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参演人物 > 日本电影导演是左派吗

日本电影导演是左派吗

发布时间:2022-11-14 19:32:08

⑴ 北野武有着日本电影新天皇之称,他在日本电影界地位有多高

北野武被誉为日本鬼才导演,有着“日本电影新天皇”之称。其实北野武还是演员主持人,很多人都在好奇北野武在日本什么地位?北野武有什么成就,在日本真实地位如何?一起来看看吧。

北野武鬼才导演之名是享誉海内外的,北野武自小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性格,虽然北野武盛名在外,但本土民众也有不少人讨厌北野武,不过不喜欢又能怎样呢?北野武在影坛的成就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⑵ 日本左派,右派分别包括哪些政治团体或人物求大神帮助

一般说来,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日本从维新开始,激进西化派(左派)与传统保守派(右派)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在1878年明治天皇亲政前,日本的激进西化派在日本占据了上峰,但明治天皇亲政后,形势完全逆转. 1878年夏天,以宫内天皇侍讲元田永孚为代表的保守派,用天皇的名义撰写了《教育大旨》和《小学条例二则》,指责维新以来的文明开化政策是“追逐文明开化之未端,破坏品行,伤害风化者不少”,将来有可能达到“不知君臣父子之大义的地步”,“流弊很多”,等等。并预示“今后须基于祖宗之训典,竭力宣明仁义忠孝”,以儒教的道德伦理原则,纠正流弊。为了对儿童有效地灌输仁义忠孝观念,在《小学条例二则》中规定,校内要悬挂古今忠臣、义士、孝子、节妇的画像。元田永孚极力主张恢复儒教,反对文明开化政策。 应当指出,元田永孚和另一个宫内省官员高崎正风,曾向天皇规谏,主张天皇亲政,改组内阁,建立一个由天皇侧近的侍从辅佐天皇左右国事的政府。伊藤博文斥责元田等主张是历史的倒退,犯了时代性的错误,这种主张将导致政治上的混乱。 伊藤博文针对元田的有关教育改革意见,于1879年9月委托井上毅起草《教育议》一文,上奏天皇,申述品行风俗的败坏不在于文明开化政策,而是维新变革的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并非像元田想象的那样肤浅和抽象。为了纠正风俗紊乱,的确需要研究“教育方法”,确立文教政策,但不应该放弃国家的根本政策——文明开化政策,“保护旧时的陋习”。元田对伊藤的《教育议》立即进行反驳,又写了一篇《教育议附议》。他在文章里重申“忽视仁义忠孝”是风俗紊乱的原因,恢复儒教、“读四书五经、尚廉耻、重礼让、笃伦理的教育”是矫正风俗的手段。元田、伊藤的论争是日本两派论战的开始。 明治天皇在论战中始终站在保守派一边。1882年12月地方长官会议上发布的敕谕中写道:“彝伦道德是教育之本,为我朝、中国所尊崇,虽欧美各国亦有修身之学,但我国对其采用仍不得要领,方今学科繁多,本末误置者屡见不鲜。” 德育之争公开化后,很快就发展成包括思想家、教育家参加的一场激烈论战。例如,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在1882年发表《德育如何》、《教育余文》两篇文章,从正面向儒教主义教育论实行攻击;元田水孚在1882年发表《国教论》,主张树立以孔子为中心的国教,确立以儒教作为“网络基础” 的修身教育;思想家兼教育家西村茂树在1886年发表《日本道德论》,主张德育的根本是忠孝仁义,同时采纳一些西洋思想,即所谓“以儒教为根本,西洋哲学为参考”的道德论。1887年著名教育家杉浦重刚发表《日本教育原论》,否定以宗教作为教育原理,主张以自然(物理)的原理作为教育基础。 东京大学总理加藤弘之,主张把神、佛、儒、耶稣四教全纳入修身课,统一教育论战。1890年,文部省官员能势荣发表一篇名为《教育评定论》的文章,实际上是代表文部省的意见,企图用折衷主义平息这场论战。 如此众说纷纭的论战,直接影响中小学的修身课教学,使学校的德育无所适从,从而引起地方官员的不安。于是,1899年地方长官会议向内阁提出要求文部省确立德育方针的建议以便结束论战,建立统一的教学方针和方法。 众所周知,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了日本的国家体制。为使教育更好地为巩固天皇制服务,总理大臣山县有朋、文部大臣芳川显正、法制局长井上毅、宫内侍讲元田水孚共同制定日本帝国教育总方针,并于1890年10月30日以《教育敕语》的形式颁布了,《教育敕语》以最高法律形式确定了教育方针,从而平息了自1878年以来的育论战,结束了自维新以来 的教育改革。《教育敕语》是本着“以儒教为根本,西洋哲学为参考”的原则制定的,,《教育敕语》远远超出学校范围,事实上是全日本人民的行为道德规范,统治着人们的意识形态,至此,传统保守派在日本战胜激进西化派,统领日本半个世纪.

