古装片,应该让年轻人多一点不一样的尝试。

以前电影里的悲剧英雄是我个人的反映,或者某一些人物是我所向往的。年纪慢慢大了以后,觉得很多事情不能太注重个人的感受,社会是整体的,我更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我不能再停留在个人英雄浪漫主义的情怀上了,应该顾到大多数人的生活、感想,大家共同的爱。

我觉得做朋友不要计较那么多,不能因为一时之气,什么都断了。这个世界永远都不会安定,如果大家太计较小过节的话,会让人的生活都不好。

做导演最重要的是有两点:第一点是要会欣赏,要会欣赏每个人的贡献;第二点是要会感激,大家的付出才让一个电影更好看,更有感觉。

我注重武侠精神,不喜欢花哨的动作。你说我古板也好,保守也好,我反正就是不相信一个人可以空中转几个圈下来还能打。我也不相信,一个人可以在竹竿顶上打来打去。我喜欢看,因为觉得很浪漫。如果我拍,肯定不会这样。

现在很多华语武侠片虽然都很卖座,全球成功。但是武侠片只是我们的一部分,很多国家很多人对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还不够了解。

以前我的电影里出现的都是悲剧英雄,现在年纪大一些,人生观改变了很多,反而更加乐观一点。我想,观众所想的,想做的,或者态度,都和三国人物的距离并没有那么远。

美国人一点也不浪漫,我们中国人才最浪漫,而我们的浪漫是一种风度和情怀,包括对国家、朋友和爱人,不管在哪个年代,这种情怀都存在。


㈩ 陈凯歌所拍摄的电影,都有什么风格

作为中国大陆第五代领军人物导演陈凯歌,一直被人当作富有精英意识和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型导演,一位富有浪漫文学气息的导演。既能写得一手好字,也能习一手好文。陈凯歌四十年的导演经历共出产了16部电影。

《霸王别姬》成了中国第一个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导演,为华语电影树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也以一部《无极》在中国电影商业化的浪潮中尴尬转型,饱受争议。他以驾驭历史题材见长,也偶有涉足当代题材、尝试玄幻类型,作者风格明显,充满人文情怀。

陈凯歌这么多年以来仔细算算也算是大大小小,好的坏的拍了十几部作品了。但是现在说起来,能想起来的一定是《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而这部影片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也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影响很大,这部电影还在1993年获得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这也是第一部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电影。

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阅读全文

与浪漫主义电影导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韩国电影外婆的家观后感 浏览:115
吸血鬼大电影中文版 浏览:766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国语完整版 浏览:91
新加坡电影院线有哪些 浏览:326
色微电影影视大全 浏览:862
派对英语电影视频 浏览:204
一部感人的电影翻译 浏览:722
说到导演的电影英语 浏览:787
音乐在电影活着的作用 浏览:764
甲午大战争电影观后感 浏览:56
迷你特工队秘密特工队艾斯大电影 浏览:751
民治横店电影院 浏览:648
决战时刻电影观后感 浏览:590
一般电影院多大 浏览:278
一部电影一个石头怪 浏览:648
刘德华电影阿虎图片 浏览:335
经典电影图片大全高清 浏览:970
大视界tv的电影密码是多少 浏览:528
幸运之神中文字幕电影 浏览:762
死侍电影英文版 浏览: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