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哪一年推出了续集
1963年推出续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共有两集,其中1959年推出的由苏里执导李亚林,梁音,金迪,杨洸主演的第一集上映,1963年仍然由苏里导演的第二集也上映了。影片是以修红旗渠为中心,反映了当时的年轻人勇于创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导演简介:
苏里。中国电影导演,原名夏传芫。生于安徽当涂。1938年加入抗大文艺工作团,开始话剧表演。1945年任东北军政大军戏剧队长,1949年调入中央文化管理局,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
1955年合作导演了《平原游击队》以后独立导演了《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脚步》、《红孩子》等影片。其中《红孩子》获1980年第二次金江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刘三姐》获1960年第二届百花奖中四项大奖。
2. 电影《刘三姐》是反映什么民族的生活故事片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其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刘三姐又称"刘三妹",为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
刘三姐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
电影《刘三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摄制的故事片,著名导演苏里代表作。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为我国影坛奉献了一枝奇葩,曾获得巨大轰动,在港、澳及东南亚放映时,被誉为"山歌之王"。在马来西亚被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在1963年举办的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获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工奖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 当年它在香港放映时曾和好莱坞打擂台,创造了连映数十天至今无法突破的票房奇迹, 刘三姐的拍摄地阳朔一夜成名,仅那棵著名的大榕树每年还为当地创造800万的收益。
3. 《红孩子》这部影片主人公是谁
《红孩子》这部影片主人公是苏保。该片讲述了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后,留在苏区的红军子弟苏保和小伙伴们与白匪军展开英勇斗争的故事。
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江西苏区李家坳的赤卫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伙伴们想随赤卫队上山,但没被批准。
目睹白匪的罪行,孩子们决意为乡亲们报仇。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无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于岩洞中成立。他们与国民党匪兵作斗争,打流动哨,得了第一枝枪。
(3)苏里导演的电影扩展阅读:
幕后制作
在新中国拍摄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中,电影《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剧作家、作曲家乔羽,他说:“我想为孩子们拍一部戏,你能为我写一个本子么?”乔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么内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战争年代红小鬼的故事。”
在此之前,苏里曾拍了儿童片《哥哥和妹妹》,这次他想再拍一部关于“红小鬼”的影片。对于苏里的提议,乔羽欣然同意。其实,乔羽和苏里两人都有着浓浓的孩童情结,他俩也都曾是红小鬼,对战争年代的孩子们有着异乎寻常的怀念与热情。
4. 跪求哪位有免费的平原游击队(1955)苏里和武兆堤联合导演的百度云高清资源链接
《平原游击队》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4EawpjO4W7qk92v_W0Xolw
导演:苏里/武兆堤
编剧:邢野/羽山
主演:郭振清/张莹/杜德夫/王恩启/方化/徐连凯
类型:剧情/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1955
片长:90分钟
又名:GuerrillasonthePlain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秋,游击队长李向阳(郭振清)接到牵制日军驻守某县城的松井部队的任务,以达到粉碎日军“扫荡”华北某根据地的阴谋,并保住藏于李庄的粮食。行动时,李向阳与参谋长兵分两路并头进行。李向阳转移粮食时,被地主杨老宗窥见,后者赶去县城向松井(方化)告密,松井闻之大喜,率大部队赶到李庄,但粮食和乡亲已被李向阳安排转移到地道,然而地道终被松井发现。为引诱松井离开李庄,李向阳率队员进县城,炸毁日军弹药列车,并计划在松井撤退时打他个措手不及,但李向阳低估了松井的狡猾,松井半路杀了个“回马枪”折回李庄,残杀了一些不肯说出粮食藏在哪里的乡亲。可是李向阳的神出鬼没松井终没招架住。