⑶ 北野武是右派还是左派

左派,从他的作品能看出,向往自由,同情底层,对奋斗向上充满了调侃,和贾樟柯属于同类导演。

⑷ 左翼电影流派

左翼电影 “30年代电影”:一般是指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这五、六年当中的段时间。
左翼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入侵东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日本攻击上海,这几起事件的发生对上海当地的民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激发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因此群众由原本爱好鸳鸯蝴蝶派之类的电影转而要求拍摄爱国意识的电影。“一二八事变”之后,对民众心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类“鸳鸯蝴蝶派”的电影卖作大受影响,而上海当时是中国电影主要的生产基地,因此观众对电影喜好的改变让电影制作者也必须改变拍摄电影的风格。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也加强了对电影的关注,因为电影是一种强大的宣传手段之一,他们有计划地影响电影的创作,分成四个部分:
首先从编剧着手去影响和改造电影,文艺工作者以编剧的身份来加入电影的创作。
其次透过各种组织的努力,改造电影创作的工作团队,加强左翼创作的力量。
第三,有目的的、大力的介绍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
第四,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的工作,透过电影的评论来影响和指导电影的创作和欣赏。
左翼电影在严酷的政治压力下也成为一种动力,迫使电影工作者动脑筋运用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部“大路”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抗日情绪,但是从头到尾都看不到任何抗日的字眼,只用“敌人”来代替,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中无法正面的表达'抗日的情绪,因此电影工作者只好用这种隐喻方式来宣泄这样的情绪。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是从1932年开始,是由左翼文化运动延伸和发展,由进步文化工作者组成的“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并延伸触角到电影界,这些作家表达出对电影问题的关切。
夏衍等左翼知识分子开始直接参与电影的编剧工作,对电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另外它们也在当时的报刊刊载影评,藉由编剧和影评对当时电影界产生具体的动作,左翼电影到1933年达到高峰。
30年代电影由单纯的影像媒介转变为综合的视听媒介,这部“大路”在重要的部分就搭配有声音,主题曲还是特别为了这部电影做的。
在倡导文艺大众化的时候,左翼作家除了在戏剧领域进行演出宣传活动外,还将目光对准了刚刚起步的电影业,力图以这种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和民族意识。当时在上海的党的文艺领导人瞿秋白支持夏衍等人提出的利用资本家的物质力量发展左翼电影事业的主张。左翼剧联的《最近行动纲领》指出:“除演剧外,本联盟目前对于中国电影运动实有兼顾的必要。除产生电影剧本供给各制片公司并动员加盟参加各制片公司活动外,应同时设法筹款自制影片。”
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和资本家唯利是图的特性,为左翼影剧工作者在电影界打开局面提供了机遇。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法西斯势力开始扩张,而国内,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意识高涨,观众需要反映现实矛盾和民族精神的影片,对那些“处处惟趣味是尚”的神怪武侠、鸳鸯蝴蝶电影产生了厌倦,迫切需要能够反映人民现实生活和愿望的影片。一些民营电影公司老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想改变从前的电影风格,以便适应现实民众的欣赏要求。民营电影公司老板要经济效益,左翼作家看重电影的政治影响,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并不一致,但都需要电影反映时代情绪,吸引观众的视线。特殊的时代氛围,为他们合作提供了可能性。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大量进入私营电影公司,创作、拍摄了一些反映时代情绪的影片。
1932年,夏衍、阿英、郑伯奇应邀担任了明星公司的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人组成了编剧委员会,对影片拍摄内容全面负责。1933年3月,在党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了由夏衍、阿英、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组成的党的电影小组,有意识地将进步势力渗透到一些电影公司,利用电影的影响力传播进步思想。在这些进步电影工作者的影响下,明星公司在1933年就拍摄了二十多部具有进步倾向的影片,其中有夏衍编剧的《狂流》、《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脂粉市场》、《前程》;阳翰笙编剧的《铁板红泪录》;沈西苓编剧的《女性的呐喊》;洪深创作和改编的《压迫》、《香草美人》;夏衍、阿英、郑伯奇合编的反映时代知识青年的《时代的儿女》等作品。“明星”的成功转向也使得其他一些电影公司开始寻求与左翼文艺家合作,田汉为“联华”公司写了《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为“艺华”编写了《民族生存》、《肉搏》等抗日主题的剧本,这些影片的拍摄放映,对人们了解现实中国,激发人们的抗日情绪起到了推动作用。
左翼电影的涌现,加深了人们对现实的认识程度,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也引起了**的恐慌,一些有进步倾向的电影公司受到威胁、滋扰。1933年11月出现了“艺华”被捣毁的事件;而**的“剧本审查委员会”和“电影检查委员会”加紧对剧本创作、电影拍摄、放映的限制,但左翼作家没有放弃电影这块阵地,在1934年11月到1935年12月间,他们利用可能的机会,用曲折的隐晦的手法将进步意识反映到电影中,这期间,夏衍创作了《同仇》、《女儿经》(与人合作),郑伯奇的《到西北去》、《华山艳史》,沈西苓编导的《乡愁》、《船家女》,洪深的《劫后桃花》,蔡楚生的《渔光曲》、《新女性》,田汉的《黄金时代》、《凯歌》,阳翰笙的《生之哀歌》、《逃亡》,仍以进步的思想主题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1934年,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建立了自己的阵地——电通影片公司,由夏衍、田汉领导电影创作。公司摄制了《桃李劫》(袁牧之编剧)、《风云儿女》(田汉、夏衍编写)等影片。其中,《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时期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左翼电影的思想内涵
左翼电影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展现民族危机,反映处于底层的工人、农民、妇女的命运,用电影艺术形式真实地再现了30年代的社会生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反映工人、农民所受的压迫 30年代初,卷袭世界的经济危机也影响到了中国,我国农村经济破产,城市工人失业,民族资产阶级也面临危机;而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加紧对殖民地的侵略,国内地主、官僚资产阶级也加紧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苦难激发了工人、农民朴素的阶级觉悟,他们由顺从、忍耐逐步意识到抗争的意义。夏衍编剧的《狂流》就是以“九?一八”事变后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为背景,表现在水灾与地主的欺压这些天灾人祸面前农民与地主进行的抗争。《狂流》是我们电影界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识影片,开始了中国电影界新的路线。由于大量的外国谷物的输入,江南农业丰收没有给农民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使他们陷入了更沉重的经济危机中,丰收成灾的主题在小说《春蚕》、《多收了三五斗》、《丰收》、戏剧《香稻米》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夏衍根据茅盾小说《春蚕》改编的同名电影,用电影画面的形式再现这一时代命题,这也是五四新文学在荧幕上的第一次表现。此外,《香草美人》、《压迫》表现工人失业酿成的家庭悲剧,《上海二十四小时》、《压岁钱》展现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生活图景,揭示了民众不幸的社会根源。
反映人们高涨的爱国主义激情 左翼电影充分发挥了电影快速复制生活的特质,使30年代激化的民族矛盾在银幕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民族生存》中从关外逃难到上海的一群逃难大军和从破产农村流落城市谋生的一群人,在“一二·八”炮火声中,决定“为民族生存”而战斗。《中国海的怒潮》(阳翰笙编剧)中渔民不堪侵略者和劣绅的欺压,在海上掀起了反抗的怒潮。《肉搏》中青年学生从个人的利益得失中挣脱出来,参加义勇军,投入实际战斗。《肉搏》将热河沦陷这样刚刚发生的事件反映到电影中,紧密结合时政,真切感人。
反映女性的苦难以及觉醒历程 女性,特别是都市中职业女性的命运,是左翼电影关注的重点。女性争取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尊严的要求,与时代精神一致。她们所受到的压迫最深,激发她们的思想觉悟也显得尤其重要。《良宵》通过两代寡妇所受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现了女性肉体上精神上受到的摧残。《三个摩登女性》、《脂粉市场》、《女性的呐喊》等影片展示了女性的命运,以及女性在压迫中为自身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所进行的努力和斗争。《女儿经》则通过一对夫妇举行宴会,宾主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表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生活。《神女》塑造了一个被迫靠卖笑为生的伟大的母亲。她无法摆脱流氓恶霸的纠缠,难以找到正当的职业,但她却以柔弱之躯,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将来,她的沉沦与反抗、软弱和坚强,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阮玲玉扮演的“神女”成为20世纪30年代银幕上最动人的女性形象。此外,《姊妹花》、《女人》、《花花草草》、《四千金》等影片,都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艺术特点
左翼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显示出他们能够正确把握民众审美情趣和电影艺术的特质。具体表现为:
一、注重社会意识的呈现,具有鲜明的理性分析色彩。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强调强调个人主义、唯美主义等非理性的思想观念的20世纪20年代电影,被更具有社会使命感和社会意识的20世纪30年代左翼影片代替,田汉、欧阳予倩、史东山等编剧、导演纷纷从小资产阶级的个人意识向工农群众群体意识靠拢,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以大量生动的社会事件、生活细节,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的现实处境;同时又以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电影增添昂扬向上的精神,鼓舞人民为改变阶级命运和民族命运而奋斗。“‘意识’不仅成为创作者评论者,而且也成为一般电影观众普遍的审美要求。”电影界要求“兼有进步的意识和动人的情节的剧本”。剧本的思想性受到空前的重视,电影不仅要真实地揭示现实问题,而且以艺术的手段对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命运进行细致的分析,细腻地表现人物的经济政治地位与人物行为的关系,将个人命运与整个阶级、社会联系起来。《船家女》中,纯洁的爱情受到恶势力的践踏,爱情悲剧中透视出强烈的政治主题。《姊妹花》中不同环境中成长的亲姐妹之间再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左翼作家无意表现单纯个人性的恩怨纠葛,而是在时代风云中再现人物的命运浮沉。
二、注重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典型理论,是现实主义叙事文艺常用的艺术手法,左翼电影作为现实主义的电影流派,十分注重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变化,通过集中塑造不同追求、不同命运的几个典型人物,他们的沉沦与奋进、忍耐与抗争、善良与邪恶,勾勒出不同阶级、或者同一阶级在大时代中的表现和内部演变。《三个摩登女性》中虞玉、陈若英、周淑贞三个女性分别代表了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耽于幻想的小资产阶级和经历家国变故而“真能自食其力、最理智、最勇敢、最关心大众利益”的优秀工人阶级,三个人物的塑造直接与资产阶级在特定时代的分化密切相连。《华山艳史》中三个大学生,在北伐战争到九一八这样的历史时期,一个积极投身革命,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英勇牺牲;一个善于钻营,成为统治者的帮凶;一个不断动摇、彷徨,最终溶入抗战的洪流,显示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几种追求。左翼作家往往在时代和人的关系上大做文章,特定时代要求人做出人生选择,人们的不同追求也反映出了他们的阶级特点和个性要求。
左翼电影善于运用多种手段来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大量对比蒙太奇的运用,有利于创作者意图的传达,也强烈的冲击观众的视觉和心灵。聂耳、任光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谱曲,为电影增添了艺术感染力,《渔光曲》中的“渔光曲”,《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桃李劫》中的“毕业歌”等一些旋律优美,内涵丰富的电影插曲,更是为人们广泛传唱。