5. 歌曲共产儿童团歌出自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是什么
这部电影是《红孩子》。
《红孩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儿童片,由苏里执导,陈克然、宁和、王和永等出演,于1958年上映。该片讲述了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后,留在苏区的红军子弟苏保和小伙伴们与白匪军展开英勇斗争的故事。
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江西苏区李家坳的赤卫队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伙伴们想随赤卫队上山,但没被批准。目睹白匪的罪行,孩子们决意为乡亲们报仇。
(5)苏里导演的电影扩展阅读:
幕后制作
在新中国拍摄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中,电影《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剧作家、作曲家乔羽,他说:“我想为孩子们拍一部戏,你能为我写一个本子么?”乔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么内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战争年代红小鬼的故事。”
在此之前,苏里曾拍了儿童片《哥哥和妹妹》,这次他想再拍一部关于“红小鬼”的影片。对于苏里的提议,乔羽欣然同意。其实,乔羽和苏里两人都有着浓浓的孩童情结,他俩也都曾是红小鬼,对战争年代的孩子们有着异乎寻常的怀念与热情。
乔羽接受任务后,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将剧本内容定格在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北上后中央苏区一群红孩子们身上。那是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时期,也最能反映出那个特殊年代孩子们英勇机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为了挖掘创作素材,乔羽生平第一次渡过长江来到了苏区体验生活,走家串户,听当年“红小鬼”们讲述红军北上后他们那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渐渐地,一个关于当年“红小鬼”的故事在乔羽的笔下诞生了。
6. 河池市刘三姐镇是电影《刘三姐》拍摄的背景吗
一个一个来分析(有些可能不准确)
第一个1960版本:
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梁音 、黄婉秋 刘世龙等演的1960版本 电影《刘三姐》拍摄的地方在桂林和阳溯。我知道的地方有
开头有桥“桥底有水桥面凉”这个地方在阳溯白沙镇的遇龙河的遇龙桥,http://720yun.com/t/229jkdsfun0?pano_id=3647308这个是遇龙桥的全景图。
渔翁收留刘三姐时的地方在阳溯书童山,也就是现在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所在地
和财主对歌的地方在桂林市,木龙洞,位置是木龙湖出口靠叠彩山那边。
主人翁刘三姐的“家”在阳溯福利镇对面渡头村下面一点的沙洲(有人说是在渡头村)
采茶歌在桂林市冷家村,临桂五通镇的刘三姐茶庄有镜头(我前阵子去随便看了一下,不想回来时徒步,走不动就招了个摩托车问他,他说是的,看年龄应该有50多岁)在阳溯的鉴山寺后面的山坡也有镜头
具体看帖子http://bbs.guilinlife.com/thread-7699956-1-1.html 这里离鉴山寺的地方。我做个全景图地址http://720yun.com/t/c5ajzp4uuv7?pano_id=5909027
三姐唱“花针引线线穿针”完了后阿牛和老二碰面的地方也在福利镇的福利码头。被抓,全村人拿东西出去的也是这个地方。
三姐被财主抓住后唱有“画眉困在八角笼,八角笼门锁重重”这个也是在码头隔壁的大光亭改造的(当时我去找的时候就在眼前都不知道,问买东西的阿姨,她说就在这里)
最后定情时的大榕树在阳溯的大榕树景区,我进去时门票10块
这个桂林的伙伴整理的http://bbs.guilinlif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6257&highlight=%C1%F5%C8%FD%BD%E3
http://bbs.guilinlif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5874&highlight=%C1%F5%C8%FD%BD%E3你可以去看看。
还有三位老伯要把刘三姐留住的的地方是桂林灵川的大圩古镇
三姐被救出来后到“给你”,那些在阳溯徐悲鸿故居旁边的江畔
大概目前知道有这些,说真的我好像把里面的外景都找出来 因为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曾经有一时背下来。《刘三姐》和《五朵金花》最喜欢看的老电影。
河池只有宜州市 没有刘三姐镇 宜州市有个刘三姐故居
有一部分是在宜州的祥贝乡拍的,有一些街上的景是在德胜镇的老街拍的,我妈妈还做过群演。
河池市刘三姐镇的下视河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下视河沿河两岸峰峦叠翠,翠竹青青,风景迷人,河岸崖壁上留有一根扁担和一方手帕模样的石叶,相传是壮族歌仙刘三姐打柴的“担”和“汗巾”,河池市刘三姐镇也是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来源和拍摄外景地之一。
《刘三姐》中莫老爷出场,有一段对白莫老爷:这个毛丫头,我好像是在哪儿听人说起过?管家:就是宜山那个,爱唱山歌,抗交租税的刘三姐!莫老爷:什么?她不是被牛员外砍落水死了吗?管家:没有死.....莫老爷:什么?......管家:她现在又到我们这来了。宜山就在现在的宜州地区。