⑸ 导演岩井俊二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纯爱电影教父”之称的岩井俊二是日本著名电影导演、作家及纪录片导演,并被誉为“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岩井俊二的电影题材大部分以纯爱、浪漫、暗恋及物哀为主线,电影镜头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通常在色彩上进行艺术化处理,并且在影片中即使直面死亡,也设计得唯美而赋有诗意,同时岩井俊二善于运用不同的剪辑手段对电影进行剪辑处理,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本文阐述了岩井俊二的生平,分析了其电影题材的感情艺术特色,并对他的电影镜头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

从事电视行业的几年时间内,岩井俊二先后拍摄录制了MTV《在太阳照耀的山坡上》、电视连续剧《我的孩子是个陌生人》《被骄纵的人》《玛利亚》等多部作品。岩井俊二的才华在电视行业初露锋芒。随后在1992年,他拍摄了《夏之物语》《鬼汤》《来杀我的男人》《螃蟹罐头》等精彩绝伦的电视作品。1993年,岩井俊二拍摄的《飞上天的烟火,是从下往上看,还是从侧面看》获得了1994年的日本电影导演协会新人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并非电影作品,而是属于电视剧行列,也由此看出,岩井俊二的电影艺术修为已经得到了日本电影界的认可。而1994年,他拍摄的电视短剧《爱的捆绑》更是获得了1995年柏林电影节的NETPAC奖,岩井俊二的电影生涯正式拉开帷幕。

1995年,岩井俊二拍摄的首部电影《情书》引起了日本乃至国际影坛的强烈反响,影片不仅被看作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且日本《电影旬报》授予岩井俊二最佳导演奖,同时,该片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之后,他拍摄了《梦旅人》《燕尾蝶》等经典影片。《梦旅人》以精神病患者为题材,该片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中获得记者评审委员会奖。而《燕尾蝶》耗资500万美元,成为迄今为止岩井俊二最重要的代表作。1995年可以说是岩井俊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和收获期。

岩井俊二的才华不仅表现在电影艺术上,同时他对音乐、文学、绘画也深有研究。他凭着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在电影创造中表现出严谨、慎重的职业态度。例如,1998年他创作《四月物语》后花费了八个月的时间亲自对影片进行剪辑拼接处理,力求作品的完美。而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他与小林武史的第二次合作,其中影片的多首歌曲是由岩井俊二创作完成的。2004年,他创作的首部喜剧电影《花与爱丽丝》中的音乐也都是岩井俊二本人创作的。同时,他还出版了三本小说――《情书》《燕尾蝶》和《华莱士的人鱼》以及《垃圾筐里的戏剧》和《现在和那时的岩井俊二》两本散文。另外,他还将《情书》《燕尾蝶》改编为漫画。这些艺术成就奠定了岩井俊二在电影创作中的`艺术根基。

⑹ 日本的左派和右派谁比较大

是指势力吧?
左右本是经济立场定义
日本左派拥有绝对势力优势,日本本来就是一个有浓厚左派传统的社会
比如终身雇佣、高福利等,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很复杂的,从社会直接感觉而言,日本人的人际关系是极其淡薄的,贫富差距是巨大的。
但是从社会运行的方式本质来看,高福利、高保障、高赋税、高负担的模式,是左派社会的典型特征。这种社会的结果是有富的不多、有穷的也不多,而社会上大多数的人都是差不多。。。的“社畜”,一个社畜就算没有才能,不成功,熬足资历,也能得到不错的报酬,40岁到50岁到达巅峰,之后社会地位升高报酬却不在增加,临近退休那几年还会减少,但是退休之后有不错的退休保障。(这符合一个人人生对金钱的需求轨迹)。
这是一个椭圆形结构,真贫困的不多、真富有的也不多,中间一大块都差不多,这种社会结构是很理想的模式,只不过社会两端之间的距离非常远。
从社会模式而言如今的欧洲、日本都是最接近“社会主义”定义的社会。

⑺ 介绍几位日本左派作家

三岛由纪夫

⑻ 宫崎骏资料

http://ke..com/view/2890.htm#6这里有宫崎骏的详细资料
宫崎骏
网络名片
宫崎骏照片宫崎骏(宫崎骏,Miyazaki Hayao)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1941年1月5日生于东京。宫崎骏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更是获奖无数。

中文名: 宫崎骏
外文名: Miyazaki Hayao
国籍: 日本
出生地: 日本东京
出生日期: 1941年1月5日
职业: 动画片导演
毕业院校: 日本东京学习院大学
代表作品: 《风之谷》、《天空之城》、《龙猫》、《千与千寻的神隐》等

目录

个人简介
个人履历早年经历
人生转折
第十放映室 宫崎骏影评
作品年表宫崎骏作品年表
宫崎骏监督的十部电影
作品推荐
获得奖项
人物语录
吉卜力工作室
贴吧相册 个人简介
个人履历 早年经历
人生转折
第十放映室 宫崎骏影评
作品年表 宫崎骏作品年表
宫崎骏监督的十部电影
作品推荐
获得奖项
人物语录
吉卜力工作室
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含感情的预言:“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 宫崎骏
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八十年后,世界动画界最接近埃利·福尔梦想的,首推宫崎骏。 宫崎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可以说没有他的话日本的动画事业会大大的逊色。他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同时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人物。宫崎骏在打破手冢治虫巨人阴影的同时,用自己坚毅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奋斗又为后代动画家做出了榜样。 宫崎骏的动画片是能够和迪斯尼、梦工厂共分天下的一支重要的东方力量。宫崎骏的每部作品,题材虽然不同,但却将梦想、环保、人生、生存这些令人反思的讯息,融合其中。他这份执著,不单令全球人产生共鸣,更受到全世界所重视,连美国动画王国迪斯尼,都要斟介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发行版权(亚洲地区除外)。 曾有人如此评价宫崎骏:“夜空中可以没有月亮,但在动画界不能没有宫崎骏。”足可见他在动画界的重要性。
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早年经历
宫崎骏出生于1941年的东京。他们家原本住在东京都文京区,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战时疏散,举家迁往宇都宫市和鹿沼市。他所在的家族经营一个飞机工厂,属于军工企业,所以战争后期物质匮乏中也能保持颇为温饱的生活。然而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宫崎骏却意外地 天空之城
对家族的特权产生了怀疑。 幼年时代的宫崎骏喜欢看书,看漫画。在中学时代,打算成为漫画家,进而开始积极练习漫画。高中3年级的时候,他邂逅了第一个恋爱的对象:就是东映动画的日本第一部长篇彩色电影《白蛇传》里面的白娘子。 之后宫崎骏进入学习院大学政治经济部。大学里面没有漫画社,所以进入了与之最为接近的儿童文学研究会,传说社员只有宫崎骏一个人。这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漫画,也曾向贷本漫画出版社投稿,不过似乎没有完结了的作品。当时风起云涌的安保运动中宫崎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仅仅在最后时刻作为无党派人士参加了一下。 这时,宫崎骏作了影响一生的就业决定:去东映动画。 由于宫崎骏是次子,有长子继承家业,所以可以按自己喜欢的选择自己的职业。放弃漫画选择动画的原因据本人说是因为被人说自己的作品是在模仿手冢,在自己并不这么认为的情况下。他意识到自己无法超越手冢这样的漫画家,于是选择了即使不是原创也无所谓的动画。 东映动画是由东映电影吸收日动映画株式会社而成立的。在1961年手冢治虫的虫pro成立前,几乎是日本唯一制作动画的企业,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悠久的传统。虫pro是以价格低廉的电视动画打开影响的,而当时成本高,画面精细,富于传统的动画电影则还是东映的天下。宫崎进入东映时仅仅是最底层的原画人员。当时战后文艺界一派左派风潮(不要忘记安保运动刚刚结束),社内充满民主气息,作品的很多东西都靠大家讨论决定。而勤奋、高学历的宫崎因此在讨论中崭露头角。1964年,社内开始工会活动,领导是大冢康生,副委员长是高畑勋,书记长就是宫崎骏。 社内的老前辈大冢康生发现了东京大学毕业的高畑勋等人的才华。1965年,工会的这群人开始一起制作《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大冢为作画监督,当时尚为新人的高畑勋被他提拔为监督。由于宫崎骏在工作中起了如此大的作用,以至于大家为他发明了一个职位:场面设计 龙猫
。富有文艺才华的高畑勋给这部作品带来了崭新的概念,里面加入了更多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可以说这是日本第一部不仅仅是为儿童制作的长篇彩色动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会和资方谈判待遇和劳动条件的活动干扰了工作,这部动画于1966年10月制作中断,1967年1月继续制作,1968年7月正式放映。这期间,1965年宫崎和同事太田朱美结婚,1967年长子出生。由于制作者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这部作品不断延期和追加预算。然而,这部作品虽然在后来受到很高的评价,在当时却并未在票房收入上达到收支平衡。完成这部作品后,闹过工会又弄出赤字的大冢康生就离开了东映动画,加入A-Pro。 宫崎骏跟着高畑、小田部羊一这些前辈一起继续在东映动画工作,职位仍然是原画。1969年他开始在报纸上以秋津三朗的笔名连载短篇漫画《沙漠之民》。这也许是后来《风之谷》的一点原型吧。 1971年,三人一起从东映动画跳槽到大冢康生所在的A-Pro。说句题外话,后来导演《侧耳倾听》,在Ghibli多部作品里面担任作画监督的近藤喜文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的,这群人之间有着长达20到30年的合作,真是可怕的缘分。作为新企划《长袜子的皮皮》的主要创作人员之一,宫崎首次出国旅行到苏格兰考察。不过由于原作者的原因,这个企划最后被放弃了。原本宫崎骏就喜欢欧洲村镇的风景,这次经历给他的印象出现在很多以后的作品中。 接下来诸人一起参加了大冢康生主导的TV版《鲁邦三世》的制作。《鲁邦三世》一直到现在还几乎每年都有TV special或者剧场版问世,而鲁邦从身居豪宅的大盗变成如今大家熟悉的平民形象,高畑和宫崎对原作的擅自改编可谓影响深远。 之后,演出高畑勋、作画监督小田部羊一加宫崎骏的组合创作了大量作品,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熊猫家族》。该作品首次以描绘日常生活为主,是高畑勋以后的新风格的第一次尝试。在熊猫热中,这次冒险评价倒是非常不错。 