《刘三姐》是广影与长影联合摄制电影故事片。当时拍《刘三姐》当时正赶上建国十周年大庆,自治区领导十分重视《刘三姐》的拍摄工作,给摄制组提出了的要求是外景必须要以广西美丽的山水风光作为背景去叙述故事。演员还要是本土的外景当以桂林、阳朔为主,兼选其它。因此河池市刘三姐镇虽有取景,但不是主要选景区。
1960年4月初,时任《刘三姐》执行导演苏里与编剧乔羽带着摄制组抵达柳州依据柳州看了彩调剧刘三姐后,1960年4月初,由苏里由执笔,根据民间传说用了12天时间完成了剧本,4月下旬苏里、乔羽带着摄制组,租了一小船,从桂林到阳朔,顺江取景记录绘画,一面行船,一面构思未来影片的展现和表现。
于是影片开头取景在漓江书童山下,作为《刘三姐》在山上打柴时被牛员外派人砍藤落水和刘三姐撑伐顺江漂流途中被爱唱山歌的渔夫老李头父子收留的取景。刘三姐与莫老爷的对歌台选在了桂林市中心叠彩山脚下木龙洞前的漓江河畔。
临桂县五通茶山,风景秀丽,是“采茶姑娘茶山走,神仙听歌下凡来”取景地。桂林市叠彩山脚下木龙洞前漓江边是刘三姐对歌台。阳朔徐悲鸿故居小河畔作为定情时“斧砍江水水不离”的取景地,漓江边上千年古镇大圩作为刘三姐和阿牛哥乘坐小船横穿漓江,定情在一座古老的石桥下的场景。阳朔城南大榕树作为阿牛哥与刘三姐对歌抛绣球喜结良缘的的取景地。
埃文塔多所言属实,电影《刘三姐》外影都在原桂林地区(最早为十桂林专区,后为桂林地区辖八县)八内所拍,而且还是吾师苏里执导。内景就无须考究了,因为内景统统的可以在电影厂摄影棚里完成。
小时候我就经常看《刘三姐》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真的很有年代感,很能反映当时广西的现状。
小时候一直以为歌仙刘三姐是桂林人士,上了大学后才知道,原来 刘三姐是河池宜州人士,把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电影《刘三姐》
《刘三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摄制的故事片,根据广西僮族民间传说改编。由苏里执导,黄婉秋、刘世龙、夏宗学等人主演,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影片主要讲述了刘三姐用山歌反抗财主莫怀仁的故事。
《刘三姐》主要拍摄地点是 柳州和桂林 。从桂林顺流而下到阳朔境内,沿河拍摄,而 阳朔的大榕树是作为刘三姐和阿牛哥定情的地点。
七星公园的月牙楼,叠彩山、伏波山,大多数是对歌的时候拍的。阳朔的白沙镇、遇龙河、福利镇也有取景。
电视剧《刘三姐》
作为柳州拍摄的第一部完整的电视连续剧,通过《刘三姐》让全国人民共享柳州的人美、歌美、舞美、山水美、风情美。
《刘三姐》分别在鹿寨县中渡古镇、柳侯祠、中华园、都乐公园、龙潭公园、千亩湖及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寨冠小鼓楼广场、柳城县洛崖景区、柳城县马山乡龙江河段,柳城监狱四塘农场茶园等地进行拍摄,最后剧组移师柳城县龙江河畔的“刘三姐影视城”拍摄。
《印象·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由著名导演张艺谋主导的世界最大,最具魅力的山水实景剧场。
最后在阳朔选择了漓江与田家河的交汇处作为剧场,而此处正是当年电影《刘三姐》的主要拍摄之地。
这个不可能,六零年的刘三姐是在桂林市,阳朔县两地指的一直以漓江为地点再就是遇龙河,六零版刘三姐始终没有有开过性林市。要不就是七八年版刘三姐。刘三姐电影只有二部,一是六零年,一是七八年。其余都是电视剧。不在此题。
是桂林漓江。
是不是不知道不过刘三姐故乡是 广西 省、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社区 蓝靛村
据广西罗城县志记载:刘三姐原来618年出生在 天河县 (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的蓝靛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社区蓝靛村),那里还有她故居的遗址, 那村 刘姓的族谱中还有记载。
下里离罗城的县城很近,刘三姐常到罗城去唱山歌,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前罗城县城城西北的 多吉寺 的后殿正中供奉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称之为“三姐歌殿”游人常在那里对歌,故有东门(罗城县城驻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说,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在1958年 《刘三姐彩调剧》 创作组经过深入民间采风,认定刘三姐是罗城人。
只有一两个背景是在宜州拍的,刘三姐电影都是在桂林拍。电影就需要好效果。
刘三姐这名字好多地方都有记载,桂林说桂林的,柳州说柳州的,贵州说贵州的,阿牛哥是宜山人,你们别争了,中央定论嫁给阿牛哥就是宜山人。有文献记载阿牛哥娶了刘三姐。
7. 苏里的介绍
苏里(1919~2005),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原名夏传尧。导演了《平原游击队》、《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脚步》、《红孩子》等影片。1959年苏里执导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苏里1960年拍摄的《刘三姐》又为我国影坛奉献了一枝奇葩,该片获1960年第二届百花奖中四项大奖。
8. 刘三姐黄婉秋多少岁
截止2020年11月,77岁。
黄婉秋,女,1943年12月1日出生于广西桂林市永福县,演员、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她14岁登台演出,1961年在电影中扮演刘三姐。代表作品有《刘三姐》、《春兰秋菊》、《长城大决战》等。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