1974年,三人一起转到Zuiyou映像,即后来以“世界名作剧场”系列而闻名的日本Animation的母公司。三人合作的第一部动画《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可以说是奠定整个系列风格的作品,高畑勋描写日常生活为主,强调动作时间安排的导演风格就此形成。这种崭新的动画风格获得了大成功。宫崎骏这次的职务是Layout和画面构成,又是为了配合新的作画形式发明的新职务。对于不会画画的高畑勋来说,宫崎骏就如同他的手脚一般把他的想法变成画面构图。 三人在世界名作剧场系列中高畑勋还担任了《寻母三千里》(1976年),《红发少女安妮》(1979年)的监督。后来,修炼已久,有了许多TV单集主导经验的宫崎骏1977年首次得到了监督的职位,这就是《未来少年柯南》(1978年)。和比较尊重原作、作风沉稳的高畑勋监督相比,宫崎骏的特点是想象力和对于动作的表现力丰富。本来是悲观色彩的原作被宫崎改成了明朗的少年少女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后来《天空之城》等故事的影子。 1979年,为了制作剧场版动画《鲁邦三世 卡里奥斯特罗之城》转入东京Movie新社,作画监督是鲁邦动画系列的最初创作成员大冢康生。如果你对于GHIBLI的作品觉得不错的话,请务必看看这部作品,他有着和后来GHIBLI作品相当的质量和魅力,至今仍然是传说的中的经典。不过,当时受到机器人潮的影响票房只有前作的一半,在后几年80年代初的电视放送中还是受到欢迎。之后,宫崎骏就在东京movie新社的新人养成公司TELECOM工作,继续制作新鲁邦的TV系列(作为监督和剧本创作了145集和最终的155集)。在这里,宫崎骏提出了成为后来《龙猫》《幽灵公主》前身的企划。不过,当然没有被采用。
人生转折
1981年,宫崎骏又一次人生的转折出现了。德间书店新创刊的动画杂志《Animage》的总编铃木敏夫想要制作动画人员访问专辑,估计本来是打算访问由于《世界名作系列》功成名就的高畑勋的,结果却被高畑勋拒绝。最后不知为何,居然变成了资历颇浅根本没有什么名气的宫崎骏的访问专辑。这个看起来乱来的举动可以说给德间书店拉来了一只下金蛋的母鸡。 《Animage》也发掘和资助了押井守等其他年轻而有才华的动画监督,努力为他们打响知名度,只是合作没有宫崎骏这么顺利罢了。 在铃木敏夫和德间书店牵头下,宫崎骏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动画。剧场版动画《风之谷的娜乌西卡》的企划,最初由于没有原作被打回,于是1982年宫崎骏在《Animage》上面连载其漫画。致密的作画,深刻而多重的反思,使得这部断断续续连载的漫画史诗达到相当大的成就。而宫崎完成制作《名侦探福尔摩斯》相关的工作后,离开东京Movie新社为新作做准备。 1983年,传奇开始了。从太阳王子时代就一起合作的人们再次集合起来,《风之谷》的动画开始制作了。宫崎骏一人担任监督、脚本、分镜表的全部工作。由于从最底层一直干到最上层,宫崎骏有着主导从故事到作画,动画大部分工作的能力。电影最后变成了宗教般的结尾,虽然制作者觉得不大满意,但是在放映时却意外的非常让人感动。在该作的成功背景下,1985年在德间书店的投资下,宫崎骏联合高畑勲共同创办了吉卜力工作室,该名字来自二战时候意大利的一款侦察机(算是家传的爱好),意思是“撒哈拉沙漠的热风”,由于宫崎骏父亲曾经是飞机制造厂工作,从小宫崎骏就对飞行和天空充满着向往,这也是吉卜力的由来之一。也正因为这个宫崎骏在日后的许多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天空场景和各式各样飞行器的刻画。宫崎监督此间的作品则是绘本修那之旅。 1985年在德间书店的投资下,宫崎骏联合高畑勲共同创办了吉卜力工作室。2005年4月吉卜力出版部正式从德间分离成为独立的公司,铃木敏夫出任社长,宫崎骏与史提芬•艾伯特出任公司的董事,从此德间与吉卜力也就分道扬镳。 宫崎骏与德间书店合作时间只有在1985年~2005年4月之间。 随着新动画天空之城开始制作,漫画风之谷休刊。之后《风之谷》也一直随着Ghibli动画的制作而断断续续的休刊和再开,一直到1994年为止。《天空之城》也仍然是宫崎监督的个人表演。宫崎监督的富于动作和戏剧张力,充满真实触感和细节的幻想世界风格得到了完全发挥。 《天空之城》的背景是工业革命的19世纪的欧洲,可爱纯洁的小女孩希塔(sheeta)在善良勇敢的小男孩帕索(pazu)的陪伴下,寻找自己失落的故乡,在旅途的尽头天空之城,终于明白了无论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如何,人都是不能离开土地的。人与自然的主题在此进一步体现,而漂浮在空中的伟大都市拉普塔最终的毁灭,仿佛在告诫世人:在机械和钢铁的世纪里,面对着的其实是未定的将来。 接下来是高畑勋监督的发挥。1988年宫崎监督的《龙猫》和高畑监督的《萤火虫之墓》同时放映。尽管后者得到了文艺界的广泛赞扬,也感动了无数观众,但是前者才是Ghibli一直最为人气的作品之一。而Ghibli之后也形成了两位监督轮流制作动画电影的体制。 1989年,《魔女宅急便》公映。宫崎骏监督首次挑战少女成长的题材。完成了风之谷动画后,跑到岳父家的山中小屋度夏的时候闲极无聊阅读了高桥千鹤的《混凝土的坡道上》,和晚辈的小女孩们一起阅读的经历让他职业性的想到了改编少女漫画成为动画的可能性。本来宫崎监督就是女性至上主义者的一种,以当代少女为主角的电影发想就此形成。这部作品和千与千寻应该都是这次邂逅的结果吧。 1992年,《红猪》公映。喜爱兵器的美丽却讨厌战争的宫崎监督在兵器模型杂志连载一些短篇漫画,这个作品即为其中之一改编。 这之后,吉卜力工作室有感于二位监督年事已高,开始着手培养新人。1993年是由客座监督望月智充导演带领新人制作TV Special海潮之声,可以说这是吉卜力工作室最为异色的作品。1994年是高畑勋监督的《平成狸合战》。1995年的《侧耳倾听》虽然是由A-pro时代就认识的近藤喜文监督,但是脚本、分镜仍然是宫崎骏担纲。 1994年连载十年的漫画《风之谷》也终于完结。不得不承认,1994年的同名动画的成功和当时的环保思想不无关系。而这个作品在连载中见证了宫崎骏监督想法的不断变化和反思。动画以来的想法不断被推翻否定,认为宫崎监督思想是简单的环保的人应该仔细读一下这个作品。 1995年,被认为是GHIBLI的实验剧场的《On Your Mark》、由恰克与飞鸟的歌曲制作的短篇作品在“SuperBest3”放映。讲述了在被放射能污染的世界,两个青年把有翅膀的少女送上蓝天的故事。但宫崎骏想要表现的并不是“拯救”,而是“自己的希望”,这是最能触动人心的东西。 休整之后,宫崎监督开始制作算得上总结性的《幽灵公主》。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中,一般而言,宫崎骏监督的作品更为活泼明了和带有幻想色彩,更受观众欢迎。而他的作品也往往是当年国产电影票房的前三名以内。这部作品由于场面宏大,制作精美,加上宫崎监督隐退数年后复出的号召,更重要的是,这次前所未有的广告宣传,使得票房创造了日本电影的历史!