(8)苏里导演的电影扩展阅读
刘三姐的故事为中国壮族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没有具体作者(作者就是一代代的人民,数不过来)。刘三姐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
电影《刘三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摄制的故事片,著名导演苏里代表作。
歌剧《刘三姐》的歌曲和歌词创作是由中国著名的歌词作家乔羽老先生和歌曲作家雷振邦先生完成的。
9. 李雪健在电影《四渡赤水》中首演林彪,开创之功功不可没
李雪健塑造过林彪,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当年他在《九一三事件》中扮演林彪,轰动一时。这是空政话剧团排演的一出话剧,时间长达四小时五十分,接近五个小时。
这个话剧,当年曾经以录像带的形式在全国播放,播放时应该是组织单位观看的。笔者父亲当年在学校当老师,就曾经与同事在党校里看过这个录像带,还说人物表演很逼真。
现在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李雪健在影片里扮演林彪的片段,他在话剧里夹着一个尖嗓子在高八度的音准空间里叫出的“江——青——同——志——啊”,未见其人,就被这叫声给摄服了。
这个话剧排演于1980年,现在看来,大体相当于活报剧的水平,话剧提供的 历史 事实,明显不超过当时的纪实文学提供的素材,但话剧能够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演员的夸张性的演绎。
当时李雪健才26岁,却演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的垂垂老矣但又胸有阴亵的矛盾状态,赋予了剧本里没有的诸多内涵,体现出了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强的功力。
在这之前,李雪健在空政话剧团一直担负着的是跑龙套的角色,地位相当的低。
本来他演的这个角色是虚位以待中戏的李保田的,但李保田太忙,难以来到现场排练,李雪健充当了李保田的替身,代李保田走走位,定定位,一旦李保田来了,就没他什么事了。
但李雪健抓住了机遇,硬是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他不仅当李保田的替身做得一丝不苟,更是代入自我,越俎代庖,假戏真做,把这个角色演绎到非他莫可的程度。
对于李雪健来说,这个角色对于他太重要了。
之前,他在剧团里,只是演演匪兵乙而已,连匪兵甲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匪兵甲,要留给他的同行中比他更玉树临风一点的濮存昕、王学圻这些演员。
李雪健个子只有一米七零,这样的身材,在演员中是很尴尬的,但是,他在林彪这个特型角色上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从一个连一个脸都没有的匪兵乙,跃升为副统帅,这之间的巨大的落差,就这么险象环生地砸向了李雪健,任何人在这样的时候,如果不抓住这个可以进阶的机会,都会后悔终生。
李雪健的起点非常低,父亲也就是一个公社书记,他自小生活在农村里,后来初中毕业当了兵,在部队里因为是山东人,所以会说山东快书。那一年,北京的文工团演大戏,需要群演角色,李雪健在他的部队系统里被借用到北京当龙套。他是一个临时借用的战士,戏完了,他也应该回到基层部队,但李雪健见了大世面,就不想再回到出发地了,于是,他在北京四处投考艺术团体,最终被空政文工团录取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对他来说,留在北京,是一个多么难以企及的奢望啊。
在文工团里,李雪健什么粗壮活都做,使得剧团都不忍心把他裁撤了,甚至考虑过让李雪健在剧团里干干木匠的活,好歹对得起他的付出。
但演出林彪的成功,使李雪健不再是那个随时被剔出剧团的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了。
1982年八一厂再次上马《四渡赤水》,李雪健理所当然地再次在影片中扮演偶而露峥嵘的林彪一角。
《四渡赤水》这个电影当年是江青所抓的项目,影片导演蔡继渭早在1972年,就重走了长征路,体验一路风情,了解 历史 事实。
电影剧本正式立项是在1974年,到1976年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组建摄制组,投入拍摄了。
不过,当时的导演是苏里,而不是1983年公映的《四渡赤水》的导演蔡继渭。
苏里是中国的著名导演,他的战争片代表作是《平原游击队》,由他来执导《四渡赤水》,也是希望他能够在电影里保留下更多的弥漫着硝烟味的真实感。
不过,电影正在筹拍之际,“四人帮”粉碎,因为这个电影的特殊背景,被下令停拍了。
一度时期,剧组人员还因为听命于江青拍摄这个电影而受到影响。
比如《四渡赤水》的编剧之一李传弟就在他所供职的剧团里,因为这个原因而受到审查,后来当然没有事了。
蔡继渭在《四渡赤水》里的一些运镜风格,后来也影响到《淮海战役》的拍摄。
比如《四渡赤水》中红军一渡赤水、经过浮桥的场景,电影用了一个旋转三百六十度的航拍镜头来立体呈现,最后镜头对准了桥上的领袖人物。
这一镜头的构思,对照《淮海战役》中的黄维兵团开进的镜头、最后画面落脚于黄维登上小土丘的终笔,可以看出两者有着相似的运镜构思。
《四渡赤水》里原来是没有领袖人物的,只有团一级的将士,后来1982年重拍的时候,随着当时的形势,电影里将领袖人物作为主人公,但领袖人物基本没有心理冲突,电影里的戏剧冲突成份,还是原剧本里的团一级的将士们提供的。
这样,重拍的《四渡赤水》就有一些尴尬。原来电影有一个自成体系的故事架构,通过虚构的基层团队——瑞金团,来表现战争的起承转合,现在加进领袖的指挥部的戏,这两者之间,便少了一个中间过渡的阶层,好像是领袖直接指挥了一个团,那么,这不是把领袖降到师一级的层次了吗?