日本电影票房一向是国外影片领先,这次成功可以说具有巨大的意义。 《幽灵公主》回应和总结了《风之谷》以来宫崎监督思想的变化,本来这应该就是宫崎骏监督的一个完美的句号,不过两件事情却打乱了计划。第一是被作为接班人培养的近藤喜文监督过劳死,第二是高畑勋监督《My Neighbors The Yamadas》(中文译名:《我的邻居山田君》)票房的失败。本来本片的票房也颇为不俗,不过这是由于《幽灵公主》宣传策略的成功,食髓知味地投入大量广告预算的结果。加上本作创新的电脑动画方式和精益求精的制作,总计起来,反而亏损数十亿日元。 无奈之下,高畑勋监督黯然退隐,票房保证宫崎骏只有再次出山。由于上次幽灵公主的票房再次被《泰坦尼克号》(电影)超越,这次的口号就是再夺第一。 2001年,《千与千寻》上映。该作果然不负众望,再次拿下总票房第一,超过300亿日元的票房成为日本历史上的票房怪物。要知道,日本动画的年度经济总额才5000亿日元,而一般年度票房首位的作品往往不到30亿左右。强大的宣传攻势,甚至动用到了首相来为首映捧场。不仅如此,宫崎骏的成功甚至开始得到国际的承认,作品得到奥斯卡、威尼斯、柏林等国际电影奖项。 《千与千寻》叙述了千寻的一个生活小片段,讲述她在面对困难时,如何逐渐释放自己的潜能,克服困境。这正是宫崎骏要观众明白的。宫崎骏自己也认为这是一部有别于他以往其他故事的影片,以往,他笔下的主角都是他所喜爱的,但这次宫崎骏刻意将千寻塑造成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个毫不起眼的典型十岁日本女孩,其目的就在于要让每个十岁女孩都从千寻身上看到自己。她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儿,也没有特别吸引之处,而她那怯懦的性格,没精打采的神态,更是惹人生厌。最初创造这角色时,宫崎骏还曾有点替她忧心,但到故事将近完结时,他却深信千寻会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 前年新手接手的《猫的报恩》的票房的不如意,让宫崎监督不得不继续出手。2004年《哈尔的移动城堡》的票房估计应该接近《幽灵公主》,还无法达到千与千寻的程度。从作品的完成质量和力度来看,这两个影片都不如《幽灵公主》以前的作品。不过如果不从动漫爱好者的观点,而是从一般人的观点,幽灵公主之后才是宫崎骏监督获得真正成功和传统世界的肯定的开始吧。 另外一件有关宫崎骏监督的大事就是东京三鹰Ghibli美术馆的建成。和奥斯卡等国际电影奖项相比,不知这算不算宫崎监督对自己动画生涯总结的某种形式? 最近(指2004年——编者注)的消息是由于母公司德间书店已经扭转了长期亏损,所以吉卜力工作室从母公司独立出来。由此联想,吉卜力工作室现在如此惊人规模的财政规模,作为摇钱树的宫崎监督是否还会不得不继续监督下去呢?要知道宫崎监督可是参与创作战后日本第一代动画的动画人,动画经历40年,精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在日本东宝19日播出的节目《NNN News》中,公布了宫崎骏大师将于2008年夏天公映的新作电影《崖上的金鱼姬》(崖の上のポニョ)的消息。这也是宫崎老师自2004年吸引1500万人次观摩的《哈尔的移动城堡》事隔4年后的又一部大作。现已上映,获得广大好评。 *注: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曾极力宣扬自己和宫崎骏的大学同学身份,而他宫崎骏对前者评价并不高。
编辑本段第十放映室 宫崎骏影评
让我们从《哈尔的移动城堡》回溯至开始便可以非常客观的承认:宫崎骏是日本动画产业的中流砥柱,一个最优秀的折中主义者,从手法来看,它的艺术语言一点也算不上前卫,他一直是在别人的实验基础上耐心打磨,然而就是这样,他的技巧反而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或许宫崎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他明白要想让世人警醒,那他的语言反而要温和,因为过分刺耳的呐喊有时会让脆弱的人类掩起耳朵。或许宫崎骏吃了折中主义的亏,那使他不能成为一个耕耘者,但宫崎骏更多的占了折中主义的便宜,他成了一个收获者。其次,他完美的把握了现实和想象的平衡,他让人知道想象世界的美好,一切如天花乱坠。看他的作品,就好像在人类狭窄的后脑上开了一扇广阔的天窗,让人不由自主的相信想象的力量,因为想象的存在是借以人与神比肩的理由。从开始到现在的所有作品,宫崎骏思想是一以贯之且辩证发展着的,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艺术观都有着明晰的脉络,最终都为了构建那个完美的宫崎骏世界而努力!
编辑本段作品年表
宫崎骏作品年表
年代 名称 形式 担任身份
1968 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 电影 场面设计、美术设计、人物设定
1969 穿长靴的猫剧场版 电影 未知
1971 鲁邦三世 TV 导演
1972 熊猫家族 电影 编剧
1973 熊猫家族之大雨马戏团 短片 编剧、美术设计
1974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TV 场面设定、画面构成
1976 三千里寻母记 TV 场面设定、编排
1978 未来少年柯南 TV 登场人物设计、导演
1979 红发少女安妮 TV 导演
1979 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 电影 导演、编剧
1984 未来少年柯南特别篇剧场版 电影 导演
1984 风之谷 电影 导演、编剧
1986 天空之城 电影 导演、编剧
1987 柳川堀割物语 纪录片 制作人
1988 龙猫 电影 导演、编剧
1989 魔女宅急便 电影 导演、编剧、制作人
1991 岁月的童话 电影 制作人
1992 红猪 电影 导演、编剧、剪辑
1994 百变狸猫 电影 制作人
1995 On Your Mark 短片 导演、编剧
1995 侧耳倾听 电影 编剧、制作人
1997 幽灵公主 电影 导演、编剧、剪辑
2001 千与千寻 电影 导演、编剧
2002 Mei to Koneko basu 短片 导演、编剧
2002 小狗克罗历险记 短片 导演、编剧
2002 猫的报恩 电影 制作人
2004 哈尔的移动城堡 电影 导演、编剧、制作人
2006 Mizugumo monmon 短片 导演、编剧、制作人
2006 种下星星的日子 短片 导演、编剧
2006 Yadosagashi 短片 导演、编剧、制作人
2006 地海战记 电影 编剧
2008 悬崖上的金鱼姬 电影 导演、编剧、剪辑
2009 鲁邦三世特别公映版 动画 导演
2010 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 电影 编剧、制作人
2010 竹取物语 动画 制作人

⑼ 土井裕泰的导演风格

“作者电影”风格。土井裕泰或许是目前整个日本最会执导爱情片的导演之一。格调清新柔美、剧情简洁清晰、主题深刻厚实,这些构成了土井裕泰电影鲜明的“作者电影”风格。

⑽ 日本圆谷是左翼吗

1963年,日本圆谷制作株式会社(在中国曾被音译作“兹普拉亚公司(Tsuburaya))由世界知名特摄导演圆谷英二成立,圆谷英二任首任董事长。圆谷英二是日本特摄界被誉之为“特摄之神”的导演,东宝特摄映画公司拍摄的世界著名的特摄电影《哥斯拉》就是他的杰作。在圆谷公司成立之后,圆谷英二决定投资拍摄“空想特摄系列”作品。于是,圆谷公司的处女作——《奥特Q》诞生了。《奥特Q》由圆谷英二亲自监修。而且它也是日本特摄史上第一部以怪兽作为主角的特摄连续剧,开辟了日本特摄界的先河,这使得《奥特Q》在日本特摄史上享有很高的威望。这部特摄片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与后来作品不同的是,《奥特Q》中没有巨大的英雄形象登场,完全凭借人类的智慧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来击退怪兽。

阅读全文

与日本电影导演是左派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更新最快的免费下载电影网站 浏览:295
又一部振奋人心的电影 浏览:564
2017成龙功夫电影周 浏览:330
法国老电影喜剧大全 浏览:427
电影小狗奶瓶导演 浏览:355
撸波波电影院 浏览:516
李行导演电影音乐会 浏览:266
日照市苏宁电影票 浏览:458
这部电影真搞笑英文 浏览:333
叶问4电影完整版迅雷下载 浏览:1000
英文电影观看网站大全 浏览:46
色即是空韩国电影大全 浏览:705
电影院的混响时间 浏览:882
嫌疑人电影完整剧情 浏览:493
南门电影院排片表 浏览:490
国外一部用电钻去呀吃的电影 浏览:251
泰迪熊电影观后感50字 浏览:47
香港越战类电影大全 浏览:632
成龙和史泰龙的电影 浏览:675
泰国电影毒蛇免费观看 浏览: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