所以电影后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电影里加进了一军团、三军团的戏份,这样,至少可以给人的感觉,是指挥部指挥了一军团、三军团,然后才有更为基层的瑞金团如虎添翼,大显身手。
这样,电影就加进了一军团林彪的一场戏、三军团彭德怀的一场戏,但这种加戏的事,是在电影已经定型之后,再怎么加进去,也无法改变原来的电影架构。
所以,《四渡赤水》结尾的时候,领袖人物站在高坡上,前来受到接见的仍是瑞金团的团长,中间依然没有一个中间的过渡阶层。
《四渡赤水》里给彭德怀加的戏,仅仅是安排了彭德怀接了一次电话,而一军团林彪的戏,同样是只给了一个场景。
这个场景可有可无。
此时影片已经走向尾声。前一场戏中,领袖们商议已经把滇军调出来了,下一步是准备走第二步、第三步棋,然后下令发“第一军团”。
这时候,电影里出现了一场“第一军团指挥部”的场景,林彪正在地图前,研究地图上的密密麻麻的纹路。
这个林彪就是李雪健扮演的。
这时,政委拿着电报,对林说,军委要我们进一步向东,暴露自己,带滇军东去。
林头也不抬,说了两句强调的指令,一句是“要二师做好准备。”一句是询问“清水江架桥的事?”
边上的指挥员都显得很轻松,只有林彪不苟言笑,专注地没有离开地图半步。
李雪健扮演的这个角色,也突出了人物面无表情的成份,但对比他在话剧中的夸张的带有明显丑化性的表演,这个影片里的角色形象要正面得多。
李雪健对角色的定位,实际上也影响了后来《大决战》中同样的人物形象塑造。
1996年拍摄的《长征》中,对林彪的咄咄逼人,反而有更多的表现。当时,在一次会议上,林彪提出进攻打鼓新场,得到了在座将领的支持,而唐国强扮演的角色,对此十分恼火 ,大发脾气,后来直接导致精简决策机关,放弃这种扯皮的讨论模式,显然要比《四渡赤水》对人物关系的简单化要深刻得多,也抓住了戏剧性冲突的要害。
这也反映出《四渡赤水》当时在初次涉及到新视野下的战争题材拍摄问题时,无法找到更好地处理指挥部与战壕真实之间的合理分布,只好在电影里简单地比划一下,致使电影里更深层次的戏剧矛盾难以得到展现。
相比之下,1996年的《长征》始终围绕的是领袖人物的思维决策而谋篇布局,更符合艺术规律。这个影片中的林彪是由钟山扮演的,从外貌形象上来看,还不如李雪健来得更为相象。
尽管如此,李雪健在《四渡赤水》里首次出演林彪,还是有着不可忽略的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对李雪健来说,这是他首次告别匪兵乙担纲这么一个重要人物的演绎任务,而对这个角色来说,李雪健也是第一次为这个角色定下了日后影视作品中始终难离左右的色彩调门。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 历史 上备受争议的角色,却是李雪健日后鲲鹏展翅的福星呢。
10. 怎样评价电影《刘三姐》
《刘三姐》这一部戏曲,我最开始接触的时候是在高中的课堂上,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由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所做的介绍,后来就去网上看了一遍。
这一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精神,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政治意义,是一部不错的电音,值得